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至暗時刻》| 歷史轉折中的丘吉爾
堅持下去,並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溫斯頓·丘吉爾
《至暗時刻》是一部歷史題材電影,講述了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臨危受命抗擊法西斯的決策歷程。無疑,這是一部超優秀影片。鏡頭運用、光源處理、構圖技巧等等在本片完美呈現。它不僅真實地還原了歷史,且在人物刻畫上也是及其生動飽滿。被粉絲昵稱為「狗爹」的加里·奧德曼飾演了主角丘吉爾,並以絕佳的表演獲得奧斯卡影帝大獎。影片里,這是丘吉爾的閃耀時刻,影片外,這是加里奧德曼的閃耀時刻。
加里奧德曼精湛的演技為本片貢獻了最大亮點,相信影迷們都能感受到,且拋開不談,來說說歷史轉折中真實的丘吉爾。
丘吉爾生於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政治上抑鬱不得志的倫道夫爵士,在父親早逝後,丘吉爾從軍校畢業當上了中尉,隨後又做過隨軍記者,在那段時光,丘吉爾經歷了戰火,又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這為他以後的演講和寫作奠定了語言基礎。1900年,丘吉爾順利當上議員,從此開啟了他幾十年的政治生涯。在隨後的政治生涯中,丘吉爾先後擔任過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等重要職位,丘吉爾作風硬派,手段鐵腕,這從他幾次對遊行示威的鎮壓行動中可以看到,這種霸權的行為也讓他後來出任首相樹立了不少政敵。一戰後,當所有英國人沉醉於勝利的果實而不居安思危的時候,只有丘吉爾等極少數人站了出來,並積極主張發展軍備以防德國東山再起,在此又不得不佩服丘吉爾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二戰期間,當德軍的鐵蹄開始蔓延歐洲大陸的時候,丘吉爾又極力抨擊張伯倫政府實行綏靖政策的主張,如同一戰時抨擊張伯倫政府實行貿易壁壘政策一樣站到了政府的對立面。
自古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在英國的那段至暗時刻,丘吉爾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那個造時勢的英雄。在他出任首相後,為了對抗納粹,他力排眾議極力主張迎戰。為了鼓舞士氣,他一遍又一遍地發表演講,任職期間,英國人的鬥志燃燒到極點。為了贏得戰爭,丘吉爾時刻拉攏中立盟友美利堅,用海外的基地換取美國的驅逐艦,用黃金儲備購買美國的武器及各種戰爭物資。為了贏得戰爭,丘吉爾又暫放他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反gong立場,拉攏另一個敵人蘇聯,並於同年7月在莫斯科簽訂《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
作為日不落強國,英國有它骨子裡的傲慢與自信,即使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也是歐洲唯一一個沒向拿破崙屈服的國家。這一次,況且是極其憎惡納粹的鐵腕首相執政。希特勒如何聰明也沒有盤算到,在戰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竟然碰到如此頑固的國家。
回到影片,其中的大背景截取的正是丘吉爾上台前後短短2個月的時間。當時,希特勒強大的納粹戰車正在歐洲肆無忌憚的發動侵略,大部分歐洲國家已經陷落或者投降。值此危機時刻,議員們對張伯倫政府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張伯倫因此不得不引咎辭職,而作為首相的備選人物的哈利法因為怕拉不到下議院議員們的票而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拒絕了讓他出任首相的提議。所以任職於保守黨而同時又獲反對黨派支持的海軍大臣丘吉爾被歷史推上台了,盡管當時很多保守黨員甚至國王(正是國王的演講裡面的喬治六世)都不甚滿意。丘吉爾上台後,力排眾議積極要求迎戰,而當時英法聯軍在戰場上遭到全線潰敗,英法的主力軍隊也被德軍圍困於敦克爾刻,戰爭情勢的發展使他遭受到了內閣極大地阻撓。丘吉爾迷茫了,和談的念頭第一次在他腦中出現,難道真的要向他憎惡的納粹投降嗎?這時,鏡頭到了喬治六世這邊。已和丘吉爾和好的國王喬治六世對丘吉爾宣稱無論是什麼決定他都會永遠支持他,並建議丘吉爾下基層尋求民眾內心的想法。丘吉爾接受了國王的建議。
地鐵中丘吉爾問民眾:「如果跟希特勒和談可以爭取有利的條件,你們願意嗎」
「No,never,never.」
民眾的呼聲使他感到震撼,在了解到民眾的想法以及獲得國王的支持後,丘吉爾受到莫大鼓舞,於腦海中抹除了全部和談的念頭,在國會發表了他有生以來最著名最精彩絕倫的演說。
影片以此結尾,達到全片的高潮。這篇演講極大說服了以張伯倫為代表的保守黨派,說服了全體國會議員,激發了英國人的抗戰熱情,丘吉爾的領袖魅力在此充分體現。
很難講這位鐵腕首相當時的抉擇是否絕對正確。想說的是,在當時戰力懸殊的情況下,
如果發電機計劃並沒有取得成功,
如果英軍的有生力量遭到德軍殲滅,
如果德軍在蘇聯戰場沒有遭到潰敗,
如果美國沒有參戰,
如果……
這一系列的偶然構成了歷史的必然,這一系列歷史的必然又隱藏了太多偶然。如果失敗了,又很難說丘吉爾的積極主戰是不是除希特勒之外另一個瘋子。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成者王,敗者寇。
丘吉爾成功了,他的膽識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英國在他的努力中取得了對德作戰的勝利,即使在如今的英國國民心中,他依然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讓我感動的不是他扭轉局面的能力,也不是他精彩絕倫的演說水平,而是他不怕失敗、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的魄力。
「成功非終點,失敗也非末日,最重要的是繼續前行的勇氣。」
正如他在他的書中所說。
2. 溫斯頓.丘吉爾的資料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Winston Leonard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志《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一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家庭背景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丘吉爾的祖上約翰·丘吉爾因在「光榮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中做為軍隊總司令取得勝利而於1902年被安妮女王封為馬爾巴羅公爵(Duke of Malborough),馬爾巴羅家族在19世紀英國20個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勛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是保守黨「櫻草會」(保守黨中的一個派系,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創辦人,曾擔任過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丘吉爾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美國百萬富翁、《紐約時報》股東之一的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
