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⑵ 智慧樹知到《歐美電影文化》2023見面課答案
智慧樹知到《歐美電影文化》2023見面課答案
1、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B
2、成長教育小說的情節主要是關於
A.異國情調
B.宗教和政治
C.青春、成長和幻滅等問題
D.歷史人物
正確答案:青春、成長和幻滅等問題
3、里爾克《給一個青年的十封信》中寫道,“人們愛把青年比作春,這比喻是正確的。可是彼此的相似與其說是青年人的晴朗如春日的明麗,倒不如從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長、更像那在陰雲黯淡的風里、雨里、寒里演變彎扮的春。”請選出符合這段話意思的多個選項()
A.青春既像做派春天那樣美好,又充滿了不安、蛻變和痛苦
B.里爾克強調了青春是一個成長過程和過渡階段
C.里爾克只是隨意的比喻
D.里爾克認為人們的比喻是對的,但是里爾克換了一個視角來純鬧賀分析和理解這個比喻
正確答案:青春既像春天那樣美好,又充滿了不安、蛻變和痛苦#里爾克強調了青春是一個成長過程和過渡階段#里爾克認為人們的比喻是對的,但是里爾克換了一個視角來分析和理解這個比喻
4、成長總是自我否定。()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5、《四百擊》在法語中是人們用來形容
A.打了四百下
B.青春期的強烈反叛
C.打架
D.不知道什麼意思
正確答案:青春期的強烈反叛
1、古典敘事模式是()
A.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開放式的結尾,作者中立的虛偽
B.只是簡單的再現事物
C.開頭,中間,高潮,結尾
D.紀錄片
正確答案:開頭,中間,高潮,結尾
2、現實是
A.現實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B.客觀存在的事物
C.現實不等於事件,而是包含了對事件的判斷和確認
D.現實就是沒有錢
正確答案:現實不等於事件,而是包含了對事件的判斷和確認
3、現實主義敘事模式是
A.開頭,中間,高潮,結尾
B.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開放式的結尾,作者中立的虛偽
C.就是現實
D.革命題材
正確答案: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開放式的結尾,作者中立的虛偽
4、任何種類的藝術都是一種認識形式,它有助於加深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也加深我們對世界的熟悉性。
A.是
B.否
正確答案:是
5、費里尼認為,無論現實如何,新現實主義就是一種擺脫偏見,擺脫橫亘在現實與自我之間的規約去看事實的方法——消除先入之見,誠實地去看待它——這里的現實不僅僅指的是社會現實,也指一個人內在的所有現實
A.是
B.否
正確答案:是
1、人們為什麼相信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是真實的,是因為
A.只是沖動
B.因為我們想要或者需要它們這樣
C.這是迷信
D.個人選擇而已
正確答案:因為我們想要或者需要它們這樣
2、“我完全拒斥故事。因為在我看來他們除了帶來謊言外別無所有。而最大的謊言就是故事總是表現出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有頭有尾的一致性和連貫性,而現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這段話的作者是()
A.費里尼
B.特呂弗
C.庫斯圖里卡
D.維姆-文德斯
正確答案:維姆-文德斯
3、我們理解現實,理解我們的生存境遇,一定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礎上的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4、電影《羅生門》中強調多襄丸、妻子真砂、武士、樵夫都撒謊了,謊言背後的根本原因
A.禁忌
B.社會地位
C.利益
D.權力
正確答案:禁忌
5、《朗讀者》中男主人公麥克沒有發現了漢娜是文盲的秘密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B
⑶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的形成和發展完善之路
「好萊塢」有幾種界定方式:最寬泛的是指美國電影業,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規模的電影製作和發行氏輪公司;狹義的「好萊塢」是指「七大金鋼」公司(俗稱「主流片廠畢檔」,包括時代華納、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環球,哥倫比亞、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萊塢」是指大洛杉磯市當中的一個鎮,山坡上有個巨大的「好萊塢」(Hollywoodland)字樣,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該市。
以時間坐標來看,「好萊塢」大約從1904年起,敘事形式(劇情片)成為電影產業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
這時,好萊塢開始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強勢力量。
1908——1927年是經典好萊塢電影的發展階段。
1910年左右,許多電影公司開始遷往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一個小鎮,好萊塢成為電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
到1920年的10年間,許多小公司逐漸合並成為一些大公司。
在這種大眾化生產體系的製片廠里,美國電影開始形成了完全傾向敘事形式的電影製作。
愛迪生公司的一位導演埃德溫.鮑特是第一個運用敘事連貫性與發展的原則來拍片的導演(相對於早期的雜耍式小喜劇的影片,是一種前古典的敘事電影)。
鮑特的影片《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1903),片中我們看到一對母子被消防員救了兩次,一次從屋裡拍攝,一次從屋外拍攝。
雖然該片運用了一些重要的經典敘事因素(如一個消防員預感火災將發生,一連串拉著警報的消防車開到現場的鏡頭),但鮑特在當時還沒有認識到應當如何運用兩個鏡頭的交錯剪輯,來傳達給觀眾一個完整的故事與劇情。
