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衡水棗強張彥豪怎麼回事
衡水棗強張彥豪怎麼回事2. 衡水市有幾個區幾個縣
截至2022年3月,衡水市政府官網數據,2個區,8個縣,1個縣級市。
1、桃城區
2、冀州區
3、棗強縣
4、武強縣
5、饒陽縣
6、安平縣
7、景縣
8、阜城縣
9、深州市
10、故城縣
11、武邑縣
區劃沿革:
1949年8月1日始設衡水專區,轄原冀南、冀中兩區之部分縣域,包括衡水、冀縣、棗強、武邑、深縣、武強、清河、恩縣、夏津、武城、故城、景縣、阜城等13縣,屬新建立的河北省。
1952年11月7日衡水專區奉華北行政委員會之命撤銷,其轄區之夏津、恩縣、武城3縣劃歸山東省,衡水、深縣、武強、武邑、棗強、冀縣6縣劃歸石家莊專區,景縣、故城、阜城3縣劃歸滄州專區,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
1962年6月27日,國務院批准衡水專區復置,下轄衡水、冀縣、棗強、武邑、深縣、武強、饒陽、安平、故城、景縣、阜城計11縣。
1970年,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
1982年1月,衡水鎮升為衡水市。
1993年9月,冀縣改建為冀州市。
1994年深縣改建為深州市。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衡水地區,改設地級衡水市,同時撤銷原縣級衡水市,改設桃城區。
2016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冀州市建冀州區。
3. 收集民國28年(1939)的一切資料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行政管理機構
一、明清時期
明代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今河北省稱直隸。直隸即一切行政管理權直屬中央「六部」,由「工部掌天下百官山澤之政令」,由「戶部掌田賦之政令」,「以樹藝課農官」—林、果、桑生產和賦稅均歸「農官」管理。清代(1644—1911年)沿明制,稱今河北省為直隸省。在光緒中葉以前,由工部虞衡司掌管「山澤采捕」,由戶部平均司掌農桑政令。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設農工商總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省成立農務總局(在天津),同年七月成立農務總會「負責調查土宜物產」、「條陳蠶桑、紡織、森林、畜牧、水產事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農工商部,分設農務、工務、商務、庶務四司,由農務司「掌農桑屯墾樹藝畜牧」政令。宣統二年(1910年)直隸省設勸業道,道內設農業科,下分農政、森林、水產三股。森林股「負責林業獎勵保護,林業傳習,勸辦森林公司,經管官有林野,調查林野交通」。
二、民國時期(1912—1949年9月)
民國元年(1912年)3月,直隸省民政公署在天津成立,設勸業道掌管「農桑、樹藝」工作,職官李士偉。民國2年(1913年)勸業道更名實業司,職官史履晉、梁建章。民國3年(1914年)實業司改為實業廳,嚴智怡任廳長。各縣設實業局。民國6年(1917年),實業廳分設第一、二、三、四科,由第四科負責分管農林、蠶桑、漁牧、墾荒、植保等事項。民國17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同年7月,改直隸省實業廳為河北省建設廳,溫壽泉任廳長。《河北省政府建設廳組織條例》規定,建設廳設第一、二、三、四科,由第四科「掌管關於農林、漁牧、礦冶之保護監督,獎罰指導……事項」。同時,改各縣實業局為建設局。民國18年(1929年)8月,河北省政府委員會會議通過《河北省政府農礦廳組織條例》,將建設廳改為農礦廳,委任李竟容為廳長。「條例」規定農礦廳設四個科,由第一科「掌管關於農林漁牧墾殖之保護監督及獎罰事項」,第三科「掌管關於農林牧漁各團體之組織指導農村改良……事項」。民國19年(1930年)10月常炳彝繼任農礦廳長。民國20年(1931年)2月,河北省根據行政院訓令,裁撤省工商廳,「一切工商事宜並入農礦廳辦理」,由原工商廳長何玉芳代理農礦廳長。同年5月,河北省遵照行政院訓令,修正省政府組織法,將農礦廳改為實業廳,由何玉芳任廳長。林業、果樹、蠶桑工作由實業廳主管。民國21年(1932年)8月,史清寰接任實業廳長。民國23年(1934年)10月,行政院訓令裁撤省實業廳,一切事宜並入建設廳,由省政府委員胡源匯兼建設廳長。民國24年(1935年)7月,呂咸接任建設廳長。民國25年(1936年)3月,王景儒代理建設廳長,林業、果樹、蠶桑由建設廳主管。
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年),河北境內的大中城市和鐵路沿線地區被日本侵略者占據。民國28年(1939年),日本利用漢奸和投降分子,在天津市河北二馬路建立了日偽「河北省公署」,同年1月8日《新民報》刊載,偽「河北省政府組織條例」規定,由建設廳支掌……關於農事事項,由偽政府所轄各縣設建設科,直至日本侵略者投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38年3月開始,先後建立了冀中、冀南、冀熱察(冀北)、冀熱遼和冀晉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在領導廣大愛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同時,進行生產建設。1938年4月建立了冀中政府主任公署(1940年3月改為冀中行政公署簡稱冀中行署)後,在工作機構中設立了主管農林生產的實業科。歷任科長:蘇粲如(1939年免)、宋景毅、張省三(1940年3月—1943年9月);歷任副科長:杜新波(1941年任)、張省三(1944年10月—1945年8月)。1939年9月,建立了冀南(冀魯豫)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7月改為冀南行署),1944年6月改為冀南冀魯豫聯合行署後,在工作機構中設立了主管農林工作的建設處(1941年7月改為實業處,1944年6月又改為建設處)。歷任處長:劉季興(1939年9月—1940年7月)、李耕(1940年7月)、王耕(1942年1月免)、胥進之(1944年6月—1945年);歷任副處長:郭獻瑞(1939年9月任)。1943年7月,建立了冀熱遼特別區行署(1945年1月改為冀熱遼行署)。1944年9月,建立了冀晉區行署,同時設立了主管農林工作的實業科。同月,建立了冀察區行署,同年11月改為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同時設立了主管農林工作的實業廳,廳長缺職,副廳長趙鵬飛。1945年1月冀熱遼行署設立了主管農林工作的實業科,科長胡雲初。
解放戰爭期間(1945年8月—1949年9月)。民國35年(1946年)6月,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由北京遷到保定市,設立了主管農林工作的建設廳,在專區和縣設立了實業科,李捷任建設廳長,廳內設「五科四室一局一隊一所一廠」,由第四科主管農業和林業,科長魏儒林。在解放區,1946年7月,冀中行署設實業科主管林業工作,張省三任科長。同年8月,冀中行政公署,成為冀中區一級地方政府,下設專員公署作為冀中行署的派出機關。冀中行政公署設農林廳,主管林業工作,張省三任廳長(1946年8月—1947年11月),張克讓任副廳長(1947年3月—1948年10月)。1948年11月,根據華北人民政府指示,冀中行政公署各廳改為處,農林廳隨之改為處,張克讓任處長。1946年3月以前,冀南行署設建設處主管林業工作,處長劉季興,副處長李福泉、劉雨辰。同年11月設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由張紀光任局長(1948年3月免)。1948年6月撤銷農林局,由農業處主管林業工作,歷任處長王任重(兼)、杜佩珊,副處長李福泉(1949年5月免)、李俊(1949年5月任)。1945年9月,冀熱遼區行署一分為二,在承德市組建冀熱遼區熱河行署。同年11月改為熱河省政府,設立實業廳主管林業,歷任廳長閆顧行(1946年7月免),韓庵(1946年7月—1947年3月)。1947年3月,實業廳改為農林廳,主管林業工作,廳長楊潤田(蒙古族)。1949年2月,改農林廳為農業廳主管林業工作,廳長劉潛,副廳長楊潤田。1945年12月,建立冀東行署(包括今唐山、秦皇島市所轄各縣),設實業科主管林業工作,科長胡雲初。1946年7月,冀東行政公署設農林廳主管林業工作,歷任廳長胡雲初(1947年夏免)、常佩池(1947年12月—1948年11月)、張振宇(1948年任),副廳長王植范(1946年底—1947年夏)。1949年3月,農林廳改為農業處主管林業工作,處長張振宇。1946年冀晉行政公署。設農林廳主管林業工作,王傑為廳長,冀琪為副廳長。1947年11月,冀晉行政公署與察哈爾省合並為北嶽行政公署,設農林廳主管林業工作,韓一鈞為廳長、王森為副廳長。1948年10月,農林廳改為農業處主管林業工作,韓一鈞為處長、王森為副處長。1946年10月,由北平(今北京市)、熱西、察東和察北組建冀熱察行政公署,設實業廳主管林業工作,韓尚錦任廳長,趙鵬飛任副廳長。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河北各解放區連成一片,同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恢復河北省建制,華北人民政府於8月1日通令調整華北地區行政區域,將原冀中、冀東全部、冀南、冀晉和北嶽區的一部劃為河北省行政區,在保定市建立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常設工作機構共15個廳(局),其中由農業廳主管林業工作,張紀光為廳長,姜占春、張克讓為副廳長。河北省行政區劃分10個專區(保定、通縣、天津、唐山、定縣、石家莊、邢台、邯鄲、滄州、衡水),4個省轄市(保定、石家莊、唐山、秦皇島),132個縣。在各專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署)作為省人民政府派出機關,其工作機構設科,其中農業科主管林業工作,各縣人民政府設農建科或建設科主管林業工作。
