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大棗的紅棗文化
大紅棗是山西的特產,於是山西各地積淀了悠久而又濃厚的紅棗文化。
首先,從名稱上看,紅棗在各地有著許多不同的叫法(現以柳林方言為例)。根據品種和大小,紅棗有以下名稱:牙棗niazao、團棗tuan zao、酸棗xue zao和梨棗leizao,大棗和小棗等;根據棗的不同生長階段,從觸覺和口感角度看,紅棗又有兩種叫法:硬棗ningzao(又稱脆棗quzao)和面棗mian zao;再從視覺的角度看,紅棗又有以下四種名稱:棗不臍zaobe cei(變紅之前的幼年階段)、紅眼圈圈hongniequeque(紅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棗)、半腰腰peyaoyao(紅了二分之一左右的棗)和通紅紅tong honghong(紅透了的棗);從其發育特點看,好比一個受精卵可以孕育出兩個人一樣,一個核上也可以長出兩顆棗,它們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人們很形象地稱之為雙馬馬songmama;不同加工方式處理後的棗又擁有了新的名稱:如干棗gie zao(自然風干)、蜜棗miezao、酒棗jiu zao和熏棗xiongzao等。
紅棗不僅有紛繁龐大的家族,而且在當地人民生活中的影響頗大。
首先,紅棗被人們淋漓盡致地應用在飲食中,尤其是一些重大節日。如:民間二月二日傳統吃棗豆子,即將大紅棗、紅豆、豇豆等一起放入開水鍋,用文火悶煮到爛熟如干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粽子中也有棗,即以軟米、大棗為主料,用葦葉包成三角形拳頭大,文火悶煮;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該日家家戶戶都要吃臘八粥,它們的原料也離不開大棗;大年三十吃的年糕,不論是案糕還是油糕都需要大棗。此外,普通日子裡老百姓也時常會把大棗蒸進饅頭或煮進小米粥中。
紅棗除了給人們提供基本飲食功能外,還被人們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嫁女時蒸的花饃饃上以布滿紅棗為喜慶,新婚夫婦的被褥四角內要包數顆大紅棗,洞房炕角也要撒紅棗,棗與早諧音,企求早生貴子,並願新人未來的生活紅紅火火;孩子過滿月、生日時也都要吃棗糕,望孩子早點長高,早日成材;母親給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時也要夾帶一把紅棗,盼孩子早日歸來。
作為吉祥物的棗在為活著的人傳遞著祝福的同時,也為生活之外的神和故人送去無限崇拜和敬意。每逢春節、元宵節,此地的居民會在神台上供 棗山、節節高,這些供品都是在加工過的面團上插上紅棗,用來祭祀諸神先祖;柳林民間清明節還有蒸燕燕的習俗,即用白面發酵上鹼捏成飛鳥燕雀及十二生肖等各種形狀,等其出籠後以線穿成串,間以一顆顆紅棗懸掛屋內,以紀念介子推。
大紅棗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明代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寫道: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久服輕身延年。所以人們常將大紅棗作為禮品送給親友。在革命年代,一曲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一顆棗兒一顆心,心心向著共產黨的歌曲唱響祖國的大江南北,飽含著人們對共產黨的無限愛意。除此之外,在人們的色彩觀念中,棗紅色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顏色。
可見,紅棗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棗鄉,有許多與棗相關的風俗。<左傳>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說明很早以前,紅棗就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1、豬頭祭棗樹
民間風俗。除夕時,宣城水東棗鄉不祭天地,不祭人神,祭的是棗樹。祭時把豬頭放在供桌上,男孩掌刀,女孩捧碗;男孩大樹幹上砍一刀,女孩子便在刀口澆上一匙豬頭湯。邊確邊澆邊回答:「今年棗樹好不好?」「好!」「結不結?」「結!」「結好多?」「結的數不清。」要是孩子發笑,跟在一旁父母就會驚嚇變色,雙雙對樹跪下,連連叩三個響頭,嚴肅地向棗樹陪罪,這樣就不誤棗子收成。
2、吃棗的 各種 方法:早晨起來摘鮮棗吃,名為「露水棗」,又涼又脆。摘下鮮棗拌燒酒,放在縮口壇子里,用荷葉密封,春節開壇取棗待客,叫做「醉棗」。折下帶果棗枝,掛在屋檐下晾乾的「檐棗」。擱在炕席底下壓扁烙乾的是「炕棗」。剝核糖浸的是「蜜棗」。風味各不相同。
