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梁衡香港電影演員

梁衡香港電影演員

發布時間:2023-04-26 15:46:24

❶ 三笑的介紹

香港電影《三笑》於1964年出品,該片由李萍倩執導,陳思思、向群、王寶鏗、蘇秦、梁衡、裘萍等領銜主演。播映之初在全國風靡一時,無論是從城市到鄉村,男女老少都愛看,似首孫雹乎超越了審美觀念和趣味,受到一 致稱贊。該片是首部彩色闊銀幕影片,凱耐是越劇小生向群者帆的首部電影作品,是「長城三公主」之一陳思思演藝生涯最經典的作品,憑借該片陳思思也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

❷ 劇情有呂四娘之墓的電影名稱

◎片 名 《雲海玉弓緣》
◎譯 名 The.Jade.Bow
◎年 代 1966年
◎地 區 中國香港
◎類 別 功夫
◎語 言 國語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評分
◎IMDB鏈接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視頻尺寸 576x320
◎文件大小 738 MB
◎片 長 107 mins
◎導 演 傅奇 張鑫炎
◎編 劇 張森
◎武術指導 唐佳 劉家良
◎主 演
傅奇飾金世遺
陳思思飾厲勝男/勝男的母親
王葆真飾谷之華
平凡飾孟神通
蘇秦飾寇方皋
李次玉飾萬盼歸
梁衡飾項鴻
朱立飾曹錦兒
白荻飾呂四娘
楊誠飾唐曉瀾
◎簡 介
電影改編自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先生的著名同名小說,影片描寫武林怪傑厲樊山在海外得到一部武林秘笈苦練修羅陰煞功,惹來武林中人垂涎。毒龍尊者盜竊時,巧遇孟神通和妻子正為此書和厲樊山惡斗。樊山夫婦為孟所殺,而孟妻則死於樊山弟之手。一部奇書卻由孟神通與樊山弟各得半部。毒龍尊者截斗神通,不敵,幸虧岷山派掌門呂四娘和天山派掌門唐曉瀾趕來相救,神通乘機逃去。廿年後,奇書再現江湖,江湖上再牽起一片腥風血雨……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裡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導演:陳靜波,主演:高遠、朱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裡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一部創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雲海玉弓緣》(香港,1966)該片是拍攝過《少林寺》的香港著名武俠片導演張鑫炎的成名力作,開創了「彩色武俠世紀」之先河,影片由當時長城影業公司的台柱陳思思領銜主演。影片不以大量激烈的武打場面描寫為主,而以寫情細致,人物性格和戲劇處理生動巧妙取勝。

