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carpenters《the end of the world》中英文歌詞
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
原唱:史琪特·戴維絲(英文名:Skeeter Davis)
翻唱:卡朋特樂隊(英文名:Carpenters)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
太陽為何依然照耀
Why does the sea rush to shore
海浪為何拍打著岩岸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難道它們不知道這是世界末日嗎
'Cause you don't love me any more
你都已經不再愛我了
Why do the birds go on singing
鳥兒為何依然歌唱
Why do the stars glow above
星星為何在天上閃耀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難道它們不知道這是世界末日嗎
It ended when I lost your love.
失去你愛的那一刻就末日了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I wonder
當我清晨醒來就納悶
Why everything's the same as it was
為何一切如常
I can't understand
我無法理解
no I can't understand
我真的無法理解
How life goes on the way it does
生命怎會依然像往常一樣運行
Why does my heart go on beating
我的心為何仍在跳動
Why do these eyes of mine cry
我的雙眼又為何在流淚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難道它們不知道這是世界末日
It ended when you said goodbye
你說結束的那一刻就末日了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難道它們不知道這是世界末日
It ended when you said goodbye
你說結束的那一刻就末日了
(1)2016電影Detour擴展閱讀
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是由美國著名的女鄉村音樂歌手史琪特·戴維絲(Skeeter Davis)於1963年演唱的一首歌曲,被評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歌曲,曾被無數人翻唱,這首歌也是史琪特·戴維絲唯一的傳世之作 。
The end of the world在1973年被Carpenters翻唱,收錄在專輯《Live in Japan》專輯中。
其他版本:
1、香港歌手陳百強也改編過此歌,創作於1988年《冬暖》專輯中,歌名為《冬戀》。
2、香港歌手鄧紫棋演唱的《後會無期》(2014)為同名電影主題曲,中文歌詞由韓寒創作。
3、美國搖滾女歌手辛蒂露波(Cyndi Lauper)重新演繹了這首歌,並收錄於她2016年最新的鄉村專輯《峰迴路轉》(《Detour》)中。
B. 飛車黨的電影
《飛車黨》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 Johnny Strabler/Narrator
李·馬文 Lee Marvin .... Chino
理查德·法恩斯沃思 Richard Farnsworth .... (uncredited)
Wally Albright .... Cyclist (uncredited)
Don Anderson .... Stinger (uncredited)
Robert Bice .... Wilson
John Brown .... Bill Hamegan
Timothy Carey .... Chino Boy No. 1 (uncredited)
Keith Clarke .... Gringo
Jim Connell .... Boxer
Ted Cooper .... Racer (uncredited)
George Dockstader .... Cyclist (uncredited)
John Doucette .... Sage Valley Race Official (uncredited)
Yvonne Doughty .... Britches, Johnny's Ex-girlfriend
Darren Dublin .... Dinky 白羊座的男子,喜好探索與征服甚於金錢,騎摩托、駕汽車或者乘快艇,只要走得比別人快,就是他的目的。這正是馬龍·白蘭度的寫照。綜觀他八十年人生,始於平淡,歸於平淡,唯有在其事業鼎盛時期,才駕乘過好萊塢專為他精挑細選的坐騎--摩托機車,風馳電掣,風頭無倆。那也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當初籍籍無名的白蘭度去見《慾望號街車》編劇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搭乘的是便車——此前力薦他扮演男主角的導演伊立亞·卡贊(Elia Kazan)塞給他的二十美元路費早被他先行花光。就是這么一副潦倒皮囊闖進好萊塢,一入影壇深似海。1998年葛優在洛杉磯見到他,他自己開一部凌志卧車,巨無霸身形彷彿龐大的象,當年的性感身軀體被歲月施了魔法。「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這更叫人懷想《飛車黨》(Wild One,1954)中那一個狂放不羈橫跨機車的白蘭度。那時他青春無匹,咄咄逼人,周身閃耀著桀驁難馴的鋒芒。
細數白蘭度的電影代表作,頭幾把交椅還輪不上《飛車黨》,但他駕駛機車的浪子造型卻開一代風氣之先。這固然得力於好萊塢點石成金的造星術,更與二戰後舊有價值觀崩解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電影中年輕易怒的白蘭度帶領一群機車騎士滋擾小城,途中愛上當地警長之女。他不慎誤傷敵手,加之鎮民對他滿懷敵意與偏見,所有潛伏的情緒終於一齊爆發。電影因為精準刻劃出美國青年乖戾、陰郁、好鬥和渴望得到社會認同的形象,被認為「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而片中跟隨白蘭度的機車也同電吉他、朋克頭、嬉皮風格一起,被烙上反叛標記。 作為「摩托公路片」始祖、第一部反映美國非法機車團伙的電影,片中唯一能與馬龍·白蘭度的魅力分庭抗禮的,不是美艷女郎,而是「當代最傳奇的機械發明」--摩托機車。在這部電影中,後世觀眾能逐一檢閱當時在美國能見到的幾乎所有的機車:諾頓(Norton)、BSA、凱旋(Triumph)、哈雷(Harley Davidson)、雷鳥(Thunderbird)……儼然當時機車的一場全家福。白蘭度作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所在,他的坐騎自然也是機車中的上上之選:是凱旋6T、雷鳥650,其中凱旋6T用了3部。
