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年電影 > 2017年的冠狀病毒電影

2017年的冠狀病毒電影

發布時間:2023-08-15 22:42:20

1. 有哪些令人不敢看第二次的電視劇/電影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非婚生子有繼承權嗎?

非婚生子女(即我們通常說的「私生子」)是指沒有婚姻關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一千零七十一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都應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民法典》有關父母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如撫養教育、管教保護、贍養扶助和遺產繼承等,同樣適用於父母與非婚生子女。有的人認為,讓二奶的孩子繼承遺產,就是對包二奶現象一種變相的鼓勵,不利於打擊重婚、包二奶等社會丑惡現象。其實,這都是父母的過錯,孩子是無辜的,因為,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不能因為父母的過錯而剝奪他應享有的權利。

2.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用溫情暖意的文藝視角展開的生死話題

偶然聽過范瑋琪為電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量身創作同名主題曲之後,才知曉了這樣一部特別的記錄片。

經過一番了解之後,內心忐忑地找到了影片資源,看完後卻有些出乎意料。

影片的開頭,是林惠宗在跟女兒談論太太即將面臨的去向問題。

女兒有些猶豫地說:「就不太希望把她放在那裡的」

父親帶著疑問:「媽媽有跟你講說現在是去到哪裡了?」

女兒想了想說:「應該是不錯的地方吧。」

父親說:「我想說媽媽很好」

女兒最後開始有些疑慮,而後轉為肯定:「應該是吧?是啦。」

是的,母親即將超脫肉體,去往不錯的地方。

父女倆家常聊天式的談話,看不出太多的沉重、傷感,甚至有些隨意,隨意到好像在談論家裡的女主人即將去旅行的目的地。

早在十多年前,游泳教練林惠宗和妻子徐玉娥共同簽署了遺體捐贈書,妻子2012年病逝以後,林惠宗遵照妻子的遺願將她的遺體捐贈給台灣輔仁大學醫學院做「大體老師」。

遺體送到醫學院,要先進行防腐處理,然後儲存,條件成熟以後才能用來做解剖敗碧。

在儲存的這段時間,林惠宗每隔一兩個月都要從嘉義驅車250多公里前往台北看望妻子徐玉娥。

即便是在冰冷的存儲間,他也總愛隔著儲存袋撫摸著妻子的頭,一遍又一遍輕柔地喊她「老婆」。給她講講家裡的瑣事:有關兒子女兒、有關自己,以及其他的一些事......

他似乎已經習慣了與妻子以這種方式進行對話,也習慣了妻子以「大體」這樣的形式存在。

這並不是一部普通的紀錄片,它讓觀眾第一次明白了,原來還可以從這樣一個視角凝視人生。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有兩個版本。

短版影片時長15分鍾,2013年獲CCDF4最佳國際潛力獎、ASD特別推薦獎,2014年新北市紀錄片獎第二名。

2017年3月24日,時長73分鍾的長版影片在台灣上映,豆瓣評分8.3。

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想通過解剖課的「大體老師」家屬與醫學系學生的視角,帶領觀眾凝視死亡,並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

影片里發人深省的生命故事讓該片曾經入選北美最大的「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Hot Docs)。

影片讓觀眾一改對敘事性紀錄片直白、嚴肅,甚至冰冷的印象,大量的美學視角和完美構圖,以及高飽和度的暖色調,甚至是舒緩空靈的背景音樂,這些元素會讓觀眾在某些時刻有種在看一部台灣風情文藝片的錯覺,也能感覺到導演似乎在刻意弱化「生死」這個話題的沉重和死亡帶來的傷感。