過年用棗做麵食,年糕、絲糕、花狸虎、豆包,總稱「四大年吃」。五月端午用玉谷、粘米加棗做「粘飯」,做「刀切糕」,做粽子。此外還有棗窩頭、棗餅子。
用小棗釀制的老燒酒,俗名「棗木杠子」,後勁大,酒性烈,最具棗鄉人的精神。
近幾年,每年棗熟季節都舉行「金絲小棗節」,中外遊客不遠萬里前來領略棗鄉風情。
3、在柳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里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山西柳林「趕牲靈」與「偷棗」
山西青年作家李銳,在他的小說《馱炭》里,以「北京娃」的所見所聞描寫了呂梁柳林特有的風情——「趕牲靈」。「他」的視線是塞滿了又臟又圓的驢屁股。馱炭的驢正在上坡,坡既陡又窄,於是眼晴里就只能看見這些又圓又肥的東西。領牲口的夥伴從嗓子眼裡冒出兩句歌詞:「說西庄,道西庄,西莊裡有位好姑娘」,只有這兩句,再唱還是這兩句。到了前面一個解渴的地方,一個健壯的農婦聞聲迎了出來。領牲口的夥伴和她你來我往,打情罵俏。返回的時候,領牲口的夥伴把毛褳里的煤給那農婦送去,把剩下的一塊煤一分為二,放在毛褳里,准備回去後給自己那婆姨。上路了,領牲口的夥伴又唱起了那支只有兩句歌詞的歌。
這個描寫是十分真實而有趣的。當我們行進在呂梁山脈,從晉中汾陽西行途經向陽溝、黃蘆嶺、吳城、離石到柳林的砣口,就會看到一隊隊日夜兼程的趕牲靈的隊伍。趕牲靈這種特有的交通民俗,是由呂梁柳林特殊的地域環境造成的。柳林縣位於晉西呂梁山脈西麓,黃河中游東岸,北靠臨縣,南通石樓,西與陝西吳堡、綏德隔河相望,東和本省離石、中陽毗鄰。這是一塊古老文明的地方,從戰國起直到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271——1294年),本縣黃河岸邊的孟門鎮曾是地跨個柳林、中陽、臨縣以及陝西省吳堡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有寨東烽台,西為軍渡要塞,地處秦晉通衢,所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由於地理險要,為晉陝交通要道,加之有優質煤炭等物產,所以這一帶商人巨賈很多。而側身腳行,以出賣勞力為生的趕牲靈跑運輸的人也很多。在柳林,解放前流傳著一則民間諺語:「馱不盡的砣口,填不滿的吳城。」砣口,是黃河岸口的水旱兩路碼頭,西通陝北的綏德、榆林、靖邊等地,大量的鹽鹼、皮毛、糧食從水旱兩路運往這里。吳城即今吳堡,東連汾陽、平陽、介休、孝義,南達侯馬、運城,東南路來的「洋廣雜貨」以此為中轉,運往西北。所以,往砣頭經吳城,通往三晉平川的崎嶇山路上,整天牲口不斷,鈴聲叮咚,山道彎彎,人稀路長,趕牲靈的人耐不住寂寞,常常放開喉嚨用濃重的鄉音唱著小曲,抒發著內心的歡樂與不幸。
在柳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里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多子多福,這種傳統觀念可謂源遠流長。五男二女七子團圓,是歷代小說戲劇里大富之人的標志。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將郭子儀,一生有七子八婿,富貴壽考冠絕古今,由此而上了《無雙譜》,以此為題材的《滿床笏》成了明清兩代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紅樓夢》里賈府唱酬神戲,賈老太太因拈著了這出戲而喜出望外,就是典型的例子。
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於區域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風俗存在著差異、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安徽淮南一帶為偷娃娃,想得貴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廟的神座上「 偷」廟主買來的泥娃娃,偷子果然生子,再買泥娃娃為它披紅掛彩,以鼓樂吹打送回原處,稱為還子。江蘇淮安是,親朋好友送子,送的東西為一紙糊小紅燈或一塊磚,懸掛在盼子夫婦床頭。而柳林一帶則是以偷棗子為主,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與特定的物產交織而成的一種民俗事象。
2. 吳堡縣的文化藝術
據清道光二十七年譚瑀編《吳堡縣志》及有關史料記載,明代,吳堡縣有不少人作詩,但未有詩集,清代亦然。在散見的詩歌中,有一部分是描寫吳堡的山川河流、社會風俗、經濟政治生活的。
過去,吳堡縣從事詞、賦、散文、小說創作的人不多,作品很少見到。第二次國內戰爭以來,有人試寫散文、小說,並在一些報刊上發表,成果最佳者,要推柳青的長篇小說《種谷記》、《銅牆鐵壁》、《創業史》,特別是《創業史》,譽為中外名作。因限於篇幅,僅收以吳堡為背景的作品,一部分錄其作品名稱,有多種意義的,錄其全文。另外,民間流傳不少口頭文學,有些和吳堡縣的地名、人物、事件關系密切,也選登其中的一部分。
