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愛情的電影有哪些
關於愛情的電影有:
1、《超時空同居》是由蘇倫執導、徐崢監制,雷佳音、佟麗婭領銜主演的奇幻愛情喜劇片[1]。該片於2018年5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來自2018年的失意女青年穀小焦與來自1999年的不得志男青年陸鳴,因時空重疊意外住在同一個房間,從而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有苦有甜的愛情故事。2019年4月28日,蘇倫憑借《超時空同居》榮獲第二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編劇。
2、《兩小無猜》是楊·塞謬爾執導的一部法國電影,吉約姆·卡內、瑪麗昂·歌迪亞、吉爾·勒盧什主演。影片於2003年9月17日在法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失去母親的小男孩朱利安遇見了新搬家來的波蘭小女孩蘇菲,從年少到成人,彼此相愛卻不敢說出來的愛情悲劇。
5、《你眼中的世界》是由喬斯·韋登編劇,布林·希爾導演,佐伊·卡贊,邁克爾·斯塔爾·大衛主演的一部歐美小清新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兩個美國大陸東西兩端完全沒有交集的陌生男女之間,不知為何被不可思議的力量聯系在一起共享視覺聽覺嗅覺的愛情故事。
❷ 20分跪求法國電影 【強我】
《放牛班的春天》
簡介: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蘭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 Mathieu,傑勒德·尊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Francois Berleand飾)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瘋狂約會美麗都》,我個人很喜歡的
簡介:這部法國影片洋溢著法式的想像力和幽默感,全片很少對白,憑借人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說故事,構圖線條簡單而生動,氣氛控制溫馨而充滿愉悅。片中的美麗都暗指好萊塢,那裡的拜金主義風氣盛行,三姐妹的歌唱表演很精彩,特別是她們利用生活物件來作樂器表演的片段更令人叫絕。
《聽見天堂》
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馬克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收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
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真摯動人的溫暖敘事,娓娓道出這則充滿夢想與勇氣的感人故事。
《巧克力男孩》
菲利斯和他的男朋友住在一起,雖然幸福美滿,但菲利斯知道,有一件事他一定要去完成:去馬賽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他決定辭去工作,暫別男友,一個人展開尋父之旅。但是,菲利斯給自己的挑戰還不僅止於此,他是艾滋病帶原者。然而,在這些看似嚴肅的前題之下,這趟旅程卻充滿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全片對白風趣平實,許多情境幾乎就是法國生活的寫照。或許同性戀的身份並不那麼重要,因為菲利斯的生活,以及他帶給人們的歡愉,完全沒有性別界限的。
《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殺手不太冷》(原題:Léon,美國上映片名:The Professional)是一部1994年的電影,由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編劇及執導,也是他首部往好萊塢發展拍攝的電影。由讓·雷諾、蓋瑞·歐德曼及娜塔莉·波特曼主演。本片主要拍攝地點是紐約。
《蝴蝶》
麗莎(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 飾),今年8歲,單親,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童稚的問題。鄰居的爺爺(米歇爾•塞羅 Michel Serrault 飾 ),兒子已經去世,脾氣古怪,有收集蝴蝶標本的癖好。一天,麗莎闖進了爺爺的密室,發現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標本。爺爺還說,他要到山上去採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麗莎大喜,要跟爺爺一起去探險,她多麼希望跟著爺爺去看滿天飛的蝴蝶。一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一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初吻》
《初吻》似乎是講述的青春期少女的煩惱,瑣碎的家庭的糾紛、少男少女之間的曖昧情感、善解人意的外曾祖母、同學之間的小問題等,然則真正的核心卻是少女成長的記錄,她是如何開始認識和學習愛和性的知識的。不羈的少女情懷,如詩如夢一般青澀和美麗,這一切又都欲言又止。
❸ 還有沒有類似於海蒂和爺爺這樣的電影畫面精緻,劇情溫馨。
麗莎今年8歲,單親,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童稚的問題。鄰居的爺爺兒子已經去世,脾氣古怪,有收集蝴蝶標本的癖好。一天,麗莎闖進了爺爺的密室,發現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標本。爺爺還說,他要到山上去採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麗莎大喜,要跟爺爺一起去探險,她多麼希望跟著爺爺去看滿天飛的蝴蝶。一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一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❹ 請問法國微電影《盲人調音師》 是有什麼寓意么
