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5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報告

2015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報告

發布時間:2023-06-16 18:46:06

① 私人影院未來的發展前景好嗎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私人影院行業發展的文章,以下是正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所謂私人影院,就是私人訂制影院服務,一般是獨立小包間,裝飾精美,用戶可自由點播影片、隨時觀看影片,還能享受私人訂制服務。與傳統影院相比,私人影院環境較為舒適、私密性高,是適合情侶或是一家人的小團體觀影方式。

一、中國私人影院行業迎來了蓬勃發展期 技術變革和消費者行為變化一直是推動娛樂產業變革的兩大動力,我們從整個社會變遷的視角全面動態的分析,就會發現消費者行為變化所起到的是決定性作用。20世紀50年代美國傳統影院市場的突然衰落和汽車院線的迅速發展,無不與當時社會環境的變化緊密相關。

1950年前後美國票房大衰退,普遍認為這與美國電視機的蓬勃發展直接相關。但是其實美國傳統院線票房的大衰退要早於電視機普及期,那時美國家庭電視機普及率不足15%,遠不足以造成對票房的沖擊。真正對美國票房構成影響的是美國戰後人口向郊區大規模的遷移。為了解決戰後士兵的安置和重返社會的問題,美國政府根據1945年通過的《士兵權利法案》向退伍士兵提供低息貸款買房子、上大學,同時各州大規模興建高速公路,直接造就了戰後美國社會的「郊區化」和「嬰兒潮」。

在「郊區化」過程中,城市已不再是消費者娛樂消費和文化活動的中心。50-60年代大約1/4的美國人已住在了郊區,因而許多位於市區的影院成批地倒閉,而與此相對的是汽車影院卻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展。1945年,全美汽車影院不到25家,10年後,到達5000家左右,佔全美影院數量的1/3,票房收入佔全國1/4。

而今中國的消費者行為正在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

首先,受益於中國人口紅利、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以及娛樂觀念的提升,目前我國的電影市場快速發展。2007年至2015年,中國內地電影票從33.3億元增至440.7億元,我國的電影票房全球增長最快,成為全球第二大票倉。

其次,中國城鎮化的推進大大激發中小城市、縣城甚至鄉鎮居民的觀影需求。2015年,79%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線及以下城市。根據大地影院與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小鎮青年白皮書》顯示,2011年至2015年,一線城觀影市人次份額由25%下降到18%,二線及以下城市觀影人次份額由75%提升到82%,其中五線城市觀影人次份額達到17%,即將趕超一線城市。然而,傳統影院僅能輻射至人口在70萬以上的中小城市和發達的縣城,這為私人影院在五線以下城市和鄉鎮的發展留出了市場空間。

第三,觀影人群主力的變化,帶來了更加個性化的觀影需求。80、90後逐漸成為觀影的主力人群,根據偉德福思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報告顯示,80、90後佔中國電影觀眾人數的62%。他們更加註重生活品質和觀影體驗。相比於傳統影院人員嘈雜、放映影片時間固定、設施老舊等因素,他們更傾向於與家人、朋友來到服務相對較好、環境更好、觀影體驗更佳的私人電影院。這為私人影院在大城市的發展創造了市場需求。

可見,中國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升、村鎮消費需求的激發、城市消費需求的多元,使得私人影院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期。兩年前,中國私人影院可能只有200多家,目前已經發展到1000多家,未來在中國可能有10萬家私人影院,這會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

二、打造「第二院線」是私人電影院的最佳商業模式 所謂「第二院線」是區別於傳統院線而言的,即通過連鎖加盟或直營方式,以統一品牌形象、統一裝修風格、統一運營模式,廣泛佔領傳統院線沒有覆蓋的發行渠道,特別是城市裡的小眾電影市場渠道和鄉鎮的農村市場渠道。

1、「第二院線」模式使得私人影院的盈利水平更高。

相對於單體私人影院,「第二院線」私人影院有著明顯的盈利優勢。目前單體影院主要是向版權公司購買老片源,通過賣票獲得收入,但在房租高企上座率低的情況,單體私人影院很容易發生虧損。而「第二院線」私人影院憑著其在發行渠道上的優勢,可以作為一些小成本電影、小眾電影的發行渠道並參與分賬。從電影的製作方角度來看,他們對於「第二院線」作為傳統院線的補充是有強烈需求的。2015年全國故事影片產量686部,上映國產影片278部,這意味著408部電影未能在傳統院線上映,而上映的278部電影中還存在著大量「影院一日游」的情況。另外,「第二院線」私人影院如果布局到鄉鎮和農村,具有宣貫國家政策、弘揚精神文明、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社會意義,因此政府有可能對此類私人影院予以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前幾日在朋友圈刷屏的關於「快手」APP的文章《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雖然角度有些扯淡和矯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現狀。

縱觀整個電影產業鏈,在「內容—發行—渠道」環節中,渠道是比較強勢的,因此掌握影院渠道優勢的萬達和中影具有明顯的產業鏈控制力,而光線、華誼、博納等公司則面臨著內容的不穩定性和較低的產業鏈話語權。由此可見,「渠道為王」在私人影院行業中同樣適用,控制了渠道自然有著更高的盈利水平。

2、「第二院線」模式使得私人影院在監管上更易操作,有利於行業發展。

雖然私人影院的正逐漸成為娛樂領域里的香餑餑,但在發展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1)版權不明:據了解,由傳統影院開發的私人訂制式影院和連鎖式私人影院都在其官網上有明確的版權聲明。而那些由個人開設的小而美影院的電影版權並不明晰。電影片源來自哪兒?是否來自正規渠道?這些都沒有明確的官方解釋。據消費者透露,一些私人影院可以看到在國內還未上映的國外電影大片,或是一些國內新上映的電影。另外,一些私人影院自稱擁有上千部電影片源。(2)灰色地帶:私人影院一般是獨立小包間,私密性好,甚至有一些私人影院的包間是大床房,關上門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會不會滋生不正常交易也不得而知。

其實,如果把私人影院按照「第二院線」的模式經營,經營者就不會在版權和內容上動歪腦筋,監管風險也不會那麼突出,監管制度的會在和市場良性互動的情況下不斷完善,有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

