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蒙古國電影草原騎手演員表

蒙古國電影草原騎手演員表

發布時間:2022-03-06 15:52:14

❶ 科爾沁草原好玩嗎

科爾沁草原不僅地域遼闊,其地貌特徵多樣化和蒙古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無論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都是豐厚的攝影資源,一年四季均為攝影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一是草原風光美麗神奇
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水草豐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場,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活動頻繁,科爾沁草原南部遼河兩岸己成為萬頃良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詩情畫意般的場景,已演變為歷史。然而,在科爾沁草原北部通遼市扎魯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內仍然有一處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她北依大興安嶺,西連錫林郭勒草原,地貌特徵既有淺山丘陵,蔬林草地,又有沖擊平原,更有山地平台,無數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宛如玉帶游動其間,每年夏季牧民從村落遷徙到小河兩岸,立包為營,放養牛羊,當地牧民把這里稱之為「夏營地」。七、八月份是草原攝影最佳時節,藍天白雲,碧草綠茵,潺潺流水,座座氈房和漫散的牛羊構成一幅彩繪的畫卷,特別是水豐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擁而至,蒙古包接連不斷,清晨與傍晚,蒙古包升起的縷縷炊煙,出牧與牧歸的畜群,日出與日落映紅天邊的雲霞都是攝影的好時機,如果您身臨其境,將真正領略科爾沁草原的魅力韻味和神奇。
二是丹楓秋葉多姿多彩
通遼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即位於科左後旗境內的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位於扎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大青溝是科爾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構成的自然奇觀,溝深約100米,寬200—300米,長24公里,總面積8300公頃,溝底溝上和V型斷面上生長各種植物700餘種,堪稱天然植物寶庫,其溝深林密的原始生態保存十分完好,不僅是避暑觀光的旅遊勝地,更是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楓樹是青溝眾多樹種中數量多最為密集的樹種,每年霜期來臨,溝上溝下以楓葉為主調,赤橙黃綠,異彩紛呈,如詩如畫,美妙神奇。扎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的「蒙古櫟」白樺林和罕山秋色也是攝影的一個亮點,蒙古櫟是生長在科爾沁的一個獨特樹種,他與楓樹一樣霜期來臨色彩斑斕,特別在山地草原,錯落有致,畫面富有層次感。罕山秋天的美麗還在於她地貌的多樣化。既有大興安嶺秋林色彩的厚澤,又有壩上清遠之神采,特別是九月下旬,幾十萬牲畜大遷徙,如雲霧、如潮水,與金秋美景相融,其景、其勢尉為壯觀。罕山的秋天被當地影友稱為攝影的天堂和黃金歲月。
三是春花雪域絢麗聖潔
塞外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草原五月,當萬物復甦,樹木吐綠,草原依然是滿目枯黃,然而扎魯特境內有兩大亮點,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盎然春意,成為攝影人尋春的勝地。一是山杏花,扎魯特旗是著名的山杏基地,全旗山杏面積達百萬畝,每到4月下旬至5月初,片片杏花綻放在漫山遍野,真有「春來十里杏花紅」的意境,你從鏡頭中會找到北國之春的感覺。二是罕山杜鵑,這是鮮為人知的攝影資源,2002年才被影友發現的一塊攝影勝地。罕山杜鵑是興安杜鵑的一個種類,生長在扎魯特旗罕山,此處山陡林密,生態原始,是獐狍野鹿、野豬生存樂園,每年五月山坡北側漫山杜鵑競相開放,白樺林間紅團似錦,如火如荼,場面瑰麗壯美,無論是其生態還是其場景,都是攝影佳境。她無疑為科爾沁草彌補了春的遺憾。科爾沁的冬天是攝影人又一天地,特別是扎魯特旗阿拉坦大壩以北至霍林郭勒市境內;大雪來臨,銀裝素裹,玉境瓊山,成為聖潔的世界,大雪覆蓋的大地,仍有牧羊人趕逐羊群放牧的場景,偶爾也能見到冬季未遷走的蒙古包,為攝影提供好的素材

