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6年有一部國產電影 是講一個小男孩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什麼名字忘了
《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劇情介紹 劇情介紹: 男孩方槍槍!這是他第一次和外面的世界交手——幼兒園。這個令他有點抗拒又有點好奇的地方,有種同一的標准正統治著所有的小夥伴們,那就是貼在每個人名字後面的——小紅花。 方槍槍憤怒了:不會自己穿衣服就得不到小紅花嗎?尿床是我自己能控制的嗎?這是什麼狗屁道理?方槍槍梗起脖子來,沖著世界嚎啕大哭。他孤獨啊,他不懂這世界的規則,然而漸漸的他發現,在周圍的小生命中,有一種忽高忽低卻自有奔放的情感,在那個靈魂主宰的內心世界,他無拘無束。 方槍槍開始散發自己的生命力了,他脫下女孩的褲子給小屁屁打針,把小紅花當成禮物送給她鍾情的女孩……「老師是吃人的妖怪!」方槍槍把這個巨大的秘密告訴了她,她又告訴了他,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沒有睡覺的孩子們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行動…… 孩子想哭就哭,孩子幻想是他們心裡的真實,孩子從不怕彼此的沖突和傷害,而方槍槍卻被老師們當成了永恆的麻煩製造者,他的心裡全是自由的翅膀阿,但……他會得到這世界的寬容嗎?他會不會和已經長大的我們一樣,已經懂得了怎樣去和這世界的寬容嗎?他會不會和已經長大的我們一樣,已經懂得了怎樣去和這世界和平相處,和別人保持安全的距離,不再去用稚嫩的小手試圖扳動粗壯的臂膀…… 創人員: 張元 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被《中國青年》雜志社選為將影響下世紀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授予文化和平獎。1999年電影《過年回家》,獲得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代表作品:《過年回家》、《東宮西宮》、《北京雜種》、《媽媽》、《兒子》、《綠茶》、《我愛你》、《江姐》、《廣場》、《瘋狂英語》、《釘子戶》、《金星小姐》、《收養》等。 王 朔 著名作家。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自84年初處女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後,迄今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小說,三個長篇小說,大約一百六十萬字,並創作了數十集電視劇。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代表作品:《過把癮就死》、《看上去很美》、《頑主》、《我是你爸爸》等。 寧岱 北京電影學院編劇專業學士學位。創作作品有電影劇本:《兒子》、《找樂》、《夏日暖洋洋》、《過年回家》;中篇小說:《事件》;導演紀錄片《停機》;翻譯義大利電影劇本《盜竊童心》,在《世界電影》雜志上發表。獲獎紀錄:紀錄片《停機》獲日本NHK放送基金會紀錄片策劃獎;電影《找樂》獲東京電影節青年電影大獎;獲西班牙國際電影節獲大獎;電影《過年回家》獲新加坡電影節劇本提名。
② 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獲獎影片
中國電影國際獲獎情況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 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1959年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獎。
1983年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 《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1986年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1987年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1989年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黃河謠》獲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山水情》獲最佳短片獎。
《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菊豆》法國第43屆戛納電影節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第35屆巴利亞多利德電影周金穗獎。
《晚鍾》獲哥倫比亞第7屆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和音響效果獎。
《童年往事》獲美國洛杉磯奧斯卡學院電影節銀獎。
《芙蓉鎮》獲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1989年發行影片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
《三個女人的故事》獲第12屆克雷黛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
