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風聲》中的老鬼到底是誰
電影《風聲》里顧曉夢(周迅飾)是老鬼,吳志國(張涵予飾)是老槍。顧曉夢和吳志國都是共產黨員,為了傳出情報,顧曉夢慘烈地犧牲,吳志國保住性命,順利地傳出了情報。
(1)電影老槍演員圖片擴展閱讀:
《風聲》(The Message)是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的中國大陸首部諜戰大片,由華誼兄弟出品,馮小剛監制,陳國富和高群書聯合執導,周迅、李冰冰、黃曉明、張涵予、蘇有朋、王志文等主演。
顧曉夢(演員周迅)雕花藏刀顧曉夢,偽軍剿匪司令部行政收發專員,美艷玲瓏、灑脫嬌縱。她為了保全自己,不惜挑起風浪,將危機轉嫁。她和吳志國針鋒相對,和李寧玉情同姐妹,行事卻莫測高深。她時而尖銳刻薄,時而柔弱溫順。
吳志國(演員張涵予)鐵血頑石吳志國,偽軍剿匪大隊長,鐵血陰冷、亦正亦邪、霸氣而滄桑。他的父親被紅軍斗死,哥哥死於國民黨的槍下,對國共兩黨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他是五個嫌疑人當中職務最高威懾力最強的,也是和武田王田香等人對抗最激烈的一個。
❷ 電影老槍哪一年在中國上映的
電影《老槍》1981年在中國上映。
《老槍》是由羅伯特·安利可執導的劇情片,菲利浦·諾瓦雷、羅密·施奈德主演。
該片講述了二戰時期一個法國醫生為死去的妻女報仇的故事。
幕後製作
這部反法西斯電影沒有壯觀浩大的場面,但將鏡頭插入到普通人的內心深處。導演採用大量的閃回場景,形成閃回部分與現實部分相等的結構和兩個交錯發展的時空:一個色彩暗淡陰冷,充滿暴力和血腥的現實世界,另一個色彩明亮歡快,充滿家庭溫暖和情趣的心理時空。兩者相互對比襯托,形成統一舒展的敘事主線。
演員諾瓦雷的演出也很成功,把本來應該驚動四周的復仇故事演繹得毫不做作,言語不多,但卻把人物的個性和內心展示得淋漓盡致。
❸ 《老槍》中的角色結局分別是什麼
1、白小年:娘娘腔一個,和偽政府的司令有點後台的關系,由於自己的筆跡被老鬼故意模仿所以頭一個被害,用了釘椅、宮刑,最後司令為了撇清關系將他活活打死。
2、升胡李寧玉:純偽政府工作人員,平時負責情報解密,自己的男朋友是地下共產黨的,她被利用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了不少情報,男朋友被抓後;負責抓內奸的日本人武田用非常變態的方式,摧毀她的意志,測驗後確定了她不是內奸,最後她活了下來。
3、金生火:挺無辜的人,膽子小,看到同伴一個個被害,眼見著特務要把自己架走認為自己被用刑一定會生不如死,所以開槍自盡了。但是實際上特務拽走他的本意是想放了他,他的嫌疑已經被排除了,所以他死的很冤。
4、顧曉夢:她就是老鬼,她眼見情報傳不出去,不得已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來傳出情報,所以拜託好友李寧玉揭發了她,受盡非人折磨,最後武田威脅她要殺害她的家人所以決定招供,卻在最後一刻差點咬死武田(咬脖子),被殺,她把情報縫在自己的內衣上,靠屍體把情報送出。
5、吳志國:老鬼的上線老槍,和顧曉夢兩人真實身份相見後命令顧曉夢揭發自己,然後受盡整部電影里最慘烈的折磨,卻什麼也沒說,顧曉夢決定用自己的性命換他的生命死掉後,他被認為是無辜的人送至醫院,在醫院里裝作神識混亂的樣子唱起了戲曲,醫院里的接應者通過戲曲曲調得到情報。皮槐
(3)電影老槍演員圖片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41年,軍統特工顧曉夢成功潛入汪偽總隊機要處,卻因為日軍情報部高官遇刺案,與同僚李寧玉、金生火、吳志國和白小年等四人一起,被日本特務機關長龍川肥原和偽總隊特務處處長王田香抓進了裘庄,並得知代號「老鬼」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就在五人之中。
龍川肥原使盡手段,想逼「老鬼」現身,卻不想「老鬼」機智地與日偽及心懷鬼胎的特務們周旋,製造種種假象迷惑敵人,不僅使得敵人組織內部陷入混亂,還以自己的犧牲找到了龍川肥原苦心安插在地吵握攔下組織里代號「黃雀」的奸細。
❹ 風聲里老鬼究竟是誰
《風聲》里顧曉夢(周迅飾)是老鬼。
吳志國(張涵予飾)是老槍。顧曉夢和吳志國都是共產黨員,為了傳出情報,顧曉夢慘烈地犧牲,吳志國保住性命,順利地傳出了情報。
1940年春,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汪精衛與日本政府媾和,在南京形成了新的「國民政府」。這部電影講述了日本地下工作者和偽國民黨政府特工的酷刑,以及在心理檢測下為國家自由而戰的故事。
《風聲》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最佳風格和最佳視覺效果六項提名。
(4)電影老槍演員圖片擴展閱讀:
老鬼顧曉夢原型:
顧曉夢原型是關露,一個被歷史抹殺的名字。在關露的身體里,才女、漢奸、特工,三個身份糾纏了關露一生。