開頭的聲音是女主角的自殺,因為鄰居看到了調音師,女主角不會殺人,否則鄰居一定覺得蹊蹺,一定會報警,從片子也能看出鄰居本身就懷疑老太太,老太太應該發現了男主是假盲人,但鑒於殺了他也會暴露(再加上被音樂感動),老太太只能自殺。在這個社會,不停的偽裝才能活下去。男主角最後沒死,音樂到最後字幕都繼續彈奏著....導演卻告訴了我們整個人類的滅亡。
人人偽裝,能夠更好的活下去,卻也是墮落的開始。男主沒死,以後還可以以此為生,導演是想說明一個更大層面的悲劇,社會需要偽裝才能活下去,導演畫出了一副巨大的末日圖畫。
至於男主為什麼不反抗,其實不是入戲過深的問題,一開始門就被反鎖好幾下,反抗不一定成功,不如繼續偽裝。這也說明了,偽裝是不可避免的,偽裝是在這個社會最優化的選擇。
(4)法國電影盲人日記擴展閱讀
影片開始就大量採用特寫、近景鏡頭,但是還是基本表現出男主所處的環境,並且男主沒有穿衣服,我認為會有起到觸發觀眾好奇心的作用,並且使用特寫鏡頭不會對接下來的故事有劇透。
影片陳述方法多數使用男主心理旁白。開頭過後,心理旁白直接陳述在努力十五年以後鋼琴大賽失敗,從此男主被失敗所糾纏,可以知道男主的心理素質並不好。鏡頭切到餐廳,男主大口吃糖暗示男主貪欲大,而且是瞬間的快樂,並不長久。
影片除去片頭片尾大概在十分鍾左右,男主和老闆的談話佔到影片五分鍾,所以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大。男主說「人們認為失去會讓我們變的更感性」並且男主在工作時小費更多,人們更友善。當老闆反罵男主流氓時,男主說「自從音樂大賽以後我再也沒彈過鋼琴。」我認為是男主無法成為男主並且是在努力十五年以後,於是成為一個弱智來得到關愛和重視,並且是在極大的僥幸心理下完成的。
到了故事主線,老婦人剛開始不願意開門。男主還是用我是盲人來博取同情心,迫使老婦人開門。進門以後,老婦人至少鎖了三四道門鎖。背景音樂開始變化,暗示事情即將發生。男主在客廳滑倒,男主看到屍體,背景音樂更快。
在鋼琴邊上,老婦人明顯有個推的動作,男主自然坐在鋼琴上,這時給了老婦人臉一個特寫,帶有懷疑和不安,這時男主對屍體有個發呆過程。老婦人取下男主墨鏡,可能已經發現男主的隱形眼鏡。
然後開始男主的內心獨白,老婦人舉槍站在男主身後,最後三句「快點說點什麼吧?」把故事推向高潮,因為男主已經接近崩潰,只能無奈彈起鋼琴。影片在男主鋼琴聲中結束,結局在開頭已經陳述。
❺ 兒童必看十大勵志電影
兒童必看十大勵志電影:
1、《千與千尋》(日本)
在喜瑪拉雅山西北部的隱匿村莊,人民要在冬季前夕把鹽用犁牛運送到市集,換取穀物過冬。一般來說要花兩星期徒步跨山越嶺才能到達。天尼是得人敬重的老酋長,由於長子離奇死去,他接受不了事實便把責任推到年輕的卡馬身上,認為他想奪取村長之位。
他拒絕讓卡馬引牛到市集,但卡馬並不理會。結果老邁的天尼決定拚了命也要越過卡馬的隊伍,證明個人的資歷經驗。
❻ 有什麼電影適合三四年級孩子看的,要有教育意義的
《放牛班的春天》、《神奇玩具店》、《仙境之橋》、《聽見天堂》、《保姆麥克菲》、《小飛俠彼得潘》、《小鞋子》、《小孩不笨》(1,2部)、《當幸福來敲門》、《上學路上》
❼ 適合小學生看的經典電影有哪些
《木偶奇遇記》(美國)
電影通過皮諾曹的種種曲折、離奇的經歷,表現小木偶熱愛正義、痛恨邪惡、天真純潔的品質,教育兒童要敢於承擔責任,做一個誠實、愛學習、愛勞動,並能幫助父母的孩子。
《雪人》(英國)
作者採用彩色鉛筆,造成畫面朦朦朧朧的效果,令人有一種如真似幻的感覺,不知小男孩是在夢里,還是雪人真的從靜謐的冰雪世界中走出來了?傳奇的故事為孩子延伸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丁丁歷險記》(美國)
聞名世界的冒險家丁丁和他的寵物狗白雪,以冒險為主,輔以科學幻想的內容,內容幽默,同時倡導和平與正義,為孩子種下善良與勇氣的種子。
《小美人魚》(美國)
根據經典安徒生童話故事改編,本片是迪斯尼動畫再造巔峰之作,開創了迪斯尼動畫的第二黃金時代。
《沒頭腦和不高興》(中國)
有兩個孩子,一個叫「沒頭腦」,一個叫「不高興」。「沒頭腦」做起事來丟三落四,總要出些差錯。「不高興」總是別別扭扭,你要他往東,他偏往西。為幫他們改正缺點,暫時把他倆變成了大人……
《龍貓》(日本)
電影講述主人公小月在母親生病住院後,父親帶著她與四歲的妹妹小梅到鄉間居住。她們對那裡的環境都感到十分新奇,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獅子王》(美國)
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忠心的朋友的陪伴下,不但經歷了生命中最光榮的時刻,也遭遇了最艱難的挑戰,歷經生、死、愛、責任等生命中種種的考驗,最後終於登上了萬獸之王的寶座,也在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體驗出生命的真義。
《玩具總動員》(美國)
小主人擁有一屋的玩具。其中他最愛的是牛仔玩偶胡迪,胡迪因此成為眾玩具的「老大」。一天,小主人帶回了一個新的玩意:太空戰警巴斯光年。巴斯光年長相新奇,功能先進,令小主人愛不釋手,威脅到了胡迪的地位。胡迪千方百計要趕走巴斯,沒想到引發了一場驚險重重的冒險。
《小兵張嘎》(中國)
影片講述的是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嚮往成為革命英雄的熱情少年小嘎子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過程。
《小尼古拉》(法國)
講述了一個法國小學生妙趣橫生的生活。在故事中,小尼古拉和他的夥伴們,與形形色色的大人們展開了「角逐」:老師、督學、學監、校長、部長……一個個「權威」出現在孩子們面前,似乎有一千個應該變得規規矩矩的理由,但孩子們還是把一切「嚴肅」的場面變成了好玩的「游戲」。
《天堂回信》(中國)
五歲小孩晨晨因母親出國,把他托給爺爺照顧。爺孫倆發展出深厚的感情。無奈爺爺終因年老去世,晨晨用放風箏的方式把他寫給爺爺的信送到天堂去。該片人物簡單,故事清淡,卻洋溢出濃郁的親情,並深具時代感與教育性。
《愛·回家》(韓國)
影片通過小外孫相宇從開始瞧不起又窮又啞的外婆,到逐漸被外婆無私偉大的愛感動的過程,向我們描述了一個濃濃的親情故事。
《仙履奇緣》(美國)
電影描繪的是一個名叫仙度瑞拉的女孩子,母親、父親相繼去世,繼母和其女兒們對她百般折磨,但因得到了神仙教母的幫助,參加了由國王舉辦的舞會,成為王子心愛之人的故事。
