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天渠》有感
《天渠》是2018年11月份上映的一部影片。講的是貴州遵義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王大發帶領全村人民,前後經過三十餘年,終於在大山之間修通一條長達九千餘米的民生水渠,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常年乾旱的重大問題。
深受感動的有這樣幾處:
1.為了籌集資金缺口一萬元,平均每戶要出二百元。就這二百元,在貧困的山村,大多人家拿出來都有困難。為了帶頭表率,王大發准備賣掉自己的棺材,老婆上前阻攔。這時王大發的女兒彬彩拿出未婚夫家給的彩禮二百元遞到爸爸手裡。她支持爸爸,不僅出自情感,也是對修渠本身的支持。當她拿出用手絹包裹的彩禮錢的時候,她把自己的婚姻大事放在其後,這種大義以及深情,讓我感動。
2.為了節省開支,專款專用,王大發去找一面之緣的拖拉機司機,希望他幫忙運輸水泥。路偏遠,村裡出不了好的運費,拖拉機司機遲疑不應。王大發就在他的車上露天睡了一個晚上,等候說服司機。以身作則,感動了拖拉機司機。在一次下雨,為安全起見,借宿旅館,他和司機倆人,為了節省一人的房費5塊錢,僅開了一間房讓司機休息,自己坐靠在門邊一張椅子上將就了一個晚上。(為什麼不能倆人睡一間房內。)
3.渠修到擦耳岩,懸崖峭壁,無人敢下去打炮。王大發身先士卒,將自己系在繩子上,從懸崖上吊放下來。據記載,那時王大發近六十高齡。這種不顧個人安危,處處走在前頭的行為,或許有一種無奈,但人心都是肉長的,誰能無動於衷?再說,修渠是為了大家,不是圖某一個人的利益。
4.記者得知王大發再一次要修水渠,前來跟進采訪。一次為他們一家四口照了一張全家福。女兒彬彩十分高興,說長這么大,全家還是第一次照全家福,而且還是彩色的。彬彩身體一直不好。為了修渠,哥哥,爸爸整天都在山上,想帶她去縣城醫院好好看看一拖再拖,以致彬彩英年早逝。臨了,說想見哥哥,想見爸爸。記者急忙忙跑到山上將他們喊回。遺憾的是,彬彩拿著全家福撒手病故。王大發跌跌撞撞,跑到家門口,聽見屋裡的凄叫,頓時雙腿沉重,僵硬,跌倒在地。
水渠終於修通了,清粼粼的水潺潺流來。王大發捧著一碗水,來到女兒的墳前,還拿著那個包彩禮錢的手絹,告慰孩子。
故事是根據真實人事改編的。演員表現也極其真實,感情飽滿,真摯樸素。事件本身的艱苦之外,讓我感動的恰是演員的表演十分到位,再現了落後農村地區的生活精神面貌。
後來我在想,就算是如今,我相信在祖國大地上,仍然有生活困難的人們。可是,如果沒有對比,在偏遠窮困的山村,人們或許不覺得有怎樣辛苦,也有他們的快樂幸福。再說,在文明發達的城市,物質豐富,生活相當方便,難道就人人都過得快樂幸福嗎?我想說的是,快樂幸福或許跟物質無關,跟環境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對當下的感受。如果你覺得是快樂幸福的,那麼它就是快樂幸福的。
其二我想到,修渠是因為缺水,乾旱。缺水,乾旱的直接原因是受地理,氣候的影響制約。也就是說,人類活著的過程,實際上是與自然宇宙斗爭的過程。當然,這個斗爭是正常的爭取,不是故意破壞。也讓我再次感到人的渺小,以及自然的強大。而人類文明能千萬年來一直傳延下來,也說明了人類的堅韌不拔,以及無窮的智慧。
其三想到,通過王大發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忘初心,終於干成一件大事。當村民因為籌錢困難,又考慮到年紀大了干不動,年紀輕的要出去打工掙錢謀生活,為眼前生活顧慮,對修渠抵觸,失去熱情信心的時候,王大發堅定的說了一句:這次我干定了。就這么發自內心骨子裡的一句話,像是一把堅硬無比的開山寶劍,道出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信念與決心,令人為之一振。
村民們與王大發不同的表現,讓我想到,干一件事,或者說一個集體,或家庭,起關鍵作用的往往是某個人,或一個點。這個人站出來了,這個點觸發了,那麼這個集體,或家庭,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就會得到進步。
❷ 高山清渠演員表
1、黃大發
演員李健
共產黨員,堅韌執著、敢想敢幹。少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所有的苦難幾乎都嘗了一遍,但是這個普通的農民並沒有被命運打敗,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建渠這件事。面對感情他有膽小怯懦的時候,而在修渠這件事上,黃大發又戰天斗地,百折不撓。
❸ 「天渠」主人公的原型
《天渠》主人公的原型是原貴州省遵義市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
講述了黃大發在面對草王壩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因嚴重缺水導致的貧困狀況下,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迎難而上,以36年的不懈努力,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跨三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生命渠」。
(3)電影天渠的演員擴展閱讀:
影視形象
以黃大發為原型的現實主義電影《天渠》在京首映,影片根據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的先進事跡改編。
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克服艱難困苦,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深入刻畫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決心幹事創業的崇高品質。
據悉,黃大發曾獲得全國「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等稱號,以及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❹ 12年前的《巴啦啦》,誰注意到跑龍套的小配角如今已成為哪位明星
《巴啦啦小魔仙》,再一次回首看這部劇,我們會在劇中發現很多熟悉的面孔,最意外的,就是在這部劇里居然發現娛樂圈當紅頂流蔡徐坤。
另外一名配角飾演林小君的王藝甜,成功的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也算是一位實力強大的科班成員,出演過《向日葵女孩》《重案六組》《天渠》,不溫不火的她,在超新星運動會中,一箭射出了十環的好成績,瞬間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
❺ 天渠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天渠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電影《天渠》,我的內心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始終記得,一個蒼老的身影定格在山間,像清晨的陽光不知疲倦;像傍晚的落日,余暉灑滿天際……
時代楷模黃大發,愚公精神譜新曲。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籌;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這就是我們的黃大發老支書,頂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錚錚誓言,響切雲霄;此情此景,無比動容。
