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新版電影《小丑回魂 It (2017)》
拋開恐怖元素,其實這更像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青春勵志片。這部電影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其實更適合成年人看。斯蒂芬·金其實是一個非常溫情的作家。觀影者可以看到作者對青春、團結、勇敢的正面贊美,這群小「loser」團結起來打跑了這個怪物,最後也是大團圓結局。
在開頭部分電影很好的還原了小說楔子的部分——陰冷的雨天、順著雨水漂流的紙船、空盪的街道上回盪著孩子的笑聲、下水道里詭異的小丑,標準的恐怖片開頭。後面的情節跟小說有些區別,但大體一致。相對來說,電影表現的更直觀,也更吸引人。
幾個小主人公表現得都不錯,甚至於把這部恐怖片直接演成了青春片。可以說這是一部相當勵志的恐怖片——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魔,小丑正是利用這一點來獵殺孩子們。影片的最後,小主人公們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小丑則被封印在小鎮地下,等待下一次醒來。
大多數恐怖片總會給人一種陰森黑暗的感覺,但《小丑回魂》則不同。雖然它也有很多恐怖的鏡頭,但看過電影之後給人留下的是非常陽光的印象,我覺得這是它區別於其他恐怖片最特別的一點。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非常不錯,沒看過的朋友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故事發生在美國虛擬小鎮德里,以男主角的弟弟遇難開篇,紙船和氣球都是本片中的經典意象。故事裡有七個孩子,他們或多或少被周圍人欺負過,組成了「窩囊廢聯盟」,在歷經重重困難後,他們不拋棄隊友,協力戰勝了小丑潘尼懷斯。
說來這個小丑也奇怪,成年人是無法看見這個東西的,只有孩子能看見,因此數百年來,這個小丑只能殘害兒童。最後「窩囊廢聯盟」也確實做到了直面恐懼,戰勝了它。至於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斯蒂芬·金給的答案是來自宇宙的「死光」。
2. 對於2017年《相愛相親》這部豆瓣8.4分的感人電影,你有什麼看法
電影《相親相愛》,這部電影豆瓣就有8.4分,這也是近年來評分非常高的劇情片了,這部電影由張艾嘉自導自演。這部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恰到好處的舒服。導演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俗話說,相親相愛,老一輩人都是先成親人再做愛人。但是張艾嘉說:相愛相親,先學會去愛,才會更親。這部電影《相愛相親》跟之前的電影風格相似,電影敘述的還是女人在愛情中的那些事兒,只是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平靜與從容。
這部電影把普通的家庭故事,以及最樸素的敘事線索,和已經生活化的三代女人,敘述得非常精彩。想要擺脫家庭束縛的女兒,生活中絮絮叨叨的母親,以及獨守空房一輩子、只能捍衛丈夫墳地的姥姥。在這三代女人的敘事線索中,相互聯結的沖突與對話中,讓《相愛相親》這部電影更加有了生活的氣息。觀看的舒服,是觀影過程的最大體驗。在所有人明明知道拍的是家庭矛盾,但是觀眾觀看時卻笑了,其實那就是種重新審視自身的會心一笑,電影中母女倆吵架還真是沒什麼理由,在電影中那個執著的老太太,這一點看來還有點可愛。在電影中這樣的一種舒服,其實是從從戲里延展到戲外。
這部電影《相愛相親》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就像有種水一般的感覺。張艾嘉把《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電影沒有復雜的敘事手段,也沒有設計突出的 情感 爆發點,導演張艾嘉就是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能引動了觀眾們強烈共鳴。這部電影在上映時,很多觀眾都看完《相愛相親》哭了,但我知道,我的落淚可不是被「煽」出來的。俗話說,一部電影能夠催淚,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多麼出色,廉價的煽情只會輕率地透支觀眾的 情感 。
《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卻是一點點地去感動觀眾。它通過細節,通過人物,還有通過影片整體的節奏,去讓觀眾自己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感到溫暖或者感到憂傷。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下面我談一下對電影《相愛相親》的看法和感觸?
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催淚,但是卻很容易被裡面的情緒感染。有幾個感情的爆發點確實讓人看了心裡一酸。一個老人為了貞節守了一輩子,另一個愛了一輩子卻沒能和老伴葬在一起。你說在一起吧不一定是愛著,不在一起吧也不一定是不愛,守著等著也不見得是愛。所以 情感 的復雜性讓這個電影給感情賦予了很哲學的意義。它很復雜,很糾結,很感性,但是也很辯證。表演的也都很真摯。太棒了,我覺得算是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
絕對良心之作,直指人心。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恰到好處,尤其田壯壯導演,所以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才這么高。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一起討論。
我的看法是;戴墨鏡看!
