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觀後感
珍珠港一戰慘絕人寰;珊瑚海一役損兵折將;紐倫堡一仗淚灑長空.從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不禁向各國宣戰至1945年9月2日官方宣布大戰結束.在這一期間,有多少黎民蒼生的痛苦呻吟聲,有多少戰地將士們的哀怨聲?可是,他們每天都在祈禱:讓世界和平吧! 大戰伊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聯合起來一心想要侵犯別國的領土,但是,許多愛國的熱血青年當然不會甘心,他們萬眾一心,頑強地抵抗侵略軍,於是,反法西斯大戰拉開了序幕. 正當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報社為了讓民眾清楚地獲悉前線的消息,他們奮起直追,配了幾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記者去前線采訪,可以想像,這是一項多麼艱巨的任務啊! 美國有三十四位記者,在前線采訪時犧牲.1942年10月8日,紐約時報的拜倫·道爾頓,在新幾內亞登陸時捐軀;恩尼·派爾,一位謙遜,聲音柔和,個子雖小卻有著巨人般勇氣的記者,曾隨軍參與從北非到日本附近島嶼的歷次戰斗,1945年4月18日,正當奮戰的美軍攻克二十六平方公里的伊江島時,被日軍一發機關槍子彈擊中左太陽穴而喪生. 在這次大戰中,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得到前線真實的,冷靜的,客觀的新聞報道.為了這一需求,於是,第一流的新聞人員就真實地寫出了這些報道中的傑作.他們在散病坑裡,防空洞里,作戰中的戰艦內或甲板上,在空戰中飛機的局促座艙中,在戰場上,在樹籬下,在了無遮蔽的田野中,在飽經破壞的城市內……寫出這些報道.他們除了透露天下的大事,也報道了很多細枝末節和奇聞怪談.他們在百萬字句中提煉,捕捉住二十世紀大戰的戲劇與悲愴. 在二次大戰中,沉船,毀車,無戰斗品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是什麼力量促使戰士們堅持不懈地打完全程呢?因為他們知道,為了世界和平,犧牲再多也在所不辭. 和平,和平,這簡短的兩個字,是和善的,能使國民拋頭顱,灑熱血,保家為國.但同時有時殘酷的,因為它能讓所有的愛國青年背井離鄉,上前線,能讓無數的家庭分散.所以,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世上不要再發生紛爭了.
❷ 急求一戰或二戰觀後感!!!
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周年時,人們常用的一個假設就是,在紀念這些往事的同時,一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清現在,二來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未來的啟示。
60年前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毫無疑問地屬於這樣的歷史事件。簡單地說,紀念二戰,可以讓人們知道人類可能瘋狂可能殘忍,也讓人們理解:暴政、侵略最終會被正義的力量打敗。此外,人們還可以感受到現在的相對和平局面非常寶貴。
二戰結束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之一。說它是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不僅因為它離我們時間並不久遠,很多親歷這場戰爭的老兵依然能親身參加活動講述故事,讓人們對歷史教訓有更直觀的感受,還因為正是二戰的結束,才產生了很多今天仍然有效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而二戰以後由於意識形態之爭而產生的冷戰,也是人類歷史上重要一頁,對當今世界的走向也有一定啟示意義。
在這次規模盛大的紀念活動中,除了二戰親歷者的講述和普通民眾的鮮花與哀悼,幾十個國家首腦還要聚集在一起,談及法西斯的殘暴,談及歐洲猶太人的血淚,還有全人類在法西斯的殘暴面前團結起來的可貴場景。這些首腦和來自各個領域的人物也還要談及殘酷的二戰如何催生了人們的合作,如何催生了聯合國,如何在戰後重建中進行經濟合作,如何讓德國這樣的國家洗心革面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
當然,在共同談論這些具體的話題之外,來自一些不同國家的元首還可以對二戰結束做出不同方面的強調:發動戰爭的國家是強調吸取教訓,表達和平決心;一些西方國家則強調這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而諸多飽受侵略的國家則更把它看成是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勝利。
比如,美國總統布希在去莫斯科參加紀念活動的途中,就一直在談自由的力量,並且不時地把自由概念和他自己政府的行為緊密掛鉤;不僅少談二戰多談伊拉克選舉,而且不顧俄羅斯情緒堅持要去拉脫維亞和喬治亞訪問。而俄羅斯則一心強調這是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解放了很多處在納粹鐵蹄下的歐洲國家。