鮑特的另一部電影《火車大劫案》(1903)則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電影的原型。
劇情發展已經具有清楚的時間、空間和邏輯上的線索,從劫匪開始搶劫到最後被殲,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發展。
好萊塢導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和《黨同伐異》(1916),其敘事語言的開創性具有讓電影可以和音樂、戲劇、小說等門類一同站在藝術品的行列里的劃時代的意義。
這兩部影片已把一個場景分成幾個鏡頭,交叉運用遠景和大特寫,並且他賦予了這些手法強烈的動機或理由。
在情節處理上已不僅是簡單交代救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救援行動,而是發揚光大為經典的「最後一分鍾營救」。
格里菲斯把剪輯句法的基本要素變成精確有力的語言,被電影學者叫做「經典剪輯」。
經典剪輯用剪輯來增強戲劇效果,而不是只達到一些純粹表面的目的。
並且把動作分為一系列鏡頭,仔細選擇和安排遠景、中景、近景鏡頭,並不斷改變觀眾視點,是主觀的連續性,即包含在連起來鏡頭中的聯想。
用一個比喻來說,汽車在早期已經具備前後四隻輪子,一隻方向盤,駕駛倉等一直到今天汽車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
格里菲斯的電影對於電影敘事,尤其是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就是那四隻輪子和一隻方向盤。
到了無聲電影的尾聲,也就是20年代末期,經典好萊塢電影已經發展出相當復雜的格式,聲音和色彩等電影新技術的出現也對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30—40年代經典敘事的好萊塢電影達到高峰,並很快風靡全球。
60—70年代在經歷了漫長的低谷時期之後,好萊塢電影工業完成了向新好萊塢轉化的過程,又迎來一派繁榮。
出現了一批被稱為「電影業的小夥子」的年輕導演,他們對經典好萊塢敘事傳統充滿了敬仰之情,他們遵循經典電影類型片樣式,但又加入了許多個性化風格。
高科技的運用也更加豐富了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手段。
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1972);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1977);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大殲數信白鯊》(1975);馬丁.斯科西斯《計程車司機》(1976)等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馬丁.斯科西斯,他是典型的從小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一代人,深受好萊塢電影文化熏陶,同時又是在好萊塢統治下的美國電影界生存,他可以嫻熟的把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段運用到自己的作品裡,講出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好萊塢的電影「好故事」,同時他把理念和思考蘊含於故事之中。
首先有一個讓觀眾滿意的故事,然後觀眾再考慮去接受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即由感性到理性,講故事一直是他傳達感情和思想和有力武器。
斯科西斯的影片中還運用了許多大膽的新技法,大量的跳接,突如其來的定格,和許多大膽的特技,這是傳統好萊塢沒有的。
但這些技法以觀眾認知為基礎,具有巴贊所說的「邏輯性」,所以仍然保持了觀眾的幻覺。
與歐洲許多導演不同,他的電影仍是觀眾視點,他在觀眾視點和導演視點中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他們否認那些「隱而不見」的敘事和「消極」的看片的經典原則,他們極力張揚個性化的藝術創作,也許斯科西斯們的探索正是當代電影發展方向和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未來走向。
美國著名電影史研究專家羅伯特.艾倫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電影史:理論與實踐》指出:「自本世紀以來在西方佔主導地位的電影風格被稱為經典好萊塢敘事風格。
這個術語意指電影元素的一種特定組構範式,它的整體功能就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講述一個特定類型的故事。
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包括一條連續的因果鏈,動因是某個角色的慾望或需求。
通常的解決方式就是滿足那些特定的慾望或需求……經典好萊塢風格的歷史重要性在於到20年代後期,好萊塢風格作為敘事影片創作的獨家風格已為世間大多數人所接受。
其他風格則被好萊塢風格的陰影所遮沒,並且要在好萊塢風格所建立的標准面前受到評判。
對於電影史學家來說,好萊塢風格提供了一種在歷史上可以界定的標准,一種美學參照系。
其他風格將被聯系於這種參照系加以評估,參照系內的影片和影片創作者亦會因之而確定各自的位置。
顯然,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整體功能就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講述一個特定類型的故事。
」而這種「特定的方式」就是三四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戲劇化風格,並進而形成了好萊塢全盛時期所特有的類型電影,使得好萊塢影片可以歸納為一個個「特定類型」。
因而經典好萊塢電影曾經也被稱為「戲劇式電影」。
二、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結構策略
西方戲劇在舞台上講故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早在古希臘戲劇就已經開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戲劇結構(序場Prelude、開場Introction、發展Development、解決Resolution、尾聲Epilogue)。
經典好萊塢影片很「霸道」的把借用這一結構樣式講故事的電影結構方法歸入自己名下。
當然戲劇按照沖突律結構劇本,雖也適用於電影劇作結構,但「電影在應用這一定律時必須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條件。
