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塘集中營的女俘被日軍糟蹋了嗎
江塘集中營女俘糟蹋肯定是有的。
【歷史背景】南京浦口集中營曾爆發4次暴動,很多優秀共產黨員犧牲在暴動中,4000多人的戰俘營,抗戰勝利時最後逃出來的只有三四百人。而整個南京大屠殺中,被日軍屠殺的戰俘更是達到了十幾萬人。
據該劇導演金韜介紹,反映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視劇不少,但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被忽略了,那就是南京浦口集中營曾爆發四次暴動,很多優秀的共產黨員犧牲在暴動中,四千多人的戰俘營,抗戰勝利時最後逃出來的只有三四百人。而整個南京大屠殺中,被日軍屠殺的戰俘更是達到了十幾萬。金韜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這些烈士,應該有個交待,更要告誡後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所以,電視劇《江塘集中營》就以現在已知的史實為基礎,重點描寫了集中營中「敵中有我、我中有敵、鬥智斗勇」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在那個特殊的「戰場」上的殊死搏鬥。「我覺得整個故事就像抗戰時候的『無間道』,題材非常新穎,是所有抗戰題材電視劇中沒有拍攝過的。」
為真實再現那個時代浦口戰俘營的場景,金韜率劇組在安徽明光搭建了一處與原型比例近乎1:1的戰俘營,該劇80%的篇幅都是在那裡拍攝完成的。開拍前半個多月,全體演員提前進入陰暗潮濕的「集中營」,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體驗當年的戰俘生活。金韜規定,演員進組後每天要長跑5公里,他自己有空也帶頭參與。此外,演員們還要進行拼刺刀、沖鋒等軍事訓練,此舉的目的是把他們臉上安逸生活留下的痕跡去掉。劇組還嚴格規定每一個演員都不準串戲,必須全身心地融入到故事、人物中去。
這個電視劇是以浦口集中營為原型的,主要是描寫南京浦口集中營、深刻揭露侵華日軍非人道虐待戰俘,這部電視劇的原名是《浦口1945》,由於該劇聚焦的是日軍戰俘營的故事,《江塘集中營》表達更能現實准確,於是到了後期該劇由《浦口1945》更名為《江塘集中營》。江塘集中營是侵華日軍在中國設立100多個戰俘集中營之一,位於南京浦口,該集中營曾關押了五六千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戰俘,曾爆發4次暴動,許多國共兩軍戰俘在暴動中犧牲,最後逃出來的不足千人。 所以說江塘不是一個地名,是一個集中營的名字.
2.老兵們回憶,戰俘營三面環水,設有三道鐵絲網,四周設有崗樓。日軍強迫戰俘每天進行16小時以上的苦役勞動,吃的是凍壞的山芋、麥麩子或者是整煮的麥子。因為沒有廁所,戰俘們吃的整煮的麥子不容易消化,拉在煤堆上發芽長草到處都是。有時鬼子還放狗咬戰俘,曾咬死過多人。每天早上,日本軍醫都要指揮戰俘抬死人到壩子窯亂葬崗子,草草埋掉。也有一大批軍人進行反抗,先後發動了4次暴動。最大的一次暴動有1000多人參加,但大多數人被鬼子打死後扔進大河中,只沖出去幾十人。在戰俘營旁的大河裡和亂葬崗子上,至今仍有累累白骨,長眠在此的抗日英靈至少達4200人以上。因為戰俘營初期是分6批從各地押運了5000名俘虜來到這里的,其規模長期保持在5000人左右,戰俘人員不足時就補充新的人員,至抗戰勝利時倖存者只有800多人。1989年,為了紀念戰俘營死難將士,浦口區政府在戰俘營舊址上重新豎立紀念碑。
具體暴動事件: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傍晚,戰俘們先後從煤場、碼頭回到戰俘營。日軍警衛隊按慣例在操場上集合點名。就在這時,有一個戰俘大喊:「吃煙吃酒咧!」這是暴動計劃中規定的行動信號,戰俘們揮舞鐵鍬、木杠,向在場的日軍和附近的門衛、哨兵沖去,打死數名日軍,奪得一挺機槍與數支步槍,沖出戰俘營柵門,沿著窄狹的鐵路堤埂奔跑。這時迎面開來一列火車,擋住了戰俘們的去路,他們只得跳進堤埂兩旁的江水中,往江岸游。日軍警衛隊乘機從炮樓、崗亭、艦艇上一齊開火,當場打死一百多人,又有一百多人在江水中淹死,最後只有三十二名戰俘跑了出來。一九四三年四月、一九四四年二月,這個戰俘營又進行了暴動,共有一百多人逃離。
