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一年引進幾部外國電影
播出的電視劇總量不得超過45% 可以製作、購買、播出電視電影 每年可引進15部外國影片 廣電總局新政策支持電影頻道 日前有消息稱,國家廣電總局批准了上影、長影、西影三大電影集團開辦地方電影頻道的申請,這三套地方電影頻道將相繼開播。昨天,記者從國家廣電總局有關人士處得到證實。 其實今年上半年,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正式批准,中國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長春電影集團、西部電影集團、峨眉電影集團、珠江電影集團等六大電影集團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電影頻道。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作為中影集團電影頻道的地位和性質將不變,其餘五家將分別在各自省市即上海、吉林、陝西、四川和廣東通過有線網入戶,不上星播出。 對於新電影頻道,最大的問題是片源。1996年,CCTV-6開播之時買斷了國內影片61%的電視播放權。這就是說,絕大多數的電影製片廠在嚴格意義上都失去了自產影片的電視播放權。也正因為如此,西影方面表示,片源不足的確是制約電影頻道的瓶頸。按一天播放3部電影計算,一年至少需要1000部,片源問題需要通過電影總局出面與CCTV-6協調,回購一部分電影的播放權。此外,依靠電視劇來填補節目時間也是一個辦法,但是電視劇廣告收入是各個電視台的主要廣告來源,在有些地區甚至佔到70%。另外按照以前的規定,電影頻道是禁止播放電視劇的。 好在這兩個問題將在廣電總局的支持下得以解決。昨天記者了解到,國家廣電總局還對各電影頻道的經營做了相關規定。規定中寫道:電影頻道播出的電視劇總量不得超過45%;不得在黃金時間播出電視劇;可以製作、購買、播出電視電影;各新設電影頻道每年可引進15部外國影片(含電視電影);可以開設新欄目;新設的電影頻道可以與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協商,購買其已購買中國內地播出版權的節目;各頻道間可通過協商,交換節目。 片源問題解決以後,收入問題就成為了核心。據介紹,現在CCTV-6每年的廣告收入超過4個億,此外,CCTV-6每年還可以從有線網路公司的收視費中獲得1000多萬元的收入。但記者從西影和上影得到的消息是,新設地方電影頻道暫時都不是收費頻道,其主要經濟來源將依靠廣告收入。這無疑是對幾家新電影頻道的極大挑戰。有學者分析,開辦電影頻道短期之內是不會有什麼收益的,搶先佔領頻道資源也許是他們的主要目的。
那麼今年年底准備開播的各電影頻道的准備情況怎麼樣呢?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說:「我們准備在不久後先試播,明年年初正式播出。我們的節目肯定和央視的電影頻道定位不同,他們是面向全國的,我們將更多地發揮地方優勢。我們上海電影製片廠有600部影片的片庫,上海民營公司有3萬分鍾的節目。我們還將開設一些影評和電影知識的欄目。我們還可以播出一定比例的電視劇。」西影集團總裁延藝雲對記者說:「增開電影頻道是國家扶植民族電影的一個具體措施,將極大地支持六大電影集團的發展。」
② 一年半600部影片是誰
唐曉雙。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年觀看653部電影是有挑戰的,不論是對於時間,還是需要投入的精力。唐曉雙能夠有這樣的觀影成績,多半得益於她圈內人的身份,有渠道和來源。
2018年中國電影總產量1082部,票房超過10億元的頭部國產電影共有9部,票房超過5億元的國產片20部,超過1億的共計44部。相比之下,票房在1億元以上的進口影片共有38部,數量已經落後於國產片。
③ 中國每年引進外國電影有數量限制嗎
進口外國影片是有配額限制的。
普通分賬片20部,3D和IMAX電影的特種分賬片14部,進口買斷片(又叫批片)30部。
④ 美國目前大致有多少電影院,多少塊電影屏幕這個數字還在上升趨勢嗎
截至2015年底全球電影屏幕數量達到152,000塊,較上年同期增長8%。當中北美市場數量為43661塊,EMEA地區數量為40665塊,亞太市場數量為56106。約有4000多家電影院。這個數字還在一直上升。
在如此基數下的美國電影正在蓬勃發展。
2017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作為《銀翼殺手》的續篇,出於致敬和還原真實的城市質感的目的,也運用了大量的微縮模型拍攝,通過3D軟體雕刻出板材之後再手工上色,在合適的燈光與鏡頭運動下,呈現出的效果還甚於CG。
⑤ 中國每年引進的 34 部美國影片,是怎麼篩選出來的
送審進口電影原拷貝,應當提交下列實物和材料:
1.原拷貝;
2.審查申請書,內容包括:
(1)電影片名稱、語種、片種;
(2)出品廠家名稱、國別或地區;
(3)編劇、導演、主要演員、攝影等主創人員名單;
(4)電影片內容簡介;
(5)送審單位初審意見。
送審進口電影譯制拷貝應當提交下列實物和材料:
1.譯制拷貝;
2.經電影審查委員會同意的對電影片的修改實施方案。
審查程序:
(一)電影片技術質量按照國家標准審查。
(二)電影製片單位應當在電影片攝制完成後,報請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電影進口經營單位應當在辦理電影片暫時進口手續後,報請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送審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審查費。 (三)國產電影片(包括合拍片)的審查分為混錄雙片審查和標准拷貝審查。進口電影片的審查分為原拷貝審查和譯制拷貝審查。
(四)電影審查委員會應當自收到送審的混錄雙片或原拷貝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書面審查意見,並通知送審單位。
(五)凡電影審查委員會提出修改的影片,送審單位應按要求提出修改實施方案,送經電影審查委員會同意後修改。
(六)國產電影標准拷貝和進口電影譯制拷貝製作完成後,應當報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
(七)電影審查委員會應當自收到標准拷貝或譯制拷貝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審查合格的,應當簽發審查通過令;經審查仍須修改的,由送審單位修改後依照本規定重新送審;審查不予通過的,應當將不予通過的理由書面通知送審單位。
不服怎麼辦:
電影製片單位和電影進口經營單位對電影片審查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審查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電影復審委員會申請復審。
電影復審委員會應當作出復審決定,並書面通知送審單位和電影審查委員會。
復審合格的,應當核發該電影片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
目前只有中影集團電影進出口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有進口片的引進權。
但仍有不少民營電影公司也可以買斷版權通過中影和華夏來發行。