有人說,這是一個關於告別的紀錄片,也有人說,這是一部宣傳遺體捐贈的記錄片。

其實,都不盡然。

影片拍攝的起源是台灣大愛電視台台慶企劃之際,電視台給了幾個題目選項,其中之一便是「大體老師的故事」。

原本很多人只是以為大體老師是教解剖昌渣課的「老師」,並不知道「大體老師」其實是躺在那裡用自己的身體給學生上課的屍體。

或許是因為中國人受傳統觀念影響, 社會 上願意死後捐出身體作教學使用的人非常少,所以,在醫學院的教學中,大體老師嚴重匱乏。

陳志漢覺得這個題材很有吸引力,便開始去慈濟醫學院調查,也找到了采訪對象,但後來因為慈濟決定自己拍,所以雙方合作以失敗而告終。

但是陳志漢深入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覺得就此放棄會很可惜,便決定自己繼續拍,於是他一家一家醫學院打電話詢問,最後通過輔仁大學醫學院,找到了紀錄片中的受訪主角林惠宗,進行了長時間的跟蹤拍攝,對林先生一家人在遺體捐獻這件事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的人生觀都進行了深刻的詮釋。

影片雖然展開的是一個關於生與死的沉重話題,但卻用文藝片的藝術表達方式,體現出了盡可能多的「溫情」。

影片開頭餵食流浪狗的鏡頭看得出來,林惠宗一定是個有愛心且溫暖的人,但太太在世的時候都是太太打理家務照顧孩子,他則因為忙於工作和人情世故而忽略了跟太太的交流,太太去世之後生活突然發生了改變,這時他才察迅舉醒悟,原來還有很多話沒有對太太講出來。

兩年多的時間,太太的離去給他帶來的傷痛,似乎已歸於平靜,鏡頭前的他跟朋友談笑風生,甚至能笑著面對朋友調侃妻子做大體老師這件事情,但特寫鏡頭卻暴露了他笑過之後的面部微表情,流露的仍舊是內心的苦澀。

正如女兒林映汝回憶起媽媽時說的: 她離開後有個很大的沖擊,就是必須去習慣沒有她的生活,突然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一直是這么好的被照顧著,她離開之後就再也沒有這些事了。

因為母親走的那天全家人都忙,沒人難過。直到把遺體送去輔大醫學院後,生活歸於平靜,家裡少了個人,突然覺得失魂落魄,才發現原來有好多話,沒來得及向媽媽說。

因為整個流程沒有完成而遲遲未舉行的葬禮,讓家人感覺好像有件事情一直沒有完成,而林惠宗卻似乎暫時適應了目前的生活狀態。

女兒對父親有些怨懟,所以對父親的許多做法都不是很領情。她跟弟弟和父親一家三口人平時在家的狀態讓外人看起來也有些不可思議,平時從不在一起吃飯,在一個屋檐下各忙各的,也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

女兒有事跟父親商量,居然會通過寫信的方式表達。

但隨著母親遺體的儲存期過後,大體老師即將在解剖課的啟用,林惠宗一家開始思考生命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活著」又代表什麼意義?林太太的離開和即將成為大體老師這一系列的問題,竟促成了緩和父女關系的契機。

台灣輔仁大學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宗座大學,直屬梵蒂岡教廷教育部。

這所大學特有的天主教教會背景,使得「大體老師」捐贈這件事變得更加神聖,整個流程每一步都嚴格遵循天主教的儀式,讓觀眾通過鏡頭感知到了醫學院的這些受益群體對此事的虔誠和對生命的尊重。

台灣民眾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信奉佛教,而中元節祭祀在台灣非常隆重,醫學院的教會人員會在中元節這天為大體老師和一些死去的動物做祈禱。

他們說:「 這是我們覺得可以用我們的信仰跟一般人的一些想法做融合的部分 」。

所以,鏡頭里會看到教會人員和普通信徒帶著十字架唱著聖歌,桌面上同時擺著帶有耶穌像的十字架和傳統佛教供奉的貢品,旁邊甚至還有正在燃燒的香燭,這種鏡頭看起來竟然毫無違和感。

同樣,「大體老師」解剖之前的隆重儀式,也是在天主教的儀式氛圍下完成了焚香祭拜的整個過程。

天主教的教義,其實質就是「自我犧牲、奉獻,讓人類擺脫苦難和罪惡達到永生」這樣一種「大愛」。而「大體老師」所完成的,正是符合天主教教義的這樣一種「大愛」

這種東西方文化信仰的碰撞卻在「大愛」中完成了融合統一。

「大體老師」在解剖之前需要有一個很隆重的儀式,所以很早之前解剖老師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解剖課前的思想教育和輔導,她教學生應該怎樣去跟「大體老師」家屬溝通,以便了解家屬的心路歷程,還有就是了解「大體老師」生前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做出這樣的奉獻。