3、「第二院線」模式需要大資本或者大平台的支持。

經過上述分析,「第二院線」私人影院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是誰能打造出「第二院線」這一個不得迴避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採用自營的模式,就需要大量資本的介入;如果採用加盟的模式,就需要擁有豐富加盟管理經驗的平台型企業的支持。因此,如果BAT等互聯網巨頭,蘇寧海爾等線下渠道豐富的大型企業,以及傳統院線萬達作為戰略投資者,將會大大提高「第二院線」落地的成功率和速度。

② 男人剛出生就66公斤是那部電影名字叫什麼

電影名字叫《蒙男誕生記》,男人剛出生就66公斤,只是缺少了一個器官。
如今,80、90後逐漸成為觀影的主力人群,根據2015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報告顯示,80、90後佔中國電影觀眾人數的62%。他們更加註重生活品質和觀影體驗。相比於傳統影院人員嘈雜、放映影片時間固定、設施老舊等因素,他們更傾向於與家人、朋友來到服務相對較好、環境更好、觀影體驗更佳的私人電影院。

③ 當今電影市場的概況

當今電影市場概況
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把「我們這么好的市場」掛在了嘴上。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成績的確不差,100億的票房也的確是歷史新高。但是,逐漸走高的市場背後卻凸顯出一個很讓人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卻囿於市場無法得到觀眾的響應,那麼現在在市場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不論從製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所展露的各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激情,進而引發了各種怪現狀:在創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樣的題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約而同地扎堆來拍續集,甚至在發行電影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動腦子:大片來了就躲一下,沒有大片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上映,而對於這種「一窩蜂」現象,有分析家認為,這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絕對應該屬於「狼來了」的警示信號。
怪現狀:同樣題材大撞車
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寶強、葉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僅僅過了兩天,由洪金寶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則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絕對可以看出,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類題材,都是在講述關於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內上映兩部《蔡李佛》,其實不過是今年華語電影界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今年立項及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們即將會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娘子,然後還要准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導演再這么撞車的話,觀眾們只能去撞牆了。」這其中,五個關雲長最早跟大家見面的是4月份即將上映的甄子丹與姜文合作的《關雲長》;而田壯壯執導的《關公》、楊子擔任製片人的《武聖雲長》、陳木勝執導的《武神傳》以及高希希執導的《三國•關雲長》雖然都沒有拍完,但都開始了大肆宣傳;四個孫悟空同樣也都在爭奪時間,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孫悟空》都在籌備中,但誰能最先上映,現在還都沒譜兒;至於「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除了由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一部相關題材動畫片;而三桌鴻門宴爭奪得更離譜: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逼著改成了《王的盛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在廣電總局那裡報備了《鴻門宴》這個名字,而與他們倆爭奪的,還有一部同樣性質的《劉邦和項羽》。而在這些傳統名著題材改編的電影之外,周星馳和李連傑鬥起了《太極》;吳宇森的《飛虎》則遭遇了安曉芬的《飛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里,幾乎囊括了目前華語電影市場中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些小的製片方出於「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行的惡意干擾,而是華語電影界在創作題材方面,真的已經到了這種「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論,在這些撞車題材之中,「手慢」的項目卻很有可能是這一題材類型的最初創意來源。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時,王家衛告訴大家,他接下來的電影會拍一個關於葉問的故事。但是,兩年下來名字中含有《葉問》的電影已經出現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憑借這個題材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依然還在「拍攝中」。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和吳宇森。陸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期拖得太長,導致被《拉貝日記》搶了風頭;而周星馳兩年前宣布要拍《太極》,結果到如今也沒籌備完成,反倒被李連傑和陳國富搶先一步,宣稱在今年年底前會把一部同名電影拍攝完成。
成因分析:編劇原創能力,是荒蕪還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撞車」的題材,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桂英,無一例外地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有所體現。關羽和孫悟空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們熟知,關於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話本中就已經出現。
為什麼導演們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導演們給出了自己的說法。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麥兆輝和庄文強就曾經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起碼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相對安全。對於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而言,古裝歷史題材遠比警匪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更容易通過審查。第二,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大家就算對這些人物不是特別了解,起碼也都知道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跡,在電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傳方面的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強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而電影作為一個載體,能夠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文化精神,拍攝諸如關羽、孫悟空之類已經被全世界華人所認同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拉到投資。
不過,這樣的一窩蜂撲上來拍古典名著,也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根據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的說法,這種題材撞車的最大缺陷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以「短平快」的策略進行項目製作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因為這樣做起來,「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沒人會去研究它為什麼火,大家只是簡單認為這是題材好,然後就有一群人圍上去,照著這個題材如法炮製。古裝片比較保險,也不用受意識形態上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耳熟能詳的故事來來回回也就那麼幾個,自然避免不了撞車。這樣下去只有等到市場惡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覺悟。」葛穎說。而影評人郎諾林則認為,大家搶著啃這塊骨頭,除了證明華語電影人視野狹窄,更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荒蕪。
針對編劇原創能力的「荒蕪說」,影評人黃辰星的看法略顯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編劇根本就不是原創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形成「原創」:「中國有多少真正的、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經典電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導演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小說,然後拿去改編成了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說,就連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單論中國內地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可以支撐起票房的地步——— 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小說為藍本。
怪現狀:續集成風
續集當然不見得是壞事。但中國電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題材之外同時還出現諸多續集,一方面是同類題材的重復,另一方面又是同類題材的延續,很顯然,這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你不會願意一年去看五次關雲長,你同樣也不會樂意每年都看一集《畫皮》,《將愛》或者《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還沒有奢侈到想在電影院里看電視劇——— 每次進去起碼要80塊錢呢。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拍續集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今年好萊塢就有27部續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續集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一部續集出現。但是,相比於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中國這些掛著「2」字頭的電影,最缺乏的不僅是原創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但從第一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個系列電影。該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其中不同的電影制訂不同的宣傳策略。而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續集電影都是被動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贏的《葉問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話,才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典型,從2月底在香港宣布開拍的《竊聽風雲2》就可見一斑。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吳彥祖兩人的角色其實都已經死掉,劉青雲也鋃鐺入獄。而由於該片之前的反響不錯,監制爾冬升總結的原因是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夠帶來好票房,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這三個角色,但不論角色姓名還是身份都跟《竊聽風雲》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一集根本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繼續」的空間。而這一「續集」,其實完全就是在利用舊片的口碑,屬於一種過度開發的類型。
與之相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在結尾處同樣沒有留出多少餘地:雖然主要正面角色並沒有多大損傷,但最大的賣點、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經散盡功力,幾乎等於已經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馬來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也已經幾乎不太可能。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與中國編劇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關系,以目前世界上賺錢最多的系列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會遭遇到新問題,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換掉其他任何主角這部電影都可以繼續下去。而中國的續集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方對於單個主角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時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損傷,人們對這種「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賺錢,又怕有風險

