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第55屆金馬獎鞏俐拒絕領獎這是為什麼
金馬獎頒獎典禮在影視圈十分出名。在2018年11月17日舉行的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進行到尾聲「年度最佳劇情長片獎」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小意外。
原因之三:在頒發金馬獎的最後一個獎項最佳紀錄片獎的時候,那個女導演說了一些話,可能讓鞏俐和在場嘉賓有些氣憤。說完之後當時是台下的觀眾都還應和鼓掌。
也有網友說道:鞏俐這次沒有上台頒獎已經是客氣的了,要是換做別人,估計立馬走人了!鞏皇後霸氣,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
『貳』 金馬獎備受大家關注,歷屆都產生了哪些影帝影後
1962第01屆,影帝王引,影後尤敏。
1963第02屆,影帝唐菁,影後樂蒂。
1965第03屆,影帝葛香亭,影後李麗華。
1966第04屆,影帝趙雷,影後歸亞蕾。
1967第05屆,影帝歐威,影後江青。
1968第06屆,影帝崔福生,影後凌波。
1969第07屆,影帝楊群,影後李麗華。
1970第08屆,影帝葛香亭,影後歸亞蕾。
1971第09屆,影帝王引,影後盧燕。
1972第10屆,影帝歐威,影後翁倩玉。
1973第11屆,影帝楊群,影後上官靈鳳。
1975第12屆,影帝秦祥林,影後盧燕。
1976第13屆,影帝常楓,影後徐楓。
1977第14屆,影帝秦祥林,影後陳秋霞。
1978第15屆,影帝秦漢,影後恬妞。
1979第16屆,影帝柯俊雄,影後林鳳嬌。
1980第17屆,影帝王冠雄,影後徐楓。
1981第18屆,影帝譚詠麟,影後張艾嘉。
1982第19屆,影帝艾迪,影後汪萍。
1983第20屆,影帝孫越,影後陸小芬。
1984第21屆,影帝李修賢,影後楊惠姍。
1985第22屆,影帝周潤發,影後楊惠姍。
1986第23屆,影帝狄龍,影後張艾嘉。
1987第24屆,影帝周潤發,影後梅艷芳。
1988第25屆,影帝萬梓良,影後鄭裕玲。
1989第26屆,影帝陳松勇,影後張曼玉。
1990第27屆,影帝梁家輝,影後林青霞。
1991第28屆,影帝郎雄,影後張曼玉。
1992第29屆,影帝成龍,影後陳令智。
1993第30屆,影帝成龍,影後吳家麗。
1994第31屆,影帝梁朝偉,影後陳沖。
1995第32屆,影帝林揚,影後蕭芳芳。
1996第33屆,影帝夏雨,影後蕭芳芳。
1997第34屆,影帝謝君豪,影後張曼玉。
1998第35屆,影帝洛桑群培,影後李小璐。
1999第36屆,影帝柯俊雄,影後李麗珍。
2000第37屆,影帝吳鎮宇,影後張曼玉。
2001第38屆,影帝劉燁,影後秦海璐。
2002第39屆,影帝黎明,影後李心潔。
2003第40屆,影帝梁朝偉,影後吳君如。
2004第41屆,影帝劉德華,影後楊貴媚。
2005第42屆,影帝郭富城,影後舒淇。
2006第43屆,影帝郭富城,影後周迅。
2007第44屆,影帝梁朝偉,影後陳沖。
2008第45屆,影帝張涵予,影後劉美君。
2009第46屆,影帝張家輝、黃渤,影後李冰冰。
2010第47屆,影帝阮經天,影後呂麗萍。
2011第48屆,影帝劉德華,影後葉德嫻。
2012第49屆,影帝劉青雲,影後桂綸鎂。
2013第50屆,影帝李康生,影後章子怡。
2014第51屆,影帝陳建斌,影後陳湘琪。
2015第52屆,影帝馮小剛,影後林嘉欣。
2016第53屆 ,影帝范偉, 影後周冬雨和馬思純。
2017第54屆,影帝塗們,影後惠英紅。
2018第55屆,影帝徐崢,影後謝盈萱。
金馬獎的舉辦時間及其地位
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1964年與1974年曾停辦,截至2018年11月共舉辦五十五屆,一般於每年11月至12月於台灣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二十六個獎項(截至2018年12月)。獎項由評審委員會使用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 。
金馬獎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台灣電影金馬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叄』 金馬獎獲獎作品有哪些,獲獎者都有誰
金馬獎作為華語電影圈三大獎項之一,它的含金量自不用多說,而每年的金馬獎獲獎作品和得獎者都備受關注。昨晚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圓滿落下帷幕的第54屆金馬獎,它的獲獎名單自然讓人好奇。
本屆金馬獎最大的贏家是楊雅喆導演的《血觀音》,雖然錯過了最佳導演獎,但它包攬了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近年來得獎專業戶惠英紅憑該片再下一城拿下影後殊榮。00後新人演員文淇演技天賦出眾,憑藉此片打敗一眾前輩獲得最佳女配角。
『肆』 金馬獎再受重創,它是如何淪落到這種地步的
因為在去年的金馬獎得主,在獲得金馬獎的時候上台發表言論,發表了不恰當的言語,使得藝術的金馬獎變得很政治化,本來已經有點危機的金馬獎再次受到創傷,所以才會受到如此的地步。
而榮獲得第55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但因為這個記錄片的導演在獲得最佳金馬獎台上發表了敏感的詞語,本來華語電影一家親,卻讓一顆老鼠屎壞了整鍋粥。所以金馬獎才受重創,淪落到每個參演藝術表演的人的泡影。
『伍』 2018金馬獎怎麼不能看直播
2018金馬獎不能看直播原因:
1、2018年金馬獎因為在頒獎典禮上一些不和諧的因素。
2、當時最大牌的頒獎明星鞏俐全程面無表情,同時拒絕上台頒獎,同時後續獲獎的內地演員全支持國家的台灣政策。
3、金馬獎晚宴,內地及香港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沒有出席。所以就是因為這一顆老鼠屎壞了整過金馬獎一鍋粥。同樣也導致今年內地及香港電影全部退出金馬獎。
4、中國人民中國企業具有的責任感,愛國情懷。
(5)2018中國電影金馬獎擴展閱讀:
愛國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
