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轟炸是
(一):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
………………
……小段海岸線。在登陸部隊抵達之前,6月6日凌晨1時到3時,分乘925架飛機的13000名傘兵在德軍陣地後面空降,他們分屬兩個美國空降師和一個英國空降師,任務分別是牽制德軍,阻止德軍向灘頭增援,以及搶占要地,建立橋頭堡。他們揭開了霸王行動的序幕。
但霸王行動的主角是由登陸部隊而不是由傘兵擔任的,當盟軍傘兵在敵後與德軍交火時,登陸大軍仍漂浮在海峽中。由於天氣惡劣,德軍巡邏艇沒有出海,所以納粹竟絲毫沒有察覺,一支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運輸艦隊正向自己駛來。
6月6日拂曉之後,2500架盟軍轟炸機開始轟炸德軍據守的80公里長的海灘,對「大西洋堡壘」的打擊開始了。
在艦炮猛烈大炮火的掩護下,盟軍在諾曼底海岸登陸,由於風浪太大,最初的登陸行動很混亂。專為這次登陸行動設計製造的水陸兩棲坦克,有很多入水後即遭滅頂之災。
盟軍的登陸行動展開後………………
雖然沒有具體的投彈數據和彈葯的噸數,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諾曼底登陸時那遮天蔽日的轟炸機進行的轟炸會是多麼的瘋狂!
(二):普洛耶什蒂大轟炸
1943年美軍對普洛耶什蒂進行了23次轟炸,投下了130709噸炸彈。
1943年8月1日,正值美國空軍創建紀念日。在北非的美軍班加西基地,午夜兩點時分,美軍飛行員緊急集合,傾聽簡短的訓話之後,就駕機起飛,對德國重要石油供應地——普洛耶什蒂油廠進行大規模的轟炸。他們飛越地中海,航程1200英里(1931公里),共出動177架飛機,對煉油廠發射了125000發槍彈,投下了311噸炸彈。
普洛耶什蒂位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北35英里(5633公里)的地方,在歐洲以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油田而聞名。這里廠區寬達6英里(9.65公里),煙囪林立,並列著12座獨立的煉油廠。
納粹德國為石油不足而趕到煩惱,1940年策動羅馬尼亞親德勢力發動政變,從而將煉油廠完整無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自那以後,年產量達1千萬噸的石油供應量佔德國石油總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並供給義大利所需的全部石油。
因此,同盟軍早就想炸毀這個重要的煉油廠。不過在1942年上半年以前,缺乏基地,飛機航程也不夠。這年五月,哈爾巴遜上校率領25架B24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出發飛往中國,途中停在非洲的喀土稼。這時,陸軍航空隊司令官阿諾爾特發來了密電,告訴他美國將在6月5日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宣戰,並准備用他率領的B24去轟炸普洛耶什蒂。
這次轟炸定於6月11日夜間進行。13架 B24從3000英尺高空各自投下了一噸炸彈,然後安全返航。因航程太遠,途中有幾架飛機燃料耗盡,在中立國土耳其緊急降落。這次轟炸幾乎沒有給煉油廠造成損失,相反卻使德國再次認識到了普洛耶什蒂的重要性,於是迅速加強了防空力量。計劃增設高炮陣地,加強早期警報的准備工作,要求提供250架防空戰斗機和75000千名士兵,組織500百人的油田消防隊,同時還驅使大量的戰俘去修築工事。
1943年,同盟國進入全線反攻階段,再次討論了對普洛耶什蒂轟炸的問題,決定派遣作戰能力強的傑克·斯馬特到英國主持這項工作。他到英國以後首先召集戰前在普洛耶什蒂工作過的油田技術人員,讓他們精確地繪制出油田設施的立體地圖,並且按照比例製作模型。另外,還收集了有關照片和電影膠片。