我感動於那份執著,只覺得每次重溫,淚水就會忍不住奪眶而出。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什麼?是讓他們看得見綠水青山,看得見白雲藍天,看得見碧草小溪,看得見雪域高原……還是讓他們在有限的文本中打圈圈? 我們不斷追問。
一路修行做教師。在這條路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學會「蹲下身子看學生」。我們要給每一個學生關懷和鼓勵,如黃大發老支書一樣有著堅定而又執著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種子。
教育就是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長成他們應該有的生命姿態、尊嚴和價值,無論是參天大樹,或者遍地野草;無論是芬芳玫瑰,或者無名小花,都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責,用「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與實干,鐫刻著光榮與夢想。
從你的全世界走過
你我相逢在璀璨的夜空
你守望初衷的身影
在綴滿露珠的山頭競相綻放
你傾盡所有
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你,不老的身姿
溫暖我潮濕的信仰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群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嘆: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群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干,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斗來的,對於我們來說,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執著堅守和戰天斗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承諾的老人。
有這么幾個片段,讓我感動,且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著群眾因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沖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絕對改變不了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里,縣里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裡的群眾湊集資款。一家200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之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妝錢,在悄聲無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取的,最後的1萬塊錢,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的群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黃支書的女兒黃彬彩因病去世了,黃彬彩無疑是家裡最理解父親黃大發的人了,她支持父親的每個決定,他懂父親的大愛,懂得父親無私奉獻是為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顧大家而不顧小家,當天渠造成時跪在,而墓前的黃大發,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也在這一刻噴湧出來,失聲痛哭起來,去渠的成功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據圖評論。靠的是知識是群眾、是政府、是領頭人、還有家裡人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可以缺。
不幹,一點希望都沒有;
干,還有一絲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❻ 高山青渠電視劇演員表
1、黃大發演員李健
共產黨員,堅韌執著、敢想敢幹。少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所有的苦難幾乎都嘗了一遍,但是這個普通的農民並沒有被命運打敗,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建渠這件事。面對感情他有膽小怯懦的時候,而在修渠這件事上,黃大發又戰天斗地,百折不撓。
跟黃大發是競爭關系,他又競爭不過黃大發,經常出一些「歪點子、餿主意」,目的是為了博得大家的認可。
❼ 有沒有看過《天渠》和《雪葬》的,大家還知道有哪些農村題材的這類電影
農村題材的電影有:(那年八歲)(濃情酒鄉)。
❽ 高山青渠演員表
1、黃大發
黃大發的發小,一直與黃大發「對著干」,具有多面性格。在選舉村主任的會議上,許懷春為了當上村主任不惜栽贓、許懷春的巧舌如簧襯託了黃大發的寬宏大量。跟黃大發是競爭關系,他又競爭不過黃大發,經常出一些「歪點子、餿主意」,目的是為了博得大家的認可。
❾ 天渠心得體會
天渠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天渠心得體會(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影視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而在現實生活中,無私奉獻、造就豐功偉績的英雄確實少有雷同。黃大發自小無父,9歲時母親去世,此後便成了孤兒。十幾歲時在大冬天打著赤腳給村裡站崗,上級領導看到後,覺得這個瘦小的少年勤勞、能吃苦,於是發展成為黨員,吃百家飯長大的他被任命為生產大隊的大隊長後立誓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於是,他義無反顧地開始了這段艱苦卓絕的修渠歷程。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岩用錘子鑿。不知道什麼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沖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干。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
過年了,黃大發卻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沒錢買,乾脆赤腳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葯,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春去冬來,風餐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大渠竣工,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這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歷時36年完成。
