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影視作品中,如何評價一個演員演技的好與壞
首先說一下,舞台表演和鏡頭表演是有所不同的,電影表演和電視劇表演又有區別,很多電視劇是靠台詞推動的,大多數時候不需要演員過多創作,把台詞念完就行。
而電影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時間里製造觀眾豐富的情緒體驗,僅靠情節和台詞是做不到的,演員是重要的創作者,所以主要說說電影中的演技吧。
好的演技是通過表演去「帶動」情節和觀眾的情緒,永遠是領先一步的。
差的演技是「順應」情節和觀眾的情緒,是滯後的。
觀眾看影視作品的時候,會產生很復雜的心理活動,對於將要發生的情節,會有一個自然的預期來進行自我調整,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好人快要死了,會先做一個悲傷的預期,當他真的閉上眼的那一幕,由於我們已經做好准備接受這個事實,就不會「那麼」難過,會打一個折扣。
好的演技,就是通過一定的表演技巧,來解決這個問題,給觀眾超越預期的、不打折扣的東西,可能是通過時間差,也可能是體現在情緒的表達方式、遞進順序或強度上。
但是,又要具備合理性,這就是表演的難度所在。
比如現在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場戲,《甜蜜蜜》里張曼玉去認屍。
01:19
分解一下:
1.張曼玉的第一個表情居然是頷首一笑,這是非常超越觀眾預期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躺著的那個是她男人,已經做好了悲傷的准備。
「笑」出現在這里,非常意外,但結合情節鋪墊,非常真實合理,反應快的觀眾通過這個表情已經猜出她看到了什麼,在那一瞬間腦補了一個閃回,與她一同走進了甜蜜的回憶里。慢半拍的觀眾可能會稍懵一下,但接下來導演會通過鏡頭解釋,同時給予巨大的情緒上的補償。
2.通過眼神稍微過渡了一下,第二個表情是環顧左右,試圖辯解些什麼,欲言又止,臉上仍帶著笑意。
人物顯然意識到了自己的笑來得不合時宜,有點尷尬,試圖化解一下,手部的動作出現得恰到好處,但是緊接著她就放棄了,因為她發現身邊的人不可能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夠理解(然而觀眾是理解的,這讓觀眾更加同情人物)。
3.情緒再次過渡了一下,從回憶中走出來,開始要直面現實了,眉頭一皺,這才開始哭,哭得越來越厲害,你可以數一數,這個過程中,她四次試圖直視豹哥,後兩次「豹哥」二字脫口而出,但是隨答豎即又移開眼神,或者把頭低下去。
通過前面的一「笑」,一「看」,觀眾暫時放下了戒備,然而就在這丟盔棄甲的一瞬間,哭戲來了,這才有殺傷力。
4.第五次,淚眼婆娑,目光終於定住,表示自己已經能夠正視這個悲傷的事實。
鏡頭不失時機地給到「米老鼠」,這場戲完成了。到這里,反應再慢的觀眾也理解了張曼玉之前一系列表情的意義,並且感同身受。
一場哭戲,通過演員的演技,表現出了多個層次,表現出了情緒的每一個細微轉變,而且,通過這個過程,一直在「帶」著觀眾走,而不是「跟」著觀眾走,這不容易,好的演員不光要走心,還要動腦子。
如果不是這樣,就算張曼玉哭得再逼真,吼的再撕心裂肺,也不叫「演技好」,因為這都是觀眾能夠預期得到的。
2019.2.15補充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覺得這樣明顯的表演設計是「笑場」,這個謠言的源頭到底是哪裡來的?
這場戲立張曼玉從始至終,根本就是在一個表演的狀態裡面的,任何一瞬間都沒有出過戲。
我說了你可能不信,OK,陳可辛導演本人說的,你信不信?
這根本就不是笑場,恰恰相反,在陳導專業的眼光里,他還認為這個「笑」表演的痕跡太重了,不滿意,所以又要求張曼玉拍了很多條。
陳可辛 古永鏘 《獵夢人》
v.youku.com/v_show/id_XNTYwMDU1MjY0.html
評論區出現這樣的言論,我一開始也沒在意,但是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還是促使我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
那就是,相當一部分觀眾,還是不具有鑒別演技好壞的能力,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專業,而是因為他們清銀大不自信: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以捕捉到足夠的細節,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心靈可以抵達清澈的真相,他們可能會有一些懵懂的想法,但最後還是要仰賴一個「權威」出來搏態給他們解讀,如果沒有,他們寧可相信八卦媒體的花邊新聞,因為即使錯了,他們也不用償付任何責任,可以輕描淡寫地對自己說一句「我只不過是信錯了人而已」。
還有一點就是,當很多人看到一個傑作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去尋找其偶然的、運氣的成分,然後誇大一番,這本質上是一種僥幸心理。比如許多人至今相信希斯·萊傑演的小丑那場爆炸戲是遙控器失靈後的「即興表演」,然後吹到天上。即興表演當然是存在的,歪打正著的例子也有,但是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的優秀作品,是經過很多人精心設計、反復驗證、多次改進的成果,把對這些東西的探求視為「過度解讀」,把偶然性的、不可復制的東西奉為圭臬,真的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