一般民營電影公司在選好片子、跟海外製片方簽訂合同後,送報到中影集團,然後拿到中影集團電影進出口公司進行初審,隨後由中影集團電影進出口公司報給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審查通過後向中影集團電影進出口公司發放准予進口通知書,再等公映許可證下來之後,就可以放映了。
對於限定數量引進片的選擇問題,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市場處處長周寶林曾說,一年進口分賬大片的配額是固定了的,而其他的海外影片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
至於審查方面,周寶林說,進口片的審查標准與國產片一樣,符合中國國情的在發放放映許可證後就可以在影院跟觀眾見面。
1.DMG公司成功引進了《暮光之城:破曉(上)》、《生化危機4》、《神秘代碼》等好萊塢大片。3000萬美元成本的分賬片《環形使者》在國慶檔收獲1.3億人民幣票房,在全球獲得1.67億美金票房。似乎今年要上映的鋼鐵俠也是這個公司引進的。
2.樂視影業與好萊塢公司聯合投資出品的《敢死隊2》(批片)拿下3.5億票房。
3.《大海嘯之鯊口逃生》就是光線影業推出的,但屬於合拍片等同國產。同時《泰囧》也是光線影業出品的。
作者:Kalon
來源:知乎
————————
分賬大片只能中影進出口送,華夏無權利。批片華夏可以送審,過審後也需要先跟中影進出口簽引進合同 補充一下,分賬片是指海外出品方比如美國六大,韓國希傑直接與中影進出口簽訂引進協議,直接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票房分成。批片是由民營公司買斷或保底分賬形式獲得版權後交由中影或華夏報審,過審後中影進出口會先支付2萬美金保底金,然後再按照實際票房分成。購買版權的民營公司只能叫做協助發行。合拍需要一定條件,比如出資比例,中國演員的戲份比例以及中國元素等等。敢死隊2、環形使者、雲圖、鋼鐵俠3要是讓我審我也不給合拍身份。
作者:夏舞光影
來源:知乎
——————————
說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⑥ 中國現今每年對美國電影的進口配額是多少
原來20部,現在增加14部。
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1893年,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是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⑦ 2015電影產值最高的國家
是美國。
據美國權威票房網站boxofficemojo的數據,2015年北美共上映電影688部,總票房11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714億元),增長5.8%。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2015年12月31日晚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⑧ 當今電影市場的概況
當今電影市場概況
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把「我們這么好的市場」掛在了嘴上。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成績的確不差,100億的票房也的確是歷史新高。但是,逐漸走高的市場背後卻凸顯出一個很讓人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卻囿於市場無法得到觀眾的響應,那麼現在在市場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不論從製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所展露的各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激情,進而引發了各種怪現狀:在創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樣的題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約而同地扎堆來拍續集,甚至在發行電影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動腦子:大片來了就躲一下,沒有大片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上映,而對於這種「一窩蜂」現象,有分析家認為,這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絕對應該屬於「狼來了」的警示信號。
怪現狀:同樣題材大撞車
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寶強、葉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僅僅過了兩天,由洪金寶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則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絕對可以看出,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類題材,都是在講述關於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內上映兩部《蔡李佛》,其實不過是今年華語電影界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今年立項及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們即將會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娘子,然後還要准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導演再這么撞車的話,觀眾們只能去撞牆了。」這其中,五個關雲長最早跟大家見面的是4月份即將上映的甄子丹與姜文合作的《關雲長》;而田壯壯執導的《關公》、楊子擔任製片人的《武聖雲長》、陳木勝執導的《武神傳》以及高希希執導的《三國•關雲長》雖然都沒有拍完,但都開始了大肆宣傳;四個孫悟空同樣也都在爭奪時間,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孫悟空》都在籌備中,但誰能最先上映,現在還都沒譜兒;至於「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除了由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一部相關題材動畫片;而三桌鴻門宴爭奪得更離譜: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逼著改成了《王的盛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在廣電總局那裡報備了《鴻門宴》這個名字,而與他們倆爭奪的,還有一部同樣性質的《劉邦和項羽》。