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半價電影票在廣州
廣州推薦電影院:
市一宮電影城、華納-金逸國際影城、東圃摩登電影城、天河電影城、天河城飛揚影城、正佳飛揚電影城、青宮電影城、永漢電影院、ume電影院。
市一宮電影城
1、學生長期半價優惠,周三特價日
2、每逢節假日都推出家庭套票優惠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65號。
華納-金逸國際影城
1、逢周二全天5折
2、12點前看電影5折
3、免費停車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88號珠江新城維家思廣場三樓。
東圃摩登電影城
1、逢周一到周五18點前電影半價優惠(指定影片和節假日除外)
2、看電影免費停車2小時。
地址:廣州東圃大馬路14號摩登城三樓。
天河電影城
1、逢周三全天半價
2、周一至周五12點前特惠早場
3、周一至周五18點前電影八折優惠
4、購兩張標准票,免費停車兩小時
地址:天河路621號天河娛樂廣場內。
天河城飛揚影城
1、周三電影半價
2、早上12點前電影半價
3、會員免費停車
地址:天河城廣場四樓。
正佳飛揚影城
1、中午十二點前半價
2、周三會員全天半價
地址:天河路228號正佳廣場七樓(體育中心站 D出口)
青宮電影城
1、周三全天特價
2、可在廣百免費停車2小時
地址:廣州市北京路312號廣州市青年文化宮。
永漢電影院
1、中午十二點前半價
2、周二三全天半價
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186號
廣州ume國際影城
1、學生:23歲以下的全日制大、中、小學生,憑有效學生證或學生手冊,觀看任何電影場 次均可享受特價優惠。
2、老人:60歲以上(含60歲)老人憑有效老人證購正價票,可享受每張票減10元優惠。
3、周二女士看電影一律免費,但同行必須有一位男士陪同,男士以現金正價購買當天電影票一張,同行女士即可在同一場次免費觀看同一部電影!(同場次優惠每人只限一次,場次不限,購票及進場時,男女必須同時在場;國定假期及新片首映除外)
4、周三電影票全天特價!周一、四、五下午18:00前,周六/日中午12:00前場次一律特價優惠!
5、會員可享受停車優惠!(如有需要請到會員專區領取停車券)
6. 在廣百新一城的馬路對面有家喜市多便利店(在儷莎餅屋旁邊的路口),裡面有代售UME優惠券,任何時段都可以使用(包括周六/日下午、晚上)。
❷ 修改病句:法國電影周的上映,將促進中法兩國人民友誼的發展
法國電影周將促進中法兩國人民友誼的發展
❸ 非常棒的華語電影都有哪些呢
我覺得殺破狼這部電影就好的沒得說
作為香港時裝動作片的回勇之作,2005年上映的《殺破狼》可謂令眾多影迷眼前一亮。在系列的首部曲中,甄子丹拳拳到肉的動作設計,以及洪金寶和吳京的凌厲身手,令觀眾看得熱血沸騰。
《殺破狼2》依舊以拳拳到肉、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奪人眼球。吳京、張晉、托尼賈都有多年的習武經驗,且接演過很多動作片,眼花繚亂的凌厲招式足以令影迷大呼過癮。導演葉偉信攜《殺破狼》系列的第三部《貪狼》重回大銀幕,《殺破狼2》的導演鄭保瑞擔任監制,洪金寶則坐鎮動作設計。
❹ 這是啥電影啊!
昆蟲總動員
《昆蟲總動員》(法文名«Minuscul—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es»)是Cinéart公司2014年上映的一部3D動畫電影。由伊蓮·吉羅擔任導演,托馬斯·斯扎波擔任編劇。該片講述了一隻瓢蟲在人類掩藏下的叢林中遭遇其他昆蟲追趕、參與紅黑螞蟻對戰的故事。該片獲得歐洲電影獎和法國凱撒獎提名。 >>>
高清劇照
高清海報
電影海報
詞條
在線觀看
目錄
1 劇情簡介
2 角色介紹
3 動畫製作
▪ 角色選擇
▪ 製作定位
▪ 故事設定
▪ 職員表
4 獲獎記錄
5 發行信息
▪ 宣傳內容
▪ 上映日期
▪ 票房信息
6 影片評價
基本信息
《昆蟲總動員》(法文名«Minuscul—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es»)是Cinéart公司2014年上映的一部3D動畫電影。由伊蓮·吉羅擔任導演,托馬斯·斯扎波擔任編劇。
該片講述了一隻瓢蟲在人類掩藏下的叢林中遭遇其他昆蟲追趕、參與紅黑螞蟻對戰的故事。該片獲得歐洲電影獎和法國凱撒獎提名。[1]
中文名 昆蟲總動員 外文名 Minuscule: Valley of the Lost Ants 其它譯名 《微觀小世界-迷失的螞蟻谷》 出品時間 2013年 出品公司 法國Futurikon公司 發行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法國 | 比利時 製片成本 €19,700,000 導 演 Hélène Giraud Thomas Szabo 編 劇 Hélène Giraud Thomas Szabo 製片人 Philippe Delarue 類 型 動畫/冒險/家庭 片 長 89分鍾 上映時間 2014年8月22日(中國) 對白語言 無對白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2368672 在線播放平台 PPTV、豆瓣、迅雷看看...