」(美國電影和戲劇理論家勞遜語)
在經典好萊塢敘事結構中還有一種以序曲、主題、第一主題變奏、第二主題變奏、主題再現、尾聲這一交響樂為藍本形成的「電影交響樂結構」方式,本文不做展開了。
1、序曲和尾聲。
古希臘戲劇多在廣場集市上演,人來人往環境嘈雜,序曲的功能是等待觀眾,幫助觀眾情緒沉靜下來。
序曲往往既沒故事也沒人物,只有音樂。
尾聲的功能是讓觀眾平靜的回到現實。
六十—八十年代好萊塢電影傾銷年代,電影放映前廣告已放映一會了,所以電影往往從第一個畫面就開始進入故事。
中國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第一個畫面鞏俐就開始講話了,就是一個例子。
尾聲則由於故事已結束,就是讓觀眾等燈亮起來的作用,也被很多劇作者和導演所舍棄。
早期經典好萊塢電影都是嚴格按5幕式進行結構的,八十年代以後的敘事結構變成了沒有序曲和尾聲,只有開場、發展、解決的三幕式成為主流。
這一演變不是美學因素造成的,而是環境造成的。
2、「起、承、轉、合」。
中國古典派在文章結構的講究上有「起、承、轉、合」的概念。
這個結構故事的總結和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結構開場、發展、 *** 、解決有著神似的相象。
開場(Introction),在這一部分中編導的主要目的在於「破題」,即介紹劇中明星人物並介紹他的對手,設置一個矛盾或危機。
開場要求「開門見山」,是在富於動作性的沖突中展開的。
任何敘事藝術都以寫人為中心,這個「沖突」往往體現為性格的沖突。
開場部分應當以交待清楚重要人物之間的性格差異為要務,並且還要點明敘事的重心和基本情景。
典型的方式是在開場時,盡量以連續發生的情節動作來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
這種情形,可用「讓觀眾陷在劇情中不能自拔」來形容。
觀眾會在已呈現的事件當中推測可能的原因。
經典好萊塢影片《魂斷藍橋》的開場為例,便是在富於動作性的沖突中展開的。
男主人公羅依和女主人公瑪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亂糟糟的空襲警報中相見了,這是大情景。
羅依是馬上要上前線的軍人,瑪拉是一家紀律嚴厲的芭蕾舞團的演員,這是小情景。
這些基本情景都不允許他們相愛。
羅依是個浪漫貴族出身的軍人,瑪拉是一個平民之家務實的姑娘。
羅依取走瑪拉小護身符,沒出席上司的宴會,卻跑去觀看瑪拉演出,並把她私約出來,兩人在「燭光俱樂部」約會。
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還有英國傳統社會傳統等級觀念的重壓。
這個開場部分就讓性格沖突接火交鋒,為未來沖突建立依據,也為悲劇性結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礎。
發展(Development),也叫「糾葛」,著重展示矛盾糾葛如何加強劇中英雄的困難與危機。
不僅要展示劇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還要著重刻畫劇中人物所面對險惡的環境。
影片《魂斷藍橋》發展部分有五段戲,孤立起來看,各成段落。
認真分析,上一段是下一段開始,下一段又是上一段的必然繼續。
另一種說法是前一個是下一個的准備,下一個是前一個的 *** 。
《魂》片作者正是按照「沖突律」的法則,經過仔細設計和安排,錯落有致地把各個部分組織起來,以達到矛盾深化的目的。
由於矛盾的不斷深化,便也造成了戲劇藝術必需具備的那種緊張感。
這種「緊張」必須逐漸加強,不能讓它鬆弛下來。
困難點要越來越難才好看。
姐姐反對完,媽媽反對,爸爸再反對,這是瓊瑤劇常見的敗筆,同一性質的反對張力一樣,這就不是層層遞進的緊張了。
阿契爾在《劇作法》一書中說:「戲劇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於一個詞「緊張」。
而劇作家技巧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於產生、維持、懸置、加劇和解除緊張。」
經典的發展結構為了不斷加強這種緊張感,往往要遵循一條原則,即按照情節發展的邏輯,順序地把來龍去脈交待清楚,是劇情能夠以步步相逼的發展威勢,奔赴 *** 。
它必須按照因果關系,把段和段、場和場,循序漸進地、承上啟下地、合情合理地連接起來。
大部分的情節發展模式是:因果關系通過不同方式改變角色的境遇。
最普通的一種就是——所知信息的變化。
經常,角色在劇情發展過程中獲得了某些信息,其中有一些在劇情轉折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還有目標引導的模式,及它派生出的找尋模式和調查模式等。
時間與空間也提供情節發展的不同模式。
經典發展模式強調戲劇的整體性,表面上合理的動機,各個組成部分的連貫性。
每一個鏡頭都不露痕跡的過渡到下一個鏡頭,力求使動作順利地開展,造成一種不可避免的感覺。
為了增加沖突的緊迫感,有時會加上某種最後期限,從而強化感情。
尤其是在早期經典好萊塢電影中,經典發展模式往往有兩條情節線索,與主要的動作線索同時展開一個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
在愛情故事中,一對次要戀人與一對主要戀人同時出現。
*** (HighestPoint),電影敘事中的 *** 是指戲劇性進展(在情緒、劇情、力度方面)最高點。
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 *** 並非必然是一場激烈的戲,只需要情緒激烈就行了。
在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那場經典的淋浴兇殺戲中(第一幕最後),兇殘、血腥的表現遠比最後在地窖中發現母親屍體要多。
*** 也更不一定是一種戲劇性突變。
相反, *** 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著的對抗。
例如經典類型片中的西部片和偵探片中,表現為主人公和對手公開發生接觸對抗。
一方勝利、一方失敗。
經典好萊塢敘事結構中的 *** 往往是結構的頂點,是沖突從量變到達質變的時刻。
在《魂斷藍橋》中,如果說發展部分還只是矛盾經歷著量變的過程,那麼,當一直作為伏線處理的「等級差距」這一新的矛盾突現出來時,促使原有的矛盾產生質變,形成了全劇的 *** :瑪拉作出了最後的抉擇,她奔向羅依母親的房間,向羅依母親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 *** 這一時刻里,人物往往將其精神本質最鮮明地表露出來。
*** 時刻的瑪拉個性鮮明奪目:她是一個受正統觀念深深束縛,一個肉體雖遭污辱而心靈至純至美的女性。
在 *** 這一時刻里,體現在整個沖突中的兩種力量,誰勝誰負也已被確定:在純潔愛情和傳統觀念較量中,瑪拉終於失敗了。
