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上的電影節及獎項都有哪些
第一位當屬好萊塢奧斯卡電影節,以及風向標金球獎;其次是三大國際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最後就是洲際和各個國家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有韓國青龍電影節、日本東京電影節,其他小國的就不說了。獎項大同小異,就是從電影的里里外外各設一個將從主角、配角到環境、配音、導演,當然各個電影節也有各自的特點,什麼最具人氣、最佳票房、最大影響力等等等。
❷ 奧斯卡頒獎禮大烏龍驚到了全世界,真有大小年的說法嗎
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大小年的說法來自於中國媒體,用來評判當年奧斯卡參評作品的好壞的。就像中國的高考一樣,也有大小年的說法,如果當年競爭很激烈,很多人都發揮的很好,就可以說是大年,反之,如果競爭壓力很小,只有幾個特別突出的高分,則被稱之為小年。
這樣我相信大家就不難理解奧斯卡大小年的由來了。根據每一年參評作品的質量,就拿91屆和67屆來說,91屆當年競選的作品競爭度太低,觀眾在結果沒有出來之前就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知道哪一個能奪得桂冠。這就是奧斯卡的小年,也是正對於作品質量的好壞來說的。67屆當時競爭還是蠻大的,經過激烈的角逐,在《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低俗小說》等眾多優秀作品中終
於《阿甘正傳》拔得頭籌,在結果沒出來之前,誰都不能肯定,每一部作品都是佳作,這就是奧斯卡的大年。
關於奧斯卡大小年的說法,也只是人們對於當年影視作品質量好壞和競爭高低的一種評判。
❸ 奧斯卡是全世界最高級的電影獎嗎
可以簡單的這樣認為。
奧斯卡是美國電影界的頂級盛事,也被認為是全世界的電影盛事,演員和導演們為能拿到奧斯卡獎而感到自豪。
奧斯卡迎合的一般是西方人的口味,東方的電影相對較少。
另外世界范圍內影響最為廣泛的還有三大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
❹ 《哪吒》競爭奧斯卡獎,眾多電影中哪部最有可能入圍最佳外語片
今年中國確定選上奧斯卡國際電影節獎為《哪吒》,這是在中國票房差不多50億左右動畫電影,很多網友也是興奮異常,但是能否評上,確實是個未知數,再加上東西文化差異,很多網友認為外國人可能看不懂,所以就沒法評上奧斯卡獎。
而2018年的智利電影《普通女人》,講述的是變性人的生活,也是一部社會題材的影片。2016年的《索爾之子》,採用的是第一人稱,鏡頭真實,主人有強烈的真實感和實驗性質,和壓迫感,這些電影都是當年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有獲獎的電影。
如此比較《哪吒》,獲獎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我們國內因為顧忌票房等等因素,電影的娛樂性更多一點,藝術性就比較差,所以送選影片獲獎的可能性,非常低的。
❺ 中國有誰拿過奧斯卡
目前共有八位華人得過奧斯卡獎項。
第一位:黃宗沾
成龍在在2016年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也是有史以來最年青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取得者,一起也是首位取得該獎項的中國人,也是第四位取得此獎項的亞洲人。成龍也曾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史上二十位最巨大的動作影星第一位。
拓展資料
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學院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都會在超過100個國家進行電視和網路直播,在中國大陸的直播平台為1905電影網和芒果TV。其在美國電影界的地位與針對音樂的格萊美獎、針對電視的艾美獎、針對戲劇的托尼獎相當,而這些獎也都是以學院獎為榜樣而建立的。
❻ 如何評價2016奧斯卡提名紀錄片《winter on fire》
導演: Evgeny Afineevsky
主演: Bishop Agapit / Serhii Averchenko / Kristina Berdinskikh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烏克蘭 / 美國
語言: 烏克蘭語 / 俄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10-09(美國)
片長: 102分鍾
又名: 燃燒的冬天:烏克蘭為自由而戰
劇情:
2015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觀眾選擇獎,2016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講述的則是烏克蘭在2013-2014年所發生的一系列政局變動的事件。2013年,烏克蘭政府暫停了和歐盟的合作,宣布加強和俄羅斯的經濟聯系,這遭到了國內親歐派的反對。人民走上街頭,提出抗議,但是烏政府出動「金雕」特警部隊,暴力驅散抗議人群,此舉正式點燃這次烏克蘭危機導火索。從2014年年底開始,烏克蘭政局持續動盪,先後經歷了前總統被彈劾、克里米亞公投等重大事件,局勢一直動盪。
很好很真實的紀錄片,佩服烏克蘭人。
❼ 2016年有哪些電影節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
歐洲電影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法國凱撒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
美國電影學會獎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美國金草莓獎
