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征北戰》的高營長:受盡猜疑無奈自殺,妻子至死不與他合葬
老電影《南征北戰》中,高營長由上影廠演員馮喆扮演。他演出的角色令人耳目一新,不像從前電影中爽朗豪放的工農幹部,這個「高營長」顯得文質彬彬、風度翩翩,既英武又有韜略,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這部電影起,馮喆開始了自己在銀幕上的黃金時代,成為當時的一線男演員。
與此同時,他與自己的心上人、年青美麗的川劇演員張光茹結為連理,事業與愛情雙豐收。可世事難料,婚後的馮喆,不改風流灑脫本性,加上他名氣越來越大,引發了妻子過度的猜疑心,令這段本該美滿的婚姻一波三折。
1969年,馮喆含冤自殺,張光茹沒有再婚,獨自一人生活多年。1993年,張光茹去世後,按她生前的遺囑,她的骨灰一半葬於宜賓白塔山父母身旁,一半葬入成都磨盤山公墓,沒有與丈夫馮喆合葬。
是什麼樣的猜疑和嫌隙,讓這對才子佳人最終心灰意冷,至死不能互相原諒?
馮喆原名馮貽喆,他是廣東佛山人,1920年出生於天津,自幼熱愛文藝,曾考入上海國立音專學大提琴。
1941年5月,他前往美國聖約翰大學就讀,1942年4月輟學回到上海,被顧也魯推薦到上海「美藝劇團」當話劇演員,在舞台上演出了四十餘部話劇。
不久,他對一位小十歲的女演員張光茹一見鍾情。
張光茹是四川宜賓人,原名張啟珍,父親是破落秀才,因家境貧寒,母親將她送到重慶「三慶會」學戲,9歲時加入宜賓「凡爾登戲院」,以「鳴鳳」的藝名在宜賓、瀘州、內江等地登台演出。
張啟珍相貌清秀甜美、學藝刻苦,很快成為川劇紅伶,12歲那年,她被一個川軍軍官看中,欲出重金娶她為妾,張母貪圖軍官財勢,答應了婚事,而張啟珍寧死不從,在辦訂婚宴時逃跑,前往內江、資中一帶唱戲。
幾年後,她遇見一個闊少陳三公子,陳三公子天天為她捧場,令張啟珍萌生出了情愫、以身相許,二人同居不久,風流成性的陳三公子便另有新歡,拋棄了張啟珍,令她痛不欲生,張啟珍揮刀斬斷了自己左手食指,發誓再也不相信男人。
這段悲傷往事,為馮喆的婚姻埋下了危機。
張啟珍輾轉來到重慶後,又被重慶警察局長借勢霸佔,直到她加入應雲衛的中華劇藝社,改學話劇,才擺脫了苦難的命運。
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張光茹,欲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光明。
1946年,張光茹跟著劇社來到上海演出,馮喆在觀看中華劇藝社《棠棣之花》綵排時,被扮演歌女的張光茹深深吸引,開始熱烈追求。
當時的馮喆已成明星,深受女性歡迎,但他眼中卻只有張光茹一個人,還邀請張光茹加入了國泰影業公司,在自己主演的《憶江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對於馮喆的戀情,他父母並不看好,馮家是書香門第,不願讓「江湖戲子」出身的張光茹成為兒媳婦,而馮喆卻不為所動。
經過一番苦追,張光茹被他的真情打動,1948年,馮喆前往香港拍片,張光茹主動南下找到馮喆,1949年5月7日,29歲的馮喆和19歲的張光茹,在香港六國飯店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1950年,二人從香港回到大陸。
熱愛舞台藝術的張光茹加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馮喆進入上海天馬電影製片,1952年,他主演了戰爭電影《南征北戰》,以有勇有謀的解放軍高營長形象成為家喻戶曉的一線男星。
馮喆五官並不突出,但外形俊朗、氣質飄逸,既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有知識分子的儒雅,英武瀟灑,從容敦厚,戲路多變。
無論是《鐵道游擊隊》沉穩多謀的李政委,《羊城暗哨》中帥氣多智的偵察員王練,《淮上人家》的朴實農民高黑子,還是《桃花扇》里風流倜儻的侯公子,他都刻畫得入木三分、爐火純青。
但與事業上的步步高升相反,馮喆與張光茹的婚姻生活卻十分失意,充滿了猜忌、嫌隙和爭執。
張光茹年紀輕輕已飽經風霜,心底對男人毫不信任,而馮喆又是名滿天下的一線男星,長期在外拍片,在電影里與女演員也有大量對手戲,因此她對馮喆處處設防,馮喆和年輕女性說句話,她也會猜疑半天,二人婚後時常爭吵。
馮喆為此感到痛苦,他對好友說:「光茹太多敏感,讓我無法暢快地呼吸了。」
拍完《南征北戰》後,馮喆隨慰問團前往朝鮮前線,臨行前,馮喆提出想生個孩子,卻被張光茹一口拒絕,令他很是難過。
幾個月後,馮喆從朝鮮歸來,夫妻感情重歸於好,張光茹懷上了身孕。
可沒多久,馮喆在街頭重逢了自己的前女友,與她談笑甚歡,回到家中還把此事告訴了妻子,並當著妻子的面,拿出前女友的照片與妻子做對比,認為妻子的身材不如前女友。
本來就文化程度不高的張光茹,不能理解馮喆的所作所為,她懷疑馮喆對自己不忠,懷恨之下,她故意恢復了閑置多年的川劇台功,每天一早跑步練功、翻單杠、練筋斗,造成了流產,第二年,她再次懷孕後又發生流產,因輸卵管阻塞造成水腫而切除輸卵管,徹底失去了生育能力。
此後,張光茹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常控制不住自己大哭大鬧。拍《淮上人家》時,馮喆感染了血吸蟲病,入院摘除了脾臟和胰腺,身體越來越差,渴望得到妻子的體貼和安慰,而這一切對他已是奢望。
夫妻二人感情破裂、爭執不休,為了 社會 影響,又無法斷然離婚,一氣之下,張光茹離開了上海,1957年,她調回四川成都、重回川劇舞台。
