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叫迪諾跳馬
跳馬應該就只是一種直譯,是野馬、烈馬的意思,在官方小說里有說,迪諾成為跳馬迪諾時(自己覺悟從列恩那裡得到鞭子和安翠鷗)在搖晃不定的船上行動自如、攻擊靈活,給對手的映象就是烈馬一樣
㈡ 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犯下的罪狀有哪些
咳咳,就由我來回答吧
軸心(Achse):1943年9月義大利退出戰爭時德國採取的應急措施。
雕(Adler):1944年德國第17集團軍向塞瓦斯托波爾的撤退行動。
鷹(Adlerangriffe):德國空軍1940年對英國空中攻勢代號。
阿依達(Aida):1942年6月德軍進攻埃及的行動。
仙客來(Alpenveilchen):1940年德軍在阿爾巴尼亞的作戰行動。
銻(Antimon):德國向羅馬尼亞提供援助的行動。
阿登攻勢(Ardennen-Offensive):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比利時芬納高地與盧森堡北部之間地域對美第 1集團軍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於1945年1月失利。
阿提拉(Attila):德國於1940年12月制定的佔領法國南部非佔領區的行動。1942年5月改稱「安東」。
東方建設(Aufbau Ost):1940年德軍為准備對蘇作戰在波蘭佔領區擴建軍事設施的行動。
巴巴羅薩(Barabarossa):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
柏林(Berlin):1940年2月德國「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澤瑙」號戰列艦在大西洋的作戰行動。
乞討棍(Bettelstab):1942年2月德國第18集團軍進攻蘇軍奧拉寧鮑姆橋頭堡的計劃。
樺樹(Birke):1944年8月德軍從芬蘭撤退的行動。
黑山雞(Birkhahn):1945年德軍從挪威北部撤退的計劃。
蘭色(Blue):1942年6月28日德軍從東線發動夏季攻勢。自6月30日改稱「不倫瑞克」。
鉛(Blei):德國向羅馬尼亞提供援助的行動。
布呂歇爾(Blücher):1. 1942年7月德軍強渡刻赤海峽的計劃。2. 1942年8月德軍對勒熱夫東南的蘇軍實施反擊的計劃。
布呂歇爾 II(Blücher II):1942年8月德、羅部隊強渡在塔曼半島登陸的行動。
棕色(Braun):1942年11月德軍在突尼西亞建立橋頭堡的行動。
不倫瑞克(Braunschweig):1942年7、8月德軍在東線南翼發動的夏季攻勢。
架橋(Brückenschlag):1942年3月德軍與傑米揚斯克「要塞」建立陸上聯系的行動。
刻爾柏洛斯(Cerberus):1942年2月12日德國海軍作戰集群由布雷斯特穿過英吉利海峽駛往北海的行動。
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第二階段的作戰行動。
氣錘(Dampfhammer):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第三階段的作戰行動。
但澤(Danzig):德國早在1939年1月制定的進攻西方的作戰計劃。
德弗林格爾(Derffinger):1942年2月德國第9集團軍為同第16集團軍建立聯系,計劃向奧斯塔什克夫進攻的行動。
德爾塔(Delta):德軍在希臘西部的清剿行動。
霹靂(Donnerschlag):德國第6集團軍計劃於1942年12月從斯大林格勒突圍的行動。
莽漢(Draufg?nger):德軍在南斯拉夫黑山地區採取的軍事行動。
橡樹(Eiche):1943年夏德國扶植墨索里尼重掌政權的計劃。
北極熊(Eisb?r):1943年10月3日德軍在希臘科斯島的登陸計劃。
冰流(Eissto?:1942年3月德國第1航空隊空襲列寧格勒附近的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
舷梯(Fallreep):1942年4月「架橋」行動中傑米揚斯克「要塞」德軍的突圍行動。
集中射擊(Feuerzauber):1942年7月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計劃。前稱「北極光」。
蒼鷲(Fischreiher):1942年7月德軍計劃向蘇聯的阿斯特拉罕突擊的行動。
魔彈射手(Freischütz):1943年5月德軍在東線實施的反游擊行動。
弗里德里庫斯I(Fridericus I):1942年5月德軍進攻哈爾科夫南部蘇軍戰線突出部的行動。
弗里德里庫斯II(Fridericus II):1942年6月德軍進攻庫皮揚斯克的行動。
弗里茨(Fritz):1940年6月又德國國防部指揮局陸軍組組長馮·洛斯貝格中校負責擬制的對蘇作戰的最初方案,後改稱「巴巴羅薩」。
春風(Frühlingswind):1943年2月德軍在北非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
黃色(Gelb):1940年5月德國在西線發動的進攻。
東方總計劃(Generalplan Ost):1942年6月12日由希姆萊批準的將東歐居民遷往西伯利亞的計劃。
格奧爾格防線(Gertrud):1.德國准備在土耳其投靠同盟國時進軍土耳其的行動計劃。2.德國空襲蘇聯發電場的行動。
吉澤拉(Gisela):1942年夏德國佔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計劃。
戈滕橋頭堡(Gotenkopf):1943年1月德軍在蘇聯庫班建立的橋頭堡。
怪獸(Greif):阿登攻勢期間德軍於1944年12月在敵後採取的行動。
綠?(Grünspecht):1942年夏德軍在布良斯克南部地區清剿蘇聯游擊隊的行動。
哈根行動(Hagen-Bewegung):1943年8月東線德軍由奧廖爾突出部撤至布良斯克東部陣地的行動。
鯊魚(Haifisch):1941年德國為配合「巴巴羅薩」行動而採取的偽裝措施。
漢諾威 I(Hannover I):1942年6月德國第4集團軍在維亞濟馬以南地區的作戰行動。
漢諾威 II(Hannover II):1942年6月德國第4集團軍在第涅伯河上游地區的作戰行動。
秋季雷雨II(Herbstgewitter II):1943年12月德軍在南斯拉夫掃盪游擊隊的行動。
秋葉(Herbstlaub):1942年9月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計劃消滅紅軍城-別克托夫卡地區蘇軍的行動。
秋霧(Herbstnebel):阿登攻勢的最初代號,後改稱「萊茵河衛兵」。
秋水仙(Herbstzeitlose):1940年10月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北部地區的行動。
秋季旅行(Herbstreise):1940年秋德國為實施「海獅」行動而制定的佯攻行動。
赫拉克勒斯(Herkules):1942年4月德、意擬制的攻佔馬爾他的作戰計劃。
依薩貝拉(Isabella):1941年5月德軍抗擊英軍在依比利亞半島登陸的計劃。
朱諾(Juno):1941年6月德國艦隊攻擊挪威的行動
山茶(Kamelie):1942年11月德軍佔領法國科西嘉島的計劃。
船怪(Klabautermann):1942年7月德、意海軍部隊在蘇聯加拉多湖的作戰行動。
牛蒡(Klette):1942年7月德軍在蘇聯布良斯克地區的反游擊行動。
政治委員命令(Kommissarbefehl):1941年6月6日德國下達的關於「處理(紅軍)政治委員的方針)。
康斯坦丁(Konstantin):1943年德國准備在義大利退出戰爭時所採取的應急措施,後改稱「軸心」。
捕鮭(Lachsfang):1942年7月德軍在對芬蘭戰線中段的摩爾曼斯克鐵路沿線地區實施的進攻。
教程(Lehrgang):1943年8月德、意部隊撤離西西里島的行動。
豹(Leopard):1943年11月德軍在希臘的萊羅斯島登陸的行動。
電擊(Lichtschlag):1942年10月東線德軍將霍爾姆北部戰線向洛瓦濟河推進的行動。
淡紫色(Lila):1942年11月德軍佔領法國土倫並企圖奪取法國艦隊艦只的作戰行動。
小樺樹(Maibaum):1944年德軍在南斯拉夫實施的反游擊隊行動。
無月雷暴(Maigewitter):1943年5月德軍在東線實施的反游擊行動。
