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分鍾看完2016年電影最火十大事件!
(本文由劇透社公號原創:jutou321)
這一系列尷尬,讓它們在口碑和票房之間,也僅完成了一半任務。
眼下,影視投資風潮愈發強勁,影視從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中國電影產業正在面臨一場抉擇。
商業就一定不會產出好的藝術么?
不知為何,這明明已經有正確選項的問題,
如今,卻讓人答不出來。
- END -
微信搜索關註:劇透社( jutou321)
每天牛逼一點點!
B. 國產IP劇泛濫,與哪些因素有關
喜歡看電視劇的人不難發現的一點就是現在的國產IP劇可以說是非常的泛濫的。似乎隔一陣子就會有不同類型的國產IP劇上線,甚至很有可能在同期有好幾部國產ip劇在競爭,那麼這個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呢?
其次可能就是因為之前有幾部比較有名的大IP的電視劇火了之後,所以很多娛樂圈內的人想要去適應這個趨勢,抓住這個潮流,他們也開啟了拍攝大IP電視劇的這個想法,比如非常有名的《甄嬛傳》,《琅琊榜》之類的,這些作品都出現讓大家看到了IP改編的電視劇的市場,所以也就導致現在的IP劇泛濫了。
C.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ip請列舉3個著名ip。
《屍兄》、《一條狗》、《十萬個冷笑話》、《中國驚奇先生》
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影視市場已有近兩百個國內IP項目列入開發計劃,其中一些影視公司所公布的片單,甚至100%都是IP項目,而在榜單中網路小說為61部,佔比61%,傳統小說為29部,佔比29%。課題組組長盧金珠表示,傳統原創編劇項目所佔比例大幅下降,網路小說已成影視IP最重要的來源,漫畫改編影視或成為新的增長點。繼《十萬個冷笑話》大電影取得佳績之後,有9部漫畫作品進入中國超級IP-TOP100排行榜,其中國漫作品就佔8部。
D. 近幾年每年都有多部IP電影先後上映
近幾年每年都有多部IP電影先後上映《三生三世》、《楚喬傳》到大熒幕的《芳華》、《妖貓傳》。
IP就是知識產權,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網路小說、一部廣播劇、一台話劇,或是某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短語,把它們改編成電影的影視版權,就可以稱作IP電影了。
E. IP熱究竟熱的是IP本身還是一種商業的操縱模式
關於「IP熱」這個話題,我們已經進行過多次或深或淺的報道或分析了,這篇的特色之處在於,會把很概念的道理說的比較簡單,更重要的是,作者同樣堅持:IP並不是「現象」,好的IP是一個長期命題。 IP熱是什麼意思? IP,英語「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IP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形象甚至一句話;IP可以用在多種領域,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動漫、游戲……但不管形式如何,一個具備市場價值的IP一定是擁有一定知名度、有潛在變現能力的東西。美國迪士尼公司就是運營IP的高手,依靠米老鼠等深入人心的形象,不但拍攝動畫電影,還創造了史上最成功的主題樂園。印有米老鼠等形象的玩具、服飾等衍生產品所創造的利潤遠遠超過電影本身的產值。 中國眾多影視公司正以迪士尼為榜樣,力圖復制這一模式。那些具備一定知名度、擁有較多粉絲的作家作品於是成為影視公司緊盯的對象。 「IP熱」告訴我們什麼? 聚焦當下文化消費市場,「IP熱」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詞。改編自熱門網路小說《鬼吹燈》系列的電影 《尋龍訣》上映後憑借16億元票房領跑新年賀歲檔;《花千骨》《琅琊榜》等IP改編劇不僅獲得了高收視和高點擊量,衍生游戲也獲得了不俗的下載量;演出市 場上,根據網路小說《玩命愛一個姑娘》改編的同名舞台劇正在北京火熱開演…… 從內容來源到開發方式,從營銷手段到產業模式,搶佔IP資源成為頗為流行的行業現象。如何看待「IP熱」現象?是文化產品價值鏈的延伸還是折射出原創能力的匱乏?該如何理性挖掘IP價值? 1.IP開發潮,熱鬧背後虛火也旺 【案例】 根據暢銷小說《左耳》改編的同名話劇如今正在北京上演,僅在預演階段就預訂出了全年60場演出,劇組的排練視頻在網路上獲得了超過100萬次的點擊量;同 名電影在2015年4月上映後,獲得了近5億元的高票房。話劇《左耳》出品方負責人表示,喜歡原著的讀者至少帶來三成票房收入,收回製作成本有了保證。 《左耳》在電影、話劇市場上的火爆,是近年來IP開發熱潮的一個縮影。