如果張光茹和馮喆從此一居上海、一居成都,天各一方,過著寧靜的生活,或許後來的一切不會發生。但一件意外的小事,竟讓馮喆被迫離滬,來到了張光茹身邊。
張光茹離開上海後,孤身一人的馮喆一心投入電影拍攝,接連主演了《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記》等多部經典電影,名聲越來越大。
1961年,馮喆在百貨公司購物時看見一位美貌姑娘,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他一直跟著這位姑娘走到了派出所,這個美女警察的警惕性很高,當即扣住了他,並把這件事情通報給了馮喆的單位上海天馬電影廠。
天馬電影廠狠狠處理了馮喆,開除馮喆的黨籍並降了兩級工資,還以照顧夫妻兩地分居為理由,將他列入援建峨影廠的名單。
馮喆背著處分去和妻子團聚,一到成都,他就前往劇場觀看張光茹演出的川劇《鐵籠山》,並去後場探望妻子,令已是成都川劇團當家花旦的張光茹又驚又喜,還在當天日記里寫下:「喆來了,房子里又開始有人睡懶覺了……」但在聽說馮喆的「尾隨丑聞」後,張光茹立刻恢復了冷漠,把他趕出了家門。
1961年到1966年,夫妻二人雖然同在成都,卻過著分居的生活。
馮喆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出演了人生中最後兩部電影《金沙江畔》和《桃花扇》,不拍片的日子,從前滴酒不沾的他流連在峨影廠集體宿舍旁的大小酒館里酗酒買醉,很快瘦得形銷骨立、面目全非。
文革開始後,馮喆因為名聲在外又是外地人,遭到嚴厲打擊,被遊街示眾,痛苦的馮喆前往張光茹宿舍,哀求道:「光茹,我們兩個還是和好嘛!」張光茹卻不為所動,馮喆在門外蹲守了一個通宵才絕望地離開。
不久,張光茹被峨影廠造反派勒令交代丈夫的問題,不知道是出於外界壓力還是想報復丈夫,張光茹將以前丈夫與同事私下談論形勢的談話都揭發了出來,令馮喆被打成「黑線人物」和「特嫌分子」,發往農場勞動改造。
1969年6月2日,萬念俱灰的馮喆,在大邑劉文彩庄園的勞改農場上吊自殺,年僅49歲,骨灰送回家鄉,後安葬於廣東烈士陵園。
隨著時間推移,張光茹漸漸悔悟,明白了馮喆對自己的一片真情。上影廠著名演員鐵牛告訴她,馮喆曾說,他結婚12年,唯一的寶貝就是自己的老婆,從沒有愛過別人。
馮喆死後,張光茹沒有再婚,1993年因病去世。
張光茹學生在整理遺物時發現,她留有一本厚厚的《筆花詩集》緬懷亡夫,其中有一首《忠魂伴君》寫道:「我悼亡君十八年,此心耿耿意綿綿。君雖逝去我戀君,夢里相逢話苦甜。」仍流露著對馮喆的無盡思念。
二人的婚姻無疑是一場悲劇,他們外表雖然登對,可受到高等教育、浪漫熱情的馮喆與身世孤苦、心態狹隘的張光茹走入婚姻後,由於三觀和經歷不同,易為小事發生嚴重分歧,最終導致不能風雨同舟,不能攜手抵擋命運的波折,給彼此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1978年,峨影廠舉行追悼會,公開為馮喆平反。2005年,馮喆被文化部評選為「中國電影百年百星」,他清新俊朗的銀幕形象,至今被人懷念。
❷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 歷史 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 歷史 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因此,《紅日》算是老電影里對解放戰爭描寫比較細致和真實的一部電影,觀賞價值和 歷史 參考價值極高,只是有些寫實也曾給這部電影帶來麻煩。
本文將從《紅日》創作背景、拍攝過程、角色和演員等各方面回顧一下這部電影。
一、經典小說由六縱指揮員創作
電影《紅日》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的創作者則是孟良崮戰役的親歷者,華野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
華野六縱,和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對宿敵。早在蘇北漣水之戰時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二戰漣水,當時還叫六師的六縱損失慘重還丟了漣水城,指揮員王必成差點被撤職,但同時他們也把七十四師打得傷了元氣,為孟良崮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漣水撤退到萊蕪戰役,再到孟良崮決戰,六縱最終報了仇。在戰役結束後,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看到躺在門板上的張靈甫遺體,他大為感慨,從此立下了將漣水到孟良崮這個過程寫成一部小說的決心。
1957年,在經過艱苦寫作後,《紅日》出版,這部小說得到了漣水、萊蕪和孟良崮戰役親歷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揮員的幫助,再加上吳強對參戰部隊的了解,以及對國民黨被俘官兵的采訪,因此其 歷史 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極高。
2019年,《紅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小說典藏。
二、《紅日》拍攝並不順利
