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看女僕日記2015年上映的由 蕾雅·賽杜主演的免費高清資源
《女僕日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B2ShMQSuOMAIrM9vwLwfA
《女僕日記》是伯努瓦·雅克執導,由蕾雅·賽杜、文森特·林頓主演的故事片,於2015年4月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1900年左右的法國,少女塞萊絲汀來到諾曼底蘭萊爾家當女僕,面對好色的男主人和他專橫嫉妒的妻子,塞萊絲汀決心投靠男僕約瑟夫以改變命運的故事。
㈡ 讓·雷諾阿的人物評價
讓·雷諾阿作為20世紀傑出的電影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名字屢屢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電影機構評選的電影史上十大傑出導演的名單中。而評選傑出大師的依據是傑出作品,雷諾阿的傑作當為《游戲規則》和《大幻滅》。其中《游戲規則》更是多次入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之列,以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的評選結果最具權威性。該雜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組織一次評選活動,邀請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評家和電影導演投票評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50年來《游戲規則》一直沒有落榜。
作為雷諾阿生平創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戲規則》雷諾阿說這是一個關於識破騙局、認識真相的故事。它雖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劇意識,是對人、對社會的一種失望的情緒。
雷諾阿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追逐片式的喜劇情節和看似荒誕的藝術手法,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戰前法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態度:生活如同「游戲」,說謊和爾虞我詐是這種游戲的不可違拗的「規則」;同時,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爭風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慾是人類的共性,而在風流場上的追逐和搏鬥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還運用隱喻手法,預示了「奇怪戰爭」的悲慘結局,最後則把這群百無聊賴的男女的東逃西竄作為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的手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歐洲社會復雜的階級斗爭和以法西斯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猖獗,這些使雷諾阿由痛苦、憤怒而淪為悲哀。《游戲規則》是他這種宿命、無望情緒達到極點時發出的絕望的呼喊。
雷諾阿曾說:「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後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戲規則》當初的不幸遭遇和後來的諸多榮譽,事實的確如此。此片完成於二戰爆發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這樣的結果與雷諾阿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原想把這部影片拍得討人喜歡,但卻惹惱了大多數觀眾,我為之驚奇不已。」雷諾阿把觀眾的敵意歸咎於自己的「直率」,這部影片表面描寫的是和藹可親的人,實際表現的是正在解體的社會,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殺的人是不喜歡讓人看見的。」拍攝《游戲規則》的人自己沒有遵守「游戲規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諾阿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游戲規則》問世時遭到的失敗太讓我喪氣了,以至於我決定,要麼不再拍電影,要麼離開法國。」
雷諾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滅》,據其編劇查爾·斯巴克的解釋,影片主要是表現「戰爭是愚蠢和醜陋的。戰爭破壞了人的生活,人不是為互相殘殺而生存的,只有職業軍官喜歡身著軍裝」。因此,熱愛和平的雷諾阿在影片中表達的反戰傾向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他還告戒人們:「不論勝利與失敗,任何民族都難以倖免戰爭造成的墮落。戰爭在幾個月內就足以摧毀緩慢發展的文明用幾個世紀才得以建立起來的東西。」
雷諾阿通過紀錄片式的樸素風格和真實准確的細節,以及生動的性格刻劃和豐富的視覺形象,既表現了戰爭期間不同國籍的軍人們對和平時期保持友愛感情的嚮往,又反映了他們在國家、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界限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時階級關系超越國家界限,有時種族關系超越社會階層,有時友愛之情超過一切,有時愛國主義占據上風。比如,當了俘虜的法國侯爵德瓦爾迪厄與德國貴族馮·羅芬斯坦之間的階級關系,遠遠超過他與平民出身的馬雷夏爾的同胞關系;馬雷夏爾對言語隔閡的德國農婦的好感,大大超過他與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的友情。
