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新華廣播廣電的書籍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16》、《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7)》等等。
_新華廣播是延續「延安廣播」精神,讓不消失的電波傳響在人們耳邊。新華網立足於PC端和移動端,新推出的「新華廣播」。目前「新華廣播」主要劃分為「要聞」、「深度」、「娛樂」、「讀書」四大板塊。「要聞」立足於新聞本質,第一時間向聽眾推送當日重磅、熱門新聞資訊。「深度」著眼於熱點話題的調查、追蹤,深入挖掘新聞背後的新聞。「娛樂」板塊側重於播發服務、娛樂性資訊,以更加輕松的方式滿足聽眾輕量化的信息獲取需求。「讀書」板塊將在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另闢蹊徑為聽眾建立一個慢閱讀園地。全新的「新華廣播」還將添加點贊、分享等互動功能,集成新華社全社優質資源,為受眾提供豐盛的資訊「聽覺」套餐。
_新華廣播節目類型包括自辦節目、轉播節目以及其他形式的聚合。涵蓋新聞、文化、娛樂、體育等方面70餘檔節目。自製類節目包括:《時政早報》、《財經早報》、《國際早報》、《時政晚報》、《財經晚報》、《寰宇看中國》,每日兩個時段、共六檔時政、國際、財經新聞簡訊節目,由網內相關采編部門供稿。同時,我們為新華網廣東分公司定製、每日播發地方新聞欄目《新華廣東之聲》。
『貳』 哪裡找 2016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pdf
夏澤網有 中國電影年鑒 和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等資料,您也可以參考一下。
『叄』 電視台與廣播電視台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廣播泛指官方下設並有一定受眾人口數量基礎的播放載體,包括電台及電視台,但基於早年很多人對廣播的第一理解就是泛指電台,所以現今兩台合一改革後(電視台電台合並),基本統一採用「廣播電視台」這樣的叫法,這里的「廣播」是指電台,而非傳播領域的Broadcasting。例子:廣州廣播電視台(由原來廣州電台和廣州電視台合並組成,並各選原兩台級領導成員進入新合並後的「台」領導班子)
(3)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6擴展閱讀:
A·技術領域對比:電視節目製作難度大於電台節目製作。這個比較幾乎沒可比性,純聲音節目的製作與包含了聲音及視像內容製作的對比,屬於個人樂手與交響樂團的後期人力級差對比。
B.藝術領域對比:電台節目主持人難度大於電視節目主持人。行內公認的職業難度排位是廣播主持人比電視主持人難得多,兩者都做得好的少之又少。按廣州兩台改革合並後的主持人重新配崗來看,電台主持出身的主持人呈現出壓倒性優勢地佔據了合並後的電視節目崗位,特別是有一定形象保證的電台主持人。再看整個廣東地區能叫得出名字的主持人,幾乎都是廣播出身的主持人,不管後期有否做電視,但知名度早已高高占據了上風。深究原因,與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行業要求及特性相關。很多大學主持播音專業的學生都會被訓練兩個區域的節目主持學習,但十有八九學習後均表示難以勝任電台主持工作,電視反而輕松拿下。這里主要原因是兩者的職業藝術及技術難度要求不一樣,國內電視主持目前普遍屬於對著字幕讀稿的工作,需要用腦袋裡的東西少之又少,一般人經過簡單訓練均可上崗,難度系數不大,配合導演各方面要求更重要一點。廣播電台主持人則剛好相反,說的話全是自己腦子里的東西,導演或編導在外面只是直播時的助理而已,底子弱點都撐不下去,兩者角色完全相反。加上廣播電台主持人常年需要主持直播類大板塊節目,如每天兩三小時的互動游戲節目及綜藝類最明顯,實時直播及不容許差錯,鍛煉出很多反應能力強、口才出眾、互動能力強的真正主持人。行內常見現象,電視主持主持電台節目,幾乎沒法聽下去,比入門級還入門級。電台主持主持電視節目,幾乎都是活力無限反應靈敏以及個性出位,但個別鏡頭感不佳的電台主持人確實會出現不能適應鏡頭,說話對象感未能從麥克風調整到對鏡頭,多少有點鏡頭前不自然的感覺,這個問題在習慣主持大型舞台晚會等現場活動的主持身上會好點。建議:學基礎及主持人能力,到電台去,3年等於電視10年都不只的功力。但要拉升知名度及行業價值,最終還是要主持電視節目,兩者身價差別,目前來說都是名主持的話,電視高。但如果電台名主持和電視普通主持的身價沒法比,明星和小釣絲的區別,電台高。
『肆』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
(1)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
新中國成立後,模仿蘇聯電影的管理體制,建立起了一個從管理到生產、經營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國電影事業體制。
1953年,在蘇聯專家幫助下,我國制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電影管理計劃。其中,對製片廠實行行政指令性管理,建立了攝制工作制度和製片主任制度及製片生產的各項規定。在發行方面,把中國影片經理公司改組為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將各大區公司建制為各省、市發行機構,並建立完善了發行放映經營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在電影局設立了電影放映管理處,各省、市、自治區文化管理部門亦成立相應的各級機構,有一級政府就有一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加強放映工作的統一管理。這一整套設施的建立,都是以行政化機制為依據和功能目標的,而市場效應和市場運轉則作為輔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電影發行體制。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完善起來的電影產業結構體制,以它特有的規律運轉,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發生過幾次動盪外,30年來,其基本架構和內部經濟關系未有任何本質上的變化。同其他行業一樣,電影業走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統一由國家預算撥款和專項撥款維持其建設、生產和流通。製片方面,製片廠根據上級對數量及題材的嚴格計劃接受影片拍攝任務。發行方面,作為全國發行放映總代理的中影公司負責收購影片,之後通過等級分明的各個發行放映公司以業務和行政相結合的手段從省、市、縣往放映單位發放拷貝。