瑪加莉特 I(Margarethe I):1944年3月德軍佔領匈牙利的行動。
瑪加莉特 II(Margarethe II):1944年1月德國制定的佔領羅馬尼亞的計劃。
瑪麗塔(Marita):1941年4月德軍進攻希臘和南斯拉夫的行動。
瑪爾斯 I (Mars I): 為實施1942年夏季攻勢羅馬尼亞軍隊的開進行動。
瑪爾斯 II (Mars II):為實施1942年夏季攻勢義大利軍隊的開進行動。
瑪爾斯 III (Mars III):為實施1942年夏季攻勢隊的匈牙利軍隊開進行動。
鼠(Maus):1942年7月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由米烏斯河對高加索實施的進攻行動。
墨丘利(Merkur):1941年5月德軍佔領希臘克里特島的行動。
米夏埃爾(Michael):1943年10月德軍撤離克里木半島的行動。
沼澤之火(Moorbrand):1942年7月德國第18集團軍計劃對蘇軍波戈斯季耶突破地段的部隊的作戰行動
曙光(Morgenr?te):德軍對義大利內圖諾附近的美軍橋頭堡實施的進攻行動。
磨房(Mühle):1940年德國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代號。
友鄰支援(Nachbarhilfe):1943年5月德軍在東線後方實施的反游擊隊行動。
古斯塔夫.納格爾博士(Dr.Gustav Nagel):1944年德軍為對付盟軍可能從北部進攻德國而在丹麥和挪威採取的防禦措施。
球狀蛋糕(Napfkuchen):1943年末-1944年初德軍對南斯拉夫游擊隊採取的軍事行動。
瑙姆堡(Naumburg):1940年6月德軍在納爾維克北部登陸的計劃。
尼普頓(Neptun):1943年4月德軍對新羅西斯克南部蘇軍登陸場實施的反擊行動。
尼祿命令(Nerobefehl):希特勒於1945年3月15日下達的關於摧毀國內一切設施的命令,亦稱「焦土命令」。
尼伯龍根進軍(Nibelungen-Marsch):德國第114步兵師撤離巴爾乾地區的行動。
北方(Nord):德國「維悉河演習」行動的最初代號。
北極光(Nordlicht):德軍計劃於1942年9月14日進攻列寧格勒的行動。
北馬克(Nordmark):1940年2月德國艦隊攻擊同盟國護航運輸船隊的行動。
北極(Nordpol):1942年3月德國第9集團軍在蘇聯涅利多沃-貝洛耶地域的作戰計劃。
北風(Nordwind):1944年末-1945年初德軍對阿爾薩斯北部地區實施的進攻行動。
紐倫堡(Nürnberg):1943年末-1944年初德軍計劃封鎖比利牛斯山的行動。
橄欖樹(Olivenbaum):德國向羅馬尼亞提供援助的行動。
東方(Orient):德國企圖顛覆英國在中東地位的計劃。
風暴(Orkan):1942年5月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蘇聯別廖爾-蘇希尼契-尤赫諾夫地區發動夏季攻勢的計劃。
奧斯卡(Oskar):1940年12月得國魚雷艇在多佛爾海域的行動。
動歌特人行動(Ostgoten-Bewegung):1945年德國本土防衛部隊調往東線的行動。
奧托(Otto):1.1938年德國佔領奧地利的計劃。2.1941年2月5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進行的對蘇作戰圖上作業。
豹(Panther):1943年12月德軍在南斯拉夫清剿游擊隊的行動。
擊鼓(Paukenschlag):1942年1月德國潛艇首次在美國東海岸的行動。
懲罰(Punishment):1941年4月德國轟炸貝爾格萊德的行動。
匈牙利草原(Pu?ta):1942年10月德國第16集團軍封鎖普斯京雅和傑德諾之間的缺口的行動。
猛獸(Raubtier):1942年3月德國第18集團軍圍殲沃爾霍夫合圍圈的行動。
虹(Regenbogen):1942年12月德國海軍襲擊同盟國護航運輸船隊的行動。
雷娜特(Renate):1941年1月德國魚雷艇在多佛爾海峽的行動。
馴鹿(Renntier):東線德軍由北極地區向佩薩莫和摩爾曼斯克突擊的行動。
萊茵河演習(Rheinübung):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在大西洋的作戰行動。
里夏德(Richard):德軍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附近地區的登陸行動。
跳馬(R?sselsprung):1944年5月25日德軍傘兵突襲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行動。
紅色(Rot):1940年6月德軍進攻法國的第二階段。
紅色方案(Rot Fall):德國自1935年開始擬制的在兩條戰線中重點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
紅綠方案(Rot-Grün Fall):德國於1937年綜合「紅色」和「綠色」方案而擬制的將重點放在東南歐的作戰方案。
山妖(Rübezahl):1944年8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行動
非洲旅行(Safari):1942年8月德國擬制的對丹麥進行海陸作戰計劃。
沙米爾(Schamkl):為保護石油設施,德軍在蘇聯邁科普地區實施空降的計劃。
攀緣植物(Schlingpflanze):1942年7月東線德軍向北擴展舊魯薩-傑米揚斯克通路的方針。
雪(Schnee):1942年12月德軍增援挪威的行動。
雪暴(Schneesturm):1943年12月德軍清剿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行動。
黑色(Schwarz):1943年5月德軍清剿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行動。
海獅(Seel?we):1940年德國在英國實施登陸的計劃。
塞德利茨(Seydlitz):1942年7月德國第9集團軍在蘇聯別洛伊地區的作戰行動。
齊格弗里德(Siegfried):1941年10月德軍佔領蘇聯希烏馬島的行動。
白狐(Silberfuchs):1941年5月德軍從芬蘭中部進攻蘇聯摩爾曼斯克鐵路和坎達拉克沙灣的行動。
向日葵(Sonnenblume):1941年2月德國向北非派遣軍隊的行動。
晚秋葡萄(Sp?tlese):1942年9月德軍在斯摩棱斯克北部地區清剿蘇軍的行動。
魔羯星座(Steinbock):1944年1-5月德國對英國實施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行動。
捕鱘(St?rfang):1942年6月德軍佔領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行動。
南太平洋(Südsee):1942年德國經北冰洋開辟與日本的貿易航線的計劃。
沼澤(Sumpf):1942年11月東線德軍向北擴展舊魯薩東部通路的計劃。
台風(Taifun):1941年9-10月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的行動。
樅衫(Tanne):1944年德軍佔領芬蘭阿蘭群島的計劃。
聖誕樹(Tannenbaum):1940年德國對瑞士的作戰計劃。
鴿棚(Taubenschlag):1942年10月德國第11集團軍進攻蘇聯托羅佩茨地區的計劃。
忒修斯(Theseus):1942年5月德.意軍隊在北非進攻加扎拉防線的行動。
獵鴇(Trappenjagd):1942年5月德軍為奪占刻赤實施的行動。
圍獵(Treibjagd):德軍在南斯拉夫實施的反游擊行動。
鳥歌(Vogelsang):1942年6月德國第2裝甲集團軍清剿蘇聯布良斯克北部地區游擊隊的行動。
萊茵河衛兵(Wacht am Rhein):1944年12月16日德軍發動的阿登攻勢。
林中醉漢(Waldrausch):1944年德軍在南斯拉夫實施的反游擊行動。
瓦爾屈蕾(Walkùre):德國後備軍為對付內亂採取緊急措施的代號。
紡織工(Weber):1941年1月德國海軍在英國東南沿海的行動。
白色(Wei?:1.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的行動。2.1943年1月德軍在南斯拉夫實施的反游擊行動。
狼人(Werwolf):1945年4月7日德國出動百餘架沖撞殲擊機對英國龐大機群的作戰行動。