《紅日》的電影劇本從1960年2月開始籌備,但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關部門對劇本情節、人物等細節意見不一,導致劇組創作幾易其稿,最終在一年多以後,第五稿才正式通過。
上海電影製片廠馬上組織演員們去體驗生活,我軍演員和當年《南征北戰》劇組一樣去了崇明島駐軍那裡,而飾演張靈甫和參謀長的演員舒適和程之則去了一個特殊的地方,南京軍事學院。因為當年七十四師的參謀長魏振鉞彼時正在那裡當軍事教員,他向兩位主演全面介紹了七十四師覆滅的經過以及張靈甫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
劇組到山東外景地拍攝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大家都吃不飽吃不好,導致很多人腸胃鬧病,飾演團長劉勝的里坡發揮農業特長,弄來了蘿卜種和茄子秧在劇組駐地旁邊種,雖然沒有油水,起碼部分解決了劇組人員吃不飽的問題。
飾演七十四師旅長的於飛,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獷,顯得不像是一個高級將領,這裡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劇組吃不飽有關吧。
《紅日》在集中拍攝時趕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戲,演員們只能穿著棉襖演戲,尤其是室內戲更為艱苦,飾演我軍參謀長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暈倒。
該片在拍攝完成後,雖然在陳毅元帥的過問下順利上映,但之前在過審時也曾遇到過一些困難,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關於「美化」張靈甫和「醜化」我軍戰士方面。
三、《紅日》的演員和人物
《紅日》和《南征北戰》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該片的部隊層級劃分很清晰,從軍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到戰士,其中只有師一級和營一級的人物刻畫較少,其他各層級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著墨最重的主要是三個角色。
軍長沈振新,飾演者張伐。
沈振新這個角色的原型明顯是時任六縱司令員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號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氣質有些出入,張伐飾演的沈振新明顯比較儒雅和睿智。
其實,筆者認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須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氣質,在片中並沒有我軍更高領導露面(只有聲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級指揮員如粟裕的某些氣質特徵。
張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飾演軍人似乎不是強項,單就沈振新這個人物來說,他塑造地相當不錯,喜怒不形於色,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繹情緒變化。因此你不能說張伐演王必成不像,應該說他演沈振新很好。
團長劉勝,飾演者里坡
劉勝的原型應該是六縱戰將劉盛起,他帶領部隊在搶占垛庄和攻佔孟良崮主峰戰斗中表現出色,不過他並沒有像片中劉勝一樣不幸犧牲。
里坡飾演的劉勝,在打仗時很有沖勁,符合那個時代中層指揮員的形象,只是年紀稍顯大了一些。
連長石東根,飾演者楊在葆
這個角色有人說有原型,也有人沒有原型,筆者認為這個人物應該是沒有具體原型的,因為石東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層指揮員的樣子。
石東根在片中是一個有些魯莽又很可愛的連長,打仗時嗷嗷叫,獲勝時得意忘形,他酒後挑著敵人帽子騎馬飛奔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的經典場面。
但也就是這個場面,在後來引起了諸多責難,有很多人認為石東根這個樣子是在醜化解放軍戰士。
但是,《紅日》的作者吳強不這么認為,很多真正打過仗的軍人也不這么認為,據楊在葆回憶,當時很多部隊的人看了電影都打聽,這小子是哪部隊的,演得也太像一個兵了。
當年出演該片時,楊在葆還是一個在校學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較粗獷,雖是大學生卻把一個有點兒痞氣的石東根演得很傳神,直到幾十年後,即使楊在葆演了那麼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會有人拉住他:你是《紅日》里的連長吧。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電視劇《紅日》開拍,飾演石東根的演員耿樂和楊在葆年輕時幾乎一個模樣,真是神奇的選角。
在國民黨方面,《紅日》塑造的角色並不多,戲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參謀長魏振鉞身上,其中張靈甫是重中之重。