白蘭度為何沒選用聲名顯赫的哈雷機車?其中另有隱情。《飛車黨》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當時一支著名的美軍航空兵大隊被解散後,失業的飛行員跨上軍用哈雷摩托,進城造反:「我們曾經是英雄,但如今誰也不需要我們了。」《時代》周刊登出一幅大照片:一名酩酊大醉的青年騎在哈雷摩托上,周圍是大堆空酒瓶。嗅覺敏銳的好萊塢因此籌拍《飛車黨》,但哈雷車廠認為影片題材不良,為避免影響銷售量拒絕借出機車。他們萬沒料到電影上映後橫掃全球,白白錯失了千載難逢的宣傳良機。
最終馬龍·白蘭度駕乘的是英國凱旋機車,仍可稱作好馬配好鞍。凱旋機車「散發出一種難以捉摸的歐洲神秘氣質」,與白蘭度的冷峻氣質相得益彰。機車純金屬的堅硬質地、大排量大油門所帶來的轟響,都讓人血脈噴張。白蘭度在機車上虎踞龍盤,或者只是慵懶地倚在車旁,都會散發出人車合一渾然一體的不羈氣息。而凱旋機車的優異性能,極高的操控性,也令白蘭度腳踩風火輪一樣如虎添翼。尤其當駕駛它轉彎或迴旋時,由於重心設計精良,可以放心大膽將車身打斜,甚至低到膝蓋觸地的程度,仍不至於翻覆。因此電影里駕馭「鋼鐵猛獸」的白蘭度身手矯健,酷勁十足,一代巨星的架勢藉此顯山露水,引發群起效仿。 可以說馬龍·白蘭度身上迷人的狂暴氣質成就了他,也毀了他。他自始至終都在詆毀拍過的電影,包括自己扮演的英雄。如同那些他駕駛過的凱旋機車,只能在電影中陪他風風火火,電影殺青後有的被人買走,有的不知所終。數代人瘋狂模仿他騎士造型的時候,他卻全身而退,我行我素暴飲暴食,從不肯讓銀幕上的萬人迷形象捆縛自己——他甚至於作踐自己。
至於白蘭度在機車上的那些行頭:黑色皮革夾克,緊身牛仔褲,黑色手套及長靴,內里的白色T恤,都曾掀起狂飈,成為戰後西方年輕人的時尚,影響至今。《終結者3》中的阿諾·施瓦辛格也是踩了凱旋機車,作冷麵無情狀;《DETOUR》雜志安排過萊昂那多·迪卡普里奧仿照白蘭度的飛車黨雄姿,重新演繹青春叛逆。即使這兩人全副武裝,也難重現經典:硬朗過頭的施瓦辛格如同機器人般不解風情,迪卡普里奧則纖弱嬌嫩,欠缺白蘭度的草莽氣——再一次驗證白蘭度這尤物確是世間罕有。
C. 講述一個小男孩從小到大的電影
《少年時代》
主演: 艾拉·科爾特蘭 / 帕特麗夏·阿奎特 / 伊桑·霍克 / Shane Graham / Cassidy Johnson / Tamara Jolaine
地區:美國
導演: 理查德·林克萊特
類型:劇情
編劇:理查德·林克萊特
發行公司:Diaphana FilmsIFC Films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Universal Pictures
上映時間:2014-07-11
製作公司:IFC ProctionsDetour Filmproction
別名:少年時代 美國版/Boyhood/Growing Up/The 12-Year Movie
本片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花了12年時間來完成這部作品。它仔細描畫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可以讓觀眾細致入微地體會歲月流逝的痕跡。為了不打擾主演艾拉·科爾特蘭的正常生活,拍攝均在他暑假期間的簡短時間內完成
D. 辛迪·勞帕的演藝經歷
1980年至1982年:樂隊Blue Angel與樂隊同名專輯
1978年,辛迪通過經紀人Ted Rosenblatt結交了薩克斯演奏家John Turi,辛迪與Turi兩人組建了名為Blue Angel(藍色天使)的樂隊,並錄制了原創的歌曲小樣。The Allman Brothers Band的經紀人Steve Massarsky在聽到小樣後十分喜歡辛迪的聲音,並花費5,000美元簽約了Blue Angel,成為了他們的經紀人。
期間,辛迪收到了單獨錄制專輯的機會,但是她拒絕了,因為她想讓樂隊的每一位成員能夠一起錄制專輯。最終Blue Angel被Polydor Records簽約,並在1980年發行了同名專輯《Blue Angel》。
雖然辛迪十分討厭專輯的封面,認為封面上的自己像大鳥「博得」(芝麻街中的一位卡通人物),但是專輯的封面卻被滾石雜志評選為新浪潮百大專輯封面(100 best new wave album covers)之一。盡管這張專輯受到好評,但是因為銷量慘淡導致樂隊解散。
Blue Angel的成員與經紀人Steve Massarsky鬧翻並炒掉了Massarsky,後來他提出了80,000美元的訴訟迫使辛迪破產,之後辛迪因為聲帶囊腫導致暫時失聲。
在Blue Angel解散後,辛迪因為財務問題開始在零售店工作,在IHOP餐廳當服務員,以及在當地的酒吧俱樂部獻唱。當音樂評論家們看見辛迪表演時,對於Lauper四個八度的音域及獨特的演唱風格,認為Lauper擁有當明星的潛力。
1981年,辛迪在紐約的一家酒吧唱歌時結識了戴維·沃爾夫,戴維·沃爾夫成為了辛迪的經紀人並幫助辛迪簽約了Portrait Records及子公司Epic Records。 1983年至1985年:專輯《She's So Unusual》、美國援非、電影《七寶奇謀》與世界摔角娛樂
辛迪的第一支單曲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於1983年6月發行,這首歌曲是Robert Hazard完成於1979年,並錄製成DemoI小樣,但因故並沒有發行上市。辛迪在重新填詞詮釋這首歌後一炮而紅,歌曲也成為了著名的女權主義國歌與同志國歌,辛迪憑借誇張大膽的言行舉止,帶動了流行風潮,並成為MTV開台後的主打藝人,歌曲的錄影帶成為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的第一支最佳女歌手錄影帶。
1983年10月14日,辛迪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She's So Unusual》(她非比尋常),專輯風靡全球並大獲成功,《She's So Unusual》在美國Billboard 200上達到第4名,美國獲得六白金專輯認證。
《She's So Unusual》發行的單曲也十分熱銷,讓辛迪成為了歷史上首位單張專輯便擁有四首Top 5單曲的女藝人。分別是: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女孩愛玩樂)#2
Time After Time(無數次)#1
She Bop(搖滾女郎)#3
All Through the Night(漫漫長夜)#5。
專輯的第三首單曲<She Bop>成為美國公告牌Billboard Hot 100上唯一一首含有同志情色雜志的Top10單曲,這首歌曲也是歷史上第一批被打上臟標的歌曲之一。
除了市場反應極佳外,辛迪更榮獲了1985年格萊美獎最佳新人獎(Best New Artist),辛迪成為歷史上第三位單屆格萊美同時獲得四大通類獎項提名的藝術家。
1983年年末,辛迪展開了個人的首次巡迴演唱會Fun Tour,巡演演出長達一年共計101場。
1985年2月28日,辛迪參與錄制了向非洲飢民捐款的大型慈善活動USA for Africa(美國援非)的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天下一家),辛迪負責Bridge過門部分的高音演唱。