西方的畫作總有焦點最中心的地方。
西方的畫作很自然的就能把欣賞者的目光引到視覺焦點上,這是其技巧的必然。
與之相對應的,往往一部兩小時片長的經典好萊塢敘事影片在其時間的正中點:一個小時的時候,會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那就是「次 *** 」(1stculmination)。
解決(resolution), *** 之後的部分,是矛盾沖突的結局。
原則上,任何敘事都會走向結局,結局往往意味著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沖突,獲得了解決(至少作出了解答)。
大多數經典好萊塢敘事影片都會呈現一個封閉性的結尾,不留下任何未解決的問題,尋找一個最後的結果來完成因果鏈。
觀眾通常會知道每個角色的命運,每個秘密的答案和沖突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特徵都並非敘事形式所必需。
按照經典的傳統,在喜劇中是婚禮或舞會,在悲劇中是死亡,在一般戲中是團圓或恢復正常生活——結束。
最後一個鏡頭出於它的特殊地位,往往是某種哲學概括,總結前面這些素材的意義。
3、好萊塢最新寫作觀念——搭橋式
美國學者托馬斯.沙茲在《舊好萊塢/新好萊塢:儀式、藝術與工業》一書中指出:「好萊塢製片廠實際上逐漸把影片生產的每一個階段都標准化了,從敘事的構思到最後影片投放市場。
」好萊塢這種標准化的製作是與好萊塢觀眾密切聯系協調的結果,是一種對觀眾集體價值和信仰的應答手段。
市場的成功必然鼓勵重復,而任何敘事模式,甚至在電影敘事一般語法中的一個孤立技巧的演變,也都是製片人和觀眾之間持續進行交換的結果。
觀眾的反應最終決定了一個故事的敘述範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復或者進行更改,並最終在電影生產系統內加以成規化。
我們來簡略的瀏覽一下經典好萊塢電影生產要經過的幾十道工序:首先由製片人提出拍片意圖,交編劇部門編造故事,確定情節,再到「噱頭部」增添笑料,補充滑稽場面,次要情節,然後便到專門設計對話的部門寫出對話。
劇本定稿後,交由總導演分配給負責各個場面的分導演,安排協調調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部經典好萊塢敘事劇作的創作並完成,並不像一幅畫作或小說往往由一個人獨自構思創作而成,而是一個集體進行的項目。
比如小說的結構並不重要,小說家信筆寫來的多,讀者對小說閱讀是亂翻也能看懂的。
而電影,尤其是經典好萊塢電影是線性敘事的,故事結構必須很嚴密,要嚴絲合縫才行。
好萊塢不同工序的編劇們是靠什麼來結構出敘事的框架的呢?看了對下面一張圖的解讀,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答案:好萊塢的編劇們更象一群蓋大橋的建築工程師。
他們新開發的劇作法叫「搭橋式」。
故事進入點次 *** ***
ⅠⅡⅢ
序幕開場(破題)發展(糾葛)解決尾聲
第一個橋墩第二個橋墩
(動機)(目標)
我們知道蓋一座橋並不是從河的一邊壘到另一邊,而是先壘起中間承重的橋墩,再搭兩邊橋板。
好萊塢的「工程師」們結構劇本也同樣不是由頭寫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圖中所示的「動機」和「目標」二個橋墩。
從這里開始建立全劇的敘事結構。
第一個橋墩是故事的進入點,「工程師」們苦思冥想的是找到怎樣一個「意外」造成故事進入。
在第一個橋墩首先他們要解決的是主人公的動機問題。
經典好萊塢影片的敘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發的劇情因果鏈幾乎是所有敘事事件的動機。
第二個橋墩在全劇的 *** ,這里是主人公的目標所在。
只有這兩個部分扎扎實實的想明白,看透了,結結實實壘起來,才可以由此而開始鋪展橋面。
這就是「搭橋法」的核心之所在。
這個方法雖然匠氣,但對於結構一部經典敘事的好萊塢影片又是很實用的辦法。
以前一本影片的膠片長度是10分鍾,一部120分鍾的好萊塢電影就是12大本膠片,一部影片也就是由12個事件來組成,這就是機械性的習慣,也是暗藏在觀眾心中的習慣,即10分鍾一過就期待下一個事件。
建橋的工程師挑選建橋的材料要權衡長短尺寸和重量。
好萊塢的「工程師」們則以時間為單位裁剪素材,長於10分鍾完成的事件,15分鍾減掉5分鍾就好了,不足的補齊就OK了。
時代的進步,現在電影觀眾的欣賞節奏加快,要求6-8分鍾要完成一個小事件,這樣一部120分鍾的影片要求有16個左右小事件組成。
「工程師」們修改潤色劇本總是從小的事件的裁剪入手的,然後再去分析大的結構,以是否勻稱為好的標准。
這是好萊塢劇作「工程師」們把握節奏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三、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技巧策略
1、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 *** 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很顯然,這種敘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觀眾對事物理解的心理邏輯之上的。
因此容易被觀眾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說,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電影的敘事而對其中蒙太奇敘事技巧卻習焉不察。
這種把自身隱藏起來的正是一種所謂「透明」的敘述。
這種敘述方式造成了觀眾的幻覺,使他們相信好萊塢的那些傳奇。
2、觀點選擇:經典好萊塢觀點包括主觀(subjective)、客觀(objective)、絕對客觀(absoluteobjective)、全知觀點(omniscient)、作者觀點(author』s)、多重觀點(multiple)、復合觀點(bination)。
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
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即使觀眾只注意一個人物,我們也可以通過劇情獲取劇中人所不了解或沒聽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公路勇士》是這種傾向的好例證)。
這種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類型所片(如偵探片)中才廢棄不用。
經典好萊塢敘事並非一味鼓勵觀眾對影片中主人公的絕對認同,實質上「電影最終的威力,尤其是經典好萊塢傳統的威力在於主觀認同與客觀超脫之間,參與動作與觀察動作之間的張力。
