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
拿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檸檬忽然覺得真的很不好回答,因為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很混亂,魚龍混雜,時不時的就會爆出一匹黑馬,而且電影就像我們吃快餐一樣,吃完之後就拉倒了,當時心情挺棒的,過後能夠留下印象深刻的電影並不是很多。
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三:小投資也能夠收回大成效。最具代表作的應該是前段時間火遍全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作品是國內首部動漫作品,而且是由一家小公司製作而成總成本很低,但收獲的票房卻超級高,也是今年的黑馬之一。
而且這部作品據檸檬所知,在特效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共啟用了64家特效公司,而這些公司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而他們卻創造了一個大大的奇跡。
⑵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分析,是什麼影響了行業
電影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產電影軟實力亟待提升
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
暑期過半,今年的電影暑期檔表現可圈可點,除了社會民生題材影片大熱外,某些奇幻工業化大製作題材影片尤其值得探討,其中顯露出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引人思考。
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
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共產出綜合票房320億,較去年同期大漲17.8%。6月全國票房最終以35.71億的成績收官,表現比去年同期倒退9%,成為繼4月後今年第二個票房同比衰退的月份。6月票房相比5月43.17億元來說,環比增長下降17.28%;單月觀影人次為10415萬人,環比下降13.79%;6月電影上映場次897.810萬場,比5月上映場次增加了14.89萬場。
今年僅暑期檔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年總票房有望再創新高。但是,相較於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成長上升階段,並一度陷入追求電影「重工業化」的誤區,有「大作」無「大獎」、有「大導」無「大師」。
國內外電影質量對比分析
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大片曾一度成為票房保證和電影工業化標桿。然而,縱觀近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奇幻、動作大片票房遇冷、難以追回成本等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暑期檔某些國產大片甚至遭遇換檔、撤檔危機。比如,某部影片聲稱邀請了數十個國家上百位頂級電影工作者,重金投入、耗時多年打造,上映3日票房不足5000萬元,口碑、商譽雙失。
反觀國外,日韓電影近年來佳作涌現,離不開電影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更依託於對本國文化氣質的細膩呈現;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工業始終立足本土特色,逐漸實現由「量大」到「質優」的提升。國外的經驗再次表明,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乃至文化進步,不能機械照搬「技術性指標」、迷信「商業化標准」,要結合本國國情和文化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好的電影工業體系,依賴於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環節同步成長,還需具備從「造產品」向「創文化」的轉型姿態。所以說,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道路,讓中國電影享譽世界,必須常懷技術與藝術並重的精品意識,銘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使命擔當。
⑶ 電影市場觀眾流失已成定局,他們為何不願走進電影院了
去電影院看電影已經成為最大眾的娛樂方式,與此同時,票房增速的放緩、下降的觀影人次也說明,中國電影市場正在面臨觀眾流失這一大問題。
根據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觀影人次便達到8.08億,同比去年減少了10.3%,市場冷淡下,總票房311.7億也同比去年減少了2.7%,今年整體市場成績能否超越去年的600億至今仍不可言說。同時,隨著劇集、綜藝、短視頻等多類娛樂方式的崛起,娛樂市場整體升級背後觀眾選擇性也變得多樣,電影這一娛樂消費行為難免受到沖擊。但要想探究票房下降、觀眾流失的秘密,自然還要從觀眾本身出發。
「網上那麼多視頻,誰去電影院浪費那個錢」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根本是一件沒必要的事。劇集、網大、短視頻,甚至是直播,網路視頻資源的豐富多彩便足夠自己在業余打發時間了。
沒有人陪、懶癌發作、無片可看、沒有觀影興趣、高票價...從主觀的個人因素,到客觀潛存的市場問題,你覺得還存在哪些原因呢?
⑷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遇冷,主要是因為哪些原因
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觀看過好萊塢的電影,在前些年的時候,好萊塢的電影在我們中國的電影市場一直都是深受到影迷的歡迎的。咱們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相差甚遠,劇情製作觀感方面都是沒有好萊塢所製作的電影更加的精彩好看。但就在2017年之後,這個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好萊塢的電影在我們中國這關於市場中影響力以及受歡迎的程度都遠遠的大不如前。而好萊塢也對在中國市場遇冷這件事情表達出了擔憂,感覺到十分的有壓力。
再加上很多影片都比較注重於票房收益,對於演員陣容以及劇情方面的監管都是沒有那麼的嚴格,這也就直接的導致爛片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家對於觀影這件事情越來越不抱希望,越來越感到疲憊,花了錢之後看的還是這種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想吐槽的影片,毫無體驗感,於是會選擇觀影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⑸ 巨石強森也「歇菜」了,好萊塢大片為何在中國內地「全面遇冷」
