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這是哪部動畫電影
《人生的另一天》是由Raúl de la Fuente與達米安·紐諾聯合執導,Akie Kotabe等人配音的動畫片,於2017年在波蘭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名才華橫溢的波蘭記者,說服老闆將其派往安哥拉內戰區的故事。
劇情簡介
故事圍繞一名才華橫溢的波蘭記者展開,他說服老闆將他派往安哥拉內戰區,在那裡他將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無助。
(暴露年齡啦~)
為什麼80後90後們對這個國家如此的熟悉?
因為在前些年的國際新聞上,它通常就是混亂、慘痛、難以解決的代名詞。
這也間接影響到了很多人對非洲國家的基本印象。
然而,就是在這么一個戰火連天,恐怖橫行,童兵充斥,禍亂不止的國家,所有人都在急忙外逃尋求保命,有個人,卻逆流而上。
這個義無反顧沖向死亡之地懷抱的人,是一名波蘭記著:
雷沙德.坎普欽斯基。
雷沙德.坎普欽斯基主動請纓,來到了這個碎裂成一團鋒利玻璃的國家。
在背後的陰影中,美國在背後支持著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兩個黨派:
「安哥拉民主解放陣線」(團體名稱,簡稱『安解陣』)、「安哥拉全國聯盟」(團體名稱,簡稱『安盟』)。
信仰社會主義的派系「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團體名稱,簡稱『安人運』)則得到了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援。
兩方陣營各項實力均不對等。
資本主義方的「安盟」、錢多糧足火力猛,社會主義方的「安解運」則得到了安哥拉絕大多數民眾的衷心支持。
而獲得了更強力手段卻沒獲得民心的「安盟」,將人民視為敵人,作風殘忍暴烈。
雷沙德.坎普欽斯基要去往前線,去采訪,去拍攝,盡到自己作為一個戰地記者的責任,讓全世界看到安哥拉最最真實的樣子。
他從當地官員處,了解到安哥拉社會主義陣營的前線將領名叫法魯斯科。
於是,「采訪到法魯斯科」成為了他的目標。
他通過各種方式,求助於安人運的各個實權人物。
但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因為法魯斯科所在的前線,是一座孤島,是被敵人的陣線重重包圍的據點。
那不僅是一個前線堡壘,更是只差一鏟封口土的活墳墓。
而曾想護送他的游擊隊員,也不願再冒險。
因為上一次試探性的護送,讓他們最棒的戰士全都犧牲了。
死者中,還有剛剛跟雷沙德.坎普欽斯基成為朋友,同時也在游擊隊中深得人心的女隊員卡洛塔。
這個善良剛毅的19歲女孩,夢想著戰爭結束之後可以當個護士,可以生個自己的孩子。
但,都不存在了。
雷沙德.坎普欽斯基深受打擊,喪失了理智般跟一個游擊隊員趁著夜色驅車狂飆,竟奇跡般地闖過了安盟的封鎖線,來到了法魯斯科的陣地。
法魯斯科是個好的統領,是個有道德的硬漢。
他本來是一名葡萄牙傘兵,因不滿部隊徵收童軍參戰,而叛出了資本主義陣營,加入了代表安哥拉民眾階層,信仰社會主義的安人運。
他對形勢的判斷很冷靜,也很悲觀。
他知道自己在這里干什麼,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結果是什麼。
安哥拉的內戰,不只是安哥拉人的內戰。
更是世界上兩大陣營的對決。
在美國的授意下,南非甚至出動了正規軍,不合法地入侵了安哥拉,以「和平的名義,不和平的目的」干涉別國內政。
法魯斯科對此早有預見,所以才如此悲觀。
「安人運」游擊隊即使懷有再大的決心,與重火力武裝的南非正規軍碰撞,也只能遭受單方面的屠殺。
內憂外患,不過如此。
如果沒有雷沙德.坎普欽斯基這樣不顧自身安危的記者,安哥拉土地上發生的一切苦難,只能由可憐的安哥拉民眾自行消化——以生活和生命為代價。
是這樣一位捨身忘我的勇士,讓全世界人看到了安哥拉的慘痛與它經歷的不公,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幸好,代表安哥拉民眾的「安人運」最終贏得了政權,打碎了資本主義陣營橫貫非洲的「種族主義種族隔離政策」意圖。
我們的英雄,雷沙德.坎普欽斯基,在經歷了幾番現實與內心的追索,也終於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身份與理想之間的關系,為和平,為人們的幸福做出正確的取捨。
在此後若干年直到2007年1月23日在華沙去世,雷沙德.坎普欽斯基一直活躍在各個戰區,記錄下那一個個事件。
他不再僅是一名記者,更成為了一位作家。
記者是為了揭示真相;
而作家,則是為了讓那一個個曾經鮮活、拼搏的身影不會被遺忘!