❷ 蒙古族有什麼特點

提到葛爾丹這個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康熙平定葛爾丹,康熙帝捍衛了大清國的領土完整,但是從蒙古族乃至客觀的角度上來看葛爾丹確實為英雄,自元朝滅亡後,蒙古族便一直被打壓,分為三個部落,直到葛爾丹繼位才逐漸穩定各部落,葛爾丹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我蒙古的土地,佛求也不給」,這不僅僅是葛爾丹的狂妄,更是准格爾汗國實力的體現。

其實葛爾丹並不弱,只是生不逢時,碰到了比他技高一籌的康熙皇帝!自古以來歷史便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若是葛爾丹是勝利者,那麼悲情英雄恐怕要改名易主了吧!

❸ 蒙古族的民居、飲食、服飾、節慶活動都有什麼特點

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布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等哦。

全世界為1000多萬人。
中國的蒙古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裡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在新疆、河北、青海、甘肅都有分布,其餘散布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中國蒙古族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遼寧70萬、吉黑70多萬、內蒙古蒙古族人口417萬;蒙東就有340萬其中雲南有5000餘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蒙元(拖雷汗國)初年隨忽必烈大汗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人後裔。通海蒙古人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
蒙古國的總人口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其中80%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100萬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約40萬人)、鄂溫克族(在俄國被認為是蒙古人的一支)(約3萬人在俄國)、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Хальмгуд)17萬和杜爾伯特人(Dörbed)】,在原來為清帝國外蒙古唐奴烏梁海的圖瓦共和國的圖瓦人。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萬人)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後代。
生活
畜牧業是蒙古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耕種業和工業。蒙古人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
蒙古人擁有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評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人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人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蒙古人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人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人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蒙古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蒙古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蒙古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蒙古服飾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有滿族特色,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人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人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白節
蒙古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魯班節
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人民從其他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漢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那達慕節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不但譯為「娛樂、游戲」,還可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羊肥馬壯的陽歷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❹ 蒙古族那達慕盛會在什麼時候

每年農歷六月初四,中國蒙古族便迎來了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鮮艷的民族服裝,草原騎手的英姿,美麗勤勞勇敢的蒙古族人們,構成一道亮麗耀眼的風景線。

❺ 電影37 演員表

導演:陳國新
主演:林妙可、楊采妮、劉曉慶、孫藝韋

參加演出:五彩呼倫貝爾合唱團
年份:2010年

檔期:2012年6月1日全國公映

色彩:彩色

語言:普通話/蒙古語

片長:97分鍾

票房:15萬

由星美投資拍攝的電影《37》已經順利製作完成,並以參展影片的身份亮相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這也是該片製作完成之後的首度公開亮相。起初片方曾心存一絲憂慮,因為電影表現的是遠離都市的草原生活,恐怕和現代都市沒有貼近性,難引起共鳴。沒想到,影片的預告片及宣傳海報在香港電影節上的第一次展出,立刻吸引眾多觀眾和業內專家的關注,很多海外發行商積極洽談購買事宜,令電影《37》「未映先紅」。

影片故事感人至深

電影《37》由劉曉慶、楊采妮和童星林妙可聯袂主演,講述了一位白領麗人(楊采妮飾演)帶著自己女兒(林妙可飾演)從繁華的都市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遇到了蒙古長者奧優(劉曉慶飾演)和當地淳樸的37個孩子,而由此產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草原風情成看點

《37》的預告片中,星星點點的蒙古包、神秘的圖騰信物、能歌善舞的牧民、手拉馬頭琴的小伙、濃香撲鼻的奶茶、盛裝齊舞的古老節日……組成了一幅草原風情圖。這是一部充滿草原氣息的原生態電影,這種草原氣息,並不是遠離生活、高不可攀的異域風情,而是充滿人間真情,清新淳樸的愛的氣息,所以觀眾們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有別於城市喧囂的寧靜。別樣的草原風情成為影片一大看點。