《白雪公主》(美國)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長動畫片。故事主要講述白雪公主因為美麗漂亮而被其後母妒忌,發誓要把她置於死地。但善良的白雪公主先後得到武士、森林鳥獸及七個小矮人的幫助,成功逃過繼母的迫害。
《大鬧天宮》(中國)
講述了《西遊記》中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將孫悟空這個具有猴的特徵、神的威力、人的感情的中國式的神話英雄,生動地再現於銀幕。
《寶蓮燈》(中國)
為了尋回觸犯天條被關押的媽媽,沉香帶著母親的寶蓮燈,在孫悟空的指點下,以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勇氣經歷了種種磨難和考驗,終於達到了「燈人合一」的境界,戰勝了二郎神,救出了母親。
《天書奇譚》(中國)
根據《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而成的動畫長片,講述天宮里的袁公將天書傳給人間,向蛋生傳授法術造福於民的故事,充滿喜劇風格,節奏明快,娛樂性強。是國產經典動畫長片代表作。
《小鹿班比》(美國)
這是一隻鹿的成長故事,從它剛出世不久一起講到它成年,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真實的森林世界,動物的生活習性也描述得相當准確,就像一部很有詩意的森林動物手冊。
《花木蘭》(美國)
該片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替父從軍抗擊匈奴的隋朝女將花木蘭的戰爭愛情故事 。
《紅氣球》(法國)
影片象徵著純真和邪惡的較量,鏡頭運用優雅,具有詩意味道,紅氣球的擬人化也富有生動可愛的情趣,帶人瀏覽了整個巴黎的風貌。
《小飛俠彼得潘》(美國)
彼得·潘是夢幻島上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精靈,這天,忍不住寂寞的他飛到了倫敦,飛入了小女孩溫蒂的家。溫蒂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世界上真的有小精靈存在,而且自己還被邀請前往夢幻作客。興奮不已的她帶上兩個弟弟,三人一起跟隨小飛俠飛往了那個想像中的世界。
《哈里波特系列》(美國)
一個小男孩,父母都是巫師,他們被巫師界的邪惡力量殺害,唯獨小男孩存活了下來,他就是哈利·波特。在他十一歲生日那天,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信使貓頭鷹帶來了一封神秘的信:邀請哈利去一個永遠難忘的、不可思議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由此拉開了魔法學校與伏地魔的一段漫長的斗爭,也為接下來的劇情來開序幕……
《極地特快》(美國)
故事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始終堅信聖誕老人的存在,但周圍的大人和玩伴都認為這只是他天真的一廂情願。聖誕前夕,小男孩終於因為他的堅持而得到了回報,一列長長的火車停在了他的家門口,和藹的車長邀請他參加北極的聖誕派對。興奮不已的小男孩開始了他的北極狂歡之旅。
《熊貓回家路》(中國)
這是一部有動物出演的電影,講述跟母親失散的大熊貓幼仔在森林裡歷經艱難險阻,最終被一個孤兒解救的故事。
《納尼亞傳奇》(美國)
白女王妖婆運用魔力將整個納尼亞王國變成了一片雪地,直到勇敢的孩子們前來拯救。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英美合拍)
影片講述二戰期間,八歲的布魯諾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他與集中營圍欄的另一邊的一個猶太男孩結下了友誼,從而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家園》(法國)
影片通過大量的航拍鏡頭,以客觀的角度闡述地球的誕生,演變以及地球現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畫面帶觀眾認識美麗的地球,並藉此宣揚環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功夫熊貓》(美國)
這是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本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故事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
《頭腦特工隊》(美國)
萊莉因為父親工作變動,舉家搬遷至舊金山,要准備適應新環境,但就在此時,萊莉腦中控制歡樂與憂傷的兩位腦內大臣樂樂與憂憂迷失在茫茫腦海中,大腦總部只剩下掌管憤怒、害怕與厭惡的三位幹部負責。樂樂與憂憂必須要盡快在復雜的腦中世界回到大腦總部,讓萊莉重拾原本快樂正常的情緒 。
《地球上的星星》(印度)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關於兒童成長的印度電影,也許影片要詮釋的正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看過的人一定又覺得,似乎所表達的又不止這么多。
《綠野仙蹤》(美國)
影片講述農家女多羅西誤入迷幻仙境,為了尋找歸家的路,她在鐵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獅子陪伴下,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終於回到了溫暖的家裡。全片極富想像力和活力,隨處都是神奇有趣的童話角色和歡快的歌舞場面,是一部老少咸宜的輕松作品。
《夏洛特的網》(美德合拍)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E·B·懷特的小說《夏洛的網》,講述了一個可愛的小豬威爾伯為了避免被做成大餐而和它的動物朋友們一起設法躲過此劫的故事,是一首關於生命,友情,愛與忠誠的贊歌。
《與狗狗的十個約定》(日本)
住在北海道函館的14歲少女齊藤明莉的家裡迎來一隻小狗。媽媽告訴明莉,她要養小狗的話,就要遵守與狗的「10個約定」,在約定開始的一瞬間,明莉與索克斯也開始了一起邁向成長的道路...
