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小波和李銀河是什麼關系
王小波和李銀河是夫妻關系。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銀河登記結婚,因為那時王小波28歲,正在大學讀二年級,學生有規定不準結婚,所以結婚是秘密的。
沒拍結婚照,也沒婚禮,兩家各請了一桌,不注重形式。王小波和李銀河沒有孩子,他們結婚前就商量好,兩人的世界就已經很豐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為紐帶。
(1)綠毛水怪2016電影擴展閱讀:
在文學圈,李銀河與王小波的愛情幾乎無人不知。但這段感情是如何開始的,卻鮮有人知曉。在李銀河的自傳《人間采蜜記》中,李銀河將之一一道來。她對記者回憶,當時兩人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小波在街道工廠工作,我在《光明日報》當記者」。
起先,李銀河沒有意識到這種差距。直到有一次她聽說了一件事兒:「有時我會給他寫信,用標有『光明日報』字樣的信封,那會兒信先到工廠,結果就轟動了:王小波認識《光明日報》的人!可我起先都沒有在意過這些。」
「浪漫的激情之愛有個前提,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現代這種情況很少見了。我碰上之後,就覺得非常幸運。」李銀河笑著說,自己對那些世俗的東西真的不太看重,比如物質條件、家庭背景之類,「我就說,王小波是個男版的『灰姑娘』」。
李銀河與王小波如此相愛,或許與雙方共同的文學見解有關。李銀河提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曾有段時間賦閑在家,開始看世界名著。當時小波的《綠毛水怪》里提到一部很『偏』的小說,我恰好看過,恰好兩個人對這部小說的感覺還差不多,我想,這就是緣分吧」。
正如李銀河在《人間采蜜記》中回憶的那樣,在與王小波相依的二十年間,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溫暖。她寫道:「我這一生僅僅得到了他的愛就足夠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痛苦磨難,小波從年輕時代起就給了我這份至死不渝的愛,這就是我最好的報酬。」
『貳』 幫我想想這是哪部電影
我倒~~
綠毛水怪~~
這個雖然沒看過不過 他本人參加過的電影就比較少,根據你的敘述,我估計是 <2002(異靈靈異-2002)>或是<戀愛行星>
只有這兩部是 有可能出現水怪的他的電影
戀愛行星
監制: 林超賢 Dante Lam 林小明 Daniel Lam
導演: 林超賢 Dante Lam
主演: 謝霆鋒 Nicholas Tse 林嘉欣 Kar Yan Lam 陳奕迅 Chan, Eason 盧巧音 Candy Lo 谷德昭 Vincent Kok
影片講述,熱愛音樂的高風(謝霆鋒 飾)在父親去世後,大病了一場,失去了聽力,從此遠離音樂,變得少言寡語、意志消沉。高風認識了喜愛跳舞的陳靜(林嘉欣 飾),倆人很快就墜入了愛河,一次車禍奪去了陳靜的生命。靜的魂魄不甘心離開,因為七天後就是她一直嚮往的跳舞決賽,她要求風讓她寄居在他體內,故事由此變得復雜且深情感人……
2002(異靈靈異-2002)
監制: 谷德昭 Vincent Kok
導演: 葉偉信 Wilson Yip
主演: 謝霆鋒 Nicholas Tse 馮德倫 Stephen Fung 羅家英 Kar-Ying Law Rain Li 李燦森 Lee Sam Danielle Graham 方力申 Lik-Sun Fong 安雅 Anya (I)
影片簡介
香港靈異片新作,影片講述警方設立一個名為「異靈靈異2002」的特殊部門,以一人一鬼的組合,專責對付禍害人間的各式冤魂野鬼!擁有通靈眼的潮(謝霆鋒飾)與野鬼Sam(李燦森飾),後來替換擁有陰陽眼的風(馮德倫飾),可是風卻是怕鬼怕得要死,所以在面對鬼魂大戰時,這對捉鬼組合無從發揮合作的威力,平填許多搞笑情節……
很可能是這兩個中的一個
『叄』 為什麼沒人把《綠毛水怪》拍成電影呢
要拍電影是要有人投資的,如果前景不好沒人敢投資的,說白了還是要有錢賺,才會干這個活
『肆』 我們在池塘水底,從一個月亮走向另一個月亮
高中時,有一天在隔壁讀高中的初中朋友約我吃飯時對我說:看到王小波《綠毛水怪》里的一個比喻,我知道你一定喜歡:
我們在池塘水底,從一個月亮走向另一個月亮。
她真是太了解我了,我確實很喜歡這個詩意的比喻,這話仿若他和李銀河說的那些情話一樣漂亮又動人。
我十六歲讀王小波。
可是年輕時候讀王小波總是需要藏著掖著,有種古人雪夜閉門讀禁書之感。看的王小波的第一本小說是《青銅時代》,那種直白的描述讓人驚掉下顎,他真是敢寫。可是後來讀了《黃金時代》,才發現《青銅時代》里的描述是小巫見大巫。
