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八卦掌
走圈轉掌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它能出什麼樣的功夫,對於八卦掌練功人來說似乎不言而喻,卻又很難三言兩語把它說清楚。本人在此談一談練功體會,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一起探討拳學真諦,共同提高拳藝。
八卦掌以走為妙。那麼,它首先離不開走,而轉掌功就是練它特有的步法—圓形步:左掰右扣、旋轉應敵。走圈時所常練的幾種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長期練轉掌式,就能練出全身的整勁兒,練出雙手在行走中的發力,走中有打。單純練套路雖然也能練功夫,但絕不能代替走圈之功。因為,走圈功才是八卦掌所具有的特點。即使僅從增加功力的角度說,走圈功以若干單一的式子進行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點,通過練走圈轉掌之功都可以達到。
八卦掌不是單純練手法,練得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也是來自全身的整力。手與腳的勁力從哪兒出來?就是以腰為軸,腰練活了,力就出來了。要想把腰練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墜肘,順項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徹底松開,氣血貫通了,力才能貫通四肢。前賢指出:轉掌的功夫練到最後,應該練出「整圈」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線上不動,腰帶雙手轉向圓心為走「半圈」;胯如前不動,腰帶雙手繼續向圈內、身後旋轉,能夠轉到胸部中線面向身後圈線時為「整圈」)。練出了「整圈」,說明腰胯已經基本松開,運動自如。到那時,肢體的勁力一定非常飽滿。
八卦掌練的是全身骨節松開,節節貫通,四肢在全身整體協調之下發揮著各自獨立作用的一種整體力。練功的目的是要將身體四肢組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組成一個聽從指揮的「交響樂團」。它練的不是肢體各個部分的獨奏,奏響的是全身和諧的共鳴。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極都一樣,但八卦掌的特點是走中打,斜行轉,因此必須練走圈。在長期的走圈轉掌訓練中,按上述要求所應達到的功力都能夠練出來。比如你想出「滾鑽爭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開,手臂就送不出去,「奪力」(臂膀送出而不往回縮的力)就練不出來,這樣臂膀不活如何出「滾鑽」之力?
即使想在平時的套路演練中去培養,也不如走圈轉掌的專門功夫來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滾鑽」之力畢竟有限,兩臂不活,缺少變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練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墜肘,松腰松胯,氣沉丹田。而僅僅去習練套路,效果沒有這么明顯。「爭裹」之力也如此。爭與裹不僅指雙手之爭裹,身體也要有爭裹之力,練走圈就是為了練出「合抱力」、「整體力」,這其中就包含著身體的「爭裹」。頂頭懸與五趾抓地就是「爭」,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爭」與「裹」出來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為八卦掌「爭、裹、旋」之特點。走圈轉掌如果能練出較高的功夫,運動中可達到:腰無時不旋,手與腳無時不合,雙臂在自然松長狀態中出螺旋之力,雙腿無時不與身、手和諧,頭無時不與天「說著話」,兩腳之掌心左右交替與地摩擦........這樣,頭懸於天而腳扎於地,身體之八卦處處歸位,全身運動起來就成為一個整勁。
