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您對洛根(2017電影)的評論是什麼呢
洛根是2017年我最喜歡的電影。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告別電影洛根將展示金剛狼為拯救世界而進行的最光榮的戰斗,那麼選擇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場景肯定會感到驚訝,幾乎達到了與超級英雄抗衡的程度。
這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快速回顧。
電影顯示了在不久的將來幾乎不存在突變體的洛根(休·傑克曼)。他過著悠閑的生活,照顧生病的查爾斯(Patrick Stewart)。但是隨後,他偶然遇到了被一些壞蛋追捕的女兒勞拉(Dafne Keen)。不情願的洛根(Logan)承擔著驅動女兒安全的使命。
洛根嚴格避免按其流派的規則進行游戲。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整個過程中它的語氣嚴肅而脾氣暴躁。它的英雄們處於生命的最低點,並被徹底淘汰。他們是脆弱的,逃脫了那些本可以在他們的巔峰時期心跳加速的壞傢伙。其中之一甚至以最不拘泥的方式墜落。而且幾乎沒有CGI。
但是對我來說,電影中最好的部分是休·傑克曼。他具有原始強度的堅如磐石的表現。如果要重啟金剛狼,他與洛根(Logan)在一起時會留下一些非常大的鞋子。
⑵ 《蚯蚓 2017》影評
《蚯蚓 2017》影評
關於電影,想看溫情浪漫可以選日韓小清新,想要淋漓盡致吐槽一番就選國產,想爽爆一番那就歐美好萊塢吧,而如果你想直面人性,看到人性的惡,那便可以看向韓國。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略微地看了一下這部電影的簡介,在心裡已經做好了壓抑的准備,但沒想到,這部電影會是如此的壓抑,從頭至尾。
看完這部電影,我為女主感到不公與悲傷。難道貧窮,就是一種罪嗎?沒權,就真的該死嗎?
在傾盆大雨的深夜街道上,搖晃著一孤獨而又絕望的紅色身影。在酒店的房間里,她坐在梳妝鏡前,吸完了最後一口煙,從窗戶跳了出去,狠狠地墜在一輛車上,而她生前的最後一句話,卻是,一死百了。通過警察和法醫的話,知道女孩在生前兩個月內,做了超過次的援助交際,高處墜落導致頭蓋骨破裂,當場死亡。患有腦癱的父親,將女兒火化以後,在江華島江邊,一把一把地將女兒的骨灰撒入江中,心中的絕望和後悔等復雜的情緒匯集在一起,卻只剩下女兒的名字——李子若。
李子若從小母親逝世,與父親李元術相依為命,家境清寒。父親每日擺地攤的時候還要一邊帶她在身邊照看著她。由於父親是腦癱患者,行動和語言不便,無奈之下將子若送到島上居住。子若長大後考上桃花藝高那天,父親拿著錄取通知書,一路上跌跌撞撞,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告訴子若這個好消息。
開心的父女倆收拾好行李,准備動身前往首爾,打算在子若學校的附近定居,讓子若安心學習。夜晚,父親來到子若的房間,看著熟睡的女兒,回憶起小時候,無論父親怎樣的狀態,在子若的眼裡,他都是一個遮風擋雨的英雄。在跟大伯一家道別後,父女倆啟程了,在路上,父親拿出裝好的錢給子若,讓子若買校服和鞋子,可這些遠遠不夠,子若讓父親在開學之前給她買新的。為了能讓子若體面地上學,父親心想決不能讓女兒失望。父女倆來到了首爾,搬到了一個比較便宜的房子里,雖然小,但父女倆很滿足。
父親在首爾要負擔很高的生活費用,只能開著麵包車,見縫插針找地方繼續擺地攤求生。李子若很心疼父親,在一次爭端中為父親挺身而出,受了傷還鬧到了警察局。當子若希望警察能夠評個公平出來的時候,警察卻責怪子若的父親是個殘疾人才鬧出的麻煩。子若看清了這個城市裡,殘疾人不算人,被任人踐踏。
第一天上學,子若就被三個壞女孩趕到了性格內向且懦弱的敏京旁邊。父親在尋找攤位時遇到了比較善良的大叔,允許他在旁邊擺攤,這樣父親便有了收入。一段時間後,班級進行了一次聲樂測試,子若一張口便驚艷了全班,被人渣學長看重。而壞女孩三人組中,最有權勢的那個女生是人渣學長的女朋友。放學後,父親在子若的校門口擺攤,子若路過時猶豫片刻,想要從父親攤位前迅速路過,不讓敏京看到家庭的窘迫。但卻被父親叫住,本以為會被笑話,但是敏京卻很友好地跟父親打招呼,子若也成為了父親向周圍人炫耀的明星。本以為事情開始好轉,但沒想到,卻在這天發生了轉折。
合唱部外出活動,在晚上聚會的時候,子若被問到在坐的有沒有喜歡自己喜歡的男生,子若沒有直接回答。在第二天早上,子若一個人在河邊練習,被趕來的人渣學長逼問那個喜歡的男生是不是他,並強行將子若推倒。而這一幕,卻被壞女孩三人組之一看見,並用手機記錄了下來。壞女孩三人組截下了懦弱的敏京,壞女孩三人組便知道了子若的貧寒的家庭背景。人渣學長在壞女孩三人組的帶領下,來到了子若的家中,在扇了子若耳光後,竟還拿煙頭在子若的胸前深深地燙了下去。子若為了能夠安心地在學校繼續讀書,找到了壞女孩三人組的領頭的,但得寸進尺的壞女孩不但沒有道歉,反而率先打人,並侮辱恥笑了子若患有腦癱的父親。子若奮起反抗,將壞女孩打倒在地,但或許是因為本性的善良,本該砸向壞女孩臉上的啤酒瓶最終狠狠地砸在了牆上。
沒有上層的關系,沒有錢,這些讓子若在對立時處於下風,甚至遭到了退學。退學之後,子若找到了一個便利店工作。在便利店老闆的幫助下,她寫了一封請願書送往政府,希望可以得到公平。沒想到,這封代表著公平的請願書,帶給她的卻是絕望和死亡。在對自己前途不利的情況下,壞女孩和人渣學長及其同夥聯合起來,利用懦弱的敏京來到她家,對她進行了輪奸。父親因為生意較好,所以那天晚上沒有回來。子若因為怕給父親帶來麻煩,所以就沒有選擇報警。而那些畜生男卻三番五次地來騷擾子若,甚至在便利店裡也會被揪著頭發,拖出去。事態愈演愈烈,壞女孩等人利用視頻要挾子若進行援交賺錢。
子若將這一切的一切寫進了日記本里,如同往常一樣,將日記本藏在了便利店的貨架中,並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六個月後,便利店的老闆發現了這本日記本,並將它轉交給子若的父親李元術。李元術看完了子若的日記,幾近崩潰,子若受到侮辱的場面彷彿歷歷在目。他拿著那本日記本找到了學校和警察局,希望能夠給死去的子若一個說法。但是,沒有一個人會用一本筆記本就相信他,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患有腦癱的殘疾人。在李元術走出警察局的那一刻,背後牆上寫著「可信的警察,安全的國家」,這是多麼的可笑與諷刺。