樂視視頻1月20日宣布,未來將投入70億元扶植基金打造超級原創IP;阿里影業表示,要以逐輪淘汰方式研發「超級IP」。進軍IP開發成為很多互聯網巨頭、影視文化企業的共同選擇。 IP是英語「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現在通常所說的IP,廣泛意義上來講是指那些被廣大受 眾所熟知的、可開發潛力巨大的文學和藝術作品。IP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形象甚至一句話,可以應用於音樂、影 視、游戲等多個領域。美國迪士尼公司即是運營IP的成功典範,依靠米老鼠等廣受歡迎的形象IP,衍生出主題樂園、玩具、服裝等多種產品,收益遠超電影本 身。 IP概念在中國影視文化界火熱起來大約始於2014年。這一年的影視產業被稱為「網生代」元年,「小時代」系列、《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由 小說或歌曲改編而成的作品在市場上紛紛取得高票房,IP改編熱潮到來。數據顯示,我國2013年基本沒有特別大的網路劇,2014年小說IP改編作品有 20部左右,2015年有40多部IP改編劇,到2016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100部。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IP開發熱潮的到來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的必然體現。隨著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們的精神文 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化消費市場越來越大,文化產品形態越來越豐富。如果說IP是一個內核,它存在的方式則可以在漫畫、小說、電影、玩具、游戲等不同形態 中轉換。通過對熱門IP的多元化開發、多渠道推廣,將其價值最大化發揮,這也是成熟文化市場的慣常做法。 盡管IP改編熱在我國興起較晚,但發展迅猛,熱門IP早已被一搶而空。業內人士介紹說,近一兩年網路IP版權費一漲再漲,3年前10萬元一個, 如今隨便一個IP就是100萬元,有的達到千萬元高價,一些IP價值被過分高估。搶IP、囤IP成為不少影視企業的工作重心,一首流行歌曲,一篇點擊率高 的帖子,甚至《新華字典》、「俄羅斯方塊」等概念,都被買去當作IP開發。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趙暉坦言,IP概念並不是中國獨有,但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當下中國的影視業這般追捧IP,乃至達到瘋狂的程 度,這種現象折射出中國影視行業的深層問題。資本追逐IP,目的是想把一個項目盡快變現,反映了影視文化業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如果一味地依賴IP、 熱炒IP,而摒棄影視內容本體,那麼在資本的裹挾下,創作會越來越粗糙,原本就較弱的原創能力將受到進一步損害。 2.創意短缺,「IP熱」折射影視發展困局 【數據】 2015年,國內有近30部IP改編的電影,貢獻了約80億元的票房。招商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上游的IP儲備與交易、中游的影視劇製作與運營、下游的衍生品市場這三者形成了完整的影視劇IP產業鏈,三者互通將打造出超萬億元IP市場。 影視產業購買文學作品版權的傳統由來已久,IP開發將推動這一傳統做法的操作規范化和精準化。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IP改編熱潮的出現是影視文化產業迅猛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吳兵認為,IP改編的「井噴」並非是原創動力不夠,而是目前的市場判斷機制還不能准確提供對原創劇本的判斷依據,而IP則能直觀地展示一個作品的潛在消費群體和市場價值。中國影視產業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創意短缺是「IP熱」出現的首要動力。 從2010年的剛過100億元到2015年的440億元,中國電影票房突飛猛進。隨著銀幕增長數量向三四線城市下沉,中國電影市場依然具備巨大 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蜂擁而入。目前,網路、阿里巴巴、騰訊、樂視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成立了影視部門。電影產業不缺資本,缺的是能拍成電影的創意, 擁有較強「粉絲」基礎的IP則成為重要的創意來源。 