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勇敢的心》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記的看這部片子時還在上初中,當時就很喜歡這部片子,這些年看的好萊塢電影有幾百部,唯一隻有這部片子讓我反復看了五十多遍,連台詞都背下來了~~~~~~
這些年裡還不斷煽動家人朋友去看這部片子,為的就是和大家分享真正的經典(雖然這部片子也有bug)許多人和我一起感動了N回......
現在我已經把此片的VCD,DVD(D5,D9都有),電影原聲CD,印有海報的衣服,原版電腦游戲,大幅海報,想關書籍等相關產品攢了不少,也算了卻一份心願--
"歡迎各位來我的小組--(電影信息交流會)討論電影"
以下奉上:
電影背後的歷史——勇敢的心
「FREEDOM!」威廉.華萊士臨刑前的高呼自1995年電影上映後不知震撼了多少觀眾的心,現在讓我們一起比較一下電影中、以及歷史上的蘇格蘭獨立之戰。
歷史背景
這里有一段在電影中並未提及的史實。早在愛德華一世的父親亨利三世執政時期,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由於王室之間的聯姻而有著相當親密的關系,在這一大段時期里,英格蘭與蘇格蘭基本上相處融洽。直到1286年發生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墜崖身亡的意外事件,蘇格蘭人方才發現他們此時合法的王室繼承人竟只剩下一個挪威血統的6歲少女——瑪格麗特公主的母親是亞歷山大三世的女兒,父親則是挪威國王埃里克二世。但在1290年,瑪格麗特公主這個王族唯一的後嗣也因病身故,至此蘇格蘭王室失傳,各路蘇格蘭領主、貴族立刻開始了互不相讓的王位爭奪。在蘇格蘭地頗有影響的主教威廉.弗拉塞爾想起了原與蘇格蘭王室有著姻親關系的英格蘭王,於是向時任英王愛德華一世去信請求代為裁定新的王位繼承人,於是野心勃勃的英王愛德華一世干涉蘇格蘭內政便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這個愛德華一世,就是電影中陰險狡詐的大反派「長腿愛德華」。
當時蘇格蘭國內幫派林立,最有競爭力的新王候選人當然是羅伯特.布魯斯,這個蘇格蘭老牌世襲貴族勢力最為強大,並曾被前蘇格蘭王亞歷山大二世指定擁有皇位繼承權。長腿顯然不會讓這么一個理所當然的人選坐上王位,所以就選擇了勢力遠不如羅伯特.布魯斯的約翰.巴里奧爾為王。想想吧,原先沒什麼希望染指王位的巴里奧爾被送上王位,豈不是應該對長腿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嗎?但這個算盤卻完全打錯:新王上任後不久,長腿與法國開戰,但新任蘇格蘭王對於長腿要求兵員增援的「命令」卻十分不屑,反而與法王簽定和約!怒不可遏的長腿隨即與法國匆匆休戰,轉而將大軍開進蘇格蘭。1296年3月底,愛德華一世率軍攻陷蘇格蘭的商業重鎮貝里克。4月底日,英軍主將約翰.德.沃勒內率領的英格蘭軍隊在鄧巴全殲巴里奧爾的四萬大軍,巴里奧爾投降,他本人以及兩千多名蘇格蘭顯貴被囚。隨後長腿以蘇格蘭統治者自居,並令約翰.德.沃勒內為總督率軍長駐蘇格蘭,同時把一大批英格蘭貴族派往蘇格蘭擔任大小地方官吏,蘇格蘭等同亡國。忍無可忍的蘇格蘭人奮起反抗,於是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傳說中威廉.華萊士身高2米,體重近300磅,在戰場上一劍揮去,無不人仰馬翻!想來在當時蘇格蘭人普遍營養不良的狀況下,威廉.華萊士的這種體態應無異於天神下凡。