早年經歷
丘吉爾是一個早產兒,由於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忙於政治而母親又沉湎於交際之中,丘吉爾少年時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只與他的保姆結下了深厚的親情。1881年,7歲的丘吉爾被送入一個貴族子弟學校讀書,丘吉爾是學校中最頑皮、最貪吃.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因此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後來不得不轉學到另一所學校。1888年丘吉爾進入僅次於伊頓公學的哈羅公學就讀,但是成績依然不佳,雖然丘吉爾的學習成績不好,可是他後來之所以成功,關鍵取決於他的綜合素質,倫道夫勛爵於是決定在兒子畢業後將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93年8月,丘吉爾進入該校的騎兵專業學習。兩年後,政壇上不得志的父親早逝,同年2月,丘吉爾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第四驃騎兵團任中尉。
1895年10月,剛剛當上中尉的丘吉爾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一下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由於其父親的關系丘吉爾還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此外,《每日紀事報》也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一個月後,歷經了戰火、身懷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勛章的丘吉爾回到英國。古巴之旅使丘吉爾愛上寫作和記者的生活。
1896年,丘吉爾隨部隊調往印度,在那裡他有時間閱讀大量的歷史、哲學作品。一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得知消息後丘吉爾立即請了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采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年該書在英國出版。之後他又相繼出版了自己的小說《薩伏羅拉》和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
1899年9月,已經辭去軍職的丘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丘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斗,布爾人拒絕釋放他。1899年12月,丘吉爾極為大膽地獨自一人越獄成功,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今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的英國領事館。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1900年3月,又經歷了幾次戰斗的丘吉爾終於回到英國,通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丘吉爾決定抓住機會,踏入政壇。
進入政界
政界活動
1895年從軍,曾參加英國在印度、蘇丹和南非的殖民戰爭。1906年進入下院。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關稅政策。後歷任殖民部次官、商務大臣、內政大臣、海軍大臣和軍需大臣、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職。在任海軍大臣期間,大力加強海軍實力,以回擊德國對英國海上霸權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英軍在黑海海峽的蓋利博盧戰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爾引咎辭職。1919年1月丘吉爾出任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積極參與策劃武裝干涉蘇俄。1922年,因不滿自由黨的政策而脫離該黨。1924年任S.鮑德溫內閣的財政大臣。1925年在英國恢復金本位制,企圖恢復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對保守黨領袖的政策不滿退出鮑德溫的影子內閣。此後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職之外 ,專心從事寫作。在此期間,他同保守黨右翼一起,反對向印度獨立的要求作任何讓步。丘吉爾對來自德國的威脅不斷發出警告,主張重整軍備,反對A.N.張伯倫姑息德國侵略的綏靖政策,主張聯合法國和蘇聯,依靠國際聯盟來阻止德國的侵略。
二戰活動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丘吉爾任張伯倫政府的海軍大臣,積極組織援助挪威的戰役。1940年5月10日繼張伯倫任首相,並兼國防大臣,立即把全國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丘吉爾政府拒絕德國的誘和,堅持對德作戰,同時爭取美、蘇作為同盟者參戰。為了保衛不列顛群島,親自視察海防、空防設施。他支持淪陷國家開展抵抗運動,支持淪陷國家的流亡政府。蘇德戰爭爆發當天,丘吉爾庄嚴聲明:「俄國人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就是美國的危難。」1941年7月12日簽訂《英 、蘇在對德戰爭中聯合行動的協定》。8月9日,丘吉爾和F.D.羅斯福簽署《大西洋憲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丘吉爾與美國締結一系列條約,其中包括聯合使用兩國的軍事和經濟資源、成立聯合參謀部等內容。1942年以時機尚未成熟為借口,推遲開辟第二戰場。丘吉爾先後參加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在處置戰敗的德國、波蘭的疆界變動和政府組成等問題上,極力維護英帝國的利益。
戰後政治生涯
1945 年7月大選中,保守黨在選舉中失敗,丘吉爾辭去首相職務。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發表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這次演說揭開戰後冷戰時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正式提出一個把英美聯盟、聯合的歐洲、英聯邦和英帝國連接在一起的三環外交的總方針。但由於戰後英國的衰落未能實現。1951~1955年,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在執政期間簽訂1954年《巴黎軍事協定》,並締結《東南亞防務條約》,繼續對蘇採取強硬態度。1953年,丘吉爾被封為爵士,獲嘉德勛章,同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議員。