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們懂得,你要解剖的並不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而是貢獻出自己的遺體給他們當教具的一個活生生的人,從而讓學生認知生命的價值,否則,即便是上了解剖台,也會「跟切菜市場的豬肉沒什麼分別」。

這就是陳志漢拍攝這部電影之初的思考:「人一般都是活著才能對這世界有點貢獻,但大體老師死了才開始發揮影響力,這很奇妙。而這些醫學院學生並不認識大體老師,但是按規定,上解剖課前的暑假,學生必須去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庭,所以當大體老師變成你所認識的人的家人後,你會用什麼心態去看他?這剛好符合了我對醫病關系的思考。」

於是,教育的意義從對知識的追求,變成對生命的敬畏,解剖刀下的「大體老師」不再只是冰冷的屍體,而是一位認識的朋友或者是朋友家的親人,這刺激了學生對未來工作中「醫患關系」的思考。

作為除了醫學院的學生以外離大體老師最近的人,深入醫學院的解剖課拍攝,對拍攝人員來說更是一次沖擊性極高的生命教育,拍攝的時候他們發現解剖室的角落有個櫃子放滿各種工具,有電鑽,鋸子,鐵鎚.......

「沒真的看到,你很難相信五六個年輕人用盡力氣,才能鋸開一顆頭蓋骨,他們必須很很用力地去把身體切開,看起來好像 汽車 修理工」。

「站在解剖台旁邊,最大的震撼是看到一個死人,躺在解剖台上很脆弱地接受很多人的擺布」,他們由衷感嘆:「原來生命到最後也只能這樣,但這已經是這具遺體所能發揮的極限影響力了。」

拍完這部影片,陳志漢的生命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坦言:「面對挫折的時候,我會想,生命再苦也不過如此,輕松的時刻則會想,生命如何才能過得更深刻?」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在這部電影里得到充分體現。

沒有什麼經典畫面,也沒有什麼震撼人心的鏡頭,這部片子只是跟著林惠宗的家人一起經歷了一件事。但是,大量的細節卻支撐起了整部電影。

關於片名: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片名,是陳志漢夏天去輔仁大學醫學院調查的時候,醫學系的解剖課在每周一下午,每次他經過醫學院前的中美堂,都能看到有大片陽光灑落下的整個校園,籠罩在一種恬靜的氛圍中,那種感覺就跟解剖課課堂氣氛差不多,當時他感覺很棒,所以後來給這部電影取名為《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而英文名似乎更貼切,《The Silent Teacher》,翻譯為中文——無語良師。

關於語言:

台灣話聽起來節奏緩慢且有種與世無爭的軟糯感,間或摻雜一些閩南方言,包括林惠宗,包括林玉汝,包括醫學院的解剖課老師和學生,給觀眾感覺是面對面的那個人在用Ta的經歷為你細細道來,講述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

即便是跟「死」有關的話題,整部片子卻聽不到任何 「死」「去世」「離世」這樣的字眼,而是用佛教用語「往生」替代了直白的「死亡」。

似乎迂迴地緩解了「死」帶來的壓抑,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來生」的嚮往。

關於蒙太奇、特寫鏡頭:

帶著中式傳統元素的慶典鏡頭,包括焚香、貢品、與混合其中的天主教的各種元素和儀式。

野草搖曳的外景,鳥兒飛過的黃昏,車窗玻璃上的雨水、海邊瓦藍的天……

這些穿插在整個故事中的鏡頭讓觀眾看到了歲月靜好,彷彿時間在慢慢流淌,在某一時刻恍然忘記了故事本身的憂傷。

電影中的蒙太奇總能通過鏡頭的快切,引發觀眾無限遐想,在不經意中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林太太遺體即將被解剖的前一天,一向樂觀詼諧的林惠宗終於忍不住大哭起來,與他的眼淚相呼應的,是特寫鏡頭下太太遺體儲存袋中的水珠,引起觀眾情緒上的無限共鳴。