又有說華萊士頭發長而白,大把濃密的絡腮胡……怎麼跟電影中梅爾.吉布森的扮相差別甚遠,倒和他身邊那兒時的玩伴比較接近?威廉的劍是他身後唯一的遺物,現在還供奉在史特靈紀念館內供人瞻仰,此劍超過1.5米長,重近40斤,非一般人所能使得,也從側面印證了上述傳說或許並非虛言。威廉.華萊士兒時成長的經歷無據可考,連出生時間也無從得知,僅能從姓名推出其祖上或許由威爾士移民而來,因為Wallace(華萊士)與Walensis(說威爾士語的人)詞義相通。根據傳說,華萊士的父兄皆因反抗英人統治死於英國騎士費尼克之手,後來此君在羅頓山彎道被華萊士及其夥伴伏擊身亡。華萊士復仇後與叔、舅、堂兄弟等族人以及一些慕名來投的流浪者、山林匪盜等聚集成團,便成為了「起義軍」的原始陣容,規模僅在百人之內。華萊士成為該小股游擊隊之首,原因嘛,或許跟其驚人的身板不無關系。長腿委任的拉那克郡長荷斯里格負責剿匪,為了引華萊士現身竟綁架了華萊士的未婚妻將其殘忍殺害、並公開褻瀆屍體,極盡暴戾之能事。未料該女乃當地族長之女,此舉激起公憤,華萊士率部與女方親友聯手夜襲拉那克,斬殺英軍200多人,華萊士更親取郡長首級以祭女友在天之靈。拉那克之戰令華萊士聲名大振,起義隊伍迅猛擴張至3千餘人。
史特靈戰役
電影中濃墨重彩描繪的史特靈戰役是威廉.華萊士首次參與的軍團級戰役。英軍指揮是鄧巴會戰中的「頭號功臣」沃勒內,由羅克斯堡出發並集結了鄧迪和史特靈兩地的英軍駐軍,以1千重騎、近兩萬重步為主力,另有作為輔助大隊的1千輕裝步騎及幾百個長弓手;蘇軍主力為蒙尼率領的6千步兵、200重裝騎兵,華萊士率領的1萬多步兵和少量輕騎兵,另有數目不詳趕來助陣的當地村民。就兵力對比來說蘇軍雖無明顯劣勢,但就兵員素質和裝備方面,除了蒙尼帶來的北軍多少有點正規軍的底子外,威廉等人的軍隊真可以「烏合之眾」來形容:農民、響馬、流浪者、地主的私人武裝……什麼都有,武器大部分是簡陋的土製長矛和粗製爛劍,可能有很多人抄著鋤頭、釘耙、木棍、板磚就上了,所以至今仍有人懷疑這些臨時湊起來未經嚴格訓練的兵,到底要如何統一指揮?但令人不解的是史特靈戰役恰恰就贏在指揮調度上!英、蘇兩軍於福斯河隔水對峙,英軍在南,蘇軍據北。英軍首先發動攻擊,但福斯河上只有小橋一座……其實該河有數個地點可以騎兵涉渡,那些騎士老爺不肯下水一試,寧可擁擠過小橋。英軍過橋後陷在河岸松軟的低窪泥地中,陣形大亂,蘇格蘭軍乘機從高處向河岸沖殺。英軍渡河後的騎士團在遭到攻擊後採取了最冒險的策略:脫離步兵的配合迎面反沖擊(想搶頭功?),結果無數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士白白撞進了蘇格蘭人的長矛海。英軍的臨場指揮也完全失控,在渡河軍隊受擠壓紛紛後撤時,南岸的其餘英軍竟准備沖過河幫忙,加上少量從長矛海中奪命逃回來的騎兵不顧一切地試圖沖回南岸己方陣地……英軍就這樣互相踐踏、擠撞,被踩死的、落河的不計其數。結果在亂戰中木橋倒塌,困在北岸的英軍完全陷入絕望,跳河的跳河、抓狂的抓狂,最後數百名重裝騎兵和數千名步兵(包括三百名長弓手)捐屍河灘,另有水中或沉或浮的英軍士兵屍體多到無法計數。曾在鄧巴會戰中威風八面的沃勒內大人呢?沒等困在福斯河北岸的同袍徹底死清,此君掉轉馬頭便兔子似的溜了!他連一分一秒也不敢在蘇格蘭地停留,快馬加鞭十餘日,一直跑到英國的約克郡才有膽停下腳步。該戰役完全體現了華萊士、蒙尼等人卓絕的指揮才能:若過早對過河的英軍展開沖擊,敵人過河部隊不多,可以很快縮回南岸,再發揮長弓手的射程優勢對沖到河邊的蘇格蘭士兵展開密集射擊,後果不堪設想;若是進攻過晚,則過河後的英軍憑著老到的沙場經驗很快將整好戰陣,那些未經嚴格訓練且裝備簡陋的蘇格蘭軍也絕無便宜可占。