家庭生活
1908年9月2日,丘吉爾與出生貴族卻家境貧寒的克萊門蒂娜·霍齊爾結婚,當時丘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大約有1400人出席了婚禮,國王還向這對新人贈送了一根刻有馬爾巴羅家族族徽的手杖。
丘吉爾一共育有5個孩子:黛安娜(後來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倫道夫、莎拉、瑪格麗特(夭折)和瑪麗。其中莎拉後來成了一名電影演員,倫道夫則踏入政壇,成為一名保守黨議員,但是卻不如他的父親那樣成功。丘吉爾是一名優秀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還創作了多部小說和回憶錄。此外他十分喜歡繪畫,年輕時曾有多幅作品在拍賣會上被買走。
主要作品
《馬拉坎德遠征史》、《河上戰爭》等,成名之後他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6卷)、《英語民族史》(4卷)、《世界危機》(4卷)、《馬爾巴羅的生平與時代》(4卷)等。
3. 哪位朋友能推薦一部關於丘吉爾的電影
《丘吉爾的秘密》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wVK2uFgtmse8c_g5xpeew
1953年的夏天,晚年丘吉爾遭受了一次危及生命的中風。黨中覬覦首相之位的人蠢蠢欲動,他的家人也望其退位安享晚年。而丘吉爾本人,仍然希望自己以首相身份參加國際會議,為世界和平作出最後一次努力。
4. 最後的雄獅
3/31/2019
「至暗時刻」(Darkest Hour)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提名,早有耳聞。捱到一年多以後才看,也有個把原因。
一是年來比較提不起情緒來看電影,佳片似乎不是那麼多。再者丘吉爾算是「老熟人」,片中究竟如何刻畫?想來略感情怯。
我對丘吉爾的了解,始自William Manchester 的皇皇巨著 The Last Lion「最後的雄獅」。該書一套三部,每部都是七百到一千頁的大部頭,是作者十年磨一劍的力作,堪稱嘔心瀝血。作者竟沒能完成最後一部便駕鶴西去了。
前兩部我是在九十年代讀的。英美傳記文學的傳統,自然極為深厚。該書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範本。對於人物描寫之細致,既引人入勝,也時而讓人筋疲力竭。Manchester 謝世數年之後,最後一部才由另一位作者完成出版。當時我對最後一部的興趣已感淡然。總覺得是高鶚續紅樓,難有太高的期望。而第二部的結尾,恰好是「至暗時刻」開始之處,之前的歲月是他生涯的潛伏准備期。他是Chartwell宅第的主人,過著一種近乎鄉紳的生活,壘牆,種花,畫水彩,自然也心系廟堂。常常經濟拮據而以鬻文為生。對於歐陸的形勢,他固執己見,認為納粹德國必成大患。他是一個曠野里呼喊的先知,少有人追隨,卻對自己的信息執著不疑。
讀了該書後,我開始對丘吉爾的文章演說著迷。一些經典的篇章誦讀至再,滋味無窮。他的文字典雅貴重,似乎是來自大英帝國的輝煌時代,但是絕不生澀奧僻。他的語調,則是帶了貴族的慵懶,貌似不經意,其實是字斟句酌。傳說中他的「即興」演講,都是在家裡反復操練過的,包括語結或是看似在搜索枯腸的部分,其實都是有備而來的演出。
知道了這些,對電影既感期待又隱隱不安。事實證明,這部電影是值得看的。
兩個小時的時間容量很難承載丘吉爾的一生。該片只取最戲劇化的寥寥數天。從他臨危受命,到敦克爾克撤退伊始,猶疑的英國將全部信任傾注於他一人身上,後話就不必多說了。丘吉爾一生堅信天將降大命於彼,他為此而生。而「至暗時刻」正是他一直等候的時刻,他的傲慢,自信,猶疑,焦慮,一切都在這個時刻劇烈沖撞,他人生的高潮時分與歷史恰好完美重合。
影片中的丘吉爾第一次亮相,就十分令人信服。網上查到扮演者是Gary Oldman,略感難以置信。固然不乏形似,我因為看過一些丘吉爾的演說視頻,對其舉手投足,聲調抑揚之酷肖,也頗為嘆服。確如人物復生,獲得最佳演員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我猜想該片是參考了「最後的雄獅」一書的。比如丘吉爾因皮膚過敏,只著絲質內衣。常在床上用早餐,他的嗜酒如命,以及他和妻子的互動。
丘吉爾妻子Clementine應該說是一個並非次要的角色。飾演者Kristin Scott Thomas在英國病人一片中風姿綽約,如今以老妻面目出現,讓人難免有美人遲暮之嘆。在現實生活中丘吉爾夫婦昵友諍友兼具,感情甚篤。
電影中張伯倫的形象,顯然沒有脫離二戰以來的定位。也就是說,他是一位軟弱的妥協派。戰歟?和歟?如果身歷其境,這個選擇並不見得關乎個人勇氣。正像電影中所描述,丘吉爾本人也難免有寢食難安,捫心自問的時刻。張伯倫出身官宦世家,歷史證明他對希特勒的判斷是錯誤的,但是設身處地,似乎可以想像,他希望爭取到的,也許是代價最低的局面。
西線戰事江河直下,張伯倫也只好黯然辭職。彼時他已身罹絕症,來日無多了。丘吉爾在他葬禮上的悼詞,同樣是文采橫溢的傑作,其中對張伯倫其人其行的評論,不失公允和同情。這里不妨摘錄一二:
History with its flickering lamp stumbles along the trail of the past, trying to reconstruct its scenes, to revive its echoes, and kindle with pale gleams the passion of former days.
He had a firmness of spirit which was not often elated by success, seldom downcast by failure, and never swayed by panic.
He met the approach of death with a steady eye. If he grieved at all, it was that he could not be a spectator of our victory; but I think he died with the comfort of knowing that his country had, at least, turned the corner.
「至暗時刻」的片名,取自丘吉爾本人的演說辭。丘吉爾的語言魅力和機智,自然是影片的重要亮點。他筆耕之勤,著作等身,本身也令人驚異。他的六卷本二戰回憶錄,也在我的書架上,開篇雋語便讓人印象深刻:
Moral of the Work
In War: Resolution
In Defeat: Defiance
In Victory: Magnanimity
In Peace: Good Will
丘吉爾之名標史冊,不僅是因為他危難之際的縱橫捭闔,也是因為他超卓的文字天才。影片結尾引用了美國記者Edward R. Murrow的話: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
書名「最後的雄獅」尤其可稱是對丘吉爾最恰當的寫照。他自認於情性文風都屬於維多利亞時代,他是舊秩序的驕子和捍衛者。他目睹了大英帝國無可挽回的日落,盡一己之力使它免於羞辱,並有遠見地將目光投向新世界。他知道,盎格魯撒克遜文明遠沒有死亡,新的生機正在萌發。
「最後的雄獅」贈給他這樣四個頭銜:戰士,探險家,貴族,政治家。
5. 布萊丹·格里森加盟《小丑2》,他曾塑造過哪些經典角色
近日,《小丑2》再曝主演陣容,曾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出演“瘋眼漢穆迪”的英國演員布萊丹·格里森將加盟該片,出演角色尚不得知。電影《小丑》於2019年上映,一經上映好評如潮,洗汰了人們腦海中諸多關於超級英雄電影的陳詞濫調。下面我們看看他曾塑造過哪些經典角色?
