1. 韓國電影為什麼這樣紅
韓劇和韓國電影兩者並行不悖地存在著,絕對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前者受眾直指家庭和女性用戶,浪漫、輕松不乏溫馨催淚的元素,而後者卻畫風突轉,暴力情色也好、抨擊現實也好,韓國電影愈發展現出它在影壇中獨樹一幟的魅力。《辯護人》《釜山行》《熔爐》......無一不是用充滿現實主義的關懷征服了世界觀眾,而在這些電影背後,一定少不了導演——這群神奇的存在。
提起韓國演員,你可以如數家珍,而談起韓國電影史上的著名導演呢?是否腦中一盤散沙?沒關系,小編為你列出了一份韓國電影導演名單,你能想到的有關韓國電影導演的一切,都在這里了。
一代宗師
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
不同前面提到的朴贊郁、奉俊昊那些竭力挖掘人性深處陰暗面的導演,最賣座的喜劇導演姜炯哲總能以自己細膩動人的風格將溫暖通過大銀幕送進觀眾的心裡。他的《陽光姐妹淘》、《非常主播》就是以這種輕松詼諧的風格,觀眾喜聞樂見的喜劇形式拿到了超高票房。
2. 韓語電影《國際市場》讀後感
《國際市場 》是由尹濟均執導,黃政民、金允珍 、吳達洙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縱有抱負理想卻從沒有為自己認真活過一次的德秀,為了家人拼搏一生的故事。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入圍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該片獲得2015年第35屆韓國影評獎年度十佳影片。該片獲得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最高觀影人次獎。
故事背景設定在1950年爆發的韓國戰爭。
在6.25事件爆發後年幼的德秀一家逃亡到釜山投靠在國際市場開店的親戚,但父親和妹妹卻在逃亡中走散,從此德秀作為年輕家長照顧老幼挑起養家的大梁,不得已到德國當礦工。這時遇上了護士英子而相戀婚後回到釜山,但隨著孩子的出生,要養家的德秀不得不隻身到越南打工和想辦法找回父親和妹妹,一生都在為家庭奔波勞碌。
尹濟均刻畫出國民父親這個形象非常能引起共鳴。一向作品不缺幽默感的尹導演在片中處處布滿有趣橋段,配角吳達洙就是負責搞笑的活寶。而該片的內容適合一家大小觀看,尤其是對6.25事件深刻印象的老一輩,更是感慨萬分。雖然2小時內演繹了一個男人的一生,但它卻不會讓人有速度太快或者太狗血的感覺。不過反方面,導演處處細節都細膩來演繹的方面,有點太明顯刻意,想感動又感動不起來。
黃政民在影片中從出演別人的兒子到別人的父親到老年別人的爺爺,2小時內觀眾看到他橫跨了青年到老年的蛻變,不是普通男演員能演繹得像他那麼神韻,他憨直帶點傻氣的形象實在很有「國民父親」的影子。
3. 談一談對於韓國電影發展現狀的認識
韓國電影現狀
??? 1999年,整個90年代一直在低谷徘徊的韓國電影業在悲壯的「光頭運動」之後,終於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姿態,而這一股新浪潮一直延續至今。
韓國電影委員會(KOFIC)發表的《2002年電影市場回顧》中顯示:2001年韓國電影產業的市場銷售額為10350億韓元,電影觀眾超過1億人次,觀看韓國電影的觀眾達4469萬名,韓國電影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創紀錄的46.7%,而這種旺盛的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年,甚至取得了更大的成績。
韓國每年引進的外國影片有300部之多,而國產影片僅60部左右。可是數量雖少,含金量卻高。據統計,近幾年來,韓國的年度票房冠軍多數都是國產片,甚至出現了2001年票房前四名全是韓國本土電影的局面。《生死諜變》、《我的野蠻女友》、《朋友》、《武士》等等,大量製作精良的商業電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本土的票房佳績。
同時,韓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也大獲成功,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韓國藝術電影也是大放異彩,《醉畫仙》、《綠洲》、《共同警備區》、《薄荷糖》等等影片都是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韓國電影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令全世界電影人刮目相看,這個「世界第一發展速度」從何而來呢?韓國電影的動力從何而來呢?下文會為你一一道來。
2 電影振興委員會
該會前身是1973年成立的電影促進會。1999年5月重組為電影振興委員會,是韓國非官方性質的最高電影主管機構。
委員會主要資金來源含電影票稅收及政府預算,每年約有4200萬美金的預算。振興協會下設秘書處、漢城綜合影城和韓國電影學院3個主要單位,其下再分成9個委員會,主要執掌有政策擬定、提振產業、輔導金審核執行、人才培育、教育研究和國內外行銷推廣等業務。
90年代初,委員會以協調政府和電影人之間的矛盾而威望大漲,韓國獨立導演金東園、趙成豐因為放映電影《紅色》被抓,正是其出面協調才得以出獄並促成了韓國取消電影審查制度。
3 電影輔助金
