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近日,谷歌公布研發了一個准確率高達94%的電影票房預測模型,據其統計,電影相關的搜索量與票房收入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此票房預測模型正是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電影業的一個應用案例。此前,大獲成功的美劇《紙牌屋》也是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基於大數據投資拍攝的這部電視劇。隨著越來越頻繁地被提及,「大數據」是否能成為中國電影的新驅動?
「大數據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電影產品不同於其他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體驗性消費很難用一個數據去分析、前瞻。我認為,大數據就是在海量數據面前,用軟體上的技術分析,幫你把所有行為通過數據方式整理出來。但是這是基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的價值在於為你未來做什麼東西提供一些方向。所以說,數據分析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的價值,但是我認為其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大數據應預測未來」
大數據是我們所有的產品平台里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整個視頻行業大數據有三方面:用戶大數據、內容大數據、渠道大數據。在互聯網時代,這三大數據將融合在一起。現在由點擊量很高的原創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劇本,已經被證明有比較好的收視率,這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於這三大數據,更好地用現在的數據預測未來?這在短時間內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學會洞察大數據是關鍵」
時代在變,消費者在變,我們要跟隨這種變化趨勢。萬達的電影院很早就已經開始變了,資料庫已成為我們重要的核心「礦藏」,到今年底建立會員資料庫達到600萬、AMC達到400萬。大數據能否發揮作用,取決於看到這個數據的人能不能通過大數據做事情。在信息、數據特別多的當下,如果沒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數據吞噬。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2. 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
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_數據分析師考試
截至7月28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創下首個50億元單月的票房新高。其中,票房前三甲《捉妖記》、《煎餅俠》、《大聖歸來》,貢獻了超過30億元的票房。從7月9日開始內地影市已經連續19天單日票房破億,其中有7天突破2億,2天突破3億。業內人士分析,今年,暑期檔票房預計大約能增加20%-30%,中長期來看,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點燃了國產電影信心,國內文化產業消費空間仍然很大。(7月30日搜狐財經)
這個暑期最火熱的東西,除了「酷暑」,還有「電影」。單從票房來看,國產電影確實迎來了「大數據」時代,這些票房遠超同時期的好萊塢電影,光鮮的數據背後是誘人的中國電影業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在筆者看來,「大數據」並不必然意味著「大時代」。
「大數據」是量的積累,「大時代」是質與量的優化組合。據搜狐財經報道,「截至目前,2015年度觀影人次超7億,而2014年度全年觀影人次為8.3億人次」,其中,僅僅一個7月份,累計票房已超50億元,觀影人次達1.44億人次。從數據中我們可以讀書這樣一些信息,一是國產電影業發展勢頭很猛,二是國內觀影人數越來越多,三是我們看到的只有數據。這么龐大的數據支撐,必然會形成量的優勢,而這是產生「大數據」的前提。確實,從暑期檔的幾部電影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但在前不久,我們還在吐槽國產電影爛片太多,何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突飛猛進了呢?筆者一向是以最善意方式的去理解一種現象,我寧願相信中國電影人的集體爆發,或者是靈光一閃,但至少這些電影的質量還是經得起檢驗的。
當然,「大數據」背後必然會有「濫竽充數」現象。高質量的電影捲走了票房,但一些粗製濫造、沒有邏輯的電影也跟著水漲船高,「大數據」帶來普天同慶,分些福利也無可厚非。但切莫主次顛倒,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是供不應求的,其實,真正供不應求是的「中國好電影」,從很多觀眾的口碑中可以得出,我們也會向爛片說「不」。電影從業者們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但前提是要拍出優質的電影,貨真價實才能形成長久的供求關系。