三、新中國建立後
(一)1949年12月—1956年3月
1949年12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農業廳下設林牧局(副廳級),職能是:護林護山、植樹造林、木材管理和全省畜牧獸醫工作。林牧局設林業、畜牧獸醫兩科和秘書室(與農業廳內的科室同級,相當現今的處)。林牧局長李衡甫(1950年3月任),副局長沈蘭齋(1949年12月任);林業科長焦濟眾(1949年12月任),副科長單錫五(1949年12月任);畜牧獸醫科長李維中(1949年12月任);秘書室秘書缺職由孟蘊玉臨時負責。共有林業專職幹部11名。各專署由農業科(建設科)主管林業。各縣由縣人民政府農建科(建設科或實業科)主管林業。河北省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包括事業單位的職工共311人。1950年2月,熱河省設林業局,副局長閆存林。同年7月,河北省農業廳林牧局林業專職幹部增至23名。195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農業廳改為農林廳;3月,省人民政府發出《增強林業機構的指示》,要求各專署在農業科內增添林業幹部,專司林業工作,加強國有林區的護林工作的領導,林業機構和人員經費由林業事業費開支,幹部由當地政府配備。同年12月,將林牧局改為農林廳林業局(仍為副廳級單位),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政務院和河北省的有關林業方針政策,護林護山,防止山林火災,禁止陡坡開荒及亂砍濫伐,加強木材管理,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工作。林業局設三科一室,即林政科、造林科、森林經營科、秘書室。林業局長由農林廳副廳長李衡甫兼任,副局長沈蘭齋、王秉衡(1952年春任,同年10月8日免)、劉振邦(1952年10月8日任)。1952年,張家口、承德、定縣等專署建立了專署林業局,通縣、唐山、保定、邢台、邯鄲、滄州等專署建立了專區林業局,石家莊為專署建設科,天津專署為農林科,衡水為專署農建科,承德地區平泉、圍場、豐寧、隆化、灤平、興隆、承德、青龍等縣建立了縣人民政府林業科,灤縣、豐潤、崇禮、陽原、清苑、博野、邯鄲等縣建立了縣農林科,其他各縣均為農業科、農建科、建設科或實業科主管林業工作。全省林業系統包括事業單位共有職工1106人,其中幹部404名。1953年,省對農林廳林業局機構人員進行了調整,增添了木材管理、計劃統計和財務科,人員編制54人。1954年增設了國營林場管理科,達到七科一室。1954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加強各級農林行政、事業機構的指示》,指出:農林行政、事業機構不適應日益發展的農村生產和互助合作運動的需要,要各地本著精簡機構,便於集中統一領導的精神,將各級農林行政、事業機構加以適當調整和加強,決定將各專署及縣人民政府一律設置農林局,將各專區林業局、果樹站和縣農林技術推廣站、森林工作站等撤銷,分別合並於各該專、縣人民政府農林局。同月撤銷定縣專署和專署林業局。各專、縣農林局局長由現任副專員、副縣長兼任或由相當副專員、副縣長級幹部充任。從此,除張家口、承德專署仍保留專署林業局,和圍場、豐寧、隆化、灤平、承德、興隆、平泉、青龍等縣人民政府仍保留林業科外,其他各專署和縣均合並為農林局或農林科,專署農林局有的下設林業科,有的下設林業股,縣農林科有的下設林業股,有的設林業專職幹部。1953—1956年3月,河北省農林廳林業局領導成員為:局長李衡甫(副廳長兼,1954年免)、劉振邦(1954年任,1956年2月任副廳長兼),副局長劉振邦(1954年免)、沈蘭齋。
(二)1956年4月—1958年4月
1956年4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撤銷農林廳,分別建立農業廳和林業廳。林業廳下設造林處、森林經營處、調查設計處、計劃財務處、人事教育處、技術室、監察室、辦公室,行政編制65人,實有91人。同年,石家莊、邢台、天津、滄州、唐山、張家口等專署建了林業科,保定、邯鄲、衡水等專署仍為農林局。縣人民政府建立林業科的有:圍場、豐寧、灤平、承德、興隆、平泉、青龍、涿鹿、蔚縣、懷來、陽原、張北、尚義、沽源、遷西、遷安、遵化、阜平、永清、靈壽、無極、獲鹿、井陘、沙河、內丘、南和共27縣。其餘各縣仍是農林科。1956年4月—1958年4月,河北省林業廳領導成員為:
林業廳廳長:李衡甫(1956年5月任);
副廳長:劉振邦(1956年5月任,1957年1月免)。
(三)1958年5月—1962年
1958年開始執行「二五」計劃後,河北省「精兵簡政」,同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林業廳與農業廳、商業廳的木材公司合並為河北省農林廳,將原林業廳的處室精簡合並為「兩個半局」,即造林局負責采種、育苗(包括縣苗圃)、造林綠化(包括林業工作站、社隊辦林場)和果樹蠶桑生產(包括國營果樹場、蠶桑場),編制20人;森林經營局負責護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撫育採伐利用、林產化工,國營林場管理(包括國營造林)和國家統配木材、地方木材的收購、調運和經營管理工作,實有54人;資源利用局負責農業土地資源調查、規劃、利用和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等工作,即林業的「半個」局。1962年11月,為加強國營林場工作,在農林廳設立了國營林場管理局,編制19人。1958年5月—1962年底,河北省林業管理機構領導成員為:
農林廳廳長:張克讓(1960年7月免)、陳哲(1960年7月任);
分管林業副廳長:李衡甫、譚惠民、趙英忠(1959年任、1961年11月免)。
1958年6月以後,河北省實行市管縣,先後撤銷了專區,同年12月,滄州專區、天津專區先後撤銷合並到天津市,天津市設林業局。1961年5月和6月,先後恢復滄縣專區和天津專區,並分別恢復了專署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1958年7月,邢台專區合並到邯鄲專區,設邯鄲專署農林局;1960年5月撤銷邯鄲專區為邯鄲市,設市農林局主管林業;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和邯鄲專區,專署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1959年5月,撤銷承德專區,合並為承德市,市設林業局,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設專署林業局。
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合並為張家口市,市設林業局,1960年11月,改為市農林局;1961年5月,恢復張家口專區,專署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1959年6月,撤銷唐山專區,合並為唐山市,市設農林局,1960年改為市林業局,同年12月改為農林局;1961年5月,恢復唐山專區,專署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1960年2月,撤銷保定專區,合並為保定市,市設園林局;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專署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1960年3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合並為石家莊市,市設農林局;1961年5月,恢復石家莊專區,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1962年7月,恢復衡水專區,專署建立農林局主管林業工作。
(四)1963—1966年
1963年1月,河北省農林分建,建立河北省林業局為省人民委員會辦事機構,行政編制55人,實有72人,局址設在天津市河西區金星里1號。同時期建立專署林業局的有:承德、張家口、唐山、石家莊、邢台、邯鄲,建立專署農林局管理林業工作的有保定、天津、滄州、衡水。各縣人民政府設林業科的有圍場、豐寧、隆化、承德、灤平、平泉、興隆、青龍、蔚縣、沽源、張北、盧龍、易縣、淶源、阜平、行唐、靈壽、新樂、贊皇、正定、井陘、任縣等22縣,其餘121個縣在農林局下設林業科或林業股。
1963—1966年河北省林業局領導成員為:
林業局局長:李衡甫(1963年7月任,同年10月免);
副局長:邸輯五(1963年2月—1966年);
劉英(1964年6月—1966年);
華踐(1964年12月—1966年)。