該項資金是政府交給電影振興委員會分配的用於輔助電影的資金。其輔助金主要發放對象是電影學院學生和進行獨立電影製作的導演,用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和藝術獨立電影的製作,最高可申請4億韓元(摺合人民幣約270萬)或製作費30%的輔助金,資金無須歸還,也無需以獎項和內容上的附和為回報,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年輕的電影人成長學習的機會。一般商業電影則無輔助金可拿,但可以申請無息或低利率融資貸款的方式「借」錢。
4 屏幕配額制
screen quota:即屏幕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
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8天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台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韓國政府內部對此制度一直存有爭議,文化部堅持其配額比例,而經濟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
金大中當年在競選綱領中曾明確表示:「我們會通過強制手段來保證韓國國產電影在上映檔期上的配額,並給予專門發行韓國國產電影的發行公司和專映韓國國產電影的影院以稅收上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將持續到韓國國產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達到40%。」
現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維持既定比例。盡管在全球化日益迫近的今天,取消配額的危機隨時可能落在韓國電影業頭上,但韓國電影人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40%的市場份額達到49%的高度,全面抵抗好萊塢的入侵已經不再是幻想的神話。
5 《生死諜變》
韓國特工組織奉命調查多宗政府官員被殺案件,懷疑焦點集中在一名朝鮮女特工身上。在另一起事關液體炸彈的案件中,發現朝鮮特別部隊正准備偷去液體炸彈作為統一韓國的武器。韓國特工忽然發現自己的女友就是多年來尋找的朝鮮女殺手……
韓國導演姜帝奎1999年根據南北分裂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是一部描述韓國與朝鮮特工的間諜動作片,盡管該片從動作、場面、特技上講都是當年韓國電影中的最強製作,但影片所描述的民族之痛、家國之情,以及題材解禁之後的新奇感導致了影片的瘋狂賣座。
影片上映22天後打破韓國電影有史以來最賣座紀錄,上映57天後,打破《泰坦尼克號》在韓國的電影票房紀錄和226萬人進場觀看的紀錄。影片最終吸引了超過600萬名觀眾,賺進了3500萬美元的票房,約相當於七倍的製作費用,為韓國電影注入一支強心劑,吸引了國人對本土電影的熱情,此片使得進入韓國電影院看國產電影的觀眾從原來的15%增加到37%,直接導致了韓國電影重整旗鼓。
由於影片是光頭運動之後第一部大型製作影片,被視為「帶動了韓國百年影業邁向新里程」,也被看成是光頭運動勝利的標志,是screen quota制度繼續存在下去的動力。
李昌東:
「五十而知天命」,年近半百的李昌東2003年3月在韓國文化界的共同推舉之下,出任韓國文化部部長,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導演身份出任文化部長的人。他的上任,被看成是韓國電影的勝利,肩負著維護screen quota制度和比例的重任。
李昌東原本以小說成名,出版多部著作,1992年曾獲得韓國日報的文學創作獎,其作品甚至被選入韓國大學的教材。直到後來成為著名導演,他還是拍攝電影的間歇擔任著韓國藝術綜合大學電影學院教授的職務。
今年八月曾率韓國藝術團來到北京慶祝中國抗擊非典成功。
大企業投資電影業
韓國國家政策對電影事業的傾斜,還有一個重要結果,那就是通過以大幅減稅為主的種種政策鼓勵國內大公司大企業對電影事業進行直接投資。大企業把電影事業當作一種「准製造行業」,並採取了一種精明而漸進的投資方式,從最初的錄影帶版權經營,到投資電影院建立院線,再到直接對電影作品投資,穩妥的方式和政府的支持使大投資商們逐漸看到了良好的前景。盡管90年代中後期由於好萊塢電影大規模入侵一度導致韓國電影業的萎靡,但很快恢復強勁走勢的韓國電影給了所有投資人更強烈的信心。
光頭運動: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動員起來,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光頭運動成功之後,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電影等級制度:
1998年韓國取消「電影剪閱制度」,以電影等級制度代替。
該制度在法律上規定電影分為5個等級:
全民可以觀看
12歲以上可以觀看
15歲以上可以觀看
18歲以上可以觀看
限制放映
每部電影的等級由民間組成的「影像物等級委員會」進行評級,對色情、恐怖、政治等題材也不再限制。
釜山電影節:
1996年,金大中競選韓國總統的施政綱領中提出「支持發展韓國電影的宣言」,並將之列入競選白皮書中,其中第五條便是「籌備釜山等各式國際影展,爭取國際認同、促進交流」。釜山電影節到今年已經舉辦了第8屆,雖然名義上是「國際」電影節,實際上是為本國電影的向外擴張搭建良好平台。釜山電影節為韓國獨立電影等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附帶的Pusan Promotion Plan活動也是亞洲重要的電影市場交流活動。