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要在社會中生存,都要獲取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都要尋求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這一切首先得之於祖國。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這看似平常的話語,道出了最深刻的愛國理由:國家是小家的寄託,更是個人的寄託;國家是物質利益的寄託,更是精神家園的寄託。失去祖國母親的保護,個人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
愛國是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履行的責任或義務。履行愛國的責任或義務,是對祖國母親的報答。
參考資料:環球網- 昨晚,金馬獎驚現「疑似台獨」言論!大陸影人反應被狂
『陸』 歷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第一屆【金馬獎】(1962年) :王引《手槍》
第二屆【金馬獎】(1963年) :唐菁《黑夜到黎明》
第三屆【金馬獎】(1964年) :葛香亭《養鴨人家》
第四屆【金馬獎】(1966年) :趙雷《西施》
第五屆【金馬獎】(1967年) :歐威《故鄉劫》
第六屆【金馬獎】(1968年) :崔福生《路》
第七屆【金馬獎】(1969年) :楊群《揚子江風雲》
第八屆【金馬獎】(1970年) :葛香亭《高山青》
第九屆【金馬獎】(1971年) :王引《緹縈》
第十屆【金馬獎】(1972年) :歐威《秋決》
第十一屆【金馬獎】(1973年) :楊群《忍》
第十二屆【金馬獎】(1975年) :秦祥林《長情萬縷》
第十三屆【金馬獎】(1976年) :常楓《香花與毒草》
第十四屆【金馬獎】(1977年) :秦祥林《人在天涯》
第十五屆【金馬獎】(1978年) :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
第十六屆【金馬獎】(1979年) :柯俊雄《黃埔軍魂》
第十七屆【金馬獎】(1980年) :王冠雄《茉莉花》
第十八屆【金馬獎】(1981年) :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
第十九屆【金馬獎】(1982年) :艾迪《邊緣人》
第二十屆【金馬獎】(1983年) :孫越《搭錯車》
第廿一屆【金馬獎】(1984年) :李修賢《公僕》
第廿二屆【金馬獎】(1985年) :周潤發《等待黎明》
第廿三屆【金馬獎】(1986年) :狄龍《英雄本色》
第廿四屆【金馬獎】(1987年) :周潤發《秋天的童話》
第廿五屆【金馬獎】(1988年) :萬梓良《大頭仔》
第廿六屆【金馬獎】(1989年) :陳松勇《悲情城市》
第廿七屆【金馬獎】(1990年) :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第廿八屆【金馬獎】(1991年) :郎雄《推手》
第廿九屆【金馬獎】(1992年) :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第三十屆【金馬獎】(1993年) :成龍《重案組》
第三十一屆【金馬獎】(1994年) :梁朝偉《重慶森林》
第三十二屆【金馬獎】(1995年) :林揚《超級大國民》
第三十三屆【金馬獎】(1996年) :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三十四屆【金馬獎】(1997年) :謝君豪《南海十三郎》
第三十五屆【金馬獎】(1998年) :洛桑群培《天浴》
第三十六屆【金馬獎】(1999年) :柯俊雄《一代梟雄-曹操》
第三十七屆【金馬獎】(2000年) :吳鎮宇《槍火》
第三十八屆【金馬獎】(2001年) :劉燁《藍宇》
第三十九屆【金馬獎】(2002年) :黎明《三更之回家》
第四十屆【金馬獎】(2003年) :梁朝偉《無間道》
第四十一屆【金馬獎】(2004年) :劉德華《無間道3:終極無間》
第四十二屆【金馬獎】(2005年) :郭富城《三岔口》
第四十三屆【金馬獎】(2006年) :郭富城《父子》
第四十四屆【金馬獎】(2007年) :梁朝偉《色,戒》
第四十五屆【金馬獎】(2008年) :張涵予《集結號》
第四十六屆【金馬獎】(2009年):張家輝《證人》;黃渤《鬥牛》
第四十七屆【金馬獎】(2010年):阮經天《艋舺》
第四十八屆【金馬獎】(2011年):劉德華《桃姐》
第四十九屆【金馬獎】(2012年):劉青雲《奪命金》
第五十屆【金馬獎】(2013年) :李康生《郊遊》
第五十一屆【金馬獎】(2014年) :陳建斌《一個勺子》
第五十二屆【金馬獎】(2015年) :馮小剛《老炮兒》
第五十三屆【金馬獎】(2016年):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
第五十四屆【金馬獎】(2017年):塗們《老獸》
第五十五屆【金馬獎】(2018年):徐崢《我不是葯神》
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多的男演員:梁朝偉
梁朝偉憑借《重慶森林》(1994)、《無間道》(2003)和《色,戒》(2007)三次摘得金馬獎桂冠,他是金馬獎史上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最多的男演員。
兩位連庄的影帝:成龍和郭富城
成龍憑借《超級警察》(1992)和《重案組》(1993)連續兩屆摘得金馬獎桂冠,他也是金馬獎史上首位連庄的影帝,更為巧合的是,成龍在這兩部電影中都是扮演警察的角色,看來當一名銀幕刑警也是成龍的不錯選擇。
郭富城是繼成龍之後的第二位連庄的影帝,他憑借《三岔口》(2005)和《父子》(2006)連續兩年捧起影帝桂冠。
獲得影帝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張國榮、萬梓良
金馬獎前15屆都沒有公布過被提名的名單,在現有的名單中,我們暫且能找出這兩位香港男星,他們是被提名影帝最多的男演員。