「大體老師」解剖完成後,紗布包裹好的遺體上煢煢孑立的線頭飄忽在虛化的背景前,不免讓觀眾對「大體老師」的宿命生出一絲悲涼感。

關於人物:

影片對人物的細節處理也是表達 情感 的重要元素。

比如,林惠宗在KTV跟朋友唱的那首歌的歌詞:「愛人啊,我是真的愛你,求蒼天幫助我們早日團圓」唱得情真意切,完全是林惠宗內心的真實寫照。

片中有一個徐玉娥在大體解剖桌上頂視角度的面部鏡頭,可以看到臉部有些塌陷,皮膚已經呈灰暗色了,那種「面如死灰」的真實感,讓人不由的感覺心底有一絲震顫。

正如導演自己拍這個鏡頭的初衷: 你很難直視一個人這樣被肢解,我知道她最後連臉都會被解剖掉,所以我想留住她最後一次完整的樣子,因為我采訪她的家人好久了,聽說了好多她的故事,雖然沒跟她講過話,彷彿就當她是朋友。所以,我唯一所能為她做的事,就是把他的容顏完整地保存在影片中

大體解剖過程中,解剖室內曾爆發出一陣學生們的鬨笑聲,很多人覺得是導演故意而為之,讓觀眾不由得對此產生了一些疑問:一方面認為有可能是體現了一部分人對解剖這件事有些不太嚴肅的態度,另外一個反向角度認為,在解剖人體這種壓抑的工作下,學生們更需要一些情緒上的調劑,並不是一定要時刻保持嚴肅到底的態度。

沒有多少人能夠短時間內從親人離世這件事情中很快走出來,照樣每天風和日麗。

而能把親人的遺體捐獻出來做「大體老師」這件事,即便這是已故親人的遺願,即便已經在同意書上簽了字,但在面臨親人的遺體即將做「大體老師」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反悔。

因為不舍,因為過不了自己心裡的那道坎。

就連片中的解剖課老師,面對鏡頭也坦然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父親生前跟她提出要去她學院里做「大體老師」的打算,她對父親說:「 我沒辦法,你女兒沒有那麼偉大 」,「 我當老師那麼久,看到大體老師還是會難過,如果父親你要成為我教的學生底下的大體老師,我還是會touch到(接觸到),所以我沒辦法接受。

母親跟她提同樣的話題時,她也是盡量迴避。

這個問題很現實,也很殘酷,基本每個人都過不了心裡那道坎,親人已經離去,活著的人生活還要繼續,不能一邊過日子,一邊想著自己曾經把親人的遺體送到醫學院的解剖桌上一刀一刀被切得面目全非。

在談到自己家人的時候,陳志漢說:「 我發現我也不行!這才了解到,人沒有真正面對死亡時,真的很難放下,所以我拍林惠宗先生時,很擔心他和他的家人是否真的放下了 。」

2017年,有一部同樣題材的短片《大體老師》。

15分鍾的片子,說的是上海嘉定區一戶尋常人家老母親得了重病,打算在自己死後將遺體捐贈出去,大兒子認為要尊重老母親的願望,二兒子則不同意,女兒是醫生,在兩難中周旋。志願者帶著協議來了幾次,又走了幾次,最後怎樣解決的片中沒有明確,但答案或許在外孫女跟母親的對話里:「外婆好有勇氣」。不管子女多大,老母親仍舊替自己做了一回主,為自己的身體做了最後的處置。

新冠疫情中的武漢,很多網友關心的阿念姑娘的外婆也離開了,阿念的媽媽在外婆去世以後成為了第一個捐贈患者遺體的家屬,正是因為有了這第一個,才有了後面的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到4月5日,火神山醫院一共有28位遺體捐贈者。這些捐贈者,因為自己飽嘗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不願再有人跟他們一樣。

阿念曾說,捐贈後,她的媽媽內心也是愧疚、痛苦與欣慰交織著。

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無私的大體老師和他們的家人,以及醫學研究人員,才讓許多病例的猜測得到證實,讓人工肺的使用得以提前,讓插管的技巧和方法得以改進。正是這樣,才有了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從而讓新冠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最有效的控制。

有關調查數據顯示: 願意遵從親屬遺願為其捐贈遺體或器官的網友只有56.29%,有41.2%的網友認為傳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是阻礙人們捐贈遺體或器官的主要原因。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才促成了陳志漢當時拍這部電影的初衷:

「我想藉由這部片來談論什麼才是真正的【 活著 】?有呼吸、有心跳、有脈搏的一個生命體,是不是就是真的活著呢?