“瘋眼漢”穆迪
在整個《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戲份”都不是很多,哪怕是戲最足的《火焰杯》中,他也是長期被囚禁在有七把鎖的箱子中,頂著他名頭活動的卻是小巴蒂·克勞奇。所以,如果以穆迪正主身份來算的話,瘋眼漢的戲份可能比盧平、小天狼星等人還要少。但就是這樣一個戲份不多、相貌還有點嚇人的退休人士,卻贏得了無數人的敬意。如果說他是史上最偉大的傲羅之一,應該也不過分,畢竟阿茲卡班裡一半的囚徒都是他親手抓住的。
6. 丘吉爾的幽默故事
丘吉爾的幽默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佔領荷蘭期間,荷蘭流亡政府在美國設立了總部。德克·吉爾總理幾乎不會講英語,在第一次會晤丘吉爾時,一見面,德克·吉爾伸出手,向他的英國盟友友好地說了聲 「再見」。 「先生」——丘吉爾這樣作答,「我希望所有的政治會議都像這樣簡短扼要。」
在二戰時,丘吉爾對保衛英倫有卓著的功績。戰後他退位時,英國國會擬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丘吉爾的銅像,置於公園,讓眾人景仰。丘吉爾聽後回絕道:「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喜歡在我的銅像上拉屎,所以還是請免了吧!」
一天,有人問丘吉爾,做個政治家要有什麼條件。丘吉爾回答說:「政治家要能預言明日、下月、來年及將來發生的一些事情。」 那個人又問:「假如到時候預言的事情未實現,那怎麼辦?」 丘吉爾說:「那就要再找出一個理由來。」
在丘吉爾75歲生日的茶會上,一名年輕的新聞記者對丘吉爾說:「真希望明年還能來祝賀您的生日。」 丘吉爾拍拍年輕人的肩膀說:「我看你身體這么壯,應該沒有問題。」
一次,一位媚態十足的年輕婦人對丘吉爾說:「丘吉爾先生,你有兩點我不喜歡。」 「哪兩點?」 ——丘吉爾問。 「你執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須。」 「哎呀,真的嗎,夫人,」丘吉爾彬彬有禮地回答說,「 不過,請不要在意,您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中任何一點。」
丘吉爾年輕時,曾作為一名戰地記者被俘,後來他又逃走了。希爾人出價25磅懸賞捉拿他。幾年後,丘吉爾在自己的書房裡將懸 賞他的告示配上鏡框掛了起來,並對來訪者說:「這是我的全部價格?25磅?」
一次,丘吉爾的政治對手阿斯特夫人對他說:「如果你是我丈夫,我會把毒葯放進你的咖啡里。」 丘吉爾笑著說:「夫人,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就把那杯咖啡喝下去。」
丘吉爾同意美國影片公司拍一部有關他生平的電影。影片中要出現丘吉爾65歲和86歲時的鏡頭,這一角色由一位名叫查理斯·羅福頓的電影演員扮演。當丘吉爾知道羅福頓由於扮演這一角色,將獲得數目相當可觀的一大筆款子時,他聲稱:「第一,這個演員太胖;第二,他太年輕。與其讓他去扮 演可以得一大筆錢,倒不如由我自己來扮演更合適。這筆錢應該由我來賺。」
一次,一個英國婦女攔住丘吉爾問道:「丘吉爾先生,當您知道您每次發表演說,大廳里總是擠得水泄不通時,難道您不感到興奮激動嗎?」 丘吉爾笑道:「承蒙誇獎,不過,每當我產生這種感覺時,我總讓自己記住一點:如果我不是在發表演說而是在受絞刑的話,恐怕觀眾還會多一倍。」
丘吉爾小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差。當上英國首相後,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校長和老師們都畢恭畢敬地向他匯報學校的情況。可他對這些情況毫不敢興趣,說道:「我希望見一見學校學習成績最差的那個孩子。」
那個孩子被帶來後,丘吉爾拍拍他的肩頭,親切地對他說道:「我非常感謝你,因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
1945年7月英國大選後,丘吉爾首相下台。理查德·皮姆爵士去看望丘吉爾,把大選結果告訴他。當時丘吉爾正躺 在浴缸里洗澡。當理查德爵士把這個壞消息告訴他時,丘吉爾說:「他們完全有權利把我趕下台。那就是民主!那就是 我們一直在奮斗爭取的!現在勞煩您把毛巾遞給我。」
丘吉爾有一個習慣,一天之中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一停止工作就爬進熱氣騰騰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後裸著身體在浴室里來回踱步,以事休息。二戰期間,一次,丘吉爾來到白宮,要求美國給予軍事援助。當他正在白宮的浴室里光著身子踱步時,有人敲浴室的門。「進來吧,進來吧。」他大聲喊道。門一打開,出現在門口的是羅斯福。他看到丘吉爾一絲不掛,便轉身想退出去。「進來吧,總統先生,」丘吉爾伸出雙臂,大聲呼喊: 「大不列顛的首相是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對美國的總統隱瞞的。」——兩人一陣大笑。英國從美國得到了全面的軍事援助。
一次在議會開會,一位議員在發言時見到坐席上的丘吉爾正搖頭表示不同意。這位議員說:「我提醒各位,我只是在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時候丘吉爾站起來說:「我也提醒議員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搖我自己的頭。」
丘吉爾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1922年,他因為做了闌尾切除手術,不能進行他所擅長的講演,結果競選失敗。他話:「轉眼之間,我發現自己失去了職務,失去了黨派,失去了席位,甚至還失去了闌尾。」 他的朋友們本來情緒還很沉悶,但讓他這樣一說,都輕鬆了起來。
分享:
7. 丘吉爾什麼時候上映,丘吉爾電影劇情,丘吉爾演員
丘吉爾 Churchill (2017)
導演: 喬納森·泰普茲
編劇: 阿麗克斯·馮·藤澤爾曼
主演: 布萊恩·考克斯 / 米蘭達·理查森 / 約翰·斯拉特里 / 艾拉·珀內爾 / 朱利安·沃德姆 / 理查德·杜登 / 詹姆斯·鮑弗/ 丹尼·韋伯 / 喬納森·阿里斯 / 喬治·安東 / 史蒂芬·克里 / 安吉拉·科斯特洛 / 彼得·奧蒙德 / 羅南·科爾基 / 凱文·芬德利
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7-05-25(德國) / 2017-06-02(美國) / 2017-06-16(英國)
片長: 98分鍾
8. 電影《丘吉爾》觀後感