(五)1967—197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河北省人民委員會的各工作部門陷於癱瘓,林業工作由省臨時成立的生產指揮部掌管。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原省人民委員會及其工作機構自然撤銷。省革委在「業務班子」中設了一名林業幹部管林業。各地區和縣也先後成立了地區和縣革命委員會,由革委會的業務班子分管林業。1971年7月,省革委下設農業局,局長劉殿輝,由副局長華踐(1971年12月任)分管林業,農業局設林業組,編制9人,實有林業幹部7人。1972年11月,農業局改為農林局,林業組人員增加到9人。1975年11月11日建立國營林場木材組,事業編制14人。
1972年9月,張家口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了地革委林業局;1973年6月,石家莊、保定、唐山3個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了地革委林業局;9月,邢台地區建立地革委林業局;10月,滄州地區建立了地革委林業局;11月,承德地區建立了地革委林業局;12月,衡水地區建立了地革委林業局。同一時期,建立林業局的有58個縣。���
1972—1976年恢復建立林業機構的縣
�附表8—2—1
恢復建立時間 數 量 縣(市) 名
1972年 11 圍場、興隆、平泉、灤平、承德、豐寧、隆化、青龍、阜平、青縣、肥鄉
1973年 19 行唐、贊皇、獲鹿、井陘、正定、淶水、容城、安新、滿城、黃驊、任丘、滄縣、灤縣、豐潤、遷西、盧龍、張北、懷來、蔚縣
1974年 20 秦皇島市、灤南、玉田、遵化、樂亭、沽源、陽原、宣化、萬全、
涿縣、新城、趙縣、新樂、無極、巨鹿、河間、吳橋、景縣、獻縣、鹽山
1975年 5 承德市、清河、定縣、阜城、涿鹿
1976年 3 深縣、棗強、衡水
(六)1977—1983年
1977年10月,河北省決定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林業局」,編制40人。局下設造林處(包括果樹蠶桑)、國營林場管理處、科技教育處、計劃財務處、政治處和辦公室。1978年7月以後,地區(市)和縣革命委員會先後撤銷,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和市、縣人民政府,原地、縣革委林業局隨之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和縣人民政府林業局。同年11月,邯鄲地區行政公署農林局分建林業局。1979年3月,廊坊地區行政公署農林局分建林業局。同年,省革委林業局增設果桑處。1980年2月,撤銷「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恢復河北省人民政府,將省革委會林業局改為「河北省林業局」,成為省政府的職能機構,改政治處為人事處。1981年8月設「三北」防護林辦公室(簡稱「三北辦」)。1981年改造林處為集體營林處,改森林經營處為林政處。河北省在1978—1983年4月期間,有石家莊地區、邯鄲地區、邢台地區、保定地區、張家口地區、承德地區、唐山地區、廊坊地區、滄州地區、衡水地區、唐山市等11個地(市)林業局,其餘省轄市為農林局管理林業工作;縣市中有96個縣(市)恢復或建立了林業局,其餘49個縣(市)由農林局管理林業工作。
1978—1983年4月,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林業局和河北省林業局領導成員為:
局 長:王 清(1978年2月—1983年4月);
副局長:華 踐((1978年2月—1983年4月);
�王 玉(1978年5月—1983年4月);
�趙冠英(1979年7月—1983年4月);
�任 璞(1979年7月—1983年4月);
李范五(1981年5月—1982年7月);
王緒捷(1981年3月—1983年4月);
�羅茂林(1982年7月—1983年4月)。
1978—1983年3月間縣(市)人民政府管理林業的行政機構
附表8—2—2 �
地(市) 設林業局縣(市) 設農林局縣(市)
石家莊地區 行唐、靈壽、藁城、趙縣、贊皇、欒城、
正定、晉縣、深澤 束鹿、高邑、新樂、無極、
元氏、平山
邢台地區 邢台、沙河、臨城、內丘、南宮、南和、
任縣、新河、威縣、柏鄉 寧晉、隆堯、臨西、巨鹿、
清河、廣宗、平鄉、邢台市
邯鄲地區 永年、成安、涉縣、武安、肥鄉、磁縣、
臨漳、丘縣、大名 曲周、館陶、魏縣、雞澤、
廣平、邯鄲市
保定地區 易縣、淶水、阜平、淶源、唐縣、涿縣、
滿城、新城、定興、容城、徐水、安新、
安國、清苑、雄縣、博野、定縣 蠡縣、高陽、望都、曲陽、
完縣、保定市
張家口地區 蔚縣、涿鹿、陽原、懷安、懷來、萬全、
宣化、崇禮、張北、沽源、尚義 赤城、張家口市、康保
承德地區 圍場、平泉、寬城、興隆、灤平、隆化、
豐寧、承德縣、青龍 承德市(農委)
唐山地區 遷西、遷安、遵化、灤南、灤縣、玉田、
秦皇島市、盧龍 唐海、樂亭、豐南、豐潤、昌黎
廊坊地區 永清、安次、固安 三河、香河、霸縣、大城、文安、
大廠
滄州地區 青縣、鹽山、肅寧、南皮、吳橋、獻縣、
泊頭、任丘、黃驊、河間、東光 孟村、海興、滄縣、滄州市
衡水地區 阜城、棗強、武邑、景縣、深縣、衡水、
故城 饒陽、安平、武強、冀縣
石家莊市 井陘、獲鹿
(七)1983年4月—1990年
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省、市、自治區黨政機關改革的若干問題的通知》精神,1983年初,河北省開始進行機構改革,先省直,後地(市)縣。同年4月,撤銷省林業局,建立林業廳,行政編制75人(實有105人),任命華踐為林業廳黨組書記,李興源為廳長,羅茂林為副廳長,任璞為林業廳顧問,王緒捷為林業廳總工程師,並責成林業廳根據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和調整廳機關處室的設置。同年7月,林業廳完成行政處室改革;撤銷集體營林處建立造林處,將「三北辦」合並到造林處,對外一個機構兩個牌子,掌管全省造林綠化、義務植樹、「三北」工程建設、速生豐產林、林業工作站和鄉鎮林場工作;撤銷國營林場處建立森林經營處,掌管護林防火、國營林場、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狩獵管理以及森林經營等工作;改科教處為科技處,掌管科研管理和林業科學技術普及推廣等工作;改人事處為人事教育處,掌管林業機構編制、人才規劃、幹部培訓、林業教育、技術職稱評定、幹部考核任免、調動和離退休幹部管理等工作;果桑處掌管果桑生產建設、低產園改造、果品貯藏、保鮮、加工等行業管理工作;林政處掌管林業政策、林業法規的貫徹落實,山林權屬處理,木材管理,林業公安和毀林案件查處等工作;計劃財務處職責不變;辦公室職責增添辦理人大、政協提案和外事管理工作。省的機構改革完成之後,地(市)縣機構改革即普遍開始。河北省將邯鄲、邢台、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秦皇島等7個市升為省轄市。機構改革後,1985年,河北省在18個地市中有8個為林業局,1個為林業服務公司,其餘9個地市由農林、農牧或農業局管理林業工作。在139個縣(市)中,有91個縣(市)為林業局,其餘48個縣(市)由農林、農牧或農業局管理林業工作。1988年6月,河北省在林業廳設林產工業處,與計劃財務處合署辦公,一套人馬兩個牌子。同年設立林業資源處,與森林經營處合署辦公,負責林業資源消耗限額管理等工作;將人事教育處改為人事處;將科技處改為科教宣傳處;增設了監察室。1990年4月,在林業廳設立林業公安處,與林政處合署辦公,並正式列入省公安系列。同年,承德市、滄州市人民政府設立林業局,秦皇島市將林業服務公司改為林業事業管理局。縣(市)林業局增加到110個。年末,河北省林業行政管理機構共有幹部職工4661人,其中幹部4256人(技術幹部2811人),工人405人。林業廳行政編制76人,實有115人。
1986—1990年設林業局的縣市
附表8—2—3
地(市) 縣 (市) 別
石家莊地區 辛集、晉州、藁城、新樂、深澤、無極、趙縣、高邑、平山、靈壽、行唐、
贊皇、元氏
石家莊市 正定
邯鄲地區 永年、成安、臨漳、磁縣、丘縣、肥鄉、涉縣、武安、大名
邯鄲市 邯鄲縣
邢台地區 邢台、沙河、臨城、內丘、威縣、廣宗、南宮、巨鹿、寧晉、新河、清河、
南和、臨西、隆堯、任縣、平鄉、柏鄉
邢台市
保定地區 易縣、淶源、淶水、阜平、定縣、唐縣、完縣、新城、徐水、曲陽、涿縣、
容城、安新、博野、雄縣、定興
保定市 滿城、清苑
張家口地區 蔚縣、陽原、涿鹿、懷來、懷安、崇禮、萬全、張北、沽源、尚義、赤城、
康保
張家口市 宣化
承德地區 圍場、平泉、寬城、興隆、灤平、隆化、豐寧
承德市 承德縣
唐山市 遷安、遷西、灤縣、遵化、灤南、豐南
秦皇島市 青龍、盧龍、撫寧
廊坊地區 安次、永清、固安
滄州地區 泊頭、任丘、河間、南皮、鹽山、肅寧、東光
滄州市 青縣
衡水地區 衡水、饒陽、阜城、景縣、棗強、深縣、安平、武強、武邑、故城、冀縣
1983年4月—1990年河北省林業廳領導成員
廳黨組書記:華踐(1983年4月23日—1985年12月);
廳長:李興源(1983年4月23日—);
副廳長:羅茂林(1983年4月23日—1989年9月);
� 張彥斌(1989年9月);
�王育仁(1983年12月30日—1990年9月);
�宋墨祿(1983年12月30日);
�林業廳顧問:任璞(1983年4月23日—1985年9月);
�趙冠英(1983年10月23日—1984年3月);
�總工程師:王緒捷(1983年4月23日—1990年);
劉海山(1990年9月任)。
第二節 事業企業機構
4. 平原槍聲拍攝於哪裡.