當然,也有人認為雷諾阿身為一個左翼電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對法國貴族傳統和軍事等級日落西山表示哀嘆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憤怒,而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卻說:「對大多數法國人所經歷的時代的回憶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激動,是由於我們在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發現了某些東西,在今天原子彈毀滅的磨難、恐怖和恐懼面前,那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許讓·雷諾阿富於前瞻性的詩意現實表現也正於此吧。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讓·雷諾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家中。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先驅者,這使童年時期的讓·雷諾阿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對於其日後在電影色彩、構圖方面的優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讓·雷諾阿並沒有子承父業,在學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之下便毅然踏上了軍旅之路。一戰期間,他以准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也就是在此期間,他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雷諾阿在這次戰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傷養好後他又返回軍隊學習飛機駕駛,做了短時期的偵察兵。他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來到法國南部的卡紐和郊外的瑪洛特從事陶器製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起初,他只是為別人寫作了一部電影劇本,接著才在1924年獲得了拍攝《水上姑娘》的機會。影片以愛情為主線,講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親死去後遭遇了許多不幸,最後得到一位地主少爺的救護和愛情的故事。讓·雷諾阿運用了印象派電影手法,所表現的如姑娘做夢時的場景,深獲好評。自此,他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電影生涯。
1926年,雷諾阿拍攝了根據左拉小說改編的《娜娜》,這是一部耗資巨大、長達120分鍾的影片,雖然沒有取得應得的經濟效益,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影片將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有機結合在了一起,用優美的筆法展現了妓女娜娜悲慘放盪的一生。這部影片是雷諾阿默片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後,他拍攝了一系列默片:《查爾斯頓》(1926年)、《瑪爾基塔》(1927年)、《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懶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窮鄉僻壤》(1929年)。這些影片已經顯示出雷諾阿在題材和風格方面的某些特點,如探討物質生活的意義、將現實主義與夢幻般的想像相結合。為最終形成「雷諾阿風格」的先驅作品。
從三十年代開始,雷諾阿進入了自己多產而又風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間,他不僅形成了雷諾阿式的電影風格,而且拍攝出了享譽一生並被後輩著力推崇的影片《大幻滅》和《游戲規則》,確立了在世界影壇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電影有了歷史性的飛躍一樣(進入有聲期),雷諾阿也開始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敘事方式。後來所拍攝的《湯尼》是一部極端寫實主義影片,片中幾乎沒有內景,也沒有用大明星,純粹依據真實事件拍成,被評論家們認為是與維斯康蒂的《對頭冤家》(1942年)一樣沒有時代局限的傑作。他描寫了從義大利和西班牙來到法國南部的打工者們的愛情和經歷,最後因頹喪、妒嫉而導致的一場悲劇。一般評論家認為《湯尼》是電影史上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驅。
雷諾阿的寫實主義手法雖然得到好評,但他慢工出細活兒的拍片速度卻常讓一般電影老闆不滿意。找他拍電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長拍攝社會題材並欣賞他寫實風格的製片人。1935年,讓·雷諾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廠面臨破產,老闆逃跑了,工人們卻團結起來組織了一個合作社繼續進行生產,終於扭轉局面取得勝利。這是一部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據名著《下層社會》改編的影片《社會底層》,則刻畫了一群社會落伍者的眾生相。這些影片都顯示著他廣博和深遠的認識,並且永遠能忠實反映人間世態、表現人的本質。雷諾阿自幼喜愛藝術,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使他一從影就很快躋身於名導演之列。他與法國影壇老將讓·維果以及雷內·克萊爾、約克·費戴爾、馬賽爾·卡爾內等人共同奮斗,譜寫了法國二戰前電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湯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稱為是「法國電影的轉折」,「標志著法國電影的復興」。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具有鮮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精神,被認為是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聲。
雷諾阿在此期間拍攝的最重要的兩部作品《大幻滅》(1937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成功運用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為電影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大幻滅》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藝術電影獎。雷諾阿喜歡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同樣清晰,他對這種攝影方法的實踐和系統發展,對奧遜·維爾斯日後拍攝《公民凱恩》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9年,雷諾阿緊接著完成了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游戲規則》。
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道德腐敗的陳舊故事。和《大幻滅》不一樣,《大幻滅》洋溢著自信向上,而這部影片則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調調。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戲規則》在時隔25年之後才受到世人重視,就好像人們獲得了重生,因為此片在當時受到禁止放映的條令,來自各方的壓力使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自己摯愛的國土。