所以這真可算是戰爭史上典型的靠把握戰機取勝的「掐表計時」戰局!可惜這樣一場戲劇性十足,且完全體現戰場指揮藝術和戰機把握重要性的經典戰役在電影中變成了井井有條平淡乏味的平原陣地戰。
史特靈戰役發生於1297年9月11日,在這一天,裝備爛、訓練差的布衣農民兵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英國皇家軍團!9.11這個日子的獨特含義或許正是因此為某些自詡「反抗者」的恐怖份子所鍾情,這個日子也在前幾年被本.拉丹們再次證實為強者的災難日。
安德魯.蒙尼,蘇格蘭貴族,勢力和人脈僅次於羅伯特.布魯斯,在當時算是貴族中最堅決的起義力量。實際上史特靈戰役英軍的兵鋒所指本是華萊士的軍隊,蒙尼聞訊率部從北方趕來一起迎敵,比起其他龜縮、投降、見風使舵的貴族,蒙尼算是相當夠義氣,而且該戰役蘇格蘭軍的第一指揮官其實是安德魯.蒙尼而不是華萊士!不幸的是蒙尼在該戰役中戰死,其部隊盡歸威廉.華萊士靡下,並成為後來華萊士部隊的中堅力量。在電影中,導演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竟把蒙尼描繪成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並在後來的福爾柯克戰役中臨陣脫逃導致了華萊士軍隊的失敗(冤枉!六月飛雪啊!)。
史特靈戰役中英軍具體損失了多少並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戰役過後英國人在鄧迪、史特靈等地完全陷入無兵可守的窘境,很快棄城投降,鄧巴、貝里克也重回蘇格蘭人手中。按照這樣的估計,沃勒內這個傢伙為了在史特靈「玩場大的」,可能把鄧迪、史特靈等地的駐扎軍隊全動員了起來,所以他「玩砸」之後才會一路跑回約克。華萊士則開始對蘇格蘭境內的英軍據點逐個拔釘,駐守蘇格蘭地的英軍紛紛逃躥,親英派的蘇格蘭貴族無不膽裂。華萊士被擁戴為「護國主」,並借國王巴里奧爾為名大肆徵兵(所有徵兵文書和動員令均注著「以國王約翰.巴里奧爾之名」),這招對貴族很管用,所以蘇格蘭境內也出現了暫時的統一。至1297年10月底至11月,意在報仇的蘇格蘭人以開始騷擾英國境內,英格蘭北部鄉村的居民大批逃離自己的家園,逃難的人們象潮水一樣湧入各地的城堡和有圍牆保護的市鎮,諾森伯蘭、紐卡斯爾、坎布里亞、達勒姆等地紛紛告急,求兵援的文書堆滿國王的辦公桌,倫敦全城人心惶惶。
影片中另一「平原戰役」福爾柯克戰役,乃長腿的御駕親征之役。在1298年春天約翰.德.沃勒內對蘇格蘭的反攻流於形式之後,忍無可忍的長腿集合了由2千騎兵、1萬步兵、數百長弓手組成的大軍,這幾乎已是當時英國能騰得出的全部家當了。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長腿在出征前先和了夙敵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簽訂了一項為期兩年的和約。 1298年6月,英軍開進蘇格蘭,7月22日,在福爾科克終於遇上蘇格蘭軍主力。威廉.華萊士聯合主戰派貴族康耶和斯圖亞特,引步兵1萬、騎兵1千迎敵。為避免遭到前後夾擊,蘇格蘭軍背對著茂密的樹林,陣地前方是華萊士等人布置的「減速帶」,即在原本的爛泥地上挖下許多大大小小的陷坑,並將久經沙場的「華萊士嫡系老兵」置於最前方,配備了加長的長矛;左右兩側是騎兵和弓箭手,騎兵和弓箭手身後先是數排長矛兵,然後是配備盾牌和砍刀的裝甲步兵,這樣即便有人能沖破長矛陣也絕對是死於亂刀之下。很明顯華萊士擺的是防守陣形。從兵力對比上雙方似乎差距不大,且蘇格蘭軍的裝備、訓練和士氣都比史特靈之戰時有了更大的進步;再則蘇格蘭軍休整備戰多時,相對長途奔襲而來的英軍,似乎也有了「以逸待勞」的優勢……總的說來就整體實力而言,贏面至少也比史特靈戰役來得大。但英軍此次指揮乃是長腿!