它鑲嵌在靈寶山半山腰,就像是從天上引來的,水流到每家每戶門口,灌溉著良田、喂養著牲畜。2020年底,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結束了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包穀洋芋,吃不上白米飯,只能吃包穀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名聲不脛而走的日子。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群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嘆: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群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干,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斗來的,對於我們來說,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我是一個在城裡長大的90後,沒有喝過渾濁的水,沒有經歷過過年才能喝米湯飯的日子,更沒有在大山懸崖邊上負重走過路,更別說還得起早貪黑的幹活兒了。我無法同曾經歷過窮苦日子的草王壩村鄉親們感同身受,也無法真正體會窮苦日子下的堅韌不屈,只能從《天渠》里尋找那些艱苦的歲月和那堅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實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眾。」《天渠》里的這段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盪。9400米盤纏在懸崖絕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實施,是怎樣的不易和艱辛。它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眾的全力以赴。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為了這條渠,他被鄉親們質疑、嘲諷、埋怨,甚至失去摯愛的女兒,但他從未動搖過,始終堅定對黨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告訴群眾——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壩一定要擺脫貧窮富起來,他承諾過的事一定要兌現。
作為基層的一名工作人員,與群眾面對面的機會更多,能更好地聆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需求,知曉基層現況,更能體會到基層工作開展的不易和群眾思想上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總能碰到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事,但無論是什麼事,只要是和群眾息息相關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們就更要多跑幾趟田坎,多開幾次群眾會,多聽聽群眾的意見,多了解當地的明情,多體諒群眾的不易,也多加強正面引導和宣傳,從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竭盡所能的為群眾辦事,做到問心無愧,無愧於人民的信任、無愧於黨組織的信任。
電影《天渠》講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帶領群眾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的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心情復雜,感慨,感動,感激,幾度熱淚奪眶。
感慨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讓人難以想像,正是因為如此缺水,才出現了共產黨員黃大發這樣的新愚公,花了36年時間,帶頭開創了』天渠』。
感動是因為主人公黃大發的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帶領其他黨員以及老百姓開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最為感動的是,當他下崖多次後,體力不支時,馬上安排兒子下崖開鑿,兒子不解問原因,答案是:別人出事,我賠不起。這是何等偉大的舍小家顧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為正是有許許多多黃大發這樣的人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創造了新時代的新生活。讓我們生活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中。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以黃大發精神為榜樣,指引我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
電影《天渠》根據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改編,講述了黃大發老支書在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因嚴重缺水導致的貧困狀況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貴如油的落後歷史。深入刻畫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決心幹事創業的崇高品質。
《天渠》是由省委宣傳部指導,遵義市委宣傳部、遵義市廣播電視台等單位聯合攝制的現實題材影視作品,影片以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從上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堅持不懈動員並帶領群眾,在險峻的山區環境中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水渠。水渠讓當地村民逐漸過上好日子,深受黃大發精神震撼與影響的村民們,親切地稱這條水渠為「大發渠」。而黃大發也先後被授予「時代楷模」「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貴州年份英雄」「全國道德楷模」「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等稱號,並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電影再現了這位農村基層黨支書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人生真諦、踐行承諾的精神風貌,深刻表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堅守與承諾,以及對黨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電影《天渠》告訴我們:
一、執著就會成功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沒有畏懼過,一直不懈努力,最終水到渠成。
二、小事做到極致