劇情簡介編輯
在一片寧靜的叢林里,在人類的行跡之下,掩藏著一個生機勃勃、熱鬧
電影海報(7張)
非凡的昆蟲世界。一隻瓢蟲遭遇叢林各色蟲類追趕,又闖入紅黑螞蟻的戰爭現場,親身見證一場昆蟲界的「特洛伊攻城」。[2]
角色介紹編輯
新生瓢蟲
演員 --
是一隻七星瓢蟲,年輕的瓢蟲最大的特點就是心智不成熟,但是確實十分講義氣,樂於助人,可以做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紅眼蒼蠅
演員 --
森林中的惡霸,成群活動,喜歡以大欺小,經常無所事事在森林中到處散步。
黑螞蟻
演員 --
辛勤的勞動者,主要採集森林中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外出活動時分為10-20隻一組。
紅螞蟻
演員 --
瘋狂掠食者,生活在森林外的戈壁灘中,以掠奪其他昆蟲的食物為生,通常以10-20隻為一組偵查搶奪食物,發現巨大目標時成千上萬只一起行動。
黑蜘蛛
演員 --
生活在山洞裡,以植物果實為食。熱情友好,心地善良,有一隻蟾蜍鄰居。
(表格資料來源:[3] )
動畫製作編輯
角色選擇
《昆蟲總動員》導演鑒於很多觀眾並不十分熟悉昆蟲的世界,他們特意選擇了辨識度最高的瓢蟲、黑蟻和紅蟻做影片的主角。「瓢蟲是動畫作品裡最常出現的昆蟲角色,是因為它的形象比其他昆蟲更加可愛;而黑蟻與紅蟻在顏色上的巨大反差,也使得兩大家族為了爭奪一盒方糖而展開激斗的對壘場面十分搶眼。」托馬斯·占波說。[4]
製作定位
與將動物角色擬人化做到極致的好萊塢動畫不同,托馬斯·占波和海倫·格瑞德既不希望《昆蟲總動員》中的角色太過寫實,也不希望人物過於卡通化。「我們的目標是在兩者之間取得精妙的平衡,既有基於紀錄片的真實特徵,也有設計上的相對簡化。」托馬斯·占波說。
在視聽效果方面,兩位導演也希望影片的風格更接近於紀錄片而不是典型的動畫電影。「真正的昆蟲不會講話,不會微笑、皺眉或者眨眼,我們希望保留這些面部表情的欠缺,避免讓它們太過『人性化' .所以盡管觀眾會看到我們的角色長著動畫人物常見的大眼睛,卻看不到它們極度擬人化的動作和表情。」海倫·格瑞德表示。
故事設定
法國的普羅旺斯國家公園是《昆蟲總動員》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據海倫·格瑞德介紹,影片的製作採用了將動畫人物植入真實場景的手法。「我們首先用膠片拍攝國家公園的真實場景,然後再用電腦動畫製作出昆蟲角色,這些昆蟲形象是在製作後期才通過寫實感的圖像渲染加入到影片當中的。」海倫·格瑞德說。為了更加真實地展現國家公園的美妙景色,影片特別強化了3D視效的處理。「片中有些鏡頭甚至會讓觀眾感覺伸手就能碰到在身邊飛翔的昆蟲。」海倫·格瑞德自信地表示,「將真實的膠片與電腦動畫人物合成在一個3D畫面而非平面中,才能更加突顯微觀世界的宏偉效果。」[5]
職員表
製作人 Philippe Delarue、Sébastien Delloye、Mylène Ollivier
導演 伊蓮·吉羅、托馬斯·斯扎波
編劇 托馬斯·斯扎波、伊蓮·吉羅
配樂 Hervé Lavandier
藝術指導 Franck Benezech
展開
(表格資料來源:[6] )
獲獎記錄編輯
時間 屆次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2014年 第27屆 歐洲電影獎-最佳動畫片
伊蓮·吉羅,托馬斯·斯扎波
提名
2015年 第40屆 法國凱撒獎-最佳動畫片 伊蓮·吉羅,托馬斯·斯扎波 提名
第11屆 中國動漫「金猴獎」綜合動畫電影獎 《昆蟲總動員》 獲獎[7]
(以上信息來源:[1] )
發行信息編輯
宣傳內容
2014年7月31日,歐洲3D動畫大片《昆蟲總動員》宣布在中國內地正式定檔8月22日,同時還發布了一款中文先導海報和新一批的劇照。
《昆蟲總動員》片方透露,他們在該片營銷費用上的投入幾乎為零,宣傳全靠口口相傳。2014年6月份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昆蟲總動員》受邀作為「法國電影周」的開幕片參加,當時在上海的3場放映就吸引了不少中國本地的動畫導演慕名而來。[8]
上映日期
上映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中國China 2014年8月22日
捷克Czech Republic 2013年12月26日
愛沙尼亞Estonia 2013年11月17日
斯洛伐克Slovakia 2013年12月26日
匈牙利Hungary 2014年1月2日
越南Vietnam 2014年1月10日
波蘭Poland 2014年1月17日
法國France 2014年1月29日
瑞士Switzerland 2014年1月29、30日
立陶宛Lithuania 2014年2月21日
愛沙尼亞Estonia 2014年2月21日
比利時Belgium 2014年2月26日
拉脫維亞Latvia 2014年2月28日
韓國South Korea 2014年4月10日
土耳其Turkey 2014年4月18日
烏克蘭Ukraine 2014年5月1日
俄羅斯Russia 2014年5月1日
(以上信息來源:[9] )
票房信息
2014年8月22該片在中國上映期間總票房獲得2909.44萬元。[10]
影片評價編輯
這部影片不是沒有對白,他有大量對白,然而不是英語法語
電影劇照(27張)
,而是全世界都能懂的語言:昆蟲語言。以昆蟲的姿態和神情來說話表達,堪稱世界語。(中影評)
雖然從中文名和海報風格上來看這像是一部媽媽陪小朋友們暑期消遣的影片,但對電影進行評估後,網易評影員發現其實它更適合成年人觀看。(網易新聞評)[11]
《昆蟲總動員》是一部很有創意的動畫片,全程沒有一句人語配音全是象聲詞,但是理解起來卻沒什麼難度,這點感覺比較好,很適合學齡前兒童觀影,畫面很漂亮雖然有些誇張的表現手法,但是基本表現出了大自然中各種昆蟲的生活形態,全片的節奏也很緊湊值得一看。(新浪娛樂評)[12]
該片堪稱「一隻瓢蟲的史詩」。它和黑螞蟻經歷艱難困苦,遭遇叢林、海底和空中各種魚蟲追殺,還經歷紅黑螞蟻的宏大戰爭,想像力極富震撼性。(陸芳觀影團評)[13]
影片想像力天馬行空,不斷拋出新的昆蟲物種及各色設計感豐富的道具,在銀幕上走馬觀花,笨拙的蜘蛛、賣萌的瓢蟲、精明的螞蟻,輪番登場,叫人目不暇接。整部影片沒有對白,以3D形式呈現出昆蟲王國的微觀世界,動畫與實景拍攝結合,創造與好萊塢動畫趣味大有不同的法式動畫大片。(四川新聞網評)[2]
電影評價
精彩影評
《昆蟲總動員》想像力的奇妙漂流
近日上映的《昆蟲總動員》,是部除了名字太糟糕以外,一切都值得追捧的動畫佳作。相比「總動員」會讓人習慣性的聯想起山姆大叔在好萊塢流水線上生產的喜劇動畫片,納蘭個人會更喜歡《微觀小世界... 全文 >>
納蘭驚夢 | 影評人、劇評人,專欄作者,影視行業觀察者 | 2016-01-18 17:08
逼格有點高,觀感有點差
本來想著「無對白」這個賣點逼格很高,觀感應該不會差吧,誰知一行三人全部看睡著。特效方面,大鏡頭做出了不錯的寬廣去襯托微觀世界的渺小,昆蟲的細節也算及格,但真景和CG的結合卻露餡顯假... 全文 >>
流川紫芸 | 感性看電影,理性寫影評 | 2016-01-15 23:41
昆蟲 自然 人
文/夢里詩書 電影沒有話語,但那昆蟲之間的聲聲鳴叫,卻是最為生動的台詞,微觀下的昆蟲世界,《昆蟲總動員》用CG動畫和真實的林間美色,演繹了一場仲夏里關乎昆蟲自然與人的生態畫卷... 全文 >>
夢里詩書 | 搜狐新聞、電影網特約影評人 | 2015-02-26 15:04
1 2 下一頁> 尾頁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6)
電影海報(7)
電影劇照(27)
高清劇照(19)
高清海報(1)
1/2
❺ 《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社會意義》