電影《平原槍聲》,拍攝地是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 沂蒙紅色影視基地。
電視劇《平原槍聲》,拍攝地是河北省衡水市。
5. 名詞解釋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Boxer Rebellion)
清末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爭的發展,又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各地的反教會斗爭的總爆發。西方國家直至今天仍然以」拳民暴亂」(Boxer Rebellion) 稱呼整個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事件。
義和團的興起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長期流行於山東、直隸(約今河北)等地的許多民間秘密結社中的一種。雖然這個秘密結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歷來把它當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難以發展。甲午戰爭後,德國佔領膠州灣,強劃山東全省為其勢力范圍;外國教會亦在山東擴展勢力,縱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國教徒),遇有民教涉訟事件,它們往往出面干預,脅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決。群眾對教會積恨成仇,各地反教斗爭接踵而起(見教案)。義和拳遂成為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
1898年10月(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山東冠縣義和拳以閻書勤為首,聯合直隸威縣趙三多等,聚眾燒毀紅桃園教堂,佔領犁園屯,震動了魯、直兩省的毗連地區,成為義和拳反帝斗爭興起的訊號。次年10月,朱紅燈、本明和尚為首的義和拳在平原縣杠子李庄、森羅殿等處,與地方營隊戰斗,促進山東許多州縣反侵略斗爭的迅速發展。12月,直隸南部棗強縣以王慶一為首的義和拳開展反教會斗爭;冀州開元寺武修和尚亦率眾焚毀景州蘇古庄等處教堂。山東、直隸兩省毗連地區的反教斗爭連成一片。
山東義和拳開展反教會斗爭後,當地傳教士要求清政府嚴加鎮壓。山東巡撫張汝梅則建議清政府改義和拳為團練,以便控制,並將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毓賢繼任山東巡撫後,企圖瓦解分化義和拳,採取「分別良莠」的辦法,對參加義和拳的一般群眾稱為良民,默許他們設廠練拳,對武裝反抗的人則誣蔑為「匪徒」,捉拿懲辦。張汝梅、毓賢的計劃雖未達到預期目的,卻有利於義和拳的發展。山東各地大刀會、紅拳會以及其他秘密結社的成員和一般群眾紛紛參加義和團,使其成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滅洋」團體。
義和團的主要參加者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貧困和愚昧使他們的反抗斗爭只能沿襲過去農民起義利用秘密結社的辦法,採取設立神壇的方式發展組織,操練拳術,吸引群眾。義和團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門。其中乾字型大小(以黃布為標記)和坎字型大小(以紅布為標記)力量最大(有些地方出現「中」字型大小)。但各個字型大小之上以及每個字型大小本身都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集中的領導。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又稱壇場或拳廠,是敬神、練拳、聚會、議事的場所。有的地方幾個或更多的壇口之上有總壇口,它們之間也無統屬關系。義和團的首領一般稱為大師兄、二師兄、三師兄,也有稱總大師兄和祖師的。各壇口往往各自進行分散的斗爭,但當需要聯合行動時,即使數百里外,也派人接應,義和團參加者絕大部分是農民,其次是手工業者、舊式交通運輸工人、和尚道士、散兵游勇,也有少數封建知識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吏,還有地痞、流氓捲入。義和團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用畫符念咒、請神附身等「術法」動員群眾,廣泛宣傳「持符念咒、神靈附體」來鼓舞鬥志。他們信奉的神只除佛、道以外,還有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的神怪和人物。義和團散發各種傳單、揭帖,以樸素的語言和歌謠形式,進行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家的宣傳。同時這些傳單、揭帖中也帶有迷信落後意識和盲目排外的情緒。
早在1898年反教會斗爭興起時,義和團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個口號在初期曾吸引廣大群眾參加,壯大了義和團的聲勢,但同時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模糊認識,以至後來因此受統治者的欺騙利用,最後被出賣。
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剿」與「撫」義和團在山東反侵略斗爭的發展,引起帝國主義者的恐懼和仇視,他們指責地方官吏沒有採取有力措施保護教士、教民,對毓賢尤為不滿。1899年12月初(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美國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衛右軍統領袁世凱為山東巡撫,以便統帶所部新軍鎮壓反教群眾。清政府接受了這項無理要求。袁世凱就任後,把鎮壓義和團當作主要任務,發出布告稱義和拳「向干例禁」,要群眾「傳送首犯」,隱匿不報者作為窩主治罪。他命令各屬懸賞購緝義和團,並派道府大員督同營隊四齣攻剿。在袁世凱的鎮壓下,在黃河北岸領導斗爭的義和團首領王玉振、王立東、孫洛泉等先後被捕殺,山東義和團實力遭到重大摧殘。
從義和團運動興起時起,清政府官員在對待義和團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主「剿」和主「撫」兩種不同意見。前者認為義和團源自白蓮教,必須嚴加取締,堅決鎮壓,以防止事態擴大;後者認為對義和團採取高壓政策,很可能對清朝統治帶來嚴重危險,主張實行「招撫」,加以操縱利用。這兩派意見交互影響清政府,使它舉棋不定,對義和團的鎮壓忽松忽緊。1900年1月11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即袁世凱就任山東巡撫後半個月,清政府發布一道諭旨,命令各省督撫嚴飭地方官,在辦理教案時,必須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只問其為匪與否,肇釁與否,不論其會不會、教不教」。這表明清政府採納了主「撫」派的意見。各國駐北京公使對這道諭旨反應強烈,斷定清政府有意縱容義和團。法、美、德、英等國公使會商後,於1月底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全面鎮壓義和團。3月上旬,他們又脅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如果中國不接受要求,各國公使將報請本國政府派軍艦來華,實行武裝干涉。清政府於是又頒布諭旨,命令直隸、山東督撫出告示嚴禁義和團。清政府的態度反復,同當時國內局勢有關。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再次主政,幽禁光緒帝(即清德宗載湉),主持、擁護變法的官員或死或逃,或被革職監禁,統治力量因分裂而更加虛弱。當義和團開展反侵略斗爭時,中國正面臨被瓜分的嚴重危險,因此清政府對鎮壓義和團不能不有所顧忌。清政府利用義和團,還同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和廢立問題有關。端王載漪、軍機大臣剛毅等頑固派,力圖廢黜光緒帝,擁立載漪之子溥即位,以鞏固權位,但得不到外國公使的支持。載漪等人計劃受挫,蓄意進行報復。他們看到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巨大聲勢,又相信義和團的「法術」,幻想利用群眾斗爭來實現奪取皇位的目的。