如果法律不能為窮人來伸張正義,那麼就自己去尋找正義。李元術讓敏京將壞女孩三人組帶到了天台,向不願向子若道歉的三個惡人潑了硫酸,用濃稠的硫酸來洗滌她們臉上的猙獰,內心的邪惡。之後李元術將渣男們綁架到江華島上,希望她們可以給逝去的子若一個道歉,可是渣男們還是一味為自己開脫,互相推卸,甚至想要用錢來擺平父親的憤怒,一句「道歉」都沒有從他們口中說出。父親「處決」了幾個渣男,並把其中領頭的那個帶到了船上,用魚鉤鉤住他的喉嚨,將他當做「蚯蚓」一樣系在了魚竿上。
在最後的鏡頭里,空無一人的小船上,只剩下了父親的一雙鞋。
《蚯蚓2017》,導演用誇張的手法,諷刺了社會中校園暴力的個別現象,種種細節都否定著所謂的公平和希望的出現。在電影中,除了極好的好人角色,幾乎所有的人都排斥貧窮和殘疾。懦弱的敏京是除了形象鮮明的惡人角色之外,最該讓人深思的角色,因為害怕自己受到同樣的虐待,而選擇對校園暴力欺凌現象逃避、視而不見。殊不知,她自己在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時,同時也成為了校園暴力的加害者。所有人都沒能倖存,無論是壞女孩還是人渣學長及其同夥,他們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父親的結局亦或許是最好的結局了,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女兒,與其自己活著,繼續遭受世人異樣的眼光,不如追隨女兒的足跡,這樣,父女倆亦或許還可以團聚。
正義是可以降臨的,只是子若和父親卻沒有等到那一天,但邪惡一定會付出代價,對於父親來說,如果正義難伸,那就一起陪葬。希望世界各地的霸凌事件、校園暴力能夠消失不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過得美好,希望世界上僅存溫暖和正義。
⑶ 金像獎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一念無明
生命本身所具備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無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煩惱。
——《佛教哲學大詞典》第四○五頁
如同名字,電影講的就是在香港壓力滿溢的城市裡,人對生命的迷惑。
電影開頭阿東走進那間小小的房間,和父親那段對話,兩人演技足夠,足足幾分鍾的長鏡頭的對白和表現力還讓我邊笑邊想,這么長的鏡頭這么悶的對白,只拍16天就完成一部電影,這兩個人還是厲害。
後來故事步步揭開,不留情面的打罵羞辱,和心有預期也讓人難掩震驚的滿地緩緩流過的血水。
很難相信金馬獎最佳女配金燕玲,只拍攝1天就可以有足夠的情緒讓人跟著歇斯底里,讓人親見失手弒母的痛感,讓人感受親人之間的愛極與恨極。然後這部電影讓我感受的,是生而為人的深深孤獨。
阿東的父親常年為生計奔波勞碌,說到從前做長途司機的時候語氣里藏不住驕傲,可是還是以最悲痛和無奈的方式失去了愛的人,以最無力的方式失去了兩個兒子的依賴,開車的時候尿進塑料瓶,獨自在昏暗的光線下看不符合年齡看起來可笑的書,卻認真看對抗抑鬱的方法,小心的買飯買巧克力,被兒子背起來慌張的說鞋子掉了,卑微到塵埃里,哪裡再有一絲一毫的驕傲。可是哪裡可以埋怨他人,面對兒子的指責,只能痛苦萬分的痛恨自己。
阿東的媽媽整日沉浸在過去那個讀過書、受盡家人寵愛又有很多人追的回憶幻象之中,晃神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無法自理,全身疼痛到難以忍耐,沒人關愛的老人罷了。她會不斷的回憶曾經的選擇,如果當年沒有嫁給這個丈夫就好了,如果當初跟兒子去美國就好了,於是更加痛恨面前的一切。阿東在的時候還能有一個宣洩的出口,可是夜深人靜,獨自痛到喊出聲來,聲音大到鄰居投訴,卻沒辦法緩解也無人來。那種難以忍受和刻骨的痛,一定非常非常孤獨。
Jenny可以微笑著高唱贊歌,可是崩潰大哭的時候,那張扭曲的臉上何曾有一點點寬恕與原諒的影子。終於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擁有安身之處的瞬間,離自己29歲結婚,30歲要小孩,擁有家庭的夢想近在咫尺的瞬間,滿懷期待,細細計算著、規劃著衛生間門後的空間可不可以放洗衣機的安穩瞬間,轉眼就灰飛煙滅。念一句“阿門”,也難抵這命運光臨。
皈依宗教來尋找安寧,坐席上微笑的說著“阿門”的人,又有幾個真的能放下過去,原諒曾讓自己夢想破滅的人?在這里的宗教讓人可笑,雖然人們想找一個出口,想尋求一種精神力量,不過是種勉強的掩護。
電視機里冷靜的新聞播報著朋友的決絕告別,阿東的眼神一點點變化,這種感覺連身邊最關懷他的父親都絲毫沒有察覺。Jenny自然也無從察覺。
社會家托夫勒談過“即當人們所處的整個社會突然轉化為人們始料不及的新社會時,人們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托夫勒在對“未來的沖擊”指出:“我們可以把未來解釋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這種痛苦是由於人類機體的生理適應系統和決策過程負擔過重而引起的。總而言之,未來沖擊就是對人類過度刺激的反應。”
盡管托夫勒的觀點是一種典型的悲觀論,但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益發展的社會對生命個體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強烈刺激與沖擊,過度的負擔使社會化中的人逐步喪失社會賦予個人的身份與功能。這種沖擊難以通過與人交流而分擔,只能獨自承受。
到這里,阿東的所有情感關系都一一斷裂。
巧克力具有抑制憂郁、使人產生欣快感的作用,豐富的苯乙胺,一種能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很多醫生甚至把巧克力作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葯物。
可是拚命的吃掉巧克力,拚命吞掉一大口一大口的巧克力,深深的苦痛也難以消除。
