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手機虎牙上怎麼直播電影
首先,很抱歉目前手機是無法進行電影直播的,若您真有需要,可以選擇使用電腦進行網路直播。
用電腦的話需要達到七級,然後還要通過實名認證,才有直播電影的權利。在電腦上開啟屏幕動態捕捉就可以了。
資料拓展:
虎牙直播是中國領先的彈幕式直播互動平台 ,虎牙直播以游戲直播為主,涵蓋娛樂、綜藝、教育、戶外、體育等多種直播內容。虎牙直播覆蓋PC、WEB、移動三端,投入核心技術與優質資源,為用戶提供超清、極速、流暢的直播觀看體驗,與此同時,用戶還可以文字彈幕的形式與主播實時互動,享受社交樂趣。
⑵ 1937年巴黎世博會是關於什麼的 1962年西雅圖專業世博會是關於什麼的 哪一屆世博會是關於電影的
1962年 太空針塔是這屆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它形似飛碟立在細細長長金屬上面,造型前衛,符合這屆世博會迎向未來太空的主題。
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上第一次放映了電影,使得這屆世博會參觀人數大大超過以往的世博會。
電視機於1937年巴黎世博會上首次展出
1937年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簡介
19世紀的巴黎舉辦過多次世博會,著名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1889年巴黎世博會專門建造的。同樣,1937年的巴黎也在正對埃菲爾鐵塔的特羅卡德羅廣場上,專為世博會興建了一座夏洛特宮。與埃菲爾鐵塔不同,宏偉的夏洛特宮沒有成為1937年巴黎世博會上最令人震撼的展品;與1900年在巴黎舉辦的那場全面回顧19世紀人類偉大成就的博覽會也有所不同,1937年戰爭陰影籠罩下的特羅卡德羅廣場,似乎更多地成了各國集中展示自己的秀場。盡管如此,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加之諸國出於外交目的的重視,還是使得這屆世博會迎來了超過三千萬參觀者。
本屆博覽會的主題是現代世界的藝術與技術,其主題展館是科學發現展館,它包含若干個小展館,其中的歷史發明館中陳列著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上最老的蒸汽機、世界上第一批電視機、第一個展示血液流動和人體主要器官工作情況的玻璃人體模型、世上第一輛自行車等;電影館展示了電影製作加工的全過程;印刷館里展示了印刷術發展的歷史。展覽期間,主辦方力圖讓展示更貼近民眾口味的努力,也使「大眾趣味至高無上」的理念再一次在世博會上得到驗證。
1873 維也納 紀念約瑟夫一世執政25周年
1935 比利時 布魯塞爾 通過競爭獲取和平
1937 法國 巴黎 現代世界的藝術和技術
1939 美國 舊金山 明日新世界
1958 比利時 布魯塞爾 科學、文明和人性
1962 美國 西雅圖 太空時代的人類
1964 美國 紐約 通過理解走向和平
1967 加拿大 蒙特利爾 人類與世界
1968 美國 聖安東尼奧 美洲大陸的文化交流
1970 日本 大阪 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1974 美國 斯波坎 無污染的進步
1975 日本 沖繩 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
1982 美國 諾克斯維爾 能源-世界的原動力
1984 美國 新奧爾良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5 日本 築波 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科技
1986 加拿大 溫哥華 交通與運輸
1988 澳大利 布里斯班 科技時代的休閑生活
1990 日本 大阪 人類與自然
1992 西班牙 塞維利亞 發現的時代
1992 義大利 熱那亞 哥倫布-船與海
1993 韓國 大田 新的起飛之路
1998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來的財富
1999 中國 雲南 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
2000 德國 漢諾威 人類-自然-科技-發展
2005 日本 愛知縣 超越發展:大自然智慧的再發現
⑶ 電影評選的機構有哪些
現世界各大電影節
第一部分:名詞解釋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華麗的分割線======================================
再看看這個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回答的字數不能超過1萬字,剩下你自己去看這里吧http://ke..com/view/14509.htm
我的回答應該算滿意了吧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1230976.html?si=1
⑷ 什麼是電影
電影的起源
1895 年盧米埃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由他們所啟動的活動攝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類紀實工具的發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義,火車進站的鏡頭也象徵了電影技術發展的源起。