關於華語電影導演扎堆拍續集的問題,《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兼導演麥兆輝、庄文強就表示,其實他們一開始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故事拍成一個系列電影,但由於對該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根據投資方的意見,依然是著力打造好第一個故事。而在該片內地票房超過8000萬之後,投資方才表態願意拍攝續集,而這個時候原故事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掘的空間,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導演烏爾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為第一集已經被證明了適合這片市場,有了相應的觀影人群,「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現在諸多熱錢湧入的華語電影,基本上拍攝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攝續集的,大都是已經在市場中有過成功經驗的投資商。這也就是說,投資方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片、系列片可以賺到錢,才繼續去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導演拍的,這是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慣例。像《異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個導演,體現的是成熟製片人制度保持著一個電影的系列存在。」
當然,內地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打造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影集團,其負責人韓三平就在各路電影中尋找適合拍成系列片的題材。但是他的這種選擇模式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比如他很看好《硬漢》這部電影,雖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萬的成績,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反響平平,但他就是覺得這種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成系列電影,所以該片的導演丁晟幾乎是被他趕鴨子上架一樣地建議繼續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承認,「說到續集,其實我自己都沒准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電影續集,最重要的是續集本身的風格要確立,要給觀眾保持新鮮感。「脫離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續集。」而從現在的狀況看,由於投資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攝續集時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聯系,因此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一種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於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方所要考慮的內容。
怪現狀:「影院一日游」
如果說題材重復和續集泛濫只是會導致觀眾的觀影熱情下跌,那麼為數眾多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對於中國電影從百億票房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傷害更大。因為不想去看關雲長,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作為觀眾而言,甚至連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這種「影院一日游」產品。某日記者打算去看一部電影,但到了影院之後卻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好容易從密集的排片表中選擇了另一部,但進到影廳才發現,該場電影只有可憐的4個人在看。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過億的電影不過20部左右,此外的絕大部分電影,這些有幸進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過上映一兩天便被撤下的尷尬命運。3月份,就有《倖存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電影遭遇到了這一情況。而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結果,使整個中國的電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據記者就國內各主流院線通報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只有1.18億。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國票房也不過1.2億。第7周由於有情人節,票房大約為2.9億,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開始,就暴跌到了1.45億。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才終於有所改觀。
小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其實並非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而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使得為數眾多的片方開始「盲目」地重視起這一理論。但是,諸如《喜羊羊》系列獨闖寒假檔《越光寶盒》在3月份票房過億這樣的例子不過是個案,前者是抓住了學生們放假的空隙,而後者則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之後的空檔期。因此,一窩蜂地「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眾多小片發行方目前面臨的最大窘境。
對於這一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章傑的認識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完全是發行方懶於「動腦筋」所導致「目前的中國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說簡單,就是它總有一兩條原則在那裡,比如大片來了要躲一下,淡季宣傳要增強。而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節檔期,一部戰爭大片占據了主要的影廳,如果我手上有部愛情片,我就不會去躲它,因為這個節日,情侶們選擇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發行的《甲天下》就選擇了4月份,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電影。」

成因分析:投資人的「無所謂」,發行人的任務
「影院一日游」對於整個電影市場的損害從之前的數據已經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對於這一現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結為國內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發行渠道,根本就沒有打通院線的門路。劉軍介紹說,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華影公司,分別承擔每年發行40部國產片的任務。對於這兩大公司來說,發行國產小成本影片更多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發行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兒。」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盡管也已有些發行實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發行自己投資的影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最為弱勢,製片、院線都很強勢,影院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發行公司缺少話語權。」劉軍感嘆,這就註定了小成本影片沒有出頭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則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製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壓根就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就像《觀音山》的製片人方勵。作為電影發燒友的方勵此前拍過6部影片,直到《觀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滿足而已。還有一種類型的小片同樣也是投資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電影廠出品的一些電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業的宣傳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實並沒虧本,因為前期找到企業融資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眾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對於院線方面其實也有很大損害。但院線方面對此也有相當的無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線負責人邱晴就感慨說:「現在加盟院線的影院都是有著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賺錢的?所以從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現在進入院線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上又不做到位,觀眾不愛看的時候我們自然不會堅持放映,而在沒有得到觀眾檢驗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排斥任何電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線本身有著自己對觀眾喜歡程度的判斷標准,所以,影院一日游雖然是院線所為,但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中國政府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對文化產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產業結構,對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徵求各方意見,2006年已經完成草案,預計2007年將送交全國人大審議。《電影促進法》將會就如下方面的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體制和發展體制,電影市場准入的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與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的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將會是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電影收入狀況
中國電影經過了90年代的低谷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開始回升,特別是200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國內票房從15億增長到26億,平均年增長率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平均年增長率31.8%;總收益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長率27.8%。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長趨勢。
據國際電影業專業雜志《市場與調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題目為「中國電影產業即將夢想成真」的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特別報告。
此報告預計中國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至2010年將達到近9億美金,到2015年,將升至20億美金。按照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於2050年趕上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不論從當前狀況還是未來趨勢上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2)國內電影生產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大,從2004年到現在,不論是影片的數量、投資的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多。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增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這使得中國電影單片的製作與推廣大幅提高,同時也給國內電影帶來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
(3)國內電影銀幕數量及觀眾情況
最近幾年來,國內影院、銀幕數和觀眾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長。從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影院和觀眾的狀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在國內電影市場發行放映的影片類型,按來源、製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為:
A 進口分賬大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統一在國內發 行,中外方根據國內的票房按比例分賬;
B 進口買斷影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30部以內,由國內國營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商業大片: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D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高成本電影:投資額在2000萬—1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E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低成本電影 :投資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F 國產小成本電影:投資額在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影片。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狀況對比情況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不論是從總體還是從人均情況來看都和美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擁有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的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中國電影市場比美國電影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近6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