啟蒙期(1896-1912)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萌芽期(1913-1925)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電影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惜受到25年6月的大罷工影響,剛萌芽的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中止期(1925-1929)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 追裝展 、罷課,以示抗議。
同年6月,大陸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電車工人及不少學生加入罷工、罷課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開始加以鎮壓。
當時香港人口不過六十多萬人,但參加罷工的人數已高達廿五萬,其中超過廿萬更離開了香港到達廣州。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響,「大漢」、「兩儀」等電影公司被迫結業,「民新」、「光亞」分別遷往上海和廣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電影工業者,不少都到廣州求發展,其中梁少坡(香港第一部正式電影《偷燒鴨》的主角)便在廣州創設了「鑽石影片公司」。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卻令廣州的電影事業蓬勃一時。
1926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不過,大罷工期間,仍有人用「滿天紅銀幕公司」的名義,在香港及廣州拍攝了29部新聞紀錄短片。這些短片被剪輯成一部大型新聞紀錄片,命名為《香港時事畫片》,並曾於香港的「九如坊新戲院」(位置約現時上環摩羅街附近)放映。
在這段香港電影業的中止期,唯一正式放映過的港產片是大罷工前出品的《從軍夢》,而唯一和電影有關的活動是「香港演員養成所」的成立,導師為香港電影的先軀者黎北海(黎民偉兄長)。
幸而,電影放映業到了1926年6月開始復甦起來。當時的電影院,除了以放映西片為主,亦放映過不少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公映的《薛平貴全集》。該片是第一部在美國攝制、由中國人主演的故事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復甦、成長至被摧毀的香港電影(1930-1949)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
「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當全國一窩蜂地拍神怪武俠片時,它推出了一連串主題健康、風格清新的電影,包括第一部打進美國電影市場的中國電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國得獎的中國電影《漁光曲》等等,不但改變了國外人士對中國電影的觀感,更創造了中國電影的新浪潮。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中國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部份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國粵語並存的成熟期(1950-1969)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1、戲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 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林家聲和 艷芬等等。
至於戲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戲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戲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舴擠己統 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香港電影的求變期(1970-1979)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❻ 華沙國際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1985年,華沙市的電影俱樂部"Hybrydy"創立電影節,起初名稱為華沙電影周(Warsaw Film Week)。電影節創辦者羅曼·古特克(Roman Gutek)為第一屆主席。
1991年,斯塔凡·勞丁(Stafan Laudyn)成為新一任主席,並將電影周改名為"華沙電影節"。
1995年,電影節由華沙電影基金開始承辦。
2000年,電影節獲得國際製片人協會認證,並更名"華沙國際電影節"。
2005年,國際製片人協會在華沙國際電影節上頒發獎項。
2009年,國際製片人協會獎華沙國際電影節的競賽資格認證,與柏林、坎城、威尼斯、洛迦諾、聖塞巴斯蒂安、卡羅維發利、馬爾特拉塔、蒙特婁、莫斯科、東京、上海、開羅一起成為A類競賽國際電影節。
2018年5月17日,上海國際電影節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指定為新設立的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Year
Film
Director
Country
2011年
《火玫瑰》ROSE
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
波蘭
2010年
《焦土之城》Incendies
丹尼斯·維倫紐瓦
加拿大、 法國
2009年
《盧爾德》Lourdes
傑西卡·豪絲娜
奧地利、 德國、 法國
2008年
《尤里的一天》Yuri's Day
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
俄羅斯、 德國
2007年
《樂隊造訪》The Band's Visit
艾倫·科勒林
Year
Film
Director
2011年
《另一則沉默》Another Silence
聖地亞哥·阿米格瑞納
Year
Film
Director
Country
2017年 《殺瓜》 高則豪 中國2011年
《火玫瑰》ROSE
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
波蘭
2010年
《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
烏拉·西蒙森、喬安·史特賈恩·尼爾森
瑞典、 法國
2009年
《黑暗之家》The Dark House
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
波蘭
《非法入境》Wele
菲利普·里奧雷
法國
2008年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Waltz with Bashir
阿里·福爾曼
以色列、 德國、 法國、 美國
2007年
《樂隊造訪》The Band's Visit