電影《相親相愛》告訴我們:無論夢想還是愛情,都要趁早!!!!
感動與戳心同在,淚水與笑聲齊飛。是我最直觀的感覺。
這部電影雖然有著一個溫馨平和的片名,但卻以一場死亡作為開篇。外婆逝世,媽媽執意把外公的墳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在一起。
外公去世多年,埋在老家鄉下。他的墳被一個農村老太太守著,老太太(阿祖)是外公的原配,外公生前她在家守著,外公死後她還守著。老太太不同意遷墳。由此引發了一段關於堅守與自由、代溝與理解的故事。
用一個家庭事件作為導火索,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揭開家庭成員間的內心隱秘,進而探尋三代人的 情感 世界,在平淡生活的表層之下,觸摸內里的冰與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文藝片是我的菜。相對於高逼格、神神叨叨、不知所雲的「大師」片,我更偏愛像本片這種既有一個好故事,又是導演通過鏡頭講述把故事講出來的電影。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其鏡頭焦點一直對准了女性。本片中的三位女性阿祖、媽媽岳慧英、女兒薇薇可以說是三代女性的代表。
阿祖這一代女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堅守。阿祖守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一輩子,她在外公的生命中幾乎可以被直接忽略,即便如此,她把外公的父母養老送終,外公死後她還一直守護著他的孤墳,甚至早早做好了棺材等待和外公合葬。
她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卻無法得到一個男人的心。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貞潔牌坊,既是過去時代的榮光,卻也是徒勞。
影片結尾是關於錯過的。一場雨把阿達ps合成的阿祖與外公的合影給淋濕模糊了,老天爺似乎並不希望他們在一起,即使是在照片上。阿祖讓村民把外公遺骨挖出遷墳,媽媽則抱著外婆的骨灰盒去鄉村。
結局並不圓滿,但真實自有其力量。正如電影中的人們,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與身邊的人「相愛相殺」,但底色終究是「相愛相親」。
馬上去看
《相愛相親》
Love Ecation
它的海報上,寫著:
她相信一輩子
我相信一句話
你只相信,一剎那
這段話,概括了三個年代下,三個女人的三種狀態。她們很多地方相似,細微之處卻又不同。
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過:個體是文化的縮影。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三個女人,也象徵三種文化的縮影。
封建倫理文化
片中,有三位老人:
外公、外婆,以及姥姥 (吳彥姝 飾) 。
影片開場一幕,外婆病危,腦中閃現出關於外公的美好影像。隨後,外婆迴光返照,與外公一同踏入天堂。
他們共赴天堂,是因彼此有愛。
許多年前,外公與姥姥被包辦婚姻。
可沒過多久,外公就獨自進城,與外婆另組家庭。
他以寄錢的方式,替代對姥姥的責任,從此再沒回村。
姥姥則關上心門,自願在農村守活寡,直到四十年過去,迎來丈夫的一座屍墳。
望著屍墳與那座「神聖」的貞節牌坊,她誤認為,自己贏了。
事實上,她只是不自覺中,度過自己凄苦的人生。
這樣的中國故事,那個年代並不少見。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浪潮影響,封建倫理文化遭遇空前沖擊,不少新青年開始追求自由、誓要擺脫傳統的約束。
歷史 上,外公、外婆與姥姥的關系,實際也是魯迅、許廣平與朱安,或者蔣介石、宋美齡與毛福梅的關系。
電影里,姥姥用一種古老文字元號,畫成外公的名字,裝裱到牆上。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被稱為: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綜合症。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
姥姥、朱安與毛福梅,為自己的錯誤婚姻注入意義,「我不能白守這么多年活寡」。從而越陷越深,用盡一生去堅守自己的愚蠢。