《愛麗絲夢遊仙境》(美國)
講述了發生在愛麗絲上次夢遊仙境的十三年後的故事,已經20歲的愛麗絲對曾來過這里的事情已毫無印象,卻有一大幫愛麗絲的朋友期待她的歸來....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美國)
影片講述查理·巴克特和其他四個幸運兒一起參觀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廠時,所發生的一系列離奇的故事,影片可以說是一次色彩大爆發——各種鮮艷、嬌嫩欲滴的糖果色全都在影片中發揮到極致,視覺沖擊力非同一般。
《寶葫蘆的秘密》(中國)
故事講述了一個天真活潑、富於幻想的少年王葆釣魚時偶遇傳說中能實現任何願望的寶葫蘆之後,展開的一系列的精彩故事……
《伴你高飛》(美國)
影片講述了愛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但是通過平淡的富有趣味的方式展現出來,讓觀眾深深地體會父女之愛,自然之愛。
《遷徙的鳥》(法意德西合拍)
該片圍繞候鳥南遷北移的旅程,講述了候鳥如何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護自己,歷經了危機重重,只為了尋找一個溫暖的地方生存 。
《微觀世界》(法國、義大利、瑞士)
導演用不凡的拍攝技巧引領我們進入了昆蟲的世界。出乎意料,在這里,平時令人「恐怖」的蟲子們展現出了另一種不一樣的美。
《小鞋子》(伊朗)
影片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魔戒三部曲》(美國)
比爾伯·巴金斯是位年事已高的哈比族人,在111歲生日那天,他決定離開故鄉,並將所有財產都移交給他的侄子弗羅多·巴金斯。不過,比爾伯唯一難舍的是一隻可以讓持有者隱身的魔戒。哈比族的守護者——灰袍巫師甘道夫卻對這戒指起了疑心,他研究大量的史冊,結果證實他最大的恐懼已經成真了……
《放牛班的春天》(法德瑞合拍)
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回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聽見天堂》(義大利)
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
《大衛科波菲爾》(英國)
故事描述一位早年喪父的小男孩,因母親的性格比較柔弱怕事,童年時受盡繼父的虐待,生活苦不堪言。不過,他披荊斬棘、憑著頑強奮斗的精神,終於得到一個完滿的結局。到底這位主角怎樣在逆境中自強不息,改變坎坷的命運,活出生命的彩虹呢?
《怦然心動》(美國)
朱莉·貝克虔誠地相信三件事:樹是聖潔的、她在後院里飼養的雞生出來的雞蛋是最衛生的、以及總有一天她會和布萊斯·羅斯基接吻。不幸的是,布萊斯對她從來沒有感覺。沒想到,到了八年級,布萊斯開始覺得朱莉不同尋常的興趣和對於家庭的自豪感使她顯得很有魅力…
《阿甘正傳》(美國)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電影上映後,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
《天堂電影院》(義大利)
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成長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詹卡多村莊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費多則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因為電影的穿針引線,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亦師亦友的感情。
《隱形的翅膀》(中國)
影片講述了一個斷臂姑娘,在難以忍受的磨難面前並沒有退縮,而是以遠超常人毅力和堅強的意志獲得了成功,該片表現出人類挑戰自身生命極限的主題,謳歌人類頑強而美麗的人性,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音樂之聲》(美國)
22歲的瑪麗亞活潑好動,熱愛自然,她去馮·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和喜愛。
《喜馬拉雅》(法國)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酋長少年時的故事。在喜馬拉雅山西北部的隱匿村莊,人民要在冬季前夕把鹽用犁牛運送到市集,要花兩星期徒步跨山越嶺才能到達。經過了這一段充滿波折和歷練的行旅之後,老酋長看見年輕人身上有成為酋長的特質,年輕人也學習了老酋長的經驗,慢慢成長起來。
《千與千尋》(日本)