電影究竟是誰發明的?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
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
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
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
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根據記載:
在一八八八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
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
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
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
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
------------------------------------------------------------------------------------------------------
電影放映形式
超大銀幕電影採用70毫米的電影放映技術,因其銀幕巨大而稱超大。其銀幕高度為21米,寬度為30米,相當於七層樓的高度。銀幕之大而成為世界之罕見。它具有畫面穩定、清晰、色彩還原正常等特點,銀幕上景物真實而恢宏的場面,給人以美的欣賞與動的感受,隨著遠近鏡頭的推拉,將把您帶入富異國情調的美麗的大自然之中。
動感球幕電影廳採用70毫米放映設備,半球形銀幕趲直徑達18米,觀眾觀看電影時,整個畫面布滿球體,視而不銀幕邊緣,透射型的金屬銀幕,六聲道的立體聲效果,使觀眾享受變化萬千,栩栩如生的萬千氣象。影廳內的動感平台,是集液壓、電器自動化控制、計算機動畫為一體的高科技系統工程,當您坐在平台載體上,整個載體能上下升降,左右傾斜,前後俯仰,即可摸擬航天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摸擬潛水器,飽覽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隨著逼真的畫面和平台載體的活動,讓人不由自主的進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實和驚險刺激的特殊感覺,球幕動感電影填補了國內空白。
水幕電影與一常規電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壓水泵通過特製的噴頭,將水自下而上噴出,使水霧化並形成扇面形銀幕。此銀幕與自然界的夜空連成一片,人物出入畫面,忽而騰起飛向天空,忽而又從天而降,產生一種虛幻縹緲的感覺,似海市蜃樓。目前,水幕電影在我國還很少見。
環幕電影: 環幕電影也稱360度圓周電影,廳內呈圓形周邊是由九塊銀幕組成一個環形銀幕,由九台放映機同時放映,觀眾觀摩時,站在圓周中心位置,前瞻後矚,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畫面景象壯觀,氣勢磅礴,加上多聲道立體聲效果,一種身臨其境的強烈感覺,將呈現在您的面前。
立體電影是利用光學原理與人眼的視差相配合產生的一種奇特的空間影像和立體效果,當您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就會感到銀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樣,存在著遠近前後不同距離,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當某一物體朝你快速推進,你會感到物體猛地向頭部襲來,使你大吃一驚。
------------------------------------------------------------------------------------------------------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衫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二、中國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
⑸ 蔡徐坤怎麼做到新專輯一上線就破銷售記錄的
其實這都是依靠著蔡徐坤在娛樂圈之中的努力和堅持,依靠著他這么久以來在娛樂圈之中的發展和口碑所獲得的,從出道成為藝人以來的蔡徐坤就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可,一直以來的他就在音樂和舞蹈等藝術作品方面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初心,一直想要給大家帶來口碑好質量高的優秀影視作品,也正是因為這樣子的努力和堅持,才讓他獲得了現在的成功,近段時間以來的他在娛樂圈之中的發展越來越好,獲得了很多粉絲的支持和認可,擁有著這樣子經歷和成績的他你說誰會不喜歡呢?相信未來的他也一定能夠按照這樣子的發展線路,不斷前進的,讓我們一起期待著吧!
現在的他在娛樂圈也獲得了很多業界內外的大獎,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獲得了2018Sir電影首屆文娛大會最具商業價值藝人,2018搜狗IN盛典年度最IN巔峰藝人,擁有這樣子優秀成績的他你不覺得他很帥嗎?