英雄們:
淞滬戰場上著名的「八百壯土」,就被關押在南京戰俘營,慘死過半。據統計,日本戰犯共殺害中國被俘人員和無辜百姓949814人;並屯、驅逐居民401萬人;掠奪糧食2700萬噸,掠奪煤炭22億噸,掠奪鋼鐵2000萬噸……
楊養正,是「八百壯士」唯一的倖存者。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拉開了序幕。日軍利用優良裝備步步進逼。可是,當他們打到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時,卻遭到了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的頑強阻擊。堅守四行倉庫的中國官兵,雖然只有四百多人,但是號稱「八百壯士」。
今年93歲的楊養正,當年是一位排長。在病榻上,他向《驚暴》一片的編導記者們揮淚講述了當時堅守四行倉庫、抵抗日軍進攻的情景:「這個戰鬥打了兩個半月以後,日本軍隊突破了我們的大場防線。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從10月26日晚上進入,四天四夜不停地跟敵人戰斗,我們犧牲了五個戰士,有32人受傷,而日本鬼子被我們打死的就有兩百多人,打傷的就更多了,估計有五六百。」楊養正在戰斗中,左眼被流彈擊中。
在完成掩護任務之後,「八百壯士」的倖存者撤入租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租界,這支孤軍成了戰俘。
「分五批,把我們這三百多個戰士分而治之。最苦的一批是到長江的裕溪口,給他們運煤,淮南煤在那裡裝船,共50個人。」楊養正就是這50人中的一員,「把我們轉送到南京老虎橋。」楊養正說,南京戰俘營里關押著3000多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的戰俘。「每人每天都重復著繁重的勞動,背負著一兩百斤重的礦石要走過細細長長的船跳板;裝得少了,或者抬得慢了,日本兵就會用腳踹,用槍刺。因此,不想任人宰割的被俘官兵,一旦找到機會就想法逃跑。」楊養正就是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來的。
倖存者:
戰俘營倖存者之一的鄭貴秋老人已經85歲了。他是湖南長沙望城縣人,1938年參軍,主要在浙江與日軍作戰。鄭老至今記得衢州守城戰中,他們全團彈葯消耗殆盡、破城突圍。「出城後我藏在茭瓜水塘中,鬼子到水邊洗飯盒時,我以為被發現了,扳了3下扳機也沒打出子彈,原來槍口被泥堵住了。不過響聲暴露了目標,連我一起,有29個人被俘了」。被俘後,他被鬼子押回城中抬屍體,中國軍民屍體被集中堆到游泳池,日本兵屍體每具卻還用白布包裹。後來鄭貴秋又被押送到蕪湖江對面的裕溪口戰俘營。1942年下半年,淮南鐵路被抗日隊伍破壞中斷了,裕溪口沒有煤來,1000多名戰俘被轉押到浦口戰俘營。鄭老在六中隊(特務隊),主要從事燒窯、泥瓦活和抬死人,每天都要抬死人,最少一天抬五六個、最多的一天抬了39個。那些還有一絲氣、還沒有死的戰俘被抬走時以及被埋時的情景,鄭貴秋說自己一輩子都忘不了。戰俘營非人的生活經歷還造成了他的一個習慣,就是在單位食堂吃飯時一定要站在門外吃。
戰俘營的另一位倖存者馮金秀先生,4個月前不幸中風,目前病情仍很嚴重,右手不能動,但是昨天仍然堅持要到紀念碑祭拜戰友。馮金秀,河南雄縣人,13歲頂替別人被抓了壯丁,抗戰時他在山西和日本軍打了3年仗,和鬼子拼過刺刀,他的頭上和肩膀上都留下了傷疤。在太原戰役中馮老被俘,來到浦口戰俘營後,他被編入四中隊。他至今還記得,在戰俘營中吃的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經常肚子痛。冬天、夏天就一件衣服。冬天幹活一熱棉衣都濕了,晚上沒有被子蓋,許多人因此病倒了。在戰俘營中天天有人死,他也拖過死人,3個人用草包拖一個死人,到了亂葬崗子,扔下屍體就完。1944年,馮金秀和另外兩個同伴成功從下水道中逃到戰俘營邊的大河中,然後游水逃跑了,先後跑到江浦高旺、星甸一帶,被當地老百姓收留。