④ 大數據時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大數據時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經歷了數代學院派導演在藝術上的探索和產業化白手起家的拓荒,電影不再只是「聲光電」的藝術形式,更開啟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市場化運作的時代。眾多資本的湧入,一方面創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間,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業內部的「魚龍混雜」——創作者的良莠不齊,伴之以評論界的莫衷一是,網路世界的眾說紛紜,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亂象頻生。

群龍無首:電影評估權威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態文藝評價體系中文藝作品的傳播效應,也許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關,而其藝術質量的高下,往往取決於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的評價意見。然而,信息時代的來臨,發聲渠道的多樣化,卻讓「專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謂的『專家』常常只說『溢美之詞』」「太缺乏同行之間相互辯論的氛圍」「被權力和資本綁架」是當下的專家群體常常受到的指責。具體到電影行業,則更多體現為學術界在電影藝術價值判斷方面的混亂。不同學者、不同場合、不同媒介在話語上的參差,加之背靠專家的各類評獎不斷被權力關系裹挾,一些「專家」在公眾心目中淪為「磚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專家群體權威性的下降,並不代表公眾話語能取而代之,因其內部本就呈現出魚龍混雜的「非理性」。相比於公正的評估,網民更傾向於狂歡式「站隊」,比如近年來圍繞《小時代》《後會無期》等電影出現的粉絲戰爭,正是其典型症狀——如此任性的口舌之爭,權威性從何談起?此外,一些民間電影評分網站如豆瓣、時光網等,在電影評估和影迷互動等方面的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於演算法規則的粗糙、參與人員的隨意性以及資本滲透的加速,其公正性與客觀性也面臨嚴峻挑戰。

環顧四周,中國電影似乎身陷評價體系混亂的困局。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市場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畢竟是大勢所趨。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電影市場興衰高下究竟應由誰來裁斷,作為完善產業的權威評價體系又該如何構建?

革故鼎新:中國電影產業指數誕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吉林省吉林市舉辦了「『互聯網+』時代的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暨電影教育和產業發展委員會2015年年會」。這次會議上,一份名為《中國電影產業指數研究》的研究報告,吸引了眾多與會人員的關注,而項目的主持者則是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

「中國電影現在面臨的問題,要宏觀而長遠地看。」從2013年起,身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產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長劉正山一起,開始了整個項目的數據搜集和調研。作為國內發布的首個綜合性的電影產業指數,其成果也為電影評估權威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實,大數據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來用大數據思維將產業形勢指數化的嘗試屢見不鮮,但對於文化領域而言,步伐卻似乎顯得緩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觀研究領域。「許多電影人總覺得電影的本質在於藝術性,在於主觀評價而非量化評估,因此很少用標准化、數據化的方式去綜合考量電影行業。」在中國傳媒大學講師龍思薇看來,中國電影產業指數作為產業背景下的宏觀指標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義。

「我們的電影發展環境是比較好的,像硬體環境方面,投資環境、政策環境都不錯,總的銀幕數和影院數也是很可觀的。然而從『效益』來講,每塊銀幕的平均觀影人次和票房數卻不盡如人意,這會拉低產業的整體數值。」綜合報告數據,侯光明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票房數據漂亮,不等於電影產業綜合發展好。「我們可以算是電影大國,但離電影強國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這對於空前膨脹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不啻為一味苦口良葯。

路在何方:行業呼籲綜合性評估

1895年,電影誕生於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對電影藝術作出最大貢獻的是歐洲,而電影產業的引領者則是美國。相比於好萊塢電影成熟的產業體系和完善的評估制度,中國電影無論是在數據基礎、評獎機制還是第三方評估等領域,都剛剛起步。而無論是出品方還是影評人,似乎都囿於文藝作品「生產—接受」的主觀視角——這顯然無法滿足當下電影市場客觀評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國電影產業指數的誕生,旨在「給政府提供決策支持,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也給企業提供決策依據」。然而「海外競爭力」這一指標,由於數據搜集等原因在綜合指數中卻無法體現出來。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所領銜的「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數據調研,自2011年啟動以來,已連續開展五年,也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產業評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調研為例,我們採取多階段抽樣和隨機抽樣結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個國家共投遞並收回有效問卷1592份,在SPSS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一些相當有益的結論。」黃會林介紹說,其年度報告《銀皮書》顯示,中國電影在國外仍屬「非主流」電影,其中現代題材的電影發展明顯滯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國產電影對於展現國家的飛速發展,並沒有促進作用,這應該是未來需要著力的方向。」

無論是國內產業指數報告,還是海外電影傳播的調研,都是從個別案例的水窪中走出來,面向整片「海洋」的壯闊之舉。龍思薇認為,綜合性評估的逐漸涌現,標志著國內電影產業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資本運作需要根據客觀的證券指數來進行規劃籌謀一樣,電影產業的走向也有賴於行業的『晴雨表』。產業評估為資本流動和政策導向提供了標尺,也可由此預測行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蛋糕」的不斷做大,越來越多的民間或官方機構可能會參與到產業評估的盛宴中來。對於大數據時代的中國電影而言,我們也的確需要「說一不二」的量化標准,以更加客觀的方式、經常性地為產業把脈問診,指點迷津。正如黃會林所言,中國電影作為國家文化傳播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要靠微觀上電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觀上提升到戰略高度,把握好准確的航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影產業評估的天地大有可為。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票房不再是唯一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⑤ 怎麼樣寫電影服務行業的年度自評報告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發布的《2015-2020年 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國產影片成長速度如此之快,在2010年《阿凡達》出來之即,即便是對中國電影市場報有最樂觀心態的人也未曾想到,僅僅2年時間國產電影同樣「破十億」,更未讓人料到的是,接下來的兩年裡,接二連三的出現「破10億」的國產電影,到如今的《心花路放》已是第四部。更別說還有《十二生肖》(內地票房破8億元、全球總票房超10億元)這種內地、國外兩面開花的電影

2014年第41周(10月6日至10月12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總票房7億元,放映規模則連續第二周在80萬場以上。其中,《心花路放》該周票房為3.05億元、累計票房達9.46億,經過新一周的三天累積,《心花路放》票房達到10.16億元,成為2014年第二部破10億的國產電影,也是迄今為止的第4部。

