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跟組演員在拍攝現場可以跟演員拍照嗎
可以。
演員,指扮演某個角色的表演者,或參加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舞蹈、曲藝等表演的專業人員,古稱伶人,或蔑稱戲子,近現代採用文明用語統稱演藝人員,簡稱演員。
演員在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多數地區還沿襲著戲劇演員死後牌位不能進宗廟祠堂的規矩。中國早期多稱演員為「優伶」,後又有「戲子」,「粉頭」的稱呼,這些稱呼多帶有貶義,表現了傳統中國演員地位的低下,隨著時代的變遷,演員的社會地位明顯提升,其中成就卓著者,已經獲得了社會承認。尤其是1950年代以後,演員終於在整體上獲得了與其他行業的人平起平坐的資格。馬連良、荀慧生、蓋叫天、裘盛戎、周信芳等優秀的戲劇演員,得到了群眾的喜愛。在傳統中國,女演員的稱呼有女優、女伶、坤伶、坤角等;在現代,女伶、坤伶、坤角等則多指戲曲女演員,或引申為其他國家傳統戲劇的女演員。
Ⅱ 紅軍長征電影有哪些
還是有很多的,畢竟那個時代是紅軍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時期。為了紀念那一段歷史,國內拍攝了不少的電影來作為紀念。
《長征》
在渡過了赤水河之後,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金沙江這個天險了。而大渡河又是最為緊要的一環。在這條河上有一座鐵索橋,橋的另一邊就是重機槍把守的要塞。說是橋,不過是十幾根鐵鏈相連接而已,而用於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險要的地勢,才有了後面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威名。
Ⅲ 有關演員石聯星的介紹
石聯星1914年6月1日生於湖北黃梅縣,1932年參加革命,1938年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二隊(疑誤,據顏一演《在救亡演劇二隊的日子裡》中全體隊員名單,其中沒有石聯星),同年,參加抗敵演劇二隊,1940年在廣西擔任廣西省立藝術館教員。
1941年至1944年進入新中國劇社擔任演員。1945年進入延安魯藝。1945年至1946年擔任華北聯大戲劇系教員。1948年參加河北石家莊宣傳部工作,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3)紅軍演員室外拍電影現場直播擴展閱讀
個人電影作品: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
尤其是她創造的趙一曼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曾給予億萬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
Ⅳ 電影中有哪些片段是演員現場即興發揮,最後卻成為經典的
在電影中演員即興發揮最後卻成為經典的鏡頭並不少,例如《鋼鐵俠》中唐尼那句“I am Iron Man(我是鋼鐵俠)”、《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炸毀醫院的鏡頭、《西遊降魔篇》中黃渤舒淇跳舞的鏡頭等。
三、《西遊降魔篇》
在周星馳的電影《西遊降魔篇》中,黃渤和舒淇有一段舞蹈非常魔性,也成為了電影中最為經典、最為好笑的鏡頭之一。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段魔性的舞蹈是黃渤臨場發揮的,這是因為他沒有聽見導演喊咔,因此他只能一直表演下去,最終成就了這段經典。
除了上述三個鏡頭外,《泰坦尼克號》中傑克那句“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以及《斯巴達300勇士》中列奧尼達喊的那句“This is Sparta!(這就是斯巴達!)”也都是演員的即興發揮。
Ⅳ 血戰湘江:七天七夜,不能忘卻的紀念
2017-06-26 09:56 0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電影《血戰湘江》,將於6月30日在全國公映。該片全景式描述了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譜寫出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請看《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電影《血戰湘江》,將於6月30日在全國公映。該片全景式描述了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譜寫出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公映前,該片已在全國很多地方,為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觀眾開展了巡映活動。根據巡映期間觀眾的反映和評價,電影《血戰湘江》有三大看點最令人期待。
電影《血戰湘江》用現代觀念和視聽語言呈現戰爭,每個細節都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片中,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槍炮聲、轟炸聲和喊殺聲,指戰員說話時幾乎都是聲嘶力竭;持不同觀點爭辯時,幾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澤東與李德、博古爭辯時,臉對臉、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當時的血戰狀態更加真實,也為領袖形象的刻畫帶來了新的風采。在服裝和造型上,摒棄華麗色彩,留住真實自然,所有紅軍指戰員都穿戴著破舊衣帽,渾身沾滿泥水,頭發紛亂不堪,臉上帶著血污……
這部影片的真實感還在於對批判教條主義的刻畫描寫,讓觀眾深刻認識教條主義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紙上談兵,使部隊陷入蔣介石的圈套,輜重大搬家的決策使紅軍行動緩慢,選擇走大路致使部隊在敵機轟炸中傷亡慘重……占據了很大敘事篇幅的激烈血戰和慘重損失成為認識教條主義巨大危害的有力證據,讓人觸目驚心。
在電影中,毛澤東說:「戰士抬輜重走,走得慢還累吐血。」博古說:「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說:「走大路,遇轟炸,傷亡嚴重。」李德則說:「紅軍不是膽小鬼。」毛澤東質疑李德、博古的決策,博古竟然說:「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他能錯嗎?」通過這些對話,進一步揭示出,比一個個教條主義行動更可怕的,是其背後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也使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變得鋒利而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高強度的戰爭場面非常震撼
《血戰湘江》這部軍事題材力作,以真實的戰爭歷史為依託,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湘江戰役的真實戰況。僅看預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連天、焦土四濺……每個鏡頭都做到了對戰爭場面的真實展現。在重火力猛烈轟炸中,紅軍指戰員騎馬飛奔於戰壕間、眼神堅定扣動扳機、高喊「沖啊」等景象無一不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歷史上,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打得最慘烈的一仗。影片一開始是雷口關血戰,接著是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不管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無論是中近距離攻守還是近身搏殺,都拍出了慘痛,拍出了真實,讓觀眾身臨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攝影機位在之前戰爭片中較少見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觀機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機位,讓觀眾瞬間感受到人類渺小,從而突出戰爭的殘酷。
影片全長116分鍾,高強度戰爭場面就佔了近70分鍾,全程充滿強烈而獨特的震撼力。據悉,整個攝制過程中戰爭場面完全是真實場景,沒有特效鏡頭、3D和綠幕,近萬名部隊官兵參演,使用了2噸多TNT炸葯、80多噸汽油,片中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幾乎所有演員都是在進行著真實的戰斗,身上自然呈現出緊張感,為觀眾展現出的是一幅熱血爆棚的戰爭場景。
紅軍犧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後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里,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地向前走……當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會讓人有無限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許,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但他們卻義無反顧。
「現在是危急時刻,沒有退路,我們必須英勇獻身!」影片中,大戰在即,彭德懷給指戰員作戰前動員的場景撼人心魄。上萬將士齊呼:「誓死保衛黨中央過江。」陳樹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個人,也要與陣地共存亡。」大家高喊:「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在電影《血戰湘江》中,類似的鏡頭和故事還有很多,常引人落淚。觀看這部影片,我們收獲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啟迪,那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