以近代戰爭為背景的故事,通常是嚴肅苦悶的。
一戰二戰冷戰波及全世界,整個星球的人類都難得喘息。
古代戰爭雙方臉對臉兵戎相見,刀光劍影自有一番碰撞和浪漫。
而現代戰爭,隨著武器的威力指數級別的暴增,生死一瞬通常在人類的反應速度之外。
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面對,沒有對話,沒有心理建設……
什麼都沒有。
但這部動畫電影採用二維動畫穿插現實采訪、歷史資料的表現形式,表現力極強,代入感極強。
它通過抽象的藝術手法,讓觀眾感受到了情緒,卻不會從單調的視覺上被戰爭本身恐嚇到。
動畫的製作極為精良,人物的神態,自然的景物,刻畫極為細膩傳神。
與實景拍攝的資料鏡頭無縫銜接,毫無違和感。
如果完全用真人來拍攝這部電影,所表達出的意向,肯定是完全無法與動畫傳達的思維相提並論的。
用動畫解構的方式表達出的雷沙德.坎普欽斯基的思維、感受甚至幻覺,是這部片子最為震撼之處。
雷沙德.坎普欽斯基的每一次瀕臨絕境;
每一次受到心靈沖擊;
他失去每一個朋友後的自我懷疑;
直到他的心,他的意志徹底被悲憤和無力感占據……
這所有的內心變化,都被清晰地傳達給觀眾。
就像一幅油畫,其中可以蘊含無限廣袤的信息量。
精良的動畫表述,要比真人加特效更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這是一個沉重的故事,但整個影片卻並非一片低沉。
厚重磁性男聲的開場背景解讀。
美式漫畫的畫風,007風格的配樂。
配樂時常是輕松的哈瓦那曲風,背景也時而出現開闊的暖色調。
畢竟,戰爭雖然殘酷,但人們不是為戰爭而活,是懷揣著對明天的希望而活!