年僅10歲的荻野千尋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四年級小學生,她隨父母搬家來到一個陌生的城鎮准備開始一個全新的生活,因為途中迷路,她和父母誤闖入了一個人類不應該進入的小鎮。為了拯救父母和對自己重要的人,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千尋一次次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魏敏芝只有十三歲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單身一人踏上了尋找張慧科的進城之路。
《戰馬》(美國)
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戰馬》具有典型的斯皮爾伯格風格,大氣磅礴的配樂,加上唯美的攝影和厚重的原著故事,影片散發出文藝史詩的氣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美國)
影片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與虎建立起一種奇特的關系,並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
《草房子》(中國)
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間所閃耀的人格光彩……
《城南舊事》(中國)
影片講述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垣頹院、殘陽駝鈴、鬧市僻巷等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
《美麗人生》(義大利)
講述了義大利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飽受驚恐,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中種種規矩以換得分數贏取最後大獎。
《帝企鵝日記》(法國)
在嚴酷的冰雪暴侵襲下,皇帝企鵝們舉步維艱地邁著步伐,在廣闊的冰面迷宮上產蛋。在它們的周圍,白茫茫一片,四處都是浮冰,但勇敢的企鵝們從不屈服,在如此惡劣的困境下傲然生存。在這片沒有其他生物膽敢涉足的區域,皇帝企鵝仍舊持續它們浪漫的約會。
《安妮日記》(英國)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集中營。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小孩不笨》(新加坡)
講述三個小孩子如何應付學業及三個家庭所帶來的沖突。新加坡的小學生到了五年級,便要依學業表現,被分派就讀EM1、EM2或EM3三種不同課程,其中EM3內容最淺,亦被視為最沒前途。
透過三位編派到EM3課程的小孩,讓大家看到所謂的「精英教育」游戲規則和家長那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如何扼殺了一群無助孩子的命運。
❽ 讓-皮埃爾·熱內的法國作家
讓·熱內(Jean Genet,1953年9月3日-),同性戀者,法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熱內早年曾是個流浪者,還曾因偷盜罪被捕,後來轉而從事寫作。著有小說《布雷斯特之爭》、《小偷日記》、《鮮花聖母》,戲劇《嚴加監視》、《陽台》、《黑奴》、《屏風》等。
熱內曾導演過電影,亦有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如寧那·華納·法斯賓德就曾根據《布雷斯特之爭》拍了一部名為《霧港水手》的電影。 他的生平頗為傳奇。幼時被父母遺棄,後淪落為小偷,青少年時期幾乎全是在流浪、行竊、監獄中度過的。熱內認為他的犯罪是社會環境造成的,但這個偽善的社會本身卻不受任何懲罰,所以他決定與這個社會勢不兩立。他發現寫作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判逆方式,於是在監獄中創作了小說《鮮花聖母》、《玫瑰奇跡》。這兩部作品以及熱內的另一部小說《小偷日記》都帶有相當程度的自傳性。《鮮花聖母》、《玫瑰奇跡》是二十世紀法國文學中的奇葩,但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一種「惡之花」。因為小說描寫的都是最為忌諱的問題,如同性戀和監獄生活等,並把罪孽的心態提示得淋漓盡致。而在作者絢麗多彩的文筆中不難看出試圖走向詩意的美麗的努力。薩特在讓·熱內的作品中發現了一種特別的,甚至可以說高尚的東西,即他對人的荒謬生活處境表示了毫無拘束的抗議。
1910-1915
讓.熱內(Jean Genet)生於1910年12月19日,巴黎阿薩斯街89號公共救濟院塔爾尼埃醫院。母親卡米耶.加布里埃爾.熱內,時年22歲,單身,自稱是「女管家」。當時父親健在,但「不留姓名」。七個月後,即1911年7月18日,母親將孩子拋棄在育嬰堂,從此一去無消息,不曾回頭看望親生兒子。同年7月30日, 讓.熱內被一家姓雷尼埃的鄉村小工匠收養,家住莫爾旺山區的阿里尼村,後來,作家在小說《鮮花聖母》中提到這里。養父母承諾將他養到13歲。他有幸得到一位奶媽的看護,奶媽使他從小受到基督教的教育,並加入了阿里尼教堂的唱詩班。
1916年-1923年