總體來說,雷諾阿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為戰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
從1940年到1950年,雷諾阿在好萊塢期間共拍攝了6部影片:《大澤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國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僕日記》(1946年)和《海濱浴場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攝的《大河》是雷諾阿途經印度回國途中所拍攝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國後的18年間僅拍過5部影片,其中《法蘭西康康舞》(1954年)較為著名。這些影片雖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鏡頭,但都沒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國拍攝的優秀作品。終其一生,他拍攝了默片、有聲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計40餘部,後期雷諾阿的藝術活動轉向舞台劇和電視,同時撰寫有關電影的論著,導演舞台劇,創作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有關自己和父親的回憶錄。
雷諾阿繼承和發揚了馮·斯特勞亨所信奉的拍攝電影的原則和傳統,形成詩意寫實主義風格,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豐碑。他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是秉承了父親為藝術如痴如醉的風范,他為電影藝術耗費了畢生的精力,他致力於實驗新電影文法的精神永遠活在同樣摯愛電影的人們心中。 歷史上父子齊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馬與小仲馬,大施特勞斯與小施特勞斯以及中國的曹氏父子、蘇氏父子等,而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與其子讓·雷諾阿也是同樣舉世聞名的。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藝術門類不同,一位是畫家,一位是優秀的電影導演。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法國藝術界的地位,而讓·雷諾阿最初的藝術靈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來自他的父親。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藝術創造給家庭經濟帶來危機,所以他總想找到一種既能滿足繪畫愛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藝術良心的方式。隨著《遊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於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義大利游歷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嘆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些畫顯示了真正的藝術技巧和智慧。」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雷諾阿藝術的主體旋律———畢生所竭誠表現的是女性肉體的魅力。他所描繪的女性著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貴雅緻的。他兼收了羅可可和巴洛克兩者的嬌媚和雄健之風,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創造了獨有的雷諾阿風格。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
㈢ 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里的那個女主角是
寶蓮·高黛 Paulette Goddard
出生
3 June 1910
Whitestone Landing, Long Island, New York, USA
去世
23 April 1990
Ronco, Switzerland. (heart failure)
14歲成為齊格菲女郎,1931年前往好萊塢,與卓別林邂逅,兩人相戀,1936年結婚,合作了《摩登時代》的《大獨裁者》,1942年離婚時已經是派拉蒙的當紅影星
代表作:惡有惡報、巴格達的姑娘們等
原名
Marion Goddard Levy
身高
5' 4" (1.63 m)
婚姻
Erich Maria Remarque (25 February 1958 - 25 September 1970) (his death)
Burgess Meredith (21 May 1944 - 1950) (divorced)
Charles Chaplin (June 1936 - June 1942) (divorced)
Edgar James (1927 - 1931) (divorced)
片酬
Anna Lucasta (1949) $175,000 + % of profits
Reap the Wild Wind (1942) $35,000
The Lady Has Plans (1942) $5,000/week
Nothing But the Truth (1941) $5,000/week
Hold Back the Dawn (1941) $5,000/week
Pot o' Gold (1941) $5,000/week
Second Chorus (1940) $5,000/week
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 (1940) $85,000
The Ghost Breakers (1940) $85,000
The Cat and the Canary (1939) $85,000
The Women (1939) $5,000/week
生於紐約州長島大內克一個貧寒的家庭。14歲進入齊格飛歌舞團,後因與富商埃德加.詹姆斯結婚而退出舞台。1931年離婚後進入好萊塢,在《十字街頭》、《吹牛大王》等片中露面。次年進入哈爾.羅奇製片公司,同年與卓別林相識。卓為她美麗的容貌和不凡的談吐吸引,開始培養她演戲。1936年她主演完《摩登時代》後與卓秘密結婚,1942年二人離婚。1943年她以《滑頭君子》、《海軍之花》聲名鵲起,後者還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46年主演的《風流貴婦》以及與第三任丈夫伯吉斯.梅雷迪斯合演的《風流女招待》(又譯《女僕日記》),均相當成功。1948年她和丈夫再度合拍了成功的影片《奇跡會發生》後離婚。1949年完成失敗作《復仇新娘》後退出派拉蒙公司。50年代後演出影片不多,1958年和小說家雷馬克結婚後退出影壇。