李成強老人今年82歲,1943年他的父親從裕溪口戰俘營回到肥東老家,將全家帶到了浦口新炭場,從此他就在戰俘營做工,和戰俘們一起抬煤炭,對戰俘們悲慘的情況記得清清楚楚。「記得1944年下大雪,第二天早上死了17個戰俘。還有就是有一天兩個戰俘搶槍逼一條船往上游開,鬼子發現後將兩人抓了回來。後來戰俘營鬼子命兩人給自己挖坑,浦口來了兩個鬼子與戰俘營兩個鬼子爭執一番後將兩名戰俘帶走了,這兩個戰俘因此活了下來。」在與戰俘共同勞動時,李老還認識了兩個老鄉。為了幫助這兩人逃跑,他在家中挖了個地道,為了洞口附近土的顏色與屋內地面一樣,掃了一個月的地,洞口上還用奶奶的馬桶做掩護。在救第二個老鄉時,日本人的狼狗追到屋內,幸虧馬桶的臭味,狗才沒有聞出來。這兩個人,一個是新四軍,後來跑到上海給他來了一封信,再後來路過浦口時給他家送了大米和火腿;一個叫章學智,跑到江浦安家立業,李成強和他交往幾十年。
3今天的浦口: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將浦口鎮和由江浦縣劃入的浦鎮合並,成立西浦區。1950年,西浦區改稱第八區。同年6月改稱第七區。1955年在原第七區基礎上改為浦口區。以駐地浦口鎮得名。
浦口區轄3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70個社區居委會、105個村委會。面積913.08平方千米,人口48.35萬人。
2002年4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以原浦口區和原江浦縣的行政區域為浦口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珠江鎮。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設置了大約100個戰俘集中營,他們設置戰俘集中營是為了折磨虐待戰俘,為了恐嚇與之作戰的中國人民們,是為了進行他們的殘酷的殖民地統治,是為了滿足他們變態的折磨欲,他們用戰俘們做細菌實驗,把他們當練槍法的活肉靶子
後來當然是日本投降了,然後這里就成立了紀念館,立了紀念碑,在江蘇南京.
Ⅱ 四行倉庫最後一個老兵是誰,他做了哪些事情
電影《八佰》上映,一時間好評如潮,國人看到了中國戰士為抗日做出的努力和犧牲。也了解了上海四行倉庫,這一段艱難的抗戰史。電影中,團長謝晉元說:「東北淪陷了,華北淪陷了,但是現在,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這番話,讓人聽了熱血沸騰,也不禁讓人想起《士兵突擊》中鋼七連的口號:「不拋棄,不放棄。」
楊養正老人抱著謝晉元像痛哭
同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92歲的楊養正不顧高齡重返四行倉庫,並抱著團長謝晉元的塑像痛哭。當得知電影《八佰》籌拍時,楊養正老人十分開心。雖然當時已經失明,但還是希望能早日看到那部電影。不幸的是,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時25分,八佰壯士中最後一名老兵楊養正,也在醫院病逝,享年96歲。
Ⅲ 八百有人活下來嗎
每當我們提起中日戰爭是,可能想起的都是百團大戰;武漢會戰等等戰役。可是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兵人,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捍衛自己的祖國。他們就是—八百壯士.可能有些朋友對他們並不熟悉,可是當我們提起那個著名的四行倉庫,相信您一定不陌生。
是他們在外族入侵面前,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與闖進家園的敵人死拼到底,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正是有了這種英雄的犧牲精神,中國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八百壯士誕生背景
八百壯士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時,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第524團奉命退守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全國軍民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相信大家最近都被電影《八佰》刷屏了吧,八佰電影中的原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八百壯士.
