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家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布洛迪影片獲金棕櫚獎後接受采訪時說,這個故事有導演波蘭斯基親身受納粹迫害的體驗,他拍片時很清楚自己要表現什麼,拍攝手法寫實又纖細,很高興和導演一起合作。拍片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得獎。
阿德里安談到自己揣摩鋼琴師一角的經過時說,自己是在倫敦的報紙上看到此片的廣告去應征,選角的條件是要會彈鋼琴,安得烈本來就會彈琴,在大學還上過鋼琴課,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擔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內,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減去三十公斤,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在倫敦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角色試鏡,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從集中營里逃出來並被告之“不要跑!”這段場景,來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段類似的真實經歷。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
關於故事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納“金棕櫚獎”的作品。席皮爾曼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關於電影
《鋼琴家》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表面上電影是在說另一個人的故事,裡面卻處處透露出波蘭斯基的個人回憶與感情——69歲的波蘭斯基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
關於演員
《紅色警戒》的主演29歲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按照他的說法,自己是勒緊了褲帶來扮演茨皮爾曼的。“這部電影的本性讓我覺得有巨大的責任要演好他。導演讓我餓一段時間,堅持要我減掉大量的體重,那樣我們就可以從那幾場餓肚子的戲開始拍。用了六個星期,我才減掉了30磅,”布洛蒂補充說,這還不是他為了這部電影放棄的惟一東西——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失去了曼哈頓的一套公寓、車,還有戀人,因為他從來沒有那樣充滿激情地投入扮演過一個角色 。
《鋼琴師》的人物眾多,在戰爭中表現出各種行為,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表現。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復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搜狐網評 )
《鋼琴家》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鋼琴家》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了兩個半小時,全是悲劇,沒有喜劇。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京華時報 )
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在波蘭斯基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滅絕人性的地方,所謂人性,只是天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當不得真的。(網易網評 )
《鋼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獨自彳亍。尤其是當這個生命還被賦予“鋼琴家”的身份時,整部電影就更具深意了。波蘭斯基太急於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觀眾了,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鋪墊和氣氛。觀眾還沒有進入狀態,銀幕上的災難已經一幕幕呈現。我們不知道陷入災難的是誰,因此對他們的同情,最多隻能限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人民網評 )
㈡ 請問<鋼琴師>的結局是什麼
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飾)在因緣際會下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兩人因此結為好友。而1900在與發明爵士樂的傳奇鋼琴手傑利同船競技鋼琴琴藝之後,聲勢更是如日中天。
但盡管馬克斯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他在為唱片公司錄制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清秀動人的女孩,並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 。
(2)鋼琴師電影演員叫什麼擴展閱讀
《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傑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
《海上鋼琴師》的精神內核無疑是純真與自由:天賦秉異的1900就是這樣的象徵,他放盪不羈、不為世俗所動,只因演奏是他畢生所愛,他不必下船隻要一直沉浸在音樂中就得到了最純粹的快樂。該片就是獻給那些始終嚮往單純、遠離喧囂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上鋼琴師
㈢ 電影《鋼琴師》中的女主角是誰啊
姓名:Mélanie Thierry
生日:1981年7月17日
性別:女
地區:法國
身高:160 CM
職業:演員
1981年7月17日出生於法國的聖傑曼-昂-雷
1996年從影至今共出演影視劇20餘部
2001年12月在巴黎的卡琳戲院進行了首次舞台劇(Crime et Chatiment)演出
梅蘭妮·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參與的影片:
有教養的人 Des gens si bien élevés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
1900海上鋼琴師 / 聲光伴我飛 / 一九零零的傳奇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現代美女與野獸 Quasimodo d'El Paris
愛欲旋律 Canone inverso - making love
八月十五 15 ao?t
15 août
August 15th
腦網追凶 Chrysalis
天神下凡 / 蝶蛹
Avatar
Chrysalis - Tödliche Erinnerung
1.生死新紀元 Babylon A.D.