總體來說,我國電影業正在由「大數據」向「大時代」轉型,電影人不能被電影市場短暫火爆的局面沖昏頭腦,人們願意花錢去看電影,更多的是去看內涵。中國電影觀眾的「湊熱鬧」心態正在轉變,而這些轉變應該是電影人所要觀微到的。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而不是「見好就收」。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3. 每年電影院多少部電影
2015年開始,騰訊財經聯合九次方大數據推出「中國熱點產業排行榜系列」,這一系列的排行榜單將成為2015年中國產業與投資領域的風向標。
《大數據》第一期,我們推出中國城市電影院線產業排行榜。通過此榜單,您會發現:
1.全國城市電影院線票房排名 萬達院線收入31億元居首位
2.各路資本湧入院線產業大肆擴張 萬達難以一統江湖
3.前10名院線年平均票價35.5元
4.前10名院線每個座位平均單產:9060元/年
5.院線成長性:前10名中有5家復合增長超過30%
還想了解更詳細,關注我吧
4. 大數據時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大數據時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經歷了數代學院派導演在藝術上的探索和產業化白手起家的拓荒,電影不再只是「聲光電」的藝術形式,更開啟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市場化運作的時代。眾多資本的湧入,一方面創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間,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業內部的「魚龍混雜」——創作者的良莠不齊,伴之以評論界的莫衷一是,網路世界的眾說紛紜,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亂象頻生。
群龍無首:電影評估權威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態文藝評價體系中文藝作品的傳播效應,也許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關,而其藝術質量的高下,往往取決於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的評價意見。然而,信息時代的來臨,發聲渠道的多樣化,卻讓「專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謂的『專家』常常只說『溢美之詞』」「太缺乏同行之間相互辯論的氛圍」「被權力和資本綁架」是當下的專家群體常常受到的指責。具體到電影行業,則更多體現為學術界在電影藝術價值判斷方面的混亂。不同學者、不同場合、不同媒介在話語上的參差,加之背靠專家的各類評獎不斷被權力關系裹挾,一些「專家」在公眾心目中淪為「磚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專家群體權威性的下降,並不代表公眾話語能取而代之,因其內部本就呈現出魚龍混雜的「非理性」。相比於公正的評估,網民更傾向於狂歡式「站隊」,比如近年來圍繞《小時代》《後會無期》等電影出現的粉絲戰爭,正是其典型症狀——如此任性的口舌之爭,權威性從何談起?此外,一些民間電影評分網站如豆瓣、時光網等,在電影評估和影迷互動等方面的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於演算法規則的粗糙、參與人員的隨意性以及資本滲透的加速,其公正性與客觀性也面臨嚴峻挑戰。
環顧四周,中國電影似乎身陷評價體系混亂的困局。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市場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畢竟是大勢所趨。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電影市場興衰高下究竟應由誰來裁斷,作為完善產業的權威評價體系又該如何構建?
革故鼎新:中國電影產業指數誕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吉林省吉林市舉辦了「『互聯網+』時代的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暨電影教育和產業發展委員會2015年年會」。這次會議上,一份名為《中國電影產業指數研究》的研究報告,吸引了眾多與會人員的關注,而項目的主持者則是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
「中國電影現在面臨的問題,要宏觀而長遠地看。」從2013年起,身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產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長劉正山一起,開始了整個項目的數據搜集和調研。作為國內發布的首個綜合性的電影產業指數,其成果也為電影評估權威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實,大數據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來用大數據思維將產業形勢指數化的嘗試屢見不鮮,但對於文化領域而言,步伐卻似乎顯得緩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觀研究領域。「許多電影人總覺得電影的本質在於藝術性,在於主觀評價而非量化評估,因此很少用標准化、數據化的方式去綜合考量電影行業。」在中國傳媒大學講師龍思薇看來,中國電影產業指數作為產業背景下的宏觀指標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義。
