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後一課》 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敘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後一節法語課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和韓麥爾先生的具體表現,從中反映了淪陷地區的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本人純手打。上課老師說的。是好人就給分吧~
② 最後一課故事梗概
《最後一課》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寫作背景:
都德經歷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當時還被徵召入伍。普法戰爭是歐洲近代史上一次戰爭。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國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稱拿破崙三世)為了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並為著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向普魯士宣戰。
但戰爭開始後,法軍累戰累敗,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決戰,法軍更是慘敗,路易·波拿巴本人也當了普魯士人的俘虜。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是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後,他進而覬覦法國的領土,同樣想稱霸歐洲大陸。
乘法軍色當之敗、法國國內混亂之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直到包圍巴黎,普魯士士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忿怒。
這時戰爭性質已經變為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戰爭,法國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保衛祖國,巴黎的工人還於1871年3月18日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後一課》取材精煉,文字簡潔,主題明確,結構緊湊,每段每句都和題目緊相呼應,沒有廢話,沒有閑文,這兩千字可說是字字有作用,並且在字里行間蘊蓄了無限深遠的意境。
③ 《最後一課》是在什麼歷史背景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摰詼�酃�納ブ訑。九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
龍懷珠
摘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練,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家,洗煉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使這兩個短篇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不但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鑒,而且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最後一課》 《柏林之圍》 哈墨爾先生 儒夫上校 愛國主義精神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都德的短篇小說代表作。這兩篇膾炙人口的小說,篇幅都不大,卻囊括了極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時代的風貌,表現了深刻的主題。
這種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真是令人贊嘆不已。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很有特色的現實主義作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經歷了戰爭生活,目睹了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他每星期發表一篇短篇小說,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1873年,這部短篇小說集以《星期一故事集》(又譯《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
這部小說其中有一組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如《最後一課》、《柏林之圍》、《一場檯球》等,顯示了作者愛國主義新的創作境界。這組作品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及其將領的卑劣無能,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這兩篇反映普法戰爭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為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萬6千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普軍所到之處,燒殺槍掠,無惡不做,激起了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忿怒。這時的戰爭性質,已由法國對普魯士的挑戰變成了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法國各地人民被迫起來自衛,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奮力保衛祖國。但法國臨時拼湊起來的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卻同普魯士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凡爾賽協定》,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東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使這兩個地區人民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就是以此為題材,直接描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優秀短篇。