(2)20世紀80年代
改革開放後,電影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了幾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的請示報告》,調整了發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於發行放映事業的生產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號文件的形式規定,中影公司根據發行需要所印製的拷貝量按一定單價與製片廠結算,使製片廠產量增加,利潤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國電影總公司的體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電影局在廣州召開電影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簡政放權、政企分開和擴大製片業與發行業經營自主權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區對部分影片的票價實行浮動,以緩和電影收入的下降趨勢,電影的價格體制在經歷了35年之後(始終維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間),終於在市場競爭的沖擊下出現了初步的松動。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進展,錄像業、歌廳和綜合文化娛樂業開始興盛,電視日漸普及,使電影觀眾出現了明顯的分流。1984年僅一年時間,電影觀眾就減少了52億人次。迫於市場壓力,電影製片迅速走向娛樂化類型化。
1986年1月,電影局從文化部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領導,加強影視統一領導和統籌規劃是合並的初衷,但電影局合並到廣電總局後,各地電影單位特別是省、市、縣級發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門領導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現象,對電影全行業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986年,全國電影市場進一步萎縮,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的發行企業虧損,許多放映單位該營它業,反過來又影響到了電影製片企業的嚴重虧損。針對這種情形,1987年曾經提出了代理發行、一次性賣斷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種結算方式發行影片,但1989年又很快倒退回來,頑強地按拷貝結算的方式。
(3)20世紀90年代後至今
20世紀90年代的電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廣電字(3)號文件」即《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為標志。自此,40多年的計劃經濟下電影的統購統銷以及由此形成的製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經濟分配上的不合理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其中重要一條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國壟斷經營被打破。但是問題緊接而來,各省級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內獨家經營、壟斷發行以及發行行業中間環節過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經過發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級公司的「江蘇突破」、「山東突破」後,製片廠、中影公司與省級公司在發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廣電部電影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號)。這個文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決定》精神,明確影片(著作權)發行權擁有單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邊、窮省、區除外)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發行自己的影片。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電影全行業所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得到認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場多主體的形成。
1995年1月,隨著當時廣電部《關於改革故事影片攝制管理工作的規定》(廣發影字[1995]001號)的出台,昭示著製片行業幾十年一貫制的計劃管理模式的改革終於邁開了小小的、但卻極有意義的一步。根據文件規定,全國擁有故事片出品權的不再僅僅是原來的16家製片廠,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認的省級電影製片廠終於贏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權。很快,一方面省辦廠的積極性很快調動起來。山東廠、浙江廠、山西廠等分別投拍了《孔繁森》、《信訪辦主任》、《劉胡蘭》等重點題材影片。但由於其他配套設施的缺乏,製片行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復興。