1916年9月, 讓.熱內進入地區學校讀書,品學兼優,名列前茅。但有一次教學活動對他幼小的心靈打擊很大。 六十年後, 作家在一次會見中談及此事。他說:「我很小的時候就不是法國人,就不是村裡人。我知道這事的方式簡直幼稚之極,愚蠢之極。事情是這樣的:老師要求寫一篇小作文,每個同學都要描寫他自己的住屋……根據老師的評價,我的描寫最精彩。他大聲向全班朗讀了我的文章,但所有的同學都恥笑我,說:『可這不是他的屋子,他是一個撿來的棄兒。』我頓時感到心被挖空了,蒙受了奇恥大辱……哦!話雖不太厲害,但我恨法國。豈是一個『恨』字了得,應該比恨還要深,說法國令我作嘔也不過分。」(見《公開宣布的敵人》)。
從此,他就開始小偷小摸,他偷學校的尺子、鉛筆,從養父母那裡偷幾個小錢買糖果點心讓同學們分享。他在沒有發表的一則《小偷日記》中寫道:「十歲時,我就偷我所愛的人,我也知道他們都很窮。人家發現了,都管我叫小偷。我想,小偷這個字眼對我傷害很深。」
1922年4月養母歐仁.雷尼埃去世,讓.熱內改由其女兒貝爾特撫養。1923年7月小學畢業,成績全區第一。這是他第一次但也是最後一次領到文憑,後來他再也沒有機會接受任何學校教育。
1924年-1929年
1924年10月,他被送到巴黎地區一家學徒培訓中心學印刷。但才過半個月,他就從中心逃跑,並給小夥伴留下話說,他要去埃及或美洲。中心主任在報告中已經注意到他像女孩子一般「嬌柔」,「冒險小說讀得太多,精神狀態可疑」。
不久有人在尼斯發現了他,他被重新送回公共救濟院收容。此後兩年,他像商品一樣被頻繁轉手,在好幾個作坊、農場干過活,受到非人的待遇,實在難以忍受,他一逃再進。他做夢都想逃離法國,警察不時在車站、列車、港口城市抓到他。他很快被遣送回巴黎。
1925年4月, 他被安排到盲人作曲家熱內.德比克塞依家裡學習詩歌藝術,但到了10月就被開除了,原因是他在一次集市上「挪用」並「揮霍」了一筆錢。
16歲那年,即1926年3月,他第一次嘗到被監禁的滋味,在小羅蓋特監獄蹲了三個月的班房。6月被釋放,7月又因無票乘車被拘留,送到莫城關押了45天。
1926年9月2日,法院委託都蘭的梅特勒農村兒童教養所對他監督勞改,直到他成年。
他在裡面待了兩年半。在他看來,這是一座「兒童苦役犯監獄」。在這間兒童地獄里,他感到「反常的幸福」,長篇小說《玫瑰的奇跡》對兒童教養所的生活有大量描寫。
1929年-1935年
年滿18歲後, 讓.熱內應征入伍。他志願到法國東方部隊服役,1930年1月28日到達貝魯特,加入駐守在大馬士革的布雷連,在那裡當了一年兵。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和阿拉伯世界接觸,為他晚年的阿拉伯情結埋下了伏筆。
1931年7月, 他被調到法國另一支殖民軍──摩洛哥土著兵團──服役,在摩洛哥駐守19個月。
1933年6月復員後, 曾在巴黎拜訪了大作家紀德,爾後即決定進行一次長途跋涉,聲稱要去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坦。他從巴黎出發,徒步南下,來到西班牙,但不久就走不動了。他寫信給紀德說,他「一路流浪,從一個村鎮走向另外一個村鎮」。從後來發表的自傳體小說《小偷日記》可以看出,他靠乞討和賣淫為生。
1934年4月, 他重返軍隊,簽署了第三次服役合同,在圖爾的阿爾及利亞土著兵團當兵。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國內外名著,特別對俄國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感興趣。1935年10月,他繼續簽約服役,被調到駐扎在埃克斯昂普羅旺斯的摩洛哥殖民步兵團當兵。
1936年-1937年
1936年6月18日, 讓.熱內因不堪忍受長期待命而開小差逃離部隊。為了躲避追捕, 他不得不四處漂泊,穿越歐洲一路流浪,歷時一年,行程855公里。《小偷日記》就是這段生活的回憶和寫照。
熱內揣著假證件,從尼斯出發,化名熱傑蒂進入義大利邊境,來到布林迪西,然後乘船准備去阿爾巴尼亞,但很快被驅逐出境。他又企圖在希臘的科孚上岸,沒有成功。於是他偷渡到南斯拉夫,但一到貝爾格萊德即被捕,監禁一個月,然後被押送到一個邊境村莊,但後來警察又在義大利的巴勒莫發現了他,他正准備偷渡到非洲。他又蹲了一陣子班房,然後被推向奧地利。但剛落腳維也納就被捕,於是又蹲監獄,被驅逐,1936年年底流落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在那裡不久又被捕,於是他請求政治避難。在人權協會的保護下,他在當地住了近半年,給一個德國籍猶太醫生的女兒上法語課,女學生叫安娜.布洛克,當時34歲,這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次異性戀,但他聲稱是一次未發生性關系的「白戀」。
1937年5月, 他重新開始流浪,徒步翻越波蘭邊界。在波蘭的卡托維茲被捕,監禁14天。爾後,他穿過希特勒德國,他很驚訝,德國「既是警察國家,又是犯罪國家」,在人人皆偷的國度里,他進行偷盜心安理得,有得心應手之感,《小偷日記》對此有獨特議論。
接著, 他在比利時短暫逗留後,重新回到巴黎,但不久又打算浪跡天涯。1937年7月28日,他寫信給安娜.布洛克:「……我只好南下,朝阿爾及利亞、尼日、剛果挺進,然後去美洲……」
