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音樂之聲的演員有哪些
瑪格麗特嬤嬤 傑西·卡瑪麗·穆菲
柏絲嬤嬤 簡·富爾曼
愛碧絲院長 貝斯科·克派屈克
索菲亞嬤嬤 瑪麗亞·布林克曼
瑪麗亞·瑞納 詹妮芙·塞繆克
喬治·馮·特拉普上校 吉姆·巴勒德
弗蘭茨 斯科特·馮·特烏爾
富瑞·施密特 妮科爾·托瑞
麗薩·馮·特拉普 海蒂·迪恩
弗里德里克·馮·特拉普 查爾斯·P.M.伊斯特利
露易莎·馮·特拉普 麗薩·凱·卡特
庫爾特·馮·特拉普 J.T.穆森
布萊吉塔·馮·特拉普 阿迪婭娜·蓋布里拉·托密
瑪塔·馮·特拉普 阿什莉·卡羅琳·伊斯特利
格萊特爾·馮·特拉普 瑪麗·凱特琳·伊斯特利
拉爾夫·格魯伯 伊恩·萊奧納多
烏爾蘇拉 伊麗莎白·丹尼爾斯
艾爾莎·斯庫瑞德 弗瑞西婭·斯克爾
麥克斯·德威勒 斯特華特·布朗
赫爾·佐拉 馬特·塞繆克
芙瑞·佐拉 蘇珊·格瑞迪
男爵夫人 阿麗莎·費絲·瑪格麗斯
男爵 道格·蘭德洛姆
修道院聖職志願者 阿麗莎·費絲·瑪格麗斯
簡·富爾曼
蘇珊·格瑞迪
瑪麗亞·布林克曼
見習修女 伊麗莎白·丹尼爾斯
馮·斯庫瑞伯上將 托德·范斯特梅科
年輕納粹軍官 馬特·雷斯
男女主角介紹
女主角瑪麗亞:詹妮芙·塞繆克(Julie Andrews)
詹妮芙·塞繆克近來在百老匯公司的《音樂之聲》北美巡演中飾演瑪麗亞一角,該劇還匯集了著名電視劇集《布雷迪家庭》中出演格雷格·布雷迪的童星巴里·詹姆斯。詹妮弗女士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在求學期間就表現出表演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天才演員。她獲得過藝術學士學位,還取得了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藝術碩士學位。作為一個出色的舞蹈演員,詹妮弗在涉足舞台表演之前曾在亞特蘭大芭蕾舞蹈團跳過一年舞蹈。在演員方面,詹妮弗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扮演過朱麗葉,在《安提戈涅》中扮演過安提戈涅,在《公司》中扮演蘇珊,在《托米》中扮演過沃克夫人,在《走入叢林》中扮演過巴克之妻。她那優雅的女高音非常適合扮演天真活潑的角色。《俄克拉荷馬》中的羅瑞一角是她最滿意的角色之一,並籍此獲得了「艾琳·瑞恩」獎的提名。
男主角特拉普上校:吉姆·巴勒德(Christopher Plummer)
畢業於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曾扮演過的角色包括:《安妮,拿起你的槍》中的弗蘭克·巴特勒、《危險關系》中的沃爾蒙特、《亞當的孩子》中的父親、《我恨哈姆雷特》中的約翰·巴利摩爾等。
㈡ 被稱作好萊塢最暴躁演員,《音樂之聲》男主去世,他生前榮獲過哪些獎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一個主角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在自己91歲的年齡里去世了,是因為在家中摔倒撞到了自己的頭部,最終不幸身亡。
不幸的離世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已經91歲的高齡了,在這個年齡的他行動也不是十分的便利,雖然自己在一個十分巨大的房子裡面了,也拍攝過很多出名的電影,但是在當地時間星期五,他自己一不小心滑倒了,然後一不小心就撞到了頭部,最後撞傷,由於送到醫院裡面並不是十分的及時,最後不幸身亡,在這里我要為他默哀三分鍾,因為我也比較喜歡他。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年老成名克里斯托弗·普盧默是自己中年之後才成名,也是年齡最大的奧斯卡獎獲得者,他獲得的第1個最大的獎項就是《初學者》最佳配角獎,之後也獲得過幾次比較大的獎項,都是奧斯卡,也有一次奧斯卡最佳配角獎,但是他卻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因為在自己中年的時候酗酒,甚至還帶著自己的朋友一起,而且完全不顧自己的家庭和妻子,雖然在老年的時候有一定的悔改,娶了一個很好的老伴,但是最後也祝他一路走好吧。
㈢ 音樂之聲的男主角死了嗎
據CNN報道,好萊塢傳奇男星、加拿大國寶級演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於當地時間2月5日(周五)在其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
其經紀人在訃文中確認了這一消息。
他的代表作有《音樂之聲》《美麗心靈》《最後一站》《初學者》《飛屋環游記》《龍紋身的女孩》等。近年,他還出演了頒獎季大熱作品《利刃出鞘》。
1929年12月13日,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出生於安大略省多倫多市。他出生後不久,父母就離婚了,他在位於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周邊的塞訥維爾的艾伯特家族中長大,能說流利的英語和法語。
1965年,他在由羅伯特·懷斯執導的劇情片《音樂之聲》中,飾演海軍上校馮·特拉普一角,從此聞名全球。
《音樂之聲》男主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去世,享年91歲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在《音樂之聲》中,飾演海軍上校馮·特拉普(中)一角。
他曾於2010年、2012年、2018年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並於2012年憑借電影《初學者》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一殊榮,使他成為歷史上最老的奧斯卡演員獎項獲得者與提名者。而2018年電影《金錢世界》的提名,則把最老提名者的記錄刷新至88歲。
㈣ 《音樂之聲》背後的故事