艾倫·科勒林
以色列、 法國、 美國
2006年
《興奮》Euphoria
伊萬·維雷帕耶夫
俄羅斯
2005年
《亞當的蘋果》Adam's Apples
安德斯·托馬斯·詹森
丹麥
2004年
《飛躍迷宮》Kontroll
尼莫洛德·安塔爾
匈牙利
2003年
《兄弟》Buddyl
莫騰·泰杜姆
挪威
2002年
《他傻瓜誰聰明》Elling
彼特·納斯
挪威
2001年
《初級義大利課程》Italian for Beginners
羅勒·莎菲
丹麥、 瑞典
2000年
《寂寞者日記》Loners
大衛·昂德利克
捷克、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1999年
《小鞋子》Children of Heaven
馬吉德·馬吉迪
伊朗
1998年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羅伯托·貝尼尼
影片《尋找智美更登》 導演萬瑪才旦
2008年電影《夜車》導演刁亦男
2011年 競賽單元 電影《麻局》 導演:李明航
2013年
《愛拼北京》《狗十三》《制服》等8部故事片、卡通片和紀錄片獲選。
相關人物:
北京國際電影季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國際電影節主席精彩對話集錦
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主席史蒂芬-勞丁談中國電影 中國的電影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有可能在幾年之內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北京國際電影季有希望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主要的電影節之一。這一切都使北京國際電影季處於一個非同凡響的起點上。最終他以一首歌的歌詞,表達了他對中國對北京電影業的厚望。歌詞大意是:"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我相信世界會變得不同"。十年、二十年之後,一些曾經來過北京的人會說,這個城市有著如此大的變化,中國電影和電影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國導演入圍獲獎情況:
影片入圍情況
❼ 陳好拍過什麼電影
1996年:《埋伏》,客串角色,馮鞏等主演,黃建新導演。
1998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導演
電視作品:
2000年:《亂世英雄呂不韋》扮演女二號苦姜,與寧靜、張鐵林合演。導演周曉文。
2000年:《慾望阻擊》扮演女一號肖肖,與王學兵、傅晶主演,劉書寧導演。
2000年:《李衛當官》扮演女一號岳思盈,與徐增搭檔,導演陳烈(情深深雨蒙蒙、包青天)。
2001年:《宅門逆子》飾演女主角張素馨,郭寶昌執導。
2001年:《粉紅女郎》飾演萬人迷,與劉若英、張岩、胡兵、陸毅、陳坤、張世合演,導演伍宗德(家有仙妻)。
2001年:《選妃記》飾演女主角,台灣古裝搞笑喜劇,朱莉莉(新龍門客棧執行導演,台灣)。
戲劇舞台:
2001年:人藝的小劇場話劇《第一次親密接觸》飾演"輕舞飛揚",與中戲導演系學生徐昂搭檔。北京人藝任鳴導演。成為人藝舞台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主演。
廣告:
1996年:當選為"飄柔之星"。
2000年:"商務通"全中文掌上電腦形象大使
電視主持:
1999年:'出任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九州任逍遙"節目主持人。
綜合評價
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還沒畢業,就已經和不少知名導演有過合作的經歷了,
雖然還在學校,卻已經是娛樂圈中的"成功人士",在電視劇《那山、那人、那狗》和
已經從電影《埋伏》、拍攝了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短短一兩年間,她先後出演電視劇《亂世英雄呂不韋》、《李衛當官》陳好說,正是在《李衛當官》中有了"鳳凰陰差陽錯與麻雀共舞"的經歷,她才得以在《宅門逆子》中,將張素馨這么一個性格轉折劇烈的角色演繹得令自己感到十分過癮。、
《宅門逆子》郭寶昌執導的《宅門逆子》,扮演一個30年代的女子張素馨。這個角色在短短5年內經歷了三次重大性格轉化,先是一個清純的女學生,後在命運的驅使下被迫成了太太,人性中的東西一度被扭曲後她又徹悟,終於敢勇於找回自己的愛情。
《慾望阻擊》中有出色表現,出演《慾望阻擊》里的女一號肖肖和她演對手戲的王學兵
《李衛當官》更為她帶來好運,令她在電視劇里一發不可收拾。熱播之時,扮演岳思盈的陳好也是人氣沖天。
其實,在演藝圈還只是新人的陳好,卻早有了處理不同性格不同角色的"豐富經驗"。無論是農家姑娘、古裝佳麗,還是都市另類女孩,她都演繹的恰倒好處,游刃有餘。
話劇版《第一次親密接觸》,現在又成為了人藝舞台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主演。成為了眾多網友心目中的"夢中情人"以全新的手段為略顯衰老的話劇形式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新浪網將在全球4個站點同時向華人轉播演出的實況。
眼下又成了朱德庸筆下的"萬人迷",可說是魅力橫跨古今,風情萬種。轉而化身"萬人迷","朱德庸筆下的人物都很誇張。萬人迷的思想很現代,只要愛情不要婚姻。乍一看她像個壞女人,有點拜金主義。萬人迷個性比較真,她會去做也會去說。"這個角色對陳好而言是個挑戰
還擔任過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九州任逍遙"的節目主持人;
擁有健康時尚的生活觀念,對自己和世界都好像極有把握。
還是中戲學生時,陳好就因長相姣好,酷似張曼玉而於1996年:當選為"飄柔之星"。
接替了李湘,成為"商務通"新一代形象代言人,
參考資料:轉自新浪娛樂
❽ 尚雯婕的個人資料
尚雯婕(LaureShang)1982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復旦大學法語系畢業,華語電子唱作人。
2006年,獲得湖南衛視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全國總冠軍;2007年發行首張EP《夢之浮橋》專輯《在梵高的星空下》《關於我們》;2008年舉辦全國巡迴演唱會。
2009-2010年發行專輯《時代女性》《全球風靡》;2011年發行原創專輯《Nightmare》、《in》;2012年發行原創專輯《OdetotheDoom》;2013年發行原創專輯《Graceland》,登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一季舞台。
同年擔任2013年快樂男聲評委,發掘並力挺華晨宇成為冠軍。
2016年擔任超級女聲總決賽評委;12月18日,發行全創作唱片《Black&Golden》,並啟動SingleBoyPARTY全國巡演;2017年,首演真人動畫電影《熊出沒之奇幻空間》票房破5億,唱作電影中英文主題曲;發行十年電子唱作特輯《TheGoldenCollection金選》包含28首原創作品。
2011年至2014年,六次受邀出席巴黎、紐約國際時裝周。
2013年獻唱中法國宴;2014年與合夥人聶心遠成立「黑金經紀BGTalent」,打造了曾舜晞、迪瑪希、侯明昊、蔣佳恩等多位年輕實力派偶像,成立電商品牌「mapuce」,轉型為娛樂產品投資人。