生命的延續不是靠呼吸與血液,而是精神與影響。

醫生是否應該感謝病人給他的經驗,而病人是否要感謝醫生對 社會 的貢獻呢?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議題,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我也想要觀眾可以在自己還很理性的這段期間,好好去思考自己身體的使用權,也告訴身邊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就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它能讓人重新思考:究竟該如何看待「生」,又該怎樣理解「死」。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3. 17年就預言冠狀病毒的電視劇

2017年播出的《急診科醫生》提到新型冠狀病毒。

《急診科醫生》是都市醫療題材劇。急救醫學博士江曉琪美國學成歸來,逛街時遭遇小偷,沒想到小偷突然昏倒在地。江曉琪立刻送他至醫院急診。敗液岩

在分診台,她遇到了正在指揮為受傷的農民工進行截肢手術的急診科的主任醫師何建一,兩人出於中美不同的急救觀念爭執起來。也就在這一天,一名精神分裂者在急診室門外持刀鬧事導致了一名醫生慘死,難脫干係的何建一悲痛萬分。

江曉琪來到急診室工作,很快憑著高超醫術和對患者人性的關懷在醫院上下贏得了很多年輕同事的崇拜。一直覬覦急救科主任位置的副主任劉慧敏,本來以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何建一,不想天降江曉琪,內心對江曉琪的做派各種不滿,埋鎮何建一卻對江曉琪抱著審視的察御目光。

江曉琪和何建一在工作中,看到對方的善良、能力和醫術,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兩個人不斷被對方改變著並漸生情愫。

張嘉益

張嘉益,1970年4月8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原名張小童,祖籍陝西省安康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男演員。

張嘉益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並在那裡讀書、成長,小時候就參加過陝西歌舞大劇院的表演。1987年,張嘉益同時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與北京電影學院,最後選擇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從大三時便開始拍戲,在電影《聶榮臻》里飾演青年時代的聶榮臻。

4. 《中國醫生》袁泉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說到袁泉大家並不陌生,最熟悉的就是《我的前半生》裡面的飾演唐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幻想有一個這樣的閨蜜,羨慕這樣的友誼。

袁泉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2003年憑借著電影《美麗的大腳》獲得了第2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2020年憑借電影《中國機長》獲得了第35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2022年憑借《中國醫生》再度獲得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中國醫生》呈現出了真實動人的風格,醫務人員們逆行出征,白衣為甲捨生忘死挽救生命的舉動,讓人為之淚目,疫情之下,舉國同心,武漢人民相互鼓舞,令人溫暖。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一群人站在了最前方,大眾雖然看不清他們的臉,但是卻永遠記住了他們的故事。