「利用成熟IP開發影視作品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降低投資風險。」中文在線總裁童之磊分析說,以IP主要來源網路小說為例,這些暢銷小說是廣大網民 從海量作品中篩選出來的,符合網路時代讀者的審美,將它們改編成影視劇、游戲等產品更容易引起共鳴。游戲產業的市場反應佐證了童之磊的看法——有數據顯 示,有IP的手機游戲下載轉化率是無IP游戲的2.4倍,收入則是無IP游戲的兩倍。 「IP熱」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影視產業原有的創作模式。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影視製作不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可以和受眾實現充分互 動,提高關注度的過程。IP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創作者與受眾保持互動會不斷引起熱議,更易得到受眾的關注,從而在宣傳推廣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 超級IP《鬼吹燈》改編的電影《九層妖塔》《尋龍訣》為例看,《鬼吹燈》的IP號召力為影片省掉了上億元的宣傳費。 顯然,作為一種影視運作方式,IP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藝術創作綜合開發的範例。 業內人士坦言,憑借天然的話題度與龐大受眾群,與原創劇本相比,IP改編確實討巧而省力。樂視影業高級經理梁女嫣介紹說,「IP熱」本質上看是 粉絲經濟效應,粉絲數量及粉絲類型是投資方選擇IP時最看重的因素,數量大意味著轉化為觀眾的基數大,粉絲類型更集中則營銷效率更高。 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大量湧入影視產業的商業資本並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缺乏對原創作品的判斷力,只能靠追逐有名氣的IP控制試錯成本。騰訊視 頻總編輯王娟表示,IP不是萬能的,在當下單純追逐IP的熱潮中,更需要冷靜。影視文化產業歸根到底是內容主導產業,如果對內容重視不夠,即使熱門IP也 很難獲得市場認可。 3.豐富內涵,警惕出現「一窩蜂、一陣風」 【探索】 網路成立了網路文學,並簽約影視、游戲等多家合作夥伴,進行IP產業鏈開發。騰訊收購盛大文學成立閱文集團,以文學為源頭,促進精品IP在線下出版、影視、游戲、動漫、音樂、周邊等泛娛樂領域的多態呈現,實現文字閱讀市場價值最大化。 對於當前的IP開發熱潮,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業界一定要理性對待,警惕出現「一窩蜂、一陣風」。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重 視IP說明業界已認識到內容質量的重要性,但也要看到IP開發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影視產業投資較大,投資方肯定不僅希望IP的「粉絲」來看, 也希望其他人都來看,如何打動後面這批人,才是充分挖掘IP價值的關鍵所在。 製作方與IP提供方分工合作,各取所長,從而提升作品質量,達成商業利益最大化,這是影視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如果單純利用IP帶來的「粉 絲經濟」進行一次性開發,無疑是對IP的過度消費,很可能毀掉一個優質IP。在IP的「老樹」上開出「新花」,通過影視產業與文學、動漫、游戲等領域的跨 界融合進行模式創新,創作出不同業態的精品,豐富IP內涵、提升IP價值,從迎合消費需求轉為主動引導消費需求,這是IP開發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IP開發熱潮中,不斷出現的版權糾紛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不久前,《匆匆那年》小說作者九夜茴要求某視頻網站停止播放網路劇《匆匆那年:好久不 見》;懸疑小說家周浩暉起訴電視劇《美人製造》涉嫌抄襲其小說《邪惡催眠師》。業內人士預測,由於IP價格被炒高,今年的著作權糾紛將會更集中。中國版權 保護中心法律部主任孫潔表示,IP凝結著作者創作作品的價值,完善版權保護政策,降低維權門檻,加大侵權處罰力度是IP開發的必要前提。 在魏鵬舉看來,構建健康的IP生態首先要繼續鼓勵原創,只有越來越多的原創作品進入市場競爭,才能優中選優,提升IP的審美價值。同時,要在法 律層面加強監管。此外,當前影視文化產業出現一種「產品經理」現象,投資方一味追求項目盈利狀況,而不管作品本身好不好。