2015年獻唱中比國宴和第四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
同年獲封「中英、中法文化交流大使」。
出道至今,尚雯婕致力於「尚學路上」、「螢火行動」等多項愛心公益事業。
2017年4月9日,尚雯婕獲得「最佳女歌手」大獎。
(8)2017廣州法國電影周擴展閱讀
天賦初綻
尚雯婕1982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普通家庭,是弄堂里長大的孩子。
初一前便自學完《新概念英語》前三冊;在初中擔任班長且成績長居年級第一。
1998年考入上海市重點中學——進才中學重點班就讀。
作為文藝委員的她組織參加各種歌唱比賽、演出,舞台劇表演和劇本改編以及自學架子鼓。
由於沉迷愛好忽略了課業,其學習成績在高二時一度滑落到班級倒數。
進入高三後意識到升學壓力,尚雯婕利用暑假刻苦自學補習,住校一年沒有回家,終在高三月考中得到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
復旦才女
2001年,以優秀畢業生身份考入復旦大學法語專業。
大一的尚雯婕熱心於學生社團和文藝活動,在外文學院聖誕晚會的演出驚艷全場;參加復旦現代舞協會苦練hip-pop;在法國領事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法語歌曲大賽上獲得第二名,從而得到一次去法國游歷一個月並參加拉羅謝爾音樂節的機會。
法國之行讓尚雯婕發現自己法語水平的不足,從此退出社團,專心學業(一度每日學習法語15小時以上)。
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大學本科法語的學習要求。
第二外語德語和第二專業新聞學也成績優秀,並獲得了復旦大學一等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
尚未畢業的尚雯婕就跟隨老師出席APEC會議、上海國際電影節等重要場合,擔任同聲翻譯和首席翻譯;還參與了許多資料書籍的筆譯工作。
此外,尚雯婕曾在大三赴法實習於《法蘭西西部報》;二三年級起兼職翻譯和法語老師,並在法國著名詩人訪問撒嬌詩院時為其擔任翻譯。
職場精英2005年大學畢業的尚雯婕因為不喜歡做一個只能復述別人語意的傳聲筒,沒有按照老師的期望從事專職法語翻譯工作,而是選擇進入一家代工奢侈品牌的法資企業。
任職僅十個月連獲三次漲薪,並成為老總的得力助手和私人密友。
❾ 請問:「世界八大紀錄片節」分別是哪八大呢
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法國陽光紀錄片節
波蘭克拉克夫紀錄片節
加拿大DOC TALK電影節
加拿大熱門(HOT DOCS)紀錄片節
澳大利亞AIDC國際紀錄片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
這是法國陽光記錄片節的一點點資料
法國陽光那面紀錄片節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開會地點在法國的一個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們先到巴黎,然後坐火車去的拉羅謝爾。
La Rochelle是一個不大的小城市,火車站很老,是那種典型的歐洲城堡建築,房頂上還掛著一口大鍾,站在小小的廣場上,內心雀躍著一種難以言表的異國浪漫情緒。盡管是旅遊季節,但火車站人跡稀朗,偶爾在站樓下晃過的背包族,讓人遠遠看著內心有些異樣的溫暖,他們是我常態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嚮往。
因為和導演一起出來,對方是精明的未雨綢繆一族,只要身邊有活物,我又開始慣性的不帶腦子,結果被接車的拉錯地方,一氣給拉到了一個孤島上,check in之後發現不對,導演氣得要死,只差把我腦袋給擰下來,後來只好打了一車回來,花了50多歐元,雖然迷糊,數字還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會場才知道,主辦方給中國來的客人還設了一個展台,我把我們訓練營的招生海報帖到了上面,看的人還不少,可能是中國字不認識的緣故吧。這次到法國的中國人有:老何兄弟倆、我和導演,還有香港人黃先生,他們都有各自的玩樂和公幹,最後就我老老實實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出現在展台,過來詢問的人一直不斷。
和國內電視節特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展廳既不豪華,也不超大,從這邊一眼可以望到那頭,人群穿梭但並不喧嘩,比起我們那種「騾馬大會」般的嘈雜,這里有一種特別的樸素和安寧。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塊內容:1,來自全世界的紀錄片內容提供商和發行商的展台式展覽2,各種主題論壇(包括預案銷售、主題研討和主題放映) 3,觀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點不一樣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們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後台,有專門桐納的分類和標號,每個進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碼,輸入進去之後,點擊你想看的片子標號,看完後如果覺得片子不錯,直接在電腦界面上留言並點擊發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鍾內完成了,這套系統對於時間金貴的買家而言簡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對買家簡悄開放,我是強人所難硬找他們給我換了一張卡才加塞進去的。如果你是內容提供方的話,門口的管理電腦上還有一份資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買家瀏覽或觀摩過,直接從那裡頭可以免費列印出這些資料,有專門的志願者會義務為你服務。
Video Library每天19:00關門,因為在的那幾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樓上快速的瀏覽了一部分片子,然後直接在電腦上把我的EMAIL地址發送給了每個片子的製片方,回到北京的時候收到將近100多封反饋過來的郵件,我回完它們攔輪渣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時間。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後一天在La Rochelle的時候,從旅館出來碰到一人,面孔看起來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來了到底是誰,站在咖啡館門前,跟我搭訕: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來的路上想起這些,覺得特別悲哀:在繁雜不斷的工作中人已然變成了一具僵屍!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個名副其實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點鍾天就已經大亮,到夜裡12:00還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樣。最後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關掉了,出來以後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到夜裡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強烈的感受:這里才真的是一個適合人或者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們的環境,彷彿多年渾然不覺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中,今天一睜眼,才知道原來我們是在豬圈裡!