演 出
1 South of Reno 【1988】
2 Indifferenti, Gli 【1964】
3 Babes in Bagdad 四千零四夜 【1952】
四千零四夜(台)/禁宮十二釵(港)
4 On Our Merry Way 【1948】
5 Unconquered 勝利者 【1947】
勝利者(台)/血戰保山河(其他)
6 An Ideal Husband 理想丈夫 【1947】
理想丈夫(台)
7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女僕日記 【1946】
8 Duffy's Tavern 杏花村 【1945】
杏花村(台)/歡樂酒店(港)
9 So Proudly We Hail! 驕傲歡呼 【1943】
驕傲歡呼(台)
10 Star Spangled Rhythm 星釘旗萬歲 【1942】
星釘旗萬歲(台)
11 The Forest Rangers 火林虎將 【1942】
火林虎將(台)
12 Reap the Wild Wind 野風 【1942】
野風(中)
13 Hold Back the Dawn 良宵苦短 【1941】
良宵苦短/難舍黎明(台)
14 Pot o' Gold 【1941】
15 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 騎軍血戰史 【1940】
騎軍血戰史(台)/騎軍血戰史(港)/西北面有警察(其他)
16 The Great Dictator 大獨裁者 【1940】
大獨裁者(中)/大獨裁者(台)/大獨裁者(港)
17 Second Chorus 第二合唱隊 【1940】
第二合唱隊(其他)
18 The Ghost Breakers 【1940】
19 The Women 火之女 【1939】
火之女(台)/女人(港)
20 The Young in Heart 【1938】
21 Modern Times 摩登時代 【1936】
摩登時代(中)/摩登時代(台)
22 The Kid from Spain 【1932】
23 City Streets 城市大街 【1931】
城市大街(其他)
奧斯卡獎 Oscar
1944 提名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So Proudly We Hail! (1943) 驕傲歡呼
寶蓮·高黛(1910-1990)
寶蓮·高黛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演員之一,她曾是卓別林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曾經在費雯麗被選為"郝斯嘉"之前被認為扮演斯嘉麗的最佳人選. 她的著名影片是<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
卓別林一生曾有4個妻子,某一時期的御用女演員在絕大多數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但他最愛的是最後一個妻子,小他36歲的烏娜·奧尼爾,偉大的諾貝爾獎金劇作獎獲得者尤金·奧尼爾的女兒。
為了和烏娜在一起,卓別林與在事業上給他最大幫助的第三位妻子寶蓮·高黛離婚了。寶蓮和卓別林前後相處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他們不僅在感情上相互依託,而且在事業上共同發展,《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傑作。
1932年初夏,老友約瑟夫·辛克邀卓別林到遊艇上共度周末。辛克把一位少婦介紹給卓別林。她叫寶蓮·高黛,原名瑪維 ·萊維,21歲,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家境貧寒,童年不幸,14歲進入齊格菲歌舞團,16歲嫁給闊綽的花花公子,數月後離異,繼而步人影壇。這段身世引出卓別林的好感。兩人越談越投緣……
從此,忙碌一周後,有情人便相約在聖佩德羅幽會。在洛杉磯的這個港灣,可以時常見到他倆漫步的身影。她眺望遠處的船隻,往往凝視出神,他就為她買了一條小船。泛舟海上,傾心交談,詩意盎然!
相識數月後,他倆在機場吻別的情景登在報刊上,成了首版新聞。說他們出雙人對,儼然夫妻。說他們已經訂婚。兩人都出面辟謠,因為卓別林和前妻的糾葛遠未了結。但是,寶蓮向探聽名人行蹤的記者泄露了一條新信息:她將主演卓別林的下一部影片。
卓別林做出了藝術生涯中一次重大決定:拍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
傳說多虧這位熱情的女伴壯膽,他才敢孤注一擲。卓別林終日考慮他的電影,無暇旁顧。寶蓮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溫柔可親,卓別林的兩個孩子也喜歡她。他們的生活和諧而忙碌。從著手編劇到完成影片。兩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里劇院首映。影片在德國和義大利遭禁,在倫敦、巴黎和莫斯科獲得巨大的成功。首映後的第五天,卓別林和寶蓮·高黛飛赴檀香山,隨後,又到了夢幻之地—一遠東游覽,圓了寶蓮的夢:發現東方。旅途中卓別林開始醞釀新作《香港女伯爵》,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賈利·古柏。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後話了。在旅途中,卓別林決定與寶蓮成婚,在廣州舉辦婚禮,但不事聲張。
又應了那句「名言」: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廝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齟齬。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開始顯露。有時,在上流社會的晚會上只能看到寶蓮孤獨的身影。但是,他們仍然戀家、關心孩子,仍然一起招待親朋好友。卓別林為了幫助高黛爭演《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還特意請了英國戲劇演員為她單獨授課,並再三通過電話向製片人塞爾茲尼克求情。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高黛未能如願,但卓別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動。1938年,高黛偕同卓別林在舊金山附近的小港灣肯美爾城住了 幾個月。那時,德國納粹凶焰正熾,卓別林毅然中止為寶蓮編寫愛情片的計劃,開始籌劃一項代名「七號」的大工程。就是後來震驚影壇的《大獨裁者》。卓別林為此說過:「希特勒這個丑惡的怪物正在煽動戰爭狂熱,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興趣……」女主人公還是由寶蓮演。她兢兢業業,不辭勞苦,有時為一個場景可以拍二三十次。她是絕不遜於男人的女人。可惜,這次合作加深了兩人的分歧。在政治上,卓別林支持蘇聯,寶蓮更站在美國一邊。兩人個性極強,漸漸失去了共同語言。1942年,他倆在墨西哥平靜分手,好聚好散,無恨無怨。卓別林黯然神傷。他對兒子說:「孩子,這是件傷心事。這就是生活。」
㈣ 超現實主義的風格特點價值
超現實主義,這個東西從繪畫里來的,為了研究她,我還讀了達利的相關文章。挺難懂的。
稍微補充一下,在我看的影評中,有人也把《大魚》稱之為超現實主義作品,看看下面的文字,也許你會有自己的看法吆!!