巴比倫紀元 / 巴比倫密碼
Babylon Babies
Misión Babilonia
2.決戰豪門 Largo Winch (演員)
拉戈·溫奇 / 黑色豪門 / 神鬼獵殺 / 特攻闊少爺
Largo Winch - Tödliches Erbe
1.上路前來一杯 Dernier pour la route, Le
2.你會想念我
1.另一個大仲馬 L'autre Dumas
Dumas
Signé Dumas
2.蒙龐西埃王妃 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蒙龐西耶的公主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㈣ 請介紹一下電影演員傑弗里拉什
傑弗里拉什
中文名: 傑弗里·拉什
英文名: Geoffrey Rush
性 別: 男
生 日: 1951-07-06
角 色:演員
就讀於昆士蘭大學時便加入職業劇團,也曾在倫敦、巴黎兩地磨練演技,回國後活躍於舞台,得過不少獎項。1981年進入影壇,1996年演出描寫David Helfgott的傳記電影《鋼琴師》而一舉成名,獲得無數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獎,更勇奪奧斯卡影帝寶座。
演員作品
慕尼黑 Munich (2005)
彼得·塞勒斯的生與死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 The (2004)
凱利黨 Ned Kelly (2003)
Harvie Krumpet (2003)
真情假愛 Intolerable Cruelty (2003)
加勒比海盜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
脫泳而出 Swimming Upstream (2003)
搖滾姐妹 The Banger Sisters (2002)
巴拿馬裁縫 The Tailor of Panama (2001)
馬纓丹 Lantana (2001)
鵝毛筆 Quills (2000)
猛鬼屋 House on Haunted Hill (1999)
伊莉莎白 Elizabeth (1998)
魔鬼不設防 Little Bit of Soul (1998)
孤星淚 Misérables, Les (1998)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革命小子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1996)
閃亮的風采 Shine (1996)
傑弗里-拉什
作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著名戲劇演員,傑弗里-拉什憑著1996年在傳記影片《鋼琴師》(「Shine」)中扮演戴維-赫爾弗格特一角的精彩演出,贏得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男主角,以及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最佳男主角獎,引起了全世界影迷們的厚愛。
傑弗里-拉什1951年7月6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圖瓦巴,是個土生土長的昆士蘭人。父親羅伊-拉什(Roy Rush)是個會計師,母親梅林-拉什(Merle Rush)是一位售貨員。197
1年他在昆士蘭大學獲得藝術學位以後,簽約昆士蘭布里斯班戲劇公司,開始了其戲劇生涯。除了參加一些名著的演出以鍛煉自己的演技以外,拉什還赴巴黎Jacques Lecoq啞劇學校學習了2年的啞劇。
回到澳大利亞以後,拉什繼續了其舞台生涯,與以前的室友梅爾-吉布森合作出演了影片《Waiting for Godot》。從那以後,兩位默默無聞的演員開始漸漸有了自己的演藝發展方向:梅爾-吉布森前往好萊塢開拓電影事業,如今己成為影壇數一數二的票房巨星;而拉什則留在國內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舞台劇演員,登台於七十多個不同的劇院,獲得過諸如澳大利亞「Sidney Myer Performing Arts Award」榮譽獎等許多戲劇獎項。80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他一直是導演吉姆-沙爾曼(Jim Sharman)主辦的"燈塔"(Lighthouse)劇團的一員。後來,他開始轉向電影。1981年,他拍攝了其第一部電影《欺騙》(「Hoodwink」),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是年輕的朱迪-戴維斯(Judy Davis)。這一期間,拉什不但在澳大利亞的電影和舞台界頻頻露面,扮演角色外,還執導了大量的戲劇作品。
1996年拉什受青年導演斯科特-希克斯的邀請,主演了反映當代澳大利亞著名鋼琴師戴維-赫爾弗格特生平的傳記片《鋼琴師》。戴維是一位極有天賦、性情孤傲的鋼琴師,但整日精神沮喪、舉止怪異,在父親的關愛逼迫下,終於將夢想和天賦融於了一身。這是45歲的拉什第一次在電影中擔綱主演,他除了接受鋼琴彈奏訓練外,還花了大量時間來研究和揣摩戴維的心態和舉止。拉什在影片中將這位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催人淚下,將這位音樂天才的情感和悲傷演釋得出神入化,非常具有感染力。拉什也從一名舞台劇演員一躍成為國際影壇響當當的人物,被認為是1996年國際影壇最重大的發現。他一舉囊括了紐約、洛杉磯、倫敦和澳大利亞四地的影評人影帝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等多個影帝頭銜,為澳大利亞捧回了首個奧斯卡影帝獎杯。傑弗里-拉什周圍充滿了一片"鋼琴奇才"的贊美聲,於是拉什開始正式地走進大銀幕,在多部人物鮮明的影片中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