王小波的文筆同樣讓我吃驚,很有趣,一點玩世不恭,三分黑色幽默,再佐以縝密的思辨和一些知識分子的懇切與清醒。在九十年代的思想土壤里,人們讀到這些文字,想必都會驚嘆這是一個橫空出世的天才,異類。
我去過兩次萬壽寺,第一次是因為高中看了小說《萬壽寺》,乘興所至想在這個空間里尋覓一些小波曾經生活在其中的風景,氣味與色彩。第二次已經是工作,休假期間去參加崔愷老師的思庫工作坊,課題選址就在萬壽寺。我們從萬壽寺路一直繞到法華寺路,兜了個圈,中建院的任祖華老師指著萬壽寺西南角一帶說:現在這片已經是軍區大院了,王小波在這兒居住過。我望過去,紅牆黛瓦,草木已經鬱郁蔥蔥。
萬壽寺附近市井氣息特別濃厚,寺前的運河一直可以通到頤和園。憑欄發呆了很久,第一次覺得離王小波這么近。他是如此巨大地影響了我整個的青春成長史,巨大到他已經成為我血液與基因中的某種印記。
有三個人建立了我對於六七十年代的所有想像,一個是阿城,一個是金宇澄,一個是王小波。
我喜歡他們三位的文筆,要是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在寫作上有什麼師承,我會恬不知恥地攀附上他們。三位都是我喜歡的冷靜理性且克制的文風,只是區別在於,前二位在用一種話本式的傳統說故事的方式在和我們娓娓道來,如一個篝火旁的說書人。而王小波則在消解傳統,在重新構築一種嶄新的小說敘事。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都是這種小說敘事的締造者。現在我們有了王小波,討論卡爾維諾等作家會容易很多。王小波從不諱言自己承襲自他們,他在《革命時期的愛情》里坦言:
已故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作品我是百讀不厭。卡爾維諾是多麼地天才,他的大腦構造據說復雜無比,難怪能構想出如此多線命運分岔的故事,我知道王小波肯定喜歡找聰明人當老師,想必也喜歡被人誇聰明。如果我覺得聰慧是一件多麼好的特質和本事,那多少是源自王小波。
王小波筆下的大部分角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聰明人。
《黃金時代》中的王二深諳邏輯學,他甚至以此證明自己沒有搞破鞋:如果陳清揚是破鞋,即陳清揚偷漢,則起碼有一個某人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陳清揚偷漢不能成立。《紅拂夜奔》中的李衛公也是個聰明人,他熱衷於證明費馬大定理,他還會搗鼓發明各種古怪的器械,比如說一個開平方的機器:
這個發明做好之後,立刻就被太宗皇帝買去了。這是因為在開平方的過程中,鐵連枷揮得十分有力,不但打麥子綽綽有餘,人挨一下子也受不了。而且搖出的全是無理數,誰也不知怎麼躲。
但是聰明並不等同於智慧,所以王小波筆下的角色大多都是悲劇性的。《紅拂夜奔》里現實中的王二花了十年的時間證出了費馬大定理,也只是得了一個人瑞的頭銜而已。《萬壽寺》中的薛嵩雖然最終還是攻破了長安城中的金色寶塔,但那隻是小說,小說外的我則最終和庸碌的日常妥協,一切都無可避免的走向了庸俗。
《十三邀》第一季出過番外,名為《二十年後,我們為什麼尋找王小波》,但只有預告。最近出了《偏見》,方得一窺訪談全貌,其中李靜說的一段話非常觸動我:
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王小波一定愛過一個女孩,那個女孩死了,在李銀河之前。這個感覺來源於《綠毛水怪》和《地久天長》,這兩個小說都寫到男主人公愛的女孩死了。我就問李銀河,我說他是不是在您之前,愛過一個女孩,那個女孩很早就去世了。她說還真是,她說是誰她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去世了。
那個去世的女孩子在青年的王小波心裡一定是有過不可觸的愛情的想像,所以我總覺得王小波看待身體的態度像畫家。他懂得看,目光流連之處並不是色情,他的文字干凈純粹,字面不見淫,就像遠遠看著那個已經離世的女孩,有的也只是年輕人清明澄澈的慾望。所以,但凡有道德家批評王小波的小說的情色,我倒是想借錢鍾書的話來調侃:
上帝欲滅亡人類,有時來幾場洪水,有時降下一兩個道德學家。
《黃金時代》里寫道:陳清揚說,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雖然被人稱做破鞋,但是她清白無辜。她到現在還是無辜的。聽了這話,我笑起來。但是她說,我們在乾的事算不上罪孽。
慾望被道德家批判,被認為有罪的年代往往也是反智的年代,思想會與慾望一樣被禁忌,不可被言說。《尋找無雙》里的孫老闆把思想視為是必須避人的一件事,因為不避人,就會被人看作奸詐,引起別人的提防。李靖把費馬大定理畫進了春宮圖,因為政府不讓他發表,這種荒誕不經的反諷讓人在啼笑皆非之餘,也能悲從中來,因為我們知道王小波無非只是把時代背景放在了唐朝而已,中國有一些歷史時期它本身就是黑色幽默。
他言在此,而意在彼。
