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明星謝芳之人之事簡歷
謝芳是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雖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影片。與之同名的還有運動員謝芳、河海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謝芳、園林高級工程師謝芳、醫師 謝芳、大學副教授謝芳。
謝芳,原名謝懷復,原籍湖南益陽,生於湖北黃陂。1935年年11月1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神學院的教授,母親早年肄業於燕京大學。謝芳原名謝懷復,因當時東三省被日軍
電影演員謝芳
佔領,故名懷復,取懷念並收復國土之意。謝芳自幼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天資聰敏,喜讀詩書,酷愛文藝。1950年從香港返回內地,在漢口聖羅以女中就讀。1951年畢業後,被中南文工團吸收為演員,後該團改為武漢歌劇院.因為她素質好,又勤奮,很快便成為歌劇院主要演員,與她的丈夫曾同台扮演過歌劇《小二黑結婚》,《貨郎與小姐》,《開花結果》,《白毛女》,《太陽初升》中的男女主角,名顯一時,頗露才華。
195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青春之歌》,謝芳被著名導演崔嵬選中,扮演林道靜而一舉成名,轟動了中外觀眾,從此步入影壇。1963年在影片《早春二月》中塑造了大 革命時期的小知識分子陶嵐的形象。1963 年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隨後,她又拍了《舞台姐妹》,《淚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等影片,以及電視劇《女經理的一天》、《最後一位市長》、《舞台新姐妹》、《燈火闌珊處》等。
其表演細膩含蓄,擅長扮演知識分子形象。著有自傳體藝術雜文《銀幕內外》。塑造了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知識婦女形象。她的表演優雅大方,氣度不凡,對人物心靈刻畫,質朴無華,尤其是她那一雙善於傳情的被人稱為"會說話"的大而聰慧的眼睛,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她性情文靜持重,衣履樸素,不事打扮,然而在藝術創造上卻一絲不苟,執著追求。
❷ 權威媒體評選,百年中國電影史十大優秀女演員,你看缺了誰
對於中國電影的開端,權威的認定是1905 年,因此某電影網站也是用的這個數字當做自己的名字,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的歷史到如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在2005年時,《大眾電影》曾做過一個評選,選出了百年中國電影史(1905-2005)十位優秀女演員。老實說,這個評選也是需要冒一定風險的,畢竟各花入個眼,評選好了沒人表揚,萬一有爭議就等著挨罵吧。
好了,這就是《大眾電影》評選出的百年中國電影史十大優秀女演員名單,筆者認為還是非常客觀以及權威的,不知道讀者心中是否還有其他人選可以替換掉她們中的一位或幾位,畢竟在我國電影歷史上優秀女演員人數不少,難免會有遺珠。
王曉棠,張瑞芳,龔雪,潘虹,於藍,謝芳以及葉童等人,她們也都很有實力,在你心目中還有誰可排在這個行列之中
❸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問碧空星光幾度 尋心中百年夢影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繁華與蕭條交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部寫也寫不完的傳奇;他們是膠片的情人、銀幕的伴侶;他們的面孔,濃墨重彩地浮現在過去100年的電影菲林中,並且在未來能夠想見的100年裡,仍將顛倒眾生——他們,就是百年銀河星漢中最耀眼的百顆星,讀者心中最完美見證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報年度特別策劃,囊括中國電影100年的大型專題報道「誰有資格代表中國電影百年」,今日塵埃落定。以下是我們嚴格按照票選結果,統計出的讀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百年的100名電影人。 1、鄭正秋: 中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編導者,最早倡導電影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他編導的影片,開拓了一種以通俗家庭情節劇為核心的中國社會片模式。 2、黎民偉: 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中國電影之父。 黎民偉是香港電影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第一人,被視為「香港電影之父」。他拍攝的《莊子試妻》不僅是最早的香港電影,還成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國影片,開創了電影輸出的先河。 3、孫瑜: 系統接受西方電影教育的「中國第一人」。 孫瑜曾被譽為「電影詩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罕見的一位作者型導演。他拍攝的《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多部影片,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新的審美方式,使中國電影開始引起知識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國默片時代的無冕「影後」。 《野草閑花》中,她唱出中國電影第一聲;她的《神女》成為中國默片時代最高峰;「全能演員」、「中國的嘉寶」,這些美譽都屬於她。阮玲玉已成為一個象徵,凝固了一個有關藝人尤其是女星與坊間流言的永恆話題。 5、金焰: 中國最早的「電影皇帝」。 上世紀30年代,「電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與當時影壇上「油頭滑腦」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銀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稱當時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費穆: 被長久遺忘的電影大師,「人文電影」的開拓者。 費穆是導演中的學者,最早提出「中國電影只能表現自己的民族風格」。從《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費穆以其中國式的電影思維方式和觀念手法,為人文電影的後繼者勾畫出一張明晰的藍圖。 7、胡蝶: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明星。 從默片到有聲片,由普通話片到粵語片,胡蝶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天賦的「千面人」。 作為戲劇明星,他曾被譽為「舞台千面人」;作為電影藝術家,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他還曾出任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 她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一部《漁光曲》讓觀眾記住了飾演漁家女「小貓」的女演員王人美,健康活潑、青春煥發的形象一反當時充斥銀幕的「病態美」。 10、趙丹: 最早集明星與演員於一身的表演大師,代表了中國男演員的高峰。 趙丹是中國電影的一張經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強調個人體驗,借用戲曲、國畫等傳統文化觀念表現角色,反對教條地學習挪用西方表演理論,為中國表演理論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依據。 11、周璇: 舊上海的文化商標,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娛樂巨星,罕見的傳奇偶像。 