1991年
《出嫁女》獲第1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棗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接訥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
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秋菊打官司》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
《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
《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棗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69屆奧斯卡攝影獎提名。
《太陽有耳》(導演:嚴浩)獲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柏林銀熊獎」。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7年
《鴉片戰爭》(導演:謝晉)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金秋鹿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長故事片金獎和兒童評委獎。
1998年
《變臉》(導演:吳天明)獲第2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金孔雀獎」。
《我也有爸爸》獲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金象獎」。
兒童演員王泉(影片中飾病童大志)獲本屆影展「特別獎」。導演黃蜀芹獲由兒童和青少年觀眾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片」--「金匾獎」。
《紅色戀人》獲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99年
《紅河谷》獲第十七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幕獎」。
《永樂大鍾》獲第一屆布達佩斯國際科學電影節「國際電影、電視和廣播合作理事會獎」。
《一個都不能少》獲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2000年 張藝謀 《我的父親母親》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0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獲第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梁朝偉)及技術大獎;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2001年 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王小帥 《十七歲單車》
2001年 林正盛導演的《愛你愛我》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 法國愷撒電影節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獲「最佳外語片」獎
2003年 李楊導演的《盲井》 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4年9月第二十八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看車人的七月》獲得評委會特別獎,主演范偉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2004年 陸川導演的《可可西里》東京電影節的評委特別獎
2005年 王小帥導演的影片《青紅》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5年 顧長衛導演的《孔雀》獲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
③ 找樂的影片評價
故事描繪了北京一些老年人退休後組織京劇演唱俱樂部時的喜怒哀樂的情景。影片是導演寧瀛對 「紀實」電影的一次重要實踐,「找樂」最主要的意思是重新給自己找一個生存的空間和環境,表現出的是對現實本身的熱愛之情,而非「批判現實主義」。它以一種豁達和包容化解失意和苦澀。影片《找樂》自始至終貫穿了一種平民精神,與後來的《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一起構成了寧瀛的「北京三部曲」。
④ 寧瀛的寫實主義