我看過王小波的《東宮西宮》劇本和張元改編成的電影。《東宮西宮》在我看來,同性戀問題只是表象,體制下微妙又敏感的人性才是小波想試圖陳述的。在《東宮西宮》中王小波關注到了虐戀文化,並從慾望的過程里察覺到隱現著的權力。
這種視野已經很接近福柯了,根據李銀河的《人間采蜜記》的記述小波的慾望結構是後來形成的。西方有福柯在關注亞文化的群體,我們有王小波和李銀河。
我們常常以為王小波是在書寫情愛,其實他是在書寫人性。
王小波深諳人性與慾望,他知曉慾望本身即能刺激和扭曲一個人。《紅拂夜奔》里虯髯公愛著紅拂,在楊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坐針氈,他只能自我欺瞞說把和紅拂住在一起看做是上頭對自己的考驗,紅拂對他來說是一棵特別美麗的植物,比方說,一棵大柳樹,她頭上的萬縷青絲就像是柳條,或者她是一條幽靜的小溪,那萬縷青絲就是水流里飄盪的水草。可紅拂和李靖自由到蔑視世俗的行徑最終還是刺激了他。於是虯髯公選擇出走,到扶桑國,當了國王,過去他喜歡偷看紅拂的如雲長發,後來他就要求所有女人都剪短發或者梳小辮。他用這種方式來忘掉在紅拂那裡受到的挫折,終於把自己變得很古怪了。當想毀滅一個人,只需要禁忌與壓抑他的慾望就可以了。
時常會想,王小波要是活到現在,會喜歡現在這個世界嗎?相較於他的年代,一切有變得更好嗎?
不會的。不管在什麼時代,一塵不變的是人性。人性的罪與罰,愛與憎,敏感與脆弱,在任何時代不會減弱分毫。
王小波也許沒想到,他在死後成了一個符號。
高中時發現不少新銳作家在模仿著小波的腔調,比如小飯,比如胡赳赳。王小波的追隨者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就像尼採的追隨者宣稱自己是尼采主義者一樣,一個自身最反體制反標簽反崇拜的自由個體,卻在身後成為被標簽化的對象,成為了某種姿態的象徵。
凡是一股浪潮之後,必定會有另一股逆向的浪潮。從王小波現象,到而今常見的把議論王小波歸為大俗,捧殺與棒殺,在中國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王小波一定拒絕被這樣非黑即白地討論。他生前的確很寂寥,同他的時代格格不入,要是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一本書,那我們翻到最末幾頁時,他還是在生活的泥淖里反抗。他始終是文學圈外的邊緣人,他的小說在台灣廣受熱議但在內地卻是波瀾不驚甚至連出版都困難。他與時代保持遠遠的距離感,他冷眼旁觀,又古道熱腸。他的文字戲謔,調侃。中國人見慣了含混,語意不清,顧左右而言他,見到了精準,樂觀,理智,清醒的思辨,就如同花刺子模的信使見到了不以好壞為裁斷的國王一樣,驚愕想必於無聲處聽驚雷。
王小波是啟蒙者,他不持偏見,也不偏激,春秋筆法,一字寓褒貶。我能想像出他寫雜文的時候,心裡肯定有個聲音在慢條斯理地就事論事地說著。他說話有技巧和策略,曲線救國,不越雷池,把話說得讓人愛聽。
當有一天對現實我們能保持冷靜理智的討論態度,把無智無性無趣的生活棄之如敝屣,拒絕道德家的教化,把科學和理性視為一飯一蔬的日常,這應當才是我們可以真正平心氣和地討論小王波的時候。
我會特別注意一個人的外在形象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照他的內心。照片上的王小波,是個愣頭青,其貌不揚,頭發蓬鬆,永遠是叉著手,一副無所謂又不買賬的樣子。這個相十分符合我讀王小波文字時對他模樣的預判。我看過王小波的采訪影像,裡面的他出乎意料的一本正經,謙遜自知。
王小波說:
我們的社會里只有兩種人,一種編寫生活的腳本,另一種去演出這些腳本。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直到舞台謝幕尚不知自己扮演的角色只是提線木偶。也許有人會發現這些安排與設置,但卻不願意去打破,因為他們早已安之若素,改變了反倒不自然,像魯迅說的:
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
而王小波呢,當然也和我們一樣,也是這個世界的楚門,但不同的是他看到腳本編的太壞了就敢去去罵編劇幾句,而不僅僅作為沉默的大多數。
我們知道,在精神上這個浪漫騎士是自由的。他對於智性和理性的追求至少在他的小說世界裡是自由不受拘束的。在那個年代不墜入愚蠢的深淵已是萬幸,依然保持清醒不媚俗的思考,甚至還要特立獨行,可謂難於上青天。
《尋找無雙》中偏執的王仙客臨終時說:
他始終也沒搞清楚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夢。在他看來,苦苦思索無雙去了哪裡,就像是現實,因為現實總是具有一種苦澀味。而籬笆上的兩層花,迎面走來的穿紫棠木屐的妓女,四面是窗戶的小亭子,刺鼻子的粗肥皂味,以及在心中縈繞不去的魚玄機,等等,就像是一個夢。夢具有一種荒誕的真實性,而真實有一種真實的荒誕性。