闖進姥姥房門,攪亂這意義符號的,是岳慧英 (張艾嘉 飾) 。
社會 人文文化
岳慧英,是外公外婆的女兒。她生於男女平等的新中國,性格強勢。
外婆過世後,她幻想出一套美滿願景,並將這願景強加於人:
「我知道我媽的意思,她要我把我爸的墳遷過來,和她一起合葬。」
這種偏激且一廂情願的「我知道」、「為你好」,是 社會 主義中國女性的特徵之一。
社會 人文主義者,往往是勤勞、明確,且高效的。
早年間,岳慧英愛上尹孝平 (田壯壯 飾) ,便採取強力攻勢,為其父母掃地刷碗,以互助互利俘獲對方。
俘獲了人,卻未必栓得住心。
多年後的賓館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薇薇:姥姥等了外公那麼多年,一定很愛外公
岳慧英:什麼愛不愛的,根本沒在一起住多久
尹孝平: 就算住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說就是相愛吧
三個人,因為親情聚在一起,卻各自拿著手機,思緒在別處游離。
有親情,但不懂愛,是當下中國的普遍問題。
岳慧英很難明白:老態龍鍾的尹孝平,為何能在王太太 (劉若英 飾) 身旁重現活力,儼然一副年華猶在的青春狀態。
夜晚,她撫摸尹孝平的臉,尹孝平卻左右規避。
忽然間,她悲傷涌動、痛哭流涕,彷彿領悟到一種真諦——
是經年累月的算計、冰冷的實用主義,使自己缺失浪漫氣息,讓家庭成為一種教條的體制。丈夫躺在床上,宛如一座會呼吸的屍墳。
繼外公和尹孝平之後的,第三座屍墳,是阿達 (宋寧峰 飾) 。
阿達,是薇薇的男友。
自由人文文化
薇薇 (郎月婷 飾) ,是岳慧英的女兒,是「中國式輪回」的延續。
如同她的先輩般,薇薇夢想在老家建一座巢,與阿達在裡面共度餘生。
阿達,則和外公一樣,嚮往大城市北京,喜愛歌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正當兩人糾結,要不要為彼此付出餘生時,阿達發現姥姥家有一口棺材。
他試著躺進棺材,幻想埋葬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幻想邁入那有可能將自己變成屍墳的婚姻。
幻想中,麻木與恐懼將他深深籠罩。於是他哭泣、放手,決定同外公一樣,遠走他方。
與先輩不同的是:自由人文主義者,更為注重自身的感受。
因此,阿達去北京後,薇薇並沒選擇守活寡。
她說:
我真的不會等你了
導演張艾嘉,則親口表達過自己的愛情觀:
許多美好的愛情,往往最終會帶來負面的東西
而那些負面的東西,又會毀滅美好的愛情
但是沒關系,即使一個愛情沒有開花結果
它仍然是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就算是遺憾,我覺得遺憾,也仍是美麗的
與姥姥相比,這當然是一種更好的愛情觀。
只是,追求自由人文的薇薇,其實是經過成長之後才明白這些。
但在此之前,她仍缺失一種東西(等下說)。因此她的自由,在我們看來,有些自私自利。
我們回到主線。
岳慧英一廂情願,要給外公遷墳,姥姥誓死不從,雙方陷入斗爭。
她來到農村,與姥姥一起生活,本意是尋覓素材,卻不經意產生另一種 情感 。
這種 情感 ,正是三位女主人公都不太懂、都有些缺失的,同時也是足以使她們成長並改變其一生的核心動力——
愛。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經過細膩的親密溝通,薇薇與姥姥產生了勝似血親的愛。
她漸漸走進姥姥的內心,體悟姥姥的孤獨。姥姥不再是她眼中的一個符號、籌碼,而變成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靈魂的人。
自此,她不再那麼自私,不再強迫讓姥姥幫自己拍新聞素材,不再拼盡全力去約束阿達。
她真正懂得了: 愛一個人,更應該要尊重對方的自由人文。
另一方面,她也同時幫姥姥,打開了緊鎖的心門。
她帶阿達來到農村,兩人在一起時歡樂的模樣,讓姥姥看到了愛情的原樣。
不是往家裡寄錢,不是讓自己做襖子。
更不是看到對方照片,卻認不出彼此的長相。
《相愛相親》的英文名,是Love Ecation(愛的教育)。
它教會三位女主人公,同時也教會我們:如何鑒別愛、感受愛、表達愛。
發現自己認不出「丈夫」的樣子,姥姥忽然感到悵然若失,對自己堅守的「意義」產生質疑。
後來,阿達把她的照片,與外公PS在一起。
門外的雨,將照片打濕,拆穿了幻象。她終於開始明白:虛假的概念意義,是那麼不堪一擊。
遷墳隊再次到來,這一次她沒有阻止,她對著屍墳說——
我不要你了
你看, 成長無關年齡,總是那麼殘忍。
我們再說回,影片的中文名。
我去影城時,無論售票員還是買票者,幾乎所有人都把片名誤讀成《相親相愛》。
為什麼?