而在這些傳統名著題材改編的電影之外,周星馳和李連傑鬥起了《太極》;吳宇森的《飛虎》則遭遇了安曉芬的《飛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里,幾乎囊括了目前華語電影市場中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些小的製片方出於「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行的惡意干擾,而是華語電影界在創作題材方面,真的已經到了這種「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論,在這些撞車題材之中,「手慢」的項目卻很有可能是這一題材類型的最初創意來源。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時,王家衛告訴大家,他接下來的電影會拍一個關於葉問的故事。但是,兩年下來名字中含有《葉問》的電影已經出現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憑借這個題材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依然還在「拍攝中」。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和吳宇森。陸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期拖得太長,導致被《拉貝日記》搶了風頭;而周星馳兩年前宣布要拍《太極》,結果到如今也沒籌備完成,反倒被李連傑和陳國富搶先一步,宣稱在今年年底前會把一部同名電影拍攝完成。
成因分析:編劇原創能力,是荒蕪還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撞車」的題材,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桂英,無一例外地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有所體現。關羽和孫悟空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們熟知,關於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話本中就已經出現。
為什麼導演們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導演們給出了自己的說法。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麥兆輝和庄文強就曾經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起碼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相對安全。對於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而言,古裝歷史題材遠比警匪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更容易通過審查。第二,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大家就算對這些人物不是特別了解,起碼也都知道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跡,在電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傳方面的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強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而電影作為一個載體,能夠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文化精神,拍攝諸如關羽、孫悟空之類已經被全世界華人所認同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拉到投資。
不過,這樣的一窩蜂撲上來拍古典名著,也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根據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的說法,這種題材撞車的最大缺陷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以「短平快」的策略進行項目製作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因為這樣做起來,「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沒人會去研究它為什麼火,大家只是簡單認為這是題材好,然後就有一群人圍上去,照著這個題材如法炮製。古裝片比較保險,也不用受意識形態上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耳熟能詳的故事來來回回也就那麼幾個,自然避免不了撞車。這樣下去只有等到市場惡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覺悟。」葛穎說。而影評人郎諾林則認為,大家搶著啃這塊骨頭,除了證明華語電影人視野狹窄,更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荒蕪。
針對編劇原創能力的「荒蕪說」,影評人黃辰星的看法略顯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編劇根本就不是原創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形成「原創」:「中國有多少真正的、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經典電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導演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小說,然後拿去改編成了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說,就連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單論中國內地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可以支撐起票房的地步——— 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小說為藍本。
怪現狀:續集成風