《最後一課》通過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見聞感受,描寫普魯士侵略者對淪陷在他們鐵蹄下的法國阿爾薩斯省人民進行文化專制,強令學校改教德語的暴行,以及當時人民對祖國的留戀和熱愛的悲憤心情和強烈愛國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個人悲劇,描寫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表現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運,與法蘭西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都是描寫普法戰爭,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反映此類主題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著力揭露敵人燒殺淫掠的暴行,和刻畫人民群眾英勇頑強的抗敵斗爭。但是,深諳短篇小說藝術的都德,卻別具一格,表現同一主題,他卻以不同角度選取多樣化的題材,並沒有正面直接地描寫敵人的瘋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這兩個短篇在選材上獨具特色,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這兩篇小說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場面。《最後一課》選擇受戰爭損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殘最深的地區—阿爾薩斯一個鄉村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題材,反映普魯士人對佔領區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不準他們再教法語,而改教德語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魯士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罪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一個癱瘓老軍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圍的殘酷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表現了法國人民深沉的亡國痛苦,又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熱愛祖國的非凡表現及崇高感情,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取材新穎,思想深刻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異常感人。
對於讀者來說,鄉村小學校的日常生活,上課,下課,貪玩小學生的逃學真是司空見慣;退役老軍人在病中的美好幻覺,進攻,追擊,攻佔敵國的都城並非不可思議。然而,小說從平凡生活中所提煉出來的這一堂課,這一位老軍人的幻覺,卻是極不平凡的題材:此時此刻,大家對「最後一課」的依依不捨,使祖國語言彷彿成了祖國尊嚴的化身,人們沉痛庄嚴地向祖國語言告別;巴黎淪陷,老軍人垂危時刻的夢幻的破滅,氣氛是那樣的嚴肅、悲壯,巴黎人民被揉碎了的心在流血。以一斑而見全豹,阿爾薩斯人民亡國之恨,巴黎百姓陷城之苦,被淋漓盡致描寫了出來。這些都是法國戰敗後的慘狀,它彷彿是阿爾薩斯人同祖國分離的縮影,巴黎淪陷時法國社會的一個側面。就在這樣平凡的題材中,都德表現出了這樣深刻的社會內容,最自然最真實地流露出了法國人民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
都德是通過小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組材、去反映愛國主義思想主題的。《最後一課》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個貪玩的俏皮小學生,遲到或者逃學,在他已經習以為常。學習不用功,回答不上老師的課堂提問,對於他更是家常便飯。可是當他上這「最後一課」的時候,領悟到國土的淪亡,以後不能再學習祖國語言的道理,卻變成了一個聰明,敏感,憎愛分明的懂事兒童。「祖國」,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無不與祖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剛剛尚覺沉重討厭的課本,一下子變成像捨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為那上面是祖國的語言,它就標志著「祖國!」新發的字模上都是美麗的花體字,上邊全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在小弗朗士眼中,它們好像是一面面小國旗。剛入學的初級小學生不會寫字而在專心畫「一橫一豎,」似乎那也算是法國字。甚至從屋頂上鴿子咕咕鳴叫聲里,小弗朗士也聯想到侵略軍該不會強迫它們用德語唱歌。所有這些,都蘊藏著對敵人的無比仇恨,交響著愛國主義的主旋律。作品的另一主人公哈墨爾先生,他是一個熱心教育,熱愛祖國,對學生嚴厲的老教師。他在這所學校辛勤教書四十年,這里的草木房舍,物物件件,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親手栽的啤酒花也繞著窗口爬上了屋頂,他一旦離開這里怎能不傷心!所以,當他接到命令不能再教法語,在離開學校的前一天,上最後一課的庄嚴時刻,他身著禮服,結上領結,戴好絲帽,那麼嚴肅、莊重。這最後一課,他也一反嚴厲的常態,對學生是異常溫和。對於小弗朗士的遲到,他非但未責備,反責備起自己。他用祖國語言「是世界最美麗的語言」來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牢記祖國語言,以喚起反抗侵略者的鬥志。這堂課,他講得特別耐心,恨不得在離開前,把自己的全部知識灌塞給學生。講完這最後一課,該下課放學了,他一句告別之類的話也難以說出,只是奮力寫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充分表現他的高度愛國熱忱。小弗朗士和哈墨爾先生的思想、言行、舉止的刻畫描寫,無不和愛國主義思想密切相關,和愛國主義主題緊緊相連,其選材真可謂匠心獨到。