獲獎紀錄:
2002年憑借《綠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語錄:
我一直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說韓國社會存在問題,那每個韓國人都逃脫不了這種責任。尤其是我這一代人,我們造成了現在社會這個樣子,現在我老了,我開始思考這些奇怪和不可信的事情,所以我在想要批判社會首先得批判我們自己。
韓國人有這樣一種特徵,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爆發出力量,而在平時則比較安靜;看上去過著輕松的日子,但是,當困難來臨的時候,韓國人就會涌現出越來越大的凝聚力。這些特徵構成了韓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寫小說、創作電影的時候,對韓國人的生活狀態、觀念比較關注,要表現出韓國人的獨特情趣和經常發生的思想變化。我的作品力圖表現韓國文化的獨特性或者是整體性,反映出韓國人生活的本質。我的作品也可以算是「韓流」吧。
韓國社會經歷了很多變化,在深刻快速的變化裡面,變化的趨向是什麼?怎樣變化才是對的?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韓國的文學作品、電影或者是電視連續劇里,一直都保持著這樣的反思或者是意識。
拍攝電影不能說就是變身。不論是寫小說還是當導演,都是在講述故事。只是因為媒體的不同,表現方式不一樣而已。我依然是在講故事,我們都要通過故事學習並認清現實。我把故事搬到電影上的原因是現在是「日常時代」,因為在日常,小說失去了同更多人講故事的魅力,對於表現日常,電影更占優勢,更方便。
好萊塢電影總在說一些遠離生活的故事,越來越讓觀眾忘記現實,電影應該有反映現實的一面。我的電影則希望提供一種平衡,所以我寧願更多關注現實而不是忘掉現實。
4. 韓國電影《國際市場》最後男主教給孫女唱的歌有誰懂韓語的聽懂了嗎
歌名:堅強吧,金順
內容是朝鮮戰爭時期與家人和愛人被迫分離,思念家鄉思念愛人,盼望北進統一。
5. 韓國電影《國際市場》在韓國票房有多少韓元
國際在線專稿: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電影《國際市場》在北美地區上映僅5周,便輕松斬獲200萬美元的超高票房。
希傑娛樂美洲法人於10日(當地時間)表示,截至9日《國際市場》在北美的票房突破200萬美元。
在北美地區上映的韓國電影中,《國際市場》的票房僅次於《鳴梁》、《春去春又來》、《怪物》,位居第四位。
6. 最好看的韓國特工電影
《特工》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90f4ntkn8p0lPD69PJizw
《特工》是CJ娛樂發行、尹鍾彬執導的諜戰片,由黃政民、李星民主演, 於2018年8月8日在韓國上映[1]。
該片講述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解朝鮮核開發真相,一位韓國特工潛入朝鮮,周旋於南北權利階級之間的故事。
7. 韓國電影《國際市場》中國上映
絕對不可能上映,戲中主角老家在北方,北方老百姓為了躲避中朝軍隊哭著喊著登上美國軍艦,而美國將軍扔掉了坦克軍車,讓南韓平民登船,也太歌頌美軍,首先就否定了韓戰,對本朝政治不正確;其次還有越戰,戲中越共游擊隊首先在西貢搞了恐怖行動,然後對南越平民肆意屠殺,夷平了主角救走了村民的村莊,又是狠狠扇了在背後支持北越的土狗一個狠狠的大嘴巴子,廣電總局要是能讓這種片子在中國公映,除非他們吃錯葯了。另外戲中韓國從53年停戰的時候,主角不能相信韓國能生產汽車和船舶,但到70年代韓國就可以造大型船舶,直至片尾韓國人已經以消費國貨為榮,盡量少用進口產品的劇情,更是對本朝上台後幾十年不幹人事的諷刺,對比今日中國人以消費西方產品為榮的德行,這戲不可能拿到中國來公映。
8. 《國際市場》為什麼會被譽為韓版的「阿甘正傳」
第52屆韓國電影大鍾獎落下帷幕,電影《國際市場》成為最大贏家,總共拿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0項大獎。
原本我極為看好的《思悼》收獲並不大,於是特意找來資源看了一下。
也許是因為看的時候《思悼》先於《國際市場》,所以看完後雖然被電影感動到落淚,可我還是認為《思悼》高於《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這部電影一經推出便被譽為韓版的「阿甘正傳」,片頭的蝴蝶恰如阿甘開頭的羽毛,片中韓國時局變動,間或出場的歷史名人,以及與阿甘相似的主人公德秀,都可以看出《阿甘正傳》的影子。
不過,有珠玉在前,這種模仿便顯得有所不足,看不出創新,而且影片中幾個名人的插入太過生硬,顯得刻意。
當然,這部電影既然能在韓國贏得千萬人次的觀影量,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典型的韓式催淚大片。
德秀與其妹妹就是典型的父女關系。
妹妹為了結婚與母親爭執,母親談及德秀的辛勞,妹妹脫口而出:「那是因為他傻,他自願的。」一句話即可誅心。
這像極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9. 求,韓國電影,國際市場,謝謝
盜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