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問一下長影老演員劉世龍80年代拍的電視劇都有哪些
劉世龍,演員,於1951年被部隊保送到西南人民藝術劇院戲劇系學習,一年半以後,又被西南軍區推薦到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學校學習。1953年畢業,分到東影任演員。1953年後在四十餘部影片中扮演過主角,其中,《鴻雁》中的李雲飛、《劉三姐》中的阿牛、《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媽媽我要出嫁》中的劉明華等人物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獨立大隊》《山東漢子》《戰洪圖》《飄失的紅頭巾》《機密行動》《鋼鐵巨人》《海上雄鷹》《島國謀殺》《媽媽我要出嫁》《董存瑞》《沙家店糧站》《鴻雁》《機密行動》《三八線》《梨花灣》《鋼珠飛車》《並肩前進》《草原晨曲》《懸崖》等等共四十多部電影。電視劇《女人魂》《蜜戀失心第二季》這些電影電視劇具體哪個是八十年代的,沒有細分。
真心在幫你,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② 英雄兒女王成還活著嗎
截止2021年7月,《英雄兒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劉世龍已經不在人世了。
劉世龍(1930年—2017年9月27日),出生於安徽省淮北市石台鎮,中國內地演員。
1954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沙家店糧站》,從而開啟了他的演員生涯。
1956年,主演劇情電影《媽媽要我出嫁》。
1961年,在戲曲電影《劉三姐》中飾演阿牛。
1964年,在戰爭電影《英雄兒女》中飾演王成。
1973年,出演劇情電影《戰洪圖》 。
人物評價
無論飾演角色的大小,他都會把自己融入角色當中。他是一個純粹的人,對事業有無限的熱愛,對拍戲有無限的忠誠。
在生活中,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從不擺明星架子,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權。而且,他是個非常可愛的人,但容易健忘,雖然記性不是很好,但心裏面始終裝著朋友,還有年輕一輩的孩子。
劉世龍有著黑紅的臉膛,粗壯的四肢,筆挺的腰板,軍人的風度,是一個隨和、熱情、正直的人。他有著深厚的藝術功底,他從不叫苦,雙手結繭,疲憊不堪的他從不叫累,儼然一個緊張、嚴肅而富有戰鬥力的士兵。
③ 劉世龍演過什麼電影
劉世龍,1954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沙家店糧站》,從而開啟了他的演員生涯。1956年,主演劇情電影《媽媽要我出嫁》。1961年,在戲曲電影《劉三姐》中飾演阿牛。
1964年,在戰爭電影《英雄兒女》中飾演王成。1973年,出演劇情電影《戰洪圖》。1977年,參演懸疑電影《熊跡》。1980年,出演劇情電影《春眠不覺曉》。1985年,出演劇情電影《飄逝的花頭巾》。
1990年,由其參演的劇情電影《荒唐歷險》上映。
他,1930年生在安徽省蕭縣農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9歲跟隨父親參加革命,成為地下聯絡站的一名小八路。他,解放戰爭時期率部隊剿匪,多次深入虎穴、立下戰功。
他,新中國成立後被部隊保送到西南人民藝術劇院和北京電影學校學習,畢業後在40餘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和《劉三姐》中的阿牛哥,成為幾代中國人心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他,就是電影表演藝術家,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劉世龍。
④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什麼電影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影評
《英雄兒女》凸顯王成的犧牲精神,進而拋出了「什麼是英雄」「誰可以成為英雄」「我們學習英雄的什麼精神」等等問題。
影片通過扎實的情境鋪墊和如何宣傳英雄典型的種種細節回答了大家:為了祖國和人民捨生取義的志願軍戰士王成必然是英雄,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的普通勞動者同樣也是英雄。
王成、王芳是英雄兒女,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女,中國人民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的集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雄兒女》的影像蘊含的思想性,使其擁有了跨越時代的不朽力量。
⑤ 老電影《劉三姐》中的主演們後來怎樣了