期間,辛迪經常與她的「保鏢」胡克·霍根一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後來,辛迪作為歌手代表參加了WWF舉辦的搖滾摔跤聯盟賽(Rock 'n' Wrestling Connection),並成為了溫蒂·里克特的經紀人。二人聯合讓溫蒂·里克特成為了第一個女子冠軍。
1985年6月,辛迪在電影《七寶奇謀》中獻唱主題曲The Goonies 'R' Good Enough(足夠好),這首主題曲成為了辛迪第5首Billboard Hot 100 Top 10單曲。 1986年至1988年:專輯《True Colors》與電影《Vibes》
第一張專輯《She's So Unusual》將辛迪的歌唱事業帶上高峰,辛迪沉寂一年後,於1986年9月推出了第二張錄音室專輯《True Colors》(真實的色彩)。
與前作相比,這張專輯收錄了多首辛迪自己的原創歌曲,同名單曲True Colors登頂Billboard Hot 100後座並蟬連了兩周,這首歌曲直到10年後,辛迪本人才得知這首歌曲在LGBT群體中廣泛流傳,並成為了經典的同志國歌。
專輯的第二首單曲Change of Heart(回心轉意)也登上了Billboard Hot 100第三名。
和第一張專輯相比,《True Colors》在排行成績和銷售數字方面皆不如前。不過《True Colors》仍獲得了商業性的成功。《True Colors》在Billboard 200也獲得了第四名的名次並在美國地區獲得雙白金專輯認證。同名單曲True Colors與專輯曲目911同時入圍了1987年格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獎項。
同年9月,辛迪展開了個人的首次全球巡演True Colors World Tour,辛迪拜訪美亞澳歐,歷時6個月共表演59場。
1987年,辛迪當時的經紀人兼男友戴維·沃爾夫,製作發行了辛迪的首部演唱會電影《Cyndi Lauper in Paris》(辛迪巴黎夜現場),並在HBO電視網進行播放。
辛迪的銀幕處女作《Vibes》是肯·卡皮斯於1988年執導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受到評論家和觀眾的歡迎,最終以票房失敗告終。辛迪在劇中飾演女一號Sylvia Pickel,並為電影獻唱了歌曲Hole in My Heart(All the Way to China)「,這首歌曲原計劃是辛迪第三張專輯的首播單曲,但因成績不理想,公司取消了這首單曲的宣傳,辛迪的第三張專輯也因此延期推遲,這首歌曲成為了辛迪在澳大利亞第五首Top 10單曲。 1989年至1992年:專輯《A Night to Remember》、電影《碰錯冤家生錯娃》與婚姻生活
1989年4月,辛迪展開了名為A Night to Remember World Tour的世界巡演。同年5月,辛迪發行了個人第三張錄音室專輯《A Night To Remember》(難忘那一夜)。
專輯的首支單曲I Drove All Night(徹夜狂奔)打入Billboard Hot 100第六名,並入圍了1990年格萊美最佳搖滾女歌手提名。
在專輯的製作期間,辛迪與經紀人兼男友戴維·沃爾夫產生了歧義,經紀人認為辛迪應該做商業化的流行歌曲,而非成熟內涵的非商業歌曲。在專輯發行後,二人分道揚鑣導致專輯在中後期宣傳崩盤。雖然專輯在美國地區反應不佳,但《A Night to Remember》成為辛迪在英國專輯榜單上排名最高的錄音室專輯,專輯在日本地區獲得了白金認證,辛迪也更憑藉此專輯在南美地區收獲了大量人氣。
1991年1月,辛迪個人參演的第二部電影《碰錯冤家生錯娃》上映,辛迪在戲中與美國演員戴維·桑頓相識,同年11月,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由小理查德擔任婚禮司儀。 1992年至1993年:音樂劇《星幻》、專輯《Hat Full of Stars》與電影《福星急轉彎》
1992年,辛迪為音樂劇《星幻》錄制了一首單曲The World Is Stone,這首歌曲未在美國地區發行,歌曲在法國地區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性成功,歌曲停留在法國單曲榜前五名的位置長達三個月之久,並在法國地區認證黃金。
1993年6月,辛迪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Hat Full of Stars》(幸運之帽)發行,辛迪稱這張專輯是她的最私人化的專輯,並在歌曲中寫到了存在爭議的社會話題,專輯在樂評上獲得了廣泛高度的贊揚與好評。這是辛迪第一張全部歌曲參與創作的專輯,但是這張專輯在全球范圍內的商業成績與榜單排名表現極其不佳,僅在法國地區獲得黃金認證。
辛迪個人的第四場巡演Hat Full of Stars Tour於1993年5月展開。其中,辛迪在1993年的跨年夜首次訪華,在台灣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兩場演出。
同年,辛迪參演了電影《福星急轉彎》,在電影中辛迪飾演女秘書Geena Briganti一角。 1994年至1995年:精選專輯《Twelve Deadly Cyns...and Then Some》與電視劇《我為卿狂》
1994年8月22日,辛迪的首張精選集《Twelve Deadly Cyns...and Then Some》(致命的吸引力)在除美國以外的地區全球發行,專輯收錄了辛迪出道10年間13首炙手可熱的金曲。其中,辛迪為專輯錄制了新作品Come On Home(歸宿),I'm Gonna Be Strong(學會堅強)以及Hey Now(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的全新版本。這張專輯獲得了全球商業性的成功,在多個國家獲得了白金專輯認證,成為辛迪在英國地區(英國專輯榜單排名#2,認證雙白金唱片)以及日本地區(認證百萬唱片)銷量最高的專輯。
同年,辛迪為宣傳專輯展開了Twelve Deadly Cyns World Tour的世界巡演。辛迪憑借在NBC情景喜劇《我為卿狂》中飾演男主角前妻Marianne Lugasso一角,入圍1994年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客串女演員。1995年,辛迪再次入圍並成功奪得此獎項。
1995年,辛迪重返美國市場,精選專輯《Twelve Deadly Cyns...and Then Some》於7月18日在美國地區發行,專輯獲得了黃金認證。Hey Now(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在發行一年後,打入了Billboard Hot 100榜單。 1996年至2000年:家庭生活、專輯《Sisters of Avalon》與專輯《Merry Christmas... Have a Nice Life》
1996年11月,辛迪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Sisters of Avalon》(阿瓦隆姐妹)在日本發行,這張專輯不拘一格,開擴了辛迪在音樂事業的新領域,辛迪將另類搖滾與流行搖滾,傳統音樂與電子樂融入其中,專輯依舊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同名單曲」Sisters of Avalon被創作人名人堂稱為辛迪個人最優秀的歌曲。