續集當然不見得是壞事。但中國電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題材之外同時還出現諸多續集,一方面是同類題材的重復,另一方面又是同類題材的延續,很顯然,這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你不會願意一年去看五次關雲長,你同樣也不會樂意每年都看一集《畫皮》,《將愛》或者《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還沒有奢侈到想在電影院里看電視劇——— 每次進去起碼要80塊錢呢。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拍續集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今年好萊塢就有27部續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續集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一部續集出現。但是,相比於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中國這些掛著「2」字頭的電影,最缺乏的不僅是原創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但從第一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個系列電影。該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其中不同的電影制訂不同的宣傳策略。而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續集電影都是被動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贏的《葉問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話,才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典型,從2月底在香港宣布開拍的《竊聽風雲2》就可見一斑。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吳彥祖兩人的角色其實都已經死掉,劉青雲也鋃鐺入獄。而由於該片之前的反響不錯,監制爾冬升總結的原因是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夠帶來好票房,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這三個角色,但不論角色姓名還是身份都跟《竊聽風雲》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一集根本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繼續」的空間。而這一「續集」,其實完全就是在利用舊片的口碑,屬於一種過度開發的類型。
與之相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在結尾處同樣沒有留出多少餘地:雖然主要正面角色並沒有多大損傷,但最大的賣點、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經散盡功力,幾乎等於已經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馬來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也已經幾乎不太可能。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與中國編劇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關系,以目前世界上賺錢最多的系列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會遭遇到新問題,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換掉其他任何主角這部電影都可以繼續下去。而中國的續集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方對於單個主角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時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損傷,人們對這種「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賺錢,又怕有風險
關於華語電影導演扎堆拍續集的問題,《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兼導演麥兆輝、庄文強就表示,其實他們一開始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故事拍成一個系列電影,但由於對該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根據投資方的意見,依然是著力打造好第一個故事。而在該片內地票房超過8000萬之後,投資方才表態願意拍攝續集,而這個時候原故事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掘的空間,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導演烏爾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為第一集已經被證明了適合這片市場,有了相應的觀影人群,「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現在諸多熱錢湧入的華語電影,基本上拍攝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攝續集的,大都是已經在市場中有過成功經驗的投資商。這也就是說,投資方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片、系列片可以賺到錢,才繼續去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導演拍的,這是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慣例。像《異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個導演,體現的是成熟製片人制度保持著一個電影的系列存在。」
當然,內地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打造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影集團,其負責人韓三平就在各路電影中尋找適合拍成系列片的題材。但是他的這種選擇模式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比如他很看好《硬漢》這部電影,雖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萬的成績,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反響平平,但他就是覺得這種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成系列電影,所以該片的導演丁晟幾乎是被他趕鴨子上架一樣地建議繼續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承認,「說到續集,其實我自己都沒准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電影續集,最重要的是續集本身的風格要確立,要給觀眾保持新鮮感。「脫離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續集。」而從現在的狀況看,由於投資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攝續集時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聯系,因此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一種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於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方所要考慮的內容。