由於市場上影片節目的嚴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須往前邁進一步。1997年,製片(出品權)進一步放開,無論「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團體」,甚至「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都均可「參與攝制電影片」。1995年的改革還僅僅是打破原16家製片廠的壟斷,而1997年的改革則是完全取消了國有製片企業的壟斷保護權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執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嘗到了改革所帶來的實惠。因《離開雷鋒的日子》一炮走紅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得到了廣電部電影局果斷給予的極高獎賞——影片製作企業生產的出品權。
也是在1997年,單片發行權開始放開。《鴉片戰爭》以民間集資方式操作並以此成立四川《鴉片戰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這一舉動在電影界引起強烈反響。發行上,電影局則對這家沒有單獨出品權的公司首次給予了影片單獨發行權,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廠發行此片時一樣的權利。同年,地處深圳的南國影聯開始了從放映行業爭取單片發行權的第一步。這家以放映為主的股份公司,於1997年10月以委託代理方式購買了合拍影片《聯合出擊》的國內版權。
2002年開始,以新的《電影管理條例》頒發為總標志,中國電影業開始了新一輪的體制改革和產業化進程。其中重要一個環節是製片業的初步放開,一些民營機構也擁有了獨立拍攝電影的條件。這進一步促使民營資本注入到電影製片業中來,從而為電影製片業帶來新鮮血液。以往,民營機構拍攝電影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缺乏「資格」,所以必須與電影製片廠合作,使用廠標。近年來,廣東巨星、華誼兄弟、北大華億、中博時代、海潤等一些民營影視製作機構迅速成長,它們以其獨特的理念和手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由於政策上的限制,他們只能以影視界「游擊隊」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著民營機構無需再買廠標,可以獨立投資拍攝電影。該措施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市場規律要求——此次形成的製片格局打破了舊有的國有製作機構一統天下的格局,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雖然現在這個多元懸殊還很大),將更具有競爭性,因為它們都將在市場規律下平等坐次,優勝劣汰。
發行放映業的機制改革同樣激烈,主要體現在「院線制」的推廣上。經過近半年時間的醞釀組建和緊鑼密鼓的運作,2002年6月1日,全國23個省(市)的30條院線正式掛牌營業。其中,11條為跨省院線,19條為省內院線。同時,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江蘇、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兩條院線的組建工作,而江蘇和浙江則分別組建了3條院線。
院線制的生命力在短時間內顯示出來,7月中旬上映的分賬大片《星球大戰2:克隆人的進攻》僅10天,30條院線的票房就突破2000萬元,院線制的威力可見一斑。上海聯合院線成立伊始,一個接一個創造票房佳績,遠遠超過院線制之前的票房指數。北京新影聯院線成立以來也是捷報頻傳,市場走勢強勁。重慶萬和院線所屬6家影院在經歷了6月份市場嚴重下滑之後票房全面回升。院線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當屬廣大電影觀眾,電影公司引進分賬大片的速度明顯加快,《精靈鼠小弟2》幾乎與國外同步上映,加盟溫州雁盪院線的一家縣城影院,已能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時上映分賬大片,使小城鎮的觀眾也能在第一時間欣賞到分賬片,這在實行院線制之前是絕對不可能的。
應該說,院線制是電影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電影發行放映與時俱進的必然。其深刻意義在於徹底改變了電影市場環境,使中國電影市場打破行政分割與封閉狀態,在國內地域間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擴大電影市場規模,促進電影資源的流動性,從而建立起良性運轉的電影市場機制。不過,由於在院線制的推廣上行政措施太多,組建的市場化因素過於弱小,組建時間倉促,目前院線之間實力、規模及運行機制相差較大,有的還不太正規,因此當前所建立起來的院線制僅僅是一個雛形,只能說它為過去的四級發行劃了個句號,至於院線的發展壯大,尚任重道遠。同樣,院線制中影院所應該享受的自主權,諸如充分的選片權,以影院為主、發行公司指導為輔的票價定價策略,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改制後的影院位置依舊停留在「一頭在市場,一頭在國營」的狀況中,還處於低級運行階段。
同時,引進片的發行壟斷陸續被打破。雖然引進片依然由國家統一進口,但是開始調整了進口影片的供片機制,實行影片進口與發行分離。中國電影集團在2002年5月宣布將美國影片《浩劫驚魂》的播映權出售給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這是該集團公司首次將電影發行權出讓給帶有外資色彩的非大陸中國公司,這在中國電影發行業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除中影集團原進口影片發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進口影片發行公司——華夏電影發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兩年時間的醞釀和籌備,於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屬於股份制企業,注冊資本6000萬元,有19家企事業單位共同投資,中國廣播影視集團作為最大股東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團和上海電影集團各持11%,長春電影集團持10%,剩下的是國內電影系統有影響的製片廠和院線公司。這對進口片發行市場的多元化主體建設將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公司內部的多元化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監督機制的形成。