⑹ 58歲著名電影人突然去世,張藝謀任治喪委員會組長!如何拯救中國電影業
2021年2月3日,立春,電影人張昭因病辭世。這年他58歲,剛開始創業。
張昭離世顯得突然又不真實,他給自己描繪了一個框架,正在一步步實現。本該是好時候。
“現在身體還可以,每天正常作息,也不熬夜了。”2020年12月中旬,張昭對記者說。
那天,他再次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聊了超過兩小時。當時,他確實相對以往消瘦了些,所以問了關於身體的問題,但他毫無疲憊的狀態,握手時的力度,均打消了疑問。一切相距不過兩月。
張昭素來待人寬厚溫良謙遜,但職業化堅持的背後是少為人知的掙扎與焦慮。“現在相當自在,從容了,慢慢來。”張昭無數次說。背後是他曾經相對緊張的狀態。樂視生態覆滅後,樂視影業成為輸血管,作為董事長兼CEO,張昭把公司最後一筆現金流打給樂視應急。其後,融創入主樂視影業,一年後張昭選擇離開,入職復星,再後來,創立橘品影業。
張昭一直有個打造中國迪士尼的夢想,研究了很多年,嘗試了許多年,在希望與失望中反復。
樂視影業時期,應該是他最接近夢想實現的階段。當年,樂視生態與影業齊飛,迅速成為中國五大民營電影公司之一。《小時代》系列、《歸來》等影片不斷刷新記錄。
張昭依舊感念這段時光。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給了他想要的自由度、空間及想像,也打開了他的框架。“一切都不一樣了。”
但失去也來得如此殘酷。幾段職業經理人生涯後,他決定創業。
職業經理人不適合夢想家,雖然張昭,自我定義為產業人。
問題在於,孫宏斌對於回款慢的文娛產業到底有多少耐心。從這個層面來看,孫喆一親自入局確實是個重大利好,但孫喆一的規劃,目前依舊模糊。
騰訊影業的動作則是一種生態碾壓。據其對外透露,騰訊和閱文將在其內部成立一個“影視委員會”,由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首席執行官程武和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負責統籌新麗傳媒、閱文影視、騰訊影業這三駕馬車所有的IP影視化改編。
擁有流量入口、版權入口的騰訊,實際占盡優勢,但在非標化的電影業能夠做到何種程度,仍待觀察。關鍵在於程武對於整個生態的掌握能力。
“組織目標並不統一,部門間缺乏合作協同,存在又高又厚的部門牆,有些領導幹部非但不合作,還帶頭相互挖坑;一些幹部和員工沒有了事業激情,安逸情緒滋長,躺在功勞薄上驕傲自滿,得過且過;一些業務負責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失去對市場與業務應有的敏銳,還不願意學習;還有些部門缺乏全局意識,只看個人利益。究其根本,是我們的組織向心力、奮斗動力和文化價值觀出了問題。”在去年9月發布的閱文內部信中,程武直接了當。那是他代表騰訊入主閱文的第5個月。此外,程武並無太多影視業背景,這也成為業內疑惑點。
騰訊另一風險在於反壟斷。2020年末,市場監管總局對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進行了調查,並於2020年12月14日依據《反壟斷法》第48條、49條作出處罰決定,對閱文集團處以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風向變化下,這可能只是個開始。
眼下,低迷的電影業依舊有種多種可能。活著或許不是問題,但怎麼樣活著,才是關鍵所在。
⑺ 世界幾大電影節以及對應的電影獎項的名稱,解釋,由來
推薦你看看這個
現世界各大電影節
第一部分:名詞解釋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華麗的分割線======================================
再看看這個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回答的字數不能超過1萬字,剩下你自己去看這里吧http://ke..com/view/14509.htm
我的回答應該算滿意了吧
⑻ 張國榮在娛樂圈裡處於什麼地位
要說當時的張國榮,在香港娛樂圈乃至話語娛樂圈有著什麼樣的地位,相信很多人會直接說其地位不一般的。但怎麼個不一般法,還是要從具體的事件分析出來,從而證明哥哥的地位,確實是不同一般的高。從而證明,他並不是因為被媒體神話從而被人們銘記,而是因為他真的有這樣的本事。