當時八百壯士奉命堅守在四行倉庫,上方下達的命令是死守,根本沒有說過要堅守的時間以及難度。我們的八百壯士們就這樣在炮火中守了四天五夜。當時的四行倉庫北面和西面已經被日軍所佔領,如果四行倉庫再失守的話,上海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甚至直接會影響到後方的南京(當時的首都是南京),可想而知,這將會是一場多麼激烈的戰爭,當時的團長謝晉元就下達了死命令,一定要死守四行倉庫,讓與倉庫只有一河之隔的美國和英國人看看我們中國軍人的血性。此外,當時的部隊總人數實際上並沒有八百個人,
僅僅只有四百五十多人,可為了欺騙敵人,謝團長便對外宣稱有八百個人,這便是八百壯士的由來。八百壯士中的每一位都用自己的鮮血來祭奠我們沉睡中的祖國,希望他可以盡早蘇醒,讓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可以不再受列強的侵襲,可以恢復往日的繁華。
楊養正的作戰時刻
講起八百壯士中的最後一位,您可能並不認識,可他卻有一個十分充滿正氣的名字—楊養正.楊養正的本名叫做楊德余,他十八歲便參了軍,當時的直屬上司就是謝晉元,楊養正先生在2010年去世,享年96歲。
1933年時楊養正為了全家的生計,便報名參了軍,隨後又被派去參加了淞滬會戰。當時的楊養正只有19歲,他和許多的同時期的戰友們一起參加了四行倉庫的守衛工作,四行倉庫是出名的易守難攻,楊養正心裡知道,在日軍猛烈的炮火沖擊下想要守住四行倉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且四行倉庫位置特殊,當時全世界的眼睛都放在了這場會戰當中,軍人們要忍受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心靈上的折磨,這場會戰持續了四天五夜,楊養正就四天五夜沒有合眼,後來記者采訪他的時候,問道:您心裡難道不害怕嗎? 楊回答道:軍人就是要服從命令,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在采訪最後的時候,楊養正先生甚至表達出了他覺得很慚愧,因為他覺得一個軍人可以為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戰友而奉獻,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他不需要別人把他當做英雄一樣來對待,這會讓他感覺十分慚愧,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死去的戰友和數萬名同胞。現在讓我們把視線轉回到作戰的時候,當時的楊養正被飛來的流彈所傷,導致左眼脫落,隨後的漫長歲月中,楊便靠著右眼走過了自己漫長的歲月
接到撤退命令
1937年十月30日,蔣介石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然而此時的戰役並沒有獲得成功,此時撤退,無疑會加大日本人的自信,削減中國人民的信心,可軍人就應該服從命令,無奈之下謝晉元團長帶領將士們撤退。
期間又遭遇了日本人的強烈打擊,楊養正等人與部隊分散,被日本人俘虜,之後楊養正等人又被帶到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日軍集中營進行勞動,承受非人的勞逸,於是在三十多個戰友的合力下,他們最終逃了出來。
逃脫之後的楊養正非但沒有退縮反而又重新加入了抗日戰爭的隊伍中,在長達九年的侵華戰爭中,中華民族損失慘重,無數平民喪失了自己的家庭與生命,晚年的楊養正也經常會做夢夢見當初的那場戰役 。
當初沒有升起來的國旗其實一直都沒有倒過,永遠立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這就是為什麼楊養正這次撤退是戰略性撤退,四行倉庫守衛戰給每一個企圖吞並中國的列強都上了一課,這就是中國軍人的力量。
結語
英雄眠處聽雷霆,狼子野心喪破膽。楊養正先生死後,參與四行倉庫守衛的全部人員至此都已離世,他們用生命與鮮血來教會我們什麼是民族大義,什麼是民族精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八百壯士們教會我們的道理。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沒有天生無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八百壯士最後一位倖存者的離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國家的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應以史為鑒,警鍾長鳴。
Ⅳ 淞滬八佰壯士現在還有幾個活著
2010年12月16日,「八百壯士」中最後一位在世的戰士,享年96歲的楊養正與世長辭。
Ⅳ 楊養正的簡介
楊養正,是抗日「八百壯士」最後一人(楊養正老先生去世時,冒出「另一壯士」楊根奎,但其提出的證據不能和楊養正老先生一樣得到充分得考驗)。
1937年10月31日,部隊奉命撤入租界,被租界解除武裝,送進「孤軍營」。1941年-1942年底,楊養正先後被日軍關押在寶山營房、南京老虎橋第一模範監獄、安徽蕪湖對岸裕溪口,後成功逃出。1944年住進重慶長壽第九教養院,1949年,被安排進入重慶南岸副食品水產公司工作,先後生育5個子女。1977年至今,退休居住在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街。
「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斗守戰場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
這首《八百壯士》歌描繪的是68年前淞滬會戰時堅守四行倉庫抗擊日軍的一群中國官兵。68年了。
68年硝煙散盡,迷住多少人的雙眼?68年前的滿腔熱血,在幾代人的胸腔里滾滾欲沸?68年後,昔日八百壯士安在?