吸取了史特靈戰役中冒進致敗的教訓,沉穩的愛德華王親自在陣前引軍,違令冒進者陣前立斬!英軍行至離蘇軍約200米便停下腳步,看著華萊士擺下的密集陣形,長腿臉上露出了不易察覺的微笑……英軍的騎兵僅一輪沖擊便輕而易舉地擊退了蘇軍左右兩翼的騎兵,這種結局也早在華萊士的意料之中,蘇格蘭軍的中央步兵方陣巍然不動准備迎戰。但英軍的騎兵突然全數撤退,接著,數百長弓手行進到了軍陣的前方,長腿一聲令下,蘇格蘭軍的陣地上頓時箭如雨下!200多米的射程正好覆蓋了蘇格蘭步兵方陣的前沿,落下的箭矢借著巨大勢能輕易穿透了蘇格蘭士兵的盾牌和護甲。因為英軍的長弓手不論在史特靈戰役還是之前的數次大小戰斗中都沒有象樣的表現,此次猛然發威使得華萊士明顯沒有思想准備(起到了奇兵的作用)。看著自己布置在陣地前排戰鬥力最強的老兵接二連三倒下,深覺不妙的華萊士開始下令方陣穩步後退,但蘇軍每退一步,英軍便前進一步,令到蘇軍的陣地前沿始終處在長弓手的射程之內。一些按捺不住的蘇格蘭士兵試圖脫離陣地沖向英軍,但200米的距離對他們實在太遠了,這些戰士幾乎沒有誰真正地死於「英勇的戰斗」。戰死不可怕,但被射死實在太悲哀了!僵持了一段時間後威廉.華萊士終於明白這樣的監守、對峙無異慢性自殺,而英軍的箭矢顯然是沒那麼容易用盡的了。華萊士下達了全面接戰的命令,其實他如果在一開始就盡全力短兵相接或許狀況還會來得好些,但此時他麾下戰鬥力最強的老兵已經所剩不多了,而這令人心寒的煎熬也早將士兵們的士氣和信心壓到了最低點;更可怕的是隔在兩軍之間的「減速帶」,原本准備用來抵消英軍沖擊力的泥濘地和大小陷坑現在成了進行沖鋒的蘇格蘭士兵的噩夢。在長腿的指揮下英軍的長弓手迅速退到了兵陣後排,長槍兵以密集槍陣迎敵(長腿擺下的槍陣和華萊士早先列的陣型並無二致,是個易守難攻的主),無數蘇格蘭士兵冒著箭雨,踏過泥濘地撞向英軍的長矛……這場戰斗的結局是:蘇格蘭貴族約翰.斯圖亞特戰死;康耶因其所帶領的騎兵一開始就被擊潰,早早敗走而逃過一劫;威廉.華萊士憑著驚人的武藝斬殺數十人最終突圍而成為傳奇……但能有這種功夫和運氣的著實不多,近九千名蘇格蘭士兵死在了這片土地上。戰斗過後威廉失去了貴族的支持,只得重新過回叢林游擊的生涯,直到他犧牲,也沒能再組織起這樣大規模的軍隊了。
長腿在隨後的年月里五伐蘇格蘭,最終使得公開反抗的行為幾乎從蘇格蘭貴族中絕跡,也為自己贏得了「蘇格蘭之錘」之名。
1305年8月,威廉.華萊士在格拉斯哥附近活動時被一個親英的蘇格蘭貴族約翰.門提斯逮捕,用他向英國人換取了頓巴登郡長職位。在電影中偉大的編導們再次扭轉了歷史,將威廉.華萊士的被捕歸罪到了羅伯特.布魯斯的老爸頭上,而實際上這老頭早在一年多前就命赴黃泉了。
8月23日,華萊士在倫敦城外的打鐵場被殘酷處決,頭被掛在了倫敦橋上,四肢分別被送到紐卡斯爾、貝里克、阿伯丁和珀斯,掛在城樓上示眾「以振朝綱」。
兩年後,長腿在第六次親征蘇格蘭途中駕崩。臨終遺言今後每次征伐蘇格蘭一定要帶自己的骨灰在陣前引軍,「為要親眼看見蘇格蘭全地的徹底臣服」。
1314年,長腿愛德華之子「愛德華二世」攜父親的骨灰引軍征伐蘇格蘭,卻在班諾克本被羅伯特.布魯斯擊敗。蘇格蘭贏得獨立,長腿的遺願最終未了……
盤點:
愛德華一世:「蘇格蘭之錘」、「長腿」。之所以叫他「長腿」並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理由,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腿特別長,看起來有點不協調。英格蘭「金雀花王朝」中最強悍的君主之一,中年喪妻,兒子又不爭氣,家運不濟,卻武運頗佳。在福爾柯克行軍途中和士兵一起露宿荒野,夜間不慎被馬踏斷肋骨。為了不影響軍心竟將傷情秘而不宣,在戰場上還強忍傷痛親自指揮,結果居然打出了一場堪稱冷兵器時代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教科書」級戰例!其性格的堅忍可見一斑。但延誤治療,落下病根,為其後來病隕征途埋下伏筆。
愛德華二世:性格懦弱無能,而且是個無葯可救的同性戀者。長腿死後,愛德華二世登基,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其怪異的性格和「特殊嗜好」更是令得宮廷內外人皆不齒。打輸班諾克本戰役後聲望跌至谷底,不多久被自己老婆推翻,遭酷刑殺害,身邊竟連一個替他求情的人都沒有。
伊莎貝拉:「法國狼女」。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之女。長腿為了能暫時緩和與法國的沖突,為自己的兒子娶了這個法國公主為妻。因著這項政治聯姻,長腿最終換取了和法國的「和平協議」,使得長腿可以後顧無憂地將傾國之兵壓向蘇格蘭。相傳伊莎貝拉容貌俊美,又頗有才華,極其心高氣傲,可愛德華二世卻是個同性戀,對女人毫無興趣,於是使得夫妻矛盾不斷激化。長腿在世時即因自己兒子的「特殊狀況」惱怒不已卻又無計可施。長腿死後,公主尋機逃回娘家,隔年領了一支法國軍隊一路殺回倫敦,竟無人能擋。因著多年積下的深怨,公主下令用燒紅的鐵條插入愛德華二世的肛門將其折磨致死,行刑時慘叫聲數里可聞,場面殘忍到連劊子手都扭頭不敢正視。——女人有多憤怒,行事便有多恐怖。
愛德華三世:法國公主伊莎貝拉之子,是不是愛德華二世之子便無從得知了,所以「愛德華三世」只是他登基時的稱謂,有些研究歷史的人認為他不可能是愛德華二世的親子,所以都把愛德華二世當作「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君主。「愛德華三世」到底算不算「金雀花王朝」的後裔?即使不是,只要「法國狼女」說他是,當時也沒人敢說個「不」字!愛德華二世被殺後少不更世的小愛德華被母親拱上王位,之後近十年實際政權一直握在母親手中。直到小愛德華長大成人,有一天終於想過過親政的癮,於是發動了一場軟性逼宮……但跟歷史上那些腥風血雨的政權爭奪戰不同,愛德華三世將母親逼下政壇後依然對母親十分關心,除了不許母親參與政事外也並沒有太過份的舉動。後來法國國王去世,愛德華三世「突然想起」自己的母親是法國公主,所以自己「理論上」也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而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是很不可原諒的,於是他就「理所當然」地提出了自己的這個想法,於是……於是他就成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始作俑者。
羅伯特.布魯斯:不論在史特靈戰役還是後來的福爾柯克戰役都全無蹤影,長腿數次征伐蘇格蘭他也沒鬧出什麼太大的動靜,還跟英國人簽了N多協約,整一個「老實巴交的順民」……可是等到長腿兩眼一閉,羅伯特.布魯斯隨即把手中成沓的「協約」一撕兩半,舉旗發兵,並在班諾克本一戰成功。比起威廉.華萊士那種死硬不屈的行事為人(當然,大部分人比較景仰這樣的性格,包括我),羅伯特.布魯斯不能不說更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更實用的政治頭腦(蘇格蘭版的卧薪嘗膽)。