最後 巧克力 宗教 高薪工作 醫生 鄰居 公司的同事 親人 理想
到頭來都不能給我們一點點溫暖。這世上消除痛苦有很多很多種減輕方法,每件事都有很多解決途徑。心情不好就可以吃巧克力,可以與朋友傾訴,可以去看醫生,可以尋求一個信仰皈依,可以在愛的人那裡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可以躲進家人的圍繞之中。
可是這些情感關系,這些解決途徑,在這部電影里都一擊即碎,到頭來還是孤獨,還是孤身一人奔跑在夜裡的小巷,還是一個人在天台看著錯綜復雜的城市輪廓,還是躺在狹窄的床上看著空空的天花板流淚。醫生死板的宣讀疾病的判定,同事在婚宴上也只是八卦,鄰居只是關心自己,是人冷漠嗎,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救贖無法從旁人那裡得到,也許旁人也有著想從身一躍放棄人生的苦痛,沒力氣向你伸出手。也許親人有著更多的壓力責任,再站起來已經痛苦萬分,再難借你一雙肩膀依靠。
就連天台的植物都已經盡數枯萎,還好導演最後還是留下了一線希望,率真的孩子總是在電影里有著特別的意象符號。 在主人公面臨崩潰的邊緣,這個戴厚眼鏡的孩子隔著牆壁講小王子的故事,留下一絲安慰。然而這個故事也是暗藏玄機,這個故事不也是說盡了人類的孤獨寂寞與一生流浪的命運。
最後的親人最後的無言擁抱,像是與昨天和解。可這個天台的擁抱,鏡頭拉遠,畫面中只有這對面目難說情緒的父子,溫暖卻還是孤獨。
最近看了幾部“恐怖片”,肯尼斯羅納根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邁克爾哈內克的《愛》和香港導演黃進的《一念無明》。它們讓我想起新世相一篇文章,《明天很可能不會更好。承認這一點是我活下去的方法|一個女孩從23歲起怎樣面對痛苦》。從23歲開始面對60%燒傷,兩年來,她最希望的是能像正常人一樣蹲下如廁。
《海邊的曼徹斯特》里,錢德勒家的弟弟李在家鄉是一個“名人”,這個垂頭喪氣的男人是家鄉人眼裡的喪門星,男人還好,女人完全不待見他,不願與他共事,那位對女兒的性趣嚴防死守的單身媽媽倒是對他有興趣,他卻完全喪失了基本的撩妹技能,變成了榆木疙瘩。這一切只因他的一次酒後疏忽,讓自己家的房子著火了,三個孩子沒了,妻子也與他離了婚。原本避走他鄉,隱忍沉默的他因為哥哥的去世必須回去照顧大侄子,在回到傷心地後,前妻向他傾訴對他的歉意,他卻哭得稀里嘩啦地逃走了。最後安頓好侄子,他依舊回到了原來的城市,選擇像以前一樣,做一名打黑工的物管打雜人員。
哈代的《無名的裘德》里,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長子和兩個弱妹幼弟一同上吊而死,裘德和自己摯愛的女友淑不得不分手。哈代描述了淑的精神崩潰,她回到了自己背叛的舊生活,因為痛苦已經將原來那個精神獨立的她殺死了。很少有人會從這樣絕望到底的痛苦深淵里回來,有時候,承認和極度痛苦的宿命無法和解或許是最有效的和解。
《愛》是更深的恐懼,兩個相愛的人一起面對步步逼近的死亡,如何有尊嚴的死去?作家瓊瑤最近公布了自己尊嚴死的遺囑《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不插管,不搶救,希望自然快速地死去。安妮的狀況更糟糕,如同漸凍人症一樣,處於漫長惡化的過程中,苟延殘喘的安妮已經完全喪失了自我照顧的能力。喬治眼看著愛人飽受病痛折磨而無能為力,盡管安樂死已經很早就成為人類討論的話題,但涉及到每個個人,永遠存在天人交戰的痛苦和爭議,喬治最後選擇用枕頭捂死安妮,他替安妮在尊嚴死和苟延殘喘之間做出了殘酷的選擇,安妮或許還沒有下決心離世,但對喬治來說,這就是對安妮的愛,愛她就是要讓她有尊嚴地活著。邁克爾哈內克只是將他所感受到的真實和恐懼用鏡頭呈現出來,不做任何美化和升華。
《一念無明》里,證券公司職員阿東失手將卧病在床多年的媽媽殺死,這起悖逆人倫的殺人事件卻因為阿東的躁鬱症只是獲得了一年的救治而無任何法律的懲罰,阿東被往返省港的貨櫃車老司機父親接回自己租住的僅容一人轉身的上下鋪劏房,阿東努力融入新生活,卻接連遭遇好友自殺,前未婚妻在他的舊傷口上再補一刀,躁鬱症再次爆發,這次輪到父親像阿東當年以一己之力照顧母親一樣,他選擇陪伴在兒子身邊,不離不棄。
看《一念無明》的時候剛好關注到一個新聞,無線真人秀節目《有樓萬事足》,港女Seasun說出震撼全城的金句:“有樓先有高潮,沒樓咪白撞……”如今國內一線城市房價飆升,廣州推出單身狗限購一套的奇葩政策,在《一念無明》里,房子是隱藏在故事中的主角。
一開始,男主阿東與女友供著一套小小的房子,已到談婚論嫁的階段。阿東為了盡快還房貸,激進地借了大筆錢炒股,炒股失敗又面臨母親的抑鬱和躁狂,直接導致了人倫悲劇的發生。女友在阿東出院後終於主動現身,原因是因為銀行要求她買下阿東的房貸,她快供不下去了。痛苦的她自稱最近獲得了很多的助力,她帶阿東來到教會,並在宣講台上痛陳自己的經歷,她哭成淚人地控訴阿東給她帶來的痛苦,她說即使是這樣,她還是要寬恕他,但這種寬恕比直接唾棄還令人難受,看清自己和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是痛苦的,一年的治療並沒有將過去的經歷抹去,那些葯丸和黑巧克力提升的幸福感並不能救贖阿東,那些舊傷疤就像23歲女孩在彩色派對上遭遇粉塵爆炸一樣不可逆轉,女友的一番話直接關閉了阿東回到中產夢想舊時光的通道,他意識到之前對母親的照顧和容忍里飽含的怨恨,那時候的他和現在的女友並無不同。他不再有動力上進,他無法面對自己……
這因果的輪回源自何處?那位因為丈夫兒子遠離自己而痛苦不堪,完全喪失生活勇氣的母親或許是一切悲劇的源頭,對自己婚姻過高的期許,不滿足的厭世以及完全失去改變生活的能力,這是一切悲劇的源頭。阿東的孝順和擔當里有一種自我道德滿足的驕傲,父親和弟弟都不管母親,他卻要管到底,不將母親託付給養老院近乎偏執,屎尿完全不能自理的母親對阿東貼身照顧未嘗不視為一種羞恥,毫無顧忌地肆意發泄人性之惡只因彼此之間喪失了最起碼的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和距離。這在中國式的親情關系裡並非少見,“太過粘稠的關系,容易導致失去發展的自由,生命力也會吞噬在其中。”