張國榮先後有5次入圍最佳男演員的決賽圈,分別是《阿飛正傳》、《風月》、《春光乍泄》、《槍王》、《異度空間》,他從來沒有一次得償所願,但是他扎實的演技功底,足以讓其成為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萬梓良提名的次數雖然和張國榮並駕齊驅,但是他顯然要比張國榮幸運得多。萬梓良先後憑借《男與女》(1982)、《等待黎明》(1984)、《兄弟》(1986)、《大頭仔》(1988)、《兄弟珍重》(1990)這幾部影片獲得過5次提名,最終依靠《大頭仔》贏得影帝桂冠。
最年輕的金馬獎影帝:1996年 憑借《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夏雨
『柒』 歷屆金馬獎名單
第一屆【金馬獎】(1962)
最佳劇情片:《星星月亮太陽》
優等劇情片:《一萬四千個證人》,《楊貴妃》,《宜室宜家》
最佳紀錄片:《今日金門》
獲獎助金影片:《趙氏孤兒》, 《脂粉間諜網》 , 《慈母千秋》
最佳導演:陶秦《千嬌百媚》
最佳編劇:秦亦孚《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男主角:王引《手槍》
最佳女主角: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男配角:矮仔財《宜室宜家》
最佳女配角:唐寶雲《台風》
最佳童星:費立《金喇叭》
最佳彩色攝影:黃明《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黑白攝影:華惠英《宜室宜家》
最佳音樂:姚敏《千嬌百媚》
最佳剪輯:姜興隆《楊貴妃》
最佳錄音:鄺護《楊貴妃》
最佳紀錄片策劃:戴彭齡《今日金門》
第二屆【金馬獎】(1963)
最佳劇情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優等劇情片:《黑夜到黎明》,《武則天》,《小女兒》
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吳鳳
最佳紀錄片:《台灣漁業》
獲獎助金影片:《白雲故鄉》,《梁紅玉》
最佳導演: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編劇:葛瑞芬《為誰辛苦為誰忙》
最佳男主角:唐菁《黑夜到黎明》
最佳女主角: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男配角:馬驥《白雲故鄉》
最佳女配角:杜鵑《巫山春回》
最佳童星:羅宛琳《街頭巷尾》
最佳黑白攝影:何鹿影《荷花》
最佳音樂:周藍萍《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剪輯:姜興隆《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演員特別獎:凌波《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紀錄片攝影:陳玉帛《台灣漁業》
第三屆【金馬獎】(1965)
最佳劇情片:《養鴨人家》
優等劇情片:《深宮怨》,《人之初》,《血濺紅牡丹》
優等紀錄片:《石門水庫》,《武昌演習》
最佳藝術設計特別獎:《春江花月夜》
獲獎助金影片:《八十八號情報員》,《最後的裁判》
最佳導演:李行《養鴨人家》
最佳編劇:汪榴照《諜海四壯士》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養鴨人家》
最佳女主角:李麗華《故都春夢》
最佳男配角:井淼《故都春夢》
最佳女配角:王萊《人之初》
最佳童星:小龍《最後的裁判》
最佳彩色攝影:賴成英《養鴨人家》
最佳黑白攝影:王劍寒《一毛錢》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曹年龍《狀元及第》
最佳音樂:顧嘉輝《萬花迎春》,駱明道《情人石》
最佳剪輯:王朝曦《深宮怨》
最佳錄音:孫冰韻《深宮怨》
最佳紀錄片策劃:祈和熙,端木愃《春江花月夜》
第四屆【金馬獎】(1966)
最佳劇情片:《西施》
優等劇情片:《啞女情深》,《金玉奴》
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獎:《大地兒女》
最佳紀錄片:《成功嶺之歌》
優等紀錄片:《重慶演習》,《澄清湖》
獲獎助金影片:《鳳凰》
最佳導演:李翰祥《西施》
最佳編劇:胡金銓《大地兒女》
最佳男主角:趙雷《西施》
最佳女主角:歸亞蕾《煙雨蒙蒙》
最佳男配角:吳家驤《金玉奴》
最佳女配角:盧碧雲《煙雨蒙蒙》
最佳童星:謝玲玲《婉君表妹》
最佳彩色攝影:王劍寒《西施》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顧毅《西施》
最佳音樂:左宏元《啞女情深》
最佳剪輯:姜興隆《大地兒女》
最佳錄音:洪瑞庭《啞女情深》
演技特別獎:王莫愁《啞女情深》
最佳紀錄片攝影:祁和熙《澄清湖》
最佳紀錄片策劃:貢敏《成功嶺之歌》
第五屆【金馬獎】(1967)
最佳劇情片:《我女若蘭》
優等劇情片:《藍與黑》,《何日君再來》,《蘇小妹》
最佳導演:李嘉《我女若蘭》
最佳編劇:秦亦孚《蘇小妹》
最佳男主角:歐威
最佳女主角:江青
最佳男配角:崔福生《貞節牌坊》
最佳女配角:於倩《藍與黑》
最佳童星:謝玲玲《我女若蘭》
最佳彩色攝影:林文錦《我女若蘭》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翁文燈《我女若蘭》
最佳音樂(非歌劇):顧嘉輝《何日君再來》
最佳剪輯:汪晉臣《我女若蘭》
最佳錄音:殷變平《蘇小妹》
第六屆【金馬獎】(1968)
最佳劇情片:《路》
優等劇情片:《烽火萬里情》,《龍門客棧》,《太太萬歲》
最佳男主角:崔福生《路》
最佳女主角:凌波《烽火萬里情》
最佳男配角:井淼《烽火萬里情》
最佳女配角:歐陽莎菲《烽火萬里情》
最佳童星:嘉嘉《多少柔情多少淚》
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黑白攝影:余如季《白鷺人家》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音樂:王福齡《烽火萬里情》
最佳剪輯:沈業康《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錄音:洪瑞庭《寂寞的十七歲》
第七屆【金馬獎】(1969)
最佳劇情片:《小鎮春回》
最佳紀錄片:《張大千的畫》