1937年-1941年
1937年9月16日, 他因在薩馬里丹幾家商店偷了12條手絹的現行罪被捕,被判處一個月監禁, 緩期執行。三天後,警察發現他攜帶手槍和偷盜來的身份證,他又一次在巴黎被捕, 判刑五個月。他寫信給安娜.布洛克說:「您不要來看我在牢房深處的慘相。這種苦修的狀態當然是孤獨的。基督教諸位大聖徒們難道不正是追求這樣的境界嗎?」
經調查證實他是逃兵後,他可能被判重刑,但精神病檢查結論對他有利(精神失常, 反復無常,無道德觀念)。當局允其提前退伍,僅判處他2個月監禁。但此後接連出事。1938年5月釋放後,10月又因偷4瓶開胃飲料被捕監禁2個月。1939年1月釋放,5月因使用假車票在火車上被捕,坐牢35天。釋放僅三天,又因流浪罪被捕監禁15天。 回巴黎後,10月在盧浮宮商店偷一件襯衫和一塊零頭綢布被捕,兩個月監禁。12月17日釋放,兩個星期後在市政廳集市上偷一塊邊角毛料,10個月監禁。
1940年12月,他在聖米歇爾大街吉貝爾書店偷書(歷史和哲學圖書)被當場抓獲,四個月監禁。
1941年12月,他因偷一塊布料被一位裁縫追逐,卻撞在一位書店老闆手裡,幾天前他偷了書店新出版的幾部普魯斯特著作,兩案並發,判處三個月零一天監禁。
1942年
這一年, 讓.熱內盡管也吃了不少苦頭(坐了九個月牢房),但對他的一生來說則是重要的「魔術般」的年頭,是他從小罪犯到大作家大轉折的關鍵一年。
這年年初,他在桑特監獄開始創作《鮮花聖母》。
3月被釋放後,他在巴黎塞納河岸邊擺舊書攤,出賣他偷來的書。4月,他因偷書被捕被判處八個月徒刑, 被關進弗雷納監獄。他在裡面創作了長詩《死刑犯》,然後自費印刷。10月出獄後,他設法將自己的詩歌小冊子流傳開去。他同一位叫弗朗索瓦.桑丹的小知識分子有聯系。一天,桑丹來到熱內的房間,發現了熱內創作的一大堆手稿,有小說、劇本和電影腳本。年底,長篇小說《鮮花聖母》已經脫稿。
1943年-1944年
1943年2月, 讓.熱內時來運轉,通過書攤兩名熱心顧客的介紹,他認識了當時有名的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讓.科克托。大作家看了《鮮花聖母》,起初對小說的粗俗內容很反感,但馬上就發現小說的重要文學價值,即設法將書出版。3月1日,熱內同科克托的秘書保羅.莫里安簽署了他的第一個出書合同,此時,他正創作第二部小說《玫瑰的奇跡》。
5月, 他因偷一部絕版書再次被捕。作為慣犯,他很可能被判處終身流放。科克托請了一位大律師為其辯護,審判那天,由於有「當代最偉大的作家」出庭助威,熱內只被判了三個月的監禁。
9月24日, 熱內釋放後不到三星期,又偷書當場被抓獲,蹲了四個月的牢房,此時,《鮮花聖母》秘密出版,正在裝訂之中。
12月,他在桑特監獄接待一位名叫馬克.巴爾貝扎的年輕出版商的探獄,不久,巴爾貝紮成了熱內著作的主要出版商。
1944年1月, 形勢急轉直下,他不但沒有被釋放,反而被當作流浪漢轉押到圖雷爾勞改營,准備送往當時法奸保安隊控制的集中營。就在這危急關頭,科克托再次動用他的各種關系將熱內保釋。但終身流放的判決並沒有被解除。
1944年-1948年
1944年4月, 在馬克.巴爾貝扎主辦的雜志《孥》上發表了《鮮花聖母》的片段, 這是熱內首次公開發表自己的作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月,在弗洛爾咖啡廳,讓.熱內認識了大作家薩特。
1944年8月19日, 他最親密的一個朋友,年輕的法共抵抗戰士讓.德卡寧在解放巴黎戰役中犧牲,他開始寫長篇小說《盛大的葬禮》獻給烈士。
1945年3月《盛大的葬禮》脫稿,即投入《布雷斯特之爭》。詩集《秘密的歌》在《孥》上發表,第二年,《玫瑰的奇跡》也在該社出版。
1946年,熱內開始自傳體小說《小偷日記》和詩歌《絮蓋漁夫》的創作,改寫了他的舊劇作《嚴加監視》 ,並投入劇本《女僕》的寫作。1947年4月19日,《女僕》 在阿特涅劇院上演。7月,兩個劇本在雜志上發表,獲七星詩社獎。詩集《苦役》發表。11月《盛大的葬禮》在伽利馬出版社不署名出版。12月,《布雷斯特之爭》(科克托
插圖)在保羅.莫里安處秘密出版。
1948年5月31日, 芭蕾舞劇《阿達姆之鏡》上演。《弩》雜志社出版了讓.熱內的《詩集》。他還開始寫劇本《輝煌》,但生前不讓搬上舞台。他寫了一篇廣播稿《罪童》,但受到禁止。
1948年秋,瑞士出版商阿貝爾.斯基拉秘密出版了小說《小偷日記》,伽利馬出版社不甘示弱,幾個月後也連忙出版。根據刑法規定,讓.熱內必須繼續服刑。以薩特和科克托為首的「全巴黎文學界」呼籲總統赦免對熱內的刑罰,讓.熱內名聲鵲起。
1949年-1954年
讓.熱內的文學成就開始得到文學評論的重視和承認。
1949年2月,劇本《嚴加監視》在馬蒂蘭劇院上演,法國著名小說家和批評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開始關注「讓.熱內現象」。伽利馬出版社則加緊出版《讓.熱內全集》。
1949年8月12日, 法國總統發布特赦令,免除了對讓.熱內終身流放的刑罰。但作家卻陷入了莫名其妙的精神危機,沉悶不語,幾乎擱筆了五六年。他的創作源泉來自暗無天日的牢籠,一旦脫離了牢籠,竟然有茫然若失的感覺。他後來對一位記者說:「自由了,我卻迷路了。」
1949年,《小偷日記》由伽利馬出版社正式出版。