值得參考的是安藤桃子的《0.5毫米》,一部探討臨終關懷的題材,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關懷歸結於提升0.5毫米的高度,如果每個人都在心靈的維度上高出平均水平0.5毫米,或許很多人倫的悲劇就不會再發生,而這0.5毫米是普通人與超越凡俗的聖母的差別。
最早的人類是生活在大自然里,後來進入了洞穴,一個只適合一個人居住的狹小洞穴如果擠進了兩個人,就會有令人難測的人倫悲劇發生,對於最後接納兒子共同生活的父親而言,如果兩人空間繼續如此逼仄,會不會再次發生阿東式的人倫慘劇其實很難預料。
《一念無明》或許還可以解讀出更深的寓意,那位認為自己嫁人不淑的母親之於香港的象徵意義頗為類似,而阿東墜落的中產夢更像是現實香港的寫照。作為一部投資200萬的處女作,這部電影融合了是枝裕和的`生活流和《香港製造》《天水圍的夜與霧》開啟的香港寫實流的傳統,教會宣講的那段戲尤其精彩,貌似救贖實則雪上加霜,成為了壓死阿東的最後一根稻草。余文樂的無薪酬出演令人刮目相看,就像當年郭富城出演《父子》一樣,令人眼前一亮。《一念無明》並非完美之作,對於中國式人情社會、親情關系的反思值得更深入探討,母子部分的相愛相殺表現不夠充分,母親的塑造過於表面化,但是這部作品就像黑暗裡的光,照出了香港電影新的可能和未來,作為一匹黑馬橫掃2017年度香港金像獎八項提名絕非偶然。
導演確實有點壞,他把余文樂飾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親腿腳不好,又情緒躁鬱,父親又從香港跑去大陸,很少回來,弟弟逃跑去了美國,根本不想理家裡的爛攤子。
照顧母親端屎端尿、還要被母親罵是撲街仔(混蛋),全都都要他一個人來承受。這還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幾百萬去炒股,還虧掉了,人家追著他還債。
內憂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殺了母親,雖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鬱症,無罪釋放進了精神病院,他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卻受到了了“弒母”的自我內心譴責,和周遭人群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來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語里說青山出來的,就等於說某人是精神病,類似於廣州人說芳村出來的,類似於東北人說四平出來的)”,還有隻懂得給你喂葯的機械而蒼白的精神病治療系統。
雖然電影中出現了許多和精神病相關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葯物,精神病家屬互助,影片最後也打出了對躁鬱症等精神病人應該關切的話,但觀影之後的我始終覺得,這部電影講述的內核其實並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問題。
導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過余文樂飾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觀其他人的冷漠和無情,甚至父親都要枕頭底下藏著錘子來防備精神病的兒子,導演似乎想通過這些說明,他或許並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換了誰遇上那樣的家庭,也會被逼瘋,這是吃多少葯,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學上總會說到一個詞:沉沒成本。就是那些你在過去和未來都無法改變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個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你又捨不得,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但是如果你不離開這個渣男,他就會繼續禍害你,你的沉沒成本會變得更高,所以對於沉沒成本,只有一個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切割。
但是有個問題出現了,假如沉沒成本對應的人,是個渣男,還好辦,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親母親,你的兒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樂的弟弟一樣,避走美國,與原生家庭的一切亂七八糟進行了冷酷無情地徹底切割,當父親走投無路打電話給他時,他只說,多少錢都可以給你,但我絕不會回去。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很生氣,難道把一切推給別人,就可以了嗎?
片中無論是精神病醫生,家屬,還是片尾的話,都在說,家人的支持對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對於片中余文樂這個家庭來說,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家人並沒有在支持中讓一切變得更好,余文樂因為留下來照顧母親,而最終躁鬱症,父親因為回來照顧余文樂,也走投無路。似乎唯一沒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個白眼狼遠走美國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這個家庭,還有一個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絕把母親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卻讓家人一個接一個地在這種根本無法改善的沉沒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盡毀,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輝和親情的偉大了嗎?