最佳導演:白景瑞《新娘與我》
最佳編劇:吳桓《小鎮春回》
最佳男主角:楊群《揚子江風雲》
最佳女主角: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最佳男配角:孫越《揚子江風雲》
最佳女配角:張冰玉《小鎮春回》
最佳童星:吳鳳鳳《小情人逃亡》
最佳彩色攝影:鄭潔《小鎮春回》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葉英晉,張國雄《月滿西樓》
最佳音樂(非歌劇):周藍萍《水上人家》
最佳剪輯:汪晉臣《新娘與我》
最佳錄音:王永華《珊珊》
最佳紀錄片策劃:楊文淦《龍井鄉》
特別獎:童月娟
第八屆【金馬獎】(1970)
最佳劇情片:《家在台北》
優等劇情片:《歌聲魅影》,《高山青》,《路客與刀客》,《新不了情》
最佳導演:張曾澤《路客與刀客》
最佳編劇:魯稚子《歌聲魅影》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高山青》
最佳女主角:歸亞蕾《家在台北》
最佳男配角:儀銘《歌聲魅影》
最佳女配角:夏台鳳《歌聲魅影》
最佳童星:俞健生《不敢跟你講》
最佳彩色攝影:賴成英《群星會》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高山嵐《幸運草》
最佳音樂(非歌劇):周藍萍《路客與刀客》
最佳剪輯:汪晉臣《家在台北》
最佳錄音:洪瑞庭《群星會》
優秀演技特別獎:胡燕妮
第九屆【金馬獎】(1971)
最佳劇情片:《緹縈》
優等劇情片:《落鷹峽》,《母與女》,《庭院深深》,《精忠報國》,《十二金牌》
最佳技術特別獎:《再見阿郎》
最佳導演:丁善璽《落鷹峽》
最佳編劇:李翰祥《緹縈》
最佳男主角:王引《緹縈》
最佳女主角:盧燕《董夫人》
最佳男配角:王戎《庭院深深》
最佳女配角:陳莎莉《落鷹峽》
最佳童星:游龍《精忠報國》
最佳彩色攝影:範金玉《緹縈》
最佳黑白影片攝影:祁和熙《董夫人》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梁延興《緹縈》
最佳黑白影片美術設計:包天鳴《董夫人》
最佳音樂(非歌劇):夏祖輝《緹縈》
最佳剪輯:郭延鴻《獨臂刀》
最佳錄音:林丁貴《落鷹峽》
最佳紀錄片攝影:祁和熙《太極拳》
最富創意特別獎:唐書璇《董夫人》
最佳演員特別獎:金峰《啞巴與新娘》
最有希望新女星:徐楓《龍城十日》
最有希望新男星:邱陽《三朵花》
第十屆【金馬獎】(1972)
最佳劇情片:《秋決》
優等劇情片:《還君明珠雙淚垂》,《精武門》,《真假千金》,《萬事如意》,《水滸傳》
最佳導演:李行《秋決》
最佳編劇:張永祥《還君明珠雙淚垂》
最佳男主角:歐威《秋決》
最佳女主角:翁倩玉《真假千金》
最佳男配角:魏蘇《大地春雷》
最佳女配角:傅碧輝《秋決》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賴成英《秋決》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上林《俠女下集》
最佳剪輯:張耀宗《(精武門》
最佳錄音:洪瑞庭《大地春雷》
最佳技藝特別獎:李小龍《精武門》
第十一屆【金馬獎】(1973)
最佳劇情片:《忍》
優等劇情片:《十四女英豪》,《猛龍過江》, 《突破國際死亡線》,《愛的天地》,《天
倫樂》
宣揚中國文字特別獎:《中國文字演變》
優秀演技特別獎:嘉凌《忍》
優秀演員特別獎:狄龍《刺馬》
最佳導演:程剛《十四女英豪》
最佳編劇:鳳鳴編劇小組《忍》
最佳男主角:楊群《忍》
最佳女主角: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最佳童星:湯志偉《天倫樂》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愛的天地》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鄒志良《彩雲飛》
最佳音樂(非歌劇):劉家昌《愛的天地》
最佳剪輯:張耀宗《猛龍過江》
最佳錄音:王永華《十四女英豪》
第十二屆【金馬獎】(1975)
最佳劇情片:《吾土吾民》
最佳導演:劉藝《長情萬縷》
最佳編劇:張永祥《吾土吾民》
最佳男主角:秦祥林《長情萬縷》
最佳女主角:盧燕《傾國傾城》
最佳男配角:儀銘《雲深不知處》
最佳女配角:蕭芳芳《女朋友》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女朋友》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景森《傾國傾城》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溫隆信《雲深不知處》
最佳剪輯:張耀宗《直搗黃龍》
最佳錄音:王永華《少林五祖》
最佳攝影:余如季《木琴心聲》
第十三屆【金馬獎】(1976)
最佳劇情片:《梅花》
優等劇情片:《滴滴血淚滴滴情》,《碧雲天》,《狼牙口》,《八道樓子》, 《刺客》
最佳導演:張佩成《狼牙口》
最佳編劇:鄧育昆《梅花》
最佳男主角:常楓《香花與毒草》
最佳女主角:徐楓《刺客》
最佳男配角:郎雄《狼牙口》
最佳女配角:張艾嘉《碧雲》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梅花》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王童《楓葉情》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劉家昌《梅花》
最佳剪輯:張耀宗《(密宗聖手》
最佳錄音:忻江盛《梅花》
最具表現時代意義特別獎:《香花與毒草》
第十四屆【金馬獎】(1977)
最佳劇情片:《梘橋英烈傳》
優等劇情片:《人在天涯》, 《秋霞》,《乾隆下江南》,《追球追求》,《千刀萬里追》
最佳卡通:《未雨綢繆》
最佳導演:張曾澤《梘橋英烈傳》
最佳編劇:何曉鍾《梘橋英烈傳》
最佳男主角:秦祥林《人在天涯》
最佳女主角:陳秋霞《秋霞》
最佳男配角:白鷹《千刀萬里追》
最佳女配角:胡茵夢《人在天涯》
最佳童星:鄔裕康《艷陽三月天》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鴻鍾《梘橋英烈傳》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景森《乾隆下江南》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顧嘉輝《秋霞》