在農村,發行放映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入日漸開放。最基層的農村放映單位或個人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權力。首先,1993年3號文件明確了縣級公司購買農村16毫米拷貝的權力,並一再強調,縣級公司應該通過更新觀念,轉變機制來成為16毫米的經營主體,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賦予。此後,1995年8月,廣電部頒發了《關於改進和家農村16毫米影片發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號文件),進一步放開農村16毫米拷貝經營權,強調任何一級公司和集體、個體的放映單位都可以自由購買,每個16毫米拷貝均含有全國放映權。這種新的運行機制,引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競爭機制,調動了農村放映隊的積極性,讓所有的農村電影經營者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激活市場。同時,打破人為的市場阻隔,放開區域限制,讓16毫米拷貝自由流動,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價值。文件還明確要求今後每年定期舉辦16毫米影片全國性的交易會。同年11月在鄭州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會。4天的交易會成交16毫米影片節目近400個,現貨、期貨拷貝達3500多個,成交金額為400餘萬元。交易會深受基層單位的歡迎,但是在執行474號文件的過程中,由於利益的沖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農村放映隊購買影片和限制放映隊活動區域。而後農村電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伍』 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的《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
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課題是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傳媒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四家權威機構從2007年開始聯合推出的大型實戰課題,經過三年多的研究,課題組已經發表了近400萬字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成為了一線電視從業者的必讀叢書。「網路影響力」的指標也受到各大電視機構的認可和接受,紛紛將這一指標納入本機構的考評體系。在2009年視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課題組在前幾年研究的基礎上又加深了對「網路影響力」的研究,
▲ 2007年4月,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聯合推出了《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大型實戰課題,提出了「網路影響力」的概念,並構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率先運用於電視業的評價當中。
▲ 2008年6月,第一屆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頒獎盛典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課題組正式發布《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2008)》,在中國首次以MBA案例方式全景展示電視發展進程。
▲ 2008年7月,開發出國內第一套網路影響力調查系統與平台。
▲ 2008年12月,《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2008)》被評為「中國廣播電視十大創新報告」。
▲ 2009年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接受「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的評價標准與體系」(一種面向媒體的網路影響力指數計算方法)的專利申請,成為國內廣播電視領域第一個軟科學專利。
▲ 2009年6月,第二屆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頒獎盛典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隆重舉行,同時發布《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2009)》,該報告為國內第一本網路影響力的量化報告。
▲ 2009年6月,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高峰論壇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
▲ 2009年9月,南開大學加入課題組。
▲ 2009年10月,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課題被國家廣電總局列為2010年度重點課題。
▲ 2010年1月,「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的評價標准與體系」(一種面向媒體的網路影響力指數計算方法)的專利受到北京市科技委員會的認可,並予以資助。
▲ 2010年6月,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高峰論壇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論壇的主題為「視網共贏:三網融合背景下的中國電視發展戰略」。
▲ 2010年6月,第三屆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頒獎盛典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同時發布《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2010)》,是中國首次以MBA案例方式全景展示電影電視發展的年度性報告。