這兩篇小說的題目也別具一格,含義深刻。「最後一課」使人見題思義,它直接體現了作品的思想意義。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學校不能再教法語,法國人民淪為異國奴隸,喪失了自己的國籍,不能學習自己的語言,這真是千古恨事。作者就是通過這最後一課」反映法國人民的悲憤心情和愛國精神,以教育亡國的人民不要忘了祖國,必須牢記祖國語言,為驅逐敵人,恢復國土而努力。題目的作用在此,小說的主旨也在此。《柏林之圍》名為「柏林之圍」,實為「巴黎之圍」,小說用重病垂危的一個老軍人想像中的法軍圍困柏林的故事,描寫普魯士軍隊圍困巴黎的現實,表現巴黎被圍和淪陷的悲劇色彩,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感情。這個題目發人深思,從反面揭示著小說的主題。
這兩篇小說的每段每句和每個情節都是和其題目緊密關聯,相互呼應的。小說的開頭即開門見山,直接切題。如《最後一課》的第一段:「那天早晨,我很遲才去上學,非常害怕挨老師的訓,特別是因為哈墨爾先生已經告訴過我們,他今天要考問分詞那一課,而我,連頭一個字也不會。……」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下子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一目瞭然。這「一課」已為下文產生懸念,引起讀者注意,和題目「最後一課」相呼應。在全文中,「最後一課」共出現過四次,都有深刻含義。特別是小弗朗士發自內心的獨白:「啊!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這是小弗朗士目睹了「最後一課」的動人情景後,情不自禁地發出的強烈感嘆,這深切有力的語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抒發出他心裡已蘊藏著的強烈的愛與恨,交織著悲和憤,突出了「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小說最。後以「課上完了……去吧。」作結,既是和開頭相呼應,也是和題目相呼應,這里,故事情節達到高潮,小說也在這里戛然而止,余意無窮,耐人尋味。
《柏林之圍》開頭同樣真接點題:「我們一邊與韋醫生沿著香榭里舍林蔭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巴黎被圍的情景,巴黎淪陷的慘狀歷歷在目,千瘡百孔,滿地彈坑,不由使人凄涼之感油然而生。小說接著由這位老軍人—儒夫上校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魯士人圍困攻陷的悲慘現實,而正面描寫的卻是儒夫上校想像中的法軍節節勝利,直到攻克柏林,凱旋而歸。兩相對照,盡管人們會對儒夫老人的可憐幻想慘然失笑,但也不能不為老人的美好意願產生敬仰之情。小說最後以「一支黑壓壓」的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身著軍服,站在高樓陽台上歡迎法軍凱旋歸來的儒夫上校發現了德軍,發出「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這一聲慘叫,揮著手臂,蹌蹌踉踉,最後全身筆直地倒了下去結束。巴黎淪陷,儒夫上校死亡,這位老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躍然紙上。
富有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又一突出特點。作者十分擅長對人物進行符合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用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這兩篇小說都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柏林之圍》雖然開頭一段和其後各段的「我」是兩個人,但還是用的第一人稱敘述手法),《最後一課》以主人公小弗朗士自述,本身就便於描寫心理活動,不僅表露出「我」的心靈,同時還以「我」的感受描述了哈墨爾先生的心理活動;《柏林之圍》以韋醫生敘述懦夫老人的故事,通過「我」(指韋醫生—筆者注)的眼見耳聞,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作者在分別描寫這一小(小弗朗士)二老(哈墨爾先生和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時,處處准確地把握住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徵,從而使這些形象十分真實、生動。充滿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也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一大特色。自稱是一副「感覺的機器」的都德,具有「點金之術」,極善於用敏銳的感覺處理素材,普通的、無生命的事物,經他用人物的感覺這個「金指」一點,一下子就變成活生生的吸引人的東西。
《最後一課》開篇,作者就通過小弗朗士的獨特心理感受描寫了上學路上的自然景色:「天氣多麼溫暖!多麼晴朗!」「白頭鳥在林邊的鳴叫聲不斷傳來,鋸木廠的後面,黎貝爾草地上,普魯士軍隊正在操練。這一切比那些分詞規則更吸引我;……」
溫暖的天氣,在林邊啼叫的鳥兒。甚至普魯士兵的例常操練,都被點染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那樣「吸引」人。同樣,對於哈墨爾先生任教和生活了嗎十年的教室和院子的描寫,也是溶進了小說人物的深厚感情:「四十年來,他就一直待在這個地方,老是面對著這個庭院和一直沒有變樣的教室。只有那些條凳和課桌因長期使用而變光滑了;還有院子里那株核桃樹也長高了,他親手栽種的啤酒花現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他就要離開眼前的這一切了,這對他來說是多麼傷心的事啊!」
由於小弗朗士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哈墨爾先生被迫離去的沉痛、依戀心情,所以,他眼裡教室內的課桌、椅子,院子里的核桃樹、啤酒花,都帶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都好像對老主人的離去充滿惜別之情,怎能不使人感動!
特別精彩的是在上最後一課的時候,老師認真地教,學生認真地學那一段環境描寫:「每個人是那麼專心!教室里是那麼肅靜!這情景可真動人。除了筆尖在紙上劃寫的聲音外,聽不到任何別的聲響。這時,有幾個金龜子飛進了教室;但誰也不去注意他們,就連那些最小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專心專意在劃他們的一橫一豎,好像這也是法文……」
在這里,不僅直接描寫了周圍環境的安靜,把孩子們珍惜祖國文字,專心致志地認真學習的心情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且襯托出了小弗朗士那種孩子式的愛國思想感情。《柏林之圍》中景物描寫也不乏其例。小說一開頭就寫了一場圍城戰給巴黎留下的慘狀:「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世界聞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夠凄涼!