最佳剪輯:王其洋《梘橋英烈傳》
最佳錄音:祈江盛《梅花》
最佳卡通影片編導:黃木村《未雨綢繆》
第十五屆【金馬獎】(1978)
最佳劇情片:《汪洋中的一條船》
優等劇情片:《蒂蒂日記》,《煙水寒》,《鄉野奇談》, 《賣身契》,《手足情深》
攝制技術優良特別獎:《多情劍客無情劍》
最佳劇情片導演: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編劇:張永祥《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恬妞《蒂蒂日記》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歸亞蕾《蒂蒂日記》
最佳劇情片童星:黃一龍《鄉野奇談》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陳景森《金玉良緣紅樓夢》
最佳劇情片音樂:黃茂山《鄉野奇談》
最佳劇情片剪輯:張耀宗《賣身契》
最佳劇情片錄音:林焜祈《煙水寒》
最佳劇情片攝影:陳坤厚《汪洋中的一條船》
第十六屆【金馬獎】(1979)
最佳劇情片:《小城故事》
優等劇情片:《山中傳奇》, 《成功嶺上》, 《歡顏》, 《春寒,《香火》
最佳紀錄片:《怒潮澎拜》
優等卡通片獎:《幸福掌握在您手上
最佳劇情片導演:胡金銓《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張永祥《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李翰祥《乾隆下揚州》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林鳳嬌《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韓蘇《歡顏》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沈時華《一個女工的故事》
最佳劇情片童星:歐弟《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胡金銓《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攝影:俊傑《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配樂:吳大江《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沈呂白,李泰祥《歡顏》
最佳劇情片剪輯:姜興隆《冷血十三鷹》
最佳劇情片錄音:周少龍《山中傳奇》 最佳紀錄片策劃:洪老典《北港牛墟》
第十七屆【金馬獎】(1980)
最佳劇情片:《早安台北》
優等劇情片:《碧血黃花》,《鄉野人》,《金榜浪子吳祥輝》,《六朝怪談》,《瘋劫》
最佳紀錄片:《古厝-中國傳統的建築》
優等紀錄片:《國劇藝術》,《坐骨連體男嬰分割手術》
優等卡通片:《三國演義》
優良策劃特別獎:《古寧頭大戰》
最佳劇情片導演:王菊金《六朝怪談》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宋項如《侯鳥之愛》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劉正謙《賭國仇城》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王冠雄《茉莉花》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徐楓《源》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向雲鵬《鄉野人 》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邵佩玲《茉莉花》
最佳劇情片童星:林小樓《鄉野人》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鍾志文《瘋劫》
最佳劇情片攝影:張季平《源》
最佳劇情片剪接:余燦峰《瘋劫》
最佳劇情片錄音:忻江盛《古寧頭大戰》
最佳紀錄片策劃:李樹屏《國劇藝術》
最佳紀錄片攝影:張照堂《古厝-中國傳統的建築》
第十八屆【金馬獎】(1981)
最佳劇情片:《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記錄片:《海洋牧場之開發》
最佳卡通片:《老夫子》
最佳劇情片導演:徐克《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吳念真《同班同學》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張永祥《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張艾嘉《我的爺爺》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王珏《皇天後土》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王萊《小葫蘆》
最佳劇情片童星:鄭傳文《原鄉人》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陳景森《徐老虎與白寡婦》
最佳劇情片攝影:黃仲標《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服裝設計:李燕萍《徐老虎與白寡婦》
最佳劇情片原作音樂:李泰祥《名劍風流》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翁清溪《原鄉人》
最佳劇情片剪輯:周國忠《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錄音:鄺護《愛殺》
最具時代意義特別獎:《皇天後土》
第十九屆【金馬獎】(1982)
最佳劇情片:《辛亥雙十》
最佳記錄片:《朱銘的斧里乾坤》