❸ 請介紹下影視版本的白發魔女

《白發魔女傳》武俠小說是作家梁羽生的作品,於1957年8月5—1958年9月8日發表。敘述的是明萬曆四十三年涼秋,雲貴總督卓仲廉卸任歸故鄉陝北,途經川陝邊境時被劫富濟貧的綠林女大盜「玉羅剎」練霓裳劫去大部分財產。隨行護送的武棚並隱當弟子耿紹南,因傲慢不遜被削去左手二指,以示懲戒,練霓裳自此與武當派結怨。百姓反抗政府,下屬背叛上級,奸佞出賣國家,反抗與自由的精神交織在一起,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白發魔女傳》被多次拍成電影、電視劇。
1959年版
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 白發魔女傳(上集) 白發魔女傳(下集) 白發魔女傳(大結局)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對白語言 粵語 製作公司 峨嵋影片蔽鎮公司 上映日期 1959年3月18日 1959年4月22日 1959年12月16日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李化 Lee Fa 編劇 Writer 秦虹 Chun Hung 梁楓 Leung Fung 演員 Actor 羅艷卿 Luo Yan-qing ..... 練霓裳 張瑛 Cheung Ying ..... 卓一航 林蛟 Lin Chiao 司馬華龍 Sze-Ma Wah-Lung 黃楚山 Wong Cho-San 李月清 Lee Yuet-Ching 石堅 Sek Kin 邵漢生 Siu Hon-Sang 李香琴 Lee Heung-Kum 羅蘭 Helena Lo 劉家良 Liu Chia-Liang 唐佳 Tang Chia
1980年版
基本信息 電影版《白發魔女傳》
電影片名 白發魔女傳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鏈廳彩 彩色 製作公司 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 Great Wall Movie Enterprises Ltd. [香港] 上映日期 中國 China 1980年 中國香港 電影版《白發魔女傳》劇照
Hong Kong 1980年7月24日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張鑫炎 Xinyan Zhang 編劇 Writer 梁羽生 Liang Yusheng .....原著 張鑫炎 Xinyan Zhang 梁治強 Zhiqiang Liang 演員 Actor 鮑起靜 Hee Ching Paw ..... 練霓裳 電影版《白發魔女傳》劇照
方平 Henry Fang ..... 卓一航 劉雪華 Suet-Wah Lau ..... 鐵珊瑚 (as Xuehua Liu) 蔣平 Chiang Ping ..... 岳鳴珂 江漢 Han Jiang ..... 慕容沖 平凡 Fan Ping ..... 鐵飛龍 毛悠明 Yu Ping Mao 汪洋 Yang Wang 劉雲峰 Yun Feng Liu 金沙 King Sarr 梁衡 Heng Liang 侯沛文 Pei-Wen Hou 詹聰 Tsung Chan 徐力 Li Hsu 攝影 Cinematography 周柏齡 Chau Pak Ling
1993年版
電影片名 白發魔女傳
演員 Actor 林青霞 Brigitte Lin .....Lian Nichang 張國榮 Leslie Cheung .....Zhuo Yi-Hang 吳鎮宇 Francis Ng .....Male Ji Wushuang 呂少玲 Elaine Lui .....Female Ji Wushuang 藍潔瑛 Kit Ying Lam .....Ho Lu Hua Cheng King-Kei .....Hsin Cheng 高雄 Eddy Ko .....General Wu San-Kuei 羅樂林 Lok Lam Law .....Pai Yun 鮑方 Fong Pao .....Master Tzu Yang 唐寧
李麗麗 白彪版
基本信息 出品公司:香港佳藝電視台(佳視) 出品年份:1978年 主要演員 李麗麗 飾 練霓裳 白彪 飾 卓一航 羅樂林 飾 岳鳴珂 文雪兒 飾 鐵珊瑚
魏秋樺 曾偉權版
基本信息 出品公司:香港亞洲電視台(亞視 / ATV) 首播時間:1986年6月9日 集數:20集 監制:王心慰 演員表 魏秋樺 飾 練霓裳 曾偉權 飾 卓一航 陳觀泰 飾 岳鳴珂 黃造時 飾 鐵珊瑚 葉子楣 飾 孟秋霞 鄭雷 飾 金獨異 劉雲峰 飾 石浩 蔣金 飾 白敏 劉少君 飾 耿紹南 金童 飾 魏忠賢 煒烈 飾 慕容沖 張錚 飾 鐵飛龍 蘇淑萍 飾 穆九娘 唐品昌 飾 王照希 曹達華 飾 白石 鮑漢琳 飾 卓仲廉 潭雅迪 飾 雲興邦 良鳴 飾 熊廷弼 黎宣 飾 紅花鬼母 區永漢 飾 常洛 吳紫妍 飾 何萼華 丁櫻 飾 客氏 王偉 飾 由校 凌文海 飾 袁崇煥 李嘉玲 飾 客娉婷
蔡少芬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發魔女傳 英文名稱:The Romance Of The White-Hair Maiden 監 制:蕭顯輝 編 審:葉廣蔭 原 著:梁羽生 電視劇《白發魔女傳》
演 員:蔡少芬、何寶生、陳嘉輝、陳佩珊、王偉、白彪 類 型:古裝武俠劇 制 作: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 集 數:20 集 首 播:1995年01月09日 演職員表 蔡少芬-練霓裳 何寶生-卓一航 陳嘉輝-岳鳴珂 鄒靜-何萼華 王偉-魏忠賢 黎漢持-李自成 陳佩珊-鐵珊瑚 馬德鍾-朱長洛 張延-孟秋霞 馬海倫-紅花鬼母 秦煌-神醫阮不歸 羅莽-霍天都 李桂英-凌慕華
蔣勤勤 張智霖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發魔女》 上映時間:1999年 題材:武俠/愛情 集數:40集(台灣版44集) 原著:梁羽生 導演:李朝永 張孝正 龍冠吾 編劇:張信義 陳曉冰 電視劇《白發魔女傳》
演員表: 蔣勤勤飾演練霓裳 張智霖飾演卓一航 於佳卉飾演何萼華 張恆飾演孟秋霞 林芳兵飾演紅花鬼母 陳俊生飾演慕容沖