張靈甫這個人物傳說很多,比較臉譜化的形象就是驕橫,《南征北戰》里的項堃主要表現的就是這個方面。
熟悉 歷史 的讀者知道,實際上張靈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歷史 系出身,又會寫一手好書法,因此別看很會打仗,實際上他還有儒將的一面。
此外, 歷史 上的張靈甫並不是頭腦發熱導致被圍殲在孟良崮的,實際上他是國民黨前線將領里對戰場感知比較敏銳也比較正確的一位,這一點像他的老上級王耀武,二打漣水時他的巧妙戰術就讓六縱損失慘重。真正將張靈甫送上絕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湯恩伯。
因此,《紅日》劇組塑造張靈甫時力求真實,選擇的演員也是大帥哥舒適。
看看這張舒適年輕時的照片,顏值絕不比張靈甫低,而且兩人長相還有很多相似之處。
片中的張靈甫,表現出了驕橫,也表現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敵當前危急時刻鎮定自若的表現,除了試圖假投降一幕顯得有些狼狽之外,他從頭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個出色的高級將領。
甚至於劇組在最後擊斃張靈甫的畫面處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隻手和一把槍就拍完了,顯然更藝術的同時也保留了張靈甫的形象。
以筆者對 歷史 的了解,《紅日》 里的張靈甫不論是顏值、氣質還是表現,可以算是各種影視劇中最貼近真實人物的一個了。
只是,劇組這樣的設計也引來了責難,那就是涉嫌美化張靈甫,但飾演張靈甫的演員舒適認為,把敵人塑造聰明一些更能彰顯我們勝利的偉大。
參謀長,飾演者程之
這個參謀長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師參謀長魏振鉞,他為劇組提供了很多資料,再加上他當時正擔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官,因此這個參謀長的形象和張靈甫一樣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當時上海電影製片廠「四個壞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時嗓音也很有特點,只是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寶貝袈裟」。
多說一位,主要演員之外,筆者印象比較深的還有飾演阿菊的張桂蘭,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個時代的女神吧。
四、《紅日》對細節的真實塑造
電影《紅日》的取景地就在山東,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現。
《紅日》對細節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筆者舉幾個例子:
連長石東根的手錶,電影一開始的漣水戰役,石東根看時間用的是大個的鬧鍾,平時由通訊員背著。
萊蕪戰役時,石東根繳獲了一隻手錶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後來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又讓通訊員將手錶上交歸公。
等到孟良崮戰役時,團長劉勝將手錶發給石東根使用。
一塊手錶,連接三個戰役,中間還涉及到部隊三大紀律,可謂是一個經典的道具。
幾門大炮,開頭漣水戰役,這幾門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師,用來炮轟漣水城。
到影片結尾,同款的幾門大炮再次出現,使用者是解放軍,用來炮轟孟良崮主峰,雖然影片沒有直接用台詞交代,但足以說明問題。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 歷史 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❸ 上影廠老演員名單表
上影廠老演員名單表:白楊、趙丹、吳茵、孫道臨、金焰。
1、白楊:
原名楊成芳,又名楊君莉。1920年4月22日生於北平,湖南汨羅人,是著名女作家楊沫的妹妹。自幼寄養在北方農村。九歲回北京就學。1931年入聯華影業公司北平第五分廠演員養成所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祝福》等。
❹ 著名老年男演員達士常
達式常,演員,1940年9月26日出生於上海市,江蘇南京人。幼年時家境貧困,但喜歡文藝活動。1959年高中畢業後考取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表演系,師從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張駿祥、凌之浩。
1962年畢業後分配到上海電影廠當演員,曾在《兄妹探寶》中擔任配角。
1964年因主演影片《年輕的一代》嶄露頭角,受到好評,因遭遇「文革」被迫中斷藝術生涯。
演藝經歷
編輯
1973年重回上影廠,拍攝了《春苗》、《
人物特寫 (7張)
難忘的戰斗》等5部影片。「文革」結束後出演了《東港諜影》、《他們在相愛》、《曙光》、《燕歸來》、《人到中年》、《譚嗣同》、《書劍恩仇錄》等多部重要作品,其中大多扮演文質彬彬的知識分子形象。