在我們國家,「相親相愛」是常用成語,有同名電視劇,同名綜藝節目,甚至有十餘首同名歌曲。
然而,換個角度看,「相親相愛」其實也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徵。
相親在前,相愛在後。
在我看來,張艾嘉把電影取名《相愛相親》,就是想要打破我們的傳統思維觀念。
她試圖表達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血緣的關系、家庭的約束,並不能真正把人與人連接在一起。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在意表面上的「親」,而常常忽略骨子裡的「愛」。
多年以後,岳慧英雖然使家庭獲得充裕的物質,卻疏忽間讓自己的愛人變成了親戚。
尹孝平說——
以往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好點
如今日子變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
一次意外,岳慧英被球砸到腦袋。
昏迷中,她夢到自己遭遇危險。
一個如天使般美好的男人,伸出手,救了她。
可醒來後,她無論如何,也想不起這個男人的面孔。
直到後來,尹孝平突然買了一輛車,並在車內播放《花房姑娘》。
尹孝平說:
你那時候說,咱倆退休了以後
買輛屬於自己的車
我們一起去兜風
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
你倒沒興致了
這時,岳慧英終於想起,夢里的男人正是尹孝平。
他們不是沒有愛過,只是世俗的瑣碎,使他們方向偏離,漸漸忘了該如何去愛。
我們並不知道,岳慧英能否重拾愛的能力,與愛人一同前往大海和遠方。
我只能說:
因愛而親,是目前人類最好的交往方式。因此, 於愛而言,無論任何年齡階段,我們都該放下身段,永遠不斷地做一個學習者 。
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情不知所起,竟也一往而深
如果拿做菜來打比方,[相愛相親]像是放在老家灶台上,用文火煲出的砂鍋粥。
清淡怡口,綿密醇厚。
畢竟在當下華語電影里,願意慢慢花時間編織細節、炆出人世 情感 羈絆的電影實在不多。
因為少,所以變得金貴,更何況影片的質量也屬上乘。
一個普通家庭,三代女性,一場遷墳,引出讓人感同身受又五味雜陳的 情感 故事。
情感 故事中的「情」要怎麼寫,是影片成敗的關鍵。寫慣了女人心事的張艾嘉自然深諳感情神秘莫測、情不知所起時那種讓人痴迷的魅力。
為情找理由,是最無用的。
可為一往而深的感情找個印記,卻又是極其巧妙的做法。
故事裡,鄉下阿祖等了外公一輩子。她對這份情的堅守,出於對自己岳家人身份的堅定。
父親尹孝平回憶愛上母親岳慧英的片刻,是物質匱乏年代,雙方相守扶持走來的相濡以沫。
女兒薇薇的愛情,是兩個背景南轅北轍、性格千差萬別個體間的致命吸引。
時代造就的 情感 問題,還得留給時間去解決。
阿祖最後用手拂去外公屍骨上的蒙塵,說了句「我不要你了」,棺材合上後抬走。
這份混雜著親情、愛情和憐憫之情的感情,隨著蓋棺而落定。
片子里除了感情,還有死亡和夢想。細想來,這兩者都不是輕松的話題。
薇薇外婆的死亡是整個故事的開端,而男友阿達則在夢想和現實的感情選擇之中徘徊。
好在張艾嘉本就擅長用輕巧、幽默的方式處理嚴肅的人生問題。
死亡和夢想被她揉進生活流的細碎點滴里,重重拾起,然後輕輕地放下。
[20、30、40]里,Lily伴著地震的動盪,從恐慌到鎮定優雅地對著鏡子刮腋毛。
寥寥幾筆,就把角色內心的轉變勾畫在了鏡頭前,蛻變從細微處彰顯。
同樣地,在[相愛相親]里,死亡和夢想有了相通的意義。
阿達躺在象徵著死亡的棺材裡,從未知的死亡恐懼中,找到了追求夢想的勇氣。
64歲的張艾嘉用平實的影像講述了生活、探討了 情感 。
生活細節的飽滿讓人親近,故事中人物之間 情感 的深沉讓人動容。
畢竟世界依然,最敵不過的是內心的兵荒馬亂。
時間在向前走,生活依舊在繼續。
這場遷墳造成的 情感 動盪和雞飛狗跳,以阿祖和慧英雙雙放下內心的執念結束。
下一步會怎樣呢?