背景: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超現實主義者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所謂的彼岸世界——無意識或潛意識的世界。他們一方面致力於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另一方面同時還致力於突破合乎於邏輯與實際的現實現,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糅合,從而達到一種絕對的真實,超越的真實。
被公認為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是法國女導演謝爾曼·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1928〉。《貝殼與僧侶》是根據詩人阿爾都所寫的劇本攝制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可是他還是希望得到一個女人的愛,但這個女人卻有著自己的情人。在僧侶眼裡,這個情敵不時地變換著角色,一會兒是傳教士,一會兒是將軍,一會兒成為監獄的看守,時時處處與他作對,使其性的慾望始終處在壓抑的狀態下。性的壓抑使他精神發生變態,一會兒他跑到酒窖里無緣無故打碎一個又一個玻璃瓶,一會兒又跑到大街上狂亂地瘋跑,拖至腳跟的僧袍不時被他無情地踩在腳下······全片沒有什麼情節,表現的就是這個性無能僧侶潛意識中迷狂的夢幻情景。
超現實主義電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學境界,就是把藝術創造視為一種偶然的啟示或悲劇式的預言。為了達到這一理想境界,他們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可以作為探索人的內心現實世界的"解剖刀"。按照這一學說,人只有在非理性狀態下才顯現出他的真實自我。因為超現實主義所表現的基本上都是處於夢境、幻覺、錯覺中人的非理性的下意識行為。
例子:
Un chien andalou (1929)
Directed by
Luis Bunuel
Writing credits
Salvador Dalí (screenplay) and Luis Bunuel (screenplay)
Also Known As:
Andalusian Dog, An (1929) (USA)
Runtime: 16 min
Country: France
Color: Black and White
Sound Mix: Silent
Certification: Finland:K-16 / UK:15 (video rating) (1994) / UK:X (original rating)
Content:
夜晚,一個男人在磨著一把剃刀。他仰頭注視夜空,一片浮雲飄向一輪明月,他點燃一支煙,陷入沉思······
化入一個姑娘的面部特徵,男人用一隻手扒開她的左眼皮,另一隻握住剃刀的手慢慢移向她的眼睛。鋒利的刀口橫向切開姑娘的眼珠。一縷白雲從月亮前飄過,彷彿一把刀在劈開圓圓的月亮。
字幕:幾年之後。
路邊,一幢小樓里,一個姑娘正在讀書。她好像就是那個眼睛被切開的姑娘。這是她看見一騎車人向小樓騎來,不料到了跟前竟跌倒在小樓窗下。她急忙下樓,跑到騎車人跟前,摟住他就狂吻。
姑娘的卧室里,她打開騎車男子帶來的方紙盒,取出一條領帶。這時騎車人卻驚恐地發現自己的左手掌上爬滿樂螞蟻(The French phrase "ants in the palms" means that a man is "itching" to kill)。姑娘看見了也驚恐萬狀,捂住嘴。
螞蟻的特寫鏡頭,化入另一個姑娘腋下汗毛特寫,再化入輕搖的海膽,鏡頭拉開,姑娘站在大街上,一群示威者正沖向警察設置的路障······
俯攝,一個粗壯的女人用手杖撥弄地上的一截血肉模糊的斷手。疊印,警察驅逐示威者。一警察把血肉模糊的斷手撿起放入紙盒子,遞給那女人。
突然,一輛卧車駛來,它撞倒姑娘,將她壓成兩截,接著又撞倒那個粗壯女人。
鏡頭回到小樓里,救助騎車人的那個姑娘站住窗前目睹了大街上的示威遊行和車禍。
突然,騎車人從後面摟住姑娘,他轉身抓住姑娘的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
姑娘奮力掙扎,脫身躲到桌子後面。
騎車人從地上撿起一根繩子,繞在自己肩上,費力地拖著向姑娘走去······
鏡頭搖到繩索的另一端,它拴著一大堆沉重的東西:南瓜、兩個修士、兩架三角鋼琴,琴上堆滿著腐爛的驢肉和驢腿。