主演難忘草原氣息

回憶起影片的拍攝生活,楊采妮至今念念不忘:「海拉爾給我的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是一種令人陶醉其中的獨特魅力。在草原上拍攝了兩個多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心裡依然無法忘懷那廣闊的藍天、一望無際的草原,還有清風吹來無污染的大自然氣味,那在城市中無法感受到的無添加氣息。」

而另一位飾演奧優的主演劉曉慶儼然成了半個蒙古人,談到拍攝經歷的草原生活,她回憶說:「在草原上,每天日出時牛馬羊群會准時出動,吃吃草,曬太陽,夕陽西下時,又會自動地歸隊回家,我們根本不需要手錶,它們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定時器。」

片方求完美 追加預算重新製作

此次在電影節展出的精彩預告片將《37》的魅力解開了冰山一角。看到影片反映如此之好,更加堅定了片方星美的信心,力求打造一部完美的溫情影片,星美決定精益求精,追加預算將已經完成的影片重新製作,蒙古草原兒童沁人心脾的歌聲和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將更加完美的呈現在重新製作後的影片中,究竟影片將呈現給觀眾如何清新純粹的視聽感受,還得請觀眾拭目以待。

❻ 《草原》一課中蒙古草原上的少數名族住的是什麼,吃的是什麼喝的是什麼,穿的是什麼,最喜歡的運動是什麼

蒙古草原上的少數名族住的是蒙古包;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內蒙古著名的菜點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馬奶酒、莜麥面、資山熏雞、肉乾、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對於草原牧民來說,騎馬和摔跤可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對城裡人則不一樣,想真正學會騎馬或者摔跤,那可得需要拿出點工夫來練一練了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馴馬是蒙古族傳統的一個馬術項目,和「男兒三技」一樣是體現蒙古族勇敢和膽量的一種活動。精騎射、馴烈馬是一個優秀男子的標志。據《蒙韃備錄·馬政》載:「其馬初生一二年,即於草地苦騎而教之,卻養三年而後再乘騎。」 馴馬,在清朝時稱為:「詐馬」,是一門絕技,只有剽悍機敏的棋手才能勝任。因為所馴之馬多為生馬,一般人是很難制服的。馬駒斷奶後,在草地放牧,二年後開始調教。從未被騎過的生馬,性格暴烈,見人連踢帶咬,無法靠近,這時就需要一位嫻熟而勇敢的騎手來騎乘駿馬,手持套馬桿來馴馬。套馬桿是一根結實而有韌性的木桿,桿頭系有皮繩,用來套住馬脖子。這比古代歐洲用繩子來套馬要先進得多了。生馬見人後就要迅速的逃奔,此時,馴馬手策鞭猛追,用套馬桿准確的將馬套住,抓住套馬桿不放鬆,奔跑一段路程後,接近生馬,乘機敏捷果斷地跳上馬背,生馬自然是暴跳如雷,狂奔亂叫,而馴馬手卻隨著馬的頑悍和倔強的姿勢而順水推舟,不斷改變騎法來應對。直到馬聲嘶力竭,被迫制服為止。這種驚險的馴馬,只有勇敢的騎手才能勝任,所以歷代人民都把馴馬作為衡量優秀騎手的尺度,後來作為傳統的表演項目。 馬長出四齒後就要去勢,去勢時也得由馴馬手將馬套住制服,另一個馴馬手雙手揪住馬耳朵,再有一人緊拉馬尾巴,三人同心協力,迅速將馬按倒在地,實行閹割。這種去勢的馬,蒙古語稱:「阿塔思」意即騸馬。去勢後的馬又經過二三年放牧,再次,調教乘騎,這時馬的性情才變得溫順了許多,白天不給馬餵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一般來說,牧人們對馬的訓練很嚴格,但是從不用鞭子打他們,而是愛護地接近他們,使之與人產生深厚的感情,已馴的馬不咬人也不亂踢人,步伐能隨人意的調訓而改變,但必須善於應用駕馭的方法才行。 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既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所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近代方誌記雲:「肇自古昔,為蒙古最嗜之游戲,今則盛行於北蒙古,若逢鄂爾博祭日,則必舉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單衣,跨長靴,東西各一人,登場而斗,以推倒對方為勝。族長及王公臨而觀之,授勝者以獎品,平時則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這說明蒙古人不但在那達慕和祭敖包時進行,而且在平時也三五相聚,搏擊為樂。 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出場時,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然後互相搏鬥。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採取淘汰的方式,決賽出冠軍手、亞軍手和第三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 蒙古摔跤在歷史上有記載大約是在十三世紀。