飾演劉二哥的梁音是我國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他塑造過很多電影角色,比如他在《冰山上的來客》中飾演的楊排長,還獲得了百花獎優秀演員獎。在拍攝完這部影片後,梁音並沒有受到影響,接著拍攝了很多電影,比如1961年的《萬木春》、1965年的《三進山城》、1975年的《金光大道》、1978年的《嚴峻的歷程》等。隨後在2005年紀念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活動中,梁音榮獲“國家突出貢獻電影藝術節”稱號。88歲的梁音在2015年1月26日在北京去世。
無論怎麼樣,這些老藝術家們都給我們帶來了非常精彩的影片,都是值得我們永遠記住的。
⑥ 經典電影《英雄兒女》幕後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些消息稱,近期將有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密集播映。
欣喜、期待之餘,筆者「杞人憂天」,不免有些莫名其妙的擔憂。
「為了祖國,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相信許多朋友都看過電影《英雄兒女》,許多年間,這部電影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一首《英雄贊歌》唱遍大江南北,在幾代人的心靈上都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的影視劇創作者還能再創奇跡,拍出《英雄兒女》那樣的傳世之作嗎?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英雄兒女》拍攝於1963年,期間曾經發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劇本是怎麼「煉成」的
劇本乃「一劇之本」,《英雄兒女》劇本改編自中國當代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說《團圓》。
抗美援朝炮聲隆隆,1952年、1958年,巴金曾經兩赴朝鮮慰問、采訪。
在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某團六連的事跡最令他難以忘懷,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支部隊,他曾在這個部隊生活過兩個月。
「開城保衛戰」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志願軍陣地最後只剩下了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信員劉順武。
當大批美國兵沖上陣地時,趙先友果斷地舉起手裡的步話機,大聲向上級報告:「敵人i沖上來了,不要管我們,快向我們開炮!向我們開炮!開炮! 」
六連所在團的團長叫張振川,後來曾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
在望遠鏡中,張振川清楚地看到兩位勇士在火海中與敵人拼殺的身影。
「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
張振川再次聽到步話機里趙先友嘶啞的聲音。
張振川一咬牙,眼含熱淚,發出了開炮的命令。
陣地奪回了,可趙先友和劉順武都已壯烈犧牲。
回到上海後,巴金始終忘不了六連的壯烈故事,一直有依據這個題材進行創作的想法。
但是,巴金先生始終下不了筆,他想重新演繹六連的故事,讓六連的故事更豐滿、更感人。
經過六七年的醞釀,巴金先生終於寫成了一部篇幅不太長,卻帶有傳奇色彩的小說-《團圓》。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團圓》描述的是志願軍王文清政委與女兒王芳在上海失聯、在朝鮮戰場意外重逢的故事。
長影把任務交給了剛拍完《平原游擊隊》的著名導演武兆堤。
把小說改編成劇本,這個任務由誰來擔當?
武兆堤馬上想起了抗大同學毛峰。
毛峰當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將軍的秘書。
他擔任過志願軍政治部秘書,在朝鮮呆了五年多,熟悉朝鮮,熟悉志願軍官兵,文字功夫也很是了得。
可是,毛峰在電話那頭一口回絕了武兆堤的邀請:「你讓我寫個報告什麼的還行,可是我哪裡會編電影劇本啊?」
武兆堤說:「我還就認定你了,你干也得干,不幹也得干,我明天就來北京,咱們當面談。」
說完,武兆堤不由分說掛了電話。
第二天,武兆堤果然從長春連夜趕到了北京。
看完巴金的小說《團圓》後,毛峰不再推辭,在傅鍾將軍支持下,他接受了改編劇本這個陌生而艱巨的任務。
經過反復商討,毛峰決定將「王成」這個角色的戲份加大,使他成為貫穿全劇的一個重要角色。
在巴金的小說《團圓》中,「王成」在戰斗中犧牲了,至於他是怎麼犧牲的,小說著墨不多。
武兆堤和毛峰絞盡腦汁,最後與巴金先生取得了聯系,希望巴金先生能夠給予點撥。
巴金先生一下子就想起了六連的故事,想起了趙先友、劉順武。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於是,「王成」成為趙先友、劉順武的化身,在電影中喊出了那句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悲壯口號-「向我開炮!」
28天後,武兆堤和毛峰完成了題名為《英雄兒女》的劇本。
物色演員之-王芳,你在那裡?