短暫的一生中,周璇出演過數十部影片,錄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稱橫跨歌影兩界的天後。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師級人物,卻以其自身特有的氣質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也為銀幕上的中國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個審美上的經典範本。 12、吳楚帆: 華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師。 由1935年從影,至50年代拍粵語片,吳楚帆在每個時代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堪稱方法演技派大師。 13、白光: 電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風騷妖媚的壞女人,號稱「一代妖姬」、「傳奇女子」。她還是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與眾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語鶯聲的三四十年代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奪目而迷人。 14、上官雲珠: 中國第一位性格演員。 「情於中,形於外」,上官雲珠戲路寬廣,敢於嘗試各種角色,還都演得准確傳神。 15、舒綉文: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員。 從配音小角色摸爬滾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現在銀幕上,就反射了太強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風韻之美、愉悅之美……人們評點那個年代的舒綉文用盡了華美之辭。 16、陶金: 第一個飾演周萍的演員。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導演領域中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導演的戲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貫》最負盛名,該劇曾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而名揚全國。 17、白楊: 戰後中國影壇最有聲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國電影史上,白楊一直是具有傳統美德的中國賢妻良母式婦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電影,她還是40年代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當是在由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祝福》中飾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銀幕上東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東方維納斯」之譽的秦怡,上世紀30年代就被稱為抗戰大後方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銀幕後又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為單調年代裡動人的亮色。 19、王丹鳳: 50年代引領社會風潮的美麗「護士」。 初登銀幕,便人稱「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灘風光一時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經典的《護士日記》,只因這個名叫簡素華的護士太美麗,一度令不少男士以護士為擇妻的第一選擇。 20、英若誠: 20世紀後半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一個品牌和瑰寶。 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文化官員—英若誠堪稱一位「奇才奇藝」的藝術家。在電影《白求恩》中飾演的翻譯大獲成功,他一生塑造了無數個人物,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國戲劇表演史上的典範;此外,他在戲劇翻譯領域更取得了無可替代的成就。 21、於是之: 北京人藝藝術風格和具有中國氣派的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 於是之被公認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詩意的平民藝術家。以他為首的北京人藝同仁參與拍攝的話劇電影《茶館》等,在世界劇壇為中國的表演藝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22、石揮: 最有君王氣質的表演「鬼才」。 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上,並不缺少循規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揮這樣「離經叛道」的鬼才卻屈指可數。曾是叱吒舞台的「話劇皇帝」,他自導、自演的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影片《我這一輩子》,更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被稱做「平民史詩」。 23、崔嵬: 獨具中國「血性」和豪邁之氣的電影人,中國電影史上一員巨匠。 作為演員,老舍贊他是與金山、趙丹齊名的中國最優秀男演員。作為導演,他是大氣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帥」中也獨占鰲頭。 24、任劍輝: 有「戲迷情人」之稱的粵劇名伶,香港懷舊文化中不斷被重復塑造的人物。 作為香港20世紀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任劍輝20歲便女扮男裝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來得風流倜儻,口口聲聲稱她為「戲迷情人」的幾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稱雄舞台,還稱雄銀幕,一生參演粵劇電影300部,前後40年無人能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 25、於洋: 鐵打鋼鑄的中國硬漢的銀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遠的的「虎膽英雄」。 從演員到導演,從劇團團長到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從演電影到拍電影,從拍電影到審電影,於洋的一生可以說是新中國電影史的縮影。 26、於藍: 中國電影中革命婦女形象序列的締造者。 於藍所塑造的中國革命婦女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序列。尤其是對「江姐」的演繹讓她達到了表演事業的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就是江姐的代名詞。 27、田華: 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縮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華和白毛女已經成為一種記憶的符號,深刻地印在了腦海中。她藝術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電影從觀念到實踐的一個縮影。 28、葛存壯: 北影「反一號」,中國電影史上「五大壞蛋」之一。 葛存壯演了一輩子反派戲,演技已臻爐火純青,卻從沒獲得過任何獎項。