同年,辛迪在日本以及美國地區展開了Sisters of Avalon Tour的巡演。期間,辛迪參加了蒂娜·特納的世界巡演Wildest Dreams Tour,擔任巡演的開場嘉賓。
1997年4月,專輯《Sisters of Avalon》在全球地區發行,專輯在除日本地區外,銷量較為低迷。
同年11月,辛迪生下了她的兒子德克林。
1998年10月27日,辛迪發行了第六張錄音室專輯《Merry Christmas... Have a Nice Life》(聖誕快樂),這是辛迪的第一張聖誕專輯,也是她與索尼公司的最後一次合作。
1999年,辛迪為電影《舞場雙雄》錄制了原聲帶單曲Disco Inferno,歌曲入圍了1999年格萊美獎最佳舞曲獎。
同年,辛迪展開了Summer Tour '99夏季巡迴演出,並為雪兒的「Do You Believe?」演唱會擔任開場嘉賓。期間,辛迪拍攝了電影《投機者》,該影片於次年發行,辛迪的表演受到好評。
2000年,Epic公司發行了辛迪的精選集《Time After Time: The Best of Cyndi Lauper》(辛蒂羅波/精選集),專輯在英國地區獲得了銀唱片認證。 2001年至2004年:專輯《At Last》與專輯《Shine》
2001年,辛迪為即將發行的專輯《Shine》(光芒萬丈)准備,專輯回歸辛迪早期的新浪潮與流行搖滾風格。但是專輯由於商標問題未能發行,最終在網路上被泄漏出去。第二年,《Shine》以5首曲目的EP形式發行,辛迪為宣傳EP,展開了Shine Tour巡演。
2002年,索尼公司發行了辛迪的第三張精選集《The Essential Cyndi Lauper》(世紀典藏),澳洲地區獨占發行的版本《The Great Cyndi Lauper》在澳洲地區獲得了黃金唱片認證。
2003年,辛迪發行了一張翻唱專輯《At Last》相思情未了,讓辛迪重返美國市場,其中Unchained Melody入圍了2005年格萊美獎最佳伴唱器樂編曲獎項。
同年,辛迪展開了個人的第九次巡迴演唱會At Last Tour,巡演演出長達一年共計100場。
2004年5月,《Shine》的完整版專輯僅在日本地區發行。
同年8月,辛迪參加了2004世界巨星長城演唱會,這也是辛迪首次拜訪中國大陸進行演出。 2005年至2006年:精選專輯《The Body Acoustic》與音樂劇《三便士歌劇》
2005年,辛迪在美國電視劇《同志亦凡人第五季》中客串表演,並演唱了Shine這首歌。同年,辛迪發行了個人第二張精選專輯《The Body Acoustic》(身體知音),這是一張不插電專輯,辛迪將精選收錄的歌曲進行了重新演繹,另有不同的味道。辛迪為宣傳專輯,展開了The Body Acoustic Tour巡演。
2006年,辛迪出演了音樂劇《三便士歌劇》。同年,辛迪入駐長島音樂名人堂。 2007年至2009年:真色彩年度慶典、專輯《Bring Ya to the Brink》、原色基金會與電視劇《識骨尋蹤》
2007年6月,辛迪舉辦了首屆真色彩年度慶典(True Colors Concerts),用以支持人權運動,LGBT組織等慈善機構,有29位明星進行了演出參與,演出共舉辦了44場。
2008年5月,辛迪發行了個人第九張錄音室專輯《Bring Ya to the Brink》(潮流尖端),這張專輯是辛迪自1983年在史詩唱片Epic Records發行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專輯滿溢著迪斯可、電子、浩室舞曲聲線,入圍了2009年格萊美最佳電子/舞曲專輯。另外,專輯誕生了兩首美國公告牌舞曲榜冠軍單曲:Same Ol' Story與Into the Nightlife。
同年,辛迪與Gregory Lewis聯合創辦了原色基金會(True ColorsFund),主要受益群眾為男女同志人群,雙性戀以及變性人等弱勢群體。
2009年,辛迪出演FOX電視連續劇《識骨尋蹤》,飾演靈媒人物Avalon Harmonia。 2010年至2012年:真人秀《飛黃騰達》、專輯《Memphis Blues》與自傳
2010年3月,辛迪參加了NBC真人秀節目《飛黃騰達第九季》,辛迪將自己獲得的獎金全部捐給原色基金會。
同年6月,辛迪的第十張專輯《Memphis Blues》(孟菲斯藍調)發行,正逢辛迪57歲的生日。專輯奪得Billboard Blues Albums冠軍之位蟬聯13周,成為2010年年度最熱賣的藍調專輯,奪得Billboard藍調專輯榜年度冠軍,同時專輯入圍了2011年格萊美獎最佳傳統藍調專輯獎項。 同月,辛迪展開了個人的第12次巡迴演唱會Memphis Blues Tour,巡演演出長達一年共計143場。
2011年11月,辛迪在iTunes Store發布了一首藍調聖誕單曲Blue Christmas 以及一首與諾拉·瓊斯合作的單曲「Home for the Holidays」。同年12月,辛迪舉辦了第一屆Cyndi Lauper & Friends - Home for the Holidays慈善演出。
2012年,辛迪發行了她的自傳《Cyndi Lauper: A Memoir》。 2013年至2015年:真人秀《辛迪勞帕的非凡人生》、音樂劇《長靴妖姬》與三十周年慶典
2013年1月,WE tv電視台播放了辛迪的個人真人秀節目《辛迪·勞帕的非凡人生》,這套半小時的節目讓觀眾一窺她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看她如何同時扮演好搖滾巨星、母親、妻子、百老匯作曲家和慈善家的角色,演員老公戴維·桑頓和15歲兒子德克林也入鏡,共12集,
同年4月,辛迪與哈維費斯特恩共同指導的百老匯音樂劇《長靴妖姬》首映。這部音樂劇由同名電影改編,描述一間老字型大小男裝鞋廠在經濟不景下,改為幫扮裝皇後特製鞋子,最後成功過渡難關的故事。音樂劇在上映後大受業界好評並深受觀眾的喜愛,並進行了全球巡迴演出。
《長靴妖姬》在2013年托尼獎上,獲得13項提名並奪得6項大獎,成為當屆托尼獎上最大的贏家,其中辛迪本人獲得了最佳原創配樂獎,她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 音樂劇的原聲帶更讓辛迪在2014年格萊美獎上,獲得最佳音樂劇專輯獎。
同年,辛迪為慶祝個人出道30周年,展開了長達一年的全球巡演She's So Unusual: 30th Anniversary Tour。期間,辛迪再次為雪兒擔當演唱會開場嘉賓,在雪兒的Dressed to Kill演唱會上共獻唱36場。
2014年3月,辛迪對首張個人專輯《She's So Unusual》進行了改版,《She's So Unusual: A 3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她非比尋常 30周年慶典)發行。
同年9月,辛迪與莎拉·巴萊勒斯將各自的單曲True Colors及Brave進行串燒錄制,為美國兒童青少年抗癌宣傳,不到5天,便籌集到300,000美元用以美國抗癌協會的建設和治療中。
2015年1月,辛迪為宣傳精選專輯《She's So Unusual: A 3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在日本地區展開了名為Cyndi Lauper: A 30 Year Anniversary Celebration的巡迴演唱會。