畢竟內地票房「破10億」的電影還是太少,加上進口片也堪堪只有7部,用來衡量中國電影的發展還不夠有說服力,但即使是拋開「破10億」這個超高標准來看,2013年我國「破億」的國產片有33部,過億電影數量的快速增長也是中國電影飛速發展的另一個見證。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共有20部國產影片票房過億,隨著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漸進步,中國電影單獨依靠商業大片支撐票房的局面開始被改變,一批青年電影人成為主力軍。當年中國電影的最大收獲是出了一匹超級黑馬《失戀33天》,這部製作成本僅850萬元,加上所有宣發費用總成本不超過1500萬元的中小投資影片,最終票房以3.6億元收官,位列2011年的國產影片第四名,卻是投資效益榜上的第一名。

2013年,我國共有61部過億影片,其中國產票房過億影片數共計33部,較上年增加12部,國產過億影片票房占整體過億影片的54.1%;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16日,我國共有50部過億影片,其中國產片有26部。

⑥ 私人影院行業的未來前景是怎樣的

影院消費新趨勢,小鳥觀映盛大啟航!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大爆發。據家電影專項資金辦辦公室調查2017年中國電影大數據顯示:2017年總票房559.11億 同比增長13.45%,觀影人次高達16.2億。
雖然如今互聯網技術發達,在視頻網路上也可以觀看上映過的電影,但仍有不少觀眾喜歡走進傳統電影院切身感受影院帶來的觀影氛圍。
電影產業作為文娛行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仍然存在市場不夠大、商業模式單一、高質量影片稀少,消費升級緩慢這四大痛點。要知道,文娛行業的商業本質是創造獨特的內容,從而高效地吸引具備相似特徵的受眾,並向其售賣感官愉悅和精神享受。沒有持續優質內容的產出和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作為保證,造成的後果是影院消費兩極分化。
一方面,傳統電影院的基礎設施投資成本高,某些大電影院的平均上座率還不到15%,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電影出品方影片質量層次不齊,大公司盲目選擇大IP和流量影星,後期預算超支,縮減影片製作經費,導致的後果是劇情紊亂,5毛特效被消費者所詬病,而小公司的優質影片得不到宣傳和曝光,嚴重打擊製片方的積極性。
為了解決傳統影院資源浪費的問題和發現更多優質的好電影,小鳥觀映將傳統影院和視頻網路這兩大領域的優缺點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以平台+內容的方式連接線下所有點播影院私人影院,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以及「空間租賃」的方式,打造成風格統一,品牌可視化的小鳥觀映特色旗艦店。
小鳥觀映擁有自主研發的點播影院播控集成系統和海量高清正版影片的版權,同時對接了國家票務系統,不僅為其下屬影院提供合規的電影版權與軟硬體系統,更為消費者提供舒適、自由、私密、個性化的觀影體驗;另外小鳥觀映作為電影發行新渠道,能夠有效促進觀影市場消費常態化,幫助中小成本優質影片盈利,從而達到資源利用的合理優化。
在產品線上,小鳥觀映擁有多元化的產品系列。
1. 小鳥觀映APP&微信小程序預約售票系統能夠為影院合夥人拓展推廣渠道以及發布各類活動,將社交於文娛融入一體。
2. 小鳥觀映一體化智能放映終端擁有HI-FI級奢華外觀設計與超高清藍游標准,擁有業內最佳解碼及播放能力,內建小鳥觀映區塊鏈自主版權保護系統。
3. 小鳥觀映點播影院播控集成系統支持多種選片模式,全方位滿足店面的各類運營需求,配合放映終端可以多維度、流暢化的遠程式控制制影廳,提升用戶體驗。
4. 小鳥觀映影院運營管理系統與國家平台對接,集影廳管理、員工管理、會員管理、廣告管理、營收統計、訂單統計、POS 收銀等強大功能於一身,能夠有效降低運營成本,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小鳥觀映的商業模式是將合夥人制、影片點播分成、影視發行與投資、廣告五大模塊打造現金流閉環最終形成區塊鏈影視版權服務體系。
據小鳥觀映城市合夥人計劃負責人介紹,截止目前,小鳥觀映已簽約影院160餘家,擁有銀幕數量1200塊,遍及全國20個省市,擁有1.3萬余部電影版權。
成為小鳥觀映合夥人,可以參與影院建設與管理,並做好品牌的宣傳大使,小鳥觀映會給每個合夥人提供片源支持、公司營銷政策支持、線上營銷推廣支持、業務培訓支持和開業全程指導,合夥人收益採用直接收益+增值受益的雙軌制模式,收入來源多樣化的同時也提高了合夥人參與的積極性。
小鳥觀映的合夥人模式確保了讓每個合夥人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同時也考慮小鳥觀映的整體利益。真正實現共同致富、共同發展、共同壯大,真正形成良好的又好又快對的發展格局。