他與陳強、陳述、方化和劉江被戲稱為中國影壇的「五大壞蛋」,堪稱無冕之王,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9、張瑞芳: 為新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喜劇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話劇舞台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從舞台到銀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雙雙」,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 30、馮(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時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種儒雅和倜儻,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瀟灑氣質,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羊城暗哨》中的偵察員王練、《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謝晉: 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 謝晉的電影,曾製造了一個「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的輝煌歷程。自《女籃五號》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視為一個時期的電影標志。雖然在整個中國電影史的代際序列上,謝晉被歸為「第三代」,但實際上他已完成了對時代的超越。 32、孫道臨: 影壇常青樹,中國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員之一。 有人說他是一位詩人,有人說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演員,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還有人稱他為詩歌朗誦家和配音演員,而更多的人稱他為藝壇上的一棵常青樹。 33、王心剛: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 王心剛在銀幕上詮釋了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中國軍人,「第一軍人」的地位至今無人逾越。「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流傳甚廣的口頭禪。在人們對男人這個概念還很籠統的年代,他就已經提供了最佳的範本。 34、程之: 獨一無二的「南方特務」。 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配音演員,許多經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他的相聲水平和京劇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曉棠: 中國電影界惟一一位女將軍,60年代的中國女性美的標志。 她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也是我國電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將軍。她曾給當年的影壇帶去一種揉合著剛強、靈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個年代,王曉棠就是中國女性美的象徵。 36、謝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雖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國第一代話劇大師,電影史上有限的幾位能自成一體,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藝術家。 在銀幕與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鄧世昌著稱。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並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某些原則和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長,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內在美。 38、龐學勤: 60年代的「長影」頭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國影壇上曾經有個龐學勤。他曾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發,銳氣逼人,當之無愧的「22大明星」之一,風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國。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電影觀念的大師級人物。 在香港電影史中,李翰祥是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銓等一批內地到港的電影人一道,為香港傳統電影觀念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一生開拓多個電影類型,黃梅調電影、清宮片、風月片、喜劇片。他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發行股票,一生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40、夏夢: 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東方的奧黛麗·赫本。 夏夢號稱「長城大公主」,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其氣質神韻獨步影壇,後繼乏人,在老一輩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惟一可與奧黛麗·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讓人贊嘆不已。 41、黃宗洛: 中國演藝界的龍套大師。 粉墨一生,龍套為本。黃宗洛是藝壇黃氏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是影視戲三棲表演藝術家。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已有一百個,自詡為「百丑圖」。他以演配角為樂事,有「小角色之王」、「龍套大師」的美稱。 42、林黛: 迄今為止、惟一的四屆亞洲影後。 她曾經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她的電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遠影響,如今香港仍每年舉辦林黛電影周。她的氣質高貴大方,被稱為香港電影永遠的女神。 43、胡金銓: 新武俠電影宗師,開創了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在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中,像胡金銓這樣高度風格化類型的電影大家,屈指可數。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來做的導演,其作品重現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抒情意境,開創出具有強烈詩化韻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44、張徹: 第一個將中國電影貼上「雄性」標簽的導演,開創暴力美學及陽剛派武俠電影。 張氏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雄性電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導演的《獨臂刀》,帶來了武俠電影史上的第二個黃金年代,以陽剛風格一舉挽救了香港電影的陰柔局面。