其時,所流行的摔跤形式與後來的蒙古式摔跤沒有什麼不同,當時盛行的是所謂的自由式摔跤。這種摔跤方式規定卧倒仍可以相搏,使對方雙肩著地才算贏家。因此,為達到這個目的,參賽者可以用各種手段去制服對方,發生傷殘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 摔跤參加人數不限,但須成偶數,少則二至四人,多則一千餘人,比賽勝負採取單淘汰法,蒙古族有許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帶、褲帶,但不許抱腿,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開始的時候,摔跤手要著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上面釘有數行銅釘和銀釘,背面有圓形眼鏡或「吉祥」之類字樣。蒙古語稱昭達格。下身穿一條綉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肥大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和各色綢料做成,腰間系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短裙,蒙古語稱希力布格,腰上還扎有花皮帶,庫掏錢面雙膝部為綉有別致的圖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圖案。腳登蒙古靴和馬靴,頭纏紅、藍、黃三色頭巾,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於中國式摔跤,也不同於日本的相撲。它在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蒙古式摔跤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一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報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區,不限體重。安排對手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員負責,不徵求摔跤手的意見。比賽實行單淘汰制,即每輪淘汰半數。 摔跤手的服裝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外面再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用香牛皮製做,上邊釘滿銀行或銅釘,後背中間有圓形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項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風。它是在一定級別的比賽中獲得優勝的象徵。 比賽場地簡單,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軟空地,觀眾席地圍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間進行比賽了。比賽前,雙方都有高唱挑戰歌,以肋聲勢,唱三遍後,雙方摔跤手跳躍而出,做著雄鷹展翅的舞姿進入會場。 比賽開始,摔跤的雙方互相致意和向觀眾敬禮後,開始較量。頃刻間,爭斗相撲,盤旋相持,腿膝相擊。蒙古式摔跤以巧取勝,一跤定勝負,只要身體有一處著地就算輸了。但不能抱腿,不準反關節動作,不準扯褲子。蒙古摔跤大體分踢、絆、纏、挑、勾等三十餘種、三百多個動作。凡取勝者,到裁判台雙手捧出事先准備好的果子、奶食等,然後邊跑邊撒在圍觀人群中,讓大家分享他的「勝利果實」。 近年來,經過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譯—搏克馳名中外。在重大的那達慕大會上,都設有女子搏克比賽。她是那達慕體壇上一支嬌艷的奇葩,倍受國內外賓客睛睞。女子搏克獨具魅力的觀賞價值,為那達慕大會紡織了一束五色的彩環。 改革後的搏克運動,常以單獨項目構成比賽,這種比賽不僅設有個人冠軍賽,還設有團體賽,表演賽和安慰賽等內容,從而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國比賽 是不是有點羅嗦了?

❼ 草原神騎手 手榴彈型62°~這酒價格多少

神騎手。凈含量248

❽ 跪求 舞蹈蒙古舞蹈《草原上的小騎手》MP3音樂

那個音樂 應該是叫 草原贊歌的

❾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5、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❿ 蒙古族的民居、飲食、服飾、節慶活動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有飲奶茶的習慣,馬奶酒,奶酒扒肉。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閱讀全文

與蒙古國電影草原騎手演員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