清政府在「剿」與「撫」之間的徘徊,導致義和團在受挫於山東後,又將反教斗爭轉至直隸地區。當地官員對此雖十分驚恐,卻不敢貿然進行武力鎮壓。義和團因此迅速發展。當清政府下諭旨明令在直隸嚴禁義和團後,直隸總督裕祿才調淮軍右翼統領梅東益所部六營及武衛前軍邢長春馬隊兩營到冀州、深州、河間等地鎮壓。義和團避實就虛,轉向西北,勢力大振。清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裕祿驚呼「燎原大禍,恐在目前」。5月22日,淶水義和團會同安肅、定興拳眾,在石亭地方設伏,擊斃淮軍副將楊福同及清軍多人。裕祿急調武衛前軍楊慕時所部三營到蘆保鐵路沿線,又派武衛前軍統領聶士成親率所部到楊村、豐台實行鎮壓。義和團為阻止清軍調動,破壞蘆保鐵路和電線。27日義和團進駐涿州城,「城頭上萬頭攢動,刀矛林立」,「老團、新團,時出時入,常有一萬餘人」,接著又破壞涿州到長辛店鐵路沿線的車站、橋梁,逼近北京。義和團的空前發展,已使清政府既無決心、亦無可能在短期內將其鎮壓下去。
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清政府在義和團問題上猶豫搖擺,各國公使決定用武力脅迫清朝統治者就範,遂調集停泊在大沽軍艦上的海軍陸戰隊四百餘人,於5月底、6月初分兩批到北京。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又統率多國聯軍(史稱八國聯軍)兩千餘人,從天津直趨北京,形勢愈發緊張。時旅順俄軍一千七百人趕來參加西摩特遣軍,因遲到滯留在天津租界內,待機出動。6月中旬,大批義和團亦准備進入北京城。清政府這時失去對局勢的控制,為了保住政權,必須作出抉擇,或者利用義和團抵抗西摩聯軍,或者聯合西摩聯軍鎮壓義和團。義和團聲勢浩大,反抗斗爭得到北京廣大居民的同情和支持,部分北京駐軍也傾向義和團,加之「扶清滅洋」的口號,更使清政府感到義和團無意與它為難,大可利用;而西摩聯軍氣勢洶洶,來意不明,且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等奉命到使館交涉,要求其中途折回,遭到堅決拒絕,更增加清政府的疑懼。清政府派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等分批前往涿州「視察」義和團後,6月13日終於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准許他們進入北京內城。
當西摩統率聯軍自天津出動時,義和團拆毀鐵路,阻擋侵略軍前進。11日和12日,聯軍只前進40多英里,13日下午義和團與西摩聯軍在落垡、廊坊交鋒。他們使用大刀、長矛、抬槍等落後武器,同侵略軍浴血苦鬥,表現了極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參見彩圖插頁第117頁)。義和團在拆除通北京的鐵路後,又破壞落垡以東的鐵路、電桿,燒毀楊村大橋,斷絕了侵略軍同天津租界的交通和電訊聯絡。18日,董福祥統率的武衛後軍(甘軍)加入戰斗。西摩聯軍遭到痛擊,被迫撤退到楊村,奪得幾只木船,運載傷員和輜重,順流而下。其餘軍隊沿河徒步向天津方向逃竄,一路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追擊和堵截。22日,他們搶佔西沽武庫,獲得喘息機會,接著又被清軍和義和團重重包圍,直到26日才被天津開來的一支援軍救出,狼狽逃回租界,死傷近三百人。西摩承認,「義和團所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
被八國聯軍俘瞄的一個英勇不屈的義和團團民
西摩聯軍被圍後,與外界消息不通。6月15日,大沽各國海軍將領會商營救辦法,俄國提出各國軍隊聯合奪佔大沽炮台。16日晚,他們向中國守軍發出通牒,限第二天清晨二時前交出炮台營壘,由各國接管,否則屆時以武力奪取。大沽守將羅榮光斷然拒絕。當晚,英、俄、日、德等海軍組織突擊隊,在炮艦掩護下向大沽炮台發起猛攻。守軍英勇抵抗失利,炮台陷落,天津的門戶被打開。大沽炮台失守消息傳到北京,21日,清政府發布對外宣戰的諭旨。義和團和清軍開始圍攻使館和西什庫教堂。
義和團運動的大爆發,特別是義和團進入北京和清政府對外宣戰,促使人民群眾反帝斗爭很快席捲全國。直隸全省、順天府(治今北京)所屬三十四州縣,幾乎全投入反抗斗爭。山西五十多個州、廳、縣,共拆毀教堂九十多處。內蒙古廣大蒙、漢、回族群眾積極參加進攻天主教堂的斗爭,持續到9月中旬。山東拆毀曹州府大小教堂。東北地區群眾破壞沙俄在奉天境內強修的鐵路,焚毀吉林、長春、呼蘭等處教堂。河南省黃河以南的教堂,除南陽、新野外,全被拆除。浙江秘密結社群眾毀教堂,在衢州殺死教士多名。江西群眾搗毀法、英、美、德教堂三十九處,湖南燒毀衡州天主堂,安徽宿松等處教堂被焚。江蘇南京、福建廈門、廣西象州、甘肅涼州等地出現義和團揭帖,號召進行反教會斗爭。雲南昆明群眾燒毀法、英教堂,四川大邑、邛州、名山等地十多處教堂被焚毀。廣東順德、南海等地會黨集合,焚毀教堂。貴州相梓縣傳習義和拳,分棚操練。陝西渭南哥老會搗毀華縣等地教堂。天津派人到新疆的伊犁地區開場練拳。帝國主義直接統治下的上海租界內也「謠言繁興,人心惶惑」,使侵略分子坐立不安。
義和團運動形勢圖
天津義和團在大沽炮台陷落前,已焚毀倉門口、望海樓等處教堂。租界內的侵略軍出來干涉。盤踞老龍頭火車站的俄軍炮擊義和團,造成重大傷亡。曹福田統率的義和團進攻租界和火車站,揭開天津戰斗的序幕。他們破壞鐵路,阻擊從大沽開來的援敵,頑強奮戰。大沽失陷的消息傳到天津,聶士成所部武衛前軍參加戰斗,炮擊天津租界。大沽各國軍隊急速向天津進犯,企圖與租界內侵略軍會合。6月21日,義和團與清軍擊退俄美軍隊的聯合進攻。23日,俄、英、美軍兩千餘人強行闖入租界。英、美等國軍隊接踵趕到,人數增至八千以上。西摩聯軍逃回租界後,天津聯軍總數超過一萬。他們組織力量反撲,對天津城外圍發起攻擊。27日,大隊俄軍聯合英、美軍隊進攻海河東岸賈家沽的北洋機器局(東局子),守軍頑強抵禦後失利,機器局被奪占。6月底,張德成率靜海獨流鎮義和團到天津參戰,駐扎山海關內外的武衛左軍馬玉昆部也陸續開到天津。7月初,清軍與義和團組織了一次聯合作戰。張德成率領的義和團和馬玉昆部清軍進攻租界,曹福田為首的義和團攻擊老龍頭火車站,聶士成所部守南門外海光寺機器局(西局子),並派出一部分軍隊與練軍進攻東局子。這次戰斗,義和團與清軍互相配合,打得主動頑強,使侵略軍膽戰心寒。
7月9日,各國軍隊聯合進攻海光寺一帶,聶士成率部迎戰,中炮陣亡,海光寺西局子被奪占。聶士成勇敢善戰,與租界敵軍惡戰多次,為侵略軍所懼憚。當時人記載稱:「西人謂自與中國交戰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兵。」聶士成戰死後,所部步馬三十營多半潰散,天津城防因此削弱。次日幫辦北洋軍務宋慶到天津主持戰局。13日,聯軍大舉進犯,炮轟天津城,全城大火。時俄、德軍為一路,由俄軍中將率領進攻東北角水師營炮台(黑炮台);另一路由日、美、英、法、奧軍組成,約五千人,由日本福島少將任指揮,從海光寺直撲天津南門。南門外原是水塘和窪地,義和團掘堤放水,頓成一片澤國。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練軍,憑城固守,炮擊敵軍。義和團在城外濠溝里和蘆葦叢中阻擊敵人,戰斗中擊斃美軍第九步兵團上校團長及其以下軍官多名,打死八百餘人。這是天津戰役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當晚,裕祿在馬玉昆等保護下,逃到北倉。14日,日本工程兵轟塌南門,敵軍從城牆缺口攻入天津城,黑炮台也為俄軍佔領。天津失陷後,侵略軍大肆焚掠,殘暴罪行,令人發指。
天津陷落後,俄軍統帥召集各國高級軍官開會,成立天津臨時政府(即「天津都統衙門」),企圖由俄軍上校擔任行政首腦,其他國家表示反對,遂改由俄、英、日各派一名軍官組成委員會(後來又增加德國軍官一名)。這個機構對天津及其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902年8月被撤銷。天津剛失陷,俄國即搶占海河東岸近六千畝地方,劃為俄租界,超過原來英、法、德、日租界的總面積。其他在天津沒有租界的比利時、奧匈帝國、義大利要求建立租界,已佔有租界的英、德、日則要求擴大,因此出現了帝國主義分割天津的局面。