「張家班」的出現,更使他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結幫組派」的電影人。 45、凌波: 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 在華語片歷史上,凌波絕對稱得上傳奇人物。她是香港黃梅調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當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訪台,萬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夾道相迎,造就了轟動一時的影界盛事。 46、盧燕: 第一代圓夢好萊塢的華裔女影星,中美電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盧燕的身上,沉澱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她的表演能夠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質,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認為是好萊塢最具藝術修養的華裔演員。 47、狄龍: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條龍」之一。 他所樹立的大俠「味道」與「風范」,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人稱「標准大俠」的狄龍,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俠紅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龍的黃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轉型後,他的俠義豪情更成為香港江湖片的一張標簽。 48、李小龍: 叩開西方大門的第一位武者,中國武術和精神的象徵。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絕響。他像彗星一樣開啟了真功夫的電影時代,真正將中國武術的神話帶到了世界影壇,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武者、畫師、明星於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龍了。他的電影打破了導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訂制劇本、配合宣傳、動員票房的電影生產模式。 49、甄珍: 台灣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瓊瑤劇,成功架構起第一代瓊瑤女郎柔弱優美的角色氣質,紅遍東南亞,成為19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50、達式常: 銀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眾情人。 在銀幕上,達式常留給人們的總是親和的笑容、從容的風度。看膩了濃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們開始欣賞起達式常所代表的溫文爾雅、書生瀟灑。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❹ 孫道臨,是多才多藝的電影表演藝術家,「60年代最瀟灑的男人」
孫道臨,這是一個中國電影史上少見的非專業高學歷,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既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朗誦藝術家,還是作家、詩人。
他畢業於燕京(北京)大學哲學系,精通英語,可以讀原版的哲學譯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那是他大學時讀的最多的東西。
孫道臨原名孫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於北京,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和燕京大學。2007年12月28日上午8點59分,因心臟病突發,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孫道臨是中國電影藝術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在一百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中,塑造了「覺新」、「李俠」、 「肖澗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藝術形象,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道臨榮譽:
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影演員劇團副團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華夏影業公司藝術總監、中國朗誦協會會長。
孫道臨主演的電影獲獎情況:
1957年,文化部1948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獲一等獎;1979年,《李四光》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大獎;2002年,《詹天佑》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活動中,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男演員獎),《早春二月》獲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1995年他還獲得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
2000年8月,中國電影「百年十佳」的二十四萬張選票,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演員、電影歌曲」的「百年十佳」,孫道臨獲得「最喜愛的中國電影演員」稱號。
2005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
孫道臨第一次出演話劇 :
1939年在北京燕京大學燕京劇社參與話劇表演《窗外》(獨幕劇)。早年在燕京大學就讀哲學系時,就踏入了表演藝術生涯。
當時,他的好友黃宗江正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力邀孫道臨出演。學藝術的打動了學哲學的,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他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話劇,成了名揚全校的瀟灑小生。
孫道臨第一次出演電影:
1948年春節,孫道臨演出黃宗江新作《大團圓》,該劇被准備在上海創辦清華影業公司的金山看中,成了清華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而孫道臨也跟隨此片踏上了電影銀幕的生涯。
從此,他塑造了《烏鴉與麻雀》中的華先生、《渡江偵察記》中的李連長、《不夜城》中的張伯韓、《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雷雨》中的周朴園等一個個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銀幕形象。
孫道臨第一部導演電影作品:
《詹天佑》。以後,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非常大總統》,自演孫中山。
「六十年代最瀟灑的男人」:
1963年,他主演電影《早春二月》。此片在當年風靡一時,孫道臨扮演的英俊善良的風流才子蕭澗秋,傾倒了無數男女影迷。 社會 上曾掀起了一陣「蕭澗秋旋風」,有的人跑遍上海,為的就是覓一條他圍的豆綠色圍巾,尋找一種勾人心魄的小資情調。
該片讓孫道臨成為了「六十年代最瀟灑的男人」。他在片中的裝扮被當時的影迷們瘋狂模仿,尤其是那條豆綠色的長圍巾,一度引領了當時的男裝潮流。