1997年拉什在吉列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執導的影片《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中,扮演奧斯卡的曾孫。1998年,拉什拍攝了夏克哈-卡帕 (Shekhar Kapur)執導的英國史詩片《伊莉莎白》(「Elizabeth」),扮演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那位城府深奧、為人陰暗的密友----弗朗西斯-華星漢姆公爵,與同為澳大利亞的女星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大演對手戲,扶佐著這位女皇帶領英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強的國家。拉什對弗朗西斯工於心計的性格特徵把握得相當准確,表演頗見功力,獲得了評論界的好評。
同年拉什又參加拍攝了約翰-馬頓(John Madden)執導的《戀愛中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 in Love),扮演那位瀕臨破產的劇院老闆菲利浦-漢斯勞,蝟瑣狡猾的形象、收放自如的演技搶盡了鏡頭,並再次招來了一片贊揚聲。他在此片中的精彩表演為他贏得了美國國際電影評論協會和英國電影學院的最佳男配角獎,以及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金球獎和美國電影演員協會獎的提名。上述兩片的成功,使拉什精湛的演技深深地印在了許多觀眾的腦海里。緊接著,他還在比萊-奧古斯特(Bille August)改編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中扮演一個「法律的維護者」賈維特警官,塑造了一個富於激情但卻拒絕表達情感的人。整部影片揭示深刻、可看性頗高。
1999年,拉什轉變了戲路,接拍了《神秘人》(「Mystery Men」),在片中扮演那個膽怯的卡薩納葦-弗蘭肯斯坦,出演此片的還有格雷格-金尼爾、簡安-加羅法洛、本-施蒂勒和保羅-魯本斯等。同年,他參加了1958年威廉姆-卡斯特爾(William Castle)的經典恐怖片《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的重拍工作,該片由威廉姆-馬龍(William Malone)執導,拉什在片中扮演一個行為反常古怪的百萬富翁斯蒂芬,邀請幾個朋友(伊麗莎白-赫莉、塔伊-迪格斯和彼特-加拉格爾等飾),在廢棄荒蕪的精神病研究所內舉辦生日派對,陰森恐怖的大宅中發生了一系列毛骨悚然的事件。
2000年拉什與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聯袂主演了約翰-波爾曼(John Boorman)執導的黑色喜劇懸念片《巴拿馬的裁縫》(「The Tailor of Panama」),在劇中扮演一個英國裁縫師哈利。這是一部描寫巴拿馬地區的一個間諜故事的影片,哈利為了保住自己的妻子及生活,於是編造了足以引起國際糾紛的虛假情報提供給「間諜」皮爾斯。此片是第一部在巴拿馬拍攝的好萊塢電影。
接著,拉什在好萊塢教父級的導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執導的傳記片《鵝毛筆》(「Quills」)中,扮演十八世紀法國才華橫溢的著名情色文學作家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因為薩德侯爵撰寫的作品太過色情駭人,而被統治者拿破崙關進了教堂的瘋人院內。但是他在獄中仍繼續寫作,並由教堂洗衣婦(凱特-溫斯萊特飾)把作品偷送出去出版。拉什在片中把薩德侯爵敢於挑戰道德及傳統倫理戒律的一生演釋得淋漓盡致,將情慾與道德、創作與迫害之間的沖突發揮到最高點。這是他繼《鋼琴師》之後,再次傾力出演的作品,他自己認為「完美地把握了角色的精髓」。此片一經上映即受到廣大影迷的關注,使傑弗里-拉什贏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和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雙料提名,人們祝願拉什能捧回第二座奧斯卡影帝獎杯。
傑弗里-拉什的幸福家庭成立於1988年,妻子珍妮-梅尼羅絲(Jane Menelaus)是澳大利亞資深舞台劇演員,向來很少觸電,只參加舞台劇及電視劇的演出。但此次拉什出演《鵝毛筆》卻請出了夫人助陣,扮演薩德侯爵夫人,一同演釋變態夫妻。家中有一對兒女:1992年出生的女兒----安吉莉卡-拉什(Angelica Rush)和1995年出生的兒子----詹姆斯-拉什(James Rush)
主要獲獎記錄:
2001年因影片《鵝毛筆》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8年因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獲得美國電影演員協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8年因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獲得美國國際電影評論協會和英國電影學院的最佳男配角獎
1996年因影片《鋼琴師》獲得紐約、洛杉磯、倫敦和澳大利亞四地的影評人最佳男演員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主要電影作品:
2000年 《鵝毛筆》(「Quills」)
2000年 《巴拿馬的裁縫》(「The Tailor of Panama」)
1999年 《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
1999年 《神秘人》(「Mystery Men」)
1998年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1998年 《魔鬼不設防》(「A Little Bit Of Soul")
1998年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 In Love")
1998年 《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7年 《Twisted》
1997年 《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
1996年 《鋼琴師》(「Shine」)
1981年 《欺騙》(「Hoodwink」)
㈤ 《鋼琴師》的主演是誰