同年6月,為表彰辛迪對流行音樂做出傑出的貢獻,辛迪入駐了創作人名人堂。
辛迪的新專輯Detour將在2016年5月2日發行。
E. 有誰知道馬龍白蘭度演的《美國飛車黨》的英文名是什麼,謝了!
中文名稱:飛車黨
英文名稱:The Wild One
別名:美國飛車黨,野性騎手
發行時間:1953年12月30日
電影導演:László Benedek
電影演員: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李·馬文 Lee Marvin
理查德·法恩斯沃思 Richard Farnsworth
Wally Albright
Don Anderson
Robert Bice
John Brown
Timothy Carey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演員列表: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 Johnny Strabler/Narrator
李·馬文 Lee Marvin .... Chino
理查德·法恩斯沃思 Richard Farnsworth .... (uncredited)
Wally Albright .... Cyclist (uncredited)
Don Anderson .... Stinger (uncredited)
Robert Bice .... Wilson
John Brown .... Bill Hamegan
Timothy Carey .... Chino Boy No. 1 (uncredited)
Keith Clarke .... Gringo
Jim Connell .... Boxer
Ted Cooper .... Racer (uncredited)
George Dockstader .... Cyclist (uncredited)
John Doucette .... Sage Valley Race Official (uncredited)
Yvonne Doughty .... Britches, Johnny's Ex-girlfriend
Darren Dublin .... Dinky
劇情介紹:
一、
白羊座的男子,喜好探索與征服甚於金錢,騎摩托、駕汽車或者乘快艇,只要走得比別人快,就是他的目的。這正是馬龍·白蘭度的寫照。綜觀他八十年人生,始於平淡,歸於平淡,唯有在其事業鼎盛時期,才駕乘過好萊塢專為他精挑細選的坐騎--摩托機車,風馳電掣,風頭無倆。那也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當初籍籍無名的白蘭度去見《慾望號街車》編劇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搭乘的是便車——此前力薦他扮演男主角的導演伊立亞·卡贊(Elia Kazan)塞給他的二十美元路費早被他先行花光。就是這么一副潦倒皮囊闖進好萊塢,一入影壇深似海。1998年葛優在洛杉磯見到他,他自己開一部凌志卧車,巨無霸身形彷彿龐大的象,當年的性感身軀體被歲月施了魔法。「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這更叫人懷想《飛車黨》(Wild One,1954)中那一個狂放不羈橫跨機車的白蘭度。那時他青春無匹,咄咄逼人,周身閃耀著桀驁難馴的鋒芒。
細數白蘭度的電影代表作,頭幾把交椅還輪不上《飛車黨》,但他駕駛機車的浪子造型卻開一代風氣之先。這固然得力於好萊塢點石成金的造星術,更與二戰後舊有價值觀崩解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電影中年輕易怒的白蘭度帶領一群機車騎士滋擾小城,途中愛上當地警長之女。他不慎誤傷敵手,加之鎮民對他滿懷敵意與偏見,所有潛伏的情緒終於一齊爆發。電影因為精準刻劃出美國青年乖戾、陰郁、好鬥和渴望得到社會認同的形象,被認為「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而片中跟隨白蘭度的機車也同電吉他、朋克頭、嬉皮風格一起,被烙上反叛標記。
二、
作為「摩托公路片」始祖、第一部反映美國非法機車團伙的電影,片中唯一能與馬龍·白蘭度的魅力分庭抗禮的,不是美艷女郎,而是「當代最傳奇的機械發明」--摩托機車。在這部電影中,後世觀眾能逐一檢閱當時在美國能見到的幾乎所有的機車:諾頓(Norton)、BSA、凱旋(Triumph)、哈雷(Harley Davidson)、雷鳥(Thunderbird)……儼然當時機車的一場全家福。白蘭度作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所在,他的坐騎自然也是機車中的上上之選:是凱旋6T、雷鳥650,其中凱旋6T用了3部。
白蘭度為何沒選用聲名顯赫的哈雷機車?其中另有隱情。《飛車黨》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當時一支著名的美軍航空兵大隊被解散後,失業的飛行員跨上軍用哈雷摩托,進城造反:「我們曾經是英雄,但如今誰也不需要我們了。」《時代》周刊登出一幅大照片:一名酩酊大醉的青年騎在哈雷摩托上,周圍是大堆空酒瓶。嗅覺敏銳的好萊塢因此籌拍《飛車黨》,但哈雷車廠認為影片題材不良,為避免影響銷售量拒絕借出機車。他們萬沒料到電影上映後橫掃全球,白白錯失了千載難逢的宣傳良機。
最終馬龍·白蘭度駕乘的是英國凱旋機車,仍可稱作好馬配好鞍。凱旋機車「散發出一種難以捉摸的歐洲神秘氣質」,與白蘭度的冷峻氣質相得益彰。機車純金屬的堅硬質地、大排量大油門所帶來的轟響,都讓人血脈噴張。白蘭度在機車上虎踞龍盤,或者只是慵懶地倚在車旁,都會散發出人車合一渾然一體的不羈氣息。而凱旋機車的優異性能,極高的操控性,也令白蘭度腳踩風火輪一樣如虎添翼。尤其當駕駛它轉彎或迴旋時,由於重心設計精良,可以放心大膽將車身打斜,甚至低到膝蓋觸地的程度,仍不至於翻覆。因此電影里駕馭「鋼鐵猛獸」的白蘭度身手矯健,酷勁十足,一代巨星的架勢藉此顯山露水,引發群起效仿。
三、
不是誰都能在機車上這么俯仰生姿顛倒眾生的。馬龍·白蘭度去世後,美聯社評介,「任何人都能模仿他,只要擺出一副怒容、用鼻音說話,並在臉上弄出一道擦傷,就這么容易,但是卻幾乎沒人能抄襲到令他成為一代宗師的演技。」其實,與其說他是以自然主義的風格重新詮釋了表演藝術,不如說他在那些角色上投射的是自己亦正亦邪的身影--個性強烈的「反英雄」格調,脆弱卻又危險的的氣質,懶散卻又潛藏侵略性的做派,皆是與生俱來骨子裡的東西,模仿者大多隻能學到皮毛。
可以說馬龍·白蘭度身上迷人的狂暴氣質成就了他,也毀了他。他自始至終都在詆毀拍過的電影,包括自己扮演的英雄。如同那些他駕駛過的凱旋機車,只能在電影中陪他風風火火,電影殺青後有的被人買走,有的不知所終。數代人瘋狂模仿他騎士造型的時候,他卻全身而退,我行我素暴飲暴食,從不肯讓銀幕上的萬人迷形象捆縛自己——他甚至於作踐自己。
至於白蘭度在機車上的那些行頭:黑色皮革夾克,緊身牛仔褲,黑色手套及長靴,內里的白色T恤,都曾掀起狂飈,成為戰後西方年輕人的時尚,影響至今。《終結者3》中的阿諾·施瓦辛格也是踩了凱旋機車,作冷麵無情狀;《DETOUR》雜志安排過萊昂那多·迪卡普里奧仿照白蘭度的飛車黨雄姿,重新演繹青春叛逆。即使這兩人全副武裝,也難重現經典:硬朗過頭的施瓦辛格如同機器人般不解風情,迪卡普里奧則纖弱嬌嫩,欠缺白蘭度的草莽氣——再一次驗證白蘭度這尤物確是世間罕有。
F. 一部美國的電影 講述一個男孩的從小到大 拍了很多年 主角一直是同一人
《少年時代》
主演: 艾拉·科爾特蘭 / 帕特麗夏·阿奎特 / 伊桑·霍克 / Shane Graham / Cassidy Johnson / Tamara Jolaine
地區:美國
導演: 理查德·林克萊特
類型:劇情
編劇:理查德·林克萊特
發行公司:Diaphana FilmsIFC Films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Universal Pictures
上映時間:2014-07-11
製作公司:IFC ProctionsDetour Filmproction
別名:少年時代 美國版/Boyhood/Growing Up/The 12-Year Movie
本片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花了12年時間來完成這部作品。它仔細描畫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可以讓觀眾細致入微地體會歲月流逝的痕跡。為了不打擾主演艾拉·科爾特蘭的正常生活,拍攝均在他暑假期間的簡短時間內完成
G. 推薦歐美經典老電影,有要求的噢
http://www.verycd.com/topics/65080/
看得出你很喜歡帶有生活氣息的文藝片,我感覺弗拉哈迪的作品挺符合你的要求的.我想你會喜歡的,希望以後能互相交流觀片感..@-@以後找電影就在電驢上找吧,又多,片源又好,又經典~~
電影中文名:亞蘭島人
電影英文名: Man of Aran
其他中文片名:阿蘭人 / 阿蘭的男子漢
片長:USA:76 min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黑白
混音:Mono
上映日期:1934年4月 英國 (London)
IMDb:0025456
導演:羅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編劇:羅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劇情梗概:
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倫敦只有15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先曾經這樣捕魚,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時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攝納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著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著小船,冬天穿著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里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獲,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采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把戲劇性引入紀錄片