⑦ 2013 國產電影發展狀況

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狀況報告
一、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趨勢:2015年票房或將破300億二、萬達電影2010年度10億票房與中國電影共成長三、漢鼎咨詢細分市場資料庫:電影發行行業細分市場發現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四、淺談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電影院市場發展趨勢五、2010年院線排行2008年度電影院線與影院經營分析一、放映市場比拼品牌,院線格局凸顯「馬太效應」2008年中國「五大院線」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影響力的品牌二、2008年院線變革中的亮點:資本與重組三、二級市場院線的新軍四、中小院線突破「瓶頸」2008年全國主要電影院線經營與發展分析五、數字電影:新技術為引擎的發展勢力六、國內電影院線特點與發展趨勢七、國內電影院線特點與發展趨勢-0-一、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趨勢:2015年票房或將破300億2010年10月14日中國新聞網中國電影論壇昨日開幕,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發布了《「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產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對2011年至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認為屆時全國票房將突破300億元,沖擊400億,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騰訊娛樂訊第19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主題電影論壇開幕。作為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常設學術單元,本屆論壇以「十二五中國電影產業願景」為主題,談論了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影院建設、電影生產與製片企業以及投融資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會的各路專家和學者紛紛就自己領域內的研究成果諫言十二五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百餘名專家學者就中國電影展開了交流。專家們樂觀預測,今年全年電影票房有望實現百億,全國銀幕總數達5105塊,數量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但在大好的發展形勢之下,中國電影依舊存在票房虛報、濫用3D等問題。
發展機遇:中國票房突升,地方院線猛漲中國票房有望沖世界第五在昨天的論壇中,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百億票房大關可能在今年實現。國內市場分析專家劉嘉等肯定了中國電影市場良好的發展態勢,他們認為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在全球市場排位上,有望從排名第九上升至第五。
江蘇院線兩年翻一番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趨勢:2015年票房或將破300億記者在論壇現場見到了省文聯創研部副主任付少武,他表示,江蘇的票房增長勢頭極快,2009年江蘇票房已經達到4.5個億,超過浙江,升到了全國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江蘇票房已經達到3.5億,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南京、蘇錫常地區貢獻的。付少武覺得,隨著這樣的勢頭,會有更多院線進駐江蘇,為江蘇觀眾奉上更多好電影:「2007年,江蘇有7條院線,2009年增加至14條院線,現在還將有20條進駐江蘇。」越來越多院線進駐,必將相互競爭、沖擊市場,給老百姓觀影帶來更多方便與實惠。
存在問題:虛假票房仍有,「豆腐渣」不斷票房虛報,沒有監督中國電影發展猛進的同時,存在不少問題。專家們最關注的是票房虛報問題。他們認為到現在為止,中國沒有一個票房的官方統計信息發布平台,票房還不能做到公開透明。據悉,目前國內較為權威的票房數據公布平台只有兩個,一個是每周出版的《中國電影報》,一個是影協每年編纂的年鑒。但《中國電影報》並不普及,而「年鑒」周期太長。專家批評道,「沒有權威的統計,我們的電影不像產業像作坊,直接導致了製作公司和發行公司虛報票房的情況。」國產片「豆腐渣」太多雖然票房一片大好,但真正賺錢的國產電影並不多。中國傳媒大學的學者指出,觀眾對國產大片的評價大都比較低,而更熱衷觀看好萊塢影片,「好萊塢泰山壓頂,香港製作釜底抽薪,內地電影腹背受敵。」學者們希望,一方面內地電影別再重復「豆腐渣工程」,辜負如潮觀眾的期望。另一方面,內地電影還需要多保護。
此外,專家們對現在火熱的3D技術頗有微詞,他們發現,《阿凡達》之後,觀眾對3D電影熱情高漲,但國產的3D電影往往讓人失望。一位北京電影學院的專家批評道,現在內地拍3D電影的都是些什麼人?要麼是沒拍過電影的,要麼就是拍了也沒有人看的。那些大導演有幾個人拍3D的?都很謹慎。所以啊,我們還是先把普通電影拍好,不要拿3D瞎燒錢。
實現突破:植入廣告主流媒體的振興和推動植入廣告帶來建設性探討在互動環節上,各方代表踴躍發言。電影院線負責人提出了有關農村電影的發展問題,立即有一位電影業的嘉賓給予了他詳細的解答。一位學者提出的「植入式廣告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讓與會專家、學者顯然對此頗感興趣。與會專家和學者認為,這次會議是一次對中國電影、影院文化發展方向極富建設性的探討,搭建了一個電影業工作者和研究學者的平台,對促進學術和電影產業運作的良性互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主流電影才能振興中國電影專家認為而是主流電影的振興啟示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夠自覺地將時代精神與創新理念融入到影片創作中,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成效。與會專家還以《建國大業》為例,分析這部影片受到如此強烈的歡迎的原因。大家一致認為,《建國大業》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敏銳地捕捉到了人民群眾的情感訴求。共和國6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們撫今追昔,有種對歷史追根溯源的願望,想要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幸福生活的珍惜,進而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建國大業》恰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這種心態,使得群眾的共同心聲有了抒發的渠道。
二、萬達電影2010年度10億票房與中國電影共成長2010年9月26日,萬達電影院線傳來消息,自2010年1月1日始,至2010年9月,已經成功突破10億元票房大關,這是中國電影院線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這個數字。據悉,今年還將有多條院線成長為10億元量級院線,而今年一直以來的呼聲都是把全國年終票房的總目標鎖定在100億。此次萬達電影院線全年票房突破10億將是一次標志性事件,這標志著今年在國產重量級影片不斷誕生的同時,中國電影的終端院線也在迅猛成長,未來的中國電影市場,必將在電影終端、電影產品齊頭並進的格局下,高質高量的快速成長。
文化產業是中國產業發展中的朝陽產業,也是萬達集團的支柱產業之一。2004年,萬達集團開始投資影院終端建設,在全國的萬達商業廣場項目和其他實力雄厚的商業廣場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萬達國際電影城。2005年萬達集團全資組建了自己的電影院線公司。五年來,萬達電影院線已經在全國建設了52家高端連鎖電影城,全國超過400塊銀幕,並取得了非凡的票房業績。萬達國際電影城以其一流的設計和施工、最先進的放映設備配合國際化的服務理念,使廣大觀眾得到超一流的娛樂體驗,並成為大型商業MALL的重要明星業態。
隨著萬達電影的不斷發展壯大,萬達院線打造民族電影品牌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已經日益明確,「一切以觀眾的觀影價值觀影體驗為核心驅動」,是全體萬達電影人的核心理念與價值觀。萬達院線現階段的目標是到2010年底建成70家以上的多廳影城,銀幕總數超過600塊,到2012年將擁有120家以上的影城,超過1100塊銀幕,年收入預計將超過30億元。
萬達院線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打造中國本土民族電影院線品牌為己任,始終不渝的堅持把放映好國產電影,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只有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興盛繁榮,才能保證整個中國電影產業格局的良性穩健長久的繁榮。
在萬達電影經營運作的6年多時間中,無論是小型區域放映的國產電影,還是國際知名的華語大製作影片,都會給予充分的重視,進行精耕細作。全國萬達影城每年配合舉辦的國產電影明星見面會均不少於200場次,而各種國產電影的推介互動活動,不下千餘場,無論是《建國大業》、《唐山大地震》、《三槍拍案驚奇》,還是《杜拉拉升職記》、《大兵小將》、《喜洋洋與灰太狼》,萬達院線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萬達電影還通過影院終端建立起來的自有媒體平台,10萬發行量的《萬達電影》會員刊、近100萬發行量《影民》DM雜志、萬達電影官網、官方微博等重要手段工具,均會對國產電影進行深度挖掘互動,對國產電影的終端推廣,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漢鼎咨詢細分市場資料庫:電影發行行業細分市場發現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一、我國電影發行行業現狀1、電影發行市場不容樂觀目前全國的電影市場不容樂觀,全國現有5000家電影院,設施設備與技術手段能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外電影院水平的不足1%。除大中城市電影院尚有一些經濟效益,眾多縣市級電影院幾乎沒有效益可言。據統計,200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僅10億元人民幣。如果電影市場運作良好,我國電影票房有100億元的發展空間外資正是看中這個票房數字。但是,即便是票房最好的上海,2002年收入也僅有1.59億元,平均每人電影消費不足10元,而國際影業幾乎一致看好中國市場。
2、電影發行市場新格局正在形成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組建了35條院線,其中14條實現了跨省經營。北京、上海、浙江等10個省市都已經擁有2條以上的院線。江蘇省的院線更是多達7條。