怪現狀:「影院一日游」
如果說題材重復和續集泛濫只是會導致觀眾的觀影熱情下跌,那麼為數眾多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對於中國電影從百億票房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傷害更大。因為不想去看關雲長,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作為觀眾而言,甚至連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這種「影院一日游」產品。某日記者打算去看一部電影,但到了影院之後卻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好容易從密集的排片表中選擇了另一部,但進到影廳才發現,該場電影只有可憐的4個人在看。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過億的電影不過20部左右,此外的絕大部分電影,這些有幸進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過上映一兩天便被撤下的尷尬命運。3月份,就有《倖存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電影遭遇到了這一情況。而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結果,使整個中國的電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據記者就國內各主流院線通報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只有1.18億。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國票房也不過1.2億。第7周由於有情人節,票房大約為2.9億,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開始,就暴跌到了1.45億。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才終於有所改觀。
小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其實並非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而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使得為數眾多的片方開始「盲目」地重視起這一理論。但是,諸如《喜羊羊》系列獨闖寒假檔《越光寶盒》在3月份票房過億這樣的例子不過是個案,前者是抓住了學生們放假的空隙,而後者則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之後的空檔期。因此,一窩蜂地「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眾多小片發行方目前面臨的最大窘境。
對於這一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章傑的認識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完全是發行方懶於「動腦筋」所導致「目前的中國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說簡單,就是它總有一兩條原則在那裡,比如大片來了要躲一下,淡季宣傳要增強。而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節檔期,一部戰爭大片占據了主要的影廳,如果我手上有部愛情片,我就不會去躲它,因為這個節日,情侶們選擇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發行的《甲天下》就選擇了4月份,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電影。」
成因分析:投資人的「無所謂」,發行人的任務
「影院一日游」對於整個電影市場的損害從之前的數據已經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對於這一現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結為國內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發行渠道,根本就沒有打通院線的門路。劉軍介紹說,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華影公司,分別承擔每年發行40部國產片的任務。對於這兩大公司來說,發行國產小成本影片更多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發行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兒。」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盡管也已有些發行實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發行自己投資的影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最為弱勢,製片、院線都很強勢,影院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發行公司缺少話語權。」劉軍感嘆,這就註定了小成本影片沒有出頭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則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製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壓根就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就像《觀音山》的製片人方勵。作為電影發燒友的方勵此前拍過6部影片,直到《觀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滿足而已。