《丘吉爾》是一部傳記型電影。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電影《丘吉爾》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丘吉爾》觀後感(1):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有時說的是他們必須許下明知不可能達成的承諾
剛看完至暗時刻,再來看這個,單從電影藝術塑造本身差了不少。看來一戰中的加利波里戰役給丘吉爾帶來的打擊太大了。他的擔心讓我想起了龍 文章 那句「我說過要帶你們回家,我說到做到」以及十分打臉的「我在南天門上還欠著一千座墳」。正好這兩天剛回顧完《鐵在燒》,63軍軍長傅崇碧說的好多人都回不來了,團長馬兆民阻擊完畢,被問到部隊怎麼樣時的回答:還是那麼粗,但是沒那麼長了。
電影《丘吉爾》觀後感(2):
被歷史車輪碾壓的丘吉爾
近幾年的關於丘吉爾的傳記電影都試圖將丘吉爾還原為一個普通人,而不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人物」。
02年的《暴風前夕》講1930S的丘吉爾仕途遇阻,加之財政危機和東山再起力挽狂瀾當上首相並打贏二戰。09年的《不懼風暴》描繪了打贏德國正值巔峰的丘吉爾遭到英國人民的「背叛」落選首相在法國的一段賦閑度假的生活。16年《丘吉爾的秘密》 將鏡頭對准了丘吉爾的晚年,罹患中風,黨中覬覦首相之位的人的蠢蠢欲動,加之家庭的矛盾集中爆發,77歲高齡再次上台組閣的丘吉爾,已經無法從容比出勝利手勢。
以上幾部影片都有涉及到丘吉爾「上不得檯面」的一面:傲慢、專橫、暴躁,不擇手段,甚至涉及到不得求證的婚外情。但都可以 總結 為偉大人物的瑕不掩瑜。而這一部《丘吉爾》則大膽的將作為偉人一面的丘吉爾置於歷史的車輪之下。丘吉爾面對「霸王行動」表現出的保守和婦人之仁究竟是不是成王敗寇的馬後炮,不好說。
電影《丘吉爾》觀後感(3):
英倫孟子3:摩頂放踵利天下
這是最近看的第三部丘吉爾的電影,作為英國歷史最受愛戴的人物,這是值得的。
這一部電影,剛好是丘吉爾在另一個時期的「努力」。繼成功實現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英法美聯軍,終於准備進行諾曼底登陸,重新奪回法國,對法西斯進行反擊。
盡管具體的背景電影沒有太多交代(當然實際上是蘇德戰爭進入相當困苦的階段,斯大林一再催促英美「開辟第二戰場」,盡管拖延出於現實原因,也出於私心,但是再耽誤,蘇聯如果被打敗,回頭英美聯軍也回天乏力),但是我們都知道戰爭最重要的就是「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做足充分准備之後,聯軍准備悄悄進行登陸作戰。但我們知道,登陸戰和搶高地、奪堡壘的戰斗一樣,都是「十則圍之」,必須有更多的軍隊耗費。
美國名將艾森豪威爾和英國名將蒙哥馬利是片中主要負責前線作戰的將領,而丘吉爾,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現在的位置就微妙了。他擔心自己的人民,英國的幾十萬年輕人就那樣失去生命,所以總是不願意讓士兵出發,總是想要有更合適的策略(更安全,更少犧牲,當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影片說贏了戰爭,而且犧牲很小。其實看資料就知道,英美的勝利還是付出了比德軍更為慘烈的代價)。將領認為他不適合參與指揮,所以他的命令,一再被忽略;他非常氣惱,卻又無可奈何。然後他又突然提出要與英國國王一起親征,當然又遭到拒絕,甚至一開始答應他的國王,回頭也來勸阻他(因為領袖親征,既是對軍隊的愛護,可以振奮士氣;但是問題就是給自身帶來危險,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最終,他只能接受,然後放棄了各種糾結(他甚至還祈禱上天,給惡劣的天氣,不讓軍隊出發),回到自己的專業工作上來,寫出振奮人心的「出兵演講」和「勝利演講」。
影片展現丘吉爾這個滑稽的階段,的確清新又驚喜。畢竟它讓人看到了丘吉爾這個小老頭的尷尬境地,忠君愛國,又幫不上忙,反而還給軍隊添亂,給將領們找麻煩。當然,回頭一想,他恰好也是丘吉爾受到人民愛戴的根本原因。他心裡裝著人民,對那群年輕的生命非常珍惜,不是說那是別人家的孩子,那是底層人家的孩子,那是戰爭必須付出的炮灰和代價。所以,他滑稽的糾結和掙扎,恰好更使人感受到他的付出。
楊朱提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而孟子則提出「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朱的觀點,是道家的「無為而無所不為」,根本上講就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人性自私,但是恰好是人性的自私成就了世界的運轉」。孟子的觀點,則與之相反,強調人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體現的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佛教大乘的價值觀,徒的價值觀「大愛能夠鑄就美好的世界」。很明顯,丘吉爾的付出,恰好是最好的注腳。也許你的奉獻,你對世界的愛和執著,只是對世界秩序的添亂,但是,不要忽略了「奉獻也是一種動力」,而且這種動力更加純粹,只是這種動力往往與世俗相悖而已。
從這點看,這部電影展示的恰好是對丘吉爾人生的第三層理解。18.5.7
電影《丘吉爾》觀後感(4):
絕不浪費時間的片子,很贊
沒有什麼大場景,全部圍繞「人」的場景來刻畫,比起那些動輒上億搞特效, 故事 情節單薄的大製作強多了。至少帶給我很多思考和共鳴
整部片子是刻畫一個偉人的最平凡的一面,包括酗酒,抽雪茄,暴脾氣等等,歷史上的丘吉爾是出了名的arrogant和tough, 影片表現的淋漓盡致,從開場到結尾,一個老人在海灘上,拋去身份, 其實他和普通老人沒有任何區別。片子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祈禱的一幕,一個偉大的領導者在判斷政治局勢和戰爭形勢,在面對不受控的軍權和不接受建議的皇室之間的無可奈何和力不從心,偉大的人也有無可奈何不知所措的時候,也會選擇用祈禱的方式表達信念,表現最真實最平凡的一面,以及一個政治家做決定的煎熬的心路歷程,而正是因為平凡人對信念的堅持才造就不凡。才有了那篇影響世界的《永不妥協》的演講。前面的鋪墊以敘述的形式展開直到精彩的演講結束,展現一個領導者在其位所做出重要決策時的心路歷程,無一遺漏的表現出來,好的與不好的,沒有隱藏,很真誠的呈現給觀眾,結尾又回到一個老人在海邊,一個平凡人和一個政治家對自己的 反思 。拋去政治家的身份,丘吉爾跟鄰家爺爺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其實沒有! 真正的點睛之筆。這部片子我給滿分。