上個星期,聽聞女兒在哼歌,仔細聽了聽,是在哼《哆來咪》,我問女兒:你怎麼會哼這首歌?女兒說是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放《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給他們看,並教了他們唱這首歌。這讓我很驚訝,這么老的電影,居然老師會安排在教學中,我問女兒:那你們看完了嗎?答復是沒有看完,好的,馬上安排在周末的晚上,母女倆躲在暖暖的的被窩里,看完這部電影,女兒看得津津有味。
影片中的插曲很多,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幾首經典音樂。樂曲輕松愉快,歡樂有趣,表現了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如:《哆來咪》、《血絨花》、《晚安、再見!》、《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人》等等。這些就是《音樂之聲》中的藝術佳作,它們被人們視為最值得珍惜,可以另人細細回味的音樂。
話說,在網上搜索這部電影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英文版的,花了一陣功夫才找到國語版。在搜索的途中,看到一篇關於《音樂之聲》的影評,揭開了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他們原本打算採用馮·特拉普家唱過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瑪麗亞的獨唱,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音樂劇界的最佳拍當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認為馮·特拉普一家唱的奧地利民歌與他們的風格不合,他們更願意做副製片人,然後著手編寫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出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音樂之聲』是戲里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 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贊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總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艷後》(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會做不下去。
接下來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導演。他曾經拍過經典影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並不喜歡《音樂之聲》,他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並沒有開始工作,據說,當 Lehman 把第一稿交給 Wyler 的時候,他沒有做任何改動,這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 Lehman 就明白他准備離開這個項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電影而放棄了《音樂之聲》。(雖然 Wyler 本人並不承認,但是普遍的觀點是他私下把《音樂之聲》的劇本交給後來的導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連得兩次雙項奧斯卡的人。他首次導演並製作的《西城故事》讓他得到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然後,《音樂之聲》又再次讓他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事實上,整個馮·特拉普別墅的內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廳,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並設置的。因為很得意舞廳的豪華和美麗,電影拍攝完之後,福克司公司沒有把它拆毀,而是捐給了好萊塢博物館。
曾經因《西城故事》而得過奧斯卡獎的 Boris Levin 負責做場景設計和聲音布置。他設計的修道院內院是如此精確,連在薩爾茲堡做「音樂之聲之旅」的導游都以為電影是在修道院拍攝的。
設計服裝的 Dorothy Jeakins 為了這部電影費煞苦心,導演 Wise 要求孩子們的衣服要盡量簡單,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們太過可愛而讓觀眾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也是他在整部電影里極力要做的。因為當時人們在聽說了這部電影的題材之後,都認為電影一定會用孩子的天真可愛來嘩眾取寵,這也包括了後來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據說他曾經用四天的時間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動了劇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萊塢當時最好的服裝師,她的設計以保留原味出名,《音樂之聲》的服裝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閱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從海軍制服的扣子,到瑪麗亞初到上校家時手裡提的袋子,無一不是有真實背景的。為了修女的服裝和頭巾式樣,她還跑到洛杉機的修女院詢問院長。等到演員已經訂下來之後,Jeakins 和導演 Wise 見了每位演員,並且向她們徵求意見,演瑪麗亞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賞 Jeakins 的眼光,對她提供的服裝全部接受了。