在《曙光》中,他把一個受極左路線殘酷迫害的紅軍幹部演得真摯、深沉,且富有激情。在《燕歸來》和《他們在相愛》中,他同時飾演兩個不同個性的醫生形象,獲得成功並且榮獲第4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他在《譚嗣同》中飾演的譚嗣同和在《人到中年》中飾演的陸文婷的丈夫傅家傑也受到好評。
電影作品 (13張)
達式常的表演從容、傳神、細膩,善於挖掘人物情感世界。他現今已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傑出的電影表演藝術家,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獲1982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三屆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獎、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個人生活
編輯
早年,達式常[2] 和他的妻子王文皓添女
電視劇作品 (15張)
得福,分到了一間比原來大些的新房,周圍居民出於好奇,一聽達式常搬來住了,便紛紛前來,爭看「林育生」(他在《年輕的一代》中扮演的主角)。有一次,達式常赴外地拍外景去了,妻子王文皓和女兒秧秧在家裡。忽然,「砰」地一聲門被踢開,幾位素不相識的青年破門而入,嘴裡叼著香煙,東張張,西望望,嚇得秧秧直哭。王文皓趕忙問他們找誰,有什麼事?來人說:「不找誰,也沒事,隨便看看、玩玩。」還有一個夏晚,達式常也不在家,王文皓在床邊哄秧秧入睡,又是「砰」地一聲,她回頭一看,進來了十來個年輕人,有小夥子,也有姑娘,一面看,一面指指點點,把一隻花瓶也打碎了。王文皓似乎說得更坦率些:「我們家由於出了老達這個"名人』,就失去了許多生活樂趣,甚至失去了行動自由。」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飾演
譚嗣同
導演
陳家林
主演
宋曉英, 王玉梅
導演
鈕立山
車禍軼聞1984
譚嗣同1984
導演
楊延晉
主演
郭允泰, 王偉平
飾演
乾隆帝
戈壁恩仇錄1987
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
飾演
乾隆帝
導演
許鞍華
主演
張多福
飾演
文清
地獄·天堂1989
江南書劍情1987
飾演
劉幹部
導演
黃建新
主演
馮鞏
飾演
徐一剛
導演
鮑芝芳
主演
奚美娟
第一誘惑1993
站直了別趴下1992
導演
夏鋼
主演
王洛勇
飾演
袁了凡
導演
鄭大聖
主演
丁嘉莉
了凡四訓2001
生命如歌1997
飾演
林育生
飾演
方明
導演
謝晉
主演
李秀明
春苗1975
年青的一代1965
飾演
田文中
導演
湯曉丹
主演
焦晃
飾演
林育生
年青的一代(重拍片)1976
難忘的戰斗1976
飾演
常大進
導演
於洋
飾演
鍾磊
導演
沈耀庭
主演
朱曼芳, 向梅
東港諜影1978
萬里征途1977
飾演
岳明華
導演
沈浮
主演
馬冠英, 陳燁
飾演
林漢華
導演
傅敬恭
主演
高英
燕歸來1980
曙光1979
飾演
陳戰
導演
錢江, 趙元
主演
肖雄, 郭旭新
飾演
傅家傑
導演
王啟民
主演
潘虹
人到中年1982
他們在相愛1980
櫃台1965
兄妹探寶1963
1/3
參演電視劇
飾演
宋宏基
情牽日月星1999
男人離婚1999
飾演
戈雲飛
飾演
蘇東英
壯志雄心2002
警戒線2001
飾演
杜平
飾演
李元博
歸途如虹2003
第二春2003
飾演
張宗周
代號利劍/利劍2006
萍蹤俠影2003
飾演
柳亞子
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2011
純白之戀2007
飾演
賀達
走進暴風雨1983
飾演
賈奉雉
導演
李長功
主演
吳海燕
聊齋電視系列片1986
薔薇海峽1986
你為誰辯護1991
中國神火1990
飾演
康熙帝
飾演
康熙
神廚1998
神廚1998
1/2
演藝經歷
編輯
家庭
達式常威慨地說:"我們沒有大櫥,她甚至從來沒有開口要買新衣服,就連手錶也是二年前--我們結婚十二周年才買的,可她工作近二十年了."
王文皓搖搖頭說:"物質財富的多少並不是幸福的標志,他給了我全部的愛,我們互相理解,互相體貼,威情融洽,精神充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是最富有的."
達式常走上工作崗位後,成功地扮演了一連串的角色.<<年輕的一代>>中的林育生,<<難忘的戰斗>>中的田文中,<<東港諜影>>中的鍾壘,<<曙光>>中的岳明華.最近他又扮演了<<他們在相愛>>中的眼科醫生陳戰,<<燕歸來>>中的外科主任林漢華.-個電影接一個電影,他長年累月在外靣奔波,王文皓在年歷上劃了他離別的日子,等待他的歸來.
1971年,王文皓懷孕難產,在農村體驗生活的達式常匆匆趕回,她已經快要做剖腹產手術了,小達秧生下來,王文皓的身體更加虛弱.孩子-病,王文皓的擔子更加重了.往往是孩子的病好了,她卻拖垮了.一提到這些,達式常就覺得內疚."我的一切都虧了她,為了我和孩子,她幾乎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接著又說:"其實,她比我行.她是一個很有內在氣質的演員,可惜聲帶壞了.我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她的一份心血,-份功勞.