明清兩代未留下劇作,僅有白稽位編寫的3個唱詞腳本。即《白麥申冤》、《亂陝西》、《田慕爭妻》,農民仿晉劇調中路梆子於田間鋤地時吟唱。音樂、曲藝創作,主要開始於抗日戰爭時期。限於篇幅,有些錄其名,有些選其原作。
到了近代,有陝北著名的民間藝人張天恩。青少年時期,他趕牲靈走三邊,下柳林,為邊區馱鹽、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編唱了許多民歌,如《趕牲靈》、《跪旱船》、《白面饃饃虱點點》、《十勸勸的人兒》等,特別是《趕牲靈》譽為中國民歌之首。
書法藝術未見大家,但也有愛好者留下的遺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書法逐步成為一項群眾性的活動。
美術創作,尤其是剪紙,多為民間婦女的作品,中高家莊賈四貴母子的剪紙藝術精湛,國外尚有聲譽。民間舞蹈以春節秧歌見長。
3. 陝北民歌專輯里的趕牲靈原唱是誰
趕牲靈是一首陝北的地方民歌。在舊社會,陝北的人們生活十分貧苦,許多男人為了謀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謀生外,有相當一部分人靠趕牲靈謀生。這首歌及另一首《跑旱船》,均為民間藝人張天恩編創,於1949年教唱給西北文工二團的杜錦玉、白秉權等多人,於1956年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期間由中唱製成唱片發行。1956年8月,杜錦玉參加了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演唱了《趕牲靈》,白秉權演唱了《跑旱船》,中國唱片廠把這兩首歌分別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最早留下這首陝西經典民歌《趕牲靈》錄音的人,是杜錦玉。1956年在全國音樂周上杜錦玉、白秉權演唱了《趕牲靈》《跑旱船》等民歌。60年代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在獨唱音樂會上曾多次演繹《趕牲靈》,灌制了唱片,成為她眾多民歌演唱中的保留曲目之一。
版本
演唱過《趕牲靈》的著名歌手很多(按照年齡尊長排序),錄制過唱片的有:
陝西省歌舞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屈忠如
上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
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女高音歌唱家貟恩鳳
陝西省歌舞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馮健雪;
東方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遠征
陝北民間歌唱家王向榮;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總政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閻維文
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王二妮
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員馮曉泉、曾格格,等
他們用不同的演唱特色,為這首歌曲添加了魅力。
歌詞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哦
三盞盞的那個燈
哎呀帶上的那個鈴子喲
噢哇哇得的那個聲
白脖子的那個哈巴喲哦
朝南得的那個呀
哎呀趕牲靈的那人兒喲
噢 過呀來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
招一招你的那個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
走你得的那個路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哦
三盞盞的那個燈
哎呀帶上了那個鈴子喲
噢哇哇得的那個聲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
招一招你的那個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
走你得的那個路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
招一招你的那個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
走你得的那個路
4. 趕牲靈原唱是誰
張天恩
5. 趕牲靈的歌曲資料