實際上,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既是自由對暴政的勝利,也是被侵略民族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戰爭的勝利。但不同的國家做出不同的片面強調,無非是要利用歷史事件,提高自己的歷史地位,並為目前的政治利益服務。而在這些片面分歧中,我們已經能隱隱看到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宣傳和冷戰思維的復活。
因此,這種片面解釋提醒人們,在慶祝反抗法西斯政權發動侵略戰爭、反思戰爭根源和行為、避免悲劇再發生的同時,也要避免片面理解戰爭,利用60年前戰爭的勝利走私自己的意識形態,從而導致新的冷戰產生。
目前,紀念歐洲反法西斯勝利日已經拉開帷幕,八月份還將隆重紀念亞太戰場反日本法西斯的勝利。在這些重大的紀念活動中,在反思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暴行,慶祝反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候,人們還不應該忽視,二戰結束之日,正是冷戰開始之時。只有各國全面看待戰爭,放棄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冷戰思維,世界才能真正從慶祝活動中吸取教訓,彼此合作對付世界面臨的恐怖主義、局部戰爭、環境污染等新問題
❸ 二戰觀後感100字,謝謝啦~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作者李德·
哈特用極其嚴謹的筆墨描繪出二戰的壯
觀景象。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裝備上的較量,
指揮官和部隊的素
質,
作戰雙方的經濟實力等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但軸心國家節節敗退的關
鍵原因卻是資源匱乏。換句話說,經濟資源發達誰就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德國經一戰磨礪已元氣大傷,又受《凡爾賽條約》制約,盡管希特勒步入仕
途後高度重視重振軍備,
軍事及經濟實力短時間內長足發展,
但想要趕超歐洲列
強,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內湖,拉鋸戰肯定吃不消,若是將戰爭打成了持久戰,
必敗無疑。
另一方面是德國本土並未發現油田,
只能依靠戰前的儲備亦或是從侵
略國獲取石油(羅馬尼亞)
;德軍依靠裝甲部隊的突擊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
油量補給跟不上,坦克喪失其機動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須速戰速決。希特勒拉
攏它在亞歐大陸上最強的敵人——蘇聯,也不無道理。
同盟國則恰恰相反,
它們擁有比德軍更強大的裝甲部隊及兵力:
大名鼎鼎的
「日不落帝國」
英國,
從所屬殖民地搜刮大量財產,
幾百年的沉澱使其具有雄厚
的經濟實力。英倫三島雖同為島國,但當時掌握著制海權。
英國和法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也應有所警覺。
但此時它們做的既沒有奇襲德
國,
也沒有對德國作鉗形包圍,
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陣地上無所事事。
這也為後
期英法聯軍重大傷亡埋下伏筆。
喪失了消滅德軍主力的大好時機。
同盟國是依靠
長時間封鎖軸心國資源使其兵糧寸斷達到戰勝的目的
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的原因很簡單,
原先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出其不意的閃電
戰已被戰線過長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則是經濟停滯、
資源日漸稀缺。
日本襲擊美
國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更使得同盟國加入了一個強大的盟友。
最終美國在日本投
下的原子彈宣告著二戰即將結束。
戰後蘇聯與美國相繼崛起,但戰勝國英國呢?或許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
案,
英國為這兩次戰爭付出了太多太多。
戰爭機器滾滾向前,
縱使英國打贏了兩
次世界大戰,
但前進的代價卻是英國消耗數百年的積蓄換來的,
戰爭後的大不列
顛一片寂靜。
❹ 一戰電影觀後感