每當達式常接到本子,總是王文皓先看.幫他出點子,分析角色.當達式常成功地扮演了一個角色,贊美紛紛而來的時候,王文皓為他敲起了警鍾.當達式常在事業上遇到挫折的時候,王文皓又給他信心與力量.
-位電影演員,最難受的恐怕是丈夫或妻子的誤解.迖式常英俊瀟灑,才華出眾.自然會得到不少青睞.他在電影中扮演過年輕的丈夫,多情的戀人,飽經滄桑的男人.達式常在外奔波,難免有人風言風語,而王文皓始終只有-句話,"我相信他".她對達式常說:"你在戲上該戀就戀,該愛就愛"當達式常在<<難忘的戰斗>>成功地塑造了糧食采購隊長田文中的形象後,有一段時間,他每天要收到幾十封信,其中夾著不少年輕美貌的姑娘的照片.達式常在街上行走,在飯店吃飯常有姑娘們圍觀,搭話,可是在達式常的心裡,始終只有他的妻子.[3]
參演電影
參演電視劇
音樂作品
導演作品
演唱會
獲獎記錄
編輯
演藝獲獎
▪ 1995 1905-1995中華影星[2] (獲獎)
▪ 1994 寶鋼高雅藝術獎 (獲獎)
▪ 1988 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4] 書劍恩仇錄 (提名)
▪ 1987 第1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學會獎 T省的八四八五年 (獲獎)
▪ 1987 新時期十年1976-1986電影獎 (獲獎)
▪ 1987 第1屆文學藝術獎 (獲獎)
▪ 1986 第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音演員獎[5] 薔薇海峽 (獲獎)
▪ 1984 第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走進暴風雨 (獲獎)
▪ 1981 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4] 燕歸來 (獲獎)
▪ 1981 第2屆《文匯》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燕歸來 (獲獎)
評價
編輯
-位電影演員,最難受的恐怕是丈夫或妻子的誤解。迖式常英俊瀟灑,才華出眾。自然會得到不少青睞。他在電影中扮演過年輕的丈夫,多情的戀人,飽經滄桑的男人。達式常在外奔波,難免有人風言風語,而王文皓始終只有-句話,「我相信他」。她對達式常說:「你在戲上該戀就戀。該愛就愛。」當達式常在《難忘的戰斗》成功地塑造了糧食采購隊長田文中的形象後,有一段時間,他每天要收到幾十封信,其中夾著不少年輕美貌的姑娘的照片。達式常在街上行走,在飯店吃飯常有姑娘們圍觀,搭話,可是在達式常的心裡,始終只有他的妻子。(吳基民 評價)
❺ 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名瀾,字畹華,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戲曲藝術大師,我國最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梅蘭芳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把畢尺巧弊生精力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在半個多世紀的舞台實踐中,他繼承傳統、勇於創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創作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的優秀劇目,發展並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表演藝術流派--梅派。他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國內外,梅蘭芳先生被譽為偉大的演員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體系之一。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寬游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蘭芳先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先後任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院院長,195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徵,是我國人民的驕傲。
梅蘭芳年譜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座梨園世家的舊居。
1899年
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
1902年
正式拜吳菱仙為師,學習青衣戲,學的第一出戲是《戰蒲關》,後又學習了《二進宮》、《三娘教子》等共約三十餘出戲。
1904年
8月17日(農歷7月7日),在北京「廣和樓」戲館第一次登台,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
1907年
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
1910年
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本年起,開始養鴿子的業余愛好。
1912年
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蘭芳第一次離開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軸戲。本年,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崑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條。
1914年
1月,在慶豐堂與王蕙芳同拜陳德霖為師。本年,又先後從師喬蕙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崑曲。又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本年,梅蘭芳對化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鄧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劇舞台上使用追光,梅蘭芳則把燈光的作用向前推進了一步。
本年,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繪畫老師畫家王蘿白。此後,又結識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同時並與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泛觀賞書畫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的新戲《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創編時裝新戲《一縷麻》。
1917年
梅蘭芳創編了神話歌舞劇《天女散花》。
1918年
梅蘭芳演出《游園驚夢》。梅派《游園驚夢》堪稱中國戲曲藝苑中的奇葩。同年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應日本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進行演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演出。