「文化產品不僅具有經濟屬性,更 需注重社會效益,要引導從業者在IP開發過程中『兩個效益』並重。」魏鵬舉指出。 中國電影市場主要IP來源 ●網路小說類:這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IP來源。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越來越多的影視投資人關 注到網路小說領域。僅在2015年「五一檔」,就有由小說改編而成的《何以笙簫默》《左耳》《萬物生長》等多部作品上映。《死亡循環》《三生三世十里桃 花》《盜墓筆記》等一大批網路小說已公布了IP項目的啟動。 ●音樂類:由高曉松監制的電影《同桌的你》拿下近5億元的高票房,讓熱門歌曲IP在電影圈獲得了青睞。何炅執導的《梔子花開》、流行金曲《愛之初體驗》同名大電影均在2015年暑期檔上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小蘋果》《一生有你》等流行歌曲演化而來的電影也已全部立項。 ●動漫類:改編自日本動漫的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在2015年「六一」檔上映,票房突破5億元。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源自國產動漫形象的《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備受矚目。 ●游戲類:IP這個詞原本是在網遊行業被炒得火熱,隨著互聯網企業深入到影視行業,更多熱門游戲被搬上大銀幕。《古劍奇譚》《仙劍奇俠傳》《軒轅劍》等知名游戲都被傳出即將改編為電影的消息。 ●熱門綜藝類:同名電視綜藝節目改編而成的電影《爸爸去哪兒(1、2)》兩部票房近10億元,《奔跑吧兄弟》票房達到4.3億元。《中國好聲音》《極速挑戰》等多個熱門電視節目均被製造成了電影版本。
F. ip劇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要知道IP是什麼意思?IP直譯是知識產權,它可以是一個故事,一種形象,一件藝術品,一種流行文化。(網路「中楚漢秀影視」)
更多的是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編開發的影視文學、游戲動漫等。IP劇,是指在有一定粉絲數量基礎上的國產原創網路小說、游戲、動漫為題材創作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因為其站在IP背後成千上萬的狂熱粉絲和他們不容小覷的消費能力。所以很多影視人把目光轉向我們的IP系列電影,看中了他的粉絲累計數!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距離財富自由,我們只差網路「中楚漢秀影視」
G. 中國影視大盤點
2015中國電影怪現狀大盤點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已突破400億,看起來紅紅火火,但同時卻出現了很多怪現象。這一年,藍雨星城也寫了很多「中國影視圈怪現狀」的系列文章。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一下!
1、唯票房論?
曾幾何時,中國電影,已被「票房」綁架。什麼都是「唯票房論」。一部電影,只要一上映,不管是大製作,還是小成本,都會用票房去衡量。如果票房火爆,大家就會天天曬票房,比紀錄;如果票房慘淡,基本上大家都認為這是個爛片,即便口碑不錯的,也會帶著惋惜的口氣去哀嘆……彷彿除了票房,沒啥可說的了?!一部電影,藝術價值高不高,是不是具有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已經不是電影行業乃至大眾所關注的話題。
詳見:《影視圈怪現狀之中國電影,已被票房綁架?》
2、電影類型單一化?
12月初,官方數據稱中國電影總票房已達到400億,這雖然是個好事。但大家心知肚明,這不過是表面的虛化,從內在的質量上講,這一年,有幾部真能讓你記得住的電影?又有幾部電影給你的心靈帶來了震撼或觸動?而且即便票房高漲,大家也該清晰的認識到那些「大賣」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喜劇(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5、6部),如此單一的類型如何稱得上電影大國?
3、電影內容低俗化?
與類型單一相輔相成的就是內容的低俗。現在國產電影越來越開放,像一夜情(《心花路放》)、青春時代墮胎(《匆匆那年》)這種橋段比比皆是。連借精生子這種國外都略感時髦的題材(《有種你愛我》)都出現在國內電影院中,真是碉堡了。一年下來,性喜劇或者包含性愛、暴力、粗口元素的電影不計其數。
詳見:《中國影視圈怪現狀之是我們的社會低俗了,還是電影低俗了?》
4、大罵=大賣?