⑼ 2018年熱巴發生了什麼
2018年3月1日,其主演的古裝仙俠言情劇《烈火如歌》在優酷獨家播出,迪麗熱巴在劇中飾演的是純凈善良,靈動活潑的女主角烈如歌,該劇的播放量最終突破了77億次,而她與毛不易合唱的該劇片尾曲《浴火成詩》也於同期上線 ;4月20日,迪麗熱巴與郭京飛搭檔主演的愛情喜劇片《21克拉》全國上映 ;4月25日,迪麗熱巴獲得了中國文娛大數據發布盛典最具網路熱度女藝人、最具粉絲號召力女藝人兩項殊榮 ;6月18日,迪麗熱巴憑借其主演的電視劇《烈火如歌》,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互聯網影視峰會盛典的年度實力女演員獎;6月25日,她與鄧倫搭檔主演的現代科幻劇《一千零一夜》播出,迪麗熱巴在劇中飾演的則是天真熱情,想法跳躍的女主角凌凌七,而該劇也在CSM全國網取得了同時期黃金檔電視劇收視率第一,而其網路播放量則突破了五十億次;隨後,她還參加了東方衛視原創舞蹈真人秀《新舞林大會》;同年,迪麗熱巴還在與竇驍搭檔主演的神話愛情片《日月》中飾演了充滿愛心、熱愛自然,又崇尚自由的女主角嫦娥;10月12日,迪麗熱巴作為第七位「金鷹女神」參加了第12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暨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開幕式晚會,並成為了首位1990年代出生的「金鷹女神」,而她也在這次藝術節上獲得了觀眾喜愛的女演員和最具人氣女演員兩項殊榮 ;10月16日,迪麗熱巴獲得了第5屆中國電視好演員網劇組優秀演員獎;11月8日,迪麗熱巴確認擔任男團選拔節目《創造營2019》的發起人與導師。
⑽ 用施拉姆的8個原則分析報紙,雜志,海報,廣播,電視,互聯網六種媒介
施拉姆八個原則
a媒介所刺激的感官;b反饋的機會;c速度的控制;d訊息代碼;e增值的力量;f保存信息的力量;j克服棄取的力量;h滿足專門需要的力量
最 一
a b c d e f j h 好A好B般C差D
報紙 A B A A A B B C
雜志 B C B B A B B A
海報 A C C A A C D A
廣播 B A/B D A D D D C
電視 A A/B D A D D A B
互聯網 A A A B A A A A
a 它們所刺激的感官:報紙、廣播、電視等等;面對面可以獲得全方位的信息;通過中介只是局部的聯系
b 反饋的機會:
報紙:寫信、簡訊、打電話,E-Mial等等;
c 速度的控制:報紙最弱
d 訊息代碼:
報紙——文字 圖片(標題設置 分欄 底紋 邊框等等)
電視——語言 文字 圖像(運動 光線 色彩 造型等等)
廣播——語言 音樂
e 增殖的力量:
對於信息的復制的能力。
f 保存信息的力量
保持報紙能力較強
g 克服棄取的力量
放下報紙最容易 網際網路最難
h 滿足專門需要的力量
一份報紙很難分成幾份針對不同對象的報紙(盡管一份報紙內分成了不同版面),報紙這方面能力較弱
通過上表,我們知道媒體在相互競爭中以及新型媒介沖擊下,不得不揚長避短,以求進一步生存和發展。
對於若干媒介的簡單分析
1 報紙:
a 視覺媒體
b 傳播手段:
版面要素 略
版面空間 略
報頭 報眼 頭版 頭條 中縫 天地線 字體 字型大小 專欄 專頁 專稿 畫刊 標題 資料 廣告等等
c 時效性差
d 保存性較強
累計閱讀率:一份報紙被一個人反復閱讀的次數多少;
傳閱率:一份報紙被多少人閱讀的次數的多少;
e 選擇性強:時間 地點 順序等等;
f 增殖能力較電子媒體弱;
2 網路與報紙的博弈
菲利普 - 邁爾《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西方發達國家實際情況看與其觀點相符,最先是晚報陷入頹勢。
3 廣播(線性媒體,對信息傳遞呈一條線)
a 聽覺媒體
b 時效性強
c 保存性弱,選擇性強
無法對信息進行選擇,需要等待。理想模式「你點我播」強調的是與聽眾的「約會」意識。
d 影響面廣。廣播要求聽眾文化水平較低
e 受眾易於參與(電話 簡訊)
f 沒有受到網際網路的沖擊,反而藉助網路的力量壯大自己。
收聽手段多樣化:收音機 MP3 MP4 手機等等
社會的流動人口的增加,如農民工、私家車車主等等意味聽廣播人群增多