12月應近代實業家張謇邀請,第一次到江蘇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攝無聲電影《春香鬧學》。
1921年
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創編新戲《霸王別姬》。
夏季,梅蘭芳獨自組建"承華社"劇團。
10月15日--11月22日應香港太平戲院邀請,率"承陵族華社"劇團140餘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創在京劇伴奏樂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劇音樂更加豐富。
11月在北京開明戲院上演創編新戲《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劇場上演創編新戲《廉錦楓》。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學者、詩人、作家泰戈爾。
10月9日--11月22日梅蘭芳應日本帝國劇場社長邀請,第二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創編新戲頭本、二本《太真外傳》。
1926年
本年,創編新戲三本、四本《太真外傳》。
在北京東城無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來訪問的瑞典王儲夫婦。
1927年
本年,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
創編新戲《俊襲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戲院首演創編新戲《鳳還巢》。
夏季,在北京編演了新戲全本《宇宙鋒》。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華社」劇團部分演員經日本橫濱、加拿大維多利亞赴美國演出。先後在西亞圖、芝加哥、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1931年
5月,與余叔岩、齊如山、張伯駒等人創辦「國劇學會」。
本年,第三次率團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創編新戲《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劇團赴蘇聯演出訪問。在蘇聯先後與戲劇大師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會面。
4月--8月赴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等國進行戲劇考察。後經埃及、印度回國。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創編新戲《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攜家眷和劇團演職員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須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從此,杜門謝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崑曲《斷橋》、《游園驚夢》等劇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聯華三廠拍攝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9月30日,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活動。
1951年
4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
7月,全家從上海遷回北京,定居護國寺街1號。(現梅蘭芳紀念館)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本年,與蘇聯著名舞蹈大師烏蘭諾娃在北京會面。
1953年
10月,梅蘭芳當選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蘭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京劇院院長。
4月,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為梅蘭芳周信芳舉辦了舞台生活50年紀念活動。
2月--8月拍攝《梅蘭芳舞台藝術》戲曲片,12月製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應日本朝日新聞社等團體邀請,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心和幫助下,組建了陣容最強大的訪日京劇代表團,梅蘭芳任團長。這也是梅蘭芳第三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國際舞蹈協會主席海爾格來到北京授予梅蘭芳榮譽獎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劇場上演創編新戲《穆桂英掛帥》。
1960年
1月21日,《游園驚夢》彩色電影片拍攝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國科學院為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掛帥》,這是梅蘭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後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8月8日凌晨5時,梅蘭芳在北京病逝。
梅蘭芳的弟子及梅派傳人有:程硯秋、魏蓮芳、李世芳、劉元彤、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雲、羅蕙蘭、顧正秋、楊榮環、梅葆玖、沈小梅、陳正薇、楊秋玲、張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華、李經文、楊葆榮、李勝素、董圓圓、魏海敏、張晶、梁維玲、李潔、王艷、郭睿玥、張馨月等。梅葆玖,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培養了李勝素、董圓圓、張晶等梅派後學。
現在 李玉剛 沿襲梅派,又另有開辟
❻ 南征北戰演鐵牛的演員
演員名為鐵牛。
❼ 求老電影《羊城暗哨》觀後感急!!!!!!!!!
寫作思路:電影觀後感可以寫描寫一下影片劇情內容,或者比較精彩的地方,然後描寫電影讓我懂得了什麼道理或者獲得了什麼感想,具體範文如下:
《珠海號》巨輪在大海上乘風破浪地前進,船內定時炸彈的」滴滴」聲令人窒息.千均一發之際英俊年輕的共產黨員王練奮不顧身地抓起炸彈,沖上甲板,扔向大海。
這就是《羊城暗哨》的精彩片斷。《羊城暗哨》就是寫了王練為了消滅潛伏的敵人,隻身深入虎穴,智斗頑敵,最後終於把敵特一網打盡的故事。
《羊城暗哨》使我懂得了共產黨人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信念堅定,前赴後繼,英勇無畏,甚至用生命實踐共產主義的信仰!