關於片名:傳說羅伯特.布魯斯死後,他的一個隨從將他的心封裝在錫罐里想帶去埋葬在聖地耶路撒冷。途經西班牙時正好碰到回教軍隊進犯,便義無返顧加入了抵抗戰爭,就在即將取得勝利之際終於還是倒在了戰場上,死時懷里依然揣著羅伯特.布魯斯之心。後世詩人對這個段子多有傳誦,並將羅伯特.布魯斯的心稱為勇敢的心,意指人們只要懷揣著勇敢的心(精神、信仰),也會讓人變成勇士。所以……電影片名《勇敢的心》其實是從這個典故來的,「勇敢的心」指的是羅伯特.布魯斯的心,而不是威廉.華萊士……
2. 電影《伊莎貝拉》主要內容
中文劇情介紹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四十八天前。 澳門司警馬振成 (杜汶澤 飾) 因惹上官司遭上司停職,警察生涯即將終結。他鬱郁不歡之際,卻誤打誤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張碧欣 (梁洛施 飾)。成以為曾與對方有過一夜情,豈料欣竟聲稱是成與初戀情人分手後誕下的女兒,令成錯愕不已! 欣因欠租數月以致無家可歸,其心愛的西施狗Isabella亦被無良業主趕走,下落不明。成突然發現自己身為父親,希望能彌補以往的責任,因此這對重逢的父女展開了一段尋犬奇遇。欣其後堅決要與成同住,一向作風放任的成生活頓起變化。欣與成之女友瓊 (焯勻 飾) 一碰面便水火不容,而成亦要應付暗戀欣的男同學 (曾國祥 飾),引發連番趣事,亦令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重拾家庭溫暖……
角色介紹:
馬振成(杜汶澤 飾)
澳門司警,被內部勒令停職。正當他處於窮途末路之際,一個素未謀面的少女張碧欣突然出現,更自稱是他的女兒。她的出現令馬振成醒覺,要勇敢面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情。於是他盡力替女兒找尋失蹤的愛犬,兩父女重拾久遺了的家庭溫暖。
張碧欣(梁洛施 飾)
天真瀾漫的少女,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缺乏父愛的欣,雖經常在街上碰見父親,但對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當母親因病去世後,欣決意要認回父親,亦令馬振成的生活從此為了急劇的變化。當她與父親走遍澳門尋找失蹤的愛犬,兩父女逐漸尋回點滴的溫馨。
馬振成上司(黃秋生 飾)
馬振成之好友,說話羅嗦但非常重友情……
阿瓊(焯勻 飾)
馬振成眾多女友之一,性情倔強好勝,任職啤酒女郎。張碧欣搬進父親家後,雖出盡法寶趕走一眾女友,唯獨阿瓊卻是毫不服輸,每次與欣碰面皆擦出火花……
精彩看點:
《伊莎貝拉》作為唯一入圍第56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華語片,最終奪得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路透社在評點香港導演彭浩翔的這部新片時認為:「《伊莎貝拉》是一部柔和而又悲傷的影片,兩位男女主角憧憬著明天,卻被自己的昨日緊緊束縛著,有一種無助的美。這樣的影片值得褒獎。」
劇情源自閑聊 風格非常「不彭浩翔」
影片導演彭浩翔是極具個人風格的香港新生代導演,被譽為「新一代的開山怪」,曾導演過《買兇拍人》、《大丈夫》、《公主復仇記》、《AV》。彭浩翔透露,《伊莎貝拉》的靈感源於自己與杜汶澤的一次閑聊,他偶然問起杜汶澤,從前的女友會不會有一個和他有愛的結晶,一下子引發了杜汶澤的興趣,他還為這個故事提供了很多細節。原本不成熟的故事,在經過兩個男人反復討論之後,漸漸明朗化。拍完《AV》後,第一稿劇本正好完成。彭浩翔就跟杜汶澤商量,可以開拍了。