廣播是一種最不具有侵犯性特點,具有伴聽功能,邊聽廣播便做其他事情。
4 電視(線性媒體)
a 視聽合一的媒體
b 適合再現形象、現場、過程(新聞的真實性凸現)
c 時效性強
d 保存性差、選擇性差
e 不適合表現過於復雜的內容,表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及人的心理活動,不適合做分析,解釋和說理以及深度報道。信息的稍縱即逝大大壓縮了受眾對所接受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的思考空間;
例:《新聞調查》電視試圖證明自己有能力作深度報道,但不做主題性報道,只做有完整發展脈絡的事件的再現報道。
它們所刺激的感官
我們已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進行交流的。在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並使交流的對方同這種全身心的交流相呼應。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進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這樣,無線電和電話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觸及眼睛(雖然我們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書籍給人的觸覺上的樂趣)。電視和有聲電影可以進入眼睛和耳朵。因此,面對面的交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應該能夠傳達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這一點看來是有道理的。能夠同時同盡可能多的方面進行交流著來也是有利的。因此,視聽媒介在傳達一定題材、一定數量的信息上,要比單純的聽覺或視覺媒介要更為有利一些。
不過,盡管面對面的全身心交流有著明顯的優越性,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傳播媒介在巧妙的製作與編排方面的長處。在看到同時向幾種感官傳達信息的優越性的時候,也應該看到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種感官的長處--例如聽電話(特別是在必須十分注意才能聽得清楚的情況下)或者是閱讀(特別是在文字艱深必須聚精會神的時候)。在看到同時向聽覺和視覺器官發出信息的優越性時。也應該考慮到布羅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覺只能通過一個渠道進行的理論。換句話說,感覺器官通向大腦的路徑是只有一條車道的公略,不論是聽覺的還是視覺的信息都可以通過這條路徑,只是不能同時進行。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組成部分必須在短暫的存儲系統中等候輪到它的時候,因此一個人決不可能從通向兩種感覺器官的傳播獲得雙倍於只通向一種感官傳播的信息量。不僅如此,現在已經有材料證明,在聽覺與視覺兩種通道上傳播的信息之間往往發生干擾,因而視聽傳播渠道非但遠不能獲得雙倍的效果,有時候還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種感官的傳播渠道那樣有效。
人們有理由認為各種單感官的傳播渠道也是不盡相同的,因為有力的材料證明,眼睛吸收信息比耳朵快,嗅覺有一種突出的本領,能夠喚起同氣味相聯的往事。
反饋的機會
面對面的交談為迅速交換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雙向的交流是易於做到的。因此,人們就有連續不斷的機會來評判自己發出的符號的效果,加以糾正、解釋、補充並回答反對的意見。隨著面對面交談的人數的增加,主持者只能注意其中少數人,而他的談話時間也就不得不分為若干細小的片斷。如果再加上中介物,反饋就減弱了,這樣,電話對反饋的速度雖然並無影響,但卻限制了它的數量。這是因為。除非你用的是可視電話,否則它無法表達任何有可能通過視覺傳送的信息。大眾媒介這種中介物則對反饋的速度與數量兩者均有所限制,而且大眾媒介的距離遙遠與缺乏個人色彩也不利於反饋。如果大眾傳播機構認為反饋十分重要的話——例如在登載廣告或者播出諸如《芝麻街》之類的(兒童)電視教育節目的時候——它們就事先把材料測試一下。請觀眾到錄音間去當場觀看,並作出安排以便迅速從課堂或市場上獲得反應。