張艾嘉用了留白,從而現實中 情感 的曖昧和復雜也得到了最好的展現。
在今年超級寒冷的深秋,喝下這碗粥,養身安神,哭一哭、排下毒,不失為一場美妙的體驗
3. 2017年你看過最好的電影是什麼
又到了年末了,按照慣例,對今年看過的一些印象深刻的電影進行總結推薦,電影均為個人向偏好,不代表所有人,看個樂呵樂呵。
《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是Netflix出品的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可能是描寫一戰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逗此褲品。電影同樣具有非常濃烈的反戰氣息。故事以一戰中西面戰線為歷史背景,以主角保羅的視角,講述了他與一群德國小青年異常興奮地被忽悠著上了前線,期間發生的戰場故事。
然而剛上戰場前線,就被法軍一頓狂轟亂炸,與男主保羅一起走上戰扒並場的新兵蛋子,此時已經死了一大片,戰爭的殘酷無需多說。剛上戰場的保羅是猶豫的,對s死的敵軍士兵產生愧疚,死去的戰友要讓他久久不能釋懷。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沖鋒,山簡經歷了身邊同伴一個個死去,以及好戰的長官威逼之後,保羅的麻木了,漸漸成為了戰爭機器。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說作者雷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是真的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電影里很多情節設置,都讓人嘆息,電影戰爭場面血腥,也讓人感慨戰爭的殘酷。
《樂透大作戰》
《樂透大作戰》這部電影,個人覺得是今年最佳喜劇電影之一(或許沒有之一),先前也曾寫了一篇單獨的文章介紹,但是因為ZZ原因,無法發出,無法講更多,只能說,值得一看,情節設置得很有趣,非常搞笑。
《子彈列車》
《子彈列車》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電影,是一部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的電影,但是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爽!一群殺手,登上了同一班次的列車上,看似各個毫無干係,但是實則相互牽連,所有人的命運都在成龍式的喜劇打鬥中逐漸交織在一起。
懸疑、動作、喜劇元素出彩,且電影的色彩繽紛明亮,節奏快速,觀感十分舒適。
《瞬息全宇宙》
《瞬息全宇宙》在國外可謂是十足火爆,最近更是提名了多項金球獎,其餘獎項也拿了不少。這是一部設定無敵有趣的電影,主角團們可以在各個平行世界中進行穿梭,使用其他宇宙中自己的能力來對抗本宇宙中的邪惡。故事講述楊紫瓊扮演的伊芙琳是美國洗衣店的一名老闆娘,日常忙碌枯燥的生活,已經讓她沒有多點時間相處,丈夫又懦弱貪玩,女兒叛逆,父親又頑固刻薄,一切的一切,讓她暴躁無比,影片最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無窮無盡的焦慮。
然而某一天,丈夫突然成龍上身,並告訴她有邪惡力量正在追殺他們,伊芙琳在被逼無奈之下,學會了獲取平行宇宙自己的能力,並巧妙運用各項能力打敗敵人。
然而最終卻發現,邪惡勢力竟然是自己的女兒,為了拯救女兒,伊芙琳拼盡全力。影片風格可謂天馬行空,也有不少成人情節,彩蛋一堆,有關家庭與愛,值得一看。
《巴黎夜旅人》
一部較為文藝的電影,講述1981年法國大選,左派首次推翻保守派的長期執政,人們歡欣湧上巴黎街頭慶祝祖國新生。女主伊莉莎白卻經歷著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丈夫出軌離婚,乳腺癌切除乳房,擊潰了這個毫無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
4. 2017快要過去了,今年你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其實說實話,今年的好電影有很多。上半年的《正義聯盟》,描寫父愛的《摔跤吧爸爸》、喜劇片《羞羞的鐵拳》和《縫紉機樂隊》,再往後,有刷屏朋友圈的國漫《大護法》、票房第一名的《戰狼2》、描寫朝聖之路的《岡仁波齊》、和最近的《芳華》,《至愛梵高》、《尋夢環游記》……
在這些電影中,很難選出一部最好的,但卻能夠選擇出,令我最難忘的。
我對《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有很深的感情,能夠看出來,導演張揚本身就是一個有西藏情結的人,在采訪中,他也曾經說到:「很多年來,西藏就像潮汐一樣在我心裡,來了去,去了來,我覺得自己好像屬於那片土地。」
而我也是這么覺得。
5.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6. 電影作文四百字2017年的新電影
星期四早上,我懷著高興的心情和我的朋友一起來電影院,觀看了一場關於抗日戰爭時代的故事,名叫《舉起手來》.
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保護從日軍手裡奪回來的國寶——金佛,最終將他們趕走的故事.
記得有一個情節,有許多小日本讓一頭驢駝著一個大箱子過一座橋,箱子里裝著一個老八路軍.日本鬼子剛好又在橋中心放了一個炸彈,當驢到橋中心時,突然停了下來,撒了一泡尿,將炸彈熄滅了,氣得日本鬼子火冒三丈.
還有一次,一個日本鬼子站在船上面不小心掉了下去.那個日本鬼子正想去追的時候,後面突然跑出了一個魚雷來了.魚雷的速度像一個子彈一樣.「嗖」的一聲,突然就沖到他的屁股上了.最後魚雷把日本鬼子帶到沙灘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