與之前充斥著黑色幽默的作品如相比,《伊莎貝拉》的風格更加朴實,用彭浩翔自己的話說,就是「非常不彭浩翔」。彭浩翔曾自述:「我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情感充滿著無限的興趣,之前大多關注的是男女感情,而這次表達的父女之情對我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影片的整體風格非常朴實,不像我之前的電影那樣充斥著黑色幽默,可以說這部電影非常不彭浩翔。」
杜汶澤完成轉型 梁洛施鋒芒初露
《伊莎貝拉》是杜汶澤第一次擔任男主角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任監制的電影。彭浩翔對杜汶澤的表演贊不絕口,他表示,這次觀眾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杜汶澤,以前他演的每一部片子都很『杜汶澤』,幾乎都是一出場就讓觀眾想笑。可是這次不是喜劇,是個很嚴肅的文藝片,講的是倫理親情,他粘上鬍子演梁洛施的爸爸,兩人年齡差距並不大,這對他是個極大的挑戰。不過,拍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他要告訴所有人,他是一個好的演員。在彭浩翔的監督之下,杜汶澤這一次的表演完全呈現另一種風格。最後一場戲,杜汶澤和梁洛施扮演的父女一起吃飯。彭浩翔在監視器後面看著杜汶澤的表演,「很想哭。」
模特出身的梁洛施來自澳門,在片中扮演杜汶澤的女兒。芳齡17的梁洛施是英皇力捧的新人王,英皇有意把她培養成對抗張柏芝的新一代「少男殺手」。彭浩翔對梁洛施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覺得梁洛施作為一個剛剛踏入電影圈的年輕演員,並沒有讓人感覺到演技的稚嫩,她把片中那個從小失去父愛的叛逆小女孩演活了。好像不是在演戲,而她就是那個女孩子,她的生活就是那個樣子。我真的非常感慨,她達到了我全部的要求,甚至還超出了我的預期,她真的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演員。」雖然在柏林電影節上失落影後,梁洛施卻擁有了意外的收獲,獲西班牙導演Gernan垂青,接拍西班牙一部奪寶動作電影,是繼影後張曼玉及舒淇之後,另一個香港女星打入歐洲電影市場……
3. 007黑日危機裡面的女主角叫什麼名字
叫「 蘇菲·瑪索」
外文名:Sophie Marceau
別 名:Flatfoosie
國 籍:法國
出生地: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1966年11月17日
職 業:演員、導演、編劇
代表作:《初吻2》、《勇敢的心》、《007之黑日危機》等
主要成就:第8屆愷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第26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簡介:蘇菲·瑪索出生於法國巴黎市郊小鎮一個有點重男輕女的平民家庭,家裡有一間小雜貨店,她從小被當作男孩子養,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已有近1.70米的身高,被法國導演克勞德·比諾多相中,出演了由其執導的青春愛情片《初吻》,由此成為一名兒童演員。
(3)法國公主伊莎貝拉電影擴展閱讀:
演藝經歷——