速度的控制
在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提問,引導談話的進程,並對它的速度加以某種控制。進行朗讀的人可以確定它的速度,他可以停下來思索某個問題,也可以在自己認為有必要和有好處的情況下把某一段重讀一遍。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這樣做,不過他們必須把收到的反饋性暗示作一番分析,求出其平均值,這樣才能最有效地滿足班上同學的需要。然而,無線電廣播的聽眾和電影電視的觀眾則沒有這種控制權。當然他們可以把收音機,電視機關上。走出電影院,或者讓思想開小差,但是他們無法控制信息傳來的速度,也無法在他們就其進行思索的時候使它停下來。電視廣告之所以比報刊登載的廣告更招人討厭,而且印刷的讀物之所以對於個人的研究更有幫助,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人們一向認為,由發送訊息的人進行控制,在打動人心上更為有效,但是在學習上由接受信息的人進行控制則更為有效。近二十年來研製的新的技術手段則對這兩方面均有所助益——例如,人造衛星使得集中控制的信息能夠以更為低廉的價格和更高的效率廣為傳播;與此同時,諸如錄音設備和電腦化的教學方法之類的其他手段,由於為使用者提供了諸如控制教學速度之類的因素,也擴大了接受信息的個人的作用。問題在於如何把集中控制與散布信息在節約開支上的效果同個人的控制便於因人制宜的效果結合起來。
訊息代碼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所能獲得的全部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對於電視和有聲電影來說,這個比例就要稍微小一些,而對於無聲電影、無線電,至少對於印刷品來說.比例就更要小一些。因此,文化這種無聲的語言,以及手勢、強調和身體動作的語言,在某些傳送體系中比在另一些傳送體系中更易於用代碼表示。以印刷形式進行的傳播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
是以字母為代碼的,相形之下,在電視和電影中這個比例就很小,而在繪畫、雕塑、音樂或舞蹈中,就幾乎一點也沒有。由此看來,印刷媒介易於做到抽象化,而視聽媒介則易於做到具體化。
增殖的力量
面對面的交流只有經過極大的努力才能成倍地增殖。即使是有十萬人參加的集會,就象尼赫魯有時發表演說的那種集會,實際上也不能把面對面的交流增大無數倍,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必然只能朝單方向流動。大眾傳播媒介則不然,它們有巨大的能力使單方向的傳播增大無數倍並且使它在許多地方都能收到。它們能克服距離和時間引起的問題。視聽媒介還能超越發展中地區由於文盲而造成的障礙。因此,我們在考慮面對面的交流所具有的反饋效果的優點時,也應該考慮到這種增殖力量的優越性。
為了把這兩方面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近年來對於把兩者結合起來給予了很大的注意;例如,農村廣播座談就是為此而採取的一種方式,在這類座談會上,一小組一小組的人聚會在一起,收聽並討論專門為他們安排的廣播節目,又如,把電視教學同課堂上面對面的有關活動結合起來的做法。在規模很大的集會上進行面對面的傳播以及利用個人間的傳播網路的效果也受到了重視。例如,當大量的人群聚集在運動會或政治性群眾大會上的時候,集群效應本身就構成傳播上有重大意義的因素,又如,在某一信息由人們奔走相告時,個人傳播網路往往能起到驚人的效果。「甘地逝世了!」這個消息正是通過口頭傳遍印度的即是明證。另一方面,由網路傳播的信息有可能易於受到歪曲——這是若於關於謠傳的研究已經表明了的。
保存信息的力量
面對面的交流轉瞬即逝。除非加以錄制,電子媒介傳播的內容也是如此。因此,除非記憶力強,否則要想重溫電影的情節或者把某個電視節目再欣賞一遍是困難的。印刷品則始終在保存事 實、思想和圖片方面擁有極大的優越性。