孫道臨出演的電影軍人系列作品:
孫道臨出演的電影,可分文人系列和軍人系列作品,其在銀幕上的「軍人系列」,影響更大。
《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他的激情演繹,在觀眾中反響強烈。
此後,他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軍人出身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51號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軍人系列」。
孫道臨第一次文學作品發表:
1935年創作短篇小說《母女倆》,在北京崇德中學刊物《崇德學生》上發表。後又寫了《獨往》、《幻象》、《光與劍》、《我的戀人》等抒情詩。
前幾年網路上較為流傳的一首他寫的《風的預感》:
1997年,孫道臨的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走進陽光》收集了孫道臨從學生時代直到1997年的作品。全書分為影壇記事、情懷追思、出訪雜感、藝苑漫步、詩文舊作五個部分,雖然不是自傳,不過也可以說是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他在書中寫道:
孫道臨精通英語。他還改編過經典小說《呼嘯山莊》和美國劇本《死路》,並翻譯了美國電影劇本《守望萊茵河》和捷克電影劇本《黎明前的戰斗》。
孫道臨朗誦作品:
晚年的他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用渾厚而獨具感染力的嗓音,朗誦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詩篇。
他錄制的《唐詩欣賞》、《西洋愛情詩》、《莎士比亞戲劇片斷朗誦》等磁帶,深受群眾的歡迎。
1988年,孫道臨應舊金山美國藝術劇院特邀,參加為紀念美國劇作家奧尼爾誕生100周年的話劇《馬可百萬》的演出,他用英語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這個角色,其戲份極重,僅次於男一號馬可·波羅。
孫道臨配音作品:
《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列寧在1918》中的捷爾任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茹可夫等二十餘部外國影片配音。
為《王子復仇記》配的哈姆雷特是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准教材,是億萬觀眾公認的外國影片的華語配音典範。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後人難以超越,連他自己再也沒有能超越。
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後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諷,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顛,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少有人能及。
孫道臨主要電影作品:
《詹天佑》(2001,導演)
《繼母》(1992)
《非常大總統》(1986,兼編導)
《雷雨》(1984,兼編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1963)
《51號兵站》(1961)
《革命家庭》(1960)
《萬紫千紅總是春》(1959)
《紅色的種子》(1958)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來了》(1956)
《家》(1956)
《南島風雲》(1955)
《渡江偵察記》(1954)
《女司機》(1951)
《民主青年進行曲》(1950)
《烏鴉與麻雀》、《大雷雨》(1949)
《大團圓》(1948)
孫道臨表演藝術風格:
表演深沉、自然,含蓄,內斂,嗓音渾厚,吐字清晰,感情豐富。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
位於浙江嘉善縣,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影藝術家名字命名的綜合性電影藝術館,2003年立項,2007年開館。藝術館分為陳列展覽和電影放映兩大區域,建築面積達7000平方米,包括孫道臨生平陳列、中國電影史回顧陳列、600平方米的場景式展示廳、4個電影放映廳等。
孫道臨家人:
父親:孫文耀,浙江嘉善人,13歲考上秀才,後在上海法國天主教會辦的震旦學院學習西學,主攻土木工程,曾留學比利時。歸國後,在京漢鐵路長辛店鐵路工廠取代法國人做廠長,後到北洋政府交通部擔任技正(即總工程師)兼考工科長。
孫道臨母親叫范念華,來自嘉善富家。
孫道臨夫人:王鳳娟。1926年12月生於浙江嵊縣黃澤鎮坑邊村。越劇王派創始人,越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上海越劇院主要演員,上海越劇院小紅樓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王鳳娟唱腔平易質朴,流暢自然,表演上以善於描摹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戲路寬廣,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台形象。其代表作《孟麗君》、《紅樓夢》、《追魚》、《春香傳》,樹立了孟麗君、林黛玉、鯉魚精、春香等經典光彩的藝術形象。
女兒:孫慶原。生於1964年10月,為慶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因而取名孫慶原。曾留學德國。1987年,孫慶原赴德留學,職業不詳。孫慶原說過:不坐享父母的榮譽,不仰賴父母的名望,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孫慶原丈夫在德國公司工作。他們有一個女兒朱凱佳 。
孫道臨在自己創作的《走進陽光》一書中,有這樣的話:
孫道臨之所以能在演、導、誦等方面都表現出別樣儒雅和非凡才情,成為一道「永不消失的電波」,不僅是藝術追求的篤定,更在於他敏而好學,胸有詩書的文、哲修養。
如果沒有演戲,他也許會是個詩人。如果不是詩人,也許會是個學者。孫道臨去世時,靈堂里播放著舒伯特的樂曲。「孫道臨是一首詩,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寫的詩。」
說明:本圖文系根據網路和有關書面資料整理編輯而成
❺ 百年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女明星的演藝經歷
阮玲玉(1910~1935)是中國第一位得到社會廣泛贊譽的女演員。阮玲玉自1927年主演第一部影片《掛名夫妻》起,在29部影片中飾演角色。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擺脫文明戲模式化表演桎梏、走向現實主義真實表演道路的開始。阮玲玉在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舊中國各個社會階層的婦女形象,尤其是她在《神女》中飾演的那位被污辱被損害的女性,在表演上最為出色。當《神女》在國外重新展映,仍閃耀著不朽的藝術光彩。玩玲玉在表演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真摯、朴實、自然、清新的獨特風格,她那飽滿的熱情、嫻熟的技巧、獨特的手法,使她達到了默片時代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
