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搜索一部關於一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 電影
英文名: A Beautiful Mind
中文名: 美麗心靈/有你終生美麗
劇情介紹
數學天才約翰尼殊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求學時就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同窗口中的孤僻少年。約翰愈是受到他人的歧視,愈是激發他找出驚世理論的決心。終於,約翰提出的「平衡理論」推翻了當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夫150年來的學說,贏得了數學界的另眼相看,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時值冷戰時期,約翰雖然獲邀在麻省理工執教鞭。這時,一名情報局人員向約翰招手,要羅致他成為國家解碼專家。約翰如願以償在政府工作,同時也認識了美麗良善的艾麗詩。二人一拍即合,相識沒多久隨即閃電結婚。由於工作關系,約翰知道不少政府機密,開始墮進精神分裂狀態,不時妄想自己被親近的人陷害,最後更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妻子艾麗詩的鼓勵下,約翰重新振作,重返普林斯頓大學教書。約翰承認自己精神異常的同時,努力鑽研「平衡理論」,終於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② 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
百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個個都是大咖:加繆、海明威、馬爾克斯、川端康成、莫言、石黑一雄……他們是知識分子、文藝青年「一生必讀清單」的頭號人選。我整理了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歡迎借鑒參考。
↓↓↓點擊獲取「諾貝爾獎」相關內容↓↓↓
★ 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
★ 2021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
★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數學獎 ★
★★ 諾貝爾獎有哪些獎項 ★★
1901-2021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2004年-2021年
2021年
得主:坦尚尼亞作家Ablrazak Gurnah(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獲)
代表作:《天堂》、《在海邊》、《來世》
獲獎理由:因為他對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對難民在 文化 和大陸之間的鴻溝中的命運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2020年
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作品
代表作:《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
獲獎理由:以帶有樸素美感、准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
2019年
2019年瑞典文學院頒發了兩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獲獎者分別為:波蘭女作家Olga Tokarczuk(奧爾嘉·朵卡萩)、奧地利作者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
奧爾嘉·朵卡萩
代表作:《鏡子里的城市》、《書中人物旅行記》、《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彼得·漢德克
代表作:《卡斯帕》、劇本《罵觀眾》、小說《痛苦的中國人》《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歧路》、《柏林蒼穹下》
2018年
瑞典文學院因捲入性丑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7年
得主:石黑一雄
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
獲獎理由:他的小說帶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揭開了我們與世界連接的虛幻的深淵。
2016年
得主:鮑勃·迪倫
代表作:《隨風飄盪》
獲獎理由: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2015年
得主: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女)
代表作:《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獲獎理由:多樣聲音的作品,一座記錄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碑。
2014年
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代表作:《暗店街》《星形廣場》《青春咖啡館》
獲獎理由:他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
2013年
得主:艾麗斯·芒羅(女)
代表作:《快樂影子舞》《逃離》
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2年
得主:莫言
代表作:《紅高粱》《豐乳肥臀》《蛙》
獲獎理由:用幻覺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將 民間 故事 、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1年
得主: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
代表作:《十七首詩》《途中的秘密》