艾德恩·布洛迪 Adrien Brody 湯瑪斯·科瑞奇曼 Thomas Kretschmann 艾德·斯托帕德 Ed Stoppard 莫林·力普曼 Maureen Lipman 弗蘭克·芬里 Frank Finlay
㈥ 《鋼琴師》《金剛》的男主角的資料,另外他還出演過什麼電影
阿德里安·布羅迪檔案:
英文姓名:Adrien Brody
中文姓名:阿德里安·布羅迪
生日:1973年4月14日
身高:186cm
出生地:紐約州紐約市
國籍:美國
父親:艾略特·布勞迪 畫家 退休教師
母親:西爾維婭·普拉奇 攝影師
主要作品:
2003年《歌唱偵探》("The Singing Detective")
2002年《鋼琴家》("The Pianist")
2002年《啞巴》("Dummy")
2001年《項鏈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
2001年《愛得辛苦》("Love the Hard Way")
2000年《危機密布》("Harrison's Flowers")
2000年《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1999年《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
1999年《極速殺陣》("Oxygen")
1999年《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
1998年《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
1998年《餐館》("Restaurant")
1997年《在各方面》("Six Ways to Sunday")
1997年《婚姻的責任》("The Undertaker's Wedding")
1997年《意氣風發》("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6年《甜衫》("Sweet Jersey")
1996年《黑街殺手》("Bullet")
1996年《機器戰士》("Solo")
1994年《越獄者》("Jailbreakers",電視)
1994年《棒球天使》("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93年《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
1989年《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
1988年《安妮-麥圭爾》("Annie McGuire",電視)
1988年《終於回家》("Home at Last",電視)
獲獎紀錄: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60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56屆英國學院獎(BAFTA)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3年因《鋼琴家》獲法國愷撒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1年因《餐館》獲獨立精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㈦ 如何評價電影《鋼琴家》
這部電影最可貴的是他的真實和其中反應的在迫害猶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電影是由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斯普爾曼作為猶太人,雖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氣的鋼琴家,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倖免。他為了生活賣掉了鋼琴,為了生存東躲西藏。在華沙被佔領的前夕還在電台錄制鋼琴曲,波蘭猶太民族不斷受到各種沒有尊嚴、沒有生活權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猶太特區,趕到集中營,攜帶現金有限制,生活物資沒有任何保障,路上隨時可見餓死的人。還沒有搬到猶太特區前,他不能帶多蘿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園散步,不能坐公共長椅,只能在街上站著聊天。電影中被打死的穿越牆下下水道的孩子,發瘋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腦袋被打個洞的猶太人。納粹在街上任意戲耍猶太人,沒有理由的槍斃任何人,把輪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猶太人充當猶太警察迫害猶太人,高價賣給猶太同胞生活用品。
電影中也有暖意。幫助他出逃的猶太人,在登上集中營的火車上最後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塊糖,波蘭人給他的安全的生活地點,還有最後一幕里救他並給他食物的德國軍官。猶太人和波蘭人也開始反抗。。。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內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中國人民的苦難和故事一定不比電影中少,期待中國能出現這樣一部影片。
這部電影的確令人感動。
所有製作精良的 歷史 題材戰爭片都對衣著和武器相當考究,《鋼琴家》也不例外。因為你可以看到在華沙大街上踢正步行軍的德國軍隊,有鐵絲網內各式各樣被俘的德國軍人,還有最後解放華沙的蘇聯軍隊。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關反戰和人性的一些東西外,我第一次開始關注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但是從後來的觀察中並未發現他有多麼大的突破。
除了上邊的東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德國軍官專業戶托馬斯·克萊舒曼。他在後來的《刺殺希特勒》,《帝國的陷落》,兩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參演,都是德國軍官。鏡頭時間並不多的T.K.最終博得了很多中國觀眾的青睞,他也漸漸成為了我們對德國軍官的一個典型形象。