今年5月,因為一部《何以笙簫默》,整個電影圈都在討論「嚴肅電影沒有票房,爛片卻屢屢成為票房靈葯」的話題,其實這個現象在中國電影界已經存在好多年了,有些電影,明明是爛片,明明有很多人在罵,但是奇怪的是:罵的越狠,票房越高,簡直就是大罵=大賣!《何以笙簫默》並非個案,像《九層妖塔》、《小時代》系列電影、《梔子花開》幾乎都是一個路子:越罵越紅!
詳見《中國影視圈怪現狀之十部「大罵=大賣」的國產電影》
5、排片決定一切?
與越罵越紅相對應的,就是藝術片沒市場。這也成為多年來困擾電影界的一大痼疾,即便在如今紅火的中國市場,也還是逃不開「文藝片、票房差」的魔咒。今年,王小帥的新片《闖入者》再次遭遇滑鐵盧,雖賣力宣傳,無數影評人振臂高呼,但還是遭遇排片的困擾以及大眾影迷的拋棄。最終1005萬的票房成績已經是小帥導演到處吶喊之後的、有史以來的最佳戰績了。無獨有偶,《少女哪吒》、《喜馬拉雅天梯》幾乎都難逃厄運,《山河故人》、《聶隱娘》、《心迷宮》雖質量上乘,卻也無法與那些爛片的票房抗衡!
詳見《中國影視圈怪現狀之十部「口碑好、票房差」的國產電影》
6、新舊更替瞬間完成?
電影圈新舊更迭迅速,大導演大製作時過境遷、難扛票房大旗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一現象到了今年就顯得尤為突出,老牌導演集體淪陷,甚至敗的有些慘烈徹底,讓很多成名大咖無地自容。而相應的,新人導演進一步攻城掠地,今年的票房十強中,新人導演佔到一半。《捉妖記》、《煎餅俠》、《夏洛特煩惱》等片更是導演處女作。除了商業上的成功,也有像忻鈺坤、陳建斌、徐昂、李霄峰這樣的「電影藝術」的堅守者,算得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詳見《2015年暑期大盤點之江山已有才人出》
7、IP時代的到來?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IP」這個詞,如今的影視圈,已經被這兩個英文字母牢牢鎖定。2015年,簡直就是中國電影進入IP時代的元年。在這一年中,無數的熱門IP被改編,有成功也有失敗。11月27日,在「原創與IP相煎何太急」的論壇上,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口出狂言,稱:今後將不再需要專業編劇,一部電影只要有好的IP、強大明星陣容、故事概念存在逆襲可能性就能輕松達成。此言一出,眾多知名編劇奮起反抗,紛紛留言:阿里影業,走好不送。其實這個話只是被說出來才引起大眾反感與氣憤,可在此之前,無數電影公司就是這么乾的!《小時代》系列、《梔子花開》,包括年末賀歲檔上映的幾部爛片,想想你就知道有多可怕了!
詳見《2015年中國電影大盤點之十大IP電影》
8、幽靈電影院
幽靈電影院這個事吧,還真是近幾年剛出現的「幺蛾子」。今年的典型案例是《捉妖記》,8月底,正在本片熱映之時,忽然傳出:有業內人士質疑《捉妖記》製造「幽靈場」買票房,在上午和午夜安排了大量場次,雖然是非黃金時段,上座率卻有100%,甚至出現了在同一影廳每隔十五分鍾就有新排場的情況。唉……這都是票房給鬧的。看過一篇評論,寫的特別好:捉了半天的妖,誰能降服電影人心中的魔啊!