❹ 行走的筆端——梁衡作品簡介

□亞 瑜

梁衡作為享譽全國的知名作家,他最重要和突出的影響力之一,就是這些年來,他的作品入選大中小學教材的數量最多,受眾面非常廣。從80年代開始至今,他的作品先後有六慎明十餘篇(次)被選入各地的大中小學課本、教材。如《晉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等,在廣大師生中都耳熟能詳,有著廣泛和長久的影響力。他被聘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總顧問實至名歸。

新聞行業里的著名作家,作家隊伍中的新聞名家,是梁衡獨有的名片。

梁衡的創作之路和他寬銷告的職業生涯相輔相成。1978年,他成為《光明日報》的一名基層記者。兩年之後,他就以一篇《一個農民養豬專家的故事》獲全國好新聞獎。之後,又以報告文學《路應該這樣走》獲得「青年文學獎」和「趙樹理文學獎」。而就在他在新聞行業頻頻獲獎之時,1982年,他發表在《光明日報》的散文《晉祠》,更是引人奪目,好評如潮。發表的當年,《晉祠》就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並一直沿用三十六年。2019年5月,太原市文物局正式在晉祠公園門口為《晉祠》刻石立碑,經典之作,經久不衰。

梁衡在創作上起點高,成名快,令人矚目。這是他多年潛心准備的厚積薄發。對文學與生俱來的喜愛和才華,對生活敏銳、深入的觀察思考以及扎實、堅韌的探索與實踐,使他在寫作領域獨佔先機。從此,他跨越自己人生的地平線,踏上事業的起跑線,奮進不息,一路芳華。

散文創作的豐厚業績,是梁衡成名立業的基石,是他創作的重心和中心。縱觀他的散文作品 ,在幾個不同創作階段可梳理出梁衡散文著作中各顯特色和成就的三大部分。也可以說,是他擇時播種,傾力耕耘,花開各異,收獲俱豐的三塊創作園地。

八十年代初,梁衡以山水題材散文的創作步入文壇。他著力於文章文字的錘煉和意境的呈現,落筆之處力求達到行文練達,可吟誦背讀,描摹形象,能如詩如畫,使筆下山水有韻,草木有靈。多年修煉的精湛的筆下功夫和厚實的文學修養,讓他的追求如願以償。他推出的一篇篇山水散文和其他諸多狀物抒懷的文章,都以文筆的優美凝練,文風的古樸典雅,獨成一格。1986年,梁衡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就是他這一創作階段的作品集萃。其中的《晉祠》《夏感》《壺口瀑布》《西北三綠》等篇,至今仍被諸多讀者視為精品和範文,廣為傳播和推崇。

為自己的作品不斷設置新的高起點標尺,是梁衡創作中貫穿始終的追求。80年代後期,他在創作談中提出了散文之美的三個層次:「描寫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這其中,哲理的美,就是他對散文創作一個更高層次的感悟和要求。「哲理美」強調作者對所描繪景物或事物有深層次的思考和新穎獨到的敏悟,是提升一篇文章思想深度和內容厚度的關鍵之點。

翻閱梁衡一部部厚重的文集中的篇篇力作,我們就能真切具體地感受到,描寫、意境、哲理的綜合美,已成為植根在他作品園地上的一種特質和標識。思想和智慧之光,總是和著他文章的美感熠熠生輝……

《母親石》《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石頭里有隻會飛的鷹》《武當山,人與神的傑出》……讀畢掩卷,讓人久久沉浸在人性和哲思之美中。更有《平涼賦》《廣安真理寶鼎記》《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以精粹的文字、深邃的內涵,鐫刻於碑,長留與世。好文如潮,異彩紛呈,不勝枚舉。正是因為梁衡文章這種每逢出手,必為精品的努力和堅持,形成了廣大讀者對梁衡散文的一個共識和界定——美文。美文雖沒有規范的標準定義,但它總是能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心靈的共振,從而不約而同地產生由衷的喜歡和美感。