「《中國電視網路影響力報告》申請專利實現了兩個零的突破,實現了兩個根本改變」,「這一做法既實現了我國廣播電視領域軟科學方面自主知識產權科研工作零的突破,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領域長期以來自主知識產權成果處於空白的局面;又實現了我國媒體評價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科研工作零的突破,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媒體評價工作長期以來完全依賴外國知識產權成果的做法。」「此舉並不僅僅是該評價體系自主知識產權受到法律保護的體現,更是創新成果進行生產力轉化的基礎,為其他媒體領域的創新與推廣起到了示範作用。」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馬文喜教授認為:「網路影響力」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國乃至世界首次從網路角度對電視進行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活動,填補了理論研究的空白。
『陸』 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
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廣電)由財政部出資,廣電總局負責組建和代管,注冊資本45億元。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負責全國范圍內有線電視網路有關業務,並開展三網融合業務。實際上,組建國家級廣電網路公司的方案討論已逾兩年。
早在2010年國務院關於《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的通知中已經明確指出,在2010-2012年試點階段「以推進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階段性進入為重點」,並「加快培育市場主體,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路公司,初步形成適度競爭的產業格局」。
2010年8月,廣電總局成立了國家級廣電網路公司籌備組。
2016年3月7日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向工信部提交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申請材料,申請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
2016年5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履行法定程序,向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准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
2018年11月22日,在貴陽舉行的全國「智慧廣電」建設現場會上,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在講話時宣布,工信部已經同意廣電網參與5G建設,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後簡稱國網公司)正在申請移動通信資質和5G牌照。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
(6)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6擴展閱讀:
2019年3月21日,全國有線電視網路融合發展戰略合作簽約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及阿里巴巴集團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標志著有線電視網路「全國一網」融合發展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完成中國廣電對各省有線電視網路公司的資產和資源整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
『柒』 「精品思維」鋪設「桃花源」之道,中國網路視聽產業發展如何「破局」
近年來,國家加強對網路劇的審核,反對內容「注水」,網路劇、網路綜藝上新放緩,2020年這兩大網路視聽節目逆勢增長。國產網路動畫則發展勢頭迅猛,上新數量再創新高。網路電影上新並不樂觀,但正片有效播放量大幅提升。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快手(01024)、騰訊(00700.HK)、海信視像(600060)、光線傳媒(300251)、星期六(002291)等
本文核心數據:網路劇數量、網路綜藝數量、網路動畫數量、網路電影數量
2020年網路劇和網路綜藝上新數量逆勢增長
網路劇是專門為電腦網路製作的,通過互聯網播放的一類網路連續劇。與電視劇一樣,網路劇一般分單元劇,單本劇,連續劇,其優點在於互動性、便捷性,由觀眾隨意即興點播,因而深受年輕網民的青睞。
近年來,國家加強對網路劇的審核,反對內容「注水」,2016-2019年我國網路劇創作數量持續下降。不過,2020年網路劇數量大幅反彈,網路劇數量達到310部,同比增長12.73%。
『捌』 當前廣播電視產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近日來,隨著中美貿易戰摩擦的加劇,「華為」「5G」等名詞頻頻占據各大平台首頁。而美國方面之所以要對華為嚴防死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
然而5G雖熱,普通民眾對它的理解大多數還僅僅停留在字面上--5G,就是比4G的傳輸速度更快。其實事實並非如此,5G不僅意味著信息傳輸方式的升級,它還將帶來一次重大變革,萬物互聯的時代將會到來,科幻電影里「無物不聯網」的場景很有可能變成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畫面。
面對這樣的重大變化,廣電行業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又會迎來怎樣的變化?需要做哪些工作來應對這些變化呢?