如詩如畫,廣袤厚重的西部大地,自古就是民歌的搖籃。這里流傳著許多與趕牲靈和趕牲靈的腳夫們有關的民歌。陝西省這首聞名全國的信天游《趕牲靈》也是其中之一。山大溝深的陝北,道路崎嶇重重阻隔。因此,包括春種秋收,行旅運送等諸多事宜,幾乎都離不開馬牛驢騾這些大牲畜。對於給自己帶來極大利益的牲畜們,當地人愛護備至,充滿感情,不僅不能虐待甚至連「牲口」「牲畜」這樣的名稱也叫不出口,而總是非常親切地稱它們為「牲靈」,好像這些牲畜如人一般有覺悟,有靈性。為了生存,為了貿易,就有了「趕牲靈」的腳夫。趕牲靈的人們笑對人生,用生活創造了這首《趕牲靈》
陝西吳堡縣人張天恩,青少年時就趕著牲靈走三邊,下柳林,為邊區馱鹽、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編唱了許多民歌。如:《趕牲靈》、《跑旱船》、《白面饃饃虱點點》、《十勸勸的人兒》等,其中《趕牲靈》則被譽為「中國陝北民歌之首」。
張天恩也是我國第一個把《東方紅》流傳到延安,並親自唱給毛主席的人,由此李有源有了很大名氣。早在四十年代,著名的大作曲家呂驥,譽之為「陝北民歌大師」。1955年,張天恩隨陝北民間藝術團到北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國家文化部授予他「民間文藝天才」的稱號。
白秉權說:「《趕牲靈》是我在1951年向張天恩老師學的,同時學到的還有《跑旱船》這首歌曲。《趕牲靈》這首歌曲,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是張天恩自己創作的,還是他跟誰學的?反正我訪問了那麼多的老藝人,都不會唱。張天恩是第一個唱的。1952年赴朝鮮演出時候,我演唱了《趕牲靈》,特別受歡迎。1956年音樂周演出結束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請我去錄了音,灌制了唱片。」
除此之外,許多民間藝術家對這首曲子進行了改編再創作,很多樂器版版的《趕生靈》也相繼誕生。其中,手風琴版本的《趕生靈》獨奏曲 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演唱過《趕牲靈》的著名歌手很多(按照年齡尊長排序),錄制過唱片的有:
陝西省歌舞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屈忠如;
上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
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女高音歌唱家貟恩鳳;
陝西省歌舞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馮健雪;
東方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遠征;
陝北民間歌唱家王向榮;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總政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閻維文;
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王二妮;
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員馮曉泉、曾格格,等
他們用不同的演唱特色,為這首歌曲添加了魅力。 最早留下這首陝西經典民歌《趕牲靈》錄音的人,是杜錦玉。1956年在全國音樂周上杜錦玉、白秉權演唱了《趕牲靈》《跑旱船》等民歌。60年代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在獨唱音樂會上曾多次演繹《趕牲靈》,灌制了唱片,成為她眾多民歌演唱中的保留曲目之一。
歌詞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哦三盞盞的那個燈哎呀帶上的那個鈴子喲噢哇哇得的那個聲白脖子的那個哈巴喲哦朝南得的那個呀哎呀趕牲靈的那人兒喲噢 過呀來了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招一招你的那個手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走你得的那個路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哦三盞盞的那個燈哎呀帶上了那個鈴子喲噢哇哇得的那個聲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招一招你的那個手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走你得的那個路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招一招你的那個手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走你得的那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