2016年3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梁衡的散文斗激《何處是鄉愁》和《南潭泉記》。山水之淳美,鄉愁之凄美,人性之善美,在他的筆下,如湧泉暖流,直抵人心。一時間,說鄉愁,憶鄉愁,唱鄉愁成為人們熱議的主題。2018年6月,《人民日報》七十周年慶,特推出「七十周年作品精選」,而梁衡一人就有三篇文章入選。在散文選集中,《何處是鄉愁》以無容置疑的美文榮立其中。

美文在梁衡的散文著作中是一個大容量、廣范圍、常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他每有新作,必可歸於此列。可以說,美文,是梁衡幾乎所有散文作品的一個統稱,是他文章獨顯特色的亮點,也是他散文創作中一塊繁花似錦,廣闊豐饒的園地。

梁衡在他的創作理念中,強調文章為美而寫,為思想而寫。如果說他在美文創作中是以突出景物或事物的美感而苦心專研,精耕細作,那麼,從九十年代中期,當他步入寫人物散文的新領域時,則是著重以挖掘文章的思想深度為主旨,真正實踐文章為思想而寫。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和對社會生活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一種強大的思想能量和職業能力在梁衡的心中日益充沛和飽滿,它們融匯成一種無形的巨大推動力,讓他在自己散文創作的道路上再劈新徑,樹起更高的標桿。

1996年梁衡簡介,梁衡經過六年的醞釀准備,完成了寫瞿秋白的散文《覓渡,覓渡,覓何處》。這篇文章以深邃的內涵、令人嘆服的膽識和讓人動情的敘寫,深深震撼和感動了幾乎每一個讀者。文章很快被選入中學教材,後又刻於巨石,聳立在常州瞿秋白紀念館前。二十多年過去了,碑刻前,仍有無以數計的人們駐足……連歷史都會在這里沉思。

1998年,梁衡的《大無大有周恩來》面世。一時間,文傳萬眾,名馳南北,引起讀者們熱烈的反應和關注。無論是學界還是百姓,都被這篇與眾不同的懷念總理的文章深深折服和打動,許許多多人讀畢此文,真情難抑,潸然淚下……總理的親屬們激動地說,這是一篇她們所看到的歷來寫總理最真實、最深入、最深情的文章。寫周總理的詩文可以說如山似海,而《大有大無周恩來》獨放異彩。因為梁衡是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去打磨和鍛造這篇作品的。做為一個才華橫溢、積累豐富的名作家,卻常常用數十年的時間去沉入史海,苦心經營一篇文章,唯有挖掘出別人沒有寫過的素材,提煉出自己獨到的感悟和情理,才落筆成文。「語不驚人死不休,篇無新意不出手」,這就是他一貫的創作態度和自我要求。

2013年2月,《人民日報》以整版發表梁衡的力作《文章大家 *** 》。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對 *** 文章藝術的梳理總結和上升到理論高度的評介,也是梁衡紅色經典散文的代表作。文章豐厚翔實的內容,精彩生動的例證,舉重若輕的闡述引人入勝。

梁衡一直提倡散文創作要寫「大事、大情、大理」。當我們穿行在梁衡筆下那些政治偉人、歷史名人長長的故事和漫漫的征途中,彷彿看到覓渡口的瞿秋白、大有大無的周恩來、二死其身的彭德懷、小院土路上的 *** 以及跨越百年依舊美麗的居里夫人、拍遍欄桿的辛棄疾、戴罪的功臣林則徐……正迎面向我們走來。他們或馳騁在政治風雲的疆域,或定格在歷史的天空,但都能以精神的力量和人格的光芒,給予我們激勵、啟迪和指引。

這就是梁衡人物散文巨大的成功和厚重的價值。

梁衡最重要的出版物中,有一套特殊的圖書《數理化通俗演義》赫然在列,格外引人注目。80年代後期,他在采訪中發現,許多學生很怕學數理化,就決心為他們寫一本輕松的書。以多年在科學、教育界當記者采訪的積累,他很快找到一個別出心裁的形式,就是用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展現課本上數理化知識背後的故事。他先是在一家科普雜志嘗試著刊登了幾篇,結果反響強烈,編輯部催稿不斷。他一鼓作氣,三年時間完成了三集近40萬字的《數理化通俗演義》。這套書由中國科學院院長 *** 親自作序,著名作家汪曾祺稱之為「數理化寫演義,堪稱一絕」。此書一經問世,就立刻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和喜愛,並很快獲得國家科普作品一等獎。不僅內地暢銷,在香港和台灣也多有版本發行。三十多年來,《數理化通俗演義》已再版三十多次,發行量達到六、七百萬冊,至今仍然是梁衡作品中的暢銷書。他形象地說,這本讀物就是用一層薄薄的文學的糖衣,裹艱澀的數理化知識,讓學習變得輕松有趣。