9、跨界沒商量
演員、作家、歌手、主持人當導演,導演做演員,演員做製片人,電影明星走下神壇玩起真人秀……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在娛樂圈內部相互跨界、多重體驗,其中最成功的應該是六爺馮小剛,這一年不當導演,當監制、做演員、唱歌、參與綜藝……其實呢,跨界本來是個好事,說明時代發展了,大家越來越全能多元。但實話實說,這裡面就出現了很多殘次品、偽劣品。畢竟影視行業還是一個非常專業、復雜的領域,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多年的經驗積累,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成功的,所以今後還是請那些精力過剩的明星們,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沒這個金剛鑽,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
10、同質化嚴重,山寨成風
中國電影,或者說,不僅僅是電影,整個影視行業乃至文化藝術創作系統,千篇一律的同質化都非常的嚴重。一種電影類型火了,就有無數的人跟風。從去年到今年是青春風(比如今年7月,就有兩部從題材到導演到演員到內容都極為相似電影《小時代4》、《梔子花開》);今年又流行喜劇片(票房前十有5、6部喜劇);隨著《鬼吹燈之尋龍訣》、《九層妖塔》等片的紅火,科幻、玄幻題材勢必又要大亂天下。
另一方面,比「跟風」更可怕的是翻拍,這就涉及到山寨與抄襲,從口碑較好的《重返20歲》、《十二公民》、《我是證人》到票房口碑都一般的《愛之初體驗》、《命中註定》、《新娘大作戰》,再到赤果果照搬照抄的《汽車人總動員》,都確定無疑的顯露出,華語電影的原創乏力,缺乏新意。
H. 24個孫悟空11個哪吒,國產動畫電影「神仙打架」
本文章由三文娛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102部。
這是2020年國產動畫電影的備案數量。雖創五年新低,但也超過了100部。
2015年一部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成為暑期檔的黑馬,攬獲9.56億元票房。四年後,《哪吒之魔童降世》又以超50億元票房居中國影史票房榜單第二,證明了國產動畫電影可以與真人電影比肩。
這是國內電影市場的兩部爆款作品,先後把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帶到了一個新高度。
五年裡,也有更多新的動畫電影項目立項、備案了。
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公告,2015~2020年共有 878部 國產動畫電影備案,其中至少有 119部 講的是中國經典神話人物的故事。
三文娛對這119部作品做了統計,得出了這三個信息:
誰在做?
2021年12月12日,《新神榜:哪吒重生》國內上映。
這是2015~2020年,五年裡備案的119部以神話人物為主角的IP改編動畫中,上映的第13部作品。也是追光動畫的第五部電影。在這之前,公司第四部動畫電影《白蛇·緣起》 (備案名:白蛇前傳 ) 上映,票房4.68億元。在這之後,還備案了將於2022年上映的《白蛇2:青蛇劫起》,將備案的楊戩、哪吒續作等影片。
自《新神榜:哪吒重生》起,追光動畫開啟了一個「新封神宇宙」。
在這之前,「彩條屋系」在推進的系列作品,是「中國神話宇宙」。已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甚至《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都可以劃入這個系列。系列規劃中,已備案未定檔上映的還有《西遊記之大聖鬧天宮》《楊戩之深海蛟龍》《八仙過大海》《雷震子》等。
近日官宣提檔至4月2日清明節全國公映的《西遊記之再世妖王》,則是星皓影業攜手其卡通推出的西遊系列動畫電影的第一部。
除了這「三支隊伍」,還有上美影廠、米粒影業、兩點十分、流彩動畫、平塔 科技 等百家公司,在近五年裡備案了經典神話人物IP改編動畫電影。
具體備案情況如下:
119部備案,只是一個開始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借勢經典西遊IP,《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封神故事新編,《白蛇·緣起》則是獨立於原著的原創作品……
近五年來在大熒幕取得不錯票房的成人向動畫電影,有一個共性:
IP改編動畫,以經典神話人物為原型展開的故事新編。
這似乎為國產動畫電影指了一條明路。