1952年,文學大師薩特為熱內全集的出版鳴鑼開道,寫了《喜劇演員和殉道者聖熱內》一卷長篇序言,頓時使讓.熱內聞名全世界。熱內心理上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壓力。他對科克托說:「你和薩特給我塑了像,其實我是另外一個人。這另外一個人有話要說。」
這時期,熱內在其好友扎瓦的陪同下到處旅行,去了義大利、德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此時,他對電影情有獨鍾。1950年他編導了短片《愛情之歌》。他還寫了兩部電影劇本:《禁止的夢》和《苦役犯監獄》。
1955年-1961年
從1955年開始,作家恢復了創作活力。他從戲劇創作中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三部劇本先後推出,使他在現代派劇作家中名列前茅。
1955年春,他已經完成了《陽台》劇本的部分手稿,並開始創作劇本《黑奴》。
12月,他又編了一出短劇《她》,但「忘」在出版商的抽屜里了,並開始《屏風的寫作。如果說熱內這三部劇本的構思靈感來得很快,修改卻異常艱難。《陽台》和《屏風》四易其稿,《黑奴》重寫三次,而且每次再版都要根據演出效果和各方評論進行修改,藝術上精益求精。
1957年《陽台》在倫敦上演。
從1957年年底起,熱內不再常住巴黎,又開始四齣旅行,荷蘭、瑞典、科西嘉、土耳其、希臘都留下他的足跡。 1958年,《黑奴》問世。在阿姆斯特丹,他在認真修改《屏風》的同時,醞釀一部七本系列劇《死亡》。10月,《黑奴》在呂代斯劇院成功上演。
1960年,《陽台》最終搬上了法國舞台。
1961年-1967年
1961年2月, 《屏風》在《弩》上發表。此時他已50歲,正處於榮譽的頂峰。他的書被譯介到全世界,他的劇本到處上演,風靡一時。他對舊作《苦役犯監獄》進行修改。
1966年4月16日,《屏風》在巴黎著名的奧德翁劇院上演,引起轟動和風波。
1967年-1972年
1967年12月22日,他開始一次遠東的「再生」旅行,小住日本,途徑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
1968年5月, 巴黎發生學生造反運動,他立刻從摩洛哥趕回法國,支持學生遊行,但拒絕在大會上發表講話。
同年8月,他應美國一家雜志社的邀請,到美國參加反對越戰的示威遊行。
1969年11月,他再次到日本,參加日本鐵路員工的遊行活動。
他對法國外國移民的生活條件深表關切,與薩特、杜拉斯等作家站在一邊,參加外國移民的遊行活動。
1970年3月1日至5月2日,他在美國聲援「黑豹運動」,在各大學做報告,向新聞媒體發表文章和聲明,呼籲釋放美國黑人運動領袖。
1970年10月20日,根據一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建議,讓.熱內訪問了設在約旦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原定逗留一星期,結果在那裡住了半年。12月初,他秘密會見阿拉法特,獲得通行證並允諾為巴勒斯坦人民作證。
1971年經過巴黎時,他聯合一批作家寫一本關於黑人鬥士喬治.傑克遜的書,然後再寫關於巴勒斯坦的書。
隨後的兩年內,他三次來到約旦。但1972年12月,他被當作「煽動者」驅逐出約旦。
1973年-1981年
由於美國拒絕給讓.熱內辦理入境簽證,約旦又禁止他入境,他只好留在法國編撰關於巴勒斯坦和美國黑人的著作,但進展很緩慢,10年後才成書。
1974年,雅克.德里達出版了一部題為《喪鍾》的書,系統地評論了讓.熱內著作,此書得到被批評者的認可。這一年,熱內在《人道報》等報刊上發表同情和支持外國移民斗爭的文章,再次到摩洛哥、土耳其和希臘等國旅行。
1976至1978年,他又在電影創作上費了不少精力,但半途而廢。
1977年,他為德國恐怖主義組織「紅軍旅」成員寫的書作序,並在《世界報》頭版發表,引起社會強烈不滿,後來他不得不沉默了兩年。
1979年他患喉癌住院治療,身體明顯開始虛弱。
1982年
從1982年3月起,熱內移居摩洛哥。
同年9月, 他陪同一位巴勒斯坦女青年重返中東,來到貝魯特的第二天,正好遇到以色列軍隊入侵黎巴嫩首都,他們目睹了以軍血洗巴勒斯坦營地的暴行。19日,讓.熱內是進入屍橫遍地的夏蒂拉巴勒斯坦營地的第一位歐洲見證人。他感到大為震驚,立刻趕回巴黎,發表了重要的政治性文章:《在夏蒂拉的四小時》。
1983年-1986年
1983年7月, 熱內根據他多年寫的手記和草稿,不分日夜撰寫他的最後一部書《一個戀愛中的俘虜》,因為他知道病情開始惡化。
1983年12月,讓.熱內榮獲法國文學大獎。
1984年7月他再次重返約旦,去看望他熟悉的人和地方。
1985年8月,他對最早的劇本《嚴加監視》進行修改。
1985年12月,《一個戀愛中的俘虜》脫稿。
1986年4月14日午夜, 讓.熱內逝世,享年76歲,安葬在摩洛哥北部沿海西班牙城市拉臘歇的舊墓地上。
1986年5月, 《一個戀愛中的俘虜》由伽利馬出版社出版。人們從書中可以讀到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的看得見的一生只是精心偽裝的一個個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