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關露和張愛玲、丁玲一樣出名,是三位才女之一。關露不僅寫詩很好,而且小說和散文都寫得很好。電影《十字街頭》的主題曲就是關露寫的:「春天裡來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陽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被傳唱一時。
❺ 畢克的人物簡介
畢克(1931—2001),中國著名譯製片配音演員、導演;原名畢德泉,又名德全;山東濟南人;1948年蚌埠崇正中學肄業,1949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上海金雞旅行劇團、廣西宜山地委文工團話劇隊任演員。
1952年進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制廠任配音演員、導演、廠藝委會主任、顧問。先後為《追捕》、《鴛夢重溫》、《鐵面人》、《現代啟示錄》、《卡桑德拉大橋》、《尼羅河上的慘案》、《老槍》、《霧之旗》、《幸福的黃手帕》、《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新干線大爆炸》、《姿三四郎》和《大鬧天宮》、《毛竹》、《知識老人》等約五百部譯製片、美術片、科教片配音。
其中擔任主配的日本影片《追捕》、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於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後兼任譯製片導演,執導了《兆治酒館》、《鐵面人》、《罪行始末》、《總統軼事》、《威尼斯麵包師的兒子》、《十四個冬春》、《遠山的呼喚》、《謎中之謎》等譯制影片。
其中《遠山的呼喚》(兼主配)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譯製片獎;《謎中之謎》(兼主配)獲1989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譯製片獎。
畢克先生生前為上海電影譯制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電影譯制導演、上海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此外他還擔任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視表演藝術學會常務理事、顧問。 畢克先生於1931年出生在濟南,一直喜歡戲劇與電影。1952年考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即今天的上海電影譯制廠),開始從事電影譯制配音工作,當時只是配各種配角,畢克仍仔細揣摩每一句台詞,一絲不苟,如《孤星血淚》中的鐵匠,戲很少,卻給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大量閱讀名著,理論書籍和廣泛向其他演員學習,這一階段為後來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9年為了給即將召開的第三屆文代會獻禮,上海電影譯制廠翻譯製作了民主德國影片《陰謀與愛情》,畢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讓人感到聲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細膩,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很多愛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瓊宮情史》中的西班牙使節,《鴛夢重溫》中的失憶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個為了錢竟心甘情願接受將軍的情婦做自己新娘的年輕的將軍秘書。
這一階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樂之聲》中的配音馮屈普上校,對唱和台詞之間的銜接處理的極為精當,影片公映之後風行全國,至今仍被視為譯製片經典之一。 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開始,畢克開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類型化為目標,從配感情細膩的愛情片男主角轉變為配正直,堅毅,智慧的角色,如災難片《卡桑德拉大橋》中鎮靜勇敢的張伯倫醫生和《遠山的呼喚》中的田島耕作。
這一時期畢克完成了他對兩個角色的經典配音:《尼羅河上的慘案》中比利時大偵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檢察官杜丘冬人。
尼羅河上的慘案集中了當時所有的上譯配音精英,被成為「譯製片的盛宴」,畢克把波洛的慵懶、自負、智慧的性格氣質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後長達近三十分鍾的近乎波洛獨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畢克處理的扣人心弦,他歷數在座的每個人都有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但他們都不是兇手,直到最後,他詳盡地敘述了真正兇手的作案過程,終於使兇手無處逃遁。在嚴密推理中又透出一點幽默與調侃。