7月14日聯軍佔領天津後,內部矛盾重重,對何時進犯北京爭吵不休。直到8月4日,各國聯軍約兩萬人,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其中日軍約八千,俄軍四千八百,英三千,美兩千,法四百,意、奧不滿一百人,德軍沒有參加。侵略軍兵分兩路,日、英、美軍為右翼,沿北運河西岸前進;俄、法、意、奧軍為左翼,沿北運河東岸推進。當時沒有統帥,商定每晚各國頭目開會,制定第二天作戰方案。清軍為阻敵前進,在北倉修築陣地,決堤放水,淹沒西沽、北倉間的大片地段,並在有些地方布了水雷和地雷。次日,聯軍以日軍為主進攻北倉。清軍奮力抵禦,斃傷敵軍四百人,但北倉失陷。6日,英、俄、美軍進攻楊村,清軍迎戰失利,裕祿自盡。清政府宣戰後一個多星期,就指示駐外各使館,要它們向各國政府保證,由它「設法相機自行懲辦」義和團,並命令軍機大臣兼武衛軍統領榮祿派人到外國使館商議停戰,後來又一再向俄、日、英、法、德、美政府乞情,請求它們出面調停。但清政府的一切求和活動都沒有結果。8月7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議和代表,電商各國停戰,前線將領因而更無鬥志。11日,聯軍逼近張家灣,幫辦武衛軍務大臣李秉衡自殺。12日,侵略軍佔領通州。次日,俄軍率先進攻東便門,日軍隨即攻朝陽門、東直門。戰斗都很激烈,大隊清軍前去增援。廣渠門守備空虛,英軍乘隙攻入。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後、光緒皇帝於次日清晨倉皇出逃。16日圍攻西什庫教堂的戰斗結束。慈禧在流亡途中,頒布「剿匪」諭旨,通令各路官兵剿辦義和團,要做到斬盡殺絕。聯軍佔領北京後,大肆燒殺搶劫。除侵略軍官兵外,傳教士、外交官和僑民亦有參與掠劫者。北京許多房屋成了瓦礫堆,被殺者的屍體到處可見。八國聯軍將北京全城分為幾個佔領區,實行軍事統治,鎮壓居民反抗。英、德、法等軍繼續派出部隊,四齣攻城略地。9月間,俄軍佔領北塘、唐山、秦皇島等地,控制北京、天津到山海關鐵路。德國元帥瓦德西又率領兩萬德軍到中國,並任聯軍統帥。10月中,他派出德、英、法、意軍隊從北京、天津兩路進攻保定。直到次年4月,瓦德西組織了四十六起「討伐隊」(其中三十三起為德軍)四齣侵擾,西至直晉邊境的娘子關、紫荊關,西北到張家口,南到直魯邊境。所到之處燒殺掠劫,無惡不作。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列強頒發的分區佔領北京的布告
東南互保 當西摩統率聯軍兩千餘人從天津向北京進犯,遭到義和團阻擊,與外界消息隔絕時,英國上海代總領事霍必瀾於6月14日電告其外交大臣索爾斯伯理,建議英政府如果同北京政府決裂,最好與湖廣、兩江總督立即取得諒解。他相信張之洞、劉坤一如能得到英政府的有力支持,「必能盡力維持其轄區內的秩序」。索爾斯伯理復電採納霍必瀾的建議,授權他向劉、張等提出保證,如果決心「維持秩序」,就能得到英國軍艦的全力支持。英海軍部又電令在上海的高級海軍將領派軍艦到南京、漢口,傳達英政府的決定。英國為了阻止群眾起來響應北方義和團的反帝斗爭,排除其他帝國主義乘機可能在長江流域擴充勢力,決定利用地方當局保護它在中國的侵略利益。劉坤一、張之洞經過幾度電商後,同意霍必瀾的計劃。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傳來後,京廣鐵路督辦盛宣懷竭力勸說劉坤一、張之洞趕緊與上海各國領事而不是單獨同英國訂約,成立所謂「東南互保」。劉坤一認為北方戰事無法避免,電告張之洞及江蘇、安徽、江西巡撫:「為今計惟有力任保護,穩住各國」,「事至危急,未可拘泥。」清政府宣戰詔書發表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相互約定扣押這道諭旨,防止泄漏消息。他們又以「矯詔」為由,拒絕執行朝廷的命令。
劉坤一、張之洞接受盛宣懷的主張,於6月26日,以上海道台余聯沅為代表,邀約各國領事商訂所謂《東南互保章程》九條。主要內容為:「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各國領事原則上表示同意,但聲明訂約必須得到各國政府的授權。劉、張對各國領事保證,不管此後北方發生什麼事情,他們「仍照所議辦理,斷不更易」,並拒絕清政府要他們「招團禦侮」的命令。以後,實行「互保」的地區,從原來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擴大到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福建省還單獨與福州各國領事直接達成類似的協議。
上海道台不斷催促各國領事正式訂約,但這個「中外互保章程」最後並沒有簽字。7月4日,索爾斯伯理告訴中國駐英公使說:「中外互保章程其意甚美,自當竭力體會,惟只能作為條陳,不能作為約章,因其中有英國權利不便委棄,中國責成不便越俎。」7月13日,上海領事團根據各國政府指示,照會余聯沅,拒絕在「互保章程」上簽字。這個章程雖沒有訂立,但由於劉坤一等地方督撫竭力鎮壓群眾響應義和團運動,「互保」的局面終於保持下來。
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光緒帝經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鴻章為代表乞和,但侵略者不急於立即開議。各國經過反復商議後,才決定與清政府議和並繼續維持以慈禧太後為首的統治。法國於10月4日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凶、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平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作為議和的先決條件,為各國所贊同。英、俄、德、日、美等國又在法國提議的基礎上加以補充,擴大為議和大綱十二條,於12月24日強迫清政府接受。此後它們又依照大綱擬出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與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正式簽訂《辛丑和約》(又稱《北京議定書》,通稱《辛丑條約》)。這個條約除正約外,還有十九個附件。它的主要內容有:①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連利息在內,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史稱「庚子賠款」。指定海關稅、通商口岸常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俄國索取賠款最多,達一億三千餘萬兩,占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九;其次為德國,佔百分之二十。②拆除大沽炮台,北京設使館區,界內不準中國人居住。除使館區駐兵外,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十二處駐扎外國軍隊。③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具有反帝性質的集團,違者一律處死;地方官自總督、巡撫以下,對其轄區內發生傷害外國人或違約行為,如不及時彈壓懲辦,「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對附和過義和團的官員,中央自王公大臣以下,地方自巡撫以下,監禁、流放和處死一百多人;發生過反帝斗爭的城鎮,一律停止科考五年。④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在各部之前」,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另設尚書二人,其中一人為軍機大臣。⑤修訂新商約,清政府將通商行船各條「均行議商,以期妥善簡易」,並疏浚天津、上海河道等。《辛丑條約》規定的賠款之大,條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它是對中國人民的一次大勒索、大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獨立地位。
義和團運動是群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沒有統一的組織、集中的領導和協同一致的行動,失敗是必然的。但義和團群眾從切身的感受中,認識到外國侵略者是中國人民最主要的敵人。從這一感性認識出發,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前撲後繼的英勇斗爭,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丁名楠)
6. 八字排盤八字排盤,八字排盤是什麼怎麼排
提起八字排盤八字排盤,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八字排盤是什麼?怎麼排?另外,還有人想問八字排盤怎麼解讀,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八字排盤什麼意思?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八字排盤是什麼?怎麼排?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字排盤是命理預測師(算命先生)在給某個人進行八字算命的前奏工作.然後預測師根據排盤結果分析人的命運情況.