院線,就是由一家電影發行機構和多家電影院所組成的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的電影發行放映系統。我國的電影發行傳統上是由中國電影發行公司按照行政區劃逐級下發。去年,我國開始推行院線制改革,經過7個多月的運營,中國電影發行市場由一家公司壟斷經營的局面已經被徹底打破,新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世紀環球院線公司成立於4個月以前,是我國目前惟一一條由電影系統以外的資金運作的院線。成立之初,它就從北京殺到了上海,並從上海最大的院線公司--聯合院線的旗下一舉挖走了8家電影院。現在,世紀環球已經打入了3個省市,旗下擁有影院16家。但是他們的胃口還遠遠沒有滿足。世紀環球院線公司副總經理李國新告訴記者:「我們計劃在3年內再投10億元,建200家影院,進入10個省市。」另外一家由民營資本參股名為中影星美的院線,在完成了最初的跑馬圈地之後,又拿起了資本運作的利器。該公司即將設立一家投資公司以完成並購的計劃。並購目標直指上海和廣州最大的院線公司。中影星美院線副總經理告訴記者:「如果這些都完成的話,中影星美將來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旗艦。」其他院線也都紛紛擴大勢力范圍。最近一段時間,新建影院數量明顯增多,僅上海一地,春節前後開業的電影院就有近10家。
統計顯示,去年全年我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8億元,而在美國,這個數字高達89億美元。漢鼎咨詢認為認為,我國電影市場潛力巨大,而院線制改革又引進了市場化操作機制,因此電影發行市場的投資熱情還將繼續升溫。
三、漢鼎咨詢細分市場資料庫:電影發行行業細分市場發現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二、我國電影發行行業發展趨勢1、民營資本異軍突起《無極》、《神話》、《七劍》……在這些票房收入處於第一陣營的電影背後,你總能看到一個個民營電影發行公司的名字。事實上,自民營發行公司2004年進入市場以來由於機制靈活與市場結合緊密,他們爆發出來的旺盛生命力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
2003年3月,國產電影發行權全面放開。
2003年8月8日,進口影片發行的「第二家公司」華影掛牌,打破中影獨家壟斷進口片發行的局面。
2004年1月7日,七家民營企業日前第一批獲得國產電影的國內發行資格,使長期以來由國有企業控制的我國國產電影發行格局發生變化。這七家公司是博納文化、新畫面、金棕櫚、大和影業、成都峨影、聯盟娛樂、華藝音像。此前,民營公司只有代理發行資格。
電影製作和發行領域,民營資本的進入早已水漲船高。在電影製作方面,國有資本、合資製作和民營資本各佔三分之一的局面已經形成。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一誕生便迅速地成長為中國影視投資、製作行業中最具實力的民營企業之一,其出品的影片如《沒完沒了》、《一生嘆息》、《尋槍》、《卡拉是條狗》等電影都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3年底的新片《手機》更是出手不凡。而另一家北京新畫面公司憑借《英雄》一片創造了中國電影上的一個奇跡。另有媒體報道,除了電視台、電影集團下屬正規電視劇製作公司,90的電視劇製作中或多或少都摻入了民間資本。
2、外資分切中國電影發行「大蛋糕」2004年1月1日,《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武漢、南京7大試點城市的中外合資電影院中,合營外方在注冊資本中的投資比例最高可達75%,但是不能設立獨資影院。這對外資投資中國電影市場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漢鼎咨詢分析,新規定的出台將進一步鼓勵外資投資到中國的電影市場。
經中國政府批准,時代華納在中國的首家合資影院上海永華電影城2003年7月12日正式開業。而當天恰逢他的57歲生日。這標志著好萊塢主流電影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影院市場。
2003年10月14日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和上海電影集團宣布將在中國合資興建10座多廳電影院,而華納至少已經獲得其中2座影院51%的控股股權。這意味著外資進入中國影院市場獲得了實質性突破。
三、漢鼎咨詢細分市場資料庫:電影發行行業細分市場發現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和迪斯尼在內的多家國外電影公司巨頭都對中國電影市場興趣濃厚,華納顯然已經獲得了領跑地位。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此公司為「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的子公司)國際部中國區總裁艾秋興此前透露,華納將從投資影院、製作影片和開辟發行渠道「三管齊下」拓展中國業務。
早在2000年,政府就開始鼓勵外資進入中國電影市場,但規定外資在控股方面不得超過49%,以保證中資的控股地位,雖然有這樣的限制,但也阻擋不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決心,全國各地的合資影院相繼建立。
面對巨大的市場,外資當然不滿足於僅有49%的股份控制權,他們期望更大的發展空間,好麗友的有關人士說,「我們希望絕對控股,就是希望掌握經營權和運營權,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技術和理念運用於中國市場。」漢鼎咨詢指出,如今將控股比例提高到75%,外資將有機會占據絕對控股地位,這使得外資更加大膽、放心地進入中國市場。新規定的出台,將大大提高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外資與中資合資建電影院將成為一種趨勢。
四、淺談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電影院市場發展趨勢文中從影院對購物中心的作用與功能、新電影生活方式、影院及電影票房的歷史數據、觀眾看電影的心情調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近來出現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明顯地讓我們看到一些個別商業地產的項目進展的緩慢,但對於電影院市場的擴張與運營,我們依然有著很強的樂觀心態。
電影院業態對於商業地產的項目購物中心的功能與作用大家是不言而喻的。電影院除了可以提高這個商業項目的人氣、增加客流的滯留時間和項目的時尚周期外,還對人流的導向性、顧客消費的引導性、顧客心理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同時影院與購物、餐飲、娛樂、休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配套。
最近幾年,是中國電影院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截至2007年底,全國34條院線共有1427家影院,3527塊銀幕。2007年全年城市院線市場新增影院102家,新增銀幕493塊,平均每天誕生1.35塊銀幕,其發展速度位居世界之首。
說明:以上影院和銀幕數量僅限於加入院線制的數字。全國的影院和銀幕數字將高於以上數字。
2006年中國電影院票房為26.2億元,2007年達到33.27億元,2008年有望突破40億元。其中,2007年,影院票房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年票房過4000萬元的影院6家,比上年增加了2家。年票房超過1000萬元的影城78家,與2006年的59家相比增長了32.2。
數據統計結果表明,現代化多廳影院的經濟效益日漸凸顯。為此,部分傳統國有院線斥巨資投入到影院基礎設施建設中,社會資本繼萬達之後,金逸、時代今典、保利集團等又加入到投資影院建設的熱潮中,以及韓國希傑CGV影院這樣的國際品牌也加大資本投資力度,加快了影院建設的速度。
有一組數據如下:在美國每8600人擁有一塊銀幕;在韓國每4萬人擁有一塊銀幕;在中國大陸每12萬人擁有一塊銀幕。中國的電影院投資領域處於剛進入發展階段,市場遠遠沒有飽和,還有著很大的市場終端缺口。以上數據摘自《2006年中國電影產業年度報告》。
所以,無論商業地產處於什麼樣的經濟時期,無論是復甦階段、繁榮階段,還是衰退階段、蕭條階段,只要這個商業項目有一個足夠大的體量8萬或10萬平方米以上,並處於一定的消費能力、交通便利的商圈或大型成熟社區內,那麼它都應會有電影院的規劃,也就是說,電影院是在新的經濟危機時期零售連鎖業當中沒有下降的業態之一。
另外,按照歷史規律,經濟越蕭條,電影業反而越繁盛。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電影業受沖擊很小。一方面,在這個時期電影投資商會放緩製片速度,對投資更為謹慎,同時對其投資進行層層把關,這樣在經濟蕭條時期催生了許多高質量的精品影片。另一方面,心理學家認為,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時期,人們更願意頻繁地走進電影院,藉助於看電影來緩解與渲泄內心的壓力。看電影是人們最物美價廉和便利的排除與減緩內心郁悶、壓力和尋求快樂的方式,讓人們在電影里品味另一種人生。在那個特定時期,人們即使排隊領取救濟,也會擠出幾枚硬幣到電影院買票觀看瘋狂喜劇、熱鬧的歌舞片等。
現代的電影院不是那種傳統的獨立的大禮堂,而是設置在購物中心內的現代時尚的多廳影院,它將人們的購物、餐飲、娛樂、交際、休閑、約會、體驗、心情釋放等結合起來,使人們到電影院里看電影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成為一種全新的電影生活方式,使電影院成為這種全新的電影生活文化空間。
四、淺談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電影院市場發展趨勢新電影生活方式圖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黑暗的電影院里,如果專心安靜的看一部電影,用100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就可以完全忽略到周圍的變化,也許偶爾會有設身處地的聯想,但那也是游離於理智思考之外的情感渲泄。同時,好的電影的音樂,可以給人營造出不同的精神感受,讓人更容易投入電影所營造的特殊的氣氛當中,可以讓你暫時脫離外面的現實世界,全情投入別人的故事,與片中人物同喜同悲,可以讓人的心中的情感在這里得到釋放、緩解、放鬆、共鳴以及提高情趣、窺視社會、發現驚奇和認識自我!
再者,電影院里還會有導演、明星的見面會和電影首映式等活動,這樣可以讓觀眾與導演、明星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這種高漲情緒的心理渲泄與心理滿足增加了人們到電影院里看電影的熱愛和執著。
經濟危機影響著人的一切活動,包括理想的實現。同時,經濟危機也蘊含著巨大的機會。我們有著一個13億潛在觀眾的市場,我們也是一個越來越成為好萊塢大片合拍方的市場,我們也是一個「院線制」電影發行放映的市場,我們也有著越來越多的現代時尚的連鎖多廳影院被不斷興建的市場。我們相信,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電影院市場一定依然是一個明媚的春天!
五、2010年院線排行五、2010年院線排行-10-2008年度電影院線與影院經營分析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度全國電影綜合收入84.33億元,其中國產電影海外收入25.28億元,電影頻道及廣告收入15.64億元,全國電影市場票.