周璇(1920~1957)委婉、甜潤、動人的「金嗓子」和真摯、自然、感人的銀幕形象一直鐫刻在廣大觀眾的心裡。人們為她的藝術才華所贊嘆和迷戀;又為她凄苦的一生所哀憐和惋惜……她童年被賣為周家養女,1931年參加上海明月歌舞團,因主演歌舞《特別快車》而嶄露頭角。1934年在上海各電台聯合舉辦的歌星比賽中名列前茅,成為十大歌星之一,被譽為「金嗓子」。1935年從影,1937年拍攝的《馬路天使》,使周璇一躍而成為電影明星。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八一三事變後參加大型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後隨上海劇藝社赴菲律賓宣傳抗日救亡。1938年任上海國華影業公司演員,主演《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西廂記》等近二十部影片。1943年在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漁家女》、《紅樓夢》等影片。抗戰勝利後赴香港,相繼主演《長相思》、《各有千秋》、《憶江南》、《清宮秘史》等影片。1950年回上海。周璇短暫的一生是凄慘的,她是舊社會最後一個犧牲品。然而,她所創造的動人的銀幕形象和優美的歌聲,將會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上官雲珠(1922~1968)。一個眼神,幾個動作,能使一個小角色的性格在銀幕上熠熠發光,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上官雲珠就有這樣的藝術功力。她是一位可塑性強、戲路子寬,有表演才華的性格演員。上官的表演「情於中,形於外」,有一種出自內心的魅力。雖然她個子矮小,可是上官善於揚長避短,藏拙顯優
,感情的流露分寸得當,能把角色的神韻細膩地表達出來。她在攝影機前一站,往往使導演感到她「神」了。在她短暫的一生里,她塑造了各種身份、性格、氣質迥異的人物形象,如《天堂春夢》里演漢奸的妻子、《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演「接收夫人」、《萬家燈火》中演含辛茹苦的家庭婦女、《舞台姐妹》中演人老珠黃的「戲子」和《早春二月》中演柔弱的寡婦、《南島風雲》中演抗日游擊隊的女護士符若華等,這些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怡(1922~)天生麗質,兩只大眼睛特別吸引人。著名劇作家吳祖光說:「她的美麗身姿和特別明亮的一雙眼睛把許多人吸引住了。」電影界漂亮的女明星不少,但像秦怡這樣有成就的不多。她從不以天生麗質為滿足、為本錢,她更注重勤奮進取,她的成功靠的是真本事。在抗戰時期,她就與白楊、舒綉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的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7年,抗戰勝利後秦怡回到上海,作為特約演員,先後在《忠義之家》、《無名氏》、《遙遠的愛》、《母親》、《失去的愛情》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
新中國成立後,秦怡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曾主演《農家樂》、《馬蘭花開》、《兩家春》、《摩雅傣》、《北國江南》、《夢非夢》等影片,並在《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林則徐》、《青春之歌》、《雷雨》、《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由她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兼任藝術顧問),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響的表演技巧和具有東方女性魅力的風韻。她參演過30幾部影片,無論是大角色、小角色,甚至是「跑龍套」的群眾角色,她都全心全意去演,以真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演技征服了幾代影迷。 林青霞(1954~),有著「台灣美人」之稱的她,是港台影壇賦盛名的女星之一,縱橫電影界20餘年,獲得台灣影後頭銜,卻選擇在40歲那年嫁給香港商人邢李源,從此淡出影壇,她戲劇性的生涯轉變,讓人印象深刻。林青霞18歲豆蔻年華之際,以電影《窗外》的女主角江雁容迅速走紅,成為影壇閃亮的一顆新星。1975年,21歲的她在中影《八百壯士》中,飾演泅水渡江為八百壯士贈旗的女童子軍楊惠敏,隔年獲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早期的她讓影迷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她演《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雖然年紀輕輕就走紅,但林青霞一直很努力轉型,1980年赴美進修表演,1984年又到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大學進修表演的相關課程。1990年更以《滾滾紅塵》,獲得第27屆金馬獎影後。1991年, 林青霞出演《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掀起了反串的熱潮, 她的反串形象另人難忘。 林青霞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例如經典的東方不敗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仍被台灣人奉為走下神壇的美人。 劉曉慶(1955~)曾經是中國最著名的電影明星,先後拿過6次「金雞」和「百花」獎,就是現在,她也還身處影視攝制第一線。她又不僅僅是一個電影演員,和同齡人一樣,她經歷過20世紀下半葉中國所有重要的歷史時段: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改革開放,下過鄉,當過農民、工人、解放軍,比多數同齡人幸運的是,由於她的表演天賦、個人努力和機遇,劉曉慶成功地改變了個人命運,由一個普通的只受過中等教育的川妹子,成為眾所矚目的電影明星。作為女演員,她得到的評價是「表演戲路寬廣,善於捕捉形象,運用生活細節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
無論你喜歡她,還是厭惡她,認為她有個性也好,自大狂也罷,劉曉慶,這個二十多年來持續引起關注的電影明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張曼玉(1964~),「對於一個有實力的女演員而言,是不會在乎走在紅地毯上時的裝束的。」成為本屆戛納影後之後,張曼玉用優雅而溫情的方式記下「這一生中難忘的時刻」,美麗的自信卻呼之欲出。
張曼玉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能在塑造千面人物的同時又展示出屬於角色的特有魅力,而能做到其中的一點,就足以使一個演員獲得成功了。
也許我們已經不記得張曼玉獲過5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4次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柏林戛納雙料國際影後等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但《阮玲玉》里她的美麗哀愁、《滾滾紅塵》中她的靈動慧黠、《新龍門客棧》里的她潑辣狐媚、《花樣年華》里她的隱忍孤寂……張曼玉20年的演藝人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話:「所謂美女,是時光雕刻成的!」一個女人在歲月與鏡頭里不斷地修正著自己,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不會隨時光被遺忘的風骨與美麗。
鞏俐(1965~)稱得上中國影壇的一個奇跡,由於與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成功合作,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里,她從戲劇學院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國際知名影星。她是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她創造了中國影人闖盪世界影壇的奇跡。她是第一個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女演員,第一個代言法國化妝品品牌歐萊雅的中國女星,榮獲法國騎士榮譽勛章,被「peoplemagazine」收錄為世界上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上的特別獎,第51屆戛納電影節的特邀嘉賓,被奧斯卡委員會接納為會員,還是柏林、威尼斯、東京等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當年從紅花轎中走下來的九兒,呼啦一下就把這么多的耀眼光環都攬於懷中。