最佳劇情片導演:章國明《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張鍵《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艾迪《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汪萍《武松》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谷峰《武松》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葉德嫻《汽水加牛奶》
最佳劇情片童星:周品君《在那河畔青草青》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黃銳民《再生人》
最佳劇情片攝影:林鴻鍾《苦戀》
最佳劇情片服裝設計:劉季友,李燕萍《武松》
最佳劇情片原著音樂:駱明道《辛亥雙十》
最佳劇情片改編音樂:關維鵬《彩雲曲》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成明,趙寧,琳妮《辛亥雙十》
最佳劇情片剪輯:江煌雄《人肉戰車》
最佳劇情片錄音:宇宙錄音室《再生人》
第二十屆【金馬獎】(1983)
最佳劇情片:《小畢的故事》
最佳紀錄片:《夏爾降坡公路》
最佳卡通片:《四神奇》
最佳導演:陳坤厚《小畢的故事》
最佳原著劇本:蔡繼光,許默《男與女》
最佳改編劇本:朱天文,侯孝賢,丁亞民,許淑真《小畢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孫越《搭錯車》
最佳女主角:陸小芬《看海的日子》
最佳男配角:谷峰《待罪的女孩》
最佳女配角:英英《看海的日子》
最佳童星:石安妮《魔輪》
最佳美術設計:張季平《大輪回》
最佳攝影:宋立平《今年的湖畔會很冷》
最佳服裝設計:胡金銓,配王童《天下第一》
最佳原著音樂:陳志遠,李壽全《搭錯車》
最佳電影插曲:李壽全《搭錯車》
最佳剪輯:周道淳,林善良《大輪回》
最佳錄音:高富國《搭錯車》
第廿一屆【金馬獎】(1984)
最佳劇情片:《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紀錄片:《四季如春的台北》
最佳導演:麥當雄《省港旗兵》
最佳原著劇本:念真《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改編劇本:侯孝賢,廖輝英《油麻菜子》
最佳男主角:李修賢《公僕》
最佳女主角:楊惠姍《小逃犯》
最佳男配角:常楓《頤園飄香》
最佳女配角:陳秋燕《油麻菜子》
最佳童星:林鼎峰《玉卿嫂》
最佳攝影:黃仲標《花城》
最佳剪輯:張耀宗《省港旗兵》
最佳錄音:王榮芳《玉卿嫂》
最佳美術設計:陳景森,鄺廣賢《唐朝豪放女》
最佳服裝設計:王榕生《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最佳原著音樂:張弘毅《玉卿嫂》
最佳電影插曲:陳志遠,慎芝《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第廿二屆【金馬獎】(1985)
最佳劇情片:《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導演: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原著劇本:朱天文,侯孝賢《童年往事》
最佳改編劇本:張毅,蕭颯《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等待黎明》
最佳女主角: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男配角:陳博正《超級市民》
最佳女配角:唐如韞《童年往事》
最佳攝影:陳坤厚《結婚》
最佳剪輯:蔣國權《NG慢半拍》
最佳錄音:杜篤之《超級市民》
最佳美術設計:王童,古田金,林崇文《策馬入林》
最佳服裝設計:王童,顏昭世《策馬入林》
最佳原著音樂:陳揚《結婚》
最佳改編音樂:張弘毅《國四英雄傳》
最佳電影插曲:李壽全,張大春《超級市民》
第廿三屆【金馬獎】(1986)
最佳劇情片:《恐怖分子》
最佳紀錄片:光啟社《殺戮戰場的邊緣》
最佳紀錄片導演:李道明《殺戮戰場的邊緣》
最佳導演:吳宇森《英雄本色》
最佳原著劇本:小野《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最佳改編劇本:吳念真《父子關系》
最佳男主角:狄龍《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最愛》
最佳男配角:秦沛《天天星期七》
最佳女配角:繆騫人《最愛》
最佳攝影:黃永恆《英雄本色》
最佳剪輯:黃銘林《飛躍羚羊》
最佳錄音:新藝公司《英雄本色》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最愛》
最佳服裝設計:張叔平《夢中人》
最佳音樂:左宏元,史擷詠《唐山過台灣》
最佳電影插曲:史擷詠《唐山過台灣》
第廿四屆【金馬獎】(1987)
最佳劇情片:《稻草人》
最佳紀錄片:《惜墨》(台制出品)
最佳導演:王童《稻草人》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流氓大亨》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午馬《倩女幽魂》
最佳女配角:林珊如《期待你長大》
最佳原著劇本:王小棣,宋紘《稻草人》
最佳改編劇本:阮繼志《胭脂扣》
最佳攝影:黃仲標《胭脂扣》
最佳剪輯:新藝剪輯組《倩女幽魂》
最佳美術設計:馬光榮《胭脂扣》
最佳服裝設計:陳顧方《倩女幽魂》
最佳原著音樂:張弘毅《尼羅河女兒》
最佳電影插曲:陳揚,吳念真《桂花巷》
第廿五屆【金馬獎】(1988)
最佳劇情片:《七小福》
最佳紀錄片:《暮鼓晨鍾》
最佳導演:羅啟銳《七小福》
最佳原著劇本:羅啟銳,張婉婷《七小福》
最佳男主角:萬梓良《大頭仔》
最佳女主角:鄭裕玲《月亮星星太陽》
最佳男配角:周星馳《霹靂先鋒》
最佳女配角:王萊《海峽兩岸》
最佳攝影:鍾志文《七小福》
最佳剪輯:余純,鄺志良《七小福》
最佳美術設計:黃銳民《警察故事續集》
最佳服裝設計:王耀年《傾城之戀》
最佳原著音樂:盧冠廷《七小福》
最佳電影插曲:王文清《黃色故事》
最佳紀錄片導演:林作庸《深山猶有讀書聲》
特別獎:《陰間響馬》
第廿六屆【金馬獎】(1989)
最佳劇情片:《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導演:侯孝賢《悲情城市》