空氣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覺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邊的雲彩就可以摘過來似的,在你和天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遮擋物!!地面的干凈更不用說的,走在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的木製浮橋上,腳下那些其實很有年頭的木板紋理清晰可見!
街道上也有汽車駛過,但全然沒有北京的喧囂和張狂,開車的也不全是年輕人,你會經常看見銀發素裹的老人緩步從車里出來,然後手挽著手往酒吧走去,這些不經意撞見的場景會讓疾走的你忽然內心怦然一動。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風港臨街的一隅,酒吧一個接著一個,成排的桌椅都整齊而緊密的擺放在門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樣的不喧嘩不張揚,在各種不同的表情背後你會看到同一種東西:鬆弛和閑適。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還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後的老教堂, 和陽光下那些交錯著的白色桅桿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 歷史在這里一直是活著的,在狹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聽到或者觸摸到它們的呼吸聲。
在La Rochelle,歷史是有生命的,這生命來自人對歷史本身的敬意和溫情,那些建築就像一段凝固的時光,讓任何一顆不太堅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溫暖。這種在人群中鮮活著的歷史更像一隻溫良的老貓,站在暗處,始終沉默,始終不語,靜靜地看著時光之手掠過人類的額頭。
中國的歷史似乎總是少些煙塵氣, 這除了我們不說人話之外, 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失去了歷史應該有的承載物,我們拆掉了太多的東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東西就束之高閣,遠離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見光的地方, 歷史本身帶著的余溫在人長久的背棄中也漸然涼寂,然後是忘卻,然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空白。
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能把它揣在懷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記憶里,它才有可能活起來,伴隨我們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觸動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歐洲最大的一個國際紀錄片節,今年已經是第17屆了,意味著快20年了,這個舞台根本不曾有過中國人的身影,我們這次的出現對他們而言更像一個點綴,那感覺就好像是今天談中國是另一種世界時髦似的。
其實人家壓根就沒帶你玩過,在所謂真正的全球化游戲中,今天,我們在文化輸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們根本都不知道!我們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狹長的黑管子當中,望著頭頂上有限的泛著光亮的空間,還在無比的自鳴得意中呢,以為我們是天下第一!
在我們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時候,我們會自負的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以為我是世界坐標的原點,以為世界以我為半徑為中心,很多事情只從自己出發,去考慮,去思維。。。
忽然當你把自己從脆弱的雞蛋殼里,擰出來,換一個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來的生活或者世界,你發現: 即使不是顛覆性的翻轉,至少你會目睹從前你根本無法察覺的很多嚴重錯位。空間緯度的改變會打破日益慣性的常態思維,換一個場景,跳出來,走走、看看,你忽然發現:坐標的原點在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外面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讓我知道: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區域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外在的物化的東西,還是內在的精神層面、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我們的祖先也許從前發出過很強的聲音,用他們創造的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但今天,離開那個臆想的原點,回到那個我們該呆的角落,我已經強烈的感受到那種衰落。而且今天的我們對於這個所謂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難看到會有新的或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產生或者留下,過度的商業和物化,讓這個民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像人了,越來越遠離人本了。
這種全國人民一個聲音的大背景下,對於內容創作者是一種更大的挑戰。今天我再去看中國紀錄片的問題時,對於內容創作本身而言,我覺得最致命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基本功太差,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和技術掌握上,我們離要完美表達的那個東西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當然這樣簡單埋怨導演的見識短淺基本功薄弱其實絲毫於事無補,這趟法國之行,給我最大的清醒是:我們急於建設的應該是真正意義的製片體系和製片人。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製片人從哪裡來?理想意義的製片人又在何方?