維溪河演習(Weserübung):1940年4月德國佔領丹麥和挪威的行動。
低草地(Wiesengrungd):1942年2月德軍佔領菲舍爾半島的計劃。
維京(Wiking):1943年10月德軍撤出蘇聯塔曼半島的行動。
維京人(Wikinger):1940年2月德國驅逐艦在北海多格攤海域的行動。
維廉(Wilhelm):1942年6月德軍進攻沃爾昌斯克的行動。
溫克爾里德(Winkelried):1942年8月德軍向南擴展傑米揚斯克-舊魯薩通路的行動。
冬季風暴(Wintergewitter):1942年12月德軍為解救被圍於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德軍而發動的進攻。
冬季童話(Winterm?rchen):1942年9月德軍拔除蘇軍頓河橋頭堡的計劃。
旋風(Wirbelwind):1942年8月德軍對蘇希尼挈地區蘇軍戰線突出部的進攻作戰計劃。
雲(Wolke):1942年11月德軍增援挪威的行動。
仙境(Wunderland):1942年8月德國「舍爾海軍上將」號重型巡洋艦在蘇聯喀拉海的作戰行動。
牙醫(Zahnarzt):1945年1月德軍在德國阿爾薩斯地區的進攻行動。
齊藤(Ziethen):1943年12月德軍在南斯拉夫清剿游擊隊的行動。
吉普賽男爵(Zigeunerbaron):1943年5月德軍在東線實施的反游擊隊行動。
城堡(Zitadelle):1943年7月德軍進攻蘇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行動。
㈢ 二戰德國z23驅逐艦在哪裡完工在哪裡下水都參與了哪些戰役
1936年A型Z23級(Z23-Z30)
1938年11月-1940年4月間建造的1936年A型共有8艘,它們是德國海軍為應對世界驅逐艦大型化和重裝化的趨勢而研發的。
為了增強打擊力量,主炮口徑增大至150毫米。1936年A型仍舊從1936年型改進而來,艦體進一步加長加寬,排水量加大。主要武器是5門150毫米50倍徑C36炮,其中前主炮是雙聯炮塔,其餘3門炮分裝在3個單聯炮塔中。建造中由於雙聯炮塔生產進度延誤,它們在完工時其雙聯裝炮塔的位置上也只能安裝單裝炮塔。到1942年後,除了Z26和Z30外,其餘各艦逐次安裝雙聯裝炮塔。
其中Z28艦是作為司令驅逐艦設計的,其後部有參謀們使用的甲板室。4門150毫米炮分別安裝在4座單裝炮塔上,前2後2配置。Z25在1944年拆除了2號炮塔,加裝37毫米防空炮以對付盟軍飛機的威脅。
這些艦只的火力雖然非常強大,但是它們艦艏的雙聯轉炮塔使艏部重量過大,艦只在風浪中產生嚴重縱搖,導致適航性下降。於是後來的設計又恢復裝用127毫米主炮,還開始研製搭載128毫米高平兩用炮的驅逐艦。
代表艦 Z24
Z24,德國1936A型驅逐艦2號艦,於1939年1月2曰在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開工,1940年3月7日下水,1940年10月26日建成服役。
1936A型由1936型驅逐艦改進而來,其建造目的是為了應對世界驅逐艦大型化和重裝化的趨勢。然而從某種意義上看,1936A型驅逐艦並不是一款成功的設計,1936型驅逐艦所使用的127毫米火炮被改為了150毫米火炮,雖然加大了威力,但卻降低了射速,同時重量也有所增加。射速的下降導致火力密度有所欠缺,重量的上升導致船體穩定性下降,速度也有所下降,總體而言,1936A型的戰鬥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還降低了。
1936A型驅逐艦又被稱之為納爾維克型驅逐艦,不久後,「納爾維克」型驅逐艦便成了德國在二戰中建造的驅逐艦的總稱了,並且,自此型艦船之後,德國驅逐艦就不再有艦名而只有艦號了。
Z24戰爭經歷:
1940年作為袖珍戰列艦呂佐夫號(原德意志號)的護航艦參加挪威作戰。
1941年10月23日,包括Z24在內的8艘1936A型驅逐艦組建成為第8驅逐艦隊,又稱納爾維克支隊。
1942年3月28日,Z24、Z25及Z26參與攔截向蘇聯運輸補給的英國「PQ 13」護航艦隊。在擊沉一艘貨船後,小隊救起其船員,又向另一艘被空襲擊沉的貨船船員施救。次日,小隊遭遇英國護航艦隊,Z26被輕巡洋艦特立尼達(HMS Trinidad)擊沉。Z24及Z25還擊並重創對方後打撈了Z26的船員,脫離了戰斗。
5月2曰,Z24與Z25、Z7一起進攻「QP 11」護航隊,擊沉英國巡洋艦愛丁堡號,重創兩艘英國驅逐艦。
7月5日,Z24參與「跳馬」運輸行動(Operation Rösselsprung),負責協助舍爾海軍上將號攻擊盟軍「PQ 17」護航艦隊。然而,盟軍在得知德軍戰列艦提爾比茨出港後,立馬命令護航艦隊撤退並放棄運輸船隊,因此德軍水面艦艇逐一返程,改由潛艇和戰機進行攻擊。
1943年12月,為一艘向日本轉移重要物資的貨船護航。艦隊中途遭到巡洋艦進取(HMS Enterprise)和格拉斯哥(HMS Glasgow)等英國艦艇的攔截,爆發了比斯開灣海戰(Battle of the Bay of Biscay),但是最終成功將貨船送出封鎖線。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當天,Z24前往英吉利海峽執行布雷任務。9日,小隊在布列塔尼附近遭敵軍艦隊並爆發海戰(Battle of Ushant);ZH1(原荷蘭驅逐艦HNMS Gerard Callenburgh)被擊沉,Z32在追逐中擱淺,而Z24在受創後得以逃回波爾多進行修理。
8月24日,由吉倫特河駛出海的途中,Z24遭到18架Beaufighter戰斗機空襲,被炮彈擊中的Z24堅持航行到了入海口碼頭處才沉沒。隨後,其船員在海岸設防繼續抵抗盟軍,後於1945年投降。
尺寸:長127米 X 寬12米 X 吃水4米
排水量:2603-2657噸(標准)/3542-3694 噸(滿載)
動力:6台瓦格納(Wagner)鍋爐,2台瓦格納渦輪機,70000馬力最高36節
續航力:5000海里/19節
武器:150毫米主炮5門,37毫米速射炮4門,20毫米機炮5門,四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編制:321人
Z.23 1940 1944.8.21在La Pallice被炸沉
Z.24 1940 1944.8.24在Le Verdon被炸沉
Z.25 1941 1946年作為戰爭賠償轉交英國,後又轉交法國,改名Hoche,?年解體
Z.26 1941 1942.3.29被英巡洋艦「特里尼達」號擊沉
Z.27 1941 1943.12.28在比斯開灣被英巡洋艦「企業」號和「格拉斯哥」號擊沉
Z.28 1941 1945.3.6在Sassnitz Ruegen被炸沉
Z.29 1941 1946年作為戰爭賠償轉交美國,後作為靶艦沉沒
Z.30 1942 1946年作為戰爭賠償轉交英國,後用作爆炸試驗
㈣ 身殘志堅者的故事
1、史鐵生:男,漢族,北京人。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斯蒂芬.霍金的生平簡歷及其著作簡介:
斯蒂芬.霍金(1942-)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3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3、約翰庫緹斯
生命中沒有「不可能」
約翰?庫緹斯 (John Coutis),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所經歷的逆境與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個人感召。他天生嚴重殘疾,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他的演講雄偉壯麗,他有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他樂於付出他的時間和才能。約翰在全世界向千千萬萬熱情、熱切的人們演講,他沒有腿,也不依靠輪椅生活、移動和存在,卻形成了世界級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是當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演講大師。
每天都是一場戰斗
現年34歲的約翰.庫緹斯天生下肢癱瘓並做了截肢手術,然而卻取得一系列讓正常人驚嘆的成就:奪得澳大利亞殘疾網球冠軍、成為澳大利亞板球隊榮譽隊員、一直堅持不用輪椅而用「手」走路、考取了駕照......