最佳原著劇本:邱戴安平《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陳松勇《悲情城市》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男配角:張世《香蕉天堂》
最佳女配角:李淑楨《魯冰花》
最佳攝影:黃仲標《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剪輯:王獻箎,鄒長根《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美術設計:張季平,栗通,陳耀圻,李寶琳《晚春情事》
最佳服裝設計:朴若木《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原著音樂:陳揚《魯冰花》
最佳電影插曲:陳揚《魯冰花》
第廿七屆【金馬獎】(1990)
最佳劇情片:《滾滾紅塵》
紀實報導片:《紅樹林的故鄉》
最佳導演:嚴浩《滾滾紅塵》
最佳原著劇本:吳念真《客途秋恨》
最佳改編劇本:小野《刀瘟》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女主角:林青霞《滾滾紅塵》
最佳男配角:張學友《笑傲江湖》
最佳女配角:張曼玉《滾滾紅塵》
最佳攝影:潘恆生《滾滾紅塵》
最佳剪輯:金馬《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錄音:沈聖德《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美術設計:張西美,廖鳳平《滾滾紅塵》
最佳電影音樂:史擷詠《滾滾紅塵》
最佳電影插曲:黃霑《笑傲江湖》 第廿八屆【金馬獎】(1991)
最佳劇情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導演:王家衛《阿飛正傳》
最佳原著劇本: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銘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男主角:郎雄《推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
最佳女配角:王萊《推手》
最佳攝影:潘恆生《阮玲玉》
最佳剪輯:譚家明,奚傑偉《阿飛正傳》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阿飛正傳》
最佳造型設計:張叔平《阿飛正傳》
最佳電影插曲:倫永亮《何日君再來》
最佳電影音樂:黃霑,戴樂民《武狀元黃飛鴻》
最佳錄音:陳偉雄《阿飛正傳》
最佳紀實報導片:《帝雉時代》,《玉山九千英尺-台灣鳥類開拓史末章》
動畫創意特別獎:《薛西弗斯的一天》
第廿九屆【金馬獎】(1992)
終身成就特別獎:何基明
最佳劇情片:《無言的山丘》
最佳導演:王童《無言的山丘》
最佳原著劇本:吳念真《無言的山丘》
最佳改編劇本:賴聲川《暗戀桃花源》
最佳男主角: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最佳女主角:陳令智《浮世戀曲》
最佳男配角:顧寶明《暗戀桃花源》
最佳女配角:顧美華《浮世戀曲》
最佳攝影:李德成《霧都情仇》
最佳剪輯:張耀宗,張嘉輝《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最佳美術設計:李富雄《無言的山丘》
最佳造型設計:李富雄《無言的山丘》
最佳動作指導:程小東,元彬《新龍門客棧》
最佳電影音樂:黃舒駿《青少年哪吒》
最佳電影歌曲:黃霑《黃飛鴻之II男兒當自強》
最佳錄音:杜篤之,楊靜安《少年耶,安啦》
最佳紀實報導片:《小鷿鷈》
評審特別獎:《學仙記》
第三十屆【金馬獎】(1993)
終身成就特別獎:黃卓漢
最佳劇情片:《喜宴》
最佳紀錄片:《喜宴》
最佳導演:李安《喜宴》
最佳原著劇本:馮光遠,李安《喜宴》
最佳改編劇本:胡大為,鄧碧燕,林紀陶,於仁泰《白發魔女傳》
最佳男主角:成龍《重案組》
最佳女主角:吳家麗《赤裸的誘惑》
最佳男配角:郎雄《喜宴》
最佳女配角:歸亞蕾《喜宴》
最佳攝影:李屏《戲夢人生》
最佳剪輯:張耀宗《重案組》
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李偉明,楊�家《誘僧》
最佳造型設計:阮佩芸,張光慧《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動作指導:元奎,元德《功夫皇帝方世玉》
最佳電影音樂:劉以達,韋啟良《誘僧》
最佳電影歌曲:張國榮,林夕《白發魔女傳》
最佳錄音:杜篤之《戲夢人生》
最佳紀實報導片:《蘭嶼觀點》
動畫鼓勵獎:《東方之道知道了》
第三十一屆【金馬獎】(1994)
傑出製作人特別獎:童月娟
傑出製片人特別獎:徐立功
最佳劇情片:《愛情萬歲》
最佳導演:蔡明亮《愛情萬歲》
最佳原著劇本:《獨立時代》楊德昌
最佳改編劇本:《紅玫瑰白玫瑰》林奕華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重慶森林》
最佳女主角:陳沖《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男配角:王柏森《獨立時代》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獨立時代》
最佳攝影:杜可風《東邪西毒》
最佳剪輯:奚傑偉,譚家明《東邪西毒》
最佳美術設計:朴若木《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造型設計:朴若木《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劉家良《醉拳II》
最佳電影音樂:陳煥昌《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電影歌曲:蔡振南,陳致成《多桑》
最佳錄音:楊靜安《愛情萬歲》
最佳紀實報導:《阿公教你看布袋戲》
評審特別獎:《禪說阿寬》
第三十二屆【金馬獎】(1995)
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最佳劇情片:《女人四十》
最佳導演:侯孝賢《好男好女》