劇本「大功告成」,武兆堤開始物色「王芳」的扮演者。
毛峰輕車熟路,帶著武兆堤走遍總政、空政、海政、鐵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團,就是沒有挑選到合適扮演「王芳」的女演員。
就在武兆堤著急上火之際,他的好朋友謝晉突然來了消息。
謝晉興奮地告訴武兆堤:我找到「王芳」了!
原來,那一天中午,謝晉去電影學院辦事,出學院門時,與一位長相酷似田華的年輕姑娘打了個照面,擦肩而過。
就這一個照面,把謝晉給樂壞了:這姑娘不正是「王芳」嗎?
當天下午,謝晉拉著武兆堤和毛峰再度去了電影學院。
謝晉當時一高興,居然忘了問那位姑娘的名字,於是,他們三個人只能挨個屋子找「王芳」。
三個人終於找到那位姑娘,武兆堤和毛峰都一致認定:她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王芳」。
這位姑娘名叫劉尚嫻,老家在上海,剛從電影學院畢業。
因為長得酷似著名演員田華,所以,著名導演金山選中了劉尚嫻,讓她當田華的替身。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武兆堤他們找到劉尚嫻時,她正在曹禺的話劇《北京人》中演一個小角色。
武兆堤、毛峰和謝晉接連四天去觀看演出,對劉尚嫻的演出功力、氣質、外形都表示了滿意。
就這樣,「王芳」找到了,武兆堤稍稍鬆了口氣。
接下來,武兆堤開始對劉尚嫻進行了密集的「培訓、錘煉」。
電影中有一個精彩片段,劇中人物「王芳」在前沿慰問炊事班,她給戰士們唱了一段京韻大鼓。
武兆堤特意請來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魏喜奎,請她親自教劉尚嫻。
一段曲子,幾個打鼓動作,劉尚嫻整整學了一個多月,直到魏喜奎大師叫「好」為止。
武兆堤還請來舞蹈家專門教劉尚嫻跳朝鮮舞,幾天後,劉尚嫻就學會了朝鮮舞,跳得有模有樣。
劉尚嫻最終沒有讓武兆堤、毛峰和謝晉失望,在電影《英雄兒女》中,她出色地演繹了「王芳」的形象。
不過,因為扮演了「王芳」,劉尚嫻就成了「永遠的王芳」,後來,不管她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很難突破「王芳」這個角色……
即便如此,一個演員,出演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堪稱完美的角色,此生足矣。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物色演員之-誰來演「王成」
「王成」的扮演者由武兆堤直接選定,他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劉世龍。
包括毛峰、謝晉在內的許多人都表示反對,大家都認為,劉世龍與印象中的英雄「王成」對不上號。
確實,劉世龍個頭不高,身材不夠魁梧,長相也不出眾。
可是,武兆堤看上了劉世龍的經歷,他在抗戰時期就參加了新四軍,上過戰場,經歷過槍林彈雨。
他臉膛黑紅,四肢粗壯,腰桿筆挺,一身的「兵味兒」。
武兆堤還看上了他的性格堅毅、不知疲倦。
最後,武兆堤力排眾議,堅持讓劉世龍飾演了「王成」。
劉世龍也沒有辜負導演的期待,在拍攝王成在戰火中犧牲的那場戲時,劉世龍的眉毛和鬢發都被大火燒著了,胳膊也被燒傷。
但是,劉世龍一聲不吭,硬是咬著牙完成了拍攝。
牌桌上誕生的《英雄贊歌》
《英雄贊歌》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歌,「作曲」是冼星海的高徒,人民音樂家劉熾,他曾經創作了《讓我們盪起雙槳》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作詞」是公木,他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東方紅》詞作者。
劉熾為《英雄贊歌》譜曲還有一個小趣事。
拿到公木寫好的歌詞後,劉熾一時找不到創作靈感,於是,他叫來幾個朋友打撲克牌,換換腦子。
打著打著,劉熾突然站了起來,把牌往桌上一扔,飛也似地跑回房間。
「牌友們」不知所以,只好悻悻而回。
劉熾則鎖上房門,掛上「免打擾」牌,一氣呵成寫出了《英雄贊歌》的曲譜。