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眾,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皇後,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❻ 在上海出生的50、60年代電影演員你能記得哪幾位
在上海出生的五十、六十年代電影演員我還能記得的有:王丹鳳、金迪、秦怡、秦文、劉尚嫻等等,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關於50.60年代電影演員,你還記得哪幾位呢?多少人的經典回憶!
秦 文(1928-2008)、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高郵,上海戲劇專科學校畢業,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上海姑娘》、《千萬不要忘記》、《為了和平》、《飛越天險》、《母親》。秦 怡1922年1月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高郵,著名電影表示藝術家。代表電影《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女籃5號》、《雷雨》、《苦惱人的笑》、《那些女人》
❼ 早春二月 的男主人公是誰飾演的
內容簡介 >>>
1924年的一個江南小鎮芙蓉鎮上,為追尋革命真理而苦悶彷徨的知識青年肖澗秋來到了這座小鎮教書。為幫助犧牲了的老同學李志豪的寡妻文嫂和一雙兒女,肖澗秋不顧鎮上的流言蜚語主動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
另一方面,肖澗秋所在中學的校長的妹妹、大學生陶嵐因病休學,苦悶任性,自葬青春,差點被小鎮首富錢正興逼迫成婚。肖澗秋在幫助她找回青春和理想的過程中漸生愛情。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嫂兒子小寶的病逝使她失去了生存的希望,為解救文嫂,肖澗秋決定犧牲愛情,取其為妻。陶嵐雖痛不欲生,但也支持澗秋。但是最終文嫂為了成全肖和陶嵐的幸福,自盡於丈夫的墳頭。肖澗秋最終從悲痛中醒悟過來,辭別了小鎮和他心愛的人,毅然投奔到革命洪流中去。
影片背景:
1962年,中國略微從自然災害與狂熱的政治運動中緩過氣來,文藝界也稍稍有了喘息之機。一些電影工作者恢復了創作活動,並拍攝出一批具有相當水準的電影作品,這其中包括《北國江南》、《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林家鋪子》、《抓壯丁》等重要影片。但很快這些電影都遭逢厄運,被當作階級斗爭新動向嚴加打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春二月》獲得了在全國57個城市放映的機會,這並非因為它通過了審查,而是被當作大毒草,供全國人民批判之用。
在舊中國,知識分子也同其他勞動人民一樣,遭受欺壓。不少影片將鏡頭對准了知識分子在舊社會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早春二月》、《青春之歌》、《聶耳》是這類題材影片的突出代表。謝鐵驪導演、根據柔石小說《二月》改編的的《早春二月》對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肖澗秋在尋找出路過程中的苦悶、憂愁、躑躅、彷徨和尋求真理不得而又不甘苟且偷生、隨波逐流的心態與行為作了深切細膩的刻劃。影片中肖澗秋出於人道主義,同情與資助貧窮的寡婦文嫂,這一行動不僅不能救文嫂,反而導致文嫂受誹謗、攻擊,被迫投河自盡。肖澗秋最後只好無奈出走。這一情節生動地展現了舊社會、舊禮教的殘酷無情和知識分子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無能為力。該片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
女主角簡介:
謝芳(1935— )的成名作是《青春之歌》。她飾演的林道靜性格鮮明,具有多種色彩。謝芳既把握了林道靜的成長過程,又表現出人物思想發展各個階段的聯系。她特別善於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准確地揭示人物細微的感情變化。《早春二月》中飾演的陶嵐是謝芳表演藝術的代表作。這一角色與林道靜相比,更多的具有執著任性、桀驁不馴、熱情奔放及理想化的色彩,更具有盲目性與狂熱性。謝芳很好地把握了這一人物的基調,同時又注意運用細致入微的演技,揭示陶嵐善良、真誠、富於同情心以及對初戀的嚮往、對進步思想的追求等性格側面。從這一人物始,謝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員。之後,她在《舞台姐妹》中塑造的竺春花也非常成功。她以深沉凝煉的演技表現了人物的成長過程,同時感人至深地刻畫了竺春花善良、正直的美好心靈和忠於藝術、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質,為影片倍添濃郁的人情味。1979年,謝芳在影片《淚痕》中飾演一位在「文革」中被逼致瘋的歸國華僑,也廣受好評。
男主角簡介:
孫道臨(1921— )自1948年走上銀幕,先後主演了近20部影片,他第一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員李連長。之後,他在《家》中飾演覺新,表演細膩,刻畫出了小知識分子內心矛盾苦悶的心態。1958年,他飾演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地下工作者李俠,是他表演上的一大飛躍。李俠在影片中以解放軍、老闆、工人等不同的身份出現,孫道臨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注意「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臉部化妝變了,服飾變了,講話的語調、內容變了,然而角色的核心沒有變,這就是他畢竟是地下工作者。孫道臨的眉宇之間總有那一股凜然正氣,流露出一絲軍人的氣質。演員的自身條件為塑造李俠英雄氣概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李俠這個人物得到電影界內外的一致好評。孫道臨真正的代表作是《早春二月》。他在影片中扮演肖澗秋,演出了外表的柔和和內蘊的深邃,刻劃出了角色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使這一角色成為我國銀幕上獨特而具有生命的形象。「文革」後,他在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飾演我國的棋手況鍾山,與日本著名演員三國連太郎演對手戲,相得益彰,以其純真,質朴,深沉,自然的表演而受到很高的評價。
導演簡介:
謝鐵驪(1925— ) 這個時期的代表是《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海霞》。《暴風驟雨》根據周立波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描寫的是1946年東北北部一個農村土地改革的劇烈斗爭。在這部影片中謝鐵驪初展大家風范。他的主要功績,首先是刪繁就簡,將一部大容量的文學作品變成一部電影。謝鐵驪對原著的取捨達到了使劇情集中、情節緊湊、布局勻稱、節奏有力的目的。其次,塑造了在土改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新農民趙玉林的形象。這個人物比之小說更鮮明,更豐滿,更完整。而影片在風格上則達到了樸素、平實、渾厚的效果。《早春二月》則是充分展現謝鐵驪的藝術才華,形成謝鐵驪藝術風格的作品,是一部表現人道主義,充滿人情味、豐富的戲劇性,洋溢著詩情畫意的藝術精品。《海霞》是謝鐵驪在「文革」期間的作品,影片以六十年代初東南沿海的漁民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群女民兵的成長道路,以及她們亦漁亦武保家衛國的戰斗生活。難能可貴的是謝鐵驪在這部影片越出了當時「左」的文藝桎梏,在結構上採用「非戲劇化」和「散文化」的表現手法,盡可能去展示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體現了謝鐵驪勇敢的探索印跡。謝鐵驪自1977年以後先後執導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燦爛》、《包氏父子》、《知音》、《清水灣,淡水灣》、《紅樓夢》、《月落玉長河》、《天網》、《金秋桂花遲》等影片。謝鐵驪是一個視野廣闊、涵養豐富、手法多樣的藝術家。他既能再現劇烈的社會變動,展示歷史重大的變遷,又能逼近人物,揭示人物內心的深刻變化,對人情世態作準確而精緻的描繪,尤其擅長後者。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由於他藝術涵養的豐富,使他對文學名著情有獨鍾,親自改編搬上銀幕,並能較好地保持原著的風格