再拿「順、逆、和、化」來說,順者,手足要順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處?意境上要無限遠,手扣至「天門」,形體上要肩、肘、腕、指,節節抻開,意念送出時讓兩臂之「奪力」出來。此時兩臂的「筋脈」必有一個往回拽的勁兒,不讓膀子出去,這是人們後天長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諧,就得通過練功把筋脈一點一點地全松開,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氣力往回縮,此乃相對於順而言,為一收一送。若兩膀與腰胯松不開,氣血脈絡如何通暢?氣力又如何往回縮?和者,氣力中正。化者,力歸丹田,返於真陽。此兩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說,不轉圈如何出這些功夫?光練套路、式子就沒有練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轉抄一下關於轉掌的「歌訣」(摘自筆者的兩位師爺王文魁、劉興漢所傳的拳法資料):八卦轉掌妙無邊,行如推磨走當先(註:推磨有兩種涵義: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體也是個磨盤);步法要穩圈要圓,上下與中分三盤;三盤旋轉氣為宗,全身環節要放鬆;心情意境內子精,內外軸承法自靈;先由有象求無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轉掌就是八卦陣,陰陽變化在其中;軟硬兼施明暗勁,剛柔相濟是真空;手腳相隨腰之功,全身一致整體形;懷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擺似擰繩;後手相隨眼平看,上下兩手合力撐;緊背空胸頭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縮腎提肛丹田氣,掩襠曲膝雞步行;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腿淌泥在水中;進退抽撤連環步,擺扣旋轉似旋風。(請大家再參考「八卦掌三十六歌訣」。)
走圈時,行步如淌泥,全身不滯不散,不遲不斷,腰似車軸,氣如行雲。換式如高山流水,連綿不斷;兩腳要虛實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換形,翻若驚鴻;隨機應變,奧妙無窮。初練時先走大圈,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裡擰,走轉不穩,心火上升,內氣不調,五臟受損。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可以早練慢,晚練快—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日久氣沉「湧泉」,乃至地心。走圈轉掌之法,實際上是一種行動中的「樁法」—走樁功。
初練時走的圈要大一些,會走大圈的人也會走小圈,一般以尋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為宜。有了一定功夫之後,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隨著功夫日益漸長,步子越長身架就越低。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勁,所需要的獨特功夫,通過走圈都可以練出來。八卦掌練的是協調,走圈就能使全身協調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轉,以斜打正,處處走圓,走圈功就能練出圓形步法,步隨身換。
別門的武友們在文章中曾提出過「點重身松」的說法,筆者感覺很有道理。八卦掌也是要練到身子穩穩的,一伸手就把力量擱到你身上,功夫深的一伸手誰也受不了。很大的力量擱到你身上,而人家的身體重心卻沒有給你,使你無法招架。當然,這種功夫需要多年練功方可獲得,而走圈功正是練出這種高深功夫的重要方法。今年(2001年)7月《武魂》中有一篇文章—「練緊不練松,緊到自成功」,文中的觀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從整體來看提出這樣的說法未免失之偏頗。因為任何時候,松與緊都不能分家。說「蓄勁如開弓」是對的。但是,當你要拉開一張硬弓的時候,單純用兩臂肌肉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藉助於下肢、腰腿和丹田之力。