▍5G商用元年開啟
風起於青萍之末。2018年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實施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制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這是5G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充分顯示了這項新技術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2019年1月9日,在中國廣電2019年度工作會議上,確定將以「智慧廣電」戰略為主線,推動廣電網路整合發展。
種種跡象表明5G正在向我們大步走來,而廣電媒體將成為擁抱5G機遇的重要參與者與建設者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地方廣電單位已經開始在諸多業務領域積極布局,籌謀發展。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這標志著我國將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的理論速率可以達到每秒10G,特點是低時延、高可靠、高密度。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人士曾表示,當前全球5G正在進入商用部署的關鍵期,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我國5G產業已建立競爭優勢。
可見,5G系統是我國實施「網路強國」「製造強國」戰略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更是發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戰略高地。
▍積極行動擁抱5G時代
面對呼嘯而來的5G時代,廣電行業早已開始積極創新,大膽布局。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一直在融媒體建設上展開大刀闊斧的嘗試,和騰訊、網路、阿里巴巴等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在雲平台、大數據、移動客戶端、信息化平台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積極布局5G新媒體平台,與中國電信等三大運營商、華為等合作建設「5G媒體應用實驗室」。
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發布《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其中對於推進4K超高清電視內容建設、豐富超高清電視節目供給等作出了部署。
對於廣電行業如何加快行業創新應用,該計劃提出將加大超高清電視採集製作、總控播出、互動分發、數據中心、管理平台等系統建設投入,推動超高清電視直播頻道建設;加強超高清視頻點播平台建設,構建支撐超高清視頻生產、聚合、分發、應用的融合業務平台;推動超高清電視在有線電視、衛星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的應用。
湖南廣電等地方台也在積極應對5G帶來的新變化。
2019年5月17日,「5G馬欄山」發布會在湖南廣電中心開啟。發布會展示了平時難得一見的5G黑科技產品,拉開了湖南廣電5G應用的帷幕。芒果TV與中國電信湖南公司共同啟動「5G+4K+VR」大視頻產業合作,並同步在湖南IPTV上線「5G+4K+VR」視頻專區,為生活「智能化」時代拉開帷幕。
隨著網路信息技術加速迭代,電信5G網路傳輸速率的質變不僅為打破4K/8K視頻傳輸瓶頸、實現爆發式增長提供了可行性,還將通過VR、360全景、4K/8K超清直播等多元觀看方式大大提升用戶體驗。
此外,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省級廣播電視台、省級廣電網路公司就5G業務與華為簽署了合作協議。5G技術離人們越來越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先進的技術,才會使得優質內容得以優質呈現。傳媒行業的大發展歷來是基於各種拍攝、製作和傳播新技術的進步。當前傳媒行業面臨的5G新時代更是如此。
其一,人工智慧技術將給傳媒行業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在實際生產工作中發揮作用。基於這些技術,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實現平台自己編輯內容,並通過大數據進行精準分發。此外,人像識別、廣告精準投放等技術也都開始在各平台獲得廣泛應用。
其二,傳媒行業可以通過「5G+物聯網」,打造「傳媒+生態系統」。5G時代信息傳輸通道的整合不僅僅是簡單的三網融合以及新舊媒介之間的融合,還將會是一個「萬物互聯」的高速移動互聯時代。
過去媒體的輸出端是有限的,局限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平台;而在5G時代,這些輸入輸出埠將會面臨顛覆性改變。例如,可以利用5G開展智慧家庭服務,把那些與家居生活相關聯的屏幕互聯互通,可以為平台用戶提供各類現實生活的信息服務,比如購物、家政、租車、找工作、房屋租售等。
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可以將機頂盒等廣電技術和終端運用到工程建設等領域,通過用戶定位進行量身定做的智能匹配。
其三,5G的到來拓展了全新的VR(虛擬現實)應用場景,也使得AR(增強現實)能夠進一步發揮技術優勢。
VR/AR應用對視頻畫面傳輸、延遲性以及語音識別和手勢感應等方面有極高的要求,5G高速率、低時延等技術特點能夠充分滿足相關要求,能帶給消費者更好的視覺感官體驗,又由於5G技術的這些特性能夠滿足VR/AR設備對網路的要求,將有力促進VR/AR雲的發展,並且將大大擴展其應用場景。
5G技術將給廣電行業插上有力飛翔的翅膀。得益於上述三方面的助力,廣電行業的服務能力將更強、用戶的體驗也會更好,將會能夠吸引更多的用戶回歸。
5G時代的到來,對於廣電行業來說,既是一個歷史性的新機遇,同時也是個全新的挑戰。
首先是對人才的挑戰。廣電行業既有的人才儲備優勢主要在於內容製作方面,5G技術目前還未完全成熟,專業人才稀缺,並且未來5G在廣電行業的應用還會涉及物聯網、人工智慧、VR等技術,這些技術需要非常專業的人才來推動實施,而既了解廣播電視又掌握新興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就更加稀少了。
所以,廣電行業在推動5G應用中,首先將要面對的將是人才缺乏的挑戰。
其次,5G對廣電目前的管理機制也提出了挑戰,廣電行業目前受制約最大的是非市場化的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相似的國有企業的機制,更不要說與民營企業的機制相競爭了。