山城,重慶,7月流火。
彈子石正街5號,這個一般重慶市民也未必熟悉的地方卻自有一股肅穆的涼意。頂著炎炎烈日,走上幾級台階,在幾間破舊低矮的平房裡等待著的就是一位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和他的傳奇。楊養正,91歲,左眼失明,右眼剛動過白內障手術,你看不到他的眼神,但是通過這八百壯士惟一倖存者的講述,你可以感受到那股凝聚著凜冽戰意與豪邁血性的歷史正向你撲面而來。
Ⅵ 八佰歷史背景
電影八佰歷史背景:
一、淞滬會戰爆發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當時中國尚未統一,國內還存在很多軍閥 一個國家居然存在三個政府,此時日軍在上海主動發起攻擊。8月14日南京政府發起反擊,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候國人同仇敵愾上下一心決心保衛祖國,各路軍閥也都放下昔日的仇恨不再內戰槍口一致對外。
淞滬會戰打的相當慘烈,在此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前後共投入75萬餘人,包括老蔣的精銳嫡系中央軍 還有各路地方軍閥湘軍桂軍滇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日軍海陸空共投入30餘萬人。
二、戰爭失利掩護撤退
戰爭持續三個月由於武器裝備低劣,老蔣指揮不當還有軍閥派系太多不好指揮,地方軍戰鬥力低下等原因,最終以國軍損失30多萬日軍損失5萬多的結果結束戰爭。
在此次戰爭後期老蔣令88師524團留一個營的人留守四行存庫與日軍周旋目的。是營造國際輿論的抱到與支持,想取得英法美的支持援助。
電影八佰就是以這個背景開拍的八佰壯士在四行倉庫堅守四天四夜,最後撤退至英租界。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堅持戰斗的一身肝膽,明知此去不歸,依然身圍炸彈縱身跳下同歸於盡的不回頭,明知此生再難見爹娘妻兒,仍然為國捐軀的一往無前……沒有人願意犧牲,卻有人不得不犧牲。
吾輩當自強,勿忘國恥!
八佰壯士後續
1、撤退英租界
10月30日,大部隊突圍成功。掩護任務完成後,謝晉元接到國軍統帥部命令撤退到上海公共租界。沒有想到的是,孤軍一進入租界,日軍就向租界當局施壓。
結果這只孤軍被英軍繳械,被安置在膠州路的一座廢棄軍營(史稱「孤軍營」)內,由白俄雇傭兵看守。名義上雖不是戰俘,實際上和戰俘一樣失去了所有自由。可嘆這樣一支英勇善戰的威武之師,此時就像一隻被拔了牙的老虎困在鐵籠子里。
2、開辦小作坊支援抗戰
被看押期間,謝晉元教育戰士們要不失軍人精神,加緊操練隨時准備重返戰場殺敵。在上海各界力量的幫助下,孤軍建起了宿舍、廚房、禮堂、球場等生活設施,並且還開辦了制皂、織襪、毛巾等小作坊。所得收入除補貼生活外,全部用於支援抗戰。
1938年8月11日晨,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孤軍營」全體將士破例升起了國旗。此舉遭到租界當局和萬國商團外籍軍隊的干涉和圍攻。為保衛國旗,戰士們赤手空拳與敵肉搏,4人犧牲,100餘人受傷。
當日下午孤軍被送往外灘中央銀行大樓幽禁。為反抗租界當局的暴行,謝晉元發動絕食斗爭,最終在上海愛國同胞的積極聲援下,租界當局被迫做出讓步,將他們送回孤軍營,奉還國旗,撫恤死難壯士,並公開道歉。
3、日偽策劃暗殺了謝晉元
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政權。日偽企圖勸降謝晉元,遂指使汪偽政權的「二號人物」陳公博親赴「孤軍營」勸降,並以偽陸軍總司令這樣的高官要職相誘。結果謝當面將委任狀撕毀,陳公博也被罵得狗血淋頭而逃。
後來,陳公博並不死心,又多次「好言相勸」,謝終不為所動。見謝晉元如此「不識時務」,日偽又策劃了對謝晉元的暗殺行動。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8日,日軍突然攻入「孤軍營」,將手無寸鐵的孤軍340餘人全部俘獲。日軍原打算將其改編為偽軍,遭到毅然拒絕後,又企圖將他們殺害。