獲獎理由: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2010年
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代表作:《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
獲獎理由: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2009年
得主:赫塔·米勒(女)
代表作:《呼吸鍾擺》《河水奔流》《行走界線》《狐狸那時已是獵人》
獲獎理由:兼具詩歌的凝練和 散文 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
2008年
得主:勒·克萊齊奧
代表作:《戰爭》
獲獎理由:展現了新的起點、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狂喜;作為探險者,發掘了隱藏於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年
得主:多麗絲·萊辛(女)
代表作:《金色筆記》
獲獎理由: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 經驗 的史詩。
2006年
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
獲獎理由:在尋找故鄉的憂郁靈魂時,發現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徵。
下一頁「 1983-2005年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③ 獲得諾貝爾獎的電影有哪些
諾貝爾獎沒有電影獎,諾貝爾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以及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
沒有設立電影獎,沒有電影獲得過諾貝爾獎,只有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改編成電影,比如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紅高粱》就曾被改編成電影。
④ 講述 諾貝爾獎獲得者 故事的電影除了《美麗心靈》。。。
諾貝爾獎得主的兒子
在巴克利正忙於自己的博士論文時,傳來了他父親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原本一件別人看來很喜慶的事情,對巴克利和他的母親來說卻並非如此。在巴克利父親獲獎的當晚,巴克利就被綁架了,綁匪所要求的贖金正是諾貝爾獎的獎金。巴克利的父親毫不猶豫的拒絕付款,這個家庭一直暗藏的矛盾就此爆發開來……
⑤ 諾貝爾獎原則上只能頒發給在世的人,但有哪三個人例外
阿瑟·阿什金,美國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光學學會(OSA,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名譽成員,曾在貝爾實驗室和朗訊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任職。
阿瑟·阿什金生於 1922 年 9 月 2 日,1947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核物理博士學位。1942年到1945年任職於哥倫比亞輻射實驗室,1952年到1991年任職於 AT&T 貝爾實驗室。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⑥ 一部外國電影,講的是天才發明家去拿諾貝爾獎的故事,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1、《柳暗花明》,原著作者:愛麗絲·門羅[加拿大],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
柳暗花明
Away from Her
(2006)
門羅的中短篇小說讀起來像長篇一樣,不是說瑣碎冗長,而是有豐沛綿長的感覺。改編她的小說,無需像李安操作張愛玲的《色戒》那樣,在小說的基礎上不斷添加枝葉。《柳暗花明》講的是老年人的情感,同為女性的導演薩拉·波莉不像《愛》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冷冷地刻畫了老之殘酷的形態,一起慢慢變老,是最浪漫的事,也是最殘酷的事,她的電影沒有迴避令人難堪的細節如老年人的性,但整體上一直散發著溫暖的光暈。
2、《紅高粱》,原著作者:莫言[中國],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紅高粱
Red Sorghum
(1987)
即便不能說是華語之最,《紅高粱》至少也是最有力量的華語電影之一。張藝謀擅長描述中國式慾望,原著小說本就洋溢著熱烈的生命力,初次執導劇情長片,張藝謀以初生牛犢之勢釋放了一次他急待噴發的才華。「剛開始拍的電影總是有一些特別的品質,也許以後你還能拍出更好的、更成功的電影,可是這第一次的急切感和純真卻再也不會出現了」,張藝謀的職業軌跡印證了德國導演施隆多夫的這句話。回看才華如此橫溢的作品,再看千禧年後老謀子的詭異表現,這種變節般的變化正如莫言所說:「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
3、《鋼琴教師》,原著作者:艾爾芙麗德·耶利內克[奧地利],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
電影講了一個女教師與男學生的畸戀故事。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像個冷酷的解剖手,干練、利落、充滿才能,小說大篇幅的心理描寫沒構成他的障礙,鏡頭冰冷無情而無比豐富,完美地描述了過度扭曲以致變態的人物心理。商業電影中作為香艷賣點的性鏡頭,在該片中如同恐怖畫面一樣,令人坐立不安,情色不再意味著慾望的快感,而是赤裸裸的絕望與無助。在這部電影上映幾年之後,耶利內克獲得了諾貝爾獎,哈內克在戛納兩折金棕櫚葉子。這些榮譽在他們刺探的人性面前,實在有點不足輕重,如果有什麼能慰藉痛苦與黑暗,他們一定會扔掉那些至高無上的世俗榮耀。
4、《恥》,原著作者:庫切[南非],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
恥
Disgrace
(2008)