約翰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場戰斗」:他剛生下來時,醫生對他的父母斷言他活不過一周;過了一周,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個月;過了一個月,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年;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只是更加悉心的照料他。周圍有不少小孩罵他是「怪物」,10歲哪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學生綁起來扔進點燃了的垃圾桶,差點送命,後來幸被一位女老師發現並冒死救了出來;更有一些同學惡作劇,在他的課桌周圍撒滿圖釘。生活中的遭遇曾讓他一度想自殺,後被父母勸阻。在父母愛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學習,雖然他被確診患了癌症,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哪些在成長過程中歧視、敵視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戰士一樣,時刻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他認為,生活中的冠軍遠比體育中的冠軍重要。真正的富有不是銀行里存摺上數字的多少,而是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幸福。一個人必須給自己設立目標,並朝著目標不斷向前,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還沒有採取行動之前,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
生活並非理所當然
「正常人總把現有的一切想得理所當然,不珍惜手中所有,卻追逐自己所無」。約翰.庫緹斯提醒我們:在抱怨自己掉頭發或發型不好看的時候,到醫院看看因癌症而接受化療的人,這些患者在接受化療時頭發都掉光了,相比之下自己不應該覺得很幸運嗎?誰總說自己的鞋子不好看或不合適的鞋碼難找?哪么是否願意和我交換一下!生活並非理所當然,應該知足常樂。
意志堅定萬事皆成
約翰.庫緹斯的口頭禪是:「因為我們能行」。就是因為這種信念,他不坐輪椅,堅持用手走動;為能夠走遠路,還學會使用溜冰板,他堅持參加體育運動並取得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的成績。
誰是生命中最強的敵手?人的惰性其實才是我們每天所要殫精竭慮對付的對手。對於約翰.庫緹斯來說,如果懶惰,列異於接受死亡。
今天的約翰.庫緹斯,已經成為了國際著名激勵演講家。他的格言是「因為我們可以」,他無視艱苦阻難,很多正常人沒有去做的事情,他已經先一步做了。約翰.庫緹斯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家和賦予靈感的演講師,曾經在澳大利亞對25萬人和世界上超過100,000個人的企業及社團演講
約翰·庫提斯(澳大利亞籍):國際著名激勵大師
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的不幸,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的成功,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強大的人!
--國際著名激勵大師約翰·庫緹斯
約翰·庫緹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所經歷的逆境與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個人感召,他天生嚴重殘疾,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他的演講雄偉壯麗,他有清晰的頭腦,睿智的幽默感,他樂於付出他的時間和才能。他在全世界向千千萬萬熱情、熱切的人們演講,他沒有腿,也不依靠輪椅生活、移動和存在,卻形成了世界級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與世界大師喬·吉拉德、湯姆·霍普金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同台演講,並曾得到曼德拉總統的親切接見。約翰·庫緹斯現在已迅速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演講大師。並在國際上享有非常高的聲譽。
4、海倫.凱勒的簡介:
海倫凱勒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以下則是她的生平年表: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5、尼·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便開始當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年到1924年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的領導工作,1924年加入共產黨。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到1927年,健康情況急劇惡化,但他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同年底,他著手創作一篇關於科托夫斯基師團的「歷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風雨所誕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給朋友們審讀時被郵局弄丟了。這一殘酷的打擊並沒有挫敗他的堅強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頑強地同疾病作斗爭。
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年12月22日,由於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6、貝多芬生平介紹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歡樂頌」、「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庄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㈤ 《指文近現代戰爭(套裝共6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指文近現代戰爭(套裝共6冊)》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yRJ-cO4yF1DHjxlcvc4Gsg
㈥ 戰爭史料解放戰爭和二戰的重大戰役
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戰役:
上黨戰役|綏遠戰役|邯鄲戰役|熱河戰役|四平戰役|晉北戰役| 中原突圍|蘇中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如黃戰役|定陶戰役|張家口戰役|新開嶺戰役|滑縣戰役|宿北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鉅金魚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青化砭戰役|豫北戰役|正太戰役|羊馬河戰役|娘子關戰斗|蟠龍戰役|東北夏季攻勢|孟良崮戰役|魯西南戰役|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挺進大別山戰役|沙家店戰役|豫西戰役|沙土集戰役|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清風店戰役|高山鋪戰役|郟縣戰役|石家莊戰役|大別山反清剿戰役|萊陽戰役|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彰武戰役|淶水戰役|東北冬季攻勢|公主屯戰役|宜瓦戰役|四平戰役|臨汾戰役|洛陽戰役|長春戰役|膠濟路中段戰役|西府隴東戰役|冀熱察戰役|晉中戰役|豫東戰役|兗州戰役|襄樊戰役|察綏戰役|遼沈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荔北戰役|錦州戰役|塔山戰役|黑山戰役|遼西戰役|沈陽戰役|徐蚌會戰|淮海戰役||碾庄戰役|九連山戰斗|西北冬季攻勢|雙堆集戰役|平津戰役|張家口戰役|陳官莊戰役|新保安戰役|天津戰役|安新戰役|渡江戰役|郎廣戰役|中南剿匪|上海戰役|漢潯間渡江戰役|華東剿匪|陝中戰役|宜沙戰役|扶郿戰役|福州戰役|蘭州戰役|舟山群島戰役|翠微峰戰斗|寧夏戰役|河西戰役|漳廈金戰役|大別山剿匪|西北剿匪|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陽明山戰斗|陽江戰役|金門戰役|鄂西戰役|西南戰役|廣西戰役|南川縣北戰役|博白戰役|成都戰役|劍門關戰斗|昆明戰役|滇南戰役|西藏戰役|西南剿匪|八面山戰斗|天全保衛戰|海南島戰役|西昌戰役
二戰中的重大戰役
戰役[編輯]
1939[編輯]
入侵波蘭布茹拉河戰役
Mława戰役
Tomaszów Lubelski戰役
Kock戰役
華沙戰役
莫德林戰役
納粹德國與蘇聯入侵並分割波蘭。
薩爾進攻 法國進攻薩爾。
冬季戰爭Tolvajärvi戰役
素歐木薩米戰役
芬蘭遭到蘇聯入侵,並在一開始成功阻擋攻勢。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本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次試圖拿下長沙。
拉普拉塔河口海戰 德國裝甲艦(當時稱為「袖珍戰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被困於蒙得維的亞,隨後被鑿沉。
1940[編輯]
大西洋戰役 1940到1950年在大西洋上的軍事沖突。
冬季戰爭柯拉戰役
Honkaniemi戰役
冬季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坦克戰役。
Drøbak Sound戰役 發生在德國入侵挪威(威瑟演習作戰)的第一天。
那維克戰役 盟軍在挪威的一場小勝利。
納姆索斯戰役 盟軍試圖阻止德軍在挪威的行動,但失敗。
荷蘭戰役 德國在法國戰役的第一階段(黃色作戰)擊敗荷蘭。
比利時戰役 「黃色作戰」繼續,德國擊敗比利時。
法國戰役 德國「紅色作戰」戰勝法國和英國遠征軍。法國剩餘勢力在第二階段的「紅色作戰」被擊敗。
敦克爾克戰役 作戰代號「發電機行動」,亦稱敦克爾克大撤退,英國遠征軍成功撤退。
凱比爾港海戰 代號「彈弓行動」,英國皇家海軍破壞了維琪法國大部分的船艦,以免落入德軍手中。
不列顛空戰 德國空軍意圖擊敗英國皇家空軍以便入侵英國,但失敗。
英屬索馬里蘭 義大利征服英屬索馬里蘭
第一次法屬中南半島戰爭 大日本帝國軍隊成功侵略法屬中南半島。
達喀爾戰役 盟軍試圖奪取維琪法國控制的戰略港口達喀爾,但失敗。
希意戰爭班都斯戰役
義大利從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但被擊退。希臘的反擊導致義大利退回阿爾巴尼亞。
加彭戰役 自由法國在戴高樂將軍領導之下,從維琪法國手中拿下利伯維爾、加彭。
塔蘭托戰役 英國艦載機摧毀了塔蘭托港的義大利艦隊。
百團大戰 紅軍向日本陸軍攻擊。
泰法戰爭 泰國軍隊和法國軍隊在邊界上的小規模沖突,泰國從法國人手裡奪取了西柬埔寨以及兩個寮國的被包圍領土。
1941[編輯]
大象島海戰 維琪法國海軍在泰法戰爭中擊敗泰國海軍。
利塔尼河戰役 澳洲軍隊橫渡利塔尼河,與維琪法國展開敘黎戰役。
大馬士革戰役 盟軍從維琪法國手中拿下大馬士革。
貝魯特戰役 盟軍奪取貝魯特,維琪法國放棄敘利亞與黎巴嫩。
克倫戰役 盟軍在克倫擊敗義大利,東非戰役中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馬塔潘角海戰 英國艦隊戰勝義大利艦隊。
丹麥海峽海戰 德國俾斯麥號戰艦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德國、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
希臘戰役 德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
克里特島戰役 德國傘兵奪下克里特島,但造成許多人員傷亡。
「巴巴羅薩」作戰斯摩棱斯克戰役
基輔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
德國入侵蘇聯。
暫時阻止德軍前進。
德國中央集團軍在莫斯科被擊退。
貢德爾戰役 盟軍在意屬東非戰勝義大利。
珍珠港事件 日本襲擊珍珠港,摧毀了幾乎整個美國太平洋艦隊。
第二次長沙會戰 日本第二次試圖攻下長沙,依然失敗。
日本入侵泰國 日本成功入侵並佔領泰國。
香港保衛戰 日本攻下英國殖民地香港。
關島戰役 日本攻下美國領土關島。
威克島戰役 日軍攻佔威克島。
馬來亞戰役 日本成功入侵並佔領馬來亞。
新加坡戰役 日本拿下新加坡。
1942[編輯]
望加錫海峽海戰 日本空軍襲擊美荷護航艦隊。
Dražgoše戰役 斯洛維尼亞與德國佔領軍的第一次直接交戰。
爪哇海海戰 日軍消滅一個盟軍分遣艦隊。
巴東海峽海戰 日軍在夜戰中擊敗擁有數量優勢的盟軍。
爪哇戰役 日軍侵略爪哇島。
印度洋突襲 又稱錫蘭海戰,盟軍兵力和船艦遭到嚴重損失。
聖誕島戰役 日本在沒有受到任何抵抗下佔領聖誕島。
科雷希多島戰役 菲律賓敗給日本。
日本佔領緬甸 緬甸敗給日本。
Nanos戰役 800名義軍包圍50名斯洛維尼亞游擊隊員。
珊瑚海海戰 第一場航空母艦對航空母艦的戰役。日本戰術性勝利,但戰略性失敗。
比爾哈凱姆戰役 自由法國第一旅為盟軍爭取了足夠的時間去阻止德軍突破蘇伊士運河。
中途島海戰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一場關鍵海戰。日本失去了四艘航空母艦。
PQ-17船隊 擁有27艘船隻的船隊在6月17日離開冰島,准備前往摩爾曼斯克。有10艘在7月5日抵達。
阿留申群島戰役 日本為了掩蓋海軍艦隊在中途島所設下的陷阱,入侵並佔領阿留申群島的兩座島。
攻擊雪梨港 日本小型潛艇攻擊雪梨港。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 英國第八軍團阻止了隆美爾入侵埃及。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蒙哥馬利所率領的第八軍團將隆美爾逐出埃及。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德軍包圍了八個月後勝利。
長沙會戰 中國宣稱勝利。
科科達小徑戰役 澳洲減緩日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攻勢,造成日本進度遲緩及損耗,最後退兵。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盟軍開始在索羅門群島行動。
薩沃島海戰 日軍擊沉四艘美軍巡洋艦。