姑娘逃入另一間房間,隨手關門時把騎車人的一隻手夾在門縫里。手的特寫,爬滿螞蟻。
姑娘轉身觀望這間房,似乎就是剛才的那間卧室,床上躺著個男人,手還夾在門縫里······
樓梯平台上又出現一個男人,姑娘開門後,他走到窗前,狠狠地拉起躺著的男人,交給他兩本書,讓他雙臂交叉平伸拿著站在牆邊。這時我們發現這兩個男人是那麼地相像。
就在這時,受罰男人手裡的書變成了槍,他逼迫對方投降,隨即又擊倒對方······
倒下的男人發現倒在一片草地上,身旁是一個裸體女人。他掙扎著試圖去抓女人裸露的背部,但終因傷重,死去。
卧室里,姑娘獃獃地望著牆。牆中央呈現出一隻骷髏狀的黑蝴蝶。突然,又出現一個穿斗篷的男人,姑娘眼看著他牙齒脫落,嘴唇消失,嘴裡長出黑發,驚嚇得她失手丟掉粉盒,沖到門外。門外竟是一片沙灘。
那個騎車男人迎面而來,兩人摟抱在一起,然後相擁著向前走去。
一路上可見沙灘上有幾件物品:衣領、斗篷、裙子、布帽和盒子。
他們的身影漸漸遠去,天空浮現出大寫的"春天"兩字。沙灘變成沙漠,沙土埋至男人和姑娘的胸部。他們雙目失明,衣衫襤褸,陽光灼熱,小蟲肆無忌憚在他們臉上叮著咬著······
附:
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nuel(1900.2.22—1983.7.29)出生於西班牙的卡蘭達(Calanda)。在馬德里大學讀書時與加西亞·洛加、拉斐爾·阿爾貝蒂和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等西班牙大藝術家同學。
1925年,為躲避獨裁統治路易斯·布努埃爾出逃法國,作為法國導演讓·愛普斯坦(Jean Epstein)的助手投身電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爾與薩爾瓦多·達利合作導演了超現實主義傑作《一條安達魯狗》。
1930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黃金時代》。兩部作品因為率先運用了象徵、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義的剪輯技巧,而歸於人類電影史最有影響的作品之列。
1932年,布努埃爾完成《無糧的土地》之後,確定"懷著對人類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致力於在銀幕上表現各種幻想"的藝術追求。
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General Franco)專政上台之後,布努埃爾被迫離開祖國,前往美國紐約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公司工作,同時,在Warner Bros做配音演員。
四十年代末,移居墨西哥並於當地拍攝了《被遺忘的人們》(Los Olvidados,1950)、《毀滅天使》等十餘部影片。
1964年後,布努埃爾將工作地遷移至電影氣氛濃厚的法國,《女僕日記》(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白日美人》(1967)、《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1972)等經典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1976年,七十六歲高齡的布努埃爾重歸故土,在西班牙拍攝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慾望的隱晦目的》(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片中婦人縫補血衣的場景成為影迷至今探討不清的電影疑團。
1983年7月,布努埃爾於墨西哥(Mexico City)病逝。
㈤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㈥ 《女僕日記(2015)》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蕾雅·賽杜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E-LnVKG1hAegJTFhUXLnEA
㈦ 什麼超現實主義的手法
超現實主義,這個東西從繪畫里來的,為了研究她,我還讀了達利的相關文章。挺難懂的。
稍微補充一下,在我看的影評中,有人也把《大魚》稱之為超現實主義作品,看看下面的文字,也許你會有自己的看法吆!!