1982年,與布麗吉特·佛西、朗貝爾·維爾森共同出演了由克勞德·比諾多執導的青春愛情片《初吻2》,蘇菲·瑪索憑借該片獲得了第8屆愷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1985年,與弗朗索瓦·烏斯特、切基·卡尤、吉德·瑪爾隆聯袂出演了由安德烈·祖拉斯基執導的愛情電影《狂野的愛》,蘇菲·瑪索由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開始擴展戲路
1986年,蘇菲·瑪索與克勞德·布萊塞搭檔,主演了由弗蘭西斯·吉羅德執導的懸疑電影《墜入地獄》,她在片中出演中年作家阿郎美麗非凡的年輕妻子「羅拉」
1995年,5月24日,與梅爾·吉布森、帕特里克·麥高漢聯袂主演的傳記電影《勇敢的心》上映,蘇菲·瑪索飾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發生一段情的法國公主「伊莎貝拉」
1999年11月8日,與皮爾斯·布魯斯南、羅伯特·卡萊爾等聯袂出演的動作冒險電影《007之黑日危機》首映,蘇菲·瑪索飾演為了從父親手上奪回油田控制權而上演苦肉計的女主「艾麗卡」
4. 找一個電影的名字
《卧底公主》
【劇情梗概】
從小在王宮長大的盧克森頓公國公主伊莎貝拉到駐柏林的大使館當起了「實習生」。使館要改建花園,園林設計師盧克中標。在花園改建過程中,伊莎貝拉公主和盧克相愛了,但盧克並不知道公主的身份,更不知道公主已和某國王子訂婚,是王位的繼承人。何況他還有一個孩子。他們的愛情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參考資料:http://www.hugd.com/vod/2008-02/01/cms5230article.shtml
希望滿意
5. 芭比之魅力公主學院伊莎貝拉女王全名叫啥
芭比之公主學校中的主角叫Blair。《芭比之魅力公主學院》是芭比公主系列的第10部童話電影,由Ezekiel Norton執導,Diana Kaarina、Morwenna Banks等參與配音。該片講述了芭比飾演布萊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了加冕公主學校的名單。但從此卻改變了她的一生,原來布萊爾就是已逝皇後伊莎貝拉的女兒。《芭比之魅力公主學院》是芭比公主系列的第10部童話電影,由Ezekiel Norton執導,Diana Kaarina、Morwenna Banks等參與配音。該片講述了芭比飾演布萊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了加冕公主學校的名單。但從此卻改變了她的一生,原來布萊爾就是已逝皇後伊莎貝拉的女兒。為了識破德溫女爵士的陰謀,芭比了積極的斗爭的故事。
6. 小時候有本電影,國外的,轉動戒指可以吧人變成任何東西,有個女的好像叫伊莎貝拉,什麼的,電影名叫什麼
在90年代初期,本地電視台曾經播出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童話劇,名字叫《阿拉貝拉》,依稀記得的情節就是生活在童話王國中的阿拉貝拉公主可愛而美麗,她有一件能穿梭於現實世界與童話世界之間的魔力斗篷,還有一枚能實現各種夢想的魔力戒指,只要扭動戒指上的那枚寶石,一切願望皆能變為現實。童話中的公主偶然來到現實世界,和一個英俊王子戀愛了,哎,當時很小,具體內容記不得了,不過這部童話劇給童年生活帶來的那種驚喜和憧憬至今讓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