負責舞蹈設計的是夫妻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們曾經為 Julie Andrews 設計過電影《瑪麗·波品斯》(Mary Poppins) (這也是首次參加電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做過舞蹈設計。他們和導演一起商訂了人物的性格,就帶了幾名助理到練習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鋼琴伴奏,設計出了符合角色和音樂節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設計的「漣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跳給孩子們看的一小段舞,他們參照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設計出了十分輕快而且和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連木偶劇里木偶們的舞蹈也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樂之聲》里扮演索菲亞修女 (Sister Sophia,幾位修女一起唱「瑪麗亞」的時候,她是那位喜歡瑪麗亞的金發年輕修女)。雖然這是她唯一出現在鏡頭前面的電影,但是,事實上,她曾為多個十分出名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國王與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還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奧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她要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茲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導。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的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㈤ 《音樂之聲》的劇情、演員
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
1965年出品
導 演:羅伯特·懷斯 Robert Wise
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
理查·海恩 Richard Haydn
安娜·李Anna Lee
佩姬·伍德
Max Detweiler Kym Karat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㈥ 音樂之聲演員有哪些去世了
《音樂之聲》男主去世,享年91歲,演過百餘部電影82歲終奪奧斯卡
據《每日郵報》當地時間2月5日消息,出生於加拿大的好萊塢男演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於當地時間5日早些時候在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
普盧默去世的消息,是由他的妻子-現年77歲的英國女演員伊萊恩·泰勒(Elaine Taylor)最先發布的,並且稱丈夫去世時自己在身邊陪伴。而至於去世的原因,泰勒解釋說「摔倒後撞到了頭部」。普盧默從事演藝事業超過60年,最初是一名舞台劇演員,因出演莎士比亞戲劇而知名,並且在百老匯中獲得過兩個托尼獎。在過渡到電視和電影工作中後,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獲得過兩個艾美獎。
而普盧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則是在1965年的電影《音樂之聲》中,他飾演了外表冷酷的馮·特拉普上校,由於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失去妻子的悲痛,使得他很難露出笑容,並且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地要求著自己的7個孩子,直到身為修女的瑪麗亞進入家庭後,一切才發生了轉變。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酷,但形象卻是高大英俊的,並且還擁有低沉的嗓音,尤其是捧著吉他彈唱《雪絨花》時,真是萬分迷人,盡管普盧默本人並沒有憑借馮·特拉普上校這個角色獲獎,但普遍認為,這就是他的巔峰之作。
這是當時在片場的照片,比起銀幕上的上校,日常生活中的普盧默似乎更具魅力。而這也和他的自身經歷有關,普盧默是一個地位顯赫的家族的後裔,盡管他出生時家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對他的教育和要求卻依然很高,他能夠說出流利的法語和英語,同時還有著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普盧默的老友兼經紀人盧·皮特(Lou Pitt)評價他說:「一位非凡的人,保持著老派的紳士風度,有著敢於自嘲的幽默感,以及對文學音樂的深深熱愛,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尊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而得知普盧默去世的消息,憑借著《音樂之聲》而名聲大震的女演員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悲傷地表示「世界失去了一位出色的演員,我失去了一位珍愛的朋友」,現年85歲的安德魯斯還稱「我珍惜我們共同工作時的回憶,以及多年來我們分享的所有幽默和樂趣」。