彩條屋喊出了「中國神話宇宙」,追光動畫開啟了「新封神宇宙」,還有不同公司備案的24個孫悟空、11個哪吒、8個楊戩……這些作品中,有針對少兒群體的合家歡電影,也有不少成人向企劃。
可預見的是,未來這類作品的備案數量還會增多。
但這仍是一個應該獲得更多肯定的現象。理由至少有三。
其一, 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 就如天工藝彩創始人鄒龑所言,古代傳統的經典神話及人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故事能夠廣泛流傳下來,其中蘊含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所以,不管到什麼時代,這些故事都有必要用新的方式演繹,供子孫後代傳承。
其二, 是對外文化輸出的需求。 「中國正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國人的文化自信也在覺醒,這時候,不管是宏觀層面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還是海外中華傳統文化關注度的提升,都將進一步助推動畫產業的發展。」三千資本創始合夥人黃璜告訴三文娛,相較於真人電影,更具藝術表現力的動畫電影,更易被海外觀眾接受。
如正在國內放映的《新神榜:哪吒重生》,上映半個月就在日本開啟了首映,不久後也將登錄Netflix。今年,《白蛇·緣起》也將在北美上映。
國內上映半個月後,《新神榜:哪吒重生》日本首映獲高評
其三, 是基於傳統神話人物IP改編動畫電影的市場,才剛剛開始開啟 。即使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過50億元票房拿下中國影史票房第二的2019年,31部上映國產動畫電影在當年大陸電影總票房的佔比,也只有7.65%。但在美國、日本等市場,幾部賣座動畫電影的票房就能拿下當年本土市場15~20%的份額。
「目前國內成人向高票房動畫電影,多為神話人物IP改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在鄒龑看來,這些作品集中在西遊系列,哪吒IP改編作品,傳統神話里的經典故事和人物多,也有許多可被挖掘的點。
2021年,流彩動畫CEO楊加助執導的國產動畫電影《白蛇傳之白素貞》也要上映了。這是基於經典神話人物白素貞這個IP改編的原創作品,對於這類改編作品,導演楊加助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說,與打造一個全新IP相較,神話人物IP改編作品有群眾基礎,不需要太多前期宣傳就能引起觀眾的注意。與此同時,「需要更多創新元素帶給觀眾驚喜,單部作品才能有機會獲得成功。」
「神話IP對於票房有效,這是不爭的事實。」路行動畫創始人劉敏也肯定了這類動畫電影的商業價值。
同時,她也指出了現在國產動畫電影的困境。「在中國動畫電影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的當下,動畫人的挑戰在於,要用好的作品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
她強調的,是作品本身而非某一題材。「真人影視能做到不論題材,憑作品本身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當下的動畫電影還做不到。如果只有神話IP改編作品才能熱賣,那行業就只是一個『啃老』 (五千年中國文化) 的行業,無法真正形成動畫市場。」
五年裡備案的878部國產動畫電影,有759部作品並非基於經典神話人物IP改編,佔比超過了86%。
除了已結束放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獲得不錯口碑和大陸8000萬元以上票房的非合家歡動畫電影,還有《大魚海棠》《羅小黑戰記》《風語咒》《昨日青空》等。這些作品,多為基於全新IP推出的動畫電影。
中國動畫業的起步比日美晚,國際電影市場的競爭也多顯乏力。但這一點毋庸置疑——近五年,動畫業發展飛速。
這離不開中國動畫人的付出。對許多動畫師來說,帶著一身本領換到 游戲 、教育等領域,立即就可以獲得豐厚的收入,但他們毅然選擇在動畫行業繼續堅持。
「我們國內做動畫的導演,以及其他做動畫的人甚至公司,大多數都挺窮挺苦的,但大家還是在加油、在堅持。」黃璜說,這是一個好時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產動畫電影勢必會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這條路很長,有機遇也有挑戰。「現在這個市場,已經有一些作品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相較於好萊塢動畫叫好又叫座作品的『穩定輸出』,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愛情題材、校園故事、少年英雄夢、Q萌治癒、神話系列……都是現階段,中國動畫人在 探索 和積累的方向。