不過懾於這支軍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軍最終未敢動手,後將他們分散押解到浙江諸暨、杭州、南京孝陵衛、南洋的新幾內亞等地做苦工。
孤軍的一部分人在日軍非人的苦工奴役中相繼死去,但活下來的人一直沒有停止斗爭。例如,被遣往浙江諸暨的一支孤軍奪取日軍的槍械後,加入了當地抗日游擊隊;1945年日本戰敗,被押到新幾內亞的36名孤軍軍官將負責看押的日軍小隊抓了俘虜。
4、抗戰勝利後
抗戰勝利後,孤軍倖存者從各地陸續返回上海,總計100餘人。他們請回謝晉元的遺孀凌維誠,沿老團長的陵墓四周搭棚居住,誓為老團長守靈。
後來內戰爆發,他們不願捲入內戰,遂解散各謀職業,大部分隱姓埋名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十分艱苦。上海解放後,陳毅市長曾親自為這些孤軍壯士安排工作。
但他們在後來的「四清運動」和「文革」動盪中都受到了沖擊,有一些人遭迫害致死。「文革」結束後,餘下的人都在政府的照顧和善待中頤養天年,壽終正寢。
2010年12月17日,孤軍壯士之一的楊養正老人以96歲高齡在重慶辭世。如今,謝晉元的四百壯士中僅有92歲的楊根奎老人一人尚存人世。
網路-謝晉元等八百壯士
Ⅶ 右眼被留在四行倉庫的英雄,他的一生有多傳奇
眾所周知,現如今人們有這么美好的生活,實際上都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回來的,對此,後輩們在不斷前行的同時,謹記歷史,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戰役,主要講述的就是八百名壯士在四行倉庫對抗三十萬日軍,並奮戰四天四夜的故事,而今天我要講的這位主人公便是電影《八佰》中「八佰壯士」最後一位真英雄,右眼被留在四行倉庫,96歲高齡時去世
Ⅷ 楊養正的逝世
89歲的楊養正2010年12月7日因肺部嚴重感染、心功能衰竭入院治療。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時25分,八百壯士」中最後一位倖存者楊養正,在重慶中國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與世長辭。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靈堂里播放的不是哀樂,而是《大刀進行曲》。激昂而悲壯的樂曲,讓人心中一凜,也串起了這位剛剛過世的96歲老人的人生。
楊養正,生於1914年,於2010年12月16日辭世。當年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至此成為絕唱。 靈堂設在南岸區彈子石祥和人家小區,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早晨8時,香燭已經插滿香盆。親屬們說,從前晚搭好靈堂,一夜都不斷有人趕來悼念。 拿來《大刀進行曲》伴奏帶的,是重慶關愛老兵志願者組織的志願者。他們還送來了央視為老人拍攝的紀錄片。站在老人遺像前,幾名志願者大聲唱起了《八百壯士歌》:「中國不能亡……中國一定強!」 「這是父親最愛唱的歌。」大女兒楊慶玲說,志願者們經常來看望父親,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名志願者告訴記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通過網路組織起來,為抗戰老兵們送去一點溫暖。 昨日,親戚、鄰居、戰友後人,還有上百名陌生人,全國各地趕來的悼念者擠滿靈堂。靈堂里的花圈上,可以看到來自天南海北的緬懷: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八百壯士王文川後人、中國遠征軍四川聯絡組全體老兵、全體上海志願者…… 下午4時,又有一批網友趕來。24歲的董浩是一名中學教師,在網上看到消息後,專程從長壽趕來悼念。「楊老在了解歷史的人心中,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象徵家國情懷的圖騰。」他眼角含淚。 傍晚,張自忠將軍警衛員曹廷明來到楊老靈堂前,三鞠躬,三炷香,獻上了自己的悼念之情。曹廷明和楊養正同年,同樣是抗戰老兵,這些年,他一直關注著全國倖存老兵們的動向。