「我們的電影發展環境是比較好的,像硬體環境方面,投資環境、政策環境都不錯,總的銀幕數和影院數也是很可觀的。然而從『效益』來講,每塊銀幕的平均觀影人次和票房數卻不盡如人意,這會拉低產業的整體數值。」綜合報告數據,侯光明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票房數據漂亮,不等於電影產業綜合發展好。「我們可以算是電影大國,但離電影強國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這對於空前膨脹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不啻為一味苦口良葯。
路在何方:行業呼籲綜合性評估
1895年,電影誕生於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對電影藝術作出最大貢獻的是歐洲,而電影產業的引領者則是美國。相比於好萊塢電影成熟的產業體系和完善的評估制度,中國電影無論是在數據基礎、評獎機制還是第三方評估等領域,都剛剛起步。而無論是出品方還是影評人,似乎都囿於文藝作品「生產—接受」的主觀視角——這顯然無法滿足當下電影市場客觀評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國電影產業指數的誕生,旨在「給政府提供決策支持,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也給企業提供決策依據」。然而「海外競爭力」這一指標,由於數據搜集等原因在綜合指數中卻無法體現出來。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所領銜的「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數據調研,自2011年啟動以來,已連續開展五年,也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產業評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調研為例,我們採取多階段抽樣和隨機抽樣結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個國家共投遞並收回有效問卷1592份,在SPSS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一些相當有益的結論。」黃會林介紹說,其年度報告《銀皮書》顯示,中國電影在國外仍屬「非主流」電影,其中現代題材的電影發展明顯滯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國產電影對於展現國家的飛速發展,並沒有促進作用,這應該是未來需要著力的方向。」
無論是國內產業指數報告,還是海外電影傳播的調研,都是從個別案例的水窪中走出來,面向整片「海洋」的壯闊之舉。龍思薇認為,綜合性評估的逐漸涌現,標志著國內電影產業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資本運作需要根據客觀的證券指數來進行規劃籌謀一樣,電影產業的走向也有賴於行業的『晴雨表』。產業評估為資本流動和政策導向提供了標尺,也可由此預測行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蛋糕」的不斷做大,越來越多的民間或官方機構可能會參與到產業評估的盛宴中來。對於大數據時代的中國電影而言,我們也的確需要「說一不二」的量化標准,以更加客觀的方式、經常性地為產業把脈問診,指點迷津。正如黃會林所言,中國電影作為國家文化傳播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要靠微觀上電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觀上提升到戰略高度,把握好准確的航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影產業評估的天地大有可為。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票房不再是唯一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5. 2015.3全國電影院票房排行榜揭曉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3月份中國電影票房數據新鮮出爐
根據1905電影票房大數據顯示:2015年3月,全國電影總票房斬獲28.71億,整體比上個月的41.03億下降了30%,其中國產影片票房報收11.72億。而2015年第一季度總票房為95.81億,比去年第一季度的67.42億同期環比上漲42.11%。
今年三月多部國內外大片扎堆上映,且都表現不俗。劉德華主演的影片《失孤》收獲了2.08億票房,《超能陸戰隊》領銜的多部外片票房也都過億。此外,春節檔影片《澳門風雲2》《天將雄師》和《狼圖騰》依然後勁十足,當月分別斬獲1.41億、3.14億和2.37億的高票房。
院線方面貢獻最大的當屬萬達院線,中影星美和中影南方院線緊隨其後。3月份省市觀影前三名也新鮮出爐,廣東以1131萬的觀影人次位居第一,觀影人次為481萬的北京獲得第二名,第三名則是觀影人次為466萬的上海。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6. 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歷史的特寫