在事業上不停息地發掘、開拓新的領域,進行多學科、跨界別的探索和實踐,是梁衡特有的才能和追求。1987年,他離開記者行業,到國家新聞出版署任職,後來又擔任《人民日報》副總編,新聞工作一直是他的專業。在梁衡新出版的新聞四部曲《記者札記》《評委筆記》《署長筆記》《總編手記》這近百萬字的著作中,有消息、通訊、評論、報告文學、隨筆、雜文,還有嚴肅深刻的理論文章,這是他一生新聞經驗的結晶。他的真知灼見已成為新聞領域的指導要領,許多名言在業內流傳,有的被掛在編輯部牆上做為業物標准。

梁衡曾在文學理論方面首創了「三層五訣」、「大事、大情、大理」「文章為美而寫,為思想而寫」等創作理念。而在新聞領域,他的「梁氏新聞定義」、「報紙的四個屬性」、「新聞與文學的12個區別」、「新聞與政治四點交叉統一論」等理論,已成為新聞界有共識的理論定論。

梁衡的這些重要成果和建樹,使他成為新聞界的名人大家,但他卻低調、清醒,淡然處之。2018年12月,他在獲得「范敬宜新聞獎」上的致辭,讓聽講的人們無不動容,讓許多媒體人熱淚橫流。他說:「……每一個名人的背後,都有一雙看不見的新聞手,都站著一個新聞群體……凌霄閣上群英像,不問作畫是何人……新聞是一種最講責任,最能吃苦,也最有風險的職業……平時甘為孺子牛,國有難時拍案起,這就是新聞人」。這是梁衡對新聞人和他自己職業生涯的總結。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 ,大自然的輪回周而復始。人生沒有輪回,只有前行的路。退休之年,梁衡卸下日常工作的重擔,卻又負載起一個更重大的使命___開始了以「人文森林」和「人文古樹」為題材的第三個散文創作階段。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對大自然、對山川樹木非同尋常的嚮往和親近植根在他生命的基因里。童年的記憶,是山鄉草木蔥籠的時節里綠樹環圍濃陰覆蓋中的歡樂時光;而青年時代的文學之路,他就是從用筆記錄那些山水間的行走開始的…… 《西北三綠》《看見綠色就想起你》《青山不老》《白楊樹下的身影》……翻閱梁衡這些寫在三十多年前的人物專訪,只須看看文章的標題,你就知道,「綠」 ,早已滲透和浸潤在他創作的底色里,而他和樹木 ,更有著無時不在,源遠流長的情緣……

巨大的能量必然來自長久的積累,而積累的能量一定會尋找適合的時機噴發。2012年,梁衡在一次會議上與國家林業局一位領導對話時,了解到目前林業系統只對樹木進行生物管理,而不管樹上的文化研究。對森林樹木專業常識濃厚的興趣和長期積累,對歷史文化知識豐厚的儲備,特別是由來已久潛藏於心的「樹情結」,讓梁衡義無反顧地踏上首創人文森林文化,采寫人文古樹的開拓之路。

他以一段精粹的宣告語為人文森林的價值立言:「在伐木者看來,一棵古樹就是一堆木材的存儲;在科學家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個氣象資料庫;在旅遊者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副風景的畫圖;而在我看來,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書」 ;他又以獨到的視角和嚴格的標准為人文古樹定位:「所選中的古樹,從縱的方面看,必須是歷史里程碑,從橫的方面看,必須是當地的坐標。」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和嚴刻的要求,對梁衡的創作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他唯有傾盡心力,不負使命。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了找樹、看樹、訪樹、寫樹之中。