看到有評論說看到「丘吉爾「比"V"的圖片,是「勝利」,可以很肯定的澄清一下,那張照片狗仔隊在劇組偷拍的,演員不滿比出了反手指的"V", 在英國這個反手曲手指的"V" 跟美國人比一個手指是一個意思,別沒 文化 的當成「」Victory」理解.
電影《丘吉爾》觀後感(5):
陽光背後陰影長,丘吉爾的另一面
堅持下去,並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
——溫斯頓 丘吉爾
《丘吉爾》是一部傳記型電影,圍繞丘吉爾拍攝,著重展現偉人的另一面,截取的時間段是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D-Day前的幾天。電影中的丘吉爾酗酒,抽煙,易怒,暴躁,不通情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段悲慘的經歷在丘吉爾心上留下了永恆的傷痛,1915年著名的加里波利戰役中,丘吉爾主導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登陸慘敗,英法聯軍以及盟友澳紐軍團死傷慘重,丘吉爾被免除海軍大臣職位。而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計劃在丘吉爾眼中彷彿就是歷史重演,他怎能不膽戰心驚呢?丘吉爾一會兒因害怕登陸行動會失敗而焦躁,憂慮,陷入內心掙扎的「自我折磨」,一會兒擔心年輕士兵過多犧牲而傷心流淚,由堅定,果敢變為「婦人之仁」,一會兒希望阻止登陸行動,而作出向上帝祈禱壞天氣的「愚蠢行徑」,一會又婆婆媽媽地試圖干預總指揮艾森豪威爾,變為「不可理喻」。影片還原了這位歷史偉人平凡的另一面,陽光背後陰影長,一切都是最真實的呈現,沒有美化,毫不隱藏,合乎邏輯。
9. 《至暗時刻》:我們絕不投降,絕不
「 這次戰役盡管我們失利,但我們決不投降,決不屈服,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斗,我們將在海洋上戰斗,我們將充滿信心在空中戰斗!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上戰斗!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在田野和街頭作戰!在山區作戰!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會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敵人佔領,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們有英國艦隊武裝和保護的海外帝國也將繼續戰斗。」
希望和勇氣
這是影片最後的一個演講片段,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個時刻。影片看到這里時,我的第一感受是熱血沸騰,恨不能立馬提槍縱馬、浴血殺敵。這不僅僅是因為演講中那些激盪澎湃的措辭語句,更重要的是,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我切身地感受到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充滿勇氣的時刻。
就像瘦弱的史蒂夫羅傑斯,被高大的小混混打倒在地,仍吃力地爬起來,擦擦嘴上的血漬,然後喘著氣倔強地告訴小混混:「我還能和你打上一天」。面對侵略 面對亡國滅種,人類內心的不屈被徹底地激發出來。但是想要追求和平 就要有話語權;想獲得話語權 就要展現你的實力。而在戰爭中,除了你的槍炮坦克要更先進,你的戰略戰術要更有效,你的人員素質和裝備要更精良外,更重要的是,不顧一切去贏得勝利的勇氣和決心。正是因為這種一往無前的氣魄,才能給人類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時代 帶來了勝利的轉機。
電影中的丘吉爾是孤獨的,他沒有朋友,很少的支持者,國王不信任他,對手在等待他出醜,反對他的一切決定。30多萬人的性命在他一念之間,他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才能在戰爭降臨的前一刻還鼓舞人民不放棄希望,背地裡還要對付射來的明槍暗箭。在大廈將傾之際,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戰時首相。整個國家的存亡壓在他的肩頭,而錯一步,國家將危在旦夕。那一刻的丘吉爾也像我們平凡人一樣,迷茫過,懷疑過,認為自己是錯的。尤記得他在雜亂的房間中,如同孩子般的沮喪神情。然而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在於在如此黑暗沒有光明環境下仍然沒有放棄,咬著牙堅強地往下走。在得到國王支持和民眾的意志後,他的步伐是如此堅定,那一刻出現在他的身上的光,就是至暗時刻中的希望。正如結尾中所說的,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非終結,重要的是我們前進的勇氣。
無疑,這部至暗時刻是一部好電影。除了最後激動人心的演講之外,它也帶來別的優秀元素。
光的利用
光,象徵著光明,象徵著權利,象徵著希望。
導演在《至暗時刻》中,對光的使用是極其吝嗇和考究的,對每一寸光都有認真的規劃。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來說明:
影片開頭,工黨對保守黨咄咄逼人的詰問,光給了處於優勢的工黨,黑暗之下保守黨們啞口無言憤怒揮手,張伯倫擦去額頭的汗珠,目光投向一把空空的椅子。
在丘吉爾的就職演說中,光給了丘吉爾,周遭寂靜無聲,沒有聲援,沒有反對,同僚的目光都在關注張伯倫的手帕,這道光是孤獨的,英雄是孤獨的。
在丘吉爾最彷徨無助的時候,國王親自上門拜訪,給予他莫大的支持。而丘吉爾也聽從了國王睿智的建議,在底層的民眾中獲得鼓舞和支持,堅定了自己抗爭下去的決心。而就是在那個昏暗的房間內,一盞閃著微弱亮光的燈,照亮了整個房間。也就是在這個房間中,英帝國權力最大的兩個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點亮了為這個黑暗的時代指引希望的明燈。
最後一場演講,燈光從天花板投下,不偏不倚地照在丘吉爾身上。黑暗中的人們在他充滿能量的演講中蓄勢,等待一場爆發。此時的丘吉爾,得到了國王的支持,繼承了人民保家衛國的堅定意志,不再動搖,不再迷茫。他用銳利的詞鋒,大聲地告訴那個法西斯獨裁者:我們絕不投降,絕不!