如果全身任何部位都處在緊張狀態,「氣」又如何沉得下去?要知道,「沉」即是「松」。雖然在用爆發力的時候,只有身體局部瞬間一緊才能把力發出,但是,如果沒有在鬆弛狀態下全身的「氣力飽滿」,則不能產生滿意的結果。全身之「力」聚集一點,威力才大。沒有整體的「松」,就沒有局部的「緊」;沒有「外松」,就沒有「外緊」。如拉弓時,講求用力拉開弓弦如滿月,這個「滿月」就是為了蓄集能量,其中的「圓滿、膨脹」就是「松」。宇宙無限大,「松」是絕對的;「緊」是相對的、瞬間的。因此,當我們在練整體勁「松」的時候,「緊」也就在其中了。因為這個「松」不是散亂的松,是「松而不散」,也就是「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一個整體勁貫穿其中。所以,單說練「松」或練「緊」就是片面的。當然,以上所說只是一家之言,不對之處請武友們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想強調:「松」與「緊」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松沉」之道為傳統拳法之奧妙,練習八卦掌的人不可不知。
八卦掌在運動中要求以腰帶動四肢和全身,頭「懸」於天,全身的骨節松開,身子上系天而下墜地,周身內外渾元力,走圈功正是練出這些功夫的最好的方法。八卦掌前輩程廷華先生曾說過:「八卦拳之道,無內外也。研者身轉如同幾微的螺絲細軸一般,身體有研轉之形,而內中無軸。無離此地之意也。旋轉之,是放開步法,邁足望著圓圈一旋轉,如身體轉九萬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於身體剛柔,如玲瓏透體,活活潑潑流行無滯,又內中規矩,的的確確不易。胳膊百練之純鋼,化為饒指之柔。兩足動作,皆勾股三角。兩手之運用,又合弧切八線,所以數不離理,理不離數,理數兼該,乃得萬全也。」程先生所說的功力境界,恐怕離開走圈功也不容易練出來。
總之,八卦掌的走圈功是八卦門獨創的、適合本門功法特點的主要練功方法之一,有志於繼承八卦掌功夫的年輕人,請務必著意去學之、練之,在繼承的基礎上再去談發展創新。
B. 八卦拳之武林爭霸演員表
1、馬德華
馬德華,曾用名馬芮,1945年8月11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戲曲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2、薛江濤
薛江濤,1985年10月7日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畢業於西安體育學院武術系。
3、崔煜林
崔煜林,出生於吉林省,畢業於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
劇情介紹:
清朝末年,政府腐敗。武林人士多喜以武會友,希望藉此健我國人,強我中華。朝廷擔心武林人士日漸強大存有異心,派人精心策劃了一場攪亂陰謀。
八卦拳宗師蘭廣義首徒李雲鵬決定揭穿洛川的陰謀,拯救被迫害的武林人士。
C. 葉問2中鄭師傅(即是八卦拳師傅)的飾演者
馮克安
D. 八卦拳之不共戴天有馬德華嘛
沒有。八卦拳之不共戴天是由郭會中執導的一部動作電影,截止根據該電影的演員表可知,該電影的主演有崔煜林、劉劍偉等人,並沒有馬德華。馬德華,國家一級男演員,畢業於中國京劇院,中國內地影視、戲曲演員。
E. 八卦拳之武林爭霸演員
1、馬德華
馬德華,曾用名馬芮,1945年8月11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戲曲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主要作品有西遊記、吳承恩與西遊記等。
主要作品有《大海嘯之鯊口逃生》、《聽見下雨的聲音》、《陰陽八卦拳》、《鏢王傳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扶搖》等。
F. 少保的相關人物
虎頭少保
人物簡介