神話系列,僅是近五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 探索 方向。五年裡119部經典神話人物IP改編的動畫電影備案,目前也只上映了13部。
不管是以上映作品數量,還是以製作周期計,動畫電影在神話系列的 探索 都才剛剛開始。
內耗、質疑……的聲音會有
神話系列也會經歷市場的優勝劣汰
這是給中國動畫人的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
「DC擴展宇宙」、「華納怪獸電影宇宙」、「索尼蜘蛛俠電影宇宙」、「漫威電影宇宙」……系列作品背後的收入,很可觀。
可預見的是,誰能把公司品牌搶先與「西遊宇宙」「封神宇宙」「中國神話宇宙」……中的其中一個並肩,在觀眾心中留下「系列必看」的烙印,也將會名利雙收。
但不同於其他帶有公司獨占屬性的「XX宇宙」,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神話故事和人,是公共版權。這也是如今24個哪吒、11個哪吒、8個楊戩……背後有不同公司,各成「勢力」現狀的原因之一。
經典神話人物IP改編可以為電影帶來知名度和觀眾,選擇踏上這條路的製作公司,也是在戴著腳鐐跳舞。
楊加助導演提及的基於原故事的創新、投資人黃璜提到的90分鍾影片對編劇和導演提出的講故事要求,以及不得不面對的「同題」競爭,都是必須正視的行業問題。
「觀眾看的是故事,即使沖著孫悟空、哪吒、楊戩、白素貞……甚至某個導演、公司走進影院,最終打動他們的還是故事本身。」黃璜說。
不管是1979年《哪吒鬧海》穿紅肚兜的哪吒,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煙熏妝哪吒,2020年《新神榜:哪吒重生》里的機車朋克哪吒,還是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那個中年失意猴,2020年《新神榜:哪吒重生》里戴面具、穿睡袍短褲配拖鞋的孫悟空……這些不同版本、形象的哪吒們、悟空們,都有自己的粉絲群。
當然,在作品裡站起來的這些經典人物形象,也可以共存。
其實不僅僅是動畫電影,近年來基於經典神話人物IP改編,並取得了不錯成績的 游戲 、網路動畫也不少。
動畫有播出表現突出的《非人哉》,眾神置身當代生活的爆笑日常故事,在騰訊視頻這一個平台的播放量就達到了22.7億次。而 游戲 方面,僅孫悟空這一個神話人物的熱門作品,就有騰訊的《斗戰神》、 游戲 科學未上先火的《黑神話:悟空》等。
「這些神話人物IP不屬於哪一部作品,而是根植在中國人頭腦中的文化符號。」針對這一共存現象,楊加助給出了他的看法,「誰塑造的好,觀眾就會買誰的單,這對動漫從業者來說還是公平的,不易被壟斷。」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陸票房超50億元觀看人數1.4億人次,但同年走進電影院觀影有17.3億人次之多。
無論是從單部影片的人群覆蓋,還是受眾對心中經典神話人物形象的統一認知,都可以看到,市場留給不同作品、不同形象的成長空間。
「正視'同題'競爭,這是正常的市場競爭。」在對多位投資人、動畫公司負責人、導演的采訪中,他們都提到了這一個觀點。
鄒龑說,當短時間內有幾十個不同的孫悟空出現在大銀幕,會對這個IP帶來損耗,但這是一個常見的、有必要經歷的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市場已經沉澱出了自己的一套篩選機制。
比如,在國產動畫電影票房靠口碑出圈的當下,口碑差難出圈,票房和排片就會每日愈下,這是已經在形成的一種良性的作品篩選機制;從製作端看,長製作周期、多人力投入和資金成本的門檻,也難允許「血虧」的作品出續作。
「動畫電影給到一個導演,一家公司的試錯機會少之又少,全新IP、純原創的國產商業片回本概率太低,這才讓動畫導演、公司選擇了有多個成功案例的經典神話人物IP改編。」在采訪中,與黃璜這個看法不謀而合的,還有其他幾位受訪嘉賓。
每個導演心中都有一個原創夢,但現實和理智時時刻刻都在要求他們,對自己說「不」。
「炒冷飯也是在保證成功率,要堅守住做動畫這個夢想,就要想辦法先活下去。」一位動畫電影導演這樣告訴三文娛,在動畫這種內容形式沒有被大部分中國影院觀眾接受的現實里,這一代動畫電影人身上,還挑著讓華人逐步信任和喜歡國產動畫電影的擔子。
「現在,要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