迪耶普戰役 盟軍作戰代號「五十年節行動」(Operation Jubilee),突襲德軍佔領的法國迪耶普港。盟軍在戰術上失敗,不過將這次所得到的經驗用在之後的突襲行動。
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被弗里德里希·保盧斯所率領的德國陸軍第6軍團包圍,但從11月23日起,第6軍團被蘇聯包圍並殲滅。這是史上最血腥的一場戰役,約有180萬人喪生。
東索羅門海戰 日本航空母艦「龍驤」被擊沉。
米爾恩灣戰役 日本第一次登陸戰失敗。
埃斯佩蘭斯角海戰 瓜達康納爾島附近。
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瓜達康納爾島附近,美國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被擊沉。
火炬行動 盟軍登陸北非,成功在阿爾及爾發動政變,阻止了維琪法國的攻勢。
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 美國擊敗日本,轉戾點。
塔薩法隆加海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海域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蘇聯試圖收復卡爾可夫。
第三次長沙會戰 中國抗日戰爭
馬達加斯加戰役 盟軍從維琪法國手中拿下馬達加斯加。
1943[編輯]
Osankarica戰役 超過200名德軍屠殺69名男女,19名德軍喪生及31名德軍受傷。
倫內爾島海戰 日軍轟炸機擊沉一艘巡洋艦。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盟軍攻佔瓜達爾卡納爾島。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德軍再度攻下卡爾可夫。
凱賽林隘口戰役 美國與德國裝甲部隊在突尼西亞交戰。
內雷特瓦河戰役 德國陸軍進攻南波斯尼亞區,包圍並殲滅了當地的南斯拉夫共產游擊隊。在這場戰役幫助德軍的有義大利王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烏斯塔沙和南斯拉夫祖國軍。游擊隊損失慘重,但仍奮力突破包圍。
科曼多爾群島海戰 美國與日本在白令海的海戰。
俾斯麥海海戰 美軍擊沉日軍運輸艦。
華沙猶太區起義 5,000名猶太人與2,000名德國人喪生,猶太人遭到監禁。
蘇積斯卡河戰役 德軍再度與義大利王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和哥薩克包圍南波斯尼亞區的南斯拉夫共產游擊隊。游擊隊再度逃脫。
Castle Turjak戰役
庫斯克會戰 德軍從奧廖爾與別爾哥羅德攻擊庫斯克突出部,最後俄軍擊退德軍。可以說是史上最大一場坦克戰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 盟軍打敗義軍及德軍,拿下西西里島。
盟軍入侵義大利 在卡拉布里亞、塔蘭托和薩萊諾登陸。
十二群島戰役科斯島戰役
萊羅斯島戰役
盟軍與德軍爭奪十二群島。
德軍為佔領科斯島而發動的兩棲及空降行動。
德軍為佔領萊羅斯島而發動的兩棲及空降行動。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蘇聯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攻擊850,000名德軍,使德軍遭受嚴重損傷。
基輔戰役 (1943年) 蘇聯收復基輔。
施韋因富特-雷根斯堡任務 1943 8月17日 盟軍出動376架B-17與268架P-47,分別攻打這兩地。
施韋因富特空襲 1943 10月14日 德國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軍的一場重要的空戰,又稱「黑色星期四」,出動291架B-17。
塔拉瓦戰役 美軍第一次在太平洋發動大型的兩棲登陸作戰。
馬金戰役 美軍奪下馬金環礁。
伯恩哈特防線戰役 美國陸軍第5軍團付出了16,000人的傷亡代價,才通過米格納諾隘口到達卡西諾的防禦工事。
1944[編輯]
奇斯特納戰役 鵝卵石行動的一部分,美國陸軍游騎兵第一、第三和第四營試圖攻佔奇斯特納鎮。
蒙特卡西諾戰役 歷經四次戰斗後,盟軍終於防線突破,朝羅馬前進。
瓜加林戰役 美軍攻擊瓜加林島及羅伊納姆爾島。
Battle of the Admin Box 日軍向盟軍反擊。
埃尼威托克戰役 美日雙方在埃尼威托克環礁交戰。
英帕爾戰役與科西瑪戰役 日軍入侵印度失敗,損失慘重。
跳馬行動 德軍試圖用空降部隊俘虜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諾曼底戰役 盟軍入侵北法(大君主作戰),雙方從瑟堡到卡昂激烈交戰,德軍在法萊茲遭到包圍而被殲滅。
塞班島戰役 戰斗發生在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大多數日軍陣亡。
關島戰役 (1944) 美軍奪回關島。
天寧島戰役 美軍攻佔天寧島。
巴格拉基昂行動 蘇聯的攻勢殲滅了德國在東線的中央集團軍。
菲律賓海海戰 航空母艦的大型戰斗,美軍損失了123架飛機,摧毀3艘日軍航母600架飛機。
Battle of Fontenay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芬蘭阻擋了蘇聯攻勢。
華沙起義 20,000名波蘭人對抗55,000名德意志國防軍和黨衛隊。城市超過90%被摧毀,250,000人員傷亡。
龍騎兵行動 盟軍入侵南法。
德布勒森戰役 蘇聯在匈牙利獲得土地,但德國與匈牙利在雙方損失相當時撤退。
進攻哥德防線 英國陸軍第8軍團和美國陸軍第5軍團試圖攻入北義平原失敗。
阿納姆戰役 市場花園行動中的大型戰役。盟軍無法越過萊茵河。英國第1空降師被滅。
貝里琉戰役 爭奪西太平洋一座小型機場的一場戰斗。
亞琛戰役 亞琛是二戰期間第一個被盟軍入侵的德國大城。
斯海爾德河爭奪戰 加拿大獲得決定性勝利,解決了盟軍的後勤問題,安特衛普港讓補給能直接前往前線。
十字架山丘戰役 第18步兵團,美國第1步兵師拿下十字架山丘,一個包圍亞琛的重要據點。巴比·E·布朗獲頒榮譽勛章。
安加爾戰役 美軍攻佔帛琉的一座島嶼。
赫根森林戰役 德軍頑強抵抗,造成美國陸軍驚人的傷亡。
雷伊泰島戰役 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攻佔雷伊泰島。
萊特灣海戰 史上最大的一場海空作戰。
皇後行動 英美兩國在亞琛和魯爾河間的在聯合作戰。
突出部之役 德軍在阿登反擊。安東尼·麥考利夫將軍在巴斯托涅時,對於德軍要求勸降,只回答「Nuts!」。
布達佩斯戰役 蘇聯包圍並攻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1945[編輯]
大象行動 盟軍攻打德軍橋頭堡 - 荷蘭的 Kapelsche Veer。
卡巴那圖營救 美國陸軍游騎兵營救被囚禁在巴丹和科雷希多島日軍拘留營的戰俘。
巴丹半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收復巴丹半島。
馬尼拉戰役 美國、菲律賓、日本展開長達一個月的激戰,城市幾乎全毀。約有100,000平民喪生。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是日軍手中奪回島嶼。
洛斯巴諾斯營救 美國空軍特遣隊自日軍手中營救超過2000名戰俘及平民。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陸軍第八軍與菲律賓軍重新奪回南菲律賓。
大學行動 134 Allied gliders land troops in Weisel.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國陸軍第八軍與菲律賓軍重新奪回菲律賓中部島嶼。
密鐵拉與曼德勒戰役 在緬甸中部的一場決定性戰役。