還有一種類型的小片同樣也是投資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電影廠出品的一些電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業的宣傳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實並沒虧本,因為前期找到企業融資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眾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對於院線方面其實也有很大損害。但院線方面對此也有相當的無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線負責人邱晴就感慨說:「現在加盟院線的影院都是有著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賺錢的?所以從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現在進入院線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上又不做到位,觀眾不愛看的時候我們自然不會堅持放映,而在沒有得到觀眾檢驗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排斥任何電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線本身有著自己對觀眾喜歡程度的判斷標准,所以,影院一日游雖然是院線所為,但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中國政府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對文化產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產業結構,對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徵求各方意見,2006年已經完成草案,預計2007年將送交全國人大審議。《電影促進法》將會就如下方面的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體制和發展體制,電影市場准入的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與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的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將會是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電影收入狀況
中國電影經過了90年代的低谷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開始回升,特別是200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國內票房從15億增長到26億,平均年增長率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平均年增長率31.8%;總收益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長率27.8%。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長趨勢。
據國際電影業專業雜志《市場與調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題目為「中國電影產業即將夢想成真」的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特別報告。
此報告預計中國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至2010年將達到近9億美金,到2015年,將升至20億美金。按照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於2050年趕上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不論從當前狀況還是未來趨勢上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2)國內電影生產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大,從2004年到現在,不論是影片的數量、投資的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多。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增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這使得中國電影單片的製作與推廣大幅提高,同時也給國內電影帶來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
(3)國內電影銀幕數量及觀眾情況
最近幾年來,國內影院、銀幕數和觀眾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長。從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影院和觀眾的狀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在國內電影市場發行放映的影片類型,按來源、製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為:
A 進口分賬大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統一在國內發 行,中外方根據國內的票房按比例分賬;
B 進口買斷影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30部以內,由國內國營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商業大片: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D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高成本電影:投資額在2000萬—1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E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低成本電影 :投資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F 國產小成本電影:投資額在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影片。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狀況對比情況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不論是從總體還是從人均情況來看都和美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擁有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的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中國電影市場比美國電影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近6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