日前,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歷史性地突破400億大關。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紅利,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不僅有市場的繁榮,也有對未來「黃金時代」的進一步期待。
中國電影今天的繁榮,跟中國持續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緊密相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在總結產業化改革經驗時,特別強調了樹立國有和民營一視同仁思想的作用。誠如所言,從好萊塢用《真實的謊言》敲開中國市場大門,到華誼兄弟等民營公司全面介入電影產業鏈,電影從過去的相對封閉和保守,變成了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行業。
自2003年全面推進電影產業化以來,不僅票房實現了從10億元到400億元的數十倍增長,更有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餘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的巨大成績。中國電影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
市場的繁榮帶動了投資的增長,也給中國電影作品拓寬了提高水平的空間。對於電影人來說,過去這些年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國產電影與進口片「共舞」,品種和品質都突飛猛進地發展;同時這也是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不少低水平的「爛片」,因強勢資本進入中國影院。正因為票房總量的打底,最近幾年電影評價不再「唯票房論」,欣賞水平與創作水平水漲船高,國產電影開始扎堆出現「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有調查顯示,國產電影觀賞性、思想性、傳播度三大指數均位於「比較滿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伴隨著《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國產電影引發的持續熱議,伴隨著《山河故人》等人文藝術片的意外火爆,自願為國產影片宣傳的「自來水」群體出現,成為肯定中國電影的最好評語。
展望未來,大數據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或許會產生更多促動效果。2015年之所以被稱為中國電影的「大數據」元年,標志性事件就是10月份廣電總局實時票房數據平台上線。官方權威數據統計開始做到每日更新,藝恩網、貓眼電影等一批專業網站提供的數據也日漸專業,再加上電子票務、網路大電影等一大批新興行業不斷涌現,整個影視行業的生態鏈都發生著重大變化。
有人說過,如果新型智能文明是土地,數據就是滋潤土地的河流。趨於透明完善的體系,體現出更多公平性和科學性,有助於更好實現製作決策的理性以及資本利用的高效。如今每一個觀眾的喜好,都可以通過電影評分系統傳遞給市場和創作方,未來的中國電影,唯有更貼近群眾、更承接地氣、更呼應市場,才能在更緊密的創作與傳播互動中,找到質、量齊飛的路徑。
可以說,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歷史的特寫。《一代宗師》里有一句經典台詞:「一念既出,萬山無阻」。今天的中國電影人就站在巨大風口,笑看風起雲涌,投入經濟轉型的時代潮流,再去贏得中國電影未來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7. 在電影行業率先樹立大數據營銷典範的,是哪一部電影。
《小時代》
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又讓「大數據」成為焦點,而郭敬明執導的電影《小時代》更是藉助大數據的東風在上影節大出風頭。這意味著電影人開始對大數據進行思考,未來媒體及傳統電影的市場也有可能將由大數據來主導。在國內,為了取得更好票房,獲得更高收益,互聯網公司、院線、電影製作公司都開始了大數據挖掘和應用的嘗試。
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從《致青春》到《中國合夥人》,一份份華麗票房成績單的背後,莫不是一系列「大數據」在營銷的各個環節給予強大支撐。大數據將電影產業鏈無限拆分,以『制-營-發-放』作為最基本的單元,而每一單元又能拆分出許多環節,這些環節都滲透著數據化運營的可能性,而針對這些環節,一些數據分析、咨詢的第三方公司也找到了盈利的出口。
8. 美團貓眼電影的重大事件
2015年7月,貓眼電影獨立為美團網旗下全資子公司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貓眼公司)。
2015年7月13日,美團公布2015年上半年總體和各項業務數據。其中貓眼電影2015年上半年交易額達60億元,超過2014年全年,佔70%市場份額。
2015年7月9日,美團貓眼電影發布第二期大數據報告《大數據時代的電影消費洞察》。報告樣本抽取於超5億人次的貓眼電影消費數據,覆蓋影片映前映後全部用戶流程,並提供了最多的電影畫像實例解析。