結合當前我們的現狀,個人感慨最深的有三點:1、隊伍要有血性。沒有血性的隊伍是沒有前途的。沒有血性,自然也就沒有不怕困難、沒有勇往直前、更沒有堅守陣地直至流血犧牲。2、前攻是最好的防守。敵強我弱時,只有前攻才是扭轉戰局的關鍵戰術。一味的防守只能讓對手蠶食戰術頻頻得手,而將自身置之案上,任由宰割。3、希望總在絕望中。越是感到困難重重、陷入絕望之時,越是需要冷靜面對,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出奇制勝。
我是懷著深深的敬意、景仰以及敬畏之心看完百團大戰這部電影。百團大戰是抗戰初期中國八路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當時中國八路軍在及其艱苦的環境下克服一切困難,步步為營打下的一場振奮人心的戰爭,同事也讓我聯想到在現實生活工作當中不也是有著種種「困境」,但是只要我們抱著必勝信心,不管路有多險,困難多大,阻礙多高,只要把基礎做好,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能夠攀上自己人生的一個個高峰。
9月1日在公司的組織下,觀看了《百團大戰》。戰爭的殘酷和八路軍的英勇奮戰給了我深深的啟發。
日軍的「囚籠戰術」和我軍的英明破局,也正如我們在市場競爭中和競爭品牌的搶占市場的格鬥。市場競爭的激烈也要求我們有彭總司令的英明決策及果斷行動。同樣也要求我們要像八路軍一樣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高效的執行力。電影告訴我們在市場競爭中我們要不斷的根據市場變化,對市場策略進行調整。並要向八路軍部隊一樣有高效的執行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市場經營成銅牆鐵壁。
通過這次百團大戰的了解,我知道了這次的戰爭不僅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的隊伍還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本次采訪,我覺得從身邊的人中了解歷史是一件很輕松愉快的事,在長輩的口中探尋那中國發展的腳步,得知先烈們的非凡事跡。從他們的講述中,我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很感興趣,總的來說,他們就像在述說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就像身臨其境一般。我知道了很多關於百團大戰的信息,這對我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❺ 幫我找篇關於戰爭電影的讀後感。 100到200差不多。 幫我找點經典點的。 一戰二戰的、
觀《太行山上》有感
上個星期四,學校組織了團員觀看了影片,因為是要看抗戰60年的影片,所以我認為會很無聊。但是在看完之後,我大有感觸。我們所看的影片叫《太行山上》,寫了抗戰時期八路軍和國民黨一起保衛太原的一段英勇事跡。當時戰火如荼,八路軍和國民黨同時反日,力保山西省。朱德總司令命令林彪率領一個師團在平型關攔住了日軍,打伏擊戰。而國民黨的軍隊就在側翼攔住日軍的退路。在發動前一天晚上下了暴雨,使山上發生了泥石流。使得八路軍的人死傷了。但是,這絲毫沒有阻擋他們的決心與去路。在第二天,在林彪的率領下,成功殲滅日軍1000多人。由於國民黨的軍隊貪生怕死,沒有攔住日軍的去路,使得日軍逃走了。八路軍打出了漂亮的第一仗。但是因為敵強我弱,國民黨實力弱、又苟且偷生於日軍於共產黨之間,太原很快就失守了。朱德帶領八路軍的1個師團逃到了臨汾。讓另一個旅長帶領2個師團在後面攔截日軍。幾天後,朱德和旅長順利在林分會合。日軍想乘機包圍臨汾將他們一網打盡,還在這關鍵時刻將共產黨交流的電台密碼破解了,可以隨時竊聽共產黨的對話。想不到八路軍依靠機智與勇敢成功的逃到太行山上,就這樣,太行山上的戰役開始了…… 太行山上的戰役驚心動魄,事跡感人。「獨臂將軍」單刀傷戰場殺敵;在電台密碼被破解之後,幾個師長又憑借他們的機智,通過明語(俄語)來交流,使得日軍不能正確得知共產黨的消息……從這些事跡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朱德領導的八路軍的英勇善戰、頑強殺敵,奮不顧身的精神。他們雖然人少,但是他們靠著人民群眾的力量,將日本帝國主義不敗的歷史破滅了。他們的團結,讓我切身感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我也想到了我們班級現在的狀況,就是因為男女生不團結,大家都很散漫,所以才會有點傾倒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團結一心,將班級建設好。言歸正傳,八路軍勇敢的沖在最前線,與敵人拼搏、廝殺、甚至是肉搏戰。他們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槍沒了用刺刀,刺刀沒了就赤身上戰場。許多八路軍在搏殺時都與日軍糾纏到了一起,拉都拉不開。。。可想而知,八路軍在多麼分離拼搏啊。八路軍,用鮮血換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❻ 二戰時期電影的看後感
