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有誰看過麻煩講一下故事梗概,如果可以提供下載地址就更好了!!
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是由上影於1950年譯制的。影片描寫了一個名叫瓦爾娃娜女教師的一生,她有理想也有堅定的意志,她為了教育下一代到偏僻的西伯利亞去教書。同時也表現了兩個不同的社會,舊俄時代瓦爾娃娜培養出窮人的孩子們,很多都是有天才的學生,他們不能受到高深的教育,那些學校是為貴族統治階級設立的。
十月革命勝利了,蘇維埃政府給窮苦的孩子們,建立了無數的學校,培養年輕一代,女教師瓦爾娃娜堅持教育的崗位,幾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無數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熱愛,政府也給了她崇高的榮譽列寧勛章。
影片中的女教師,只是蘇聯千千萬萬婦女中的一個,她們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這種高貴的品質,通過這部影片充分的表現出來了。
沙皇統治時期,在聖彼得堡一個中學的畢業典禮中,馬爾狄諾夫見到了他妹妹的同學——瓦爾娃娜,知道了瓦爾娃娜決心要到苦寒的西伯利亞,去做一個鄉村教師,他佩服她的偉大志願。夜晚,在彼得堡的河邊,他們談了很長時間,相互鼓勵一面工作,一面等待美好的愛情。
分別以前,他倆准備舉行婚禮了。突然,傳來了馬爾狄諾夫被捕的消息。瓦爾娃娜萬分悲痛,但是她仍舊本著自己的理想到西伯利亞去了。
該村的一些落後農民的性格是保守的。他們不懂文化,只愛金子,瓦爾娃娜初到這樣環境,樣樣都感到生疏。
學校開始上課了,瓦爾娃娜耐心的開始了她的事業。一天,一個學生家裡的破舊茅房被風雨吹塌了,壓死了小孩子和相依為命的牲口,伐爾娃娜對這遭遇很是同情,就想設法為這個不幸的農民重新蓋一所房子。晚上她在富人宴會的地方,親眼看到,那些無聊的富人們,在比賽燒鈔票,她說明要替學生家裡修蓋房屋的來意,當眾捐出了她全部血汗薪金,這種慷慨行為刺激了富人們,使他們好勝地把錢像玩物一樣地丟出來。於是瓦爾娃娜,替窮人修房子的願望實現了,從此以後,村裡的人們漸漸對她敬愛起來,把她當自己人一樣看待,她也更全心全意教育著孩子們。
伐爾娃娜的學生普羅夫畢業了。她送他到城裡的中學去考試。普羅夫很有天才,功課很好,就因為他父親是礦工,貴族學校不收他讀書,孩子不懂是什麼道理,傷心極了。伐爾娃娜安慰了普羅夫,告訴他,終有一天一定能進入為他們而辦的學校的。
過了三年,伐爾娃娜仍舊堅持著自己的工作。一天她正在教課,放逐了三年的馬爾狄諾夫突然回來看她了。就在這個村子裡兩人舉行了婚禮。到了第二天清早,沙皇的警察追來了,馬爾狄諾夫不幸又被捉去了。
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爆發了。沙皇強迫人民到前線去流血,伐爾娃娜看到村中寡婦孤兒的痛苦生活,非常痛恨反動的戰爭。
一天,正在教課的時候,下課鈴突然地響起來。校工跑進來大聲喊叫:「一切都改變了!沙皇倒了!大革命了!」
沙特那村的農民們翻了身,伐爾娃娜的學生組織了少年先鋒隊。馬爾狄諾夫趕來和瓦爾娃娜相會,晚上他告訴瓦爾娃娜關於革命的真理,要瓦娃爾娜在農民中間宣傳列寧的偉大。天亮以後,他又匆匆的趕到莫斯科去,參加列寧組織的無產階級的十月革命。
瓦爾娃娜的學生組織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列寧的「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指示下,普羅夫和許多同學都紛紛去讀書。伐爾娃娜在送學生升學的歸途中,一輛馬車很快的跑來,車里是馬爾狄諾夫,他在革命戰爭中,受了重傷,他是共產黨黨員,他已經完成了他的革命任務,和瓦爾娃娜見面以後,他便死去了。
瓦爾娃娜的中年時代,堅定地繼承著馬爾狄諾夫的道路,勇敢的前進,配合著蘇維埃政府的政策,通過了學生在村中宣傳農業集體化的思想。但村中的富農們,頑固的不肯放棄自己的私有土地,他們憎恨瓦爾娃娜,陰謀在一個大風雨的夜裡,暗殺瓦爾娃娜和燒毀學校。瓦爾娃娜因為得到學生的報告和村裡人的幫助逃過了暗算。幾年之後,農業集體化完成了。
村裡已經成為繁盛的市鎮,建立起近代化的學校,伐爾娃娜最初教育出來的孩子,現在已做了教師,科學家,工程師了。這時,瓦爾娃娜在教育崗位上更努力的工作著。她獲得了光榮的列寧勛章。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法西斯進犯蘇聯,伐爾娃娜鼓勵她的學生,勇敢地參加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之日,學校里舉行了盛大的校友會,瓦爾娃娜的學生都佩掛著勛章成了英雄,從柏林,維也納,威尼斯,烏拉爾到來了。
大家歌舞狂歡,頭發斑白的瓦爾娃娜看著學生們,不斷的微笑著。
⑵ 鄉村女教師的介紹
《鄉村女教師》是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於1947年出品一部劇情片,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0年7月譯制。該片由馬爾克·頓斯柯伊執導,薇拉·馬烈茨卡雅、德·薩迦耳、普奧烈聶夫、德·派符洛夫等領銜主演。影片時間跨度很大,經歷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及蘇聯衛國戰爭,講述了一名平凡的鄉村女教師在經歷了大半生的時間最終桃李滿天下,展現出的不平凡的精神。作為蘇聯的經典電影,該片曾經感動過影響過全世界許多地方的人們。在當年建設祖國的火紅年代裡,中國的一代畢業生深受該片故事的影響,投身到教育事業的廣大天地中。
⑶ 電影鄉村女教師的推薦語