得知楊養正去世的消息後,他從沙坪壩家中趕來悼念。 晚上,又有數十名志願者趕來。全場合唱《八百壯士歌》和《大刀進行曲》,令人動容。 楊養正是個英雄。無私,忘我,無所畏懼,和普通人一樣有愛,但他愛的唯有家國民族。我們敬佩他,鄰居說怕他,兒女對他充滿崇拜。只有妻子趙孝芳明白,這個相伴66年的男人內心的愛與孤獨。365天,兩人沒有哪一天分開超過3小時。 「以後,再也聽不到他喊老太婆了。說好要一起走的,他沒等我。他一天也離不開我,現在先走了,他一個人怎麼辦?」趙孝芳流著淚說。抗戰勝利第二天結婚「那是他的心結,我必須等到這一天」 趙孝芳已經84歲了。因為心臟不好,已在武警醫院治療了好幾個月。 昨日中午,在醫院輸完液後,她來到靈堂,默默地坐在一個角落。見有人來悼念,就握著別人的手,臉上擠出笑容,還主動開口聊天。 1944年,趙孝芳還是個18歲的小姑娘,念文德女中,漂亮又進步。姐姐在長壽桃花街上開小賣部,她經常去那裡幫忙。小賣部旁邊是長壽第九殘廢教養院,她發現有個男人經常來買東西,總是偷偷看她。「1.8米的高個子,很帥。」就這樣,她認識了這個獨眼的「八百壯士」。 1945年8月16日,日本投降第二天,兩人舉行婚禮。之前兩人曾約定,日本鬼子一天不走就一天不結婚。 「那是他的心結,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愛,我必須等到這一天。」她說。獨眼叔叔是一個英雄「他不苟言笑,只有我明白」 51歲的張茂周從小和楊養正夫婦住在一個院子里。小時候,他有些害怕那個獨眼的叔叔。 成年後,他才知道這個人是個英雄,和他崇拜的董存瑞一樣。再看見楊養正時,他主動聊天,想聽到英雄的故事。但每次老人總是緊緊地牽著趙孝芳的手,沉默著。 「有啥好說的,他不苟言笑,只有我明白。」趙孝芳說,在家裡,老頭子每天都抱著收音機。聽到中國經濟好了,運動會得了金牌之類的消息,他會興奮得大聲唱歌,一整天都精神百倍。有時候,他又會靜靜坐在窗前,半天不說一句話。她知道,他的思緒又回到了1937年的上海,那個被子彈擊中的夜晚。入院後不能天天見面「說好要一起走,他沒等我」 今年11月26日,趙孝芳在武警醫院住院,楊養正也病倒了,醫院特地把兩人安排到一個病房。 「雖然病著,但他很開心,因為可以時時刻刻和我在一起。」趙孝芳說,12月7日,因為肺部嚴重感染、心功能衰竭,他轉入新橋醫院重症監護室。他看不見她了。 趙孝芳去探視過他兩次。入院後第二天,見她來了,他緊緊地拉著她的手,埋怨為什麼不能天天見面。「我明白他的心思,他害怕了,怕我不願意陪他。」她說,她像哄孩子一般,反復說:「聽醫生的話,等轉到普通病房了,我就天天陪在你身邊。」他艱難地笑了。 第二次探視,他已經不能說話。緊緊握住她的手,雙手已經浮腫。 現在,他先走了。「說好要一起走,他沒等我。他一天也離不開我,他一個人怎麼辦?」趙孝芳流淚了。
Ⅸ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
Ⅹ 楊養正在八百里是誰演的
楊德余(即楊養正)扮演者為白恩。
白恩1986年7月31日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2015年9月,參演的抗戰劇《生死血符》播出;10月出演都市職場勵志情感劇《大貓兒追愛記》;2016年11月領銜主演抗戰院線電影《捍衛者》;12月,出演大型紅色史詩電視劇《秋收起義》。
2017年3月主演院線電影《多樂路》;6月主演民國傳奇喜劇《最後的武林》;9月,出演由導演管虎執導的戰爭題材影片《八佰》,該影片於2019年7月5日上映。
(10)八佰電影楊養正演員表擴展閱讀
演藝經歷——
200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6年參加加油好男兒獲得北京賽區第六名。2008年,白恩出演首部電視劇《小姨多鶴》,飾演張鋼,正式進入娛樂圈;同年還參演年代歷史傳奇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及首部電影《喇叭褲飄盪在一九八三》。
2009年,參演第二部電影《玫瑰谷》;2011年白恩與黃志忠等主演的家庭情感劇《家常菜》播出,白恩飾演何文達;8月份客串的古裝懸疑劇《包青天之碧血丹心》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