拍出第一批膠片,弗拉哈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沖洗,他的敵人是寒冷的天氣。如何過濾混入水裡的狗毛和愛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樣是個難題。
愛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塊砌成的,叫伊格魯。冰屋通常大約為12英尺寬,弗拉哈迪需要的卻是25英尺。納努克沒造過這么大的冰屋,花了幾天時間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塌下來,每一次倒塌,同伴們都轟然大笑。
因為冰屋是黑的,納努克用冰做窗戶,還借用太陽的反光照明,這是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創造。納努克教兒子射箭的細節淳樸動人,祖輩傳統在勞動的間歇傳遞,簡單的動作傳達出父子親情。
冰屋在拍攝時被迫削去一半,因為沒有照明,拍攝只能在露天狀態下進行,納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里表演起床。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
弗拉哈迪在北極生活了16個月,膠片已經用完,准備動身回家,納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捨。弗拉哈迪指著身邊河床的石子說:「會有像石子一樣數不清的人看你的電影。」幾年之後,弗拉哈迪為一些雜志撰寫探險游歷的系列文章,並在妻子的協助下,於1924年出版了《北方納努克》一書。弗拉哈迪在他的書中記錄了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在拍片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影片拍完後,第一批觀眾就是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書中這樣描繪:「他們(愛斯基摩人)一直向後看放映機的光源,就像看銀幕一樣,我以為這次放映不會成功。突然一個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們以為海象真的會跑掉。當時屋子裡一片混亂。愛斯基摩人在膠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們開始互相耳語,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間,他們彷彿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給派拉蒙公司,看完樣片後經理走過來,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膀說,非常抱歉,讓觀眾去看這部片子是勉為其難的,「你到北方去歷盡了辛苦,卻落得這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法國百代公司同意發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納努克》在紐約首都劇場公映,一炮走紅,觀眾如潮,一位評論家將《北方納努克》比作古希臘悲劇。《北方納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極探險的結晶,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也為記錄電影提供了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攝模式。《北方納努克》是世界記錄電影史光輝的起點。
聽從靈感,再現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納努克》,現在想彌補,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說:您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自己提個預算,請再給我們帶回一個《納努克》。弗拉哈迪認為在北方過了許多年,現在應該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帶著妻子女兒和一個紅頭發的愛爾蘭女傭,來到太平洋小島一個只有百戶人家的波利尼西亞村莊。由於傳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島上人已經開始穿西裝。弗拉哈迪找到村裡的酋長,要求他們穿上民族服裝。為了製造高潮,特地讓一個男孩紋身——當地人稱為刺青,這種成人儀式幾十年前就已經失傳了。儀式前的舞蹈慶典和化妝活動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當地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搬演的。
在這部名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攝過程中,弗拉哈迪開始嘗試使用搖鏡頭去跟拍一個主體對象,當時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拍攝手法。不僅如此,長焦鏡頭和特寫鏡頭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時被使用。在刺青一場中,當針扎進男孩的身體時,弗拉哈迪用特寫鏡頭記錄下了他臉上的痛苦神態,並把攝影機搖向他身邊的母親,把母子間的親情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毫不遺漏地記錄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時,他的素材已經達到14萬英尺。但他並不在乎,只要他的靈感存在,那麼他的機器就不會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會不時地拿給村民們看。他們在椰子樹上綁起銀幕,放映工作樣片,看完後,島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訴他。特別是那些還記得島上古老儀式和生活習慣的長老們,不僅幫助弗拉哈迪再現往昔,還來檢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錯誤。
《摩阿拿》並沒有為派拉蒙公司賺到錢,即使採用「南海群妖的愛情生活」這樣誇張的廣告語。格里爾遜在《太陽報》發表評論說,「我不應該說哪些鏡頭是漂亮的,因為所有的都是那麼美」。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個詞稱呼紀錄片,從此紀錄片自立門戶,直至今天。
格里爾遜邀請弗拉哈迪拍攝一部反映英國工業化進程的電影。拍攝前,英國政府的某個上層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只好回到旅館像隱士一樣呆了幾天。最後,他給了格里爾遜一打紙,第一頁寫的是:關於手工業者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頁寫的是:電影劇本——工業化英國的場景。此外什麼都沒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歡倫敦。在英國拍片時,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幾杯,並講述他早年在北極遇到的事情。盡管故事有時很荒謬,弗拉哈迪講故事的天賦卻無人能比。
因為《北方納努克》,弗拉哈迪獲得了善於拍攝邊緣人群的名聲。1932年,高蒙公司製片人貝克決定冒險投資1%的公司預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攝《亞蘭島人》。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西海岸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離倫敦只有15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於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
為了拍到亞蘭島人本來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輩曾經這樣捕魚,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時候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亞蘭島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納努克》,但沒能如願,也許他沒想到,《北方納努克》是他十年探險與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結果,而《亞蘭島人》是為了拍攝而結識這些陌生的人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方納努克》是他無法超越的高峰。
這部電影給亞蘭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島上人把曾參加過弗拉哈迪電影拍攝作為向旅遊者炫耀的資本。
《亞蘭島人》高超的攝影技藝贏得電影理論家保羅·羅沙的贊嘆,但羅沙說,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輩生活的蠟人」。