一個圓滿意義的製片人,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愛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層面相當理性;他善於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於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創業、創新和奔跑的實務能力。
2, 他諳熟商業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對內容和藝術卻有相當的敏感,有足夠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3, 他能讀懂人心,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觀眾的樂趣。
但是,這樣一個有著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會在哪裡呢?!
選題聯想
看著那樣多形式各異的好片子,我覺得大腦受刺激:紀錄片的題材其實是多麼的寬泛,我們的導演什麼時候可以更貼近地面更貼近皮膚說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話和故事呢?!
我們有那樣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樣多的題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話題 中國人口這樣多,真的是毛澤東的一個愚蠢政策導致的嗎?!我覺得未必 比如采訪83歲外婆 60歲的媽媽 還是35歲的女兒 每個人的生育觀、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樣的 同樣年紀的女人 城裡的和農村的又有怎樣不一樣的故事和命運呢?。。。。選擇好對象,裡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樂 有幸福 這快樂和幸福又是什麼?
中國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樣的高樓 一樣的白色瓷磚 一樣的蘭色反光玻璃 一個的品種的草籽 一樣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訪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來者的觀感 還有設計者的本意和當下的態度 我們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像力這樣的空洞詞彙 各個讓我們無法明辨地區差異的死板面孔足夠讓我們每個人無地自容: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缺乏創意和想像力!
菜市場 城市是誰的城市 菜市場的商販來自何方 他們有著怎樣共同的辛酸和樂趣。。。在昆明的菜市場 度量單位是公斤 你要買一斤酸菜 賣的人會告訴你只需要買三兩就夠了。。。但在北京 度量單位卻是10元 5元 什麼東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東西的話 最後對方一定會賣給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東西。。。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的不一樣在這些細節中便一覽無余
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聽音樂 在透過什麼方式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我們在聽中國的音樂,還是聽外國的音樂,是古典的還是現代,我們透過何種渠道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中國有無真正的樂迷,真正的樂迷「痴」到如何的一個狀態 。。。。每一個小切面展開 都會有無數讓製作人自己或觀眾意想不到的故事鋪展開來
詩歌去了哪? 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誰在關注詩歌?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關注詩歌?寫詩的是誰?讀詩的又是哪些人?他們又會在什麼樣的場合讀詩?。。。詩歌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什麼時候輝煌過,是怎樣的輝煌?它又在什麼時候隕落?它又是如何隕落到今天的缺失狀態?
中國的雕塑 各個城市廣場的雕塑出爐背後,早期爆發戶庭院內維納斯塑像,新式社區內雕塑的來龍去脈,798工廠內各類冠以藝術之名的雕塑。。。。還有西單廣場和去十渡路上一個叫韓村的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樹也算上的話,所有這些一一展開,中國人的群體審美的水平和個體審美的差異都一覽無余了。
結婚證的故事 結婚證產生於何時?在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作用和功效?中國的結婚證生效范圍?是咱們自己給自己生產的「合格證明書」還是在更遠范圍內也同樣有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中國結婚證產生過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紹信的故事 介紹信產生於何時?為什麼會有介紹信?最早產生此物的背景是什麼?介紹信在多大范圍內有效?在有效范圍之外使用介紹信時出過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紹信出過的千奇百怪的笑話、締笑姻緣的官司。。。。
戶口的故事 中國為什麼會有戶口?戶口制度起源於何時?一個沒有戶口的人在中國如何生活?因為戶口普通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悲歡離合?今天的戶籍又有怎樣的變異?這種變異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中國人到底怎麼學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一個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怎麼學?一生要花多長時間去學?學習的障礙和誤區到底在哪裡?對於英文程度的測試,一個普通中國人究竟要經歷多少個門檻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關於英文水平的認知到底有多少?。。。關於英文的學習和英文的考試在中國催生了多少個企業?這些企業為中國的「雞的屁」增加了多少貢獻。。。。。。。
中國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國的老年人在干什麼,除了在大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們的社會公共生活到底在哪裡?他們在跟誰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們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繚亂的世俗生活背後到底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粉絲是誰?誰是粉絲? 粉絲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什麼會成為粉絲?各種粉絲用怎樣的方式追逐他們內心的偶像?粉絲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生活?靠什麼為生?他們如何面對周圍的目光和質疑?他們在短暫狂歡之後又是如何返回到他們常態生活?
17歲孩子讀什麼?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體社會中孩子們到底在消化怎樣的精神食糧?他們是否還在讀書?他們讀怎樣的文字?他們如何獲得他們的信息渠道?許多過早來自成人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對他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誰在關心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被關注?他們和成人社會有沒有溝通?如何溝通?