背景: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超現實主義者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所謂的彼岸世界——無意識或潛意識的世界。他們一方面致力於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另一方面同時還致力於突破合乎於邏輯與實際的現實現,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糅合,從而達到一種絕對的真實,超越的真實。
被公認為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影片是法國女導演謝爾曼·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1928〉。《貝殼與僧侶》是根據詩人阿爾都所寫的劇本攝制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可是他還是希望得到一個女人的愛,但這個女人卻有著自己的情人。在僧侶眼裡,這個情敵不時地變換著角色,一會兒是傳教士,一會兒是將軍,一會兒成為監獄的看守,時時處處與他作對,使其性的慾望始終處在壓抑的狀態下。性的壓抑使他精神發生變態,一會兒他跑到酒窖里無緣無故打碎一個又一個玻璃瓶,一會兒又跑到大街上狂亂地瘋跑,拖至腳跟的僧袍不時被他無情地踩在腳下······全片沒有什麼情節,表現的就是這個性無能僧侶潛意識中迷狂的夢幻情景。
超現實主義電影所追求的最高美學境界,就是把藝術創造視為一種偶然的啟示或悲劇式的預言。為了達到這一理想境界,他們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可以作為探索人的內心現實世界的"解剖刀"。按照這一學說,人只有在非理性狀態下才顯現出他的真實自我。因為超現實主義所表現的基本上都是處於夢境、幻覺、錯覺中人的非理性的下意識行為。
例子:
Un chien andalou (1929)
Directed by
Luis Bunuel
Writing credits
Salvador Dalí (screenplay) and Luis Bunuel (screenplay)
Also Known As:
Andalusian Dog, An (1929) (USA)
Runtime: 16 min
Country: France
Color: Black and White
Sound Mix: Silent
Certification: Finland:K-16 / UK:15 (video rating) (1994) / UK:X (original rating)
Content:
夜晚,一個男人在磨著一把剃刀。他仰頭注視夜空,一片浮雲飄向一輪明月,他點燃一支煙,陷入沉思······
化入一個姑娘的面部特徵,男人用一隻手扒開她的左眼皮,另一隻握住剃刀的手慢慢移向她的眼睛。鋒利的刀口橫向切開姑娘的眼珠。一縷白雲從月亮前飄過,彷彿一把刀在劈開圓圓的月亮。
字幕:幾年之後。
路邊,一幢小樓里,一個姑娘正在讀書。她好像就是那個眼睛被切開的姑娘。這是她看見一騎車人向小樓騎來,不料到了跟前竟跌倒在小樓窗下。她急忙下樓,跑到騎車人跟前,摟住他就狂吻。
姑娘的卧室里,她打開騎車男子帶來的方紙盒,取出一條領帶。這時騎車人卻驚恐地發現自己的左手掌上爬滿樂螞蟻(The French phrase "ants in the palms" means that a man is "itching" to kill)。姑娘看見了也驚恐萬狀,捂住嘴。
螞蟻的特寫鏡頭,化入另一個姑娘腋下汗毛特寫,再化入輕搖的海膽,鏡頭拉開,姑娘站在大街上,一群示威者正沖向警察設置的路障······
俯攝,一個粗壯的女人用手杖撥弄地上的一截血肉模糊的斷手。疊印,警察驅逐示威者。一警察把血肉模糊的斷手撿起放入紙盒子,遞給那女人。
突然,一輛卧車駛來,它撞倒姑娘,將她壓成兩截,接著又撞倒那個粗壯女人。
鏡頭回到小樓里,救助騎車人的那個姑娘站住窗前目睹了大街上的示威遊行和車禍。
突然,騎車人從後面摟住姑娘,他轉身抓住姑娘的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
姑娘奮力掙扎,脫身躲到桌子後面。
騎車人從地上撿起一根繩子,繞在自己肩上,費力地拖著向姑娘走去······
鏡頭搖到繩索的另一端,它拴著一大堆沉重的東西:南瓜、兩個修士、兩架三角鋼琴,琴上堆滿著腐爛的驢肉和驢腿。
姑娘逃入另一間房間,隨手關門時把騎車人的一隻手夾在門縫里。手的特寫,爬滿螞蟻。
姑娘轉身觀望這間房,似乎就是剛才的那間卧室,床上躺著個男人,手還夾在門縫里······
樓梯平台上又出現一個男人,姑娘開門後,他走到窗前,狠狠地拉起躺著的男人,交給他兩本書,讓他雙臂交叉平伸拿著站在牆邊。這時我們發現這兩個男人是那麼地相像。