或許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絕對妖魔化,在明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下,把照顧老人、病人的重擔獨自承擔,而無法顧全自己的人生,從而讓整個家庭失去未來和陷入困頓,並不是一種值得贊許的英雄行為。我不得不說,公眾號上教你的“遠離原生家庭”的話,是對的。
每個人都有過上正常生活的權力,要更多地放開別人,無論他是病人,還是,你是病人。
⑷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⑸ 《絕世高手》觀後感
盧正雨的這部《絕世高手》處處透射出那種狂歡瘋癲的鬼馬娛樂精神。
當年,《紐約時報》影評人曾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有過如此的評價:「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或許,當時的這句話並非出於對香港電影的一種褒獎,但是如今看來,早期香港電影中的張狂與縱樂,作品中所包含的獨具匠心的創意卻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榮譽標志。其實,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這部《絕世高手》。或許很多人無法接受這部電影,正是因為這部片子顯得有些過火,但也正因為其癲狂,相信很多人會愛上它。
《絕世高手》的癲狂實際上是導演盧正雨未泯童心的一種折射,他將各種腦洞大開的想像力一股腦兒灌輸到這部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四大天王」組合,「湯姆與傑瑞」的名字梗,《同一首歌》、《說句心裡話》等懷舊金曲的亂入,都能夠適時勾起觀眾的童年記憶。
電影的主場景發生在一個叫墮落街的地方,據說,街道名字的靈感來自長沙的墮落街,盧正雨就是希望用這條街還原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所以,觀眾可以看到片中游戲廳、大排檔、檯球廳、理發店等充滿懷舊復古的店鋪琳琅滿目,就像一個世外桃源,隱藏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之中,卻充滿了市井氣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個個都是「絕世高手」。
在表現這些「絕世高手」的時候,盧正雨依然用充滿童心的視角去刻畫,郭采潔飾演的少女小曼看似柔弱,卻是一個有著金剛芭比身材的暴力少女;范偉老師飾演的爺爺,造型百變,醉心於織毛衣;最具顛覆性的角色莫過於蔡國慶老師飾演的大反派,到處給人送365個祝福,卻干盡壞事,直接打破了十幾億觀眾心中建立起來的牢固形象,這種巨大的人物反差非常具有戲劇沖擊力,增強了不少喜劇效果。
《絕世高手》在風格上更接近於漫畫感,無論是從美術置景還是對於鏡頭的設計都發散出一種活潑與張力,從而讓這個關於成人的童話故事顯得更具有說服力。特別是對於美食的表現上,導演更是發揮出二次元想像,大膽的將美食與各種元素混搭,有一種濃郁的鬼馬氣質。柯達飾演的烤肉健將,烤肉的時候在單杠上來迴旋轉、跳躍、閉著眼,利用杠桿對肉的震動,從而烹飪出令人叫絕的美食。而范偉飾演的玉面·黃傑瑞和陳沖飾演的湯母·柯露思PK煮湯的那個段落,更是拍出了武俠片的格調,導演將一個簡單的煮湯比賽具象化,一口大鍋被隔成陰陽太極,兩邊風起雲涌,殺氣騰騰,范偉老師更是化身《七龍珠》中的超級賽亞人,充滿童趣。
《絕世高手》猶如盧正雨的一部鬼馬狂想曲,片中盧小魚一直苦苦追尋的絕世秘籍也只不過是傑瑞與湯姆的「恩愛寶典」。分分鍾就能搞定一頓豐盛料理的倉田保昭,在遇見織得一手好毛衣的范偉老師之後,哪裡想得到在和自己對戰的時候,范偉老師還能抽空打出一條花式如此刁鑽卻又符合大眾審美的毛線褲,還貼心的為他穿上了,最後還不是輸得痛哭流涕,甘拜下風。
《絕世高手》的評價可能會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會予以極大肯定,不喜歡的會覺得看的非常尷尬。這種兩極分化的評價早年也針對香港無厘頭喜劇。即使是《功夫》,這個可能是周星馳最為人接受的作品,在一些強調電影故事邏輯,人物關系的觀眾看來,可能故事性比較差。而諸如《超級學校霸王》之類的毫無邏輯,僅靠堆咖和耍寶的電影,現在看起來可能真的很尷尬。可香港喜劇就是這么一步步走來的。
香港喜劇電影,最初同好萊塢的喜劇並無二致,經過一系列天才般的創作者添柴加火,最終才走到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集大成者。70年代之前,香港喜劇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李翰祥作品為代表的,以舊中國為背景的段子喜劇。這些喜劇往往都是歷史上各種笑話單子的混搭,將床上笑話,市井中坑蒙拐騙的段子一段一段講出來,一段三四本(一本十分鍾)左右,跟說書人一樣,講三四段就是一部電影。為了避免這種不連貫,往往將三四個故事放在一個母題之下。第二種是以王晶的父親王天林為代表的香港歌舞青春片。此類電影往往是輕喜劇,為了映襯歌舞片中的熱鬧歡樂氣氛,創造了很多喜劇效果。第三類是家庭倫理喜劇,此種喜劇類型往往是邵氏之前的死對頭電懋公司出品。老闆陸運濤是本土精英,區別於邵氏早前強烈的外來氣質,他始終相信電影應該是教化民眾之物,並非僅僅是娛樂產業。因此強烈關注香港中產市民的生活。這類電影往往模仿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喜劇,多是室內劇,講述辦公室或者家庭之間的故事。這三種類型中,第二種和第三種,主題較為嚴肅,完全區別於香港黃金時期癲狂搞笑的風格。第一種雖然荒誕無厘頭,但往往主題陳舊,背景和香港脫節,也與日後香港喜劇區別較大。1973年,楚原編劇的《七十二家租客》打破票房紀錄,這部區別於以往三種喜劇類型,演員講粵語,內容紮根於本土的電影,已經預示著新的時期的到來。
70年代許冠文喜劇統治了香港電影。《鬼馬雙星》(1974),《天才與白痴》(1975),《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摩登保鏢》(1981)五部作品局取得當年票房冠軍。現在看來這五部作品已經頗具90年代黃金時期香港喜劇風格的雛形了。區別於李翰祥以一個抽象母題為線索,許冠文的電影,線索成了他和兩個弟弟許冠傑和許冠英三個任務。這種講粵語,融入粵語流行文化(許冠傑的主題曲),故事背景設置在香港本土,人物均是香港底層小市民,經歷的事情都是香港生活中最常見的各種事情,最為重要的是,各種憑借語言、動作、場景設置製作出來的橋段逐漸誇張化,越來越鬼馬,越來越無厘頭,這種風格被80年代的各路群豪集成不斷發揚光大。