記錄主義作為一種極端的現實主義影像風格,在90年代以後除了章明導演的《巫山雲雨》以及《押解的故事》等風格化的作品以外,女導演寧瀛先後推出了《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三部紀實性電影。它們採用高度的紀實手段和豐富的紀實技巧,如長鏡頭、實景拍攝、非職業化表演、同期錄音、散文結構等,「記錄」了當下中國邊緣人的邊緣生活。這些影片借鑒和發展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紀實傳統,如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中國大陸第四代導演在80年代巴贊美學影響下的紀實性探索,侯孝賢的電影風格等,以開放性替代了封閉性的敘事,用日常性替代了戲劇性,追求「……最常態的人物,最簡單的生活,最樸素的語言,最基本的情感,甚至最老套的故事,但它卻要表現主人公有他們的非凡與動人之處;同樣,最節約的用光,最老實的布景,最平板的畫面,最枯燥的調度,最低調的表演,最原始的剪接方式,最廉價的服裝和最容忍的導演態度,卻要搞出最新鮮的影像表現……」這些影片對於中國紀實風格電影的創作積累了藝術經驗,也為中國90年代提供了民俗民心的感性描繪。 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和2000年《夏日暖洋洋》以對「真實」的信賴、對質朴的熱愛、對誠實的執著、對紀實風格的追求顯示了電影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現實主義特徵,同時也成為了紀實電影當代形態的代表。
這種特徵首先表現為它們對普通百姓生存狀態的關注。幾乎所有的紀實性電影都因為其平民化的追求而拒絕英雄美人、王公貴族,寧瀛也不例外。她的影片展現的是現代北京一群普通的百姓和這些百姓生存的普通的生存環境。所以,在影片中出現的不是迷離的霓虹燈,沒有林立的寫字樓和大飯店,極少開闊的快速道和放射性的立交橋,我們看見的是昏黃的天空、雜亂的胡同、擁擠的房屋,古樹昏鴉、斷壁殘垣,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生存的是一些現代都市中普通的日常的平民,是平民百姓之間的平凡瑣事。《找樂》的主人公是以劇團退休工人老韓頭為中心的一群生活在都市邊緣的老人,而《民警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則是北京街道的一群遠離血與火、刀與槍的普通民事警察。沒有大江東去的壯烈,也沒有曉風殘月的浪漫,只有這些平常人平常的生活軌跡,平常的單調和斑駁,平常的哀樂和喜怒。寫人和人所遭遇的環境,使這些影片盡管沒有展現廣闊的社會空間,但是卻通過這些人的生存體驗,提供了正處在歷史變革中的中國都市豐富的人文社會景觀。
寧瀛這幾部影片都採用了開放性的敘事結構。寧瀛認為,她的影片走這種非戲劇化的紀實道路,並不是一種故意的標新立異,而是因為題材決定了它的表達,內容決定了它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傳達出她內心對所展示的生活的體驗,才能傳達出她內心對所描繪的這些人的感動。對於寧瀛來說,重要的不是故事、情節、命運,而是狀態、細節、過程,所以,她摒棄了情節劇的結構方式和敘述方式,不用那些人為的偶然性和因果關系來營造戲劇沖突和矛盾高潮,而是用一種散點的生活流的方式來展現生活的平緩而細微的變化,寫人在這種變化中的那種體驗、那種感受。所以,《找樂》
沒有一個山重水復的故事和悲極喜來的陡轉,敘述的只是老韓頭退休之後在生活中所感受的失落和充實,以至於結尾時故意在老韓頭剛剛作出一個行為選擇時就戛然而止,讓觀眾的關注重心留在過程中而不放在故事的結果上。《民警故事》則幾乎沒有中心事件,新民警上崗、打狗、抓小號手、審王小二等相互幾乎沒有聯系的片段構成了影片的主體,最後在楊國立抽打王小二的「高潮」點終止,結局卻留給了畫外音。相比較而言,敘事的開放性在《民警故事》中似乎更為自覺。《找樂》開始用老韓頭演出救場來作出場,無論從鏡頭語言還是劇作結構,甚至敘事節奏來看,都似乎還殘留著戲劇化的程式感,而《民警故事》片頭的會議室和楊國立帶新警察上班的兩段,卻娓娓道來、從容自如,為全片確立了電影的基本形態和為觀影者規定了基本的觀影預期。這種開放性的敘事不是用影片去說明、證明一種先驗的或者主觀的情節、意義、主題或者概念,而是去展示世界本身,製造一種紀錄片效果,展示世界本身的獨特性、多義性和關聯性,從而使人物、細節、事件、意義具有多重可解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片所展示的過程比之影片的結果要重要得多,也許這也正是這兩部影片都在觀眾幾乎沒有心理准備的敘事點上選擇了一個開放結尾的美學原因。
寧瀛影片最出色的藝術成就是對單鏡頭鏡語體系藝術表現力的發掘。寧瀛影片與常規電影相比,長度盡管基本相同,但鏡頭數卻幾乎減少了一倍,特別是《民警故事》僅剛剛超過200個鏡頭。所以,在這兩部影片中很少使用好萊塢常規電影那種正反拍的「三鏡頭」縫合組合,較少使用特寫和大特寫這種相當人為的強效應景別,也較少使用平行、交叉等蒙太奇修辭手段,更難以用由遠及近的「窺視性」視點運動,而是力圖最大限度地發揮單鏡頭的表現潛力,多使用中、全景,力圖在不分割現實時空完整性的狀態下,再現生活原生狀態的流動和豐富,表達對現實體驗的放射性和多重選擇權利。
因而,影片經常使用長鏡頭來敘述場面和情節,但這些長鏡頭並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鏡頭,搖移跟拉、一氣呵成,但這些運動不是形式化和刺激性的,而是與人的現實心理運動相接近,擴展了單鏡頭內生活空間的容量和現實時間的連續性。被攝物體自身的運動也造成了生活運動的自然感覺。像《找樂》中老韓頭退休後第一天在街道上散步的一組鏡頭,《民警故事》中老民警楊國立與新上崗的民警王連貴一起騎車去街道居委會的一場長達二百六十多米的戲等,都充分利用了單鏡頭的表現潛力和修辭效果,在單個鏡頭中不僅創造了現實空間的整體性,而且也創造了運動感、節奏感以及畫外空間的延伸。