最後,袁泉自己表示,能夠參演這部電影,對她來說已經是最高的榮耀,無論是什麼樣的角色都值得尊重,致敬我們最偉大的抗疫天使。

5. 疫情期間適合看的電影

在疫情期間,因為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我從一天一部電影的觀影頻率變成了一天兩部到三部的電影,有時候一晚上會癱在沙發上一直看電影看到半夜。 下面我把最近看的覺得還不錯的看的電影分了一下類,簡述了一下影片的內容,大家可以自行挑選自己比較感興趣的電影觀看。 由於篇幅較長,如果您覺得有用的話可以點贊(小小的鼓勵),收藏一下方便需要時瀏覽,哪裡寫得不足、不對可以留言 ,或者你有推薦的電影,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 1、《傳染病》 豆瓣評分: 7.0 推薦指數: ★★★★ 因為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在疫情肆意的今天爆紅了11年的一部電影《傳染病》。疫情期間點播量最多兩部電影的分別是2011年的電影《傳染病》和2013年的'電影《流感》。當然,我也沒有抑制住我的好奇心去看了。 《傳染病》是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的一部災難片,於2011年9月9日在北美上演。 電影講述了一種靠著空氣就能傳播的致命病毒,世界各地的醫療組織爭分奪秒研究病毒抗體的故事,無數個瞬間都在提醒今天的病毒是歷史用另一種方式重演。 新冠讓這樣一部科幻片變成了紀實片,電影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裘德洛扮演的一個博客寫手,在英特網上散布消息說連翹就是特效葯,導致了一連串的事件發酵(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的雙黃連事件)。 這些講述疫病的電影,其實從來不只關於病本身。 2、《陽光普照》 豆瓣評分: 8.4 推薦指數: ★★★★ 講的卻是一個底層家庭黑暗的故事。平凡的父母育有兩個兒子,聽話的出息的大兒子和叛逆的小兒子,小兒子因為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小女友小玉帶著身孕來家裡,而大兒子突然跳樓自殺,故事由此展開一系列變故。 其實去看這部劇的初衷是因為許光漢,因為《想見你》完結,有點留戀的去看了他演的這部電影。沒想到這樣溫暖的名字講述的是這么一個壓抑的故事,喜歡劇情輕松的可以跳過了,這部電影後勁比較大。 2、觸不可及(法版) 豆瓣評分: 9.2 推薦指數: ★★★★★ 這是一部劇情、人設都非常簡單的影片,菲利普是白人,有錢,儒雅,博學,德瑞斯是黑人,窮困,粗魯,直率而胸無大志。不學無術的黑人小伙受雇照顧一個高位截癱的富豪,看似「觸不可及」格格不入,八竿子搞不到一塊兒去的兩個人,因互相尊重,平等視角,進而互相了解,成為朋友,最終互相影響,互相成就,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快樂地生活。 3、網飛電影《飢餓站台》 豆瓣評分: 7.3 推薦指數: ★★★★ 這部電影可能是最近幾年我看的最滿意的一部電影,故事講述的一座有著幾百層高的監獄,每一層有兩位囚徒,每天都會有一個裝滿足夠所有人補充生存所需能量的食物餐桌從最高的第一層慢慢地往下降,直到降到最底下一層,下層人只能吃上層人的剩飯。 設定很有意思,垂直監獄完全可視化的階級地位用人最基本食物即生存掛鉤,來隱喻在一個完全剝削社會想要實行改變和理想化平等互利的可能。 這里放預告片是因為我就是看了預告片才去看的,網飛電影真的很有概念。 網飛電影《飢餓站台》 ps:電影涉及了很多因素,有一些血腥的場面。 4、《壁花少年》 豆瓣評分: 8.0 推薦指數: ★★★★ 在舞會上無人問津的人,就會淪為壁花。 這個片名非常符合電影男主的人設,男主查理是一個內向又自閉的高中新生。在學校他被人排擠,不會交朋友有一天帕特里克和姍兄妹兩人慢慢走入了他的世界。他們讓查理明白了有時候不能永遠旁觀,必須要參與進來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 這部電影涉及了成長、困惑、性和愛情種種青春期的因素,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才是青春片的正確打開方式。吊打國內一些車禍墮胎的青春校園電影。 疫情期間適合看的電影2 1、《泰坦尼克號》 電影《泰坦尼克號》是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一部浪漫的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在游輪上發生的一場浪漫的愛情故事,情節精彩,深入人心,游輪宏大的場面和主人公之間的浪漫愛情始終吸引著人們,當悠揚的管弦樂響起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回憶起你的初戀呢。 2、《斯巴達300勇士》 這是一部動作電影,講述了希波戰爭中斯巴達城邦國王列奧尼達帶領300勇士在溫泉關浴血奮戰阻擊敵人的故事,英勇的斯巴達人以寡敵眾,阻止了波斯鐵蹄整整兩天兩夜後因叛徒的出賣最終大部分被殲滅,主人公列奧尼達完美的演繹了斯巴達人的熱血與勇敢。這個角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激烈的搏殺場景也十分的震撼。 3、《寄生蟲》 電影《寄生蟲》剛剛獲得了奧斯卡大獎,影片現在的熱度非常高,並且韓國公司近年來製作的電影水平也是值得信賴的,所以推薦大家看一看。

閱讀全文

與2017年的冠狀病毒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