1980年,黃百鳴(開心鬼)、麥嘉(光頭佬)、石天(龍四)三人成立「新藝城」公司,自此統治了近乎整個80年代。新藝城成功的秘密在於其集體創作的方式,先由麥嘉決定開拍什麼題材,然後和黃百鳴、石天、徐克、施南生、曾志偉和泰迪羅賓七個人一起討論故事,這種方式也成為「度橋」,即將各種創意,各種橋段用故事穿起來。和七人之力,新藝城推出了數個賣座系類。由和許冠文分家之後的許冠傑和麥嘉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將港式喜劇、動作片的橋段融入007的故事裡面,一拍拍了七部,前幾部均票房大賣,小成本的《開心鬼》系列喜劇,以小博大,票房不俗。為了和新藝城的《最佳拍檔》對台,嘉禾合計出來了「五福星系列」,陣容強大,製作精良。兩個系列打了近十年的擂台。84年成立的德寶出品,由高志森炮製的「富貴逼人」系列,84年永盛出品,王晶創作的「精裝追女仔」系列也都取得不俗的票房。縱觀此時的香港喜劇,真稱得上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時香港電影業正在飛速發展,各類類型片不斷成熟,台灣市場,東南亞市場,甚至歐美市場均十分賣埠。為了拍出更吸引觀眾的作品,各種類型電影不斷更加類型化,吳宇森開創的「英雄片」熱潮,成龍、洪金寶的動作喜劇,無不都越發極致,而喜劇電影更是更加癲狂妄為,為了刺激笑點不斷提高的觀眾,橋段越發密集,姿態更低,更惡俗的橋段不斷刷新下限,各種語言的笑話,動作場景,故事碰撞的不斷誇張,大家相互鬥法似的,都為喜劇這堆火拚命加柴,整個八十年代的喜劇高潮一波接著一波,把整個喜劇的誇張、瘋狂、無厘頭水平不斷拉高,直到90年代,周星馳作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弄潮兒出現,走向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巔峰。
縱觀整個香港喜劇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小人物」打敗一切的歷史。許冠文早年開始將鏡頭對准社會邊緣的小人物,一局打敗之前的老式喜劇。但許冠文塑造的雖然也是小人物,但他用一種知識分子式的,和小人物保持一定距離的視點,俯視小人物,提煉出小人物的辛酸,表現小人物的可笑。當80年代群豪並起,各路人馬無節操的展示小人物,表達小人物,和小人物保持距離的許冠文被小人物的自居者打敗。90年代,出現了一個本身就是小人物,並且樂於以小人物的姿態去看世界,從諷刺小人物變成小人物的自嘲的周星馳,這時香港無厘頭喜劇走向了他的完全體。這種完全體喜劇不依靠故事,僅僅依靠人物以及密集到讓觀眾無法喘息的「度橋」就足以成功。這種「盡是癲狂,盡皆過火」的做派完全成了一種風格,一種區別於故事邏輯為本,而僅僅依靠人物和各種點子的喜劇電影。此時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夠在這種人物和點子中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點做的越好,電影可能越成功。縱觀周星馳早期成功的作品,無一不是有一個故事的把握,但盡管如此,還是避免不了無厘頭喜劇本身的問題。
長沙「麓山商業文明街」,江湖人稱「墮落街」。
這條被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湘江緊緊夾住的狹窄街道,因為緊鄰高校,布滿了小飯館、小旅店、發型屋、雜貨店、網吧和卡拉OK。
它是破敗的,廉價的,也是繁華的,珍貴的。各種矛盾的元素在這里自洽融合,相得益彰。
青春是這里的另一道主菜,提味的佐料,叫作荷爾蒙。
這也是盧正雨的'青春與荷爾蒙。
盧正雨在電影里把「墮落街」變成了「豬籠城寨」,那是周星馳電影《功夫》故事的發生地,一樣有他年少的記憶。窮酸破敗,藏污納垢,卻又卧虎藏龍。
總之,小人物變大英雄的神話,勇斗社會惡勢力的熱血,少年愛情的美好,都可能在這里發生。
電影開場則完全是又一版《食神》,連鏡頭的運用與剪輯切換都是照著史蒂芬周的路數在走。
作為一個星迷,盧正雨對於偶像的致敬是「像素級」的。整部電影拋開表層故事,基本就是把《功夫》重新拍了一遍,墮落街對應豬籠城寨,廚師們與歸隱武術家,潛入殯儀館與潛入精神病院,湯婆與火雲邪神,垂死中兇猛敲擊被打通的任督二脈,甚至這個誤入迷途又終歸拯救世界的小阿飛。
電影里還有《國產凌凌漆》,有《無敵破壞王》,有《大話西遊》,周星馳的影子無所不在。
盧正雨本人的經歷很勵志,草根出身,靠網路電影出頭,然後真的參與偶像的電影,當演員,當編劇,當副導演,終於在這部電影的片頭掛上自己的名字,在院線高規格大規模上映。
或許是蟄伏太久,有太多想要表現和表達的,比起之前在「嘻哈三重奏」里創作的靈巧,以及在「美人魚」中表演的鬆弛,《絕世高手》顯得太心急、太求全、太小心翼翼。
幾乎從電影的第一秒開始,盧正雨就在迫不及待地用盡全力撒笑料抖包袱,一個接一個,速度快得讓人吃不消。好像前一個點還來不及細細咀嚼,後面的段子又洶涌而來。
不一定笑料多就是好。好的喜劇總是要給人回味,這么心急地把一堆梗送到觀眾面前,強往嘴裡塞,只會讓人覺得急躁。所以電影在前半部分的節奏明顯有問題,好不好笑先不論,看得人會覺得累。眼累,心也累。
電影的另一個問題是演員的狀態。浮誇,各種浮誇,以致過於浮誇。周星馳表演也誇張,那就是他的招牌。他帶著的吳孟達或林子聰也浮誇,但他的電影里總有沉得住的角色。以《功夫》為例,男主角浮誇,那麼女主角黃聖依就收了,包租婆基佬裁縫醬爆浮誇,苦力強和油炸佬就得正常點,斧頭幫幫主和田啟文浮誇,梁小龍的火雲邪神就要收斂,這樣有松有緊,有張有弛,電影才會好看。
可《絕世高手》中,盧正雨是浮誇的,孔連順是聲嘶力竭且浮誇的,郭采潔是造型奇怪且浮誇的,范偉是形象多變且浮誇的,楊迪、黃齡、柯達是浮誇的,蔡國慶是尤其浮誇的,好像喜劇表演就只有浮誇這一種方法,而大家都在比賽誰更浮誇。後來陳沖出現還算是壓了場,但那已是後半程,所以為什麼電影前半段節奏和氣氛有問題,也是這個原因。節奏出了問題,連累的還有電影的整體性。最後給人的感覺,就是整部電影都在用段子堆砌,空有皮相,缺乏靈魂。它太像周星馳,又少點周星馳的神韻,最後只覺得是高仿的臨摹佳作,還可以,但離經典差遠了。我其實開始真的沒有太笑,直到倉田保昭出來後才有些找到感覺。
倉田保昭那段是我認為電影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唯一讓我發笑的地方。處女作強迫症,被歪改的「日語歌」,織毛衣,角色狀態的多次轉變以及反差多帶來的喜劇感,盧正雨的靈氣在這其中顯露無遺。
蔡國慶的表現也是讓人驚喜的。與明星本身固有形象反差極大的表演,火力兇猛的自黑,外帶那個操著長沙口音普通話又與劉昊然撞臉的女跟班,出馬就是大隊打手,氣場十足,尖酸惡毒得渾然天成。
四大天王的一再出場也有趣,開始時還覺得多餘,多次亮相後居然也刷出了存在感。除了搞笑,還對劇情推進起到了不小作用。