B. 請推薦一些優秀的波蘭電影
1896年波蘭開始有電影放映。1908年以前,電影放映只是作為戲劇演出的附加節目,後來才逐漸移到專門場所去放映。當時波蘭沒有自己的製片基地,電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國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蘭電影 1910年,波蘭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產量最穩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產量已達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減至5~7部。1910~1918年間生產的影片,主要是改編本國的文學作品,如《罪惡的歷史》(導演A.別德那爾契克)、《上帝的法庭》(導演S.克那凱扎瓦斯基)、《密爾·葉佐福維奇》(導演奧斯托亞-蘇爾尼茨基)以及一些情節劇和喜劇。
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僅僅資助拍攝宣傳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時間,電影的內容主要是宣傳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反共思想。由於通貨膨脹、失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電影觀眾人數銳減。影片產量也從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後,影片產量有所提高,內容也開始涉及資產階級地主國家制度方面的問題。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樂土》(1928,導演A.赫茨、Z.格尼亞道夫斯基)、《塔台烏施先生》(1928,導演R.奧爾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導演H.沙格)、《警察局長塔吉耶夫》(1929,導演J.加爾丹)等。
1933年,波蘭生產了第一部有聲片。1934年議會通過「關於影片及其傳播的規定」,加強了對電影的審查,加重了稅收。30年代,電影生產幾乎全部表現出商業性。不僅喜劇、情節劇、偵探劇如此,就連一些歷史題材片也為追求票房價值而違背歷史真實。甚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不忠實原著。在改編片中,只有《玫瑰》(1936,導演J.列切斯)沒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會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鮮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輕的森林》(1934)、《來自諾沃立諾克的姑娘》(1937)、《界線》 (1938)等片則顯示出一定的專業技巧和思想藝術水平。 而《生活的判決》( 1934,導演加爾丹)、《風險》(1938,導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礫石》(1938,導演加爾丹)等片則表現出現實主義與民主的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佔領波蘭後,電影生產完全停頓,只有A.鮑赫傑維奇領導的一個人數不多的地下電影小組拍攝一些報道戰況的紀錄片。
波蘭民主共和國電影 1945年11月13日波蘭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電影事業立即實行國有化。戰後第一個10年,波蘭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愛國主義,英勇的戰斗經歷和苦難遭遇確立了電影的題材和樣式。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導演L.布齊柯夫斯基)、《華沙一條街》(1949,導演A.福特)、《最後階段》(1948,導演W.雅庫鮑夫斯卡婭)、《鋼鐵的心》(1948,導演S.馬爾諾維奇)、《不屈的城市》(1950,導演J.扎日茨基)。這些影片反映了波蘭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輝事跡。40年代末,電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現代題材的創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寶》(1949,導演布齊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導演J.卡瓦列洛維奇、K.蘇米爾斯基)、《廣場奇遇》(1954,導演布齊柯夫斯基)、《華沙首次演出》(1951,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時代》(1952,導演A.福特)等。
從50年代中期起,波蘭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影片產量不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達30部),在生產體制上也發生了變化,成立了獨立的創作集體,而且在創作上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如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時著重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表現人民在抵抗運動中蒙受的災難和損失、個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價值;賦予英雄主義以新的解釋,表現個人在歷史事件中是自覺參加或被動捲入等。這類作品有《世界大戰的真正結束》(1957,導演卡瓦列洛維奇)、《第三交響樂(英雄)》(1958,導演A.蒙克)、《一代人》(1955,導演A.瓦依達)、《下水道》(1957,導演瓦依達)等等。表現兩種意識形態沖突的影片有《渣滓與鑽石》(1958,導演瓦依達);反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片有《鐵軌上的人》(1956,導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嬤嬤約安娜》(1961,導演卡瓦列洛維奇)。還有對當代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車》(1959,導演卡瓦列洛維奇)、《水中刀》(1962,導演瓦依達)、《愛娃要睡覺》(1958,導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導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導演A.福特)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劇作原則、造型與風格處理上略具特點,而且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這些創作者和作品被稱為「波蘭電影學派」。