」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煞費苦心地讓觀眾積極實現主觀認同而參與情節之中的同時,又通過精心的安排讓觀眾置身於這些中心人物之外,讓觀眾處於一定的審美距離而觀看劇中人的表演。
這一點突出表現在攝影機的正/反拍(被攝對象)鏡頭敘述模式和全知的敘述模式交互運用。
一方面,在正/反拍鏡頭中,影片讓劇中人直接為觀眾組織戲劇性空間,只有劇中人在看的時候,觀眾才在視覺上看到劇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間,從而直接鼓勵觀眾和劇中人物產生強烈認同,觀眾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成為劇情動作的參與者。
另一方面,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
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如下幾種: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俄國學者費拉基米爾.普羅普在他的《俄羅斯民間故事研究》中認為故事中的眾多身份,面目各異的人物卻不外乎七種角色,普羅普將其稱為七種「行動范疇」。
分別是:①壞人②施惠者③幫手④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⑤派遣者或出發者⑥英雄或受害者⑦假英雄。
應該說不論是敘事電影還是民間故事,類型化的人物是它們共同的敘事基礎。
經典好萊塢電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類型化。
所謂類型人物,正如英國文藝理論家福斯特所說,就是具有單一性格結構的人物,也就是說可以用一個專有名詞或 *** 名詞便能夠概括的人物。
福斯特認為,文藝作品中類型人物的最大好處就在於,讀者或觀眾可以輕易地分辨他們並記住他們,這種類型人物善惡分明,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
當然這種類型人物最大的弱點在於,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淺,缺乏足夠豐富的性格內涵。
好萊塢生產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幾乎都具有善惡分明的類型化傾向,無論是英雄牛仔與印地安人、警長與匪徒幾乎全部都可以用類型化來劃分。
4、對白技巧:經典好萊塢電影對白有如下幾種功能:帶動故事情節;表現角色內心;介紹源由、背景、過往;定下調性。
講幾點編劇們寫對白時小心的地方。
不要出口成章,小心佳句,單看很好,放角色口中則不好。
激動時不可說明白話。
要人說人話,不要太完整。
「一個破碎的我怎麼去拯救一個破碎的你,,,,」這就是一句日常口頭不會說的話,寫成對白是敗筆。
舞台上長篇大論的對白用的多,放到電影里要小心。
《蘇菲的抉擇》和《德克薩斯州的巴黎》兩片中都有長達十幾分鍾的精彩的長篇對白,它要求首先演員要棒,其次故事要堆疊到那個情緒和意境才可以。
對白還可以用來轉場,也能構成溝通。
對白勿與視覺重復,但可與視覺相輔。
好萊塢編劇們最老套的對白的信念:最後一句話最有力。
5、節奏的控制:文章的作者控制文章節奏的手段是段落。
電影控制節奏的辦法很類似,一段電影是用開場和收場的視覺的標點符號——鏡頭來分段。
空鏡、搖鏡、淡出淡入等都可以起段落逗號和句號的作用。
經典好萊塢電影的轉場有時間轉場、空間轉場、情感轉場、空鏡轉場、餘音戲轉場等轉場手段。
6、好萊塢劇本寫作程序:一般是這樣的順序構想(idea)、本事(synopsis)、角色研究(character
sketch)、故事大綱(treatment)、分場大綱(scene-by-sceneoutline)、劇本(script)。
⑷ 美國電影,英電影,中電影,分別反映什麼思想文化
美國電影,主要是反應美國普世的價值觀,一切為了自己的國家,當然,人權什麼的,也反應,一般的科幻美國片,絕對是拯救世界,美國是世界的NO.1
英國電影,很有英國的特質,例如李安導演的《理智與情感》,很有英國范兒,英國電影反應了英國人的貴族范、紳士,當然還有英國人的死板,可以看看《BJ單身日記》,連打架都是英式幽默~
中國 的,就是一切為了票房,大片,大片=大導演+名演員+大製作+大宣傳+炒作+爛劇本~
⑸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5)2018年歐美電影文化的答案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⑹ 為什麼美國電影里這么多拯救世界的片段
在美國電影中,拯救世界的題材被廣泛探索,這是因為美國文化和歷史中存在著強烈的英雄主義和拯救他人的觀念。
首先,美國作為一個孫轎旦移民國家,擁有眾多不同種族、文化和宗教的人們。為了建立一個共同的國家認同則擾,美國文化一直強調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其中包括自由、民主以及拯救他人的精神。這些價值觀在美國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中也得到了體現,比如美國獨立戰爭和二戰中的抗爭。
其次,美國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的佼佼者,拯救世界的題材在電影中的成功運用也造就了美國電影的偉大歷史。很多好萊塢的經典影片,比如《金剛》、《星球大帆巧戰》和《復仇者聯盟》等,都展現了英雄們無私奉獻、勇敢拯救世界的形象。
最後,拯救世界的主題不僅僅是美國電影中的曲折情節,更包含了美國文化的基本信仰,是一種宣揚慈善,關愛他人和願意為別人付出的情感和價值的表現。這樣的價值觀在電影中被放大和強調,影響著觀眾,引發了人們的共鳴,成為了重要的文化符號。
因此,美國電影中拯救世界的題材不止是一種娛樂觀影方式,更是一種表達美國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精神的方式,展現了美國人一直抱持的為他人著想,不惜一切代價拯救世界的精神。
⑺ 從影視作品淺談美國文化價值觀
]影視作品就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透過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觀念與態度。美國的影視作品之所以俘虜了全球人的眼球,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將美國文化價值觀巧妙地貫穿於其中。本文從捍衛夢想、追逐民主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輝三個方面對美國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讓我們在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新的定位與思考。