在視聽造型上,寧瀛的影片都摒棄那種有意識的修飾和結構,甚至不追求一般的聲音和畫面的形式美感,而是盡可能還原生活本身的自然狀態。所以,在《找樂》中除主要演員黃宗洛以外,多數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而在《民警故事》中扮演民警的演員則全部都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民警,在表演風格上強調一種無技巧的本色表演,力圖造成一種無表演的表演效果。在場地環境選擇上,盡量採用實景、實物和實地,街道、地面、胡同、院落、房間的粗糙和雜亂形成一種在場效應。盡量採用自然光,不尋求特殊的光影效果,呈現一種單調而中性的色彩。採用同期錄音,基本取消無聲源音樂,注意還原生活中聲音本身的復雜性和擴散感。所以,影片呈現給觀眾的北京不是一般影片中富於裝飾性、色彩感和線條性的都市輪廓,而是一個熙熙攘攘、零亂錯落、色調單澀的市井寫真,影片的畫面和聲音不是經過機器的精心過濾和加工的純凈、光潔的視聽信息,而是一個喧嘩和斑雜的自然形態的世界,影片中的人物不是那種經過形象和聲音設計後的舞台化的藝術造型,而是自然天成的眾生相的再現。 顯然,寧瀛電影是存活在世界電影的紀實傳統之中的,與這一傳統一脈相承、息息相關。但是,寧瀛並非只是在90年代再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形態,或者僅僅是8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第四代」導演的《鄰居》、《鴛鴦樓》、《城南舊事》的紀實風格的繼續。紀實電影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在每一個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導演手中,都會有新的發展和新的突破——寧瀛電影也為紀實電影留下了屬於她自己的印跡。
寫實是一種技巧,而對於一部影片來說更重要的是這種技巧中包含的人生態度,或者說人文精神,這才是藝術的精魂。這種印跡首先體現在人生觀念上,那就是寧瀛自稱最難以忘懷的巴贊的一段話中所包含的意義:「對現實本身的熱愛之情。」其實,無論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還是顯然受到新現實主義影響的中國大陸第四代導演們80年代拍攝的那批紀實性電影,都帶有相當明確的社會批判意識,因而更關注普通人生活中的社會問題,而簡化了人們更為復雜的生存環境和生存體驗。
所以,正如寧瀛在談到《偷自行車的人》等影片時所說:「……這部片子所寫這個人的悲劇歸結於義大利當時社會的失業狀況,它的悲劇有個社會根源,我個人覺得這是它最大的失誤,它把社會問題凌駕在人的問題之上了,實際上『人和社會』的關系遠比這更復雜。」如果說,傳統的紀實電影盡管都不願意將人生困境化作「沖突——解決」的戲劇性模式,不願意為人生畫上一個臆想的完整句號,但為了完成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揭示,還往往不得不藉助於各種偶然的戲劇性和因果邏輯性來構思情節和表達主題,那麼寧瀛的影片所關注的就不僅僅是普通人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而是普通人所不可躲避的人生問題。尷尬、困窘、創傷、苦難並不是偶然強加給個人而外在於個人,命運,而是內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之中,內在於每個人的人生境遇之中,無可規避、無可選擇也無可奈何。所以她不是在完成一種社會學,像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那樣僅僅關心貧困、失業等社會苦難,像「第四代」中國大陸導演那樣主要是關注婚姻、住房等現實困惑,而是「寫在特定時期社會中生活著的人」,寫這些人如何面對和遭遇現實生活那些雖然平平常常但卻不期而遇、別無選擇的喜怒哀樂。
當然,因為生活本身的無限豐富和無限變動,它是無法通過任何一種有限的時空載體來還原其真實性的。所以還原「真實」並不是電影的目的,也不可能是電影的目的。與其說寧瀛電影的魅力在於其「真實:的力量的話,不如說來自這種「真實」所體現出的對現實的那種寬容而溫情的態度,她正是以這樣一種態度去再現生活狀態本身的蠕動,去體會平常人在都市生活中的那份淡淡的欣悅和無奈。寧瀛在談到《找樂》中的老韓頭時說過的一段話,鮮明地傳達了她的這種人生態度:「一個人退休後或像我那樣從國外回來,沒有單位,完全可以是最自由的人時,卻要重新給自己找到一個生存環境,重新把自己放到那些社會悲劇當中去,重新再給自己放置在那些組織、規定、紀律中,然後在其中如魚得水的生活,這就是生活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的無奈,絕對自由、絕對理想的狀態是沒有的。」
因而,盡管寧瀛的這兩部影片的主人公都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行為的主動性,或者是被社會排斥於主流體制以外的退休老人,或者是受到嚴格紀律和任務約束的民警,但觀眾從寧瀛的影片中沒有感受到那種憤世嫉俗的沖動和激情,而流動著的是一種生活的細膩和幽默,一種生存的睿智和豁達。寧瀛似乎更願意去理解和接近而不願意去判斷和臧否生活和生活中那些普通人。因為人的生存和人的心態甚至人的善惡往往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現實的和歷史的、當下的和童年的、個體的和社群的甚至種族的因素,心理的、社會的、甚至生理的任何改變都影響著人的生存,使我們無法把電影當做一個審判庭,而只能當做一個展示口,我們在與劇中人的交流、溝通和理解中獲得一種人生態度和方式。
影片中的這種人生態度相當忍讓平和,然而它平常普通,與這些影片整個的觀照方式相一致,具有一種平民的智慧和經驗,雖然不使人驚心動魄或者柔腸寸斷,但卻讓人會心回味,理解到人生本來的艱辛和充實。