(最後的橋)這是一部讓人反思的戰爭電影.當德國父輩們從輝惶走到沒落的時候,這七八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了報護祖國而進行的戰斗.影片中最讓人感動的是裝滿受傷德國士兵的戰車從孩子們身邊路過,我們可以想到德國父輩們都不能打贏的戰爭,這群孩子又能幹什摸了. (從海底出擊)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德國海軍.從一戰潛艇到二戰潛艇的發展,才知道德國潛艇真是一等貨.盡管比不上美國和日本的韓空母艦,但德國人的軍事素質卻比美國日本英國要高的多.影片反應了德國人極傲慢,自負,外冷內熱,勇敢,嚴肅,勤奮的精神品質. (帝國的毀滅)真實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為,希特勒是人!他並非地獄魔王派到人間來搗亂的使者,而是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演化而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希特勒……現實中的惡魔往往並非面目猙獰、形象猥瑣的,相反他們常常是外表漂亮,穿著得體,舉止很有教養,周圍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個好人,但他們正是窮凶極惡的罪犯。親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說「平民的性命無關緊要」、溫柔的母親把毒葯塞進孩子們的口中、和藹的父親拉開手榴彈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會使一個人變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權力和武力,就會帶來滅頂之災,這種例子太多了。禽獸固然可怕,可衣冠禽獸更可怕。希特勒離我們真的很遙遠嗎?) (中途島之戰)雖然日本的地位和戰績,人員素質還遠遠比不上德國,但他門擁有強大的海軍,影片中可一看到那些日本自殺飛機,那種被激起的武士道靜神.那些從韓空母艦起飛的一排排日本戰斗機.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戰術確實敵不過美軍.美國的後勤保章強,10天就能修好一`艘韓母. (鋼鐵師團)影片中可以想到德國後期發動的阿登戰役,德國後期缺乏石油,連許多戰斗車和飛機無法發動.物資跟不上,許多德國軍官雖然知道戰役的艱難.但還是滿懷信心的去接受戰斗. 就這些了,上面是我一字一字的打上去的.手都麻了
❼ 歷史二戰電影觀後感,從歷史角度考慮,不少於300字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❽ 《一戰二戰經典戰役全紀錄》讀後感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治癒的創傷,身體的災難給予了那個時代,而心靈的創傷如遺傳一樣,時代相傳下去。所以對待歷史,我們要以求知者的身份來傾聽,來汲取教訓。
前些天看了《珍珠港》這部反應戰爭的影片。一般我們會慣用「欣賞」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電影,的確,電影是給人看的。但是對於這部影片(推而廣之所有反映戰爭的影片)我真的想不出用什麼來形容。在觀看的同時也揭開了人類的傷疤,就好像自己親身經歷戰爭災難一樣。彷彿自己是身處亂世的人,對戰爭的恐懼,對和平的期盼......讓我熔入歷史之中,那一刻歷史就像是滄桑老人,像我們講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對於珍珠港事件,是由日本帝國主義精心策劃的,美國方面未給與充分重視的侵襲戰爭。對於珍珠港基地的重要性和日本進攻的可能性,美國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以輕敵姿勢來對待這場無法規避的戰爭。結果這場戰爭幾乎是在美軍的睡夢中打響的,正猶如當頭一棒,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居安思危的潛危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須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問題上,毛主席態度鮮明的指出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不會過時。一種潛危險意識,就這樣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強大。正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增加民族凝聚力,國家榮譽感是每個人應承擔的責任,是每個人歷史使命之所在。在任何情況下,擁有這種信仰的國家將無往而不勝!國家的災難每個人都是實際的承擔著,國家與個人的命運是相連的,就如珍珠港事件傳到本土之後,美國各界紛紛動員,士兵,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前線,民族凝聚力,責任感油然而生。在去年的汶川地震時,我國軍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無不凸顯了新時期的民族精神,和責任感!