《恥》是一部非常入世的作品,准確地說,庫切以藝術家的身份幹了一件社會學家的事兒。同時,他又很悲觀、很消極,不相信救贖和變好的可能,只和真實站在一起。諾貝爾頒獎詞這樣解釋他的做法:消極狀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性格造成,也是一個人對壓迫的最後反抗,在不參與的消極狀態中進行抵抗。導演史蒂夫改編的電影,在表層意義上保持了對原著的忠誠,暴力、強奸、種族歧視等一一被呈現到銀幕上,主演約翰·馬爾科維奇奉獻了令人信服的表演,觸目驚心的畫面,將人的恥辱感一點一滴蔓延到觀眾身上。
5、《鐵皮鼓》,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德國],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
鐵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如果說長不大的奧斯卡是個傻子,那麼這是一部關於傻子的作品。透過一雙異於常人的眼睛,為我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那段最黑暗的歷史。但戰爭並非電影的主角,而是一個巨大的背景板。看到母親偷情和納粹行徑的奧斯卡,拒絕長大成人,他奇怪的身軀和叫喊震碎玻璃的超現實能力,就是荒誕世界的物化符號。導演施隆多夫對原著做了大膽而成功的改編,遺憾的是,電影只止於小說的第二篇,計劃中的第三篇終未拍攝。
6、《伊豆的舞女》,原著作者: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
伊豆舞女
The Izu Dancer
(1974)
二十多歲的年紀,很適合書寫純愛物語;十幾歲的年紀,有著天然的聖潔。寫《伊豆的舞女》時川端康成20來歲,出演這部電影時山口百惠14歲,他們在生理上符合純愛的最佳年華。川端康成的文字有著遠超他當時年齡的敏銳,導演西河克己攜初登銀幕的山口百惠,對小說進行了一次道德的改編。內斂而豐盈的美,哀而不傷的情感,這是一切日本藝術的特質。川端康成的自殺似乎印證了藝術之美無法抵禦存在的虛無,而美,終究永遠地被這個世界需要著。
7、《憤怒的葡萄》,原著作者:斯坦貝克[美國],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
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這是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導演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講一個農民家庭從俄克拉荷馬州流落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故事。斯坦貝克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關注,在電影中得到了完整體現,演慣好人的亨利·方達幾乎等同於正義的代名詞。原著曾在美國一些地區引起軒然大波,它的命運和電影中的農民一樣,在暗如黑夜的苦難中守望著火光一樣的尊嚴,最終,頑強地活了下來。
8、《日瓦戈醫生》,原著作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前蘇聯],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導演大衛·里恩擅長執導史詩電影,除了《日瓦戈醫生》,代表作還有《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相比政治,傑出的作品更關心人性,導演和原作者很好地踐行了這條准則。正如日瓦戈醫生被時代裹挾,帕斯基爾納克一生也被歷史碾壓著,獲得諾貝爾獎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麻煩。作為英國人,大衛·里恩讓電影人物說的是英語,如果語言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這種做法意味著背叛原著。電影流暢的敘事使震撼和感動效應如流水汩汩而出,導演在事實上維護了原著的內核精神。
9、《老人與海》,原著作者:海明威[美國],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9)
在某種程度上,海明威的小說反對動畫,他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真實: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寫下來。而多用來呈現虛構故事的動畫,與通常所說的真實南轅北轍,甚至可以說,脫離現實是動畫的基本責任。這是一部兼具水彩和油畫質感的定格動畫,不乏唯美的畫面具有簡單意義上的觀賞性,但與海明威的真實十分遙遠,導演在此追求的是感受上的真實,除卻永不被打敗的精神,在老人的嘆氣聲中,可以清楚地體會到另一位巨匠福克納的評價:這一次,他提到了憐憫。一部動畫短片的容量,很難裝下《老人與海》的全部意義,就像梗概與正文的區別,這部奧斯卡最佳短片盡管發出了不辱電影的光彩,卻無法跨越電影與文學兩種不同藝術介質的分歧。
10、《魂斷威尼斯》,原著作者:托馬斯·曼[德國],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
魂斷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托馬斯·曼的作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整和完美,導演維斯康蒂以貴族般的挑剔細致地復制了小說關於美、生命和藝術的大量探討。托馬斯·曼的老派技法在批評者那裡被攻擊為缺乏創造力,而他以巨大的耐心捍衛了古典的力量。他是忠於現實的現實主義者,考慮到時代環境,《魂斷威尼斯》的同性元素可以說是他忠於現實的例證之一。除了將小說家改成音樂家,電影沒有辜負原著,用光和影成功地傳達了托馬斯筆下的純美情感。
⑦ 截止至2018年,諾貝爾獎共授予904位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有哪幾位
截止至2018年,諾貝爾獎共授予904位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有兩位:莫言、屠呦呦。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81年,發表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4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屠呦呦: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