《鋼琴師》——戰爭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鋼琴師》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真實自傳改編(有興趣的可以看小說原著),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如螻蟻般艱難生存的故事,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
這部電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內心依然震撼,整部電影沒有過於讓人不適的血腥鏡頭,但是卻真實的還原二戰期間波蘭猶太人的悲痛遭遇。導演羅曼·波蘭斯憑藉此片拿下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羅曼·波蘭斯本是一位法籍猶太人,但是這部影片導演在隱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個中立的態度來揭露那段 歷史 。
人性的光輝在戰爭中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地閃耀著,可人性的自私與醜陋也是深不見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爾曼是由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飾演,因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窩,特別符合猶太人的特點再加上本就扎實的演技,與這個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奧斯卡 歷史 上最年輕的影帝。
斯皮爾曼,波蘭籍猶太人,在當地電視台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戶曉的鋼琴家。在戰爭來臨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毀滅了這一切,毀滅了男主的家庭,愛情,包括他的尊嚴。影片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軍要入侵波蘭的時候,男主一家准備逃亡,但是在廣播中聽到英美有計劃對德宣戰,而放棄了逃亡的計劃。當晚母親還准備了豐富的晚餐來慶祝,卻不知道這個不切實際的希望給他們帶來了支離破碎的家庭。德軍入侵波蘭後,要求所有猶太人必須貼上標志性袖章,妹妹一開始拒絕,可最後也被迫屈服,這似乎象徵了當時大部分的猶太人,認為退後一步,會換來海闊天空,卻不知道每一步妥協的背後,是離深淵越來越近。
戶口登記到袖章到隔離區再到集中營,大批大批的猶太人就像慢慢被圈養的牲畜,越來越無處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猶太人當街無辜被戲虐,被槍殺,甚至於晚上安靜地在自家吃飯,都有可能隨機被德軍挑中扔下高樓活活摔死,這樣的納粹德軍固然可恨,但是在隔離區內大批猶太人卻沒有任何反抗意識,甚至還聽著音樂,數著手中金幣,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營的等候廣場上,一個猶太老人表示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們應該抵抗,反擊,我們人數不少,我們會有贏的機會,但是卻有人反對,德國人需要勞動力,他們不會白白浪費這樣的人力,只要我們好好工作,會活著的。誰對誰錯?導演把問題留給了我們的觀眾。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應該是男主斯皮爾曼的朋友伊扎克,家裡是做鑽石生意的,為了生存成為了一名為德軍服務而殘害同胞的猶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離區溫飽困難,還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爾曼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後憤然離去,即使這樣伊扎克還是冒險救過一次斯皮爾曼的弟弟,甚至在猶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車的時候在德軍眼皮下將斯皮爾曼拽下,給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閃耀過,但是當他拿起棒棍傷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嗎?導演同樣把這個問題留給了我們。
男主斯皮爾曼本是生活一帆風順,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發展下去可能還會有一段唯美的愛情,但是老天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讓這一切遙不可及,男主為了活下去,在集中營被鞭打的時候抱住德軍的褲腿求饒,只為活命。最後在猶太朋友協助下逃出來,也只能藉助波蘭朋友,到處東躲西藏,如螻蟻一般。可生命畢竟是頑強的,求生的慾望一次次刺激著男主,也一次次幫助他逃離死亡。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繹了這位鋼琴家跌宕的人生,劇情我不過多的透露,有興趣的可以欣賞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爾曼像過街的老鼠一樣東躲西藏尋找食物的時候,正好碰上了德國高級軍官,影片中透過的一絲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輝,照亮了,打動了軍官的心,將影片的劇情帶向了高潮。最後在德國軍官的幫助下,斯皮爾曼順利地等到了德國戰敗,波蘭被蘇聯解放了,可是這位德國軍官卻以納粹戰俘的身份死在了蘇聯勞動營里。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我想這個也是導演留給我們自己思考的,沒有唯一的答案,也沒有正確的答案。