從未放棄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從未放棄自己的拍攝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國,想過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寧靜生活,但事與願違。不久,負責美國電影服務社的紀錄片導演帕爾·羅倫茲邀請弗拉哈迪拍攝反映美國農業問題的電影《土地》。弗拉哈迪從小雲游世界,四處探險,他55歲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農場,日子安靜卻了無生趣,宜人的環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敗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說:「威望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漢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錯了,威望給他帶來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規定弗拉哈迪行動自由,擁有影片的版權,甚至出資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資助的金額卻非常慷慨。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後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個男孩的歡樂與悲傷。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神奇而美妙的叢林之中:池塘、荷葉、露珠、水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少年劃著小船緩緩入畫。可以看出他在這片森林裡如魚得水,他熟悉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一隻小浣熊,他們常常在一起嬉戲玩耍。然而,鱷魚吃掉了浣熊,他決心為浣熊報仇。正當少年與鱷魚相持不下時,爸爸正焦急地尋找著他。少年與鱷魚的搏鬥驚心動魄,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納努克與海象的搏鬥,想起亞蘭島人與鯊魚的搏鬥,突出人與自然的搏鬥是弗拉哈迪一貫的主題。
弗拉哈迪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少年時代的回憶都融進這個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自傳性的影片。
出資者是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它想藉助弗拉哈迪的名聲改善公司形象,因為二十年的電影工作經驗已經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他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說明石油開采並沒破壞這里的生態,一切依舊那麼和諧。
1948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為弗拉哈迪的熱情和勇猛授予他大獎。
這位紀錄片電影開創者晚年生活拮據。此時,他對用攝影機「還原」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1949年開始拍攝有關畢加索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這部片子仍沒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遺憾的藝術」。
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01.html
《北極圈戀人》中文名稱:北極圈戀人
英文名稱:The Lovers of the Arctic Circle
別名:極地戀人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98年
電影導演:Julio Medem
電影演員:
Najwa Nimri
Fele Martinez
Nancho Novo
【影片簡介】
西班牙導演朱力奧麥迪1998年作品,法國、西班牙合拍,朱力奧麥迪被認為是繼紹拉、阿莫多瓦後的新一代西班牙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影片的主角奧途和雅娜八歲時相遇,從那時起,命運將他們分分合合,但兩人之間的愛卻一直沒有終止,當他們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時,也發現了他們之間每一次的聚散離合都是一個循環,於是他們決定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一個太陽永遠不會終結的地方——北極圈。
電影以 Otto和 Ana兩個人的視角交替呈現。Otto和 Ana,他們的名字無論正著念倒著念,意思和發音都是一樣的。
母親自殺後,Otto出現了心理危機,他離開Ana,以飛行員(在西班牙語中,「 Otto」與「飛行員」諧音)的身份從事夜郵工作(一個空中郵差),往返於西班牙和芬蘭之間;四年之後,聽從命中的「圓形」的召喚, Ana也到了芬蘭,住進她母親情人的父親(二戰時期轟炸格爾尼卡的德國飛行員Otto,他被西班牙Otto的祖父搭救,後者用這個德國人的名字為剛剛出世的孫子命名)在北極圈內的一座小木屋。在北極圈內,有午夜的陽光,太陽似乎永遠不會下沉…… Ana等待著奇跡的再一次出現,而 Ot to真的來了,乘降落傘從天而降,但這一次,兩個失散的「圓」會相交乃至重合嗎———人生總有一個地方欠缺,命運在轉角處伺伏,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所以, Ana想奔跑著回到過去,回到幾小時,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之前,最親愛的人還未消失的時候;所以,梅德姆將影片獻給了他的父親。
H. 讓-呂克·戈達爾的主要作品
1955 《風騷女子》(短篇) UNE FEMME COQUETTE
1957 《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短篇) CHARLOTTE ET VERONIQUE OU 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8 《混凝土行動》(短篇) OPERATION BETON
1958 《夏洛特和她的情人》(短篇) 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 《水的故事》(短篇) UNE HISTOIRE D'EAU
1959 《精疲力盡(斷了氣)》 A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兵 》 LE PETIT SOLDAT (被禁三年)
1961 《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2 《懶惰(新七宗罪的1篇)》 LA PARESSE (Episode des SEPT PECHES CAPITAUX)
1962 《隨心所欲》 ⅥVRE SA ⅥE
1962 《新世界》 (RoGoPaG的1篇,與羅塞里尼,帕索里尼,葛萊柯瑞堤合導,片名為幾位大導演姓氏的字母縮寫) LE NOUVEAU MONDE (Episode de OPAG)
1963 《卡賓槍手》 LES CARABINIERS
1963 《大詐騙犯》(世界詐騙故事的1篇) LE GRAND ESCROC
1963 《輕蔑》(又譯〈春情金絲貓〉) LE MEPRIS
1964 《圈外人》 BANDE A PART
1964 《已婚婦人》 UNE FEMME MARIEE
1965 《阿爾法城》 ALPHAⅥLLE OU UNE E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蒙帕納斯-勒法盧瓦(看到的巴黎的1篇)》 MONTPARNASSE - LEVALLOIS (PARIS VU PAR...)
1965 《狂人皮埃羅》 PIERROT LE FOU
1966 《男性,女性》 MASCULIN FEMININ
1966 《美國製造》 MADE IN USA
1967 《我知道的關於她的兩三件事》 DEUX OU TROIS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1967 《期待(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的1篇)》 (Episode film LE PLUS ⅥEUX METIER DU MONDE)
1967 《電影眼(遠離越南的一篇)》 CAMERA-OEIL (Episode de LOIN DU ⅥETNAM)
1967 《中國姑娘》 LA CHINOISE
1967 《天才兒童的E調行板間奏的往返(愛/愛與憤怒)》
1967 《70年代》
1968 《周末》 WEEK-END
1968 《愉悅的智慧》 LE GAI SAVOIR
1968 《電影傳單》(與馬克,雷乃等人合作的短片)
1968 《像其他一樣的電影》 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1968 《一部美國電影》 ONE AMERICAN MOⅥE (ONE A.M.) (未完成)
1969 《比賽》 LA CONTESTATION
1969 《一加一》 ONE PLUS ONE
1969 《不列顛之音》 BRITISH SOUNDS
1969 《真理報》 PRAVDA
1969 《東風》 VENT D'EST
1969 《義大利的斗爭》 LUTTE EN ITALIE
1969 《傳播》(未完成)
1970 《弗拉基米爾和羅莎》 VLADIMIR ET ROSA
1972 《一切安好》 TOUT VA BIEN
1972 《給簡的信》 LETTER TO JANE
1972 《鋼鐵廠之調查》
1973 《我,自己》(未完成)
1975 《二號》 NUMERO DEUX
1976 《你好嗎?》 COMMENT CA VA?