就在這時,受罰男人手裡的書變成了槍,他逼迫對方投降,隨即又擊倒對方······
倒下的男人發現倒在一片草地上,身旁是一個裸體女人。他掙扎著試圖去抓女人裸露的背部,但終因傷重,死去。
卧室里,姑娘獃獃地望著牆。牆中央呈現出一隻骷髏狀的黑蝴蝶。突然,又出現一個穿斗篷的男人,姑娘眼看著他牙齒脫落,嘴唇消失,嘴裡長出黑發,驚嚇得她失手丟掉粉盒,沖到門外。門外竟是一片沙灘。
那個騎車男人迎面而來,兩人摟抱在一起,然後相擁著向前走去。
一路上可見沙灘上有幾件物品:衣領、斗篷、裙子、布帽和盒子。
他們的身影漸漸遠去,天空浮現出大寫的"春天"兩字。沙灘變成沙漠,沙土埋至男人和姑娘的胸部。他們雙目失明,衣衫襤褸,陽光灼熱,小蟲肆無忌憚在他們臉上叮著咬著······
附:
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nuel(1900.2.22—1983.7.29)出生於西班牙的卡蘭達(Calanda)。在馬德里大學讀書時與加西亞·洛加、拉斐爾·阿爾貝蒂和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等西班牙大藝術家同學。
1925年,為躲避獨裁統治路易斯·布努埃爾出逃法國,作為法國導演讓·愛普斯坦(Jean Epstein)的助手投身電影界。
1928年,路易斯·布努埃爾與薩爾瓦多·達利合作導演了超現實主義傑作《一條安達魯狗》。
1930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黃金時代》。兩部作品因為率先運用了象徵、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義的剪輯技巧,而歸於人類電影史最有影響的作品之列。
1932年,布努埃爾完成《無糧的土地》之後,確定"懷著對人類社會問題的深切關注,致力於在銀幕上表現各種幻想"的藝術追求。
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General Franco)專政上台之後,布努埃爾被迫離開祖國,前往美國紐約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公司工作,同時,在Warner Bros做配音演員。
四十年代末,移居墨西哥並於當地拍攝了《被遺忘的人們》(Los Olvidados,1950)、《毀滅天使》等十餘部影片。
1964年後,布努埃爾將工作地遷移至電影氣氛濃厚的法國,《女僕日記》(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白日美人》(1967)、《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1972)等經典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1976年,七十六歲高齡的布努埃爾重歸故土,在西班牙拍攝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慾望的隱晦目的》(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片中婦人縫補血衣的場景成為影迷至今探討不清的電影疑團。
1983年7月,布努埃爾於墨西哥(Mexico City)病逝。
㈧ 摩登時代女主角簡介
寶蓮·高黛
美國著名演員,於1910年6月3日出生,1990年4月23日去世
生於紐約州長島大內克一個貧寒的家庭。14歲進入齊格飛歌舞團,後因與富商埃德加.詹姆斯結婚而退出舞台。1931年離婚後進入好萊塢,在《十字街頭》、《吹牛大王》等片中露面。次年進入哈爾.羅奇製片公司,同年與卓別林相識。卓為她美麗的容貌和不凡的談吐吸引,開始培養她演戲。1936年她主演完《摩登時代》後與卓秘密結婚,1942年二人離婚。1943年她以《滑頭君子》、《海軍之花》聲名鵲起,後者還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46年主演的《風流貴婦》以及與第三任丈夫伯吉斯.梅雷迪斯合演的《風流女招待》(又譯《女僕日記》),均相當成功。1948年她和丈夫再度合拍了成功的影片《奇跡會發生》後離婚。1949年完成失敗作《復仇新娘》後退出派拉蒙公司。50年代後演出影片不多,1958年和小說家雷馬克結婚後退出影壇。
高黛與作家雷馬克的婚姻一直延續到雷馬克先生病逝。她繼承了他的大筆財產,其中包含歐洲部分資產包括歐洲一些當代藝術作品。在此期間,她的財富累積的際遇與方式成為了當時好萊塢名流精英人事間的笑柄。到了1980年左右,高黛女士已躋身為紐約當地的社交名人,她常裝扮的珠光寶氣和一些知名人士出入名流環繞的高級社交場所,並和藝術家Andy Warhol保持著很好的友誼,直到他198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