硫磺島戰役 一個月後,美軍攻下日本重要的近海島嶼。
豫西鄂北會戰 日本控制空軍基地。
哈爾伯戰役 柏林戰役的一部份。
柏林戰役 蘇聯包圍並攻佔德國首都,希特勒自殺。
第里雅斯特戰役 英軍與南斯拉夫攻下第里雅斯特。
塔拉根島戰役 婆羅洲戰役的一部份。
波加那戰役 歐洲在二戰的最後一場戰役。
湘西會戰 中國獲得勝利。
沖繩島戰役 美國拿下沖繩島,造成雙方大量傷亡。
北婆羅洲戰役 澳軍在二戰最後階段於太平洋上的一場勝利。
巴厘巴板戰役 盟軍戰勝日本。
八月風暴行動 蘇聯解放滿州。
㈦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的戰爭評價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規模空降戰役之一。德軍攻佔克里特島後,其東南歐陸上交通線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控制了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航線,並使英國喪失了一個地中海內最重要的據點。此次戰役基本上達到了目的。戰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德國空軍起了決定性作用,使英國地中海艦隊遭受重大損失。克里特島抗登陸戰役之所以失敗,尚有下列因素;英軍統帥部不相信德軍藉助空降兵能攻佔如此巨大的海島;守島部隊沒有飛機,也缺少必要數量的坦克、火炮和其他武器裝備。奪占克里特島之戰顯示了空降兵作戰能力的增長。同時事實證明,實施這樣的戰役,如不與其他軍種協同,勢必遭到重大損失。因此,奪占該島之後,德軍統帥部再未敢實施類似的大規模空降戰役。
在整個克里特島空降戰役中,德軍的戰略是成功的,攻佔了克里特島有多個戰略意義,不但在地中海東部地區有了一個重要的空軍和海軍基地,而且能牽制南面北非英軍軍事力量,向東面對中東地區存在著進攻的可能,使得盟軍十分擔心德國和日本的連接,而最重要的是對德國入侵蘇聯排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從戰術上來講,這次戰役卻是失敗的。在12天的空降作戰中,雖然英軍損失15743人,其中亡1742人,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其他艦艇29艘被擊沉,包括航空母艦在內10餘艘軍艦受重創,希軍1.4萬人被全殲,但是德軍損失了1.4萬的空降精英部隊和170餘架運輸機,這對於德國的空降部隊是毀滅性的,這在德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包括希特勒和德國空降兵創始人斯圖登特在內的國防統帥部對於空降部隊在戰爭中的作用產生了懷疑,導致德軍在以後的各種戰役中都沒有大規模地使用過空降兵。
一、單兵種為主力的戰役是不可取的
在這次戰役中,雖然有德國的空軍和海軍力量作為支援,但主要的地面進攻是由空降部隊進行的,空降部隊由於在地面作戰中沒有重武器而損傷慘重,1944年盟軍發動的代號為市場花園計劃的作戰行動在實際進行中與德國人在克里特島戰役的做法如出一轍,盡管這次戰役的空襲程度和空降規模都比德軍在克里特島的行動大得多,結果卻比德軍在克里特島戰役的損失慘重的更為慘重,而且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第聶伯河空降戰役中,蘇軍由空降兵第1、3、5旅臨時組成的1個軍,在第聶伯河右岸布克林彎曲部奪取利波維羅格、馬克多內、尚德拉、斯捷潘齊、卡涅夫等地域,並予以固守,但由於組織工作的混亂、沒有解決好與正面部隊的協同問題、得不到正面部隊的支援和配合等問題,導致第聶伯河空降戰役是一次嚴重失利的空降作戰。
二、空降作戰講究突然性、意外性
在德軍准備進攻克里特島時,英國方面也確定了德國的進攻可能,因為在戰略上克里特島對雙方都很重要,德國佔領的價值上面已經敘述過了,如果英國守住了克里特島,將在地中海有著很大的軍事打擊范圍,而且存在著反攻希臘的可能。然而,德國選擇了空降部隊作為主力,無論是突然性或意外性都無法達到,許多部隊在空中或者剛落地就遭到了猛烈的攻擊。
三、空降作戰盡可能不要分散空降
在克里特島空降戰役中,德國空降部隊多點空降,使得部隊無法組成強大的火力,在第一天一個機場都沒有奪下,使得山地步兵第5師不能及時運輸到前線,以支援空降部隊。其實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應當集中1-2個機場進行突擊,一旦第一天就奪得機場,後援部隊就能立刻派往前線。多點進攻若遇到頑強抵抗,不但無法完成目標,而且有被包圍消滅的可能。
四、對空降作戰不應失去信心
在戰爭中有失敗或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此來否決一個兵種的作用是可悲的。德國最高統帥部在克里特島空降戰後幾乎沒有怎麼使用過空降戰術,這很令人沮喪。本來對於馬爾他島,德軍可以用空降部隊結合其他部隊進行攻堅戰,只要計劃完整,空降部隊也能發揮他們的作用,但被希特勒否決。任何兵種都有他們各自的特點和長處,合理的分配運用才是打開勝利之門的鑰匙。
克里特島之戰繼續了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德軍為此也付出了1/4強的傷亡。人員損失倒不是最可怕的,真正致命的是這次戰斗讓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徹底失去了使用傘兵作戰的信心,在此之後的兩年多時間,這支魔鬼部隊就淪落到與普通步兵為伍的尷尬境地。1943年之後德國傘兵在義大利戰場和西線製造了多次表現不俗的防禦戰。1944年斯科爾茨率領傘兵解救墨索里尼和1944年5月黨衛軍500傘兵營突襲鐵托的「騎士行動」(Knigth『s Move,也有譯為「跳馬行動」,似乎是國際象棋中的術語)兩次行動大概就是他們最後的閃耀,但這些只是帶有特種戰性質小規模傘降作戰,與克里特島的壯觀根本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即便有種種不利,但縱觀克里特之戰,德軍的表現仍是可圈可點的。20日開戰之初形勢對德軍就已極為不利,許多空降點都遭到了預料之外猛烈地面防空火力以及頑強的抵抗,計劃中的智取完全變成了強攻,這和德國空降部隊在此之前的作戰性質完全是不同的。同時中部大隊指揮官尚未到達克里特島就因事故墜機身亡。但部隊仍然在堅持按計劃作戰,利用手中彈葯並不充沛的輕武器對抗嚴陣以待的英軍,這是和前線替補指揮官的出色表現有很大關系的。同時,作戰部隊出色的戰術素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很重要的。
負責空運的部分運輸部隊顯然缺乏組織大規模空運的經驗(在當時的技術情況下德軍的表現還是相對最好的),空中輸送部隊的混亂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進攻的難度。德國戰斗機航程短的劣勢在這次戰斗再次暴露無遺,以至於無法為登陸部隊提供全程的空中支援,只好依靠提高出動次數來稍作彌補。在空對海的作戰中,德空軍無疑掌握了絕對制空權,重創英國皇家海軍,但缺乏大型水面艦艇配合鞏固戰果,德國空軍只要一從天上離開,運輸船隊就必須冒著被皇家海軍發現的危險,小心翼翼地「苟且偷生」。
反觀英軍,憑借高效的情報機構,在開戰之前就已充分掌握德軍作戰意圖,並作了針對性的部署,這在後來的戰斗中的確給進攻一方造成了很大麻煩。英軍作為布設陣地的大師和偽裝的行家裡手,在克里特島防禦陣地的布設也頗有看頭,陣地不僅設置巧妙,火力搭配合理,出色的偽裝隱藏了自身實力,同時還成功欺騙了德國偵察機,直到德國傘兵降落在克利特島,才發現自己已深陷重圍。