八字排盤前需要知道三個條件:性別,出生日期(公歷和農歷是有區別的,一般要說明清楚),出生時間(具體到幾點幾分),出生地區(即出生時的省市縣).
至於怎麼排,目前大多數八字排盤工作都是採用八字排盤軟體來代替人工排盤,不想那麼麻煩的話,可直接用電腦或手機在在線排盤網站上,輸入出生的相關信息就可以快速到得排盤結果.
例如:某男於公歷年8月23日2時28分在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出生,使用信達利在線排盤網的排盤系統,命盤如下圖:免費四柱八字排盤詳解。
乾造:辛壬丙辛
未辰子卯
您好,能為您解答問題,是一種緣分。我簡單的為您分析一下八字。八字排盤版。
您是丙火日主,生在辰月,辰月是土旺的季節,再加上丙火坐子水上,但是地支未土中有根,時上見卯木,所以身弱而不從。你的八字最喜木。但是由於身弱,天干見壬水七殺與辛金正財,所以你的八字層次不高,你的八字屬於財多生殺,身弱難抵,所以身體往往不好,工作生活上也常常有壓力感。
荏苒02:你好。
這就是[八字排盤]。
坤造:說明這是一位女性的八字。八字排盤十神查詢。
其中:年柱甲申(年);月柱甲戌(九月);日柱壬申(初七);時柱辛丑(早上03:00以前。)
在八字排盤中的:食神、正印、(七)殺、梟(神)、比(肩)、偏財(才)、劫(財)、
(正)官。這是稱為六神。根據日柱天干確定。九龍四柱八字排盤。
其中的長生、冠帶、衰等,稱天干生、旺、死、絕十二神。
其中的泉中水、山頭火、劍鋒金、壁上土等,稱干支納音六十花甲子。
這些是比較專業的術語。你若想搞明白,請學習《淵海子平》一書。
你還小,婚姻不錯,很有福。
女命:壬辰壬子庚申庚辰(子丑空)免費八字排大運分析。
孩子的八字,上面是排盤軟體根據生日來出的八字運勢,及五行納音的解釋!
地支申子辰三合而化,八字金水成氣,以金水為用,八字初運用神到位,這孩子會早年得志,現在出身也應相當不錯,象是個富二代的八字。
八字排盤後,只是你的八字信息,上面坤造指女性,挨著的是年月日時干支,剛好八個字。天幹上面的叫十神,地支下面是支。下面十年一排的是大運,大運下面堅著按年排的流年。解讀八字需要非常專業的命理知識。你的八字辰土逢戌,這幾年的感情應該不怎麼順利的。十神
組:生我的變通星:可以使我變強、變旺。屬於生助的力量
正印:學習,讀書,智慧。、天生母性、善。代表六親中的母親
梟神(偏印):學習,讀書,智慧。多疑、才藝。代表六親中的(八字中無正印以梟神看母親)
第二組:同我的變通星:可以使我變強、變旺。屬於生助的力量
劫財:從字面理解是劫奪正偏財的意思,重慾望,、才華等。代表六親中的異性兄弟姐妹
比肩:單純、韌性,財富。代表六親中的同性兄弟姐妹元亨利貞四柱八字排盤網。
第三組:我生的變通星:耗泄我,使我變弱。屬於克泄的力量華易四柱八字排盤。
傷官:才能,智慧,學習力,、女命惡姻緣。代表女命六親中的兒子命中有幾個孩子查詢表。
食神:才能,智慧,學習力,福神財庫、美食、品味興趣。代表女命六親中的女兒
第四組:我克的變通星:耗泄我,使我變弱。屬於克泄的力量甲木生於未月的富豪。
正才:穩定工作、財富、六親中男命妻子
偏財:投資財富、人緣、事業、男命女友桃花六親中代表(八字無偏財,用正才看)
第五組:克我的變通星:耗泄我,使我變弱。屬於克泄的力量
正官:事業、官運。女命姻緣,丈夫。代表男命六親中的女兒
七殺(偏官):事業、官運。女命男友桃花、意外、病厄。代表男命六親中的兒子生辰八字查詢 免費。
上面講的變通星,有生助我和耗泄我兩種不同的力量。注意一下都分別是哪些變通星,這可是論命的基礎哦!
六親關系八字詳解(免費版)。
下面把六親與變通星、宮位的關系列出來,大家參看一下。
六親祖父母父母配偶異性朋友子女兄弟姐妹免費四柱八字排盤詳解。
宮位年柱月柱月柱日支不固定時柱時柱不固定八字排盤。
男命變通星偏財正印正才偏財七殺正官劫比四柱八字排盤詳批。
女命變通星偏財正印正官七官食神劫比
六親的宮位和變通星需要記一下。下一課我們就要開始講怎麼論命了!
上一課講的變通星有助我和泄我兩種,我們把助我的叫做自黨,泄我的叫做異黨。
自黨:劫比(劫財和比肩,以下也為簡寫)、印梟
異黨:傷食、才財、官殺。八字強弱
身旺:命局自黨強過異黨叫身旺
身弱:命局異黨強過自黨叫身弱
鑒定身旺身弱有三個原則:得令、得地、得勢。
身旺:1、日主得令,再加得地最強,身旺八字神煞查詢排盤。
2、日主得令,再加上得勢,一般身旺的多
3、只是日主得令而不透干,仍然是身旺的多
4、只是日主得地,要看全局自黨異黨的多寡才能定旺弱了真正免費八字終身詳批。
5、只是日主得勢,不可能身旺了
6、印星的力量小於劫力量
二、身弱鑒定法水墨先生免費八字排盤。
身弱與身旺基本是相反的。
身弱:1、日主失令(傷食、才財、官殺秉令)的八字排盤軟體。
2、日主失地,虛浮無根八字排盤分析詳解。
3、日主失勢
看命局的旺弱,這些只是基本的依據。具體的命局還要具體分析。不過先掌握最基本的,永遠是深入學習的橋梁。就講這么多,親愛的朋友們,學習的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可以聯系我們。一、格局——只學四種
1、正格身旺:八字命局中生助日主的力量大。印梟、比劫旺。
2、正格身弱:八字命局中克泄日主的力量大。傷食、才財、官殺旺。甲木生未月大富八字。
3、專旺格:八字命局中全是生助日主的力量。除日主外,其他七個字都是印梟、比劫。
4、從弱格:八字命局中全是克泄日主的力量》。除日主外,其他七個字都是傷食、才財、官殺。
正格:八字命局中生助與克泄日主的力量均有為正格。1、2為正格。3、4為特別格局。
判斷格局當然不會這么簡單,還要參看命局的合、沖、刑等。不過,一開始就記最簡單的就好,其他的以後講到自然就明白。二、用神八字查格局最準的網站。
1、正格身旺:以傷食、才財、官殺為喜用。(喜神和用用區分啦!這種區分留到你成為的時候再看吧)
2、正格身弱:以印梟、比劫為喜用。勸大家千萬不要算命。
3、專旺格:以印梟、比劫為喜用。甲木生未月的喜用神。
4、從弱格:以傷食、才財、官殺為喜用。
取用神,還有很多細節方面的東西,初學的時候不需要看那麼細,入門以後再慢慢區分。就像一棵樹,先看清楚整棵樹的面貌,比先研究每一片樹葉要重要得多。
以上就是與八字排盤是什麼?怎麼排?相關內容,是關於八字排盤是什麼?怎麼排?的分享。看完八字排盤八字排盤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7. 關於河北省革命老區的問題 急等
河北省革命老區
河北省簡稱冀,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全省總面積18.7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
面積的2%,南北長750公里,東西寬650公里,大陸海岸線長487公里。1949年8月1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40多年來,境內行政建制幾經變遷,現今轄10個省轄市、1個地
區;共轄20年縣級市、39個市轄區、113個縣、6個民族自治縣,3238個鄉鎮,50252
個行政村。全省現有人口6388萬人。
河北省革命老區分屬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察冀、晉冀魯豫、晉冀熱遼三個革命根
據地。全省共有132年老區縣(市),張家口、邯鄲、廊坊等三個省轄市的市內各區也
為老區。老區縣(市)的鄉鎮總數為2907個,其中老區鄉鎮1385,占總數的47.6%。全
省老區土地總面積為15.390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數的81.7%。
在全省132個老區縣(市)中,按其所轄老區鄉鎮的數量,大體分為四類:
第一類,所轄鄉(鎮)90%以上為老區的有武安、涉縣、丘縣、永年、井陘、鹿泉
市、行唐、平山、靈壽、滿城、易縣、唐縣、順平、淶源、望都、定州、曲陽、阜平、
遵化、遷西、遷安、安平、饒陽、贊皇,共計24個縣(市)。
第二類,所轄鄉(鎮)50-89%為老區的有大名、館陶、曲周、磁縣、成安、廣平、
寧晉、南宮市、邢台、隆堯、巨鹿、沙河市、平鄉、廣宗、新河、威縣、臨城、清河、
深澤、束鹿(今辛集市)、藁城、安新、高陽、淶水、蠡縣、安國、博野、涿鹿、赤城
、蔚縣、崇禮、陽原、懷來、張北、沽源、懷安、宣化、承德、興隆、灤平、豐潤、盧
龍、河間市、獻縣、文安、武強、雞澤、肅寧、棗強等50個縣(市)。
第三類,所轄鄉(鎮)49-10%為老區的有正定、欒城、高邑、無極、元氏、趙縣、
晉州市、新樂市、香河、深州市、景縣、冀州市、阜城、武邑、豐南市、灤縣、灤南、
玉田、青龍、昌黎、撫寧、邯鄲、肥鄉、內丘、柏鄉、臨西、平泉、寬城、滄縣、青縣
、東光、鹽山、南皮、吳橋、泊頭、任丘市、黃驊市、三河市、固安、永清、大廠、霸
州市、清苑、涿州市、雄縣、容城、衡水市、故城等49個縣(市)。
第四類,所轄鄉(鎮)9%以下為老區的,有樂亭、魏縣、臨漳、任縣、南和、高
碑店市、徐水、定興、孟村、海興等10個縣(市)。
晉察冀邊區
建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在西安事變之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同年9月從其根據地陝北東渡黃河,開入山西、河北交界的五台山地區。9月25日,八路軍主力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陽明堡大捷。之後10月,八路軍總司令部離開五台山,一一五師副師長兼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奉命留下建立根據地,展開游擊戰。其麾下有楊成武的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連長蔡順禮、劉雲彪),另有兩個連及一批軍政幹部,約二千人。他們迅速佔領了晉西北、察南、冀東北多個縣城。