在《鄉村女教師》這部分教育電影中,女教師的愛心不僅讓她的學生開始喜歡學校,而且讓部分村民由敵視學校轉變為支持教育。瓦爾瓦拉隻身來西伯利亞一個鄉村當教師。開學那天,瓦連卡准備上課,可教室里一個學生也沒有,空盪盪的。她有些失望,但試著對心目中的孩子們說:「孩子們,現在開始上課,我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門外竟有幾個孩子在聽,後來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辦起來了。一年年過去了,通過瓦爾瓦拉的努力,學校越辦越好,部分學生也學有所成。然而,學校和她遭到了一些頑固勢力的仇恨和報復。經歷了數次戰爭的考驗,學校逐漸壯大,瓦爾瓦拉也沉浸於桃李滿門的幸福之中。這部電影的經典台詞是:「孩子們,現在開始上課,我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⑷ 鄉村女教師的影片評價
該片用詩一樣的語言,向觀眾展現了一個平凡鄉村女教師的不平凡精神。該片不僅在蘇聯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席位,在國際上包括在中國都曾影響過一代觀眾。許多年輕人在看過影片後,毅然自願上山下鄉,從事教育事業,為掃除文盲和愚昧落後作出了貢獻。
⑸ 電影鄉村女教師的介紹
《鄉村女教師》是Mark Donskoy執導,Vera Maretskaya、Pavel Olenev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瓦爾瓦拉隻身來西伯利亞一個鄉村當教師的故事。
⑹ 電影鄉村女教師的劇情介紹
瓦爾瓦拉隻身來西伯利亞一個鄉村當教師。開學那天,沒有一個學生來上課,她面對空盪盪的教室大聲講課。意外地,門外竟有幾個孩子在聽,後來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辦起來了。一年年過去了,通過瓦爾瓦拉的努力,學校越辦越好,部分學生也學有所成。然而,學校和她遭到了一些頑固勢力的仇恨和報復。經歷了數次戰爭的考驗,學校逐漸壯大,瓦爾瓦拉也沉浸於桃李滿門的幸福之中。
電影《鄉村女教師》這種所謂教化作用與意義,也並不是空洞無物的,不是虛幻平平擺布的。而是有血有肉,血肉交織的藝術產品。在當年建設祖國火紅年代裡,我國的一代畢業學生深受電影《鄉村女教師》的故事影響,不負重望,立志抱才,投身到了廣大天地的教育事業中。
傑出的藝術作品是正直力量的 。比如現實生活中間 ,周總理的侄子周秉德1952年初中畢業時,看了這部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片中主人公為小學教育嘔心瀝血的故事情節深深打動了她。於是立志當一名教師,成了她的一個夢想。後來終於夢想成真,成為了一名鄉村女教師。
影片《鄉村女教師》故事中的時間跨度相當廣大,以一個鄉村女教師的全身職業歷程 ,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前蘇聯壯烈的衛國戰爭。影片《鄉村女教師》詩情畫意地向我們觀眾展示了一個平凡又偉大的女教師的生活。她在她自已的樹人立業的崗位上,做出了極其不平凡的育才培德工作。鄉村女教師的名字,她叫瓦連卡。女教師瓦連卡由著名演員舒綉文配音。
⑺ 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什麼年代出品
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1947年出品
⑻ 蘇聯電影巜鄉村女教師》裡面的挺起來胸堂向前走,天空樹木和沙
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台詞:挺起了胸膛向前走,天空樹木和沙洲。崎嶇的道路。讓我們緊緊拉著手。露著胸膛,光著腳,身上披著破棉襖。向前看,別害臊,前面是光明的大道。
《鄉村女教師》是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於1947年出品一部劇情片,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0年7月譯制。該片由馬爾克·頓斯柯伊執導,薇拉·馬烈茨卡雅、德·薩迦耳、普奧烈聶夫、德·派符洛夫等領銜主演。
幕後花絮
影片中女教師瓦爾娃拉的扮演者薇拉·馬烈茨卡雅拍攝該片時已經41歲,然而在片中飾演剛從學校畢業時完全沒有用替身,只憑借自己過人的演技,把小姑娘的天真稚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被影壇傳為佳話。薇拉本人更是因在該片中的出色表現而成為蘇聯的功勛演員。
⑼ 俄國電影 鄉村女教師 求下載地址
肖洛霍夫(1905~1984)
Sholokhov,Mikhail Aleksandrovich
蘇聯作家。1905年5月24日生於頓河軍屯州維辛斯卡亞鎮附近的克魯日林村 ,1984年2月21日卒於維辛斯卡亞鎮 。父親當過店員和磨坊經理,業余好讀書,訂閱多種文藝報刊和書籍,培養了他自幼對文學的愛好。上中學時因1918年爆發的國內戰爭蔓延到學校所在的縣城而休學。1920年頓河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他熱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設,先後當過鎮革命委員會辦事員、掃盲教師、業余劇團的編劇兼演員 、糧食徵集隊員等。1922年秋到莫斯科謀生。1923年發表第一篇習作小品文,從此以寫作為生,不斷在各級報刊發表小品文、特寫和小說。1924年12月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即拉普)。