⑨ 爆款電影必備因素是什麼
2017年已經進入年末,回顧這一年的國產電影上映票房成績,對比2016年電影市場的頹敗之勢有所回升。根據藝恩票房智庫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升至409億,全年可能再實現20%增長,今年電影市場增速相對穩定。
全年排片節假日票房占優勢,《戰狼2》成暑假檔票房奇跡
2017年開年,兩部《西遊伏妖篇》與《功夫瑜伽》平分春節檔34億票房,《功夫瑜伽》憑借17.53億票房成春節檔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不僅如此,豆瓣評分僅有3.8分的《大鬧天竺》也在春節檔斬獲7.59億的票房,《乘風破浪》也分出一杯羹,收獲了10.49億的票房。
顯然,春節檔是在全年排片時間選擇上最佔有優勢,每年排片票房幾乎靠春節檔票房結果預測年度電影市場走向,然而離開春節檔後續電影票房頹勢立現,二月一部明星薈萃的《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以1.06億票房慘淡收場,三月四月表現普通,《嫌疑人X的獻身》票房4.02億,《記憶大師》票房2.93億,《春嬌救志明》票方1.76億。
雖然三四月票房普通,但是這三部影片評價還算不錯,《嫌疑人X的獻身》豆瓣評分6.4,《記憶大師》豆瓣評分7.2,《春嬌救志明》豆瓣評分與《記憶大師》相同。
本以為五一黃金期國產電影市場可以迎來一波國產電影觀影小高峰,然而五一卻全部淪陷在進口影片的進攻之中。五月上映影片共57部,國產有44部,進口13部,但國產影片無一取得亮眼成績,反而進口印度片《摔跤吧!爸爸》斬獲12.99億票房,美國片《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票房破10億成五月票房黑馬。
暑假檔各家影視公司再發力,紛紛趕乘暑假檔的順風車,《悟空傳》、《綉春刀2修羅戰場》、《大護法》、《閃光少女》、《建軍大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心理罪》、《十萬個冷笑話》、《殺破狼:貪狼》等紛紛登上暑假檔,均獲得不俗成績,其中尤為亮眼的,是吳京導演並主演的《戰狼2》,以56.79億成為2017年全年票房奇跡。
開學季並列十一月小長假又是一次觀影佳期,《縫紉機樂隊》、《英倫對決》、《空天獵》、《羞羞的鐵拳》等表現不俗,《羞羞的鐵拳》以22億成十月一票房冠軍。
十一月剛過,排片47部的影片里,進口影片《尋夢環游記》成為十一月影片討論熱點,十二月排片成為熱點關注,《芳華》、《奇門遁甲》、《妖貓傳》、《二代妖精》、《前任3:再見前任》、《妖鈴鈴》、《解憂雜貨店》等將於十二月與觀眾見面。
縱觀2017年排片票房時間,可見節假日排片更吸引觀眾的優勢。
超級IP與明星流量效應逐漸失靈,未來電影市場更偏向內容為王
中國電影市場最火爆的那幾年,「超級IP+流量明星」的製作就能輕松拿到五億以上的票房,然而2016年暑假檔上映的《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里》、《爵跡》等十幾部這種模式的電影票房慘敗,「超級IP+流量明星」的製作模式已經不是票房保證,明星效應也逐漸失靈。
據藝恩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今,票房超10億的頭部電影和票房佔比都在上升,低於億級的電影數量正在逐漸下降,另外2015年後國產頭部電影產生了更多爆點,進口影片數量及市場佔比在逐漸下降。
而回過頭來看2017年IP電影,《擺渡人》4.83億,《嫌疑人X的獻身》4.02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5.35億勉強及格,《心理罪》3.04億,《悟空傳》6.97億位居票房最高。
對比兩部沒有流量明星控場和超級IP做基礎的《戰狼2》與《羞羞的鐵拳》,《戰狼2》主演吳京、余男、倪大紅等,《羞羞的鐵拳》由開心麻花的艾倫、馬麗、沈騰等領銜主演,票房依舊成績驚人。
這個數據表明,在沒有明星效應與超級IP拉票房流量的電影市場,依舊是以優質內容為主。
國內科幻題材仍是市場空白,進口科幻影片依舊獨占鰲頭
2017年全年上映的電影題材劃分來看,喜劇題材仍然是所有題材之中佔比最大的類型。今年開年頭部喜劇片《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風破浪》、《大鬧天竺》等票房均值已經達到10億,後續《擺渡人》、《情聖》、《縫紉機樂隊》、《羞羞的鐵拳》等成績表現亮眼,十二月即將上映的影片之中,《前任3:再見前任》、《妖鈴鈴》、《二代妖精》等喜劇題材依舊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除了喜劇題材外,動作題材與奇幻題材的依舊是所有題材之中的黑馬類型。除了今年的爆款《戰狼2》拉高了動作片的票房總值,動作片《綉春刀2修羅戰場》、《殺破狼:貪狼》、《英倫對決》、《空天獵》等平均票房市值4.1億,奇幻片《西遊伏妖篇》、《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等平均票房市值7.5億,奇幻與動作題材依然具有可深度開發的空間。
動漫題材一直是受大眾關注的題材,去年一部《大魚海棠》斬獲5.65億票房,今年動畫市場顯然沒有類似《大魚海棠》這種爆款動畫的出現,《大護法》、《十萬個冷笑話2》、《玩偶奇兵》加起來票房也只有2.3億,國產動漫的道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國產動漫的市場,卻是未曾開發的肥沃土壤。
懸疑題材也是市場空缺的題材,今年《嫌疑人X的獻身》與《心理罪》、《記憶大師》票房成績不俗,但懸疑題材在電影所有題材之中一向佔比例較少。
最後來說一說國內市場空缺的科幻題材,今年科幻題材《逆時營救》票房2.01億,然而全年進口片類似《蜘蛛俠:英雄歸來》、《正義聯盟》、《猩球崛起:終極之戰》、《星際特工:千星之城》、《銀河護衛隊2》、《異形契約》等等幾乎科幻題材佔了大半,可見國內市場科幻題材一直被進口影片所打壓,國內科幻題材市場龐大,但在製作水平與質量上還需再進一步,進口科幻影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依舊在國內獨占鰲頭。
根據以上分析來看,想要打造一款爆款電影,除了內容為王,製作優秀的硬基礎外,還要有好的排片時間,針對受眾足夠強大的電影題材,把握好市場的切入點,《戰狼2》的票房奇跡才有可能再次上演!
⑩ 在哪裡可以找到中國電影歷年進出口額的數據
可以到http://www.cmrn.com.cn/jckfx/a/200708/10788.html
不行就找本《中國電影年鑒》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