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是選用親情、友情、愛情、正義以及科幻為線索。大規模耗資製作的華麗場面,再加上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使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自由與民主藉助影片完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由此引起人們的思索與探究。美國影視作品傳達出的道德關懷和人道主義,物質進步和增長以及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都值得觀眾借鑒和學習,而這些不僅是美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支柱,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樂意標榜的完美價值觀。
一、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
美國文化體系的構建大多數來源於它的移民文化,所以美國的文化被稱作一個“大熔爐”。美國的傳統文化大多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他們的原住地所帶來的,盡管融入慶兆明了許多移民國的文化,大體上還是以英國的傳統文化為主。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被視為美國傳統文化的五大象徵,由此派生出的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就成了美國傳統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由於美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文化保留的時間也相對較短。美國的現代文化也是由傳統文化逐漸過渡而來,主要表現在美國夢,自由與平等,道德譽告主義與人道主義之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亞洲和拉美人,他們都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並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有所獲。同時,作為一個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國家,自由與平等同樣在美國文化體系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是由於早期的美國殖民大多數來自殖民國的中下層階級,他們嚴格反對“舊世界”的許多不平等現象,希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即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道德主義和人道主義也被視為美國文化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美國的現代文化正在從隔閡走向統一”。當然這與美國的社會體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二、從影視作品透視美國文化價值觀
(一)捍衛夢想
1.不同人的不同夢想
電影雖作為一門視聽藝術,但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大多數電影也不過是人們在閑暇之餘以供消遣娛樂的玩物。但是對於真正讓人看後有啟示、有收獲的電影還是一樣會得到觀眾的熱衷與好評。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在造夢,它並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小小的部分。有希望實現種族平等的夢;有渴望過上富足生活的夢;有盼望登上萬眾矚目的舞台,成為明星的夢;也有期望拯救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夢。而這些無一例外地都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夢,人們都籠統地把它稱作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盡管不同的人對這個詞語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軸心始終不會改變,美國這塊土地提供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平台給人們,即“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創造奇跡的可能”。
2.從《阿甘正傳》淺析阿甘的永不放棄
美國的許多電影都對“美國夢”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詮釋。影片《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就是展現美國夢的典型。在《阿甘正傳》中阿甘由始至終都貫穿著“笨有笨的作為”這一思想。盡管他是一個智障兒,但是憑著對生活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並參了軍,最終還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戰斗英雄。命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未知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等待我們的下一站會是什麼。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記得幫你打開一扇窗,透過窗戶,陽光依然可以照進來。阿甘的故事教會人們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3.從《當幸福來敲門》中解讀克里斯是如何捍衛夢想