中國人的周末如何度過? 除了KTV和郊區游 中國人還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誰一塊玩 如何玩。。。。
中山公園何其多 中國有多少中山公園 怎麼出來這樣多中山公園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園里消磨時間 他們以什麼的方式在公園里渡過 公園管理中問題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國都一樣的?同樣的問題各個城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中國幼兒園孩子的接送 誰接 用什麼工具接 什麼時候接 什麼時候送 一路上要闖多少關口。。。。。因為這種接送 有過多少尷尬 無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國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線路 公交站牌 如何設置 每個城市都不一樣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國大學的門 中國大學到處都是門 正門 東門 南門 還有西門和小西門 這些門都建於何時?最老的大學大門在哪裡?門口都站著誰 大學門口的小商販都在賣什麼?冰棍、文憑、圖書。。。還有別的什麼?
中國的廣告牌 城市裡的廣告牌以商業的居多,稱為戶外廣告 鐵路旁邊、城鄉結合處還有農村的廣告以及各種標語口號 誰寫的 什麼狀態和背景下寫上去的 寫給誰看的。。。我覺得把它們羅列到一起,會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鄭瓊 寫於2006/09/03
DOC TALK其實是一個規模很小的紀錄片大會,非常加拿大化,整個會議也就兩天,一共才13個提案,全部來自加拿大本土的製作公司,買家也以加國為主,零星有二個來自美國電視台和相關機構,可能是因為他們靠得比較近的緣故
資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網站也是寥寥無幾,看來規模真的不大
❿ 中國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過那些獎
截至到2019年5月6日,中國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委會特別大獎、特別技術獎、金棕櫚獎、最高綜合技術獎、最高技術大獎,獲獎影片及時間如下:
1、《楊貴妃》
1962年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獲最高技術大獎。該片改編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主要講述楊貴妃深得唐明皇的寵愛,貴妃之兄楊國忠憑妹顯貴,位居丞相,卻因為貪贓枉法,引起軍民共憤。最終貴妃走到梨花樹下投繯自盡,整部電影相當悲情。
2、《俠女》
1975年胡金銓執導的《俠女》奪得第28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該片根據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中同名小說《俠女》改編,講述明代書生顧省齋為了妻子,與東廠交鋒對決的故事。《俠女》的武俠題材、戲曲美學和東方思考的完美結合,被後世的武俠電影模仿與借鑒。
3、《霸王別姬》
1993年陳凱歌憑《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電影可謂是華語電影巔峰之作,至今無電影可以媲美。該片改編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4、《戲夢人生》
1993年侯孝賢執導的《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它是一部記實性電影,以李天祿前半生的生活經歷為敘事主線,李老本人的口述回憶與拍攝重塑的場面相互穿梭交織,以李天祿的個體經歷呈現出台灣自清末至1945年日本投降五十年間的歷史風貌。
5、《活著》
1994年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評委會大獎。這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史詩的電影,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電影和原著比較起來,基本接近於原著,也算是華語電影的一座巔峰。
6、《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5年張藝謀執導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最高技術大獎。該片講述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鄉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後小金寶所引出的黑幫悲情故事。也是張藝謀把文藝元素和類型片融合得更加成熟的一部。
7、《春光乍泄》
1997年王家衛憑《春光乍泄》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影片講述了一對同性戀人前往南美遊玩,因迷路都留在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結果卻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而分手的故事。這部電影無論從鏡頭、情節、主旨、美感都運用到了極致。是王家衛最有水準的一部電影。
8、《荊軻刺秦王》
1999年陳凱歌執導的《荊軻刺秦王》獲第52屆最高技術大獎。該片講述了公元前三世紀的中國,雄心壯志的嬴政如何統一天下,而不惜鏟除一切阻礙,最後建立空前帝國的經過。《荊軻刺秦王》中,陳凱歌把那個時代的歷史,很藝術地搬到銀幕上,算是對歷史的敬畏。
9、《鬼子來了》
2000年中國導演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獲第53屆評委會特別大獎。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影片反映了中國人忍讓但堅韌不拔的性格。
10、《花樣年華》
2000年,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獲第53屆特別技術獎。此片由王家衛自編自導,改編自劉以鬯的《對倒》,講述了一個關於遷徙的愛情故事。《花樣年華》被稱為一部懷舊經典的電影。
11、《一一》
2000年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奪得最佳導演獎。這是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本片主演講述了簡南俊一家人的各自生活軌跡直至婆婆病逝的故事。也是楊德昌遺作。
12、《青紅》
2005年由王小帥執導的《青紅》獲第58屆評委會大獎。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父親認定遷回上海才是唯一的幸福,於是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女兒,因此扼殺了青紅人生中最可貴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青紅》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探索家族長老和子嗣之間矛盾沖突的家庭故事。
13、《春風沉醉的夜晚》
2009年婁燁導演,梅峰擔任編劇的《春風沉醉的夜晚》獲得最佳編劇獎。影片講述2007年的南京發生的兩男一女的情慾故事,姜成和他的朋友羅海濤驅車前往海邊,偶遇了漂亮女孩曉雪,隨後三個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慾望的斗爭。這是一部特別安靜的電影,沒多少對話,就連戲劇沖突都少。
14、《天註定》
2013年賈樟柯執導的電影《天註定》獲最佳編劇獎。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兒騎摩托回家,與大海擦肩而過。大海焦灼於村裡的煤礦被私人侵佔。小玉告訴男友這個春天他們的感情要有個決定。廣州,小輝不停地換工作。四個中國不同地域的人,他們交錯相遇,各自面對生活之中的憂傷,愛與希望。這是賈樟柯最與眾不同的一部影片。
15、《刺客聶隱娘》
2015年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影片取材自唐代裴刑短篇小說集《傳奇》里的《聶隱娘》一篇。主要講述了聶隱娘幼時被一道姑擄走,13年後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傳奇女俠的故事。這也是侯孝賢拍出的最美電影,濃濃的唐朝古風,美到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