反倒是楊迪這些個已經小有名氣的笑星,在電影中存在感不強。
電影里,盧正雨的小智慧總是不時乍現,可整部電影還是被撐得太滿。節奏出問題,人物動機的幾次轉化也缺乏說服力,還是對比《功夫》,那場用小木棍敲頭的戲,干凈乾脆,淚中帶笑,而《絕世高手》絮絮叨叨搞半天,還讓人覺得牽強突兀,偶像還是高明得多。
當然一直拿周星馳去比盧正雨並不公平,經歷的差異,環境的變化,加上盧到底還只是個電影新人。作為處女作,《絕世高手》的完成度已經相當不錯。雖然開心麻花,寧浩,徐崢,大鵬都還在為觀眾生產質量不錯的喜劇電影,但周星馳的光芒如此耀眼,他的衣缽,他的風格,終究需要傳承。繼承人不大可能是文章和鄧超,更不可能是吳亦凡,他要能編能導能演,還要有那種無厘頭的調調,盧正雨除了不如偶像帥,其他總也學到了七八分。
我對盧正雨是有很高期待的,所以對《絕世高手》最後難免有點失望,他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也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畢竟只是第一部電影,太多想要說的,還不懂得少即是好的道理。我還是要支持這部電影,這算一個不錯的開始,願電影票房大賣,他未來能夠更有底氣更加鬆弛。在周星馳不再那麼周星馳的時候,當墮落街在挖掘機的轟鳴中碎成瓦礫,青春已經不再,我們還有盧小魚可以歡笑與安慰。
⑹ 如何評價 2017 年電影《攻殼機動隊》
《攻殼機動隊》(英語:Ghost in the Shell)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作犯罪片,改編自士郎正宗所創作的日本同名漫畫。為魯伯特·山德斯執導,由史嘉蕾·喬韓森、皮魯·艾斯貝克、麥可·彼特、北野武和茱麗葉·畢諾許主演。該片於2017年3月31日在美國上映(含3D版)。導演針對愛好者重現原作跟動畫經典橋段,再打造全新的故事。
《攻殼機動隊》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爛番茄基於159條評論,新鮮度43%,平均得分5.5/10。在Metacritic上,獲得了53分。據CinemaScore調查,觀眾的反應在A+至F間落於「B」[48]。多數影評人認為電影有著炫目的特效和視覺效果,而喬韓森的演出也令人信服,但仍缺少原作經典的迷人要素。
⑺ 電影忠愛無言觀後感
院線電影《忠愛無言》完全靠觀眾口碑和口口相傳,吸引大批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下面是有我們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忠愛無言》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從6月9日開始,一部由於月仙、老戲骨高強主演的電影《忠愛無言》,正在全國各大城市公映。據片方介紹,幾天來,院線電影《忠愛無言》完全靠觀眾口碑和口口相傳,吸引大批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許多觀眾稱贊於月仙和高強的演技感人,刻畫人物細膩,許多觀眾看了感動得直流眼淚。
6月12日下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電話采訪了於月仙。她介紹,《忠愛無言》是導演談宜之根據曾轟動網路的真實故事「老人與狗」改編,原型曾感動數百萬人,被評為「最悲天憫人」的故事。導演經過十年的堅持努力,終於將此電影拍攝完成。影片主要講述一條小狗因為意外,結識一位性格倔強孤僻的殘疾老人,由格格不入的相互爭斗,到同病相憐的息息相處,直到最後相依為命。狗狗為老人拉車趕集修理小電器,相濡以沫,朝夕相處十餘載。這是一位老人和一條狗令人悲慟的真情!
於月仙向記者介紹了《忠愛無言》的創作背景。2007年,談宜之編創的一則紀實短片「老人與狗」上傳於網路,即刻引起極大轟動,感動無數人。之後由網友們捐款組織幫助實現老人願望, 數百家媒體關注並報道「老人與狗」的故事。並被評為「最悲天憫人」的故事、年度最佳網路短片等。「老人與狗」的一系列視頻被優酷網列為「永久珍藏」。
曾在《鄉村愛情》中演繹「謝大腳」出名的演員於月仙,此次擔任《忠愛無言》的女主角,並與老戲骨高強合作,出演高強的弟媳婦。從《忠愛無言》看,於月仙和高強的戲劇沖突都是因「狗」而起,操持家務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哥哥令於月仙在片中不堪重負。
於月仙談起拍攝細節說,在只注重商業利益、「快餐文化」風行的電影創作時期,老人與狗的影片一直沒有資金拍攝,但談宜之導演始終沒有放棄,他努力堅持了近十年,終於把影片拍攝完成。於月仙對扮演高位截癱的高強表達了敬佩之情。由於在片場要長時間趴在一輛小平板車上,高強為了適應顛簸的路途只能嚴格控制飲食。在拍攝中,高強很多時候要作出類似於平板支撐的動作,對於上了年紀的演員來說是對體力毅力的雙重考驗,而男主角高強都堅持了下來。當影片殺青拍完了,她專門在北京家中做了一頓素菜宴,招待在拍戲中十分辛苦的高強老師。
於月仙真誠地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電影《忠愛無言》很感人、很震憾。但因這幾天同期上映的有《木乃伊》、《神奇女俠》、《加勒比海盜5》等引進大片,國產電影《忠愛無言》受到了嚴重擠壓。《忠愛無言》上映4天的票房才區區幾百萬。
於月仙表示,她希望看了美國大片的90後、95後的年輕觀眾朋友,支持中國國產電影,抽點時間,去電影院觀看一次國產電影《忠愛無言》。《忠愛無言》不會失望的。也為國產電影打打氣、捧捧場。
談宜之導演坦言:「現在的電影要麼都是些酷炫的特技、要麼是明星大腕雲集等等,觀眾已經視覺疲勞時,也許需要一些溫暖心靈的電影。有很多電影可能出了電影院就忘了講的什麼故事,但是看過《忠愛無言》,或許一生都忘不了,這是一個能真正進入人心的故事。但是作為非主流商業的電影,我們沒有明星大腕助陣,沒有數百、數千萬的'宣傳費用,更無法復制『一跪成名』,所以製作推廣過程相當艱難。我們深知影片創作上還有許多不足,但這份誠意滿滿。願電影《忠愛無言》能讓久違感動的心靈,激起一絲漣漪!」
由於月仙、高強等主演的劇情片《忠愛無言》於6月9日在全國上映,影片根據真實故事,以最「悲天憫人」的老人與狗為原型,講述了影片主要講述一條小狗因為意外,結識一位性格倔強孤僻的殘疾老人,由格格不入的相互爭斗,到同病相憐的息息相處。直到最後為老人拉車趕集修理小電器,朝夕相處十餘載,相濡以沫,令人悲慟的故事。
《忠愛無言》影片感人至深,演員演技大受贊許,可很多影院卻不給排片,主角之一的於月仙在微博表達了她的憤怒。而導演談宜之也在微博中求網友幫忙宣傳,因為小成本電影沒有錢宣傳,而且各大影院都在爭相放映外國大片,所以只能依靠網路熱度,來爭取影院增加排片。