手帕抬起,掌聲雷動。
鏡頭語言的運用
當然,除了光以外,影片還有別的元素值得玩味。
在整部影片中,導演在很多的地方都靈活地運用了鏡頭語言,向觀眾傳遞著各種信息。給我印象最深的,有這幾個片段:
在丘吉爾去法國,鼓勵法軍在歐洲戰場上 和法西斯戰斗的飛機上,他俯視下面的人群;而之後 在他最彷徨不住的時候,他走向了人民中間,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在鮮明的對比下,其實潛台詞:只有走向人民,傾聽群眾內心的聲音,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獲得巨大的力量。領袖給予人民以指引,人民給予領袖以力量,相互成就,推動著人類發展的進程。
丘吉爾在洗澡時,女秘書在門口打字。丘吉爾說了一句,我要出來了。當女秘書意識到有什麼不妙的時候,丘吉爾已經光著大腚走出洗澡間。
其實設計這樣的鏡頭,潛台詞:這個66歲的老頭做事雷厲風行,說干就干。也正是這樣的性格,才在後面敦刻爾克的時候,雖然丘吉爾心中對於是戰是和 有些猶豫,但是本能地採取行動,徵集漁船上前線,才保住了30多萬老兵,保留住了最後反敗為勝的本錢。
還有接下來的鏡頭,為吸引德軍的注意力,減少德軍對敦刻爾克的大批英國軍隊的關注,加萊的士兵得不到丘吉爾下的撤退命令,尼克爾森准將在廢樓的最底層,仰望天空,伴隨丘吉爾的演說,隨後就是飛機投下炸彈……
潛台詞:從某種角度說,就是丘吉爾的決策 導致了這些士兵的死亡。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性,不論是怎麼樣 從大局出發,得到的正確決定,在戰場上消耗的 都是戰士的生命。
這類的鏡頭語言在影片中還有很多,這也是至暗時刻這部電影中,值得不斷玩味的地方。
不同的丘吉爾
在歷史課本上,丘吉爾總是和肥胖,雪茄,強硬等關鍵字關聯。書上描寫的他,是一位高瞻遠矚,意志堅定的偉大領袖,帶領著英國人民,聯合了法國等盟軍,頑強地和獨裁者抗爭,並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他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遙遠不可及的。
然而,在這部影片里,丘吉爾似乎有些不同。透過攝像機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風口浪尖上,承受著巨大壓力的老頭,在廟堂之上被掣肘之時,通過秘書桌上的親人照片,通過地鐵上的誠懇訪談,找到了抵抗到底的決心與信心。當他的氣概通過一個個普通老百姓之口,堅定地對法西斯說出絕不投降時,才真正穿過熒幕,穿過70多年的歲月屏障,直擊我的心裡,這就是我為什麼特別喜歡地鐵那段劇情的原因。
影片除了立體地描繪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丘吉爾肖像外,也試圖通過鏡頭 告訴我們,為什麼歷史選擇了丘吉爾帶領了英國,甚至是歐洲走向了勝利?為什麼是他?
電影中有個細節,就是丘吉爾身邊的秘書第一次去戰時內閣的地下基地時,用了很多圓形和方形的鏡頭。
例如這個鏡頭
還有這個鏡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特寫鏡頭 無一不在暗示,規則,秩序。對白中也提到,一旦泄露機密 就會有嚴重的處罰。
而資料室,更是極為保密的地方。但是,丘吉爾為了向秘書說明放棄加萊駐軍的理由,直接帶著她進入禁區並詳細地講解。
為什麼?
因為他想要做!想做就做,他一直是這樣一個人,我行我素,特立獨行!之後也是,想坐地鐵就去自己獨自去了。
那為什麼要表達丘吉爾的這個特質呢?別忘了,戰爭往往就是破壞規矩啊。希特勒發動戰爭,本身就是不合規矩,破壞了秩序!
而帶著秘書闖入禁區,一推門,方形的窗框,潛台詞:打破規矩!
這些都告訴我們,丘吉爾從來就不是墨守成規的人,否則他不會力排眾議,因為這本身就不合規矩,他只按照自己的內心去行事!
破壞規矩,一切遵從於內心!你的行為,有些是給別人看的,有些是內心想做的,只有內心堅定想去做一件事,並讓大家看到你的心,這才是最關鍵!