同時,原東北軍的國民革命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率領下趁國軍南撤脫離五十三軍,建立冀中根據地。
在此地區大部分國民政府官員撤走或投降,晉東北區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兼五台縣縣長的宋劭文、盂縣縣長胡仁奎留下進行游擊戰。
1938年1月在阜平縣「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成立。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聶榮臻、彭真、呂正操等掌握共產黨軍隊的軍權。
發展
晉察冀邊區地處同蒲線以東,正太線、石德線以北,張家口、多倫、寧城、錦州一線以南,東臨渤海。行政上劃分(1942年時)為北嶽、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區。區內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嶽地帶。總面積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萬。政府常駐阜平縣及其周邊地區,抗戰勝利後轉到張家口。
邊區成立後,1938年2月為了配合國軍正面作戰,對平漢路等交通干線實施破襲戰。同年秋粉碎了日軍五萬人的25路大「掃盪」。1939年11月在反「掃盪」戰斗中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這是抗戰中第一個擊斃的日軍中將。1940年,聶榮臻指揮晉察冀邊區46個團參加百團大戰。
白求恩在中國的主要時間1938年到1939年就是在晉察冀邊區工作,也犧牲在那裡。
1941年到1942年,日偽軍隊對晉察冀邊區發動「鐵壁合圍大掃盪」、「五一大掃盪」和大規模「肅正作戰」,修築大量道路、封鎖溝、據點。晉察冀邊區則派出「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後作戰。晉察冀邊區的生產條件落後,又有日偽威脅,發展生產不易。邊區政府通過開展減租減息、建立互助組織、民主選舉等手段得以在艱苦戰爭環境下發展生產。1943年最後一次「掃盪」之後,日軍無力再進行大規模掃盪。
1945年大反攻作戰中晉察冀軍隊包圍北平、天津,佔領張家口、承德、山海關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規軍發展到32萬餘人,民兵發展到90餘萬人。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
結束
國共內戰爆發後,1946年國軍佔領張家口,晉察冀邊區政府轉移到阜平。1948年春,晉察冀邊區政權與晉冀魯豫邊區政權合並,組成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晉察冀邊區建制撤銷。
戰果
在八年抗戰中,邊區軍民和日偽作戰32000餘次,斃傷日偽軍30萬餘人,對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此邊區軍民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一系列游擊戰法,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晉冀魯豫邊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開始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區建立。1938年4月,擴建為晉冀豫根據地。1941年1月和冀魯豫及魯西根據地合並為晉冀魯豫邊區,控制地區包括山西東南、河南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和西南部及江蘇部分地區,人口2500餘萬。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組織軍民大生產運動,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多次粉碎日軍進攻,自1937年冬至1944年春共作戰3萬余次,殲日偽軍19萬餘人。
冀中根據地
建立過程和歷史發展
冀中,就是指河北中部。1937年10月14日,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晉縣誓師抗日,改稱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等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至1938年4月,相繼建立了38個縣的抗日政權。1938年5月3日,冀中軍區成立。
至此,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起平津、南至滄(縣)石(家莊)路之間的冀中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並成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4月1日,成立了冀中行政公署,呂正操任主任。21日,冀中共產黨在安平縣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確定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由黃敬任書記;
5月4日,成立冀中軍區。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由呂正操任縱隊和軍區司令員。它屬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我國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8年11月和12月,日軍對冀中區進行兩次圍攻。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賀龍、關向應率領八路軍一二0師主力,於12月下旬開赴冀中,並於次年4月在河間縣齊會村戰斗中殲滅日軍700餘人,取得平原地區殲滅戰的重大勝利。1940年,晉察冀軍區各部參加了百團大戰,重創日偽軍,鞏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壯大為晉察冀、冀中、冀熱察三個戰略區,成為擁有1500餘萬人口的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貢獻
正是有了在冀中等平原地區發展游擊戰爭的初步嘗試中取得的成功經驗,使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華北日軍主力南下進攻徐州、華北兵力空虛的形勢下,有可能果斷地作出向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大量發展游擊戰爭的重大決策。
8. 中國網上通緝名單
當前位置: 公安部網站> 公安資訊> 通緝令> A級通緝令
姓 名: 陳桂興
罪行描述:
2009年7月31日,廣東省汕頭市公安局在潮南區兩英鎮破獲一起偽造貨幣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李林彬等11人,繳獲假人民幣6000萬元及大量制假設備。經查,陳桂春、陳桂興系該窩點重要嫌疑人,目前二人在逃...
姓 名: 張承禹
罪行描述:
2009年8月2日,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星城鎮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件,致6人死亡、2人受傷。經工作發現,張承禹有重大作案嫌疑,現該人在逃...
姓 名: 李志強
罪行描述:
2006年,廣東省惠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破獲一起特大偽造貨幣案,繳獲印刷設備一批、假人民幣膠片一套及大量假人民幣。經查,李志強系該窩點老闆,現該人在逃...
姓 名: 趙明軍
罪行描述:
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期間,賈玉林、徐馮結、桂川庸、趙明軍犯罪集團,流竄重慶市萬州區、南岸區、雲陽縣以及湖北省武..
姓 名: 張青華
罪行描述:
2007年8月15日,陝西省石泉縣紅衛鄉奮家溝村發生一起特大殺人案,犯罪分子殺死5人、殺傷6人後潛逃。經查,張青華有重大..
姓 名: 閆秀玲
罪行描述:
吉林省公安機關正在辦理一起合同詐騙案。犯罪嫌疑人閆秀玲等以幫助高考低分學生聯系入學為名,騙取辦事費共計3700餘萬元,受..
姓 名: 劉永華
罪行描述:
2006年12月,江西省公安廳在偵辦一起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中,發現該組織骨幹成員劉永華與王江等人糾集一起,網羅社會..
姓 名: 李俊成
罪行描述:
根據公安部、國家稅務總局部署,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正在立案偵查河北棗強縣富爾派皮草有限公司、河北天峰皮業有限公司、河北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