寧瀛的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群處在中國都市的街頭巷尾、舊院平房中芸芸眾生的形象和心態,提供了這群人生存於其中的正在迅速同時又緩慢地發生著變化的都市市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提供了一種雍容幽默、豁達正直的人生態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寧瀛的電影盡管也許在節奏的控制上似乎並非無懈可擊(如《民警故事》上崗一段的拖沓和結尾時的倉促之間的不協調),紀實規則有時也受到某些主觀意念的破壞(如《找樂》老韓頭救場的開頭、《民警故事》民警打狗的一場),場景和細節有時過於瑣碎和自然主義,缺少一種詩意的關懷。但是,寧瀛對於普通人生存狀態和生存境界的展示,對於單鏡頭電影語言修辭潛力的發掘,對於電影視聽造型的還原魅力的追求,特別是她通過電影所傳達的那種成熟而寬容的人生態度,不僅使中國電影的紀實傳統得到繼承和發展,而且也為中國電影美學觀念的多樣化和前衛探索帶來了空谷足音。
⑤ 從二〇〇〇年到現在我國有哪些電影在國外獲獎
馬背上的法庭(劉傑)、刺青、三峽好人、蘋果、圖雅的婚事
另外,還有其他獲獎影片
《李蓮英》獲第41屆柏林電影節特別鼓勵獎。
《哦,香雪》獲國際兒童和青少年電影中心藝術大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高產緊湊型玉米》獲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第8屆國際農業電影節教學片類二等獎。
《壁蜂》獲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第8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通俗科學類二等獎。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馬路騎士》獲法國馬賽國際女性電影節公眾大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最佳女演員獎。
《屠城血證》獲東京世界和平電影節故事片一等獎。
1992年《雙旗鎮刀客》獲第三屆日本夕張國際探險與幻想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狂》獲第三屆不結盟國家電影節(朝鮮)「最佳攝影獎」。
《高朋滿座》獲蒙古第一屆喜劇電影節一等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血色清晨》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金球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雜嘴子》(導演:劉苗苗)獲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參議院特別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森林、小鳥和我》獲第四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動畫、兒童電視節目組開羅金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心香》(導演:孫周)獲第9屆法國蒙彼利埃中國電影節最高獎——「金熊貓獎」。
《隨風而去》(導演:肖鋒)獲第2屆東京國際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結尾獎。
《愛在東京)獲法國第14屆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留學生吳曉東)金獎。
台灣的《無言的山丘》獲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劇本吉最佳美術指導獎。
台灣的《戲夢人生》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獎。
台灣的《暗戀桃花源》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特別榮譽獎。
台灣的《青少年哪吒》獲第6屆東京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銅獎,第15屆法國三大洲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
香港的《籠民》獲首屆上海電影節評委特別獎,日本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攝影獎。
中國教育電視片《水》獲得第二十屆「日本賞」國際教育節目大賽學前教育類銀牌獎。
吉林電視台攝制的電視紀錄片《遠離的願望》在挪威特羅姆索舉辦的自然紀錄片電影節上,獲特別榮譽獎;在義大利桑迪歐國際自然紀錄片電影節上,獲特別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
電視片:中央台《最後的山神》獲「亞廣聯」電視大獎。《遠在北京的家》獲四川國際電視節紀錄片大獎,《老磨坊》獲最佳男主角獎(吳京安)。
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大氣層消失》(導演:馮小寧)在南斯拉夫金松嶺獲「金松嶺—94」國際環保、體育和旅遊電影節「銀松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鳳凰琴》獲第四次不結盟運動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火炬銅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紅玫瑰的扮演者陳沖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角獎」。