孫祿堂(1860—1933),我國著名武術家。名福全,晚號涵齋,河北完縣人。他曾從李魁元(一作「垣」)、郭雲深學形意拳,從程廷華學八卦拳,從郝為楨學太極拳。後來他以郝太極為基礎,融會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創孫式太極拳。在國內外均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譽。1928年6月,江蘇省國術館創辦,會址設於鎮江,孫祿堂先生被任命為副館長兼教務長。他結識了江蘇史學大師陳慶年的次子陳健侯先生,曾把孫式太極拳的真傳三十六手秘傳給陳先生。我有緣與陳老先生(1895—1969)相識,曾多次聆聽陳老先生講述武林奇俠孫祿堂的故事。現把它整理出來,以饗廣大武俠愛好者。
學太極拳的故事
孫祿堂先生自幼酷愛武術,青年時代就跟人學內功、輕功、散手及暗器。後跟李魁元學形意拳,顯示了他學拳的天賦和才幹,於是李師將孫薦給自己的老師郭雲深。孫跟郭雲深學形意拳八年,得形意真粹。後又經郭雲深舉薦進京城,跟八卦拳大師程庭華學八卦拳,以及點穴、輕功、八卦劍、七星桿等絕技。形意拳、八卦拳同屬內家拳,其理相通,故孫僅習數月就得八卦拳之精微。孫知內家拳首推太極拳,故又想學太極拳。當時在京的太極名家要推楊健侯(楊露禪之子)了,於是他拜會了楊,講好以自己的形意拳與他的太極拳交換,約好第二天晨於某廟前相會,但該日楊並未如約,孫於是知道楊並不願意,只得作罷。
1912年機會來了。太極拳巨擘郝和(字為真,1849—1920)到了京師,因患痢疾而落難客棧。原來,相傳太極拳為武當山的丹士張三豐所創,經幾代相傳,傳到了河南陳家溝的陳氏門中,河北永年縣武禹襄到陳家溝學到了太極拳,他又把此拳傳給李亦畲,李亦畲又把此拳傳給郝為真。郝為真經過多年精心鑽研,從武式太極拳中演練出自成一家的郝氏太極拳。太極拳歷來有大架、中架、小架之分,以小架為最厲害,也最難學,郝氏太極屬小架子,是太極拳中最了得的一種。當孫祿堂獲知郝大師落難京城客棧的消息後,就親自前去探望,把他接到自己家中(1910年孫祿堂先生已舉家從保定遷移北京)。孫祿堂親自為他請大夫,為他買葯、煎葯、喂飯,甚至倒便壺。前後不離左右服侍一個多月,郝為楨身體終於得到了康復。郝知道當時的孫祿堂已是名聞遐邇的武術大師了,對他如此體貼、照顧,真使他非常感動。兩人一比手,郝確實知道孫具有非凡的武術才具。太極拳歷來授拳的規矩是「得人則教,不得人則不教,即使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郝於是決定把郝氏太極的真傳口授心傳給孫祿堂。太極拳講究修身養性,不許好勇鬥狠。孫祿堂在學太極拳之前,年輕氣盛,曾把北方數十家拳技教習場都踢翻,但自學太極拳後,聽從師傅的教誨,重視自身修養,再不好勇鬥狠了。並在郝太極拳的基礎上,吸收了形意、八卦的長處,創建了自成一家的孫氏太極拳。
斗敗俄日大力士
1909年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大力士、拳擊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經奉天(今沈陽),經俄公使館提議在奉天設擂台,誇口天下無敵,拳打中華武林。當時孫祿堂正在徐世昌(東三省總督)麾下當幕賓,聞訊後非常氣憤,決心前往打擂。只見那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塊塊隆起,站在台中央宛如一座鐵塔,正在口吐狂言。他為了顯示武功,把鐵鏈套在身上,一運功,即把鐵鏈節節崩裂。嚎叫著:「誰敢上台與我較量?勝者獎金牌!」孫祿堂跳上擂台應戰。彼得洛夫見孫祿堂像文弱書生,不以為意。兩人約定,彼得洛夫先打孫祿堂三拳,孫祿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彼得洛夫用足勁,第一拳打在孫的小腹上,如打在鐵石上一般;心中不由大吃一驚,隨即進一步運足勁,大吼一聲,又猛擊兩拳,孫祿堂卻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動。原來孫祿堂用的是氣功,把氣沉入丹田,故小腹堅硬如石。按理,彼得洛夫打過三拳後,輪到孫祿堂打彼得洛夫了,但他慌了手腳,心想若被他打,一定被打倒,於時,企圖作垂死掙扎,就怪叫一聲,撲向孫祿堂,孫祿堂見他來勢兇猛,就運用內家拳的化勁法把它化掉了。這樣,你來我往,只幾個回合,就被孫祿堂一拳打下了擂台。台下掌聲雷動,高呼打得好!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大滅了洋人威風!