60年代後,電影創作的特點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夠體現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導演K.庫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導演H.克留芭)、《馬切烏什傳記》(1968,導演V.列申斯基)。此時期部分電影創作者著重改編本國經典文學作品,如《法老》(1966,導演卡瓦列洛維奇)、《在薩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導演哈斯)、《玩偶》(1968,導演哈斯)、《沃羅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導演J.霍夫曼)、《樺樹林》(1970,導演瓦依達)、《婚禮》(1973,導演瓦依達)、《樂土》(1975,導演瓦依達)、《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導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導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蘭電影工作者著重創作現代題材作品。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人與社會的新的聯繫上。一些影片的主題是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工作與道德的關系。主要作品有導演庫茨的《黑土地帶的鹽》(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來,波蘭電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圖反映與當前政治形勢有關的問題,同時也更加註意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創作者表現出不同的觀點和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達的《大理石人》(1976)和《鐵人》(1981)等。
紀錄電影在整個波蘭電影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現實,表現形式多樣化,作品風格獨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蘭紀錄電影學派。其主要創作人員有K.扎努西、E.鮑薩克、T.馬卡爾琴斯基、L.彼爾斯基等。
波蘭電影事業 波蘭有兩個故事片製片廠:羅茲故事片廠和弗羅茨拉夫故事片廠。華沙紀錄電影製片廠自1963年起也拍攝故事片。此外,還有喬魯夫卡製片廠(建於華沙,生產紀錄片、教學及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影片)、科教片廠(建於羅茲)、信號旗製片廠(建於羅茲,專事生產短片)、小型電影製片廠(建於華沙)及兩個美術電影製片廠(建於別爾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舉行全波影視故事片電影節,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舉辦短片電影節。
羅茲高等電影電視學校成立於1948年,1958年它與高等戲劇學校合並,改名為席勒戲劇電影電視高等學校。該校設有電影導演、 表演、 攝影、電視、製片 5個系。一些高等學校也為電影培養專門人才。1949年波蘭科學院藝術研究所設立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研究部。文化藝術部與其他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也設有電影理論研究部門。
波蘭擁有約400個電影俱樂部。出版《電影》、《銀幕》、《世界電影》、《電影技術》等刊物
C. 盤點波蘭的二戰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波蘭的二戰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羅絲的遭遇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D. 《沃倫》 看了讓人絕望的電影.為什麼波蘭
《沃倫》是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執導的波蘭電影,Jacek Braciak、Michalina Labacz、阿爾卡迪烏什·雅庫比克等主演。時長為150分鍾。
該片講述了生活在Volhynia的波蘭女孩Zosia,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但是她的父母決定讓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不久,二戰爆發,局勢緊張,身處戰亂中的Zosia,為了生存必須竭盡全力的故事。
再現戰爭殘酷的波蘭電影,B站和諧版,血腥暴力依舊讓我觀影中有很多不適感。烏克蘭民族對波蘭屠殺也是基於極端的種族主義煽動起來的,人比猛獸更加可怕,因為動物之間不會無故自相殘殺,反而是身為高智商的人類卻有那麼多人性的弱點,人類是多麼可怕的物種!所有還原戰爭歷史的電影都堪比恐怖片。
E. 【盤點】波蘭的高分電影,你看過多少部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穿裘皮的維納斯][2013][劇情][法國/波蘭] 盜走達芬奇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穿裘皮的維納斯][2013][劇情][法國/波蘭]
鏈接: https://pan..com/s/1W3ID05S9RtGbIAqNP1rx2Q
盜走達芬奇
鏈接: https://pan..com/s/1qeKQGBhQ3szgWOtgD5kvIA 提取碼: gppr
F. 求波蘭愛經2017年網盤在線觀看資源,瑪達琳娜·波扎斯卡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NjFeOxS62JM5pwqYzOx1Ww
G.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什麼電影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電影《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者「1939年九月戰役」,西方各國稱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基本介紹
德軍為了消滅英法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提高自己的戰略地位,增加軍事經濟來源和建立進攻前蘇聯的戰略基地,於是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
並賦予其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不過被波蘭拒絕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不久後承諾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使得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十大戰役之一「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H. 求電影 糜骨之壤 (2017) 資源,謝謝各位大佬啦。
《糜骨之壤》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ctEEPfXvwgg_z8ePsQ5QA
《糜骨之壤》波蘭新浪潮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導演的懸疑犯罪片,改編自波蘭國寶級女作家奧爾嘉·朵卡獲的小說,講述60歲的英語老師在波蘭森林中照看一個度假屋,但是越來越多的狩獵者在森林中神秘死亡,而警察似乎也束手無策,影片以動物保護為表象,映射了這個社會弱小群體的一些不公遭遇。男人們(權力者)為了滿足自己醜陋慾望,虐待的不僅是動物,還有女人,孩童等處於弱勢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