春華秋實從來都是與艱辛的耕耘結伴而行。人文森林學和人文古樹是梁衡首創的一個全新學科和領域,沒有可直接借鑒的參考物,也沒有現成的專業資料提供,一切都是從頭開始。整整六個年頭中,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尋訪了千樹萬樹,沉迷在史料深海,專注於樹的信息,更是嘔心瀝血俯案苦思,字斟句酌精心打磨。他的思維和行動幾乎全部被「樹」「占據。

2018年8月,上海隆重的新書發布會上,一本裝幀精美的散文集《樹梢上的中國》,立刻引來格外關注,帶去的樣書被一搶而光,不久後,又列為商務印書館年度十大好書,出版兩個月後,書即售罄加印。這本代表了梁衡又一個散文創作高峰的新作,題材獨有,內容豐厚,視角新穎,文化內涵豐蘊。特別與眾不同的是,書中每篇文章旁都結合所寫到的樹的樹種,附有精美的繪圖和專業的文字介紹。而品讀作品,在被生動的內容和精粹、精美的文字描述吸引的同時,更為作者豐富、深入又特別專業的花草樹木知識深深折服。梁衡《樹梢上的中國》,成功詮釋和體現了人文森林、人文古樹的創作理念,是將文學性和科學、人文知識完美結合的一本獨具特色的精品。

打開書的扉頁,一張22棵古樹的全國分布圖展現眼前。它們各有自己非凡的歷史,在人世滄桑、歲月變遷中,把親自目睹或經歷的那些大起大落、大苦大難、大喜大悲都深蓄在自己的根須和年輪中,成為記錄歷史的永遠記憶。當我們聽著《華表之木老銀杏》中三千歲高齡的老銀杏樹的悠悠講述,細察著《死去活來七里槐》中千年古槐硬疙瘩里敞裸出的件件往事……不禁深深嘆服,在一棵樹里,竟然能承載如此眾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古樹,真正是一部鮮活的史書。

無論是《百年震柳》中被「環球大地震」撕裂劈開的四百多歲的老柳樹,還是河南商丘白雲寺院落廢棄的大鐵鍋里的百年古槐,都彰顯出大自然讓人驚異的神力和生命的偉力。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地震大災難,搬遷了山樑衡簡介,移動了湖,但卻憾動不了一株柳樹;一粒被飛鳥銜落的種子,卻在一口鐵鍋里長成茁壯無比的的巨樹。震柳至今繁茂的青枝綠葉和鐵鍋里簇擁著的粗壯樹根,就是大自然頒發給古樹的綠色勛章和賦予它們的另一種人文意義。

還有站在近代史里程碑路口上的千古留名的左公柳,眺望大海150年的沈公榕樹……它們都目睹了一幕幕記錄史冊的英雄往事,也把百年的榮辱興衰昭告世人……每一棵人文古樹,都是站立在歷史路上的活座標,它們是地球上唯有的能與人類對話的生命。

讀者們閱讀的關注力可能會多在《樹梢上的中國》的散文作品。而當我們認真、深入地讀過梁衡那篇《重建人與森林的文化關系》的學術論文,就能更深刻領悟他創建人文森林學和寫人文古樹的深層思考和高遠目標。他提出:「人是有精神活動的動物,精神文化活動也會直接影響著自然。所以,生態應該包括人與自然構成的文化生存狀態,只有從文化的高度來觀察、解釋生態,從人與樹與自然的文化關繫上來理解生態,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觀」。梁衡做為有影響力的文化學者,他的人文生態的新理念,把保護自然的觀念,提到一個新的制高點。 對人文古樹的尋找和對話,是為了加強人與樹木的關聯,增進人對樹木的關注和關愛。只有人們給予樹更好的生存空間,更繁茂興盛的未來,人和樹才能更好地相依存,這將是樹之幸,更是人類的福祉。

四十多年前,他從事業起步時,一年四季幾乎就都是奔波在路上。當記者下基層馬不停蹄跑新聞;步入創作後,寫山水,寫人和事,哪一樁素材不是路中的相遇?一部部人物傳記的寫作準備,更是多年數次去實地走訪考證……而今,他選擇踏上一條更為崎嶇艱辛,無止無盡的尋找人文古樹的路…… 「在路上」 ,成了梁衡工作、生活中的習慣和常態。是和他苦樂相隨,與生相伴的使命、宿命。而他潮湧般的文字,就從這行走的筆端汩汩流瀉而出……