要在5G時代迸發新的活力,廣電既有管理機制勢必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新。
最後,觀念要轉變。思維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5G既是屬於移動互聯網的,又是屬於大數據的,更是屬於人工智慧的。因此,廣電業首要的是要轉變觀念,樹立起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和人工智慧思維,否則再好的技術都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我們也應看到,人之所以能永遠不被先進技術所代替,恰恰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離不開磋商、交流,人不能只成為工作的機器,溝通、善良、互助才是人類發展的永恆動力。
廣電行業作為服務人、影響人、引領人的特殊行業,怎樣實現更好的發展,展現更好的社會價值?這個答案就是,讓優質的內容插上新技術的翅膀,藉助新技術釋放新動力,展現核心價值。
『玖』 電影業趕日超美 2016年後的中國娛樂傳媒產業會是怎樣
這次通過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和之前的徵求意見稿以及草案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變化。如果這兩個變化確實執行下去了的話,這可能是電影審查制度徹底變化的第一步。
我們先來看之前的審查規則是怎麼寫的:
第二十三條 應當將其攝制完成的電影報送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進行初步審查。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查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步審查意見和申請材料報送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
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本法規定的,准予公映,發給《電影公映許可證》;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不準予公映,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原先的草案裡面,審查要分兩步,本地初審,廣電復審。而這次通過的條紋是這樣寫的:
第十七條 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其攝制完成的電影送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電影主管部門審查。
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電影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本法規定的,准予公映,頒發電影公映許可證,並予以公布;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不準予公映,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電影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法制定完善電影審查的具體標准和程序,並向社會公布。制定完善電影審查的具體標准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組織專家進行論證。
注意「或者」這兩個字。這意味著,未來省級行政單位與廣電一樣具有電影的終審權,一樣能頒發電影公映許可證。
有一些未能明白事態發展的朋友可能會覺得:
雖然審查下放,但是下面單位為了保證不出事,不背鍋,審查只會比以往更嚴。更有甚者可能會去揣摩上面的喜好口味,來審片。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原因很簡單,省級行政區的審查部門,不歸廣電直屬,而歸省級行政區直屬。
這個區別在哪裡?
官僚體系的規則是,下級部門的行為方向永遠受上級部門的利益取向所左右。廣電是沒有營收的部門,電影產業的收益再好,在明面的規則之內廣電也收不到一分錢。相反,一旦一部電影在「政治上」犯了錯誤,廣電一定要背鍋。所以從利益取向上,廣電當然會傾向於從嚴審查,甚至吹毛求疵,只為不犯任何錯誤。如果省級行政單位的審查部門直屬於廣電,那麼一定會服從廣電的這種審查取向,而更加嚴格地審查,避免背鍋。
但是省級行政區不一樣。一旦省級行政區培育了一個強大的電影產業基地,這個產業基地就會源源不斷為省級提供稅金,這本身就是政績。在這種條件下,省級有動力去壓制直轄於自己的電影審查部門,減少電影產業的障礙。
除港澳台之外,中國有三十一個省級行政區,總會有一些行政區會願意為培育自己的電影產業而大開方便之門。未來的電影產業就會向那些願意開放方便之門的地區集中。這次把審查權下放給省級單位,恐怕就是為了在電影產業上面開一個口子,讓各個省自己去競爭,在電影產業上恢復過去的地域競爭模式。如此一來,如果搞砸了,立法的人沒風險,廣電沒風險,只有那些願意冒險在電影產業方面搞政績的省級官員會承擔風險。誰拿收益誰冒風險,這是符合發展需要的。
至於說廣電要制定審查標准,這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為如果條文過於寬泛,省級自然有相當大的自由量裁權,按照前文所說的情況,必然有省級願意放鬆管制。如果條文比較細致,就變成了「審查規則明文化」。記得當年陳雲關於「新聞法」說過什麼嗎?審查規則明文化其實是審查弱化而不是強化。更何況,這種部委制定的規范,對地方往往缺乏強制力。
這個條文確實十分令人驚訝,與去年的草案相差很大,幾乎是明擺著要松綁了。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放緩,開始放鬆文化產業管制以求更好的經濟發展。
所以,可以預見,如果這些條文被完整地付諸實施,我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會放鬆一大截。至於這是不是能讓我國的電影質量再上一個台階,就得看電影界的諸君了。
『拾』 求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的分析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戛納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營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盟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盟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