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9.2,網上各種劇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訴納粹,有人批評猶太人,有人批評那個時代,但是我覺得這些應該都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太表面,太簡單,也太膚淺。就像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因為戰爭太醜陋,人性也經不起戰爭的摧殘。
電影的劇情我並沒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給大家空間,自己去評。
這部電影的細節非常多。其原因是這部電影改編於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你如果有心地關注一下人物的對話,就會從中獲取大量的信息,對二戰時期歐洲人民的眾生相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這部電影非常實在。說他實在,是說給那些認為這部電影過於ridiculous、平淡和踐踏人的尊嚴的人聽的。這類人之所以會對這部電影產生這樣的看法,我私心地以為是沒有認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當一個人為了生存而奔波的時候,他是可以不顧尊嚴的。
當納粹輕描淡寫地叩響扳機把猶太人的腦漿、額頭上打出窟窿的時候。當小孩子被打斷脊椎骨死掉的時候。當母親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時候。當輪椅上的老頭被活活丟下陽台摔死的時候。
當猶太人反抗德國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猶太人拯救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反抗德國人,蘇聯人迫害德國人的時候。
當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最後成為了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
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時候,現實是復雜的,戰爭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納粹也會有尊敬藝術幫助猶太的軍官,為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也會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國人奴役的波蘭人卻大聲叫嚷著要抓住猶太同胞,在德國人窮途末路之際隱忍膽小的波蘭人也開始反抗起來,上層階級的猶太人整天去酒館閑聊不顧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須得承認,你所見的,都是事實。沒有額外的東西來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別的作料來讓你繼續認為——啊,納粹就是殘忍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希望永遠大於失望!
很可惜,現實並不是這樣。影片結尾沒有什麼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了蘇聯人的手裡。這個時候,主角重新成為了光鮮亮麗的鋼琴家,在輝煌的音樂廳里奏起了肖邦的波蘭舞曲。
很多時候,一部電影不需要主題,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會 文化民族狀態下的題材,由於為現實過於復雜,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題的電影往往會給人「假」的感覺。
整篇看下來,主角是軟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階級所鄙視的「沒有骨氣的藝術家」。而我很欣賞主角,因為他具有絕佳的運氣和頑強的生存渴望,最後重新坐在了輝煌的音樂廳內,演奏起波蘭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二戰時期死於非命的猶太人。
無需帶有意識形態的階級批判,無需故作高深和矯揉造作的煽情,光就這一點,很多電影無法望其項背。在華沙深夜的廢墟里,一個衣著襤褸的亡命之徒,在德國納粹的陪伴下彈奏肖邦的敘事曲。
謝謝您的邀請。這部電影改編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反映了當時 社會 。猶太人反抗德國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蘇聯人迫害德國人的時候,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成為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納粹也會有尊重藝術家的軍官,他在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結局沒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個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蘇聯人的手裡,這時候主角重新走上輝煌的音樂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為光艷亮麗的鋼琴家。這部電影中,主角是個沒有骨氣,軟弱的藝術家,它有著頑強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的死於非命的猶太人,戰爭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