另一部將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詮釋得很完美的電影就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猜猛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取材於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今著名的投資專家Chris grander。這部電影屬於勵志電影,但是卻與簡單地描述個人了奮斗與夢想的勵志電影截然不同。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棄家,只有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窮酸落魄業務員的形象,最後是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故事,而這一過程沒有堅強的意志與精神的支柱,常人是很難做到,兒子就是他不斷奮斗下去的動力。克里斯在影片中說:“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搭公車;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冒傻氣;我生活這一部分現在的一部分叫做疲於奔命,我生命中這個階段的階段叫做幸福。”這部影片不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奮斗,腳踏實地抑或是憑借聰明的才智去獲得成功。這里的幸福不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權利。追逐夢想不是一味地行走,偶爾也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有夢想就要好好地去捍衛它。
(二)追逐民主自由
1.美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自由與民主
平等與自由是美國人一直以來普遍認同的觀念,美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思想,但卻有普遍認同的觀念,即以平等和自由為中心的價值體系。美國的《獨立宣言》更是將平等與自由放在了首位,他明確地指出“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而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逐幸福的權力。”美國的自由與民主似乎就是上帝賜予他們的光環。在好多美國電影的開始,都有過這樣的`一幕,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一個象徵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的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因此民主與自由也就被反復地穿插在影視作品中。
2.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和瑞德對自由的追求說到美國文化中的追求自由,同樣也會把大多數觀眾的視覺拉回到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部電影用第三人稱的旁白描繪了肖申克監獄所發生的故事,以瑞德的視角描繪了安迪的所作所為和因為他而得到救贖的肖申克監獄的人們。本片最能吸引觀眾的還是主人安迪公強大的內心的力量和對自由生活的執著。他說人生可以簡單地歸於兩個選擇:忙著活,或者忙著死。影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渴望自由的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花19年用石錘鑿出一個洞,是什麼給了他動力,是內心的希望的火種。“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這也是作品本身所要告訴人們的。
(三)人性的光輝
1.人性的光輝是美國電影持久不衰的秘訣
美國的電影自始以來雖然在極力製造各種英雄神話,以各種視覺效果打造影片的獨特文化。如《真相至上》《戰馬》《泰坦尼克號》《2012》《驚濤大冒險》《危情時速》等。但無論是法制題材的電影抑或是一些巨型的災難片、科幻片,他之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將人性的光輝巧妙地穿插在了整部影片當中。
2.《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約翰及監獄長的身上所呈現出的人性的光輝
拍攝於1999年的《綠里奇跡》,它同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一樣同屬監獄題材的電影。監獄,是最陰暗恐怖的場所,充滿恐懼又令人毛骨悚然。盡管在這樣的地方,也不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犯約翰·科菲相貌恐怖,體形碩大,但卻身上有著溫暖的愛心和神奇的力量,他和監獄長保爾·艾治科姆一起誠心地幫助死囚們平靜地、安心地走過了人生最後的旅途,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而中國恰巧相反,盡管監獄中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因為教條主義的影響,很少有人去觸及。
3.《泰坦尼克號》中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泰坦尼克號》是一部里程式的電影,自1997年上映至今,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部電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僅僅是因為偉大的愛情,還有人性。“讓婦女和兒童先上”而不是“領導先走”。這是在船沉沒的那一刻,霍利克用錢收買大副要求先上救生艇這一戲劇沖突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在生死面前男士們自己浸在水中,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他們克服了人性的自私,他們都是英雄。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那個瞬間,船上相擁赴死的老年夫婦,母親講著故事和兩個孩子一起葬身海底,牧師在最後一刻還不忘給予人們精神的安慰,這都顯示出人類那無與倫比的偉大和無畏,他們就像會思考的蘆葦在自然的毀滅中迸發出了撼天動地的力量。一場災難,見證了人的脆弱,但也同樣見證了人性本身所含有的真、善、美。關於人性的主題,無論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總會讓人看後有思考、有收獲,也會成為人們永久歌頌的美話佳談。