戰爭的爆發是利益沖突所導致的,在利益沖突不斷升級,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也是出於協調利益矛盾。正義戰爭的目的在於不再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出於自身的考慮發動了這場不義戰爭,是違歷史之潮流,人類之期望。所以窮兵黷武的極端分子下場,註定要自己埋葬自己!
二戰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階段性產物,以日本為首的法西斯千方百計的轉嫁國內經濟危機,以求對內欺騙鞏固統治,對外侵略擴大統治。戰爭成為他們「理想」的工具。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和平發展才能實現富強與尊重,「力可以的天下,而不可得民心",但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誰也不希望戰爭的爆發。當今世界正處於變革之中,在變化中充滿宇多不確定因素,其最終也不乏戰爭因素,但是時代的主流是求和平,謀發展,基於此應該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戰爭。縱觀歷史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唯一手段,許多戰爭反而適得其反。時下更為微妙的是協商解決利益的沖突。「在戰爭中能取得的,談判桌上也可以」和平應該成為人類之共同信仰!
雖然我們反對不義戰爭,但是我們可以犧牲一切可以犧牲的來維護,國家的榮譽,民族的尊嚴,就像美國人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後,美國人民開始了為自由而戰
正如前文所說的「戰爭的創傷是遺傳的」但是有好多人基因變異了,有的變異結果是隱瞞,有的淡化,更有甚者美化!「在對待歷史問題上,中國的態度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我們從來不認為歷史上的日本人能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要日本人民承擔,我們從不這樣認為」,朱鎔基的話不應該成為日本黨政忘卻歷史的資本,而應該是中日世代友好的根本。針對日本否認侵略,偷襲珍珠港,南京大屠殺......無疑是鐵的血證!
美國軍隊在收到命令之後,迅速集結,快速行動,體現了軍人的使命和天職。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建軍之路的有益探索。我軍是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靠這支鐵騎,歷盡艱難困苦終於建立了華族江山,彪炳千古。和平時期,這支雄獅為捍衛國家獨立與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了卓越功勛。新時期,新變化,中國軍隊更是彰顯了核心價值體系!
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的行程中,將是一個缺乏准備的思想准備de匆匆過客,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和平年代,回首那段滄桑歲月,使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歷史留下了許多。讓那些滄桑歲月來激勵我們向前吧!
評論 | 17 1
舉報| 2012-11-28 18:50熱心網友
看了被稱為是《泰坦尼克號》之戰爭版的《珍珠港》之後我真有再看一遍的沖動,盡管淚水還掛在腮邊。是的,珍珠港的確好看,不僅僅因為有美麗的女主角,帥氣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麗迷人的風景,還因為影片製作精細且手法較好,所以有看頭。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於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
❾ 觀看「一戰」「二戰"期間的電影,體會戰爭的災難性,寫一篇觀後感,字數500字左右。
寫個《戰馬》的觀後感吧,非常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