❽ 在上海出生的50、60年代電影演員你能記得哪幾位
在上海出生的五十、六十年代電影演員我還能記得的有:
王丹鳳(1924-2018)、原名王玉鳳,出生於上海、原籍浙江寧波,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60年代二十二大明星之一。代表作品《女理發師》、《護士日記》、《家》、《桃花扇》、《海魂》、《兒子孫子種子》、《萬紫千紅》、《春滿人間》…
金 迪1933年2月25日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蘇州,原名金慧琴,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60年代二十二大明星之一。代表作品《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花好月圓》、《我的十個同學》、《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大雁北飛》…
秦 怡1922年1月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高郵,著名電影表示藝術家。代表電影《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女籃5號》、《雷雨》、《苦惱人的笑》、《那些女人》…
秦 文(1928-2008)、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高郵,上海戲劇專科學校畢業,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上海姑娘》、《千萬不要忘記》、《為了和平》、《飛越天險》、《母親》…
劉尚嫻1941年12月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徐州,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芳…
廖有梁(1937-1999),上海嘉定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柳堡的故事》、《霓虹燈下的哨兵》、《淮海戰役》…
陳 述(1920-2006),原名陳致通,上海人,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母親》、《海魂》、《老兵新傳》、《為了和平》、《難忘的戰斗》、《聶耳》…
魏宗萬1938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餘姚,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三毛從軍記》、《巧奔妙逃》、《湘江剿匪記》、《三國演義》、《水滸傳》…
夏 天(1920-2005),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邳州,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羊城暗哨》、《翠崗紅旗》、《金銀灘》、《林則徐》、《飛刀華》、《秋翁遇仙記》…
周文彬(1907-1981),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無錫,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代表電影《英雄兒女》、《鐵道衛士》、《海上神鷹》、《邊寨烽火》、《黨的女兒》、《前哨》、《甲午風雲》…
嚴順開(1937-2017),出生於上海、祖籍湖北鄂城,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著名藝術家。代表作品電影《阿里Q正傳》等;小品《張三其人》、《愛父如愛子》…
阮玲玉(1910-1935),別名阮鳳根、阮玉英,出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早期電影著名女演員。代表電影《野草閑花》、《新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
胡 蝶(1908-1989),原名胡瑞華,出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鶴山,中華電影學校畢業,早期電影著名女演員。代表電影《歌女紅牡丹》、《狂流》、《姊妹花》、《火燒紅蓮寺》、《啼笑因緣》…
1、應該是說5、60年代出生的觀眾看到的7、80年代的電影的電影演員吧?不是50、60年代出生的上海演員吧?兩者跨度很大,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曾幾何時,一個東北電影製片廠、也就是後來的長春電影製片廠,一個上海電影製片廠幾乎就壟斷了整個的中國電影的,比文化中心北京都厲害得多的,十里洋場、紙醉金迷、名流如雲呢。五、六十年代活躍的演員多了去了,一些大師級的演員可都是在上海成名的呢。
2、前幾年去過一次位於上海徐匯區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廠大門除了上影廠的工農兵塑像廠標以外,還有謝晉、白楊、孫道臨等人的雕塑,孫道臨應該是跨越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一個標志性人物了,代表作有《早春二月》、《家》、《永不消逝的電波》、《渡江偵察記》等等,記得八十年代以後了,還拍過《雷雨》、《非常大總統》、《詹天佑》,前兩部還是自導自演的。但是,孫道臨是地道北京人、畢業於燕京大學,一輩子都在上影廠工作的。
3、然後,早於孫道臨的金焰、趙丹、袁牧之,晚於孫道臨的魏鶴齡、韓飛、高博、白穆、陳述、溫錫瑩、達式常、梁波羅都是很有影響的男演員了;女演員裡面呢,金焰的妻子秦怡是個代表性人物了,具有東方女性的柔美、賢惠,比秦怡資格老的胡 蝶、阮玲玉、上官雲珠,跟秦怡同時代的白 楊、王丹鳳、張瑞芳,後來的祝希娟、朱曼芳、黃梅穎、向 梅,都是很有影響的大明星了。再往後走,就到了陳沖、張瑜、鄔君梅、郭凱敏、馬曉偉、毛永明這代人了。
4、想當年呀,白 楊、王丹鳳、魏鶴齡、韓非、達式常、張瑞芳、梁波羅、祝希娟、郭凱敏、陳 沖、張瑜這些人可都是影帝影後級的人物了。白楊的《祝福》裡面的祥林嫂,還有跟她搭戲的魏鶴齡演的賀老六;王丹鳳的《護士日記》、《女理發師》;
5、韓非的《喬老爺上轎》、達式常的《難玩的戰斗》、跟潘虹搭檔的《人到中年》,張瑞芳的《李雙雙》,梁波羅的《五十一號兵站》,祝希娟的《紅色娘子軍》,郭凱敏、張瑜的《廬山戀》、《小街》,陳沖跟唐國強搭檔的《小花》,都是轟動一時、膾炙人口的好片子、經典片子,都給50、60年代出生的觀眾留下了難忘的記憶的。
6、說說朱曼芳、黃梅瑩、馬曉偉、毛永明這幾個海派風格明顯的也沒怎麼大紅大紫的演員吧?馬曉偉呢,其實年輕的時候是跟唐國強齊名的美男子一個,南馬北唐、並駕齊驅的,現在一個演蔣介石、一個演毛澤東,都成了專業戶了,也是蹊蹺,一生都在比拼了。
7、朱曼芳知名度不很高,但是那個年代的絕對顏值美女、上海風情的代表性人物,有兩個當時很有名的片子,一個叫《年青的一代》,一個叫《少年犯》都有出演的;還有,現在很紅的鄔君梅就是她的女兒,優秀基因在傳承呢;
8、黃梅瑩呢,其實一直活躍在很多電影、電視劇裡面,一直都是海派媽媽、嫂子、小市民的最佳人選,《渴望》、《山楂樹》、《金枝玉葉》中都有出色的表演,疫情之中過大年的《囧媽》就是徐崢跟她合作完成的,感覺黃梅瑩一直普通話都是上海味的,上海人那種精緻、細膩的味道,也被她刻畫得淋漓盡致的。
9、毛永明曾經很火了一陣子的,濃眉大眼的,屬於傳統眼光中的標准形象,絕對不輸郭凱敏、朱時茂的,估計就是因為跟朱曼芳、黃梅瑩幾個一樣,一口的上海普通話,影響了男性荷爾蒙的發揮了,後來不知怎麼的,就一直沒怎麼火起來了。
❾ 中國電影著名男演員有哪些
孫道臨(1921—200),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於北平。半個世紀以來,孫道臨在近30部電影和電視劇《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等中擔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視劇中擔任導演。多次獲國內外電影藝術大獎,出任加拿大蒙特利爾等國際電影節評委。
祝還健在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成龍、姜文、王心剛、葛優身體健康,藝術生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