2015年7月6日,電影《梔子花開》在北京舉行首映禮,貓眼電影作為《梔子花開》的聯合發行和聯合營銷方,為影片舉辦了主題為「全明星首映觀影畢業晚會」的粉絲專場觀影活動。
2015年6月26日,美團貓眼電影與博納聯合發行《殺破狼2》,助力影片成為端午檔票房冠軍。
2015年6月25日,美團貓眼電影與CCTV6強強聯手共推「中國電影新力量」。美團貓眼電影作為「2015中國電影新力量推介盛典」最具重量級的合作夥伴,現場共推出三部暑期檔重磅電影的超前搶票活動,大玩「T2O」。
2015年6月16日,由藝恩網主辦的「2015中國電影指數盛典」聚焦電影O2O,「最佳O2O產品」獎花落美團貓眼電影。
2015年6月1日,美團貓眼電影5個月交易額破50億,僅用5個月就超越了2014年全年50億元的交易總額,是去年同期交易額的3倍。以此發展速度,貓眼電影2015年全年交易額將在150億元以上。
2015年5月15日,電影O2O平台貓眼試水電影周邊產業,成為冰雪奇緣冰雕展獨家網售平台和營銷平台。
2015年4月18日,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華語電影新焦點單元推介盛典——聚光e夜頒獎典禮中,貓眼電影獲得「年度購票神器」。美團網創始人兼CEO王興發表「貓眼是改變的開始」主題演講。
2015年4月5日,在第10屆金瑞獎(iResearchAwards)頒獎典禮中,貓眼電影榮獲「2014-2015年度金瑞獎—最佳創新獎」。
2015年2月19日大年初一20:00,貓眼電影單日票房突破1億元,創造了電影O2O平台歷史上首個單日貢獻1億票房的里程碑。
2015年2月7日,貓眼電影發布了《2014-2015中國電影大數據深度解讀》,大數據解讀依託美團與貓眼用戶交易的海量數據,通過專業的分析與提煉,系統總結了2014年中國電影消費特徵,並對2015年中國電影提出了專業的預測和解析。
2014年12月30日,貓眼作為《智取威虎山3D》聯合發行方,貢獻將近50%票房,助力影片成為賀歲檔票房冠軍。
2014年9月30日,《心花路放》全國熱映,貓眼電影作為聯合出品方,獨家預售票房達1.1億元,並最終為11億票房貢獻近半。
9. 大數據時代電影如何做精準營銷
大數據時代電影如何做精準營銷
在2015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 著名電影營銷專家《失戀33天》營銷推廣負責人張文伯,悠易互通CEO周文彪,以及知名演員秦海璐為我們帶來圓桌論壇:大數據小電影,移動互聯時代的精準營銷。
以下為對話實錄:
張文伯:大家中午好,馬上要吃午飯了,估計這是我們今天上午的最後一場,今天兩位嘉賓有點跨界的意思,一位是來自我們互聯網行業的專家,一位是來自於影視圈的,既然今天有跨界的朋友來,我們可以先從影視聊起,秦海璐最近有一檔電影馬上上映是吧?
秦海璐:對,明天由王小帥導演的電影《闖入者》。
張文伯:周總看過這個電影嗎?
周文彪:後來在PC上面偶爾瀏覽到一個標題,說要去沖擊威尼斯的金獅獎,在微軟上面看視頻的時候有一些片花,有更多的了解,上周我想去找看電影《速7》,突然看到它已經在開始預收,19.9一張票,毫不猶豫地搶了兩張。
秦海璐:謝謝。
張文伯:周總這么忙,對娛樂圈的事還挺關注的?
周文彪:談不上太多關注,對娛樂圈了解比較少。
張文伯:海璐正好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這個電影,做個廣告。
秦海璐:這個電影秉承了一貫王小帥導演的風格,它也從不同的視點講了一個故事,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是闖入者,也是被闖入者,比如說我的生活現在就有一個闖入者,我剛生了寶寶,但是其實我在之前我也闖入到了我先生的家庭,就是組建家庭。其實每天包括說我們兩個人今天闖入到這樣一個峰會當中有不同的行業,每個人可能都是一個闖入者和被闖入者,但是這個闖入的時機和你的契機,還有你產生的一連串的這樣一個連鎖效應其實是很難估算的。
張文伯:所以你看電影其實這兩年非常地火,跟互聯網行業有很多的交集,我們說BAT,每家公司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我們電影行業當中。不知道從周總,你是一個偏技術、偏大數據,做精準營銷的公司,從你的公司的工作的業務范疇和我們這個行業有沒有一些交集?
周文彪:首先恭喜海璐,有一個小小的闖入者,升級做了媽媽,恭喜。我們這邊主要是做一個跨屏的叫程序化購買,其實底層是大數據的支撐,所以剛剛提到的《闖入者》這個片子我最近也在看它在互聯網上的一些營銷推廣的方式。比如說如果從我們的角度去看的話,怎麼樣利用大數據和多屏的技術可以去找到一些目標的受眾,跟它去發生交互,有一點就比如說海璐的,或者是小川的你的忠實粉絲這是一個群體。
另外這個片子本身是偏文藝類的,或者去歐洲、去威尼斯獲獎、沖獎,對於文藝片很執著的,或者對歐洲很關注的群體是可以抓到的,再有一個群體通過我們互聯網的技術,我是可以把過去的比如一個月,或一段時間當中關注《闖入者》這些片子的人扒出來,第二部分在我自己切身的體會當中看到怎麼樣在不同的屏幕、不同的節點去抓到他們,因為有的人可能只是找到那四個節點當中的一個,我通過跨屏的技術不停地去提醒他。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電影如何做精準營銷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10. 有沒有突出雲計算 大數據的電影
布魯斯 威利斯的《虎膽龍威4》,黑客瞬間讓他的養老金賬戶清零。
《速度與激情7》里小美女黑客的天網程序,鏈接衛星調動所有監控、探頭和手機鏡頭,利用臉部識別瞬間鎖定斯坦森 傑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