最佳原著劇本:《熱帶魚》陳玉勛
最佳改編劇本:《好男好女》朱天文
最佳男主角:林揚《超級大國民》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女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羅家英《女人四十》
最佳女配角:文英《熱帶魚》
最佳攝影:李屏賓《女人四十》
最佳剪輯:張叔平,黃銘林《墮落天使》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墮落天使》
最佳造型設計:丁遠大《人約黃昏》
最佳動作指導:元奎,成家班,洪家班《霹靂火》
最佳電影音樂:李壽全,范宗沛《超級大國民》
最佳電影歌曲:陳升《我的美麗與哀愁》
最佳錄音:杜篤之《好男好女》
最佳視聽科技:朱家欣《人間有情》
最佳動畫片:《後人類》美學傳播
大陸人士特別獎:李連傑
第三十三屆【金馬獎】(1996)
最佳劇情片:《家在台北》
優等劇情片:《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導演: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原著劇本:《月滿英倫》張澤鳴
最佳改編劇本:《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
最佳男主角: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虎度門》
最佳男配角:王啟贊《麻將》
最佳女配角:邱秀敏《忠仔》
最佳攝影:李屏賓《女人四十》
最佳剪輯:張耀宗,張嘉輝《EU沖鋒隊》
最佳美術設計:李富雄《紅柿子》
最佳造型設計:霍榮齡《飛天》
最佳動作指導:唐季禮《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
最佳電影音樂:DAVOOD TABRIZEI《浮生》
最佳電影歌曲:林志峰,林強《自我毀滅》
最佳音效:顧長寧《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視覺特效:馬彥量《冒險王》
最佳創作短片:陳明《西門町王子》
最佳動畫片:陳世耀《美的過火》
-------------------------------------------
『捌』 第五十五屆金馬獎發生了什麼
在2018年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演員塗們在上台頒獎時回懟「台獨」言論,「特別榮幸再次來到中國台灣金馬做頒獎嘉賓。這次見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觸很多新面孔,認識很多新朋友,我感到兩岸一家親。」
1985年,塗們參演個人首部電影《成吉思汗》進入演藝圈。2017年他曾憑借《老獸》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除此之外他還還參演了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比如在《笑傲江湖中飾演左冷禪;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飾演成吉思汗;在《朱元璋》飾演脫脫鐵木爾;
在《貞觀長歌》中飾演頡利可汗;在《嘎達梅林》中飾演王爺;在《王昭君》中飾演呼韓邪大單於;在《鹿鼎記》中飾演吳三桂;2007年在《大唐游俠傳》中 飾演安祿山;2008年在《兵聖》中飾演 吳王闔閭;2009年在《闖關東2》中 飾演寶王爺,《倚天屠龍記》中飾演汝陽王等等。
『玖』 金馬獎名單出爐,黃曉明楊冪入選備受爭議,是影視圈沒人了
這個問題說的是去年2018年金馬獎的盛典吧。最初入圍影帝影後的名單確實有黃曉明和楊冪,觀眾對於黃曉明和楊冪的演技爭議比較大,所以讓很多人覺得影視圈沒人了。但檸檬不這么想。
黃曉明的演技時常在線,時常不在線,飄忽不定,也讓觀眾對他的演技頗為質疑。我們所認識的黃曉明,其實在娛樂圈已經摸爬滾打了好多年,演技也是有時好有時壞,比如說黃曉明演的《烈火英雄》打動了多少人,但是之前他的電視劇卻總是很浮誇,沒有感動人,也沒有代入感。
事實證明金馬獎影後影帝另有人選。我們也知道2018年第55屆金馬獎的影帝得主是徐崢,他的獲獎作品是自導自演的《我不是葯神》。影後得主是演員謝盈萱,她的獲獎作品是《誰先愛上他的》。
『拾』 金像獎和金馬獎分別什麼時候頒獎
(一)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1月6日晚(北京時間1月7日早),第76屆金球獎頒獎典禮舉行,並揭曉了本屆獲獎名單。
1.《綠皮書》獲得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男配+編劇3項大獎;
2.《波西米亞狂想曲》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影帝2項大獎;
3.阿方索的《羅馬》獲得最佳導演+外語片獎;
三部影片成為本屆最大贏家。這樣的一個頒獎結果,對於近十年來最無聊的一個頒獎季,也算有了一些欣慰。
(二)第5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發布本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23日舉行,10月1日揭曉入圍名單。
1.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是中國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辦的電影獎項。
2.該屆金馬獎共有667部影片報名,12部影片獲獎。《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最佳影片獎,張藝謀憑借《影》獲得最佳導演獎,徐崢憑借《我不是葯神》獲得影帝,謝盈萱憑借《誰先愛上他的》獲得影後。
3.該屆金馬獎於2018年11月17日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頒獎典禮,頒獎典禮主持人是陶晶瑩,台灣電視公司進行現場轉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