G. 鄭懷賢的人物經歷
1897年農歷十月十五,鄭懷賢出生於安新縣新安鎮北辛村一個貧苦農民家中。鄭懷賢幼年時,按照父母意願,到私塾讀過兩年書。鄭懷賢天資聰穎,塾師所教的書,他過目不忘,頗得塾師喜愛。只是後來因繳不起學費而未能繼續讀書。
1907年的正月十五,新安城裡「出會」,這給童年的鄭懷賢以很大的震撼,從此,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當時因為白洋淀上蘆葦很多,收割下來垛成垛的蘆葦最怕失火,一旦失火,各家的葦垛相連,那可就要「火燒連營」了。為此,這里的民俗就是正月十五去火神廟祭火神。到這天下午,新安城裡的少林、五虎、龍燈、跑旱船、高蹺等各路花會都要出動,而打頭陣的卻是叉會。舞叉的動作花樣極多,包括「十字披紅」,即叉從前胸滾過,轉到後背;穿襠,即耍叉人左腿抬起,叉從襠下穿過去,又從右腿下穿過來;撩叉,即把叉騰空拋起,耍叉人翻個筋斗,正好叉落下來,接住再耍……十一歲的鄭懷賢看得出神,不由得跟著叉會轉了一下午,第二天就去叉會報了名學耍響叉。
到13歲,又跟新安號稱「飛叉大王」的李洱慶學飛叉,兼學接骨治傷本領,學習骨傷科8年。18歲那年,鄭懷賢跟李洱慶邊賣魚邊耍叉兼賣跌打損傷的葯。這時,他耍叉的本領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淶水、易縣一帶人們為看他耍飛叉,湧上前去買他的魚。
由於鄭懷賢身手活便,人又機靈,1918年被途經這里的武術名家魏昌義看中,經過師傅李洱慶的同意,被魏昌義收為弟子,魏昌義擅長戳腳翻子,在北方很有名氣,經常遊走各地切磋武藝。這樣鄭懷賢跟魏昌義學習了3年的戳腳翻子。後來魏昌義年邁,見鄭懷賢戳腳翻子的功夫已經出類拔萃,便將鄭懷賢介紹給他在北京的好友魏金山,讓鄭懷賢向魏金山學習鷹爪翻子。由於鄭懷賢不僅人聰明,又非常孝敬師傅,所以3年後,他把魏金山的功夫也學到手裡。同時還學到了魏金山接骨的本事。魏金山覺得鄭懷賢天賦過人,於是就把鄭懷賢推薦到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武術家孫祿堂那裡,讓鄭懷賢在孫祿堂處深造。於是鄭懷賢又拜孫祿堂為師,繼續深造武功兼習醫術。在孫祿堂的精心教授下,鄭懷賢在太極、形意、八卦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進一步提高原來所學的擒拿、飛叉和戳腳翻子等方面的技藝,尤其得到一些罕見的治療骨傷效果明顯的葯方的配製方法。在師傅的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極、形意、八卦、擒拿、飛叉等方面造就了一身過硬武藝,而且其醫術醫理得到系統完善。
1926年,鄭懷賢已30歲,孔子說三十而立。所以孫祿堂對鄭懷賢講:「你不要再跟著我了,你應該自己去外面獨自闖盪了。」鄭懷賢覺得自己還沒有把老師孫祿堂的武功學到手,猶豫著不肯離去。孫祿堂對鄭懷賢說:「你去上海吧,存周在那裡,你想學拳可以跟他學。」
1928年,鄭南下上海,經孫祿堂推薦,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術。其先後在上海中華體育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西江體育師范學校擔任武術教員。同時跟師兄孫存周學習孫氏八卦拳。數年後鄭懷賢武功大進,尤其在實戰技擊方面開始顯露頭角。不久被滬上大亨杜月笙看中,結為金蘭,實際上成了杜月笙的貼身保鏢。
1936年在赴柏林11屆奧運會的國術表演隊的隊員選拔賽上,鄭懷賢以總分第三名的成績成為去奧運會表演的國術隊員之一。選拔賽總分第一名的張文廣和第二名溫敬明都對鄭懷賢的徒手技擊功夫欽佩不已,認為同去的所有隊員中論散手鄭懷賢為第一,論摔跤張文廣為第一,論大槍溫敬明為第一,論力氣寇運興為第一。出征前,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專門在南京行政院隆重接見,並一起合影留念。這次表演是中國武術第一次集體展現在世界體育大會面前,表演的非常成功,其所表演的飛叉是當時最為轟動的節目之一。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使現場觀看的納粹首領希特勒贊嘆不已。