修路、修渠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不起眼的事,認為體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黃大發修渠,整整堅持了36年,天寒地凍不怕,懸崖絕壁不畏,是典型的「新時代愚公」,但就是這種小事做到極致的精神,成就了他最為輝煌的人生。
三、團結就是力量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集體的力量無窮,黃大發帶領群眾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生命之渠。」再一次證明團結就是力量,力量是鋼、是鐵。
四、信仰就是成功
信仰的力量無堅不摧。黃大發是老支書,是共產黨員,他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放在心上。農民吃不上飯了,他夜不能寐,水渠可以說就是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天路」,最終,他靠堅定不移的信仰完成使命,讓當地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電影《天渠》以不起眼的村落發生的感人故事為題材,講述了「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2017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的獲得者——黃大發鑿山修渠,帶領群眾戰天地、斗貧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進事跡。
影片講述了原遵義縣草王壩村黃大發老支書花費36年帶領全體村民修渠的感人事跡。影片開始呈現了黃老書記修渠十年並未取得成功,他毅然決定去縣水利站學習相關修渠的專業技術知識。在第二次修渠時,面臨籌集一萬元資金的難題,黨員黃大發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差點賣掉自己的老本(棺材),女兒彬彩用自己的彩禮錢填補了修渠資金缺口,修渠之路工程順利啟動,修到最險峻的擦耳岩時,工程師退縮了,黃老支書毅然決定自己去鑿渠,其中最深刻的是黃老支書和兒子黃彬權的一段對話,黃老支書說「等會你替我下去鑿渠,我下去好幾趟了頭有點頭昏。」黃彬權問到「為什麼是我?」黃老支書回答到「因為你是我兒子,別人我賠不起。」由於修渠工作的繁忙,黃老支書一直無心顧及女兒彬彩的病情,最後彬彩的離世,黃老支書隱忍失去女兒的傷痛,繼續投入到修渠工作中,每一錘都飽含了深深的懺悔和傷痛。
電影再現了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黃大發老支書號召村民上山,歷時三十餘載,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長9400米,繞3座高山經3處險崖的生命之渠,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落後歷史,創造了百姓富裕的美好未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村民交上了一張完整答卷,他無愧於黨員信念、無愧於群眾信任,是一名合格優秀的基層黨員幹部。
通過觀看電影,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實事,凡事想著人民,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保持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學習他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要懂得感黨恩、守紀律,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嚴以律己,弘揚清風正氣,保持黨員本色;要學習他奮斗不止的奉獻精神,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堅守工作崗位,兢兢業業辦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以負責的工作態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壓,精準發力,強化擔當,努力為社會事業而奮斗終身。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一首群眾自創的童謠,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播州區平正鄉草王壩村的貧苦日子。
電影《天渠》就是以這個不起眼的村落所發生的感人故事為題材,講述了「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2017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的獲得者——黃大發鑿山修渠,帶領群眾戰天地、斗貧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進事跡。
電影再現了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敢擔當、牢記使命有作為的優良作風。黃大發老支書號召全村山下,歷時三十餘載,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長9400米,繞3座高山的生命之渠,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落後歷史,創造了百姓富裕的美好未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群眾交上了一張完整答卷,他無愧於黨員信念、無愧於群眾信任,是一名合格優秀的基層黨員幹部。
通過電影的觀看,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為群眾排憂難、做好事、辦實事,凡是想著人民,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保持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學習他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要懂得感黨恩、守紀律,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嚴以律己,帶頭弘揚清風正氣,保持黨員本色;要學習他奮斗不止的奉獻精神,在本職工作中,積極主動,廢寢忘食,堅守工作崗位,兢兢業業辦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以負責的工作態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壓,精準發力,強化擔當,努力為社會事業奮斗。
❿ 電影天渠背景幾幾年
電影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克服艱難困苦,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的故事。
電影真實的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帶領群眾歷時30餘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三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親們親切的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