丘吉爾向來特立獨行,不按照規矩來,他也不會過多考慮他人的感受,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用句俗語來形容,這就叫:想起一出是一出。他讓所有人都看到了其內心的強大和堅毅,因此才能產生感召力,最終獲得支持!也正是這種怪咖,才是在至暗時刻力挽狂瀾,改變英國命運的唯一人選。
真實的歷史
至暗時刻是一部人物傳記題材的沖奧片,影片的設定 借鑒了大量的歷史史實。然後 為了更方便刻畫人物,影片對一些歷史人物和史實,做了一些藝術加工的。
比如這部電影對張伯倫的刻畫。影片中 張伯倫在丘吉爾上台後,從中作梗,他為了求和,不惜暗地謀劃讓丘吉爾內閣倒台。
而歷史上,在丘吉爾上台後,張伯倫是盡全力支持的。丘吉爾上台是因為反對黨的擁護,而保守黨的人心還在張伯倫這里。盡管之前受辱下台,張伯倫還是在各種場合多次鼓勵保守黨人支持丘吉爾,也符合他老牌紳士的作風。影片中丘吉爾「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的就職演說,由於張伯倫不表態,演講結束後議會鴉雀無聲;而歷史上這次演說得到了381票對0票的絕對支持。
再比如 保守黨內最擁護的首相候選人 ,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影片把他塑造的 就是天生看不上丘吉爾,從一開始就是對手。其實真實的哈利法克斯,和丘吉爾私交不錯。兩個人在「對德國,英國是戰還是和」的會議上,確實唱了一出對台戲。從1970年公開的會議記錄上看,當時會議的決策層 共5人,除了哈利法克斯堅決地要求議和外,其他人 很快就被丘吉爾說服,同意不跟德國和談。為此 哈利法克斯 還揚言要辭職,丘吉爾中斷了會議 拉著他去花園密談一會兒,哈利法克斯表示自己不會辭職。並在丘吉爾以內閣名義,宣布英國不跟德國和談時,哈利法克斯 也沒有表示反對。
其他的 還有一些細節 就不過多在這里展開。知乎的其他大神 也分析了很多。
總體來說,至暗時刻是個電影技術出色,配樂到位,光線運用合理,劇情跌宕起伏,演員發揮極為出色的優秀影片。唯一有點小瑕疵 就是作為一部政治人物題材的電影,裡面有很多的政治隱喻,歐洲大陸的政治傳統。觀眾對其了解不多的話,在觀影中會不明所以,略覺枯燥。
10. 至暗時刻觀後感
在大一第一學期時我看了當年豆瓣上評分最高外語電影榜單上排No。6的《至暗時刻》,整部電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所以想推薦給大家。
這部電影講述二戰時期丘吉爾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首相期間面臨這最重要的抉擇:是和納粹簽訂協議作出妥協,還是團結人民奮起反抗?
這里我想說說最主要的兩個角色及其扮演者:
丘吉爾扮演者:
加里·奧德曼(GaryOldman)
丘吉爾私人打字員扮演者:
莉莉·詹姆斯(LilyJames)
Gary大神單憑這部電影就獲得2017年美國棕櫚泉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第75屆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還有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跪地膜拜)
Lily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英國女演員,因為她的外貌很具有英倫風,極具辨識度,同時她還是電影《灰姑娘》和《極盜車神》的女主角。
看完這部電影,我被丘吉爾的智慧和魄力所折服。他臨危受命,在嚴峻的戰爭形勢下果斷地領導大英帝國的子民對抗外敵守衛家園。影片的節奏、色調和BGM的'協調配合給人一種緊迫感,讓觀影者也深切地感受到丘吉爾當時做抉擇的艱難處境,看到最後又被他的決心和勇氣打動,從而給觀眾留下了不一樣的體驗。
同時,我十分佩服主演GaryOldman」整容」般的演技,為了飾演丘吉爾這個身材肥胖並帶有口音的英國人,他要用到特效化妝,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大神的發揮。Oldman是一個在表演上的完美主義者,在飾演丘吉爾時,他把外貌、聲音、走路姿勢、還有叼著煙斗的小動作都近乎完美地還原出來。
在影片中,給我留下影響深刻的有以下幾個片段:(1)剛上任時丘吉爾去見國王喬治六世;這個片段有幽默成分,尤其體現在丘吉爾向喬治六世進行吻手禮後,喬治六世把手伸到衣服後面擦乾凈,把嫌棄的內心獨白用細節表現出來,實在讓人忍俊不禁;(2)丘吉爾喜歡反手比「V」的手勢,他的打字員告把「V」的另一層粗俗的含義告知他時,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像個孩子一樣笑出來,笑個不停。這時候,我看到了丘吉爾的另一面活了,人物形象瞬間立體呈現在我面前。
(3)丘吉爾在上班途中「出逃」,獨自乘坐倫敦地鐵上班,他在地鐵里問普通民眾,「要是納粹來了,我們要和他們和平協定嗎?」這時候,丘吉爾親民的一面出現了,他想聽聽組成這個國家的人們的想法。而民眾們紛紛表示不贊同,堅定地說要抗爭到底。於是他從群眾中獲取到力量。他不再猶豫不決,因為他聽到了大英子民內心的真實想法,沒有人願意退縮,沒有人願意把家園拱手相讓。這一段實在令人感動。(4)丘吉爾作戰前演講。我覺得這是全片的高潮,也是我最喜歡的一part,場面氣氛配音加上人物的表演把全片推向了高潮,把丘吉爾那番振奮人心的演講以藝術化呈現,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內心情緒也隨著情節發展而波動。我在觀看這一幕的時候,激動地留下了淚水,忍不住為丘吉爾這個偉大的人物和加里·奧德曼這個偉大的演員而鼓掌。
以上是我觀看《至暗時刻》這部電影的感受。個人建議可以和電影《敦克爾克》(同年豆瓣評分最高外語電影No。7)一並觀看,更能了解和體會那段有關二戰的歷史和丘吉爾這個非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