我喜歡這段描述,真實與虛妄,現實與夢境,界限模糊又清晰,它讓我明白了王小波那句流傳很廣的話: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伍』 《綠毛水怪》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綠毛水怪》(王小波)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iEbJafxRj8C_kLCG4GvUeg
書名:綠毛水怪
作者:王小波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6
頁數:181
內容簡介:
王小波短篇小說集,其中同名小說《綠毛水怪》是王小波小說處女作,可以一窺作者創作的源頭及其後的發展走向。小說中肆意的想像力、幽默的調侃以及人對自我意志的彰顯,是作者zui突出的寫作風格,也是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小說《綠毛水怪》也是王小波和李銀河的定情之作,其間洋溢的強烈詩意,令人看到小說和雜文之外的另一個王小波。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於北京。1968年到雲南插隊。後在山東轉插,做過民辦教師。1973年在北京當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1986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回國,曾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
在當代中國作家中,從沒有人像他那樣獲得數不清的贊譽和追捧,從沒有人像他那樣有無數青年自願充當其「門下走狗」。他的小說為讀者貢獻了現代漢語小說的閱讀快感,他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別樣的世界;他的雜文,幽默中充滿智性,為讀者打開一條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輕人奉為精神偶像。
他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台灣《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代表作有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小說《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其中《黃金時代》《未來世界》分別獲第十三屆、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編劇獎。
『陸』 為什麼電影《長江圖》好評如潮卻票房慘敗
正在公映的《長江圖》一如既往地的上演著文藝佳作「叫好難叫座」的尷尬。排片少,而且多在非黃金時段,讓不少文藝片粉絲、擁躉,鮮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和空間。藉此,片方、導演、演員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付出也就很難得到盡可能多的認可與回報。
不過,稍顯欣慰的是,仍有不少電影人在堅持藝術追求,一些觀眾也在以各種方式支持著小眾卻不小氣的文藝片市場。就好像我今天一早乘車近一個小時,趕看早場《長江圖》一樣,原以為周末日大家都在睡懶覺,進場卻發現,已有十多觀眾靜坐其中,靜待電影開畫。不知怎的,此情此景,卻在我心中泛起絲絲酸楚、點點感動。
追看《長江圖》我是慕名而來。影片曾獲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並收割了極具分量的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攝影)」。作為影片金牌攝影,李屏賓是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曾多次在台灣電影金馬獎、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殊榮,是華語電影圈攝影師中的神級存在。正是在他「鬼斧神工」般的掌鏡下,《長江圖》才猶若一幅美輪美奐的水墨山水畫,以充滿詩意的鏡頭語言,為觀眾獻上了一道視覺、心覺上的珍饈美饌、饕餮盛宴。
《長江圖》主演秦昊是公認的文藝片男神,演技派中的老司機,也是國產文藝片的福星。由其領銜的多部文藝佳作數次提名、獲獎國際A級電影節。《長江圖》中,秦昊出演子承父業的船長高淳,一個逆流而上尋尋覓覓亦真亦幻愛情、神女的,有些頹廢,亦有些偏執、病態的中年男人。