在《追捕》中將高倉健冷峻、剛毅的風格充分體現出來,尤其是在天台上與邱岳峰配的堂塔醫生的最後對決更是被人稱道。
畢克也曾為反面人物配過音,如《金環蝕》中的神谷,《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於朝鮮電影代表團來上譯廠訪問時曾驚呼:「怎麼你們選的演員跟我們的演員聲音那麼像,簡直就像我們那些朝鮮演員自己在講中國話。」
另外,畢克還參與了很多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的配音,如《哪吒鬧海》中的李靖,《天書奇譚》中的袁公,《國王與小鳥》中的很有哲學意味的鳥等,特別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採用一種表面謙卑恭順而暗藏調侃和諷刺的聲音充分表現了阿凡提對地主高利貸者的戲弄。
他與另一位配音大師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與巴依老爺的對手戲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詞膾炙人口。
除了為角色配音,畢克還擅長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達克斯》里均擔任旁白,特別是他為《悲慘世界》配的旁白,不僅推進著情節的發展,更完美的再現了原作濃厚而沉重的歷史感;最令人值得紀念的是,畢克先生生前的最後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擔任旁白——經典電視連續劇《圍城》(1990年)。 1980年代初開始畢克逐漸也從事譯制導演工作,在不影響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時,和著名配音員,譯制導演蘇秀合作翻譯製作了《遠山的呼喚》和《姿三四郎》等電影和電視劇,其中《遠山的呼喚》獲得文化部1981年優秀外國譯製片獎。《姿三四郎》轟動一時。他盡心幫助和輔導青年演員,善於啟發演員,愛護演員的情緒,同時又十分的嚴謹,一絲不苟。
著名配音員曹雷曾經回憶在配一個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聲時,因為不用對口型,她醞釀好感情轉過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畢克叫停,因為她哭的節奏和屏幕上演員肩膀的抖動頻率不同。
1980年代末畢克患上了喉部疾病,這使得他不得不徹底離開了配音這個職業;在他的晚年,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曾希望他為自己的新片《鐵道員》配音,畢克也曾試圖接受,但嚴重的疾病讓他不得不放棄。
疾病惡化後,他已經說不出話,就給年輕演員做口型,做翻譯,通過在紙上寫字做指導;2001年,一代配音大師畢克先生與世長辭,終年70歲。
為了紀念他對配音事業的貢獻,畢克逝世後,追悼會上沒有演奏哀樂,而是用他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喬榛感慨萬千地追憶起與畢克老師的無數次難忘的合作經歷,喬榛清晰地記得與畢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給《紅菱艷》配音。他在話筒前的感覺與片中的角色驚人地相似,整個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圍中。盡管那個美術設計師並非主角,但他卻認真地對角色進行反復琢磨。這種對自己近乎苛刻的創作態度,影響著每一個與之合作的演員。」
畢克先生病重之時,蘇秀曾特地從杭州趕來上海到醫院看望畢克,他人很消瘦,由於完全喪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開氣管,依靠呼吸機幫助維持生命。可是他頭腦清晰,思維活躍,對很多往事都記憶猶新。但過些時候再去看他時,他已經人都變了形,醫生說他上次病危搶救過來以後,耳朵聾了、渾身都腫了,但他心裡依然明白。蘇秀在板上寫「醫生說你比前一陣好很多。」他苦笑著搖搖著,口型清晰地說「不可能。」
蘇秀說,有一段時間,電視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譯製片。像《音樂之聲》、《瓊宮恨史》、《尼羅河上的慘案》等等,都是由畢克擔任主要配音演員的。蘇秀還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問他「胃口好嗎?」「睡得好嗎?」而是跟他談談當年配音這些影片時的趣聞逸事,讓他能得到一點短暫的歡樂。「但我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現,他卻已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