《黃沙 青草 紅太陽》(導演:周友朝)獲首屆金色布拉格電影節金人大獎。
《戰爭子午線》(導演:馮小寧)獲第4屆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日本電影評論家獎」。這是中國抗戰影片首次在日本獲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民警故事》(導演:寧瀛)獲西班牙第4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和國際影評人大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母親,沒有選擇》獲第5屆國際青年電視節大獎及最佳觀眾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女人花》(導演:王進執)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故事片大獎和「婦女電影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落河鎮的兄弟》(導演:蘇舟)獲美國第12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聯合國兒童權益宣言」獎。
《人約黃昏》獲馬那基國際電影節「銀攝影機大獎」。
《混在北京》中女主角劇雪獲大馬士革國際電影節「表演特別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藍風箏》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
《東邪西毒》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
《背靠背,臉對臉》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
⑥ 張暖忻的主要作品
《北京,你早》,劇本是電影學院文學系唐大年的畢業劇本,攝影師則是第六代的張錫貴和花青。《北京,你早》在劇作中預告了第六代電影人關注都市年輕人生活現狀的趨勢,雖然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是公交的職工,而不是第六代作品中常見的「邊緣人群」,但是從克克這樣的假華僑的人物塑造,從他的生活方式,他和崔健這樣的搖滾音樂的關聯,可以看出劇作家的關注興趣點的轉移。我們很容易將《北京,你早》聯繫到唐大年後來的《北京雜種》。張暖忻還接受了劇本中年輕市民的北京口語。這種口語中的「痞子化」的傾向和影片的隨意的紀實影像背後,埋藏著張暖忻曾經試圖拍攝王朔小說的沖動,也預示了她在後來對婁燁的《周末情人》的贊賞。
張暖忻的作品在中國電影中成功解決了讓演員說話的問題,讓演員擁有了真實的聲音,生活的聲音。這種成功讓我們看出她在演員使用上的挑戰性。在北京拉鎖廠做臨時工的馮遠征去北京電影學院參加復試,穿著父親的藍褲子、綠軍裝,背著綠軍挎包,悶聲不響地蹲在牆角,考試的結果是因為長相不佳而落選,卻被張暖忻選中去出演《青春祭》。馬曉晴被選為《北京,你早》女主角也是激烈的爭論的結果,讓一米六十齣頭體重卻60公斤的人,去演一個三個男孩同時喜歡的女孩,即使到現也還是瘋狂的行徑,但是張暖忻還是放棄了選擇江莉莉而認定了馬曉晴。
當年,《青春祭》在北京大學放映的時候,根據當時的大學生回憶,電影的原小說作者張曼菱一身紫紅旗袍,手上一紫紅手袋,顏色十分搶眼,而張暖忻卻是白襯衣、牛仔褲,青春氣息撲面而來。張暖忻堅決以片名太長為理由,放棄原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的名字,改名為《青春祭》。張曼菱為此還和張暖忻打了一場官司。
陳燕妮回憶過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當中國人月收入普遍在100元以下的時候,張暖忻出外景的時候買了一瓶30多元「片仔癀」潤膚膏給了陳燕妮。陳燕妮在一個女人知道要粉墨自己的年齡的時候,收到了這瓶禮物。等到斯人已逝後,她在紐約的一間店裡再次看見「片仔癀」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買下這個標價17美元的商品,「從塗著血紅指甲油的售貨員手中拿過這個熟悉極了的瓶子時,猛地就想起大姐的神情,驀然心動。」 電影信息
導演: 張暖忻
主演:盧君、 常珊珊
類型: 劇情
地區: 中國大陸
顏色: 彩色
上映:1981年01月02日
內容介紹:
中國女排的隊員們為准備參加「文革後的第一次國際錦標賽,正緊張訓練,韓醫生告訴沙鷗,她腰部嚴重損傷,必須馬上休養。沙鷗沒有退卻,更加緊鍛煉,但出國人員名單上已沒有她的名字。
沙鷗的母親和未婚夫國家登山隊員沈大威從北京趕來。母親勸她離隊,沈大威卻悄悄地給她更大的支持。沙鷗終於被批准參加比賽。她們踏上征途,但在冠亞軍決賽中失利,沙鷗無比痛苦,將銀牌丟入大海。
回北京後,沙鷗全力支持沈大威登上峰頂,但突然傳來沈大威遇上雪崩而犧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靂,沖擊著沙鷗的心靈。她慢慢又堅強起來,當了女排教練。韓醫生關心著她,也為她的堅強意志而折服,產生了愛慕之情。 經沙鷗培養的又一代運動員與日本隊交鋒,已癱瘓的沙鷗在電視里看到了中國女排勝利的場面,她的理想實現了。