影片看哭了很多人,很多網友在網路上賣力宣傳。從開始的相互看不上眼,到後來的相互依靠,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在細微之處被刻畫到極致,導演花費十多年才拍成的電影,雖然沒有當紅明星,可怎麼也比一個月排出的作品更值得一看。
一位老人,老人今年65歲,由於年輕的時候得了敗血症下肢完全癱瘓只能在一個小板車上面趴著,但是善良的老人還是依舊工作著,他會維修小家電,因此也靠著這門手藝賺錢吃飯,記者登門後發現老人在門前的一顆樹下發呆,眼睛裡含著淚水注視著樹旁邊的一堆小石頭,他說這里埋葬著他的老伴。
事情發生在1995年,朋友送給了他一隻小黑狗,老人很喜歡精心的養著並起名叫黑子。黑子在老人的呵護下茁壯成長,1997年黑子掌握了給老人拉板車的技術,從此老人靠著黑子拉著板車去趕集,在集市上修理小家電,老人每天趕八個集,最近的幾公里,最遠的十幾公里,黑子一直默默的拉著老人,每天餓的不行的時候老人會買兩塊餅,一塊自己吃另一塊給黑子吃,有時候有點好吃的老人也捨不得自己吃總是嘴叼著讓黑子咬掉另一半。
2007年7月的一天下午,由於下著暴雨,電閃雷鳴,黑子急著拉老人回家,路過一個轉彎處由於路滑板車翻了,老人跌入了旁邊的溝中,黑子掙脫了鎖鏈吧老人的弟弟帶了過來,後來老人得救了,沒幾天黑子發高燒,老人花錢請醫生給黑子治病,打針,但由於黑子年紀也大了,最終去世了,說到這老人竟然開始抽泣,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面對鏡頭老人話不多,老人說,我今年60多歲了,又是殘疾人,正常人60多又能做點什麼?如果沒有黑子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村裡的人問老人怎麼不找老伴,他笑著回答,兩條腿的不好找我找了個四條腿的,黑子活了十二年,拉了十一年的板車...
《忠愛無言》本片根據2007年轟動網路的真實故事「老人與狗」改編,原型曾感動數百萬人,被評為「最悲天憫人」的故事。導演經過十年的堅持努力,終於將此電影拍攝完成。
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達到7.9分,6月9日上映以來因拍片少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有人稱其為中國版的《忠犬八公》。
由安徽一八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青年導演談宜之執導的溫情動物電影《忠愛無言》於2017年6月9日全國上映,口碑爆棚的同時,正在尋求社會各界的聲援與支持,請給身邊最缺失的「忠愛」一次機會,共同見證 「無言」的感動。
面對神口碑即使看不到電影他們也要買票支持
《忠愛無言》在上映第二天就口碑爆棚,上座率也達到了當日最高,但是與很多小成本國產影片同病相憐,《忠愛無言》並沒有強大的資金體量來進行宣傳發行,很多地區沒有影院排片,但一直關注影片的熱心觀眾都紛紛聲援「求排片」!一些城市的觀眾表示即使看不到影片,也要在網上買兩張電影票支持,這一份執著和電影本身由真實故事改編,電影原型玉學書老人高位截癱卻樂觀面對生活的精神分不開。在進口大片擠壓,娛樂至上的浮躁市場中,也許一部小成本故事片並不能佔到很大的份額,但是心靈的共鳴,平凡生活當中觸手可及的溫存、感動以及希望是無法用特效和演技來展現的,這一份「忠愛」的力量也足以另每一個看過影片的觀眾有口皆碑。
十年歷程堅持不懈 主創帶頭關注真誠
從導演談宜之2007年拍攝的紀實短片「老人與狗」燃爆網路,到今天的《忠愛無言》口碑爆棚,十年時間電影主創團隊一直在堅持不懈要把這個真實的故事搬上大熒幕。在製作與發行上主創團隊遇到的艱苦不亞於生活中與命運抗爭的電影原型「老玉」,上映首日院線排片不理想,主演高強及於月仙兩位老戲骨帶頭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為電影聲援「求排片」,很多微博紅人也紛紛表示要將電影「安利」給更多的影迷和觀眾。他們相信用真誠的心,和腳踏實地的努力最終換來的《忠愛無言》,可以打動觀眾,幫助每一個孤單、失落以及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重新找到希望!
⑻ 無問西東影評,近幾年有哪些一部有風骨有情懷有思考的優秀國產電影
《湄公河行動》
《湄公河行動》,毫無疑問是取材於2011年的「105」大案,但對於片尾那樣說的,本片基於真實事件改編(based on),我還是要多說一句。我個人覺得,片尾這個說法,還是比較有誤導性。「based on」,應該像《孤獨的倖存者》、《美國狙擊手》、《危機13小時》這些電影一樣,嚴格遵循事實、適度藝術加工。
在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中,以色列為了報復殺害其奧運會運動員教練員的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九月」,派出特工滿世界暗殺其成員;而在《湄公河行動》中呢?我們的警察也是遠赴國外、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不但找到了殺害中國人的兇手,還把他抓回中國,讓他在中國的土地上受審、讓他在中國的土地上伏法。這頗像是古代中國人抓了敵酋,要先押解回京,羞辱一番再砍頭一樣。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求的就不是單純的以牙還牙,而是還要求個名、立個威。如果糯康在深山老林里死了,沒人知道;但糯康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審,其他蠢蠢欲動圖謀不軌者就要琢磨了。
這樣的真實事件給人帶來的振奮,絕非電影本身的一些缺點所能抵消。
⑼ 2017華語電影十佳,你認同影片的排名嗎
據台灣媒體報道,有媒體12日公布由網友、影評人及媒體共同票選的2017年大陸華語院線電影10大佳片及爛片。佳片冠軍是馮小剛《芳華》,《戰狼2》票房雖高,卻只在第10名,遭粉絲抗議。
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不認同這些電影的排名。
馮小剛執導的《芳華》,幾經波折,在2017年12月15日上映,博得各方好評,不僅是網友、影評人及媒體都認為是佳片第一名,票房節節高升,截至1月12日,上映29天,已進帳13.93億元,且每天還有數百萬至上千萬元的收入。
這部影片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有一定的感觸,他們與我們一樣都處於最好的青春年華,也許是有一定年代感的原因,讓我認為,雖然這部劇很好,但還不至於是排名第一,我認為《戰狼2》才應該是排名第一的好劇。
總結:我認為《戰狼2》才應該是排名第一的電影,它讓我們知道在我們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