《鋼琴家》講述了二戰時期,華沙被入侵後,電台著名的猶太人鋼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國中校的幫助下生存到戰爭結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讓這部反戰影片無需什麼劇作技巧來幫助講故事。只遵循時間線,圍繞主人公的事件,輻射出各種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就足夠給人諸多思考。所以電影的呈現上,在其他電影中所忌諱的沒有鋪墊的轉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動性推動力在這部電影都反而不是問題。
這是一部偉大的二戰反思電影。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導演沒有將主角塑造成一個偉大的反抗戰士,而是用一個極其普通的猶太人視角,平靜客觀地講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殘酷才最沖擊人心,帶給人深深的震撼。在電影中看主角的逃生歷程,彷彿置身於彼時,親身體會到納粹的殘暴,用獨特的視角去冷靜地觀察這場人類浩劫,去細細體會絕境下的生存之艱。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很快首都華沙淪陷。
主角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席皮爾曼便是在華沙電台工作。納粹德軍的血統政策在此時還未完全暴露,他們強制要求所有猶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猶太臂章,以便隔離。
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命令,住進了臨時劃定的隔離區。在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性命在納粹眼中毫無價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隨時隨地被剝奪。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極其普通的晚餐中,納粹突然在席皮爾曼對面樓進行檢查,通過窗口看到對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飯,納粹讓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站起來,老人掙扎無果後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沒有多餘的鏡頭和音樂,就是平淡的像普通錄像一樣,一條生命結束了。
後來德軍政策開始野蠻化,所有佔領區的猶太人被有秩序的送進集中營進行大規模屠殺。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隔離區的所有人准備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們不知道即將面對什麼,心中充滿著希望與絕望,都期待著下一個地方比這里好,能夠生存下去。
在即將登上火車的時候,一個猶太警察救下了席皮爾曼,他躲過了一劫。
但他漫長的如乞丐螻蟻般逃亡由這一刻正式開始了…
呵呵,沒看過!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 歷史 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 歷史 戰爭片給我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影片是戰爭類型,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著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後,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天才猶太人鋼琴家瓦列迪克•席皮爾曼在二戰期間,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而四處躲避、逃跑的經歷。他面臨著一次次的納粹分子的獵殺,總能幸運的逃脫,最終從戰爭中存活下來。
忍受著影片帶來的無奈 壓抑 和憂傷將它看完。
影片中的蕭邦的樂曲在腦中回盪。
永遠不能忘記影片開頭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著史標曼。他說「請叫我史標曼」
還有在集中營史標曼和家人一起將糖果分為了六塊。那糖果我覺得含在嘴中並非是甜而是苦澀。
它在無奈下用手指彈奏無聲的鋼琴,那曲在回盪······
最傷心時是看他用似骷髏般的手彈奏著樂曲。
和旁邊靜靜聆聽德國軍官。
音樂的震撼讓人不再畏懼同樣也不再殘忍。
影片結束後發現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時用鋼琴彈奏的憂傷曲目。苦澀是讓藝術升華的最佳途徑。因為只有抽經斷骨的經歷才能彈奏出讓人心中為之震撼的樂曲。影片最後是史標曼的原聲錄音
㈧ 鋼琴家的演員表
鋼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羅納德·哈伍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托馬斯·克萊舒曼 / 艾米莉婭·福克斯 / 米哈烏·熱布羅夫斯基 / 埃德·斯托帕德 / 穆琳·利普曼 / 弗蘭克·芬萊 / 邱莉婭蕾娜 / 傑西卡·凱特·梅耶爾 / 理查德萊丁斯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 英國 / 波蘭
語言: 英語 / 德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02-05-24(戛納電影節) / 2002-09-25(法國)
片長: 150分鍾
又名: 戰地琴人 / 鋼琴戰曲 / 鋼琴師
㈨ 鋼琴師電影里的女演員
Dorota
演員 艾米麗雅·福克斯
質朴陽光的多蘿塔,一個清純的女孩。鋼琴師瓦拉迪斯勞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