從奧運會歸國後,鄭懷賢名聲大振,被當時的黃埔軍校聘任為國術教官,培訓了黃埔軍校第17、20、21、22、23期學員。在國術館中,鄭懷賢常與師兄朱國福交流,相互學習,鄭懷賢向朱國福學習西洋拳擊和日本劈劍,朱國福向鄭懷賢學習八卦拳和擒拿。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懷賢被中央軍官學校聘為教官教授實戰技擊術。期間,鄭懷賢與朱國福、朱國禎、張英振、張英健、周劍南、李雅軒等結為金蘭。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砥礪。經常一同參加交流的還有徐哲東、洪懋中等。其中無論是在散手技擊上還是在推手上,鄭懷賢的勝率最高,得到眾人的一致稱贊。因此朱國禎、張英健、周劍南、洪懋中等人都向鄭懷賢系統學習孫氏太極拳和孫氏八卦拳。後來台灣的孫氏太極拳主要就是出自鄭懷賢傳下的一系。
1944年,鄭懷賢成都體育專科學校任教(解放後五十年代初,成都體育專科學校改為西南體育專科學校,後又改為成都體育學院。),以孫氏八卦拳的技擊功夫享譽西南。被同道稱贊為西南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鄭懷賢的八卦拳活步推手、八卦拳散手、快摔、擒拿為西南武林中的技擊絕技,鄭懷賢一生最珍視的三大技擊絕藝就是孫氏八卦拳、飛叉、擒拿。
鄭懷賢在西南地區四十餘年,以此三大絕藝馳名全國。尤其八卦拳控人技藝,是孫祿堂先生獨創的太極、八卦融合之技,鄭懷賢得到真傳,運用起來閃賺騰挪隨心所欲,走沾控人得心應手。鄭懷賢又善卸骨、打穴、擒拿、摔跤和戳腳翻子,與八卦拳合用,其實戰技術非常全面,技擊實力超群。
1953年作為西南代表隊武術總教練率隊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運動會。
1956年,由於國家體育主管部門開展反真功夫運動,因此,研究技擊術及其教學已無相應的環境。於是鄭懷賢把研究的重點轉到體育醫療保健方面。在當時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的關懷和指示下,經有關部門的批准,1958年,鄭懷賢創建了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醫院,親自擔任院長,先後達23年之久。1960年,鄭懷賢又創辦了運動保健系(1978年更名為運動醫學系)和運動醫學研究室,擔任主任,親自講授凝聚他畢生心血的正骨、按摩和傷科用葯的經驗,全身心地投入到傷科診療、中葯、按摩的研究、教學和臨床等工作中。幾十年來,運動醫學系和附屬體育醫院為體育系統和衛生系統培養了大批中醫骨傷科和運動醫學人才,已遍布祖國四面八方。有的還遠涉重洋,在異國他鄉宏揚中華醫術,造福全人類。在他的帶領下,成都體育學院逐步建立形成了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以傳統骨傷科為特色的全國運動醫學基地。
鄭懷賢對中醫骨傷科造詣很深,人稱「骨傷聖手」,療效如神。如治療急性腰損傷患者,片刻功夫,就可使背進來的病員恢復如初,自己走出去。再如難治之症痛風,經其辯證施治,運用加味舒活酒,外敷二妙散,內服三妙丸,患者恢復很快。1957年曾為賀龍元帥治療右手拇指損傷,並在1964年為周恩來總理治療右手陳舊損傷。
鄭懷賢所創鄭氏傷科學術是博採諸家之長,結合多年臨床體驗而成。歸納出鄭氏正骨12法,摸捏按提拉頂,再加端送搬搖旋掛;鄭氏傷科按摩13法,撫摩、揉、捏、揉捏、搓、摩擦、推壓、搖晃、抖動、提彈、振動、叩擊和按壓;獨創經穴按摩8手法,摩推按拿,分合揉掐:總結了鄭氏傷科經驗穴位55個。
鄭懷賢治傷,重視功能,強調治筋。指出骨為主幹,節為樞紐,筋肉為動,若骨折脫位不治筋,十治八九難屈;重視綜合治療,強調外治;重視醫患結合,強調治「心神」;倡導醫者練功力、手法,熟記解剖、方葯等基本功。其所創「一號新傷葯」、「舒活酒」、「鐵彈丸」、「三七散」、「抗骨質增生丸」、「一號活絡膏」、「虎骨木瓜酒」等鄭氏良方,以其獨特功效,為千百萬患者解除了痛苦。