這種優勢肯定還會繼續存在下去,但是晚近以來在電子儲存和檢索系統方面的發展正在引起變化。電話公司查號台的話務員要查找電話號碼、圖書管理員要查找書籍存放地點,店主要盤點庫存,如果使用一種小小的熒光屏,就已經比使用號碼本、一套卡片、甚或計算機的列印件要簡便而且經濟得多。中等收人的家庭現在可以買得起能夠儲存不論何種來源的視聽信號並能隨時使用的錄像機或軟盤式錄音機,他們也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消遣品,包括電影和體育比賽的錄像帶。可以滿有理由地預測,各電視網在收看率調查機構進行「普查」期間播放最叫座的影片以增加觀眾人數的做法已經沒有多少日子了;擁有自備錄像帶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
有些廣播界人士認為,這種趨勢可以同大大改變了雜志面貌的專業刊物的崛起相比擬,他們還預言,當今的那些規模宏大的電視網,也將象當年的《星期六晚郵報》、《生活》雜志和《展望》雜志那樣枯萎凋謝。播放專門節目的有線電視的巨大的潛力也是朝著這一方向的主要力量。
這是令人深感興趣的預言,但是要剖析人們採取新的生活方式的規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盡管如此,有一點看來是清楚的,那就是,大眾傳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個人控制權的趨勢將繼續增強,而集中的形式將會改變。
克服棄取的力量
要改換一個電視頻道很容易,但是要打消面對面的交流而又不顯得粗魯無禮就難了。在上大課的時候打個盹要比在小組討論會上容易一些。關上收音機也比下決心走出電影院要容易一點。在閱讀報紙的時候要跳過一條新聞或廣告可能也比在聽廣播或者看電視的時候想躲開一條新聞或廣告更容易些。不過,如果聽眾能找出自己需要的東西就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之下,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比通過媒介渠道更易於引起並集中注意力。但是,話說回來,這些條件並不是相等的。如果你的一個朋友把一件老掉牙的故事對你講了三遍,哪怕是面對面講的,你的注意力也還是有可能開小差,而當收音機里廣播了一項有關暗殺總統的消息時,你的注意力很可能會牢牢地釘住它。
滿足專門需要的力量
大眾傳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滿足社會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力量。例如,天氣預報、當天主要新聞、星期六橄欖球比賽成績、關於商品和價格的公告、美國總統的政策演說——都能夠通過大眾傳播的渠道以遠較個人口頭相傳更加有效的方式廣為流傳。另一方面,廣播、電視、電影和報紙在滿足不同的人們在不同時間的需要以及在一定的時間僅為少數人感到的需要上則是效率甚低的渠道。列支敦斯登的首都在哪裡?住在街那頭的紅頭發姑娘叫什麼名字?我想把我車上的火花塞換一下該怎麼辦?要解答這類問題,人們不是向懂行的人請教就是查閱手冊之類的參考材料。如果人們在需要了解某種情況的時候竟然從電視上獲得了這種情況,那才真是一件奇跡。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提供這類專門情況的最佳來源是懂行的人,可以保存以備不時之需的印刷材料次之,而電子媒介則效果最差。也許有朝一日電視錄像帶的價格之低、供應之充足會使我們有能力用它來儲存信息而不必保存印刷材料,但是這個日子尚未到來。
但是,我們切不可認為個人之間的交流同通過媒介的傳播是針鋒相對、互相排斥的。事實上,正如我們力圖指明的那樣,兩者之間的區別與界限是遠沒有那樣清楚的。大多數以說服、教育 為目標的運動都力圖把大眾媒介同個人的渠道結合起來,使其互相加強、互為補充。搞政治運動的人在利用一切媒介的同時還安排挨戶登門拜訪和群眾集會。宣傳計劃生育、農業和衛生的組織不僅設立基層活動人員而且為他們提供一切能夠獲得的媒介。現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種有關媒介和個人之間交流的輔助職能的概念,有人把它稱之為「兩級傳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