中國北京國際電影季(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台北電影節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
❽ 奧斯卡在每年什麼時候舉行
奧斯卡電影節 這是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 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 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1979年已是第五十一屆。 主要項目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 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柏林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 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於1946年,如今已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電影節之一。她旨在展示和提高將電影作為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戛納國際電影節通過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能立即介紹給世界觀眾,還提供了電影創作者與買主接觸交流的機會。 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影片評獎. 每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都要選出大約50部故事片和20多部短片,分為參賽影片、非參賽影片、短片、"某種關注"四類進行展映。 從1978年開始,設立"金攝影機獎"獎勵參加展映的最佳處女作。1998年又新增了"電影基金獎"和"職業:製片人"獎兩個獎項。 非參賽影片通常是曾經獲過戛納獎的導演的作品,他們不希望再參加競賽。非參賽影片還包括要求作特別安排如作午夜場放映的影片。 "某種關注"類屬於正式入圍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在這個單元展映的處女作影片可以競爭"金攝影機獎"。 金棕櫚短片獎授予兩部15分鍾以內的優秀短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1998年開始推出名為"電影基石獎"的新獎項,旨在發現和鼓勵全球范圍的青年電影製作者。 "電影基石"單元 將推出大約20部學生電影作品(短片中等長度的虛構作品或動畫片),通過單獨的一個由5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來評獎,最後獎勵4部最佳影片。首次獲"電影基石獎"的獲獎者將有幸保送其第一部故事片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推出了"職業:製片人"單元來表達對製片人的敬意。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中國香港的11位對電影藝術給予極大支持的製片人獲得褒獎。他們的30部電影在"職業:製片人"單元展映,影片的導演和演員也一並出席。 於1978年設立的"金攝影機獎"獎勵范圍包括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所有展映的處女作影片,並由特設的"金攝影機"評委會選 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史稱「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年8月至9月在義大利威尼斯市利多島舉行,為期兩周左右。 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最有娛樂性影片、最感動人影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雙年節杯」等。1949年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中國於1988年8月首次參加威尼斯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11大主要電影節之一。 電影節定於每年秋天舉行。 電影節為電影作品提供競賽的舞台,以期從中發現和創造未來的電影天才。從一開始,電影節就非常關注並授獎給下一代的年輕導演,支持他們為電影所做的創造性的工作。每年電影節都會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競賽,最新最熱的電影 ,日本很少看得到的亞洲電影,日本最新的電影以及日本經典電影回顧等等。除了一些官方的活動之外,還有許多令人激動的活動,東京國際荒誕電影節,國際婦女電影周等等。 創始時間:東京國際電影節始於1985年,每兩年舉行一次。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主辦單位: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 所頒獎項:"金櫻花獎" 詳情:兩年一屆。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目的在於藉助電影節的影響促進日本電影市場的發展. 其中青年導演電影周具有比賽性質,只有年齡不起過40歲、拍攝影片來過6部的導演的未在日本放映的影片才能參賽。設大獎、最佳導演獎、評委會獎三個最高獎及其它小獎。在第2屆東京電影節上,我國影片吳天明導演的《老井》獲大獎和東京都知事獎、男主角張藝謀獲最佳男演員獎。1933年寧瀛導演的《找樂》獲青年導演競賽的金櫻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