巨石強森是很多人非常喜歡的好萊塢電影明星,巨石強森的硬漢形象在銀幕上也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但是就算是硬漢巨石強森也拯救不了現在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內地遇冷的狀況,好萊塢電影已經不再是眾人趨之若鶩的電影,國人的觀影也越來越理智和冷靜,單單靠特效和大場面來取悅觀眾的好萊塢電影已經不能滿足國內觀眾的需要了。
好萊塢大片在內地遇冷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人們的視覺疲勞。好萊塢大片一直以特效和大場面、火爆的動作來吸引人,但是這樣的電影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觀眾的視覺疲勞,這讓好萊塢電影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好萊塢電影質量的下降。近幾年好萊塢電影的質量確實下降了不少,這也是導致好萊塢電影在內地全面遇冷的最主要原因,畢竟電影的質量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最後,國產電影的崛起。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涌現除了一大批高質量的電影,這樣的電影更受中國觀眾歡迎,這也對好萊塢的電影造成了很大的競爭和影響。
近幾年國產電影發展的非常快,國產電影市場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電影,這樣的國產電影更能夠吸引中國觀眾,這也間接導致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內地不再像從前那麼受歡迎。
⑹ 萬達電影上半年凈虧損5.81億,市場份額跌落原因是什麼
1、疫情初期,帶來較大的經營壓力。 2、內部財務管理問題。 3、隨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觀眾的購買力和意願會下降。
⑺ 北美影市降溫周末票房跌至半年來最低,世界影院應如何走出低谷
北美電影市場要想走出困境,那麼首先可以在門票方面下手,適當降低門票。除此之外,也應該引進國外優秀的電影題材。
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上面的樂趣也不能夠減少。看電影就是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樂趣,因為看電影可以讓大部分人起到放鬆的作用。這也直接造就了電影行業的興起,當前國際上電影行業是非常火爆的,每年電影行業的市場,經濟效應可以達到一千億美元左右。但是絕大部分都被北美的電影院所瓜分,其他國家的國內影院在這一方面只能夠占據較少的市場份額。
北美電影市場一直以來都被稱作為世界影院,在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畢竟歐美地區的電影市場規模較大,每年所能夠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電影市場。但是,美國的電影市場卻逐漸走向了滑坡路。尤其是每當到了周末的時候,票房已經降至最低點。跌破了半年以來的最低限度,只有僅僅六千五百萬美元的票房。相比於之前的票房而言,已經下降了將近百分之三十左右。
⑻ 請問電影市場不景氣的原因是什麼 請從電影本身和市場兩方面分析
票價分析
短期內票價下調不可能
電影是屬於大眾的娛樂。據悉,世界各國電影票的定價准則是:單張電影票的合理價格,約相當於本國城市普通勞動者平均月收入的1/200~1/100。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高票價」,相當於城市普通勞動者平均月收入的1/20左右。8元票價熱反映了觀眾對平價電影的渴望。
票價為什麼那麼高?電影院有一肚子苦水。
大多數影院已由事業單位轉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慶春電影大世界總經理劉敏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影院租房經營的成本大,票房收入的40%要支付給發行方,40%用來支付房租費、水電、員工工資等,剩下的20%要減去損耗費。影院的容量有限,就是上座率很高,票房利潤也有上限,現在的電影院幾乎是微利。」
電影票價不僅和影院有關,還涉及製片、發行、院線等環節,因為他們都在總票房中獲取利益。
2000年,中國的電影院曾發生過「5元票價」風波,成都的影院率先把中外影片的票價降價為5元,一時大小影院場場爆滿,各地方院線效仿,但遭到一些電影製作公司、影片發行公司的抵制。
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與電影處副處長羅永祥說,短期內電影票價下調的可能性不大。供片機制的單一化造成發行壟斷,是票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專家分析
平價電影離我們有多遠
很多業內人士不看好平價電影院。有業內人士說:「電影消費不是必需品,作為一種休閑娛樂活動,講究服務的檔次。真正想在電影院里享受那種視聽震撼的,不會在乎花上幾十元。而低收入的人就是價格低也不會經常光顧。」
他認為,現在杭州的影院實行「不同時間不同價格,不同人群不同價格」,推出了老年人專場、民工專場等優惠活動,票價結構基本適應不同階層的需求。
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葉航說,如今網路、家庭影院、數字電視等多元娛樂形式興起,消費者的選擇很多,看電影可以不通過電影院。在這樣的需求環境下,電影票價的彈性需求很大。票價低了上座率自然提升,總收入也能提高。票價既要滿足市場經營的要求,又要符合觀眾的經濟承受能力,尋找這個平衡點考驗企業的創新經營能力。
劉敏健認為,降價不一定能激活電影市場,現在消費者已不是純粹為了看電影,目前電影的主力消費群體走進影院,更多的是為了社交、享受。影片的質量、影院的環境設施等,都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
有專家表示,制約當今中國電影體制改革和產業升級的根本問題是:電影市場和電影院線開發,與13億多的總體人口規模不相稱。中國電影票價市場,還處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過渡期,電影票價過高等諸多無序、無奈而有悖於市場規律的現象難以避免。
羅永祥認為,壓低票價還得「治本」。只有當影院達到一定的數量,競爭更激烈,發行渠道更多樣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 新華社專稿
有此娛說
價廉物美薄利多銷
瘋搶8元電影票,擠出的是電影票價居高不下的水分。電影不能自築門檻,變成所謂的貴族藝術,離開了公眾,電影的發展就難免舉步維艱。其實,我們只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影院就會發現,除了那些較有影響的大片之外,平常電影院里還不是稀稀落落,有的一場電影才十幾個人,別提滿座,就連半數也達不到。如果票價都像杭州這家電影院這次降下來那樣,又何愁拉不回觀眾,如果觀眾上座率大幅提高,又何愁票房上不去。還是那句老話:價廉物美,薄利多銷。
禾刀
票價低了誰看盜版
在我看來,眾多市民瘋搶8元低價票的事實,起碼打破了電影界人士的某些論斷:什麼盜版碟太多,觀眾不願進電影院;什麼高價票就是為了減少損失,是盜版逼出來的……
盜版對電影肯定會有所沖擊,但這也跟電影院與盜版市場爭奪觀眾的力度不夠有關。觀眾到底是喜歡看盜版還是喜歡去電影院看正版?這一「擠」的結果不言自明。如果電影票價降到絕大多數觀眾可以承受的標准,還有多少人願意去看盜版碟呢?如果各大影院能天天搞8元優惠,何愁爭不過盜版? 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