儒夫上校煞費苦心為自己選擇的能夠參觀法國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的住所,他房間內擺滿著自己所心愛的拿破崙時代的遺物,向外看,受到巨大的鼓舞,向內看,得到莫大的安慰。特別是令人矚目的那些「黃袍夫人」的畫像,她們的高貴身份,端莊風度,最能喚起人們對1806年—法軍粉碎第四次反法「神聖同盟,」攻克柏林,拿破崙一世徹底征服普魯士,使法蘭西第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的美好回憶。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描寫,就突出地體現了他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更烘托出了他這位老軍人特有的愛國性格。
還有使儒夫上校致死的普魯士軍隊進城的那段景物描寫:「……馬路是那麼空曠、那麼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凄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著旗子,但是旗子是那麼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而且,沒有一個人出來歡迎我們的隊伍。」
「在那邊,就在凱旋門的後面,有一片聽不清楚的嘈雜聲,在初升的太陽下,一支黑壓壓的隊伍開過來了……慢慢地,軍盔上的尖頂在閃閃發光,耶納的小銅鼓也敲起來了,在凱旋門下,響起了舒伯特的勝利進行曲,還有列隊笨重的步伐聲和軍刀的撞擊聲伴隨著樂曲的節奏!……」作者「景物描寫感情化」的特點。
所有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不僅起了烘託人物性格,從而深化主題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德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這兩篇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描寫。如《最後一課》中哈墨爾先生的服飾的描寫:「……我們的老師這天穿著他那件漂亮的綠色常禮服,領口系著折疊得挺精緻的大領結,頭上戴著刺綉的黑綢小圓帽,這身服裝是他在上級來校視察時或學校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
這樣,就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庄嚴的氣氛及哈墨爾的內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室內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再如《柏林之圍》中對儒夫上校的外貌描寫:「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一頭捲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寥寥幾筆,就將一個愛國老軍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畫了出來,對烘托「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的「老頑固」性格有很大作用。』特別是這位癱瘓老人把普魯士軍隊進城想像為法軍凱旋而歸。而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意志力和突如其來的生命力站立起來,並穿戴得極其齊全的幾筆白描,更是使這個形象呼之欲出:「……第二天早晨,正當普魯士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從瑪約門到居勒里宮的那條長街前進的時候,樓上那扇窗子慢慢打開了,上校出現在陽台上,頭頂軍盔,腰挎馬刀,穿著米爾霍特手下老騎兵的光榮而古老的軍裝。……」
至於隨著虛構的進攻戰的節節「勝利」,「捷報」傳來時儒夫上校病情的好轉,精神的變化,這一切細節都是運用白描手法刻畫出來的,既簡潔又生動,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飽滿,性格鮮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篇小說的結尾都非常新穎別致,干凈利索,余韻無窮。《最後一課》在「最後一課」結束後,作者出人意外地不去描寫眾多的人物的反應,沒有表面地去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緒,而只寫了哈墨爾先生的一動、一靜:他說不出一句話,只是奮力在黑板上疾書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接著就站在那裡,頭靠牆壁,不說話,用手錶示—「課上完了……去吧。」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幾個有力的大字,這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儼然似一尊浮雕的造型,寥寥數筆,就把哈墨爾先生強烈、復雜的情緒表露無遺,也把小說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個高峰,使那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久久地激盪在讀者心中……
《柏林之圍》的結尾也頗有深意,極為干練。普魯士軍隊的進城,虛構的「進攻戰」和「柏林之圍」真相大白,儒夫上校幻想破滅,他的精神驟然崩潰,於是猝然喪命。儒夫老人的愛國心和榮譽感得到最後的升華,悲劇的氣氛達到高潮。切膚的亡國之痛,熾烈的愛國之情,不能不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不能不使遭受異族侵略和他國統治的亡國人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並沒有展示像雨果《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事件,沒有像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那樣包涵著氣象萬千的社會內容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但是,它雖不是驚濤拍岸的大海,卻是碧波粼粼的小湖。都德以飽含感情的筆端,以自己所熟悉的普通人為描寫對象,選擇足以表現社會本質的日常生活場景,小中見大,把社會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表現出深刻重大的主題。
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煉,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洗煉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這一切使都德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鑒,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
龍懷珠
摘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練,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家,洗煉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使這兩個短篇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不但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鑒,而且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最後一課》 《柏林之圍》 哈墨爾先生 儒夫上校 愛國主義精神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都德的短篇小說代表作。這兩篇膾炙人口的小說,篇幅都不大,卻囊括了極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時代的風貌,表現了深刻的主題。
這種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真是令人贊嘆不已。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很有特色的現實主義作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經歷了戰爭生活,目睹了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他每星期發表一篇短篇小說,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1873年,這部短篇小說集以《星期一故事集》(又譯《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
這部小說其中有一組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如《最後一課》、《柏林之圍》、《一場檯球》等,顯示了作者愛國主義新的創作境界。這組作品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及其將領的卑劣無能,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這兩篇反映普法戰爭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為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萬6千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普軍所到之處,燒殺槍掠,無惡不做,激起了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忿怒。這時的戰爭性質,已由法國對普魯士的挑戰變成了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法國各地人民被迫起來自衛,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奮力保衛祖國。