歌曲激情澎湃、熱情奔放,催人奮進,這首歌曲的原唱是空政著名歌唱家張映哲。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解放軍抽出一個團「協拍」電影,趣事、笑話「一籮筐」。
武兆堤選中了遼寧本溪的山區為外景點。
駐守在這里的沈陽軍區190師某團有幸接受了協助長影拍片的任務。
電影里所有的武器裝備、車輛人員全部由這支機械化師的英雄部隊提供。
穆大法團長親自帶領部隊參加拍攝任務。
戰士們都是第一次充當「群眾演員」,他們既開心又緊張,更因為不懂「演戲」而鬧出了不少笑話。
《英雄兒女》中,「王成」獨自迎戰敵人,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片段最為驚天動地。
所以,在拍攝這個片段時,武兆堤特別用心,開拍前,他對「群眾演員」進行了嚴格的培訓。
但是,實拍時,由解放軍戰士扮演的美國兵仍然洋相百出,把武兆堤氣得夠嗆。
武兆堤這樣對扮演美國兵的戰士們說:王成開槍後,你們該倒下的倒下,該後退的就後退,該「死」的「死」,不要搞亂了!
可是,到了實拍時,王成剛打了一槍,「美國兵」們就成片倒了下去。
武兆堤只能大喊:「停!王成的槍沒這么厲害!」
重拍時,又有了新問題。
一名「美國兵」明明已經被擊斃,可他的肚子還在那裡一起一伏;
一位「負傷」的「美國兵」更離譜,看著前者起起伏伏的肚子,在那裡憋不住地發笑。
武兆堤只能再次「停拍」。
整個拍攝過程中,解放軍「群眾演員」雖然沒那麼專業,但是他們守紀律、聽指揮,武兆堤對此非常滿意。
另外,因為電影中有大量戰斗場面,所以,解放軍「群眾演員」的專業優勢就充分顯現出來了。
經過三個月緊張拍攝,電影《英雄兒女》終於封鏡。
《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後,立即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日理萬機的周總理也幾次抽出時間,觀看了這部影片。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但願當今的藝人們能夠尊重 歷史 ,創作出更多像《英雄兒女》這樣優秀的文藝作品,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期望!
最後,讓我們向英雄們致敬!
⑦ 英雄兒女演員表
劉世龍,田方,周文彬,趙國瑞,郭振清,浦克,劉效國,趙文瑜,任頤,王延盛,柏瑞桐,王寶順,李萬城,趙寶華等等。
《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出品的一部戰爭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
影片了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劇情介紹:
電影《英雄兒女》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來信給張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在戰斗中王成英勇奮戰,壯烈犧牲。
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後來,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治。
一個月後,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團圓。王復標真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
⑧ 1964年長春電影製作廠出品的什麼電影開茶了
題主是否想詢問「1964年長春電影製作廠出品的什麼電影開拍了」?《英雄兒女》。在中國電影史上,《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開拍的一部戰爭片。該電影是在1964年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的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