這具多麼崇高的信仰,多麼偉大的精神!無論敵人多麼狡猾可惡,我們在黨的堅定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廣大黨員不畏艱險,勇於犧牲,一定能把敵人全部殲滅,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正是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共產黨員,才使我們黨的事業能發展壯大,建立了新中國。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時期,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他們無私奉獻,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努力學習,不斷攀登,為祖國繁榮昌盛作出更大貢獻。
❽ 傅庚辰是
傅庚辰
傅庚辰(1935~ ),1935年11月出生,黑龍江雙城人。現任正軍職少將、專業技術二級,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曲,世界歌曲節評委。參加過遼沈戰役、抗美援朝、自衛還擊作戰。
【人生經歷】
1948年3月,傅庚辰已加入了松江魯藝文工團的大姐,帶著他去報考列入軍隊編制的北音樂工作團。憑著幾首充滿童真的歌,傅庚辰被錄取了。
在遼沈戰役的勝利進軍中,傅庚辰調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學習小提琴。1950年初,他同幾個小夥伴一起,被分配到東北文工團,後來東北文工團又並入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他在團里演奏小提琴。在學院時,他就擔任過《黃河大合唱》的首席小提琴。
1953年3月,朝鮮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17歲的傅庚辰參加了赴朝慰問團,到戰事緊張的西海地區。慰問團成員最大的也就20多歲,傅庚辰負責青年團工作和全團的生活。
朝鮮停戰,他隨慰問團返回祖國;由於表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1957年9月,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的傅庚辰,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成為志願軍歌舞團的創作員。
1961年4月,傅庚辰被調入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圓了一直想搞電影音樂創作的夢,那年他25歲。於是,從1961年至1983年,整整22年,他一頭扎進了電影廠,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時光獻給了軍事電影事業。他創作的數十部影視音樂和數百首歌曲,每一個音符,印記著他藝術青春煥發的異彩和日趨成熟的足跡。
1983年4月,中央軍委一道命令,把從未擔任過任何領導職務的傅庚辰調到了總政歌舞團任副團長,後為團長,一當就是六年。1989年4月,又是軍委一道命令,把他調到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當了副院長,後任院長。
傅庚辰成了名副其實的「軍官」,但他從沒停止過創作,用他自己的話說:「過去是專業作曲家,現在成了業余作曲家,等將來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仍然會一心一意搞創作。」
【音樂創作】
傅庚辰長期從事部隊音樂工作,創作了《雷鋒》、《地道戰》、《閃閃的紅星》、《挺進中原》、《風雨下鍾山》、《打擊侵略者》、《破爛王》等影視音樂七十部;歌劇《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雷鋒,我們的戰友》、《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七百餘首;管弦樂《歡慶舞曲》等十部,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
傅庚辰擁有60餘部影視音樂,10部管弦樂,5部歌舞劇,700餘首歌曲,他的作品還出版了激光唱盤、錄音帶歌曲集、管弦樂總譜。在中宣部選入的100部愛國主義影片中,就有由他作曲的電影《風雨下鍾山》、《雷鋒》、《地道戰》、《閃閃的紅星》四部,他創作的音樂和歌曲,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出版有《啊!紅星》歌曲集,此歌集匯集了作者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五年四十年間的二百零三首在全國全軍具有廣泛影響的作品。
2003年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航天之歌》;2004年創作了大型聲樂套曲《小平之歌》;2005年創作了交響組曲《地道戰留給後世的故事》;2006年舉辦了傅庚辰作品音樂會《創業者的歌》,出版了《傅庚辰交響作品選》,《難忘的五年》文集,《創業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樂會歌曲集。
曾擔任八一電影製片廠音樂組長,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索波特世界歌曲節評委。
【代表作】
傅庚辰最初的成名之作是電影《雷鋒》和《地道戰》的音樂。他寫《雷鋒》的電影音樂時剛28歲,這一年對他至關重要。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未被導演大「家」所承認。
據傅庚辰介紹,電影《雷鋒》中的不朽的音樂出台,還得益於一次不被信任。組織上先是分配他到了另一部片子的劇組,導演說他過於年輕,怕完不成任務,不予接受。無奈,組織決定他與《雷鋒》劇組的作曲者對調。如此工作交流,讓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也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
他買了筆記本,把學習雷鋒的所有計劃、座談采訪記錄、創作日記統統寫在本子里。寒冬臘月,他到雷鋒班當戰士去了。他跟培養雷鋒入黨的指導員多次談心,和戰士們開座談會,參觀雷鋒連隊的陳列館,到雷鋒當校外輔導員的學校去找校長、女教師談話,到鞍山、撫順、本溪、營口等雷鋒生活過的地方搜集資料和創作素材。
那些日子,他的心被一種精神激勵著,常常不自覺地眼噙淚花。經過一番生活體驗,他的認識發生變化,他認為原來為影片寫的主題歌《高岩之松》並沒有完全反映雷鋒的特點,只反映了雷鋒高大的一面,而雷鋒不是董存瑞、黃繼光,他的英雄行為不是集中體現在某個行動上,雷鋒精神是從拾起一顆顆螺絲釘、把一點點津貼寄給戰友的家中、把老大娘從火車站背回家等件件小事中顯露出來的,雷鋒的特點是偉大寓於平凡!影片的主題曲一定要寫出這個特點。
於是,他重新構思,日思夜想,仔細推敲,寫得很苦、很累。傅老說,一天夜裡已工作到12點多鍾了,仍沒有結果,於是他熄燈躺下,可腦海里一直在翻騰;深夜1點多,突然腦子里浮現出一句詞曲「雷鋒,我們的戰友,我們親愛的弟兄」,在心裡反復詠唱,接著又是一句「雷鋒,我們的榜樣,我們青年的先鋒」,下邊沒詞了,但是他意識到多少個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的音樂形象被捕捉到了,於是,樂思激盪,不可抑制,立即披衣開燈,一氣呵成將主題歌旋律寫下去。
第二天清晨,他爬起來繼續填詞,《雷鋒,我們的戰友》就這樣產生了。它不僅成為影片的主題歌,它的旋律也成為影片主題音樂。
1964年底,電影放映後,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東海岸到黃土高原,電影《雷鋒》的主題歌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唱遍了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