2018年的深秋,梁衡到雲南賓川縣尋找人文古樹。沒想到在這里見到了300多年前徐霞客寫最後一篇游記的地方。和這樣一位仰慕已久的名家不期而遇,梁衡的激動和感慨不言而喻。他曾詳細研究過徐霞客的生平資料和作品、日記,早有一種知音般的相敬相惜。於是他一口氣寫下散文《徐霞客的叢林》。跟著梁衡的筆觸,你就能如臨其境地領略到,徐霞客當年為了考察和記載南北許多地域的山巒湖海、地形地貌,是如何在風光綺旎又險境環生的大地上以超人的意志,拋家捨身的付出,不倦地行走、跋涉、攀援……作者筆端,涌動著對徐霞客的品格、才華由衷的贊賞、嚮往……他寫徐霞客「他是游學山水,把文章寫在大地上和山水間」 :「他不是一個自然的個體人,而已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的行走也成了文化上的穿針引線」……

讀著梁衡寫徐霞客的這些深情而感人的記述,我們分明感到,作者其實也是在寫自己。他們是在不同時代負載著相同使命的使者。為了記錄自然之美,為了護佑人們共同生存的家園,他們用一生的行走去書寫和創作,他們以同樣的赤誠,把美麗和博愛寫在大地上。

在《徐霞客的叢林》中,梁衡以深蘊的寓意,詩意浪漫地寫下結尾:在就要永遠告別叢林,也即將告別這個世界之時,他把自己寫禿的毛筆揮手擲入山澗,他想聽一聽生命的回聲……那支筆,化作一株空谷幽蘭,依在懸崖上,千百年來一直淡淡地綻放著異香。人們把它叫作《徐霞克游記》。

文畢,梁衡為徐霞客賦詩,末句雲:「風塵一生落定時,文章萬卷留後人」 。

對於一個行走和奮筆一生的作家,以此告慰人生,告慰天下,足矣。

我們把這詩句,做為本文的結束語,同樣寄予梁衡。

.

梁衡著作已出版有一百餘種版本。此為部分出版書籍。

❺ 香港版電影三笑中唐伯虎演員是誰

飾演唐伯虎的演員是向群。

向群原為上海藝匯越劇團小生演員、劇團團長,曾出演《玉連環》、《風雨燕》等劇。1956年劇團到無錫演出時,與上海姊妹越劇團、浙江同心越劇團合並成立無錫市越劇團。無錫市越劇團期間,向群主演了《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玉蜻蜓》、《拜月亭》、《金山戰鼓》、《劈山救母》、《碧玉簪》、《恩仇記》、《淚灑相思地》、《雪裡小梅香》、《解元謎》、《雙貴圖》、《盤夫索夫》、《秋瑾》、《忠義烈傳》等諸多劇目。


向群聲腔清脆而雄渾,主習范瑞娟唱腔,善於把握情緒,抑揚頓挫,句句傳神。加以她外形更得天獨厚的優點,面孔美麗,眉目精靈,她的身材與風度,更非時下反串小生可比擬,因此在她參加《三笑》一片演出後,更成各方面爭相的最佳人選。

❻ 原來看過一部香港電影,電影反映資本主義剝削勞動人民,但忘了片名,請問誰知道

《一磅肉》香港,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1976首映
一磅肉 = Pound of flesh
語別: 國語對白 ;

物料詳情: 有聲, 彩色.

年代: 時裝.

公映日期: 22. 12. 1976.

製作地區: 香港.

製作人: 導演, 胡小峰.
編劇, 胡小峰.

演員: 筱華, 方輝, 王燕屏, 葉惠, 白荻, 王季平, 黃芳, 劉蘇, 徐力, 劉戀, 孫芷君, 鮑起靜, 方平, 張錚, 王德錦, 平凡, 草田, 張榮今, 李權, 梁衡, 詹聰, 江龍, 金沙, 郭眉眉, 林源, 洪鋒.

出品公司: 香港 : 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 1976.

其他機構: 1976 [首映].

片名: 一磅肉 = Pound of flesh

拼音: Yi bang rou

製作機構: 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 出品.

改編自《威尼斯商人》

閱讀全文

與梁衡香港電影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