據悉他一生出演了100多部電影,只是直到2009年才憑借著講述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電影《最後一站》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最佳男配角)。不過2012年普盧默終於「登頂」,憑借著《初學者》中精彩的表現,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同時也獲得了金球獎和美國演員工會獎,以及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在電影《音樂之聲》中扮演馮特拉普上校孩子之一的女演員希瑟·門齊斯-烏里希24日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法蘭克福去世,享年68歲。
希瑟的兒子、演員瑞安·烏里希告訴美國《綜藝》周刊,其母親去世前不久被診斷出患有腦瘤。他形容母親為「一名演員、一名芭蕾舞演員、一位生活充實的親人」。
希瑟在1965年上映的電影《音樂之聲》中扮演馮特拉普家庭7個孩子中的老三路易莎。影片改編自羅傑斯和哈默斯坦的音樂劇,由朱莉·安德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等主演,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5項奧斯卡獎。
羅傑斯和哈默斯坦機構主席特德·蔡平說,用「大家庭」這個詞來形容《音樂之聲》的演員們最合適,而希瑟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
希瑟還在影片《夏威夷悲情》(1966年)和《食人魚》(1978年)中飾演角色。此外,她還出演了《我不能死》等電視劇。
希瑟·門齊斯-烏里希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她的丈夫羅伯特·烏里希也是演員,羅伯特2002年去世後,希瑟成立了羅伯特·烏里希基金,為癌症研究籌集資金。
㈦ 電影《音樂之聲》男主角扮演者普盧默去世,他生前的感情狀況如何
好萊塢男演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於當地時間5日早些時候在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們對於一些事情的認識也不清晰,對於這些事情,我們需要不斷的鑽研,這是需要一步步的研究才能完成的,我們對於一些領域是完全陌生的,就算是經過很多年,這件事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在最後所有問題都是會被解決,這一點是不需要懷疑的,我國有很多的人,他們有著超人的毅力,對於困難,他們不會退縮,他們只是選擇迎難而上,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的,我們需要學習這種精神。
對於扮演“普盧默”克里斯托弗先生,祝您一路走好。
㈧ 音樂之聲電影簡介
電影《音樂之聲》簡介: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嬤嬤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名叫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該影片是1965年3月3日美國上映的一部傳記、劇情、愛情、音樂類電影,影片全長約為174分鍾左右。該影片由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埃琳諾·帕克、理查德·海頓、佩吉·伍德等演員主演。該影片在豆瓣上評分為9.1分,觀眾表示拍的很美好,希望世界也如同電影一樣美好。該影片可以在愛奇藝視頻、西瓜視頻、嗶哩嗶哩客戶端進行在線觀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㈨ 《音樂之聲》中瑪麗亞扮演者的生平
朱麗·安德魯斯,美國電影女演員,生於英國的薩里。原名朱莉婭·伊麗莎白·韋爾斯。父母都是藝人,她從小就開始演戲,十二歲在倫敦初次登台。1954年在紐約演出《男朋友》,兩年後擔任百老匯賣座劇《窈窕淑女》的女主角伊萊莎,連演三年,1960年又主演了另一部舞台劇《英雄肝膽美人心》。1964年,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把《窈窕淑女》搬上銀幕,但公司老闆傑克·華納擔心她演出失敗並未聘她擔任影片主角,而選中了奧德里·赫伯恩。同年,沃爾特·迪斯尼影片公司請她拍攝《瑪麗·波平斯》(即《歡樂人間》),這部影片使安德魯斯一躍齋成為大明星,她獲得這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授予的最佳音樂喜劇片女主角金球獎,同時影片亦十分賣座。
1965年,她主演的《音樂之聲》獲得最佳影片等六項奧斯卡大獎,她再次獲得最佳音樂喜劇片女演員金球獎。這部影片也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之一。
1982年,安德魯斯又以《雌雄莫辨》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從1965年到1968年,她連續四屆名列最賣座的十大明星之一,1966年和1967年兩屆都是冠軍。七十年代她主演的大部分影片,如《親愛的莉莉》等,都由她丈夫布萊克·愛德華茲導演,也讓很多人羨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她的喉嚨便出現異樣,直到1997年開刀割除腫瘤後,朱麗·安德魯斯暫時告別了演唱事業。然而,由此而引發的醫療官司以及從此無法歌唱的噩耗都沒能真正影響安德魯斯繼續她的演藝生涯。事實上,這位多部暢銷兒童讀物的作者,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從來都不曾離開她熱愛的事業和熱愛她的觀眾們。
2001年,安德魯斯在影片《公主日記》中再次出現,並在其後的《公主日記2:皇室婚約》中再展歌喉,為影片完整演唱了片中插曲「Your Crowning Glory」。之後她又成了《怪物史萊克》中菲歐娜公主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