鄭懷賢品德高尚,鄙薄金錢名利,正直善良。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有燕趙豪傑之風;醫術卓絕則濟困扶危,憫恤病患,不愧為一代良醫。他不分富貴貧賤,官吏平民,均一視同仁。無論上班還是下班,只要病人找到他,他一定親切詢問,仔細診斷,從不敷衍了事。對遠方來信求醫者,他也一一復信,並寄去外敷中葯和內服葯方,嘉惠了不少患者。鄭懷賢主要著作有《正骨學》、《傷科診療》、《傷科按摩術》、《運動創傷學》、《實用傷科中葯與方劑》等;參加編寫《中國中醫網路全書·運動醫學》、《中國醫學網路全書·中醫學傷科學》部分條目並任編委,共130多萬字,曾獲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其中《正骨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已被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
鄭懷賢不僅在拓展傳統武術的醫療功能方面做出了極為重要貢獻,而且自身武功閱歷豐富,勇於實踐,見識高卓,技藝超群,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武技風格,特點為:氣勢從容,勁力深透,身法靈捷,打法精確,將一招制敵與游斗走控結合為一體。把沾、閃、走、透、跌、拿的技藝發揮到很高的水平。在武技訓練上也總結出一套自己獨到的訓練體系。他以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為骨架,融會戳腳、翻子、八極、劈劍、大槍等技藝,熔鑄為一個訓練體系。形成無中生有、剛柔相濟、長短兼備、動靜如一的勁力結構。鄭懷賢以高尚的武德修養、對武學醫療功能的開拓與發展和對武術訓練體系的熔鑄與探索,確立了他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武術家之一。
解放後,鄭懷賢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武協主席、成都體育醫學院院長。地位顯赫,為現代武術界之翹楚。1981年,84歲時因患冠心病在成都逝世。2003年12月順應中央科研院所改革要求,成都體育醫院劃轉到四川省,更名為四川省骨科醫院,另名成都體育醫院、成都運動創傷研究所。
H. 八卦拳之武林爭霸悅怡扮演者
八卦拳之武林爭霸悅怡扮演者是趙昕:
八卦拳之武林爭霸是2016年郭會中執導的一部古裝動作電影,陝西星媒影業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廣星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由馬德華,薛江濤,崔煜林主演。
清朝末年,政府腐敗。武林人士多喜以武會友,希望藉此健我國人,強我中華,朝廷擔心武林人士日漸強大存有異心,派人精心策劃了一場攪亂陰謀。八卦拳宗師蘭廣義首徒李雲鵬決定揭穿洛川的陰謀,拯救被迫害的武林人士。
趙昕,出生於北京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模特,她曾參與錄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宣傳短片。
因COS最終幻想7單機游戲中飾演女主角而被網友譽為COS界逆天級的美女,還參演多部影視劇作品。
2021年7月,參演的電視劇救了一萬次的你開機,8月3日,主演的電視劇原來我很愛你定檔在愛奇藝播出。
I. 一男一女在等公交車,男的給了女的一根煙是什麼電影
八卦拳之武林爭霸
動作 / 古裝 / 劇情
年代:2016
地區:大陸
演員: 薛江濤
導演: 郭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