早期創作 早期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草原》共收入近20篇作品。它們都取材於國內戰爭時期頓河地區的哥薩克生活,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出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哥薩克內部階級沖突的尖銳復雜及這種沖突給家庭親人間關系帶來的深刻變化。其中多數寫得情節緊張,富有戲劇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語言鮮明生動,有生活氣息,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出眾才華。
從1926年開始,肖洛霍夫著手創作一部關於頓河哥薩克命運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8~1929年長篇的第一、二部問世後,一些批評家指責作者「思想立場曖昧」、「算不得無產階級作家」,但得到綏拉菲莫維奇、高爾基和盧納察爾斯基等名家的肯定。193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後,一直忙於各種社會活動。1939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這10年裡,除發表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外,最終完成了《靜靜的頓河》,得了1941年蘇聯政府首次頒發的斯大林獎金。
《靜靜的頓河》是作家花14年時間寫成的長篇巨著,共4部8卷,於1940年全部出齊。小說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到1922年俄國國內戰爭結束的歷史性轉折為背景,以1917年的十月革命引起頓河地區哥薩克社會急劇深刻的變化為題材,著重寫了頓河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後哥薩克發動叛亂及其被平定的經過。小說以其主題的重要性、囊括現實的廣度和揭示生活過程的深度以及多方面綜合運用語言描寫手段的卓越技巧,被公認為是一部史詩性長篇小說,一部既磅礴壯觀又細膩委婉、扣人心弦的悲劇史詩。
1941年6月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爆發的第二個月,肖洛霍夫應征入伍,以上校軍銜在前線任軍事記者,1945年2月復員。這幾年中,他除發表許多政論、通訊和特寫外,還創作了歌頌蘇聯軍民愛國主義和英勇獻身精神的短篇小說《學會仇恨》和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的部分章節。1945年9月,他因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獲一級衛國戰爭勛章。1952年任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1961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書記處書記。
晚期創作 1956年末,發表了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和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二部。
《一個人的遭遇》主要寫衛國戰爭。主人公索科洛夫原是個司機,蘇聯最平凡的勞動大軍中普通的一員。他在戰爭中經歷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及法西斯集中營一系列非人的折磨之後,不但精神上沒有垮掉,而且戰後還收養了一個五、六歲的孤兒,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愛去保護、培育這個幼小的生命,使他健康成長。作品寫的是一個人的遭遇,卻成功地揭示了侵略戰爭的全部殘酷和悲劇性,表現了蘇聯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和道德上的堅定性。小說的基調沉鬱哀傷,同時飽涵相信人和人的未來的人道主義激情,被認為是開辟了衛國戰爭題材新階段之作。
《被開墾的處女地》是一部關於30年代初蘇聯哥薩克農村經歷全盤集體化運動嚴峻考驗的長篇小說。全書共兩部 ,第一部發表於1932年,主要寫建立集體農庄的經過。第二部著重寫農庄的完善和鞏固過程,1955年 起逐章在報刊上發表,1959年全部完稿出版。作品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既揭示了政策上的「左」傾錯誤及幹部的過火行為造成的危害,又表現了白黨及富農的剝削階級本質。情節安排和人物描寫,都首先突出階級斗爭,但作者始終把緊張的階級斗爭與生產管理、日常勞動、愛情家庭及人物的復雜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活氣息。小說的不足之處,是對事件過程的艱難曲折及其深層的根源反映得不夠充分。這部長篇小說和《一個人的遭遇》一起,獲1960年列寧文學獎金。
1965年,肖洛霍夫以「他對頓河流域的史詩般描寫,以有力的藝術和真誠的創造性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一個歷史階段」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迄今已被譯成8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各國擁有廣泛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