1976 《傳播面面觀:六乘二/與下/溝通》 6×2 SⅨ FOIS DEUX (Sur et sous la communication) (電視,為星期天晚上八點半在法國電視台播映的節目,每次兩段,共六次,故稱為「六乘二」)
1977 《此處與彼處》 ICI ET AILLEURS
1977 《南北對抗》 (莫三比克政府的教育影片)
1979 《兩少年環法漫遊》 FRANCE/TOUR/DETOUR/DEUX/ENFANTS
1979 《人人為己錄影紀事》
1980 《人人為己》 SAUVE QUI PEUT (LA ⅥE)
1981 《寫給弗雷迪布阿什的信》(短篇) LETTRE A FREDDY BUACHE
1981 《受難記》 PASSION
1982 《<;受難記>;的劇本》 SCENARIO DU FILM PASSION
1982 《浮光掠影(穿鑿附會的標題的1篇)》 CHANGER D'IMAGE (Episode de CHANGEMENT A PLUS D'UN TITRE)
1983 《芳名卡門》 PRENOM CARMEN
1983 《向瑪利亞致敬》 JE VOUS SALUE MARIEA
1983 《<;向瑪利亞致敬>的手記》 PETITES NOTES A PROPOS DU FILM JE VOUS SALUE MARIE
1984-1985 《偵探》 DETECTⅣE
1985 《軟硬兼施》 SOFT AND HARD (A soft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friends on a hard subject)
1986 《夭壽片商》 GRANDEUR ET DECADENCE D'UN PETIT COMMERCE DE CINEMA
1986 《會見伍迪艾倫》 MEETING WOODY ALLEN
1986-1987 《華麗的詠嘆:阿咪德》 ARMIDE Sequence pour le film ARIA
1986-1987 《神遊天地》 SOIGNE TA DROITE
1987 《李爾王》 KING LEAR
1988 《翹頭》 ON S'EST TOUS DEFILE
1988 《話語的力量》 PUISSANCE DE LA PAROLE
1988 《牛仔和法國人(法國人印象的1篇)》 LE DERNIER MOT(Episode de LES FRANCAIS VUS PAR...) (為慶祝Figaro雜志九周年所拍)
1989 《外國經典短片》 CLASSIC FOREIGN SHORTS,VOL.2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0 《主客關系》(Le Rapport Darty,為達帝家電拍的廣告錄影帶)
1990《藝術的童年》L'ENFANCE DE L'ART
1991 《拒絕遺忘(拒絕遺忘的1篇)》 CONTRE L'OUBLI (Episode de CONTRE L'OUBLI)
1991 《新德意志零年》 ALLEMAGNE NEUF ZERO
1992 《給湯瑪士·溫格》(Pour Thomas Waingga,Contre I』Oubli一段)
1993 《孩子扮俄國人》 LES ENFANTS JOUENT A LA RUSSIE
1992-1993 《悲哀與我》 HELAS POUR MOI
1994 《向薩拉熱沃致敬》 JE VOUS SALUE SARAJEVO
1993-1994 《戈達爾論戈達爾》 JLG/JLG
1995 《法國電影50年上下集(2×50)》DEUX FOIS CINQUANTE ANS DE CINEMA FRANCAIS
1996 《永遠的莫扎特》 FOR EVER MOZART
1996 《TNS永別》 ADIEU AU TNS
1996Adieuautns Plus Oh!(Music Video)
1988-1998 《電影史-1A 所有的歷史》 HISTOIRE(S) DU CINEMA,1A,TOUTES LES HISTOIRE(S)
1988-1998 《電影史-1B 單獨的歷史》 HISTOIRE(S) DU CINEMA,1B,UNE HISTOIRE SEULE
1994-1998 《電影史-2A 單獨的電影》 HISTOIRE(S) DU CINEMA,2A,SEUL LE CINEMA
1994-1998 《電影史-2B 致命的美麗》 HISTOIRE(S) DU CINEMA,2B,FATALE BEAUTE
1995-1998 《電影史-3A 絕對的貨幣》 HISTOIRE(S) DU CINEMA,3A,LA MONNAIE DE L'ABSOLU
1995-1998 《電影史-3B 新浪潮》 HISTOIRE(S) DU CINEMA,3B,UNE VAGUE NOUVELLE
1997-1998 《電影史-4A 控制宇宙》 HISTOIRE(S) DU CINEMA,4A,LE CONTROLE DE L'UNⅣERS
1988-1998 《電影史-4B 我們中的符號》 HISTOIRE(S) DU CINEMA,4B,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 《老地方》 THE OLD PLACE
2000 《愛的贊歌(愛情研究院)》 ELOGE DE L'AMOUR
2002 《十分鍾年華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
2004 《我們的音樂》 NOTRE MUSIQUE
2010 《社會主義》(Socialisme)
2014 《再見語言》(Adieu au langage)
I. Detour是什麼電影
Detour (2003)
導演: Steve Taylor
編劇: Steve Taylor / Steve Grabowsky
主演: Ashley Reed / Aaron Buer / Brent Taylor / Danna Brady / Kelsey Wedeen
類型: 動作 / 驚悚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3-12-02
片長: 88min
又名: 致命彎道
IMDb: tt0319495
J. 請大家推薦一下你看過的認為非常經典的電影,歐美的,國內的也行!
以樓主的口味我羅列如下;
1,碟影重重系列
2,變臉
3,魔鬼終結者系列
4,007系列從布魯斯南主演之後的五部
5,天國王朝
6,後天
7,獨立日
8,勇闖奪命島
9,空中監獄
10,加勒比海盜系列
11,未為水世界
12,本能
13,炮彈專家
14,盜火線(非常經典)
15,殺無赫
16,十一羅漢系列
17,義大利任務
18,極限特工
19,透明人
20,古墓麗影系列
21,非常人販
22,天才雷普利
23,角鬥士
24,沉默的羔羊系列
25,大買賣
26,英國病人
27,異形系列
28,鐵拳男人
29,怒海爭鋒
30,珍珠港
31,太陽淚.
32,16條街區
33,百萬寶貝
34,逃出克隆島
35,毒品網路
36,將計就計
37,盜墓迷城系列
38,生死時速
39,肖申克的救贖
40,神鬼尖兵
41,達芬奇的密碼
42,捍衛天騎
43,U-571
44,空軍一號
45,亡命天涯
46,紅潮風暴
46,鬼潛艇
47,阿波羅十三號
48,海上鋼琴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