影片努力反映一代青年新的心理氣質,挖掘富有時代意義的新思想、新人物。它抓住一代運動員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命運變幻的流程中,集中表現了她們對人生目標的追索與奮斗的精神,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感。
人們從沙鷗不斷遭受打擊,但仍然為實現目標而頑強搏鬥的經歷中,看到國家興盛、民族自強的精神支柱。該片選用非職業演員擔任主角,沒有矯飾、造作的痕跡,樸素、生動、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它以直接表現人的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構築銀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輕情節,重人物輕事件,探索新的電影語言,尋找和發現電影藝術表現生活的新能力。
該片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張瑞坤)和導演特別獎;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994年的時候,張暖忻也許確實非常想拍《放生》。《放生》是陳建功的小說。這位出生於廣西北海、1957年隨父母住進北京的作家,是京派文學的代表人物。《放生》是一位北京老爺子的故事,寫一位遛鳥的大爺及其一家三代的生活。按張暖忻的女兒娜斯的話說,「遛鳥這個題材把老年人和孫兒一代並置,折射我們這個多種文化空間並存的時代」,張暖忻覺得需要有電影來關注「北京的大拆大卸,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景象。其實,在1992年,另外一個北京女導演寧瀛就把陳建功的《找樂》給拍成了電影,這也是寫北京老爺子的電影,而在1995年寧瀛的《民警故事》也呈現了那些大拆大卸,電影中正在拆毀的胡同現在已經是光鮮的金融街了。
張暖忻如果當真拍攝了《放生》,也就多了一部記錄北京在現代進程中掙扎的電影。也許《放生》這部電影會比《南中國1994》顯得打眼一些。但是這不是張暖忻的命運,她的命運是如同《青春祭》、《雲南故事》中的女主角意義,要做一個被迫離鄉背井的女人,以闖入者的姿態進入另一種文化、另一個空間,這個闖入者總是用一種和諧的理想去改造那個世界,這是不變的使命。 《閨閣情怨》(又名《花轎淚》)
電影信息:
導演:雅克·道夫曼 張暖忻
演員:屠懷青、秦怡、姜文、 Henry O
片長:100分鍾(min)
拍攝年份:1987
類型:劇情
國家/地區:大陸 法國 加拿大
劇情介紹:
童年時代的勤麗幸福快樂。正直、善良的父親惠義因救抗日者,被日軍炸毀所辦的學校。為了家庭的生計,惠義只好放棄所鍾愛的教育事業,開始做生意,勤麗只得進了教會學校。一次音樂會上,勤麗聆聽鋼琴演奏並迷上了鋼琴。長成了少女的她在鋼琴賽中獲好成績。與父親商定將來去巴黎深造。爺爺祖鴻等卻做主把她嫁給了有錢人家的兒子陳有煌。開始,父親堅決反對,後來妥協。從此,勤麗對父親產生了很深的隔閡。丈夫有煌對勤麗很疼愛,但公婆卻束縛她不許她練琴。一天深夜,勤麗終於砸開久鎖著的鋼琴,彈奏起來。在有了兒子後勤麗仍不懈地練琴演奏。有煌病危,勤麗只好去香港陪有煌。多少……
⑦ 全球十大必看高分喜劇電影
全球十大必看高分喜劇電影有:《孝子賢孫伺候著》《站直了,別趴下》《斗雞》《有話好好說》《讓判銷巧逃妙奔》《沒事偷著樂》《父子老爺車》《找樂》《男婦女主任》《三毛從軍記》。
1、《孝子賢孫伺候著》
現在重溫當然看懂得多,很接地氣的喜劇,教育目的演繹得很生動,趙麗蓉老師的唐山腔非常可愛,甚是懷念這位慈祥的老太太。
電影裡面最讓人捧腹的是迪斯科草台班子客串唱經和尚,還有氛圍組大媽隊哭喪哭半截被紅燒肉香走的片段。構思精巧的荒誕喜劇,現實諷刺意味非常濃厚。再也不會再有電影以這樣一種嬉笑怒罵的形式表達中國的特殊時期。
⑧ 找樂的電影《找樂》
片名:找樂
英文片名:Looking for Fun
影片類型:喜劇
片長:97 min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10本
製作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香港萬和影視公司
年份:1993年
⑨ 中國電影及演員在國際大獎上的獲獎情況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 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1959年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獎。
1983年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 《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1986年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1987年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1989年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黃河謠》獲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山水情》獲最佳短片獎。
《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菊豆》法國第43屆戛納電影節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第35屆巴利亞多利德電影周金穗獎。