相比秦昊這樣的老司機,《長江圖》女一號安陸的扮演者辛芷蕾,在參拍該片時,則還是資歷尚淺的演藝新人。不過,涉藝雖淺,其演技卻盡顯純熟與老道。《長江圖》里,辛芷蕾將一個性格堅毅,行為彌篤的神女,拿捏得韌勁十足,可圈可點的表現亦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她的眼神中,始終綻放著一種光芒,堅毅、堅韌,不舍棄、不放棄,無縫貼合著安陸復雜的內心世界、繁雜的思緒空間。
在那場江邊邊奔跑邊吶喊「高淳......」的戲份里,辛芷蕾將安陸的絕望與決絕拿捏的淋漓盡致。而在稍後的「跳格」鏡頭中,安陸那種絕望後的放下、釋然,亦被辛芷蕾輕盈卻不失分量的肢體語言,詮釋的恰到好處。
這兩場戲里,雖沒有對辛芷蕾的逆光、高光大特寫,也沒有刻意捕捉她的面靨、明眸,辛芷蕾也只是通過貌似簡單的形體語言、肢體動作,就精準地傳達出了安陸的心性,演技、實力可見一斑。明明可以做文藝片女神的顏值擔當,卻偏偏要用實力證明自己。辛芷蕾的爆發力、可塑性,在《長江圖》中得以全情盡現。
好的電影離不開好演員的演繹,更離不開方方面面的辛勤勞作。以男女主演秦昊、辛芷蕾為例。據說秦昊是毛遂自薦出演高淳的,為此,他還學習了不少駕船、修船知識,在船上封閉式體驗生活數月,敬業精神令人感佩。
由於劇情、戲份所需,辛芷蕾的際遇則更加凄慘。封閉體驗生活是最基礎的,研讀劇本,揣度人物心理、拿捏人物性格也都是必做的功課。不僅如此,大冷的天,辛芷蕾多次要浸泡在冰冷的江水裡,在泥淖中光腳跋涉,在山巒間崎嶇前行。
盡管天氣和河水時常都把人凍得瑟瑟發抖,但辛芷蕾卻不能讓眼神走神,讓面靨變形,更不能讓嘴皮上下打架。因為,如果那樣,就很難將安陸的心緒精準的呈現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芷蕾的演技不僅獲得了片方、觀眾認可,更在國際電影節上收割了世界級演技大神梅麗爾斯特里普的點贊和撒花。
值得一提的是,《長江圖》中,為了更加貼合安陸這個角色,辛芷蕾全程素顏出鏡,「文藝片素顏女神」佳譽,實至名歸。
《長江圖》讓辛芷蕾奉獻了自己演藝生涯中的多個第一次,其中包括與秦昊的激情戲。稍顯可惜的是,那場長達五分鍾,有些病態,也有些情色的,「一邊討論詩詞一邊愛愛」激情戲,審查時,被刪減了。
《長江圖》是部文藝片,也是件藝術品。一次攝影藝術的盛綻,一次演技實力的怒放,一段逆流人生的寫照。
『柒』 第一次見面哪些因素會註定,你和喜歡的男人能不能進一步
『捌』 王小波的全部作品
王小波的作品按出版先後順序排列如下:
1、小說集《唐人秘傳故事》於1989年9月出版,包括五篇小說:《立新街甲一號與昆侖奴》、《紅線盜盒》、《紅拂夜奔》、《夜行記》、《舅舅情人》。
2、小說集《王二風流史》於1992年3月出版,收入三篇小說:《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3、報告文學《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於1992年1月出版,與李銀河合著。
4、小說集《黃金時代》於1994年7月出版,收入五篇小說:《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
5、中篇小說《未來世界》於1995年7月出版。
6、雜文集《思維的樂趣》於1996年11月出版。
7、小說集《時代三部曲》於1997年5月出版,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
8、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出版時間不詳。
9、隨筆集《沉默的大多數》於1997年10月出版。
10、小說《黑鐵時代》於1998年2月出版。
11、另外還有劇本作品集《地久天長》,電影文學劇本《東宮·西宮》。
(8)綠毛水怪2016電影擴展閱讀:
王小波生平簡介: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
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游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游歷了西歐諸國。
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
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作品獲獎記錄:
《東宮·西宮》獲得1997年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未來世界》獲得1995年第16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
《黃金時代》獲得1991年第13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