4.從《拯救大兵瑞恩》中看硝煙彌漫中閃爍的人性的光輝
《拯救大兵瑞恩》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它不過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美國愛國主義宣傳片。但如果仔細觀看,將會領悟影片其深層次的含義。一個母親有四個兒子參戰,三個同時戰死,於是美國參謀總長下令無論如何要將身陷前線的第四個兒子安全撤回。作為現代民主的發源地之一,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強調個人價值。盡管“戰爭沒有仁慈,殺戮沒有良知,但硝煙彌漫中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4]。八個去救一個人,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兒子都命喪戰場的噩耗,相信看過此片的大多數男性也會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5]
三、結語
美國的影視作品憑借其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標桿。美國影視作品所反映出的尋求夢想,追逐自由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等價值觀已成為全球文化價值評判的標准。欣賞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提高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掌握語言本身的應用能力。大多數影視作品中都對中美文化的差異及沖突進行了描寫和探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地理區域的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⑻ 大學選修課歐美電影文化難嗎
您好,大學選修課歐美電影文化並不難,但是需要學生們有足夠的耐心和熱情去學習。歐美電影文化是一門涵蓋了歐美電影發展史、電影分析、電影藝術、電影理論等多個方面的課程。學習這門課程,需要學生們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對歐美電影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文學功底,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電影,掌握電影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電影創作的基本原則,以及熟悉電影史上重要的電影作品。另外,學習這門課程還需要學生們有足夠的耐心去研究電影,仔細分析電影,深入理解電影,以及熟悉電影創作的基本原則。總之,學習歐美電影文化並不難,但是需要學生們有足夠的耐心和熱情去學習。
⑼ 電影文化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第三層冊分別指的是()。
電影文化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第三層冊分別指核亮滑的是()。
A.物質產改臘品、生活方式、人類精神結晶
B.人類精神結晶、物質產品、生活方式鍵猛
C.生活方式、物質產品、人類精神結晶
D.人類精神結晶、生活方式、物質產品
正確答案:A
而當我們說到「電影」這個詞時,它既指具體的電影製作、產品(即影片)與觀賞等方面,同時也指比較抽象的、一般的、跟電影本身有關聯的各個社會文化方面。
⑽ 智慧樹知到《歐美電影文化(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章節測試答案
智慧樹知到《歐美電影文化(上做羨拍海工程技術大學)》章節測試答案
第一章測試
1、藝術的一個功能是()
A、使看不見的東西看見
B、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正確答案:A
2、“我怕喪失對他人的興趣”。是波蘭導演()的名言。
A、瓦伊達
B、基耶斯洛夫斯基
正確答案:B
3、電影保存了時間是指()
A、讓時間停止
B、人的生命經驗
正確答案:B
4、電影是繼文學、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之後的()
A、第七種藝術
B、第六種藝術
正確答案:A
5、《雲上的日子》的導演是( )
A、帕索里尼
B、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
正確答案:B
6、《雲上的日子》中有一段對白,“十二刀,一切真實都在其中,可是如果我要拍有三刀就夠了,這樣顯得更真實。”這說明()
A、再現真實不同於客觀的真實
B、沒有真實
正確答案:A
7、維姆-文德斯說,“我完全拒斥故事。因為在我看來他們除了帶來謊言外別無所有。而最大的謊言就是故事總是表現出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有頭有尾的一致性和連貫性,而現實根本不是這樣的。然而,因為我們對這些謊言的需求又是如此的貪婪,以致於使得我們即或用沒有故事的片斷來對抗也是毫無疑義的。也就是說,故事是不可能(表現真實)的,而我們又不可能沒有故事。”這段話說明()
A、電影是對我們生命經驗的再現和理解
B、電影純屬虛構故事而已
正確答案:A
8、《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導演是()
A、張藝謀
B、姜文
正確答案:B
9、《美國往事》的導演是()
A、科波拉
B、萊昂內
正確答案:B
10、《紅、白、藍》三部曲的導演是()
A、波蘭斯基
B、基耶斯洛夫斯基
正確答案:B
11、看電影的活動是()
A、它派亮既是集體性的同時又是極端個人化的,是凝聚社會去劇院的習俗和閱讀小說似的個人主義者白日夢的混合物。
B、僅僅就是娛樂
正確答案:A
12、電影藝術是()
A、影像的藝術
B、視覺與聽覺的合一,時間和空間的保留與再現,是時、空、光、電的合一。電影本身還包含著看電影,所以電純羨影院和觀眾都是電影的要素
正確答案:B
13、《阿甘正傳》是一部關於()的電影。
A、青春與成長
B、犯罪
正確答案:A
14、1957年的《十二怒漢》的導演是()
A、悉尼-盧漢
B、亨利-方達
正確答案:A
15、《三峽好人》的導演是()
A、王小帥
B、賈樟柯
正確答案:B
第二章測試
1、成長教育小說發端於18世紀晚期,代表作品如()
A、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