但法國臨時拼湊起來的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卻同普魯士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凡爾賽協定》,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東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使這兩個地區人民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就是以此為題材,直接描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優秀短篇。《最後一課》通過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見聞感受,描寫普魯士侵略者對淪陷在他們鐵蹄下的法國阿爾薩斯省人民進行文化專制,強令學校改教德語的暴行,以及當時人民對祖國的留戀和熱愛的悲憤心情和強烈愛國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個人悲劇,描寫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表現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運,與法蘭西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都是描寫普法戰爭,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反映此類主題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著力揭露敵人燒殺淫掠的暴行,和刻畫人民群眾英勇頑強的抗敵斗爭。但是,深諳短篇小說藝術的都德,卻別具一格,表現同一主題,他卻以不同角度選取多樣化的題材,並沒有正面直接地描寫敵人的瘋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這兩個短篇在選材上獨具特色,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這兩篇小說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場面。《最後一課》選擇受戰爭損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殘最深的地區—阿爾薩斯一個鄉村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題材,反映普魯士人對佔領區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不準他們再教法語,而改教德語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魯士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罪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一個癱瘓老軍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圍的殘酷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表現了法國人民深沉的亡國痛苦,又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熱愛祖國的非凡表現及崇高感情,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取材新穎,思想深刻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異常感人。
④ 《最後一課》的細節描寫的分析
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個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後出現的兩次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似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並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個細節都蘊含新意,發人深思。
拓展資料
1.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
品析:環境襯托,烘託人物的性格,側面出小弗郎士的貪玩.
2.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
品析:環境氣氛的描寫,兩相對比,突出今天的不尋常,暗示又出了事,渲染了「最後一課」的嚴肅庄嚴的氣氛.
3.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4.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縐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作用: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後兩次出現的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並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細節都蘊含深意,發人深思.
⑤ 關於《最後一課》的故事梗概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時隔70年,當二次大戰中德國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踐踏美麗的法國領土時,面對似曾相識的景象,人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輪回以及戰爭的無情。本文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創作的
⑥ 最後一課的主旨是什麼
《最後一課》通過小學生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最後一課》簡介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最後一課》雖然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但是卻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方法,選擇了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小學里的一堂課,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最後一課》採取第一人稱寫法,用天真的兒童口吻來敘述事件的經過,通過小弗郎士的心靈來感知周圍發生的一切。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幼小心靈的感受,極其鮮明地表現了祖國所蒙受的災難以及處於災難之際的法國人民的憂憤。
作者簡介
《最後一課》的作者是阿爾豐斯·都德,他是一位愛國作家。他在1857年的時候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他一生中一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是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⑦ 最後一課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在歷史上,德意志和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對阿爾薩斯-洛林的主權,因而該地區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德兩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拓展資料: 《最後一課》簡介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和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剛結束的第二年(1873),以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描寫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參考資料:最後一課 _網路
⑧ 《最後一課》的主要內容
《最後一課》的主要內容: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
(8)法國最後一課電影解析擴展閱讀: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中的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被描寫得栩栩如生。
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後被選入初二語文課本第一課。
但是同時,《最後一課》並沒有有明顯偏袒法國之嫌而是真實的反映了真實情況,雖然在17世紀,阿爾薩斯長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並且說德語,法國是通過三十年戰爭中的侵略性行為掠奪來的,法國大革命以來阿爾薩斯人大多認同法國,並把德國視為侵略者。
野蠻的普魯士在入侵法國過程中大量屠殺阿爾薩斯人,這些在歷史文獻上是公認的。本文中真實體現了德國的侵略行徑,揭露了德國野蠻屠殺的真相,突出了普魯士的野蠻形象。
⑨ 阿爾豐斯·都德《最後一課》賞析
本文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戰爭時期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阿爾薩斯、洛林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失去的國土與語言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展現了韓麥爾先生與小弗朗士強烈的愛國精神以及崇高的品質。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品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他帶著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二是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小說精心運用了大量描寫,表現人們在最後一課上的種種反應,其中著墨最重的是韓麥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