和上述的優勢相比,英軍的作戰能力就絲毫沒有值得誇耀的地方,守島部隊共42640名士兵,即使除去士氣低落的10258名希臘士兵不算,也還有32382名英軍,這還不算開戰後陸續支援的部隊。與其對陣的德軍只有22000人,而且沒有坦克等重武器。在這種優勢,英軍只會消極防守,躲在陣地里坐等德軍進攻。只有22日英軍在伊拉科林地區發動了稍微像樣的一次反擊,結果也僅僅是將德軍中部大隊從此處切斷,而且被切分的中部大隊後來仍在堅持戰斗,即使是力量稍弱地段的德軍也堅守住了陣地。而在這之前,德軍還未站穩腳跟的時候,英軍沒有趁勢發動反擊則是最大的失誤。馬利姆機場的失守是克里特島之戰的轉折點,守備部隊在失去聯絡後,指揮官安德魯中校的意志就開始發生動搖,最後在當晚就放棄了陣地。另外,英軍的通訊指揮系統也是一個明顯的弱點,弗萊博格得到107高地失守的消息時馬利姆機場的局勢都已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
還要提到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建設墨守成規,作戰思想大大落後,對航母的重視不夠,在記憶里整個二戰中皇家海軍成功使用航母的戰例,也只有坎寧安指揮的奇襲塔蘭託了。克利特島之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參戰的海上艦隊大中型水面艦共計四十餘艘,而航母卻只有「可畏」號一艘,而且只有4架飛機可以隨時升空!作用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如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英軍雖徒有強大的艦隊,但遇到德國空軍的凌厲攻勢,也只有做「沉默羔羊」了。不過皇家海軍的組織能力還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從敦克爾克、希臘,再到這次的克利特島,總會有大量部隊能從海上撤出,為以後的戰斗留下了寶貴的有生力量,不管怎樣這也讓英國人在每次失敗後都有小小的安慰。
在未來的戰斗中空降部隊仍然是一支可怕的新生力量,但使用問題還是最關鍵的。在重要地區猝不及防地部署傘降部隊可以大大減少作戰難度,但若把一場較大規模的戰斗全部交給空降部隊來完成,一是難以保證突然性,二是對空中運輸和組織能力要求嚴格,即便是獲勝仍會造成重大損失,因為這時拿輕裝部隊去對付敵方全員裝備的地面部隊。後來盟軍在「諾曼底戰役」中使用傘兵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進攻前事先多次使用欺騙手段直到徹底麻痹德軍,實施空降時形成突襲之勢,部隊投放較為准確,而且作戰時間很短,沒有出現克里特島上的長期拉鋸戰,最重要的是英美傘兵的任務是策應次日的登陸部隊,而不是去最後出攻堅。再後來由蒙哥馬利策劃的「市場花園行動」其境遇和「克利特島之戰」在很多方面就有相似之處,戰役的成敗很大取決於空降部隊能否奪取預定目標並在地面部隊到達前堅守,但這些傘兵不幸地遇到在當地修整的德國的黨衛軍裝甲師,而且開戰當天德軍就繳獲到了盟軍的全部作戰計劃,進攻方最後以失敗告終實屬在所難免。
還要值得注意的是海軍、空軍調同作戰的重要性。一支沒有制空權的艦隊,縱然你的艦隊多麼強大,也同樣會葬身海底。同樣,單純依賴空中優勢,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取得局部優勢,而無法將局部優勢轉變為全面勝利。此戰中的德英空海大戰,德國空軍雖出色的取得了制空權,抑制了英國艦隊的晝間行動,但只要德國人的飛機一離開,皇家海軍仍然是海上的主人,德軍最終還是無法充分利用海上交通線大量運送援軍和重武器,大大地增加了取勝的難度。英國海軍雖損失慘重,但它的表現還是證明了它的存在意義,尤其是最後的成功撤出,可以說是此役中皇家海軍的唯一亮點。德軍雖強大,但它缺乏強大的海軍,是跛足巨人,成功彷彿一步之遙,但卻遙不可及。不久後的多線作戰註定了德軍從此將疲於奔命,難逃悲劇英雄的宿命。
奪取克里特島,到底能為德國的地中海戰場帶來什麼樣的戰略優勢呢?對此後世曾經有一個大膽的推想。
即在克里特島取勝後不久,隆美爾的非洲軍成功挫敗韋維爾的優勢進攻,地中海重要的深水港托布魯克得到穩固,昔蘭尼加也易手德軍。假設,德軍經過必要的修整,以克里特島為基地,繼續用同樣的戰術攻佔馬爾他島、塞普勒斯島。這時的克里特島、馬爾他島、塞普勒斯島一線就形成了一把貫穿地中海的利劍,直插英軍的地中海生命線。而隆美爾需要的補給則會源源不斷送到非洲,進而從海上直接威脅到埃及和西亞地區,同時隆美爾的非洲軍的攻勢,就可以輕易將英軍趕出地中海。土耳其和西亞的敘利亞、伊拉克的親德勢力就會順利掌權,從而脫離英國的控制。利用這種優勢,最後在西亞地區徹底戰勝英軍殘部將易如反掌,由此德國從波斯灣到北大西洋這一寬廣南翼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即便發動對蘇作戰,也可以從高加索地區呼應A集團軍群的攻勢,從南北兩線夾擊蘇軍。另外,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到黑海和從波斯灣經陸路到裏海這兩條海上運輸線還是蘇聯重要的海上交通線,也是未來的對蘇戰中蘇聯接受盟國運送物資的重要生命線,封鎖此路也是絞殺蘇聯的重要一招。
實現以上設想至少還需要在地中海投以重兵鏖戰一年才可實現,在此之後倘若再著手籌劃進攻蘇聯,斯大林即使再弱智也能看得出德國的下一步棋。繼續按上述設想推斷,德軍毫無突然性的進攻將會迎面遇到再次經過一年寶貴准備時間的蘇軍,德軍就算再加上外高加索的非洲軍,也難以取得超越歷史上蘇德戰爭的戰果。相反,德軍遲到的進攻甚至還會正中斯大林下懷,蘇聯將在成功瓦解德軍攻勢後,籍此戰爭借口實現策劃以久的進攻德國、染指歐洲的圖謀。
1940年德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已遠遠超過西方世界的任何一國,戰略變數極大,因此這也是德國對自己的未來最迷惘的一年。對英國作戰有些猶豫不決,直接進攻蘇聯又有兩線作戰之患。最後希特勒在這一年作出了最費解、也是最難以評判的選擇。當德國的戰爭陰錯陽差地進行到1941年,擺在德國面前的選擇實際就已很明晰。要麼是採取保守戰略,按照上文的構想繼續在北非和中東謀求發展直到最終壓制英帝國,最後在斯大林蘇聯的陰影下固守歐陸,如此一來第三帝國倒很有可能象古羅馬帝國或波斯帝國那樣維持下去。但這種設想是完全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的,而且也違背了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的某些初衷,因此這種設想太過於主觀,應該被排除;另外一個選擇就是沿著1940年所作的戰略偽裝,繼續按計劃進攻蘇聯。閃擊巴爾干實際上是穩固南翼、偽裝攻蘇兵力調度的一石二鳥之計,而克里特島則是為未來的戰爭所作的伏筆,純屬以退為進的權宜之計。因此對於克里特島後來的使用問題,後世對希特勒的指責完全是沒有理由的。
1943年7月17日,希特勒在克里特之戰的授勛招待會上,曾對斯圖登特說:「克里特之戰證明傘兵時代已經結束。傘兵是一支完全依賴突然性的兵種,但現在這個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存在。」希特勒這個悲觀的判斷就將德國傘兵打入冷宮,斷送了這種全新的戰法在德軍的繼續發展,對此希特勒確有難以推卸的責任,而這實際上才是克里特島之戰對德軍造成的最直接的損失。美國作為這場戰斗最冷靜的旁觀者,實際上它們從這次作戰中的得到啟示也是最大的。美國駐埃及武官邦那·費勒斯少校在他那篇關於克里特島之戰著名的報告的開頭,用最美妙的描寫為德軍的克里特島之戰作了完美的總結。
「戲劇性的克里特作戰,譜寫了一首戰爭的史詩。作戰思想大膽新奇,具有很高的想像力。部隊從中歐出發,准確地開進了漏斗型的希臘。在這里,他們改變形式,協調力量,插上了翅膀。這次作戰具有音樂大師般的音調、旋律、和聲,五月二十日和隨後的幾天里,這支力量飛過天空。其戰斗部隊以雷鳴般的漸強音沖入克里特上空遮蓋了一切。空降部隊通過空中得到供給和支援的情況下,在敵人面前著陸並將其打敗,這還是歷史上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