⑧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及發展歷史

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發展史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從而使電影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中流砥柱。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國電影的誕生。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電影的大產業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中國電影經歷的是井噴現象,中國電影的行業當時都是被三大巨頭所把握的,他們一個開創了長篇正劇的歷史,一個成為了文藝片的源頭,最後一個是中國志怪電影鼻祖,這些東西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中國的電影製作,當外國資本看到中國的電影市場,就幾乎全部的涌了進來。中國電影當時都與外國的電影各都占據了半壁江山。
第二個電影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涌現出大批的電影製作人,也都製作出一大批優秀電影,在1950年的時期,新中國從蘇聯引入了一部電影《列寧在十月》可是中國人不懂俄語啊,於是,電影配音員就這樣出現了,於是一部帶著一股子東北味的普通話的電影出現了,從此,配音員在中國電影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中國電影就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電影事業獲得全面的發展,建立了10多個國有電影製片廠,建起了大型電影機械廠、電影洗印廠、電影膠片廠,成立了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為龍頭的電影發行網。到90年代,全國放映單位(影院、放映隊等)已超過10萬個。故事片年產量最高達140部,每年觀眾在200億左右人次,60年代以來,為了繁榮電影事業,先後舉辦百花獎和金雞獎的評選活動,還在長春、上海等地舉報了國際電影節,有不少優秀影片在權威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而中國電影的潛力也以及展示出來,2017年,全國的總票房已經高達557億,平均每天新增加5家電影院。從2012年至2017年全年上映場次從1311萬場增加到7510萬場;2012年至2017年全國銀幕數量從9286個增加到41179個;2012年至2017年全國觀影人次從3.5億增加到13.7億。而至今到2018年10月08日,全國總票房已經達到509.09億,才半年多過去,已經快抵得上2017年全年的總票房。幾乎每年都在100億的穩定增長。從數據上來看,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無限的,比如《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唐人街探案2》這些電影都具有很好的口碑,而且也讓世界看到了現在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隨著國家的提倡和大眾的參與讓中國電影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同時也讓出品公司和大眾參與者賺的盆滿缽盈。

閱讀全文

與2015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