《晚鍾》獲哥倫比亞第7屆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和音響效果獎。
《童年往事》獲美國洛杉磯奧斯卡學院電影節銀獎。
《芙蓉鎮》獲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1989年發行影片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
《三個女人的故事》獲第12屆克雷黛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
1991年
《出嫁女》獲第1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棗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接訥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
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秋菊打官司》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
《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
《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棗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69屆奧斯卡攝影獎提名。
《太陽有耳》(導演:嚴浩)獲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柏林銀熊獎」。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7年
《鴉片戰爭》(導演:謝晉)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金秋鹿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長故事片金獎和兒童評委獎。
1998年
《變臉》(導演:吳天明)獲第2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金孔雀獎」。
《我也有爸爸》獲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金象獎」。
兒童演員王泉(影片中飾病童大志)獲本屆影展「特別獎」。導演黃蜀芹獲由兒童和青少年觀眾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片」--「金匾獎」。
《紅色戀人》獲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99年
《紅河谷》獲第十七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幕獎」。
《永樂大鍾》獲第一屆布達佩斯國際科學電影節「國際電影、電視和廣播合作理事會獎」。
《一個都不能少》獲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⑩ 黃宗洛的家庭背景
黃宗洛的哥哥黃宗江、姐姐黃宗英都是著名電影藝術家、演員,受他們的影響,黃宗洛也對表演發生興趣。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伊始,他就成為該院演員,在話劇舞台上度過了四十個春秋。黃宗洛在演藝界以擅演小角色聞名,榮獲「龍套大師」稱號。黃宗洛兄妹共5人:黃宗江、黃宗淮、黃宗洛、黃宗翰、黃宗英,均與藝術結緣,戲稱「賣藝黃家」,黃宗洛與哥哥黃宗江、姐姐黃宗英兄妹三人被譽為藝術圈裡的「黃氏三傑」。
黃宗洛第一次走上銀幕是在謝添導演的影片《錦上添花》中扮演一個搭錯車的乘客,這也是一個小角色。「文革」結束後,謝添又將老舍的經典著作《茶館》搬上銀幕,包括黃宗洛在內的人藝老演員們,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讓觀眾一飽眼福。1986年,年近花甲的黃宗洛在影片《田野又是青紗帳》中扮演一個看陰陽風水、宣傳封建迷信的丁花先生,這個角色為他贏得了吉林省「小百花獎」。從舞台到銀幕,他逐漸習慣了鏡頭前表演,擺脫了「演」的痕跡,達到了自然樸素的狀態。後來他在電視劇《擎天柱》中飾演一個賣耗子葯的而榮獲第十三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黃宗洛曾在三部影片中擔任男主角,這三部影片是《遠離戰爭的年代》《找樂》和《宮廷斗雞》,他在片中表演非常成功。在《遠離戰爭的年代》中,他演一位沒有笑臉,總愛訓人的退休老軍人形象,刻畫出老人善良、平和的性格。《找樂》中,他又變成一位少言寡語,心事重重的老戲迷,而《宮廷斗雞》中,他卻演起了皇上,成天嘻嘻哈哈,讓人看後忍俊不禁,這之後,他在《男人也難》中演一個孤苦伶仃的老頭。從「觸電」以後,黃宗洛已演了二十部影片,還陸續獲了不少獎,可謂越老越火。
2004年,黃氏四兄妹——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黃宗漢,曾聯袂出演電視劇《大柵欄》,一時傳為佳話。大哥黃宗江曾動情地說:「這是咱們兄妹第一次熒屏相聚,或許這也是最後一次,算是給大家留個紀念吧。」2005年初,黃宗洛先是在電視劇《大清官》里扮演一個昏官角色,隨後扮演電視劇《天和局》里一個下棋的老頭。至此,黃宗洛就不再接戲,這兩個角色也就成了他的收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