為了徹底地摧毀煉油廠分散而眾多的設備,首先要准確地投擲轟炸。這就要突破所有可以預料到的德國高炮火力網和防空戰斗機的阻攔。斯馬特經過細致考慮後,提出了一下的攻擊方案。
一、為達到突襲的目的,事先不對普洛耶什蒂進行偵察。
二、晝間超低空接近目標進行轟炸。
三、用飛機火力摧毀敵人的高炮陣地。
出擊前夜
對於他這種奇特的設想,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超低空轟炸雖然可以提高轟炸效果,但必須准備付出很大的代價,代價與戰果相比,會不會得不償失。特別是用機槍去對付敵人的高炮,雖然是個破天荒的想法,可能不太切合實際吧。
丘吉爾聽了斯馬特的這個設想之後,極為贊賞,並且打算提供4個「蘭開斯特」轟炸機大隊作為先導機。但因該機性能與B24不同,所以被謝絕了。
8月1日大轟炸之前,美國以第9轟炸機隊中的第3轟炸機大隊為主力,又陸續從英國將第8轟炸機隊中的第93、44轟炸機大隊調到利比亞的班加西基地。大轟炸的前一天又有5個轟炸機大隊飛來,進行了最後的訓練。為了增大B24的航程,又改裝了郵箱,並在長機的機首部分增設了一挺13毫米的機炮。另外對於因風沙而受到損害的發動機換上了剛從美國運來的新發動機。
工兵部隊在班加西郊外的沙漠上製作了普洛耶什蒂的模型。100磅重的炸彈象雨點似的灑落下來,該模型兩分鍾就被徹底摧毀了。
從出擊前一天的傍晚到午夜,飛行員們都在度過這對自己的命運來說也許是最後的一個晚上。幾百人在訪問隨軍牧師,有的人躲在自己的房間里寫遺書,有的整理身邊的存款寄存到朋友那裡。經常是以酒取樂的美國士兵,在這天晚上顯得分外寂靜。
航線的錯誤
轟炸普洛耶什蒂的航線是:從班加西出發,北上掠過地中海,經過科孚島進入阿爾巴尼亞,然後再飛越保加利亞的山區。為了進行奇襲和躲開敵人的高炮陣地,計劃在飛越多瑙河平原之後到達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山脈。飛在前面的轟炸機從北向南並列地從西北方向朝普洛耶什蒂進攻。美軍選擇的這條進攻路線是很正確的,因為德軍的幾百門高炮大都主要配置在普洛耶什蒂的西南面。
但是,計劃與實際行動之間產生預想不到的誤差也是不可避免的。伺機奇襲的B24機群在飛越多瑙河之後就低空飛行,美軍出擊部隊的行動已被德軍探聽到了。盟軍是在破譯出德軍的氣象密碼之後才決定出擊的日期。而駐扎在雅典的德軍監聽站也破譯出班加西基地在B24航空隊起飛後發出的電報,並且將情況通知了有關的德軍部隊。隨後,索非亞的雷達也發現了B24 機群,保加利亞空軍出動了16架me109的編隊迎戰。但是,因沒有攜帶氧氣,所以眼巴巴地望著B24機群飛了過去,指揮官只得下令返航。
11點30分,B24機群離目標只有20分鍾的航程了,這時德軍拉響了空襲警報。接著米切爾基地的第4戰斗機聯隊出動了52架Me109和17架Me110戰斗機,羅馬尼亞空軍的IAR—80戰斗機也參加了迎擊。
這時美軍犯了兩個錯誤。轟炸機的先頭部隊康普頓(安特司令官與他坐在一起)上校搞錯了航向,向右偏離原定航線20英里(32.18公里)。後面的飛機發現了錯誤,阿波魯特在沖過敵人的雷達探測區域後就大聲叫道:「不是這里!」波斯上校也怒斥道:「錯了!錯了!」但是,如果輕率地改變航線,很可能發生空中碰撞。而這樣飛下去,,機群就會飛到布加勒斯特橫穿敵軍的高炮陣地。其實康普頓機隊的B24已經進入了敵方的防空互聯網。在康普頓飛機後面一英里,距地50英尺超低空飛行的阿波魯特的飛機上,坐在機首炮塔里的巴埃爾對射手叫道:「看德軍的88毫米高炮,先打敵人的射手!」看到一名機炮射手從炮塔中摔了下來,阿波魯特大吃一驚。
雖然德軍的防空火力非常猛烈,但德軍的防空戰斗機卻撲空了。在普洛耶什蒂北部6000英尺(1828米)高度等待的52架Me109戰斗機沒有發現目標,就用報話機問指揮所:「戰場在哪兒?」但沒有得到回答。這時煉油廠的一角已冒起了大火和黑煙。美軍領航差錯卻躲開了德軍防空戰斗機的火力。康普頓上校的機隊只受到了羅馬尼亞空軍IAR—80戰斗機的攻擊。空戰中他們只死了1名機槍射手。德軍的Me109飛來時,戰斗已近尾聲了。另一方面,因美機隊形被打亂,原來准備同時攻擊的計劃遭到了挫折。
美軍在這次轟炸中犧牲是很大的,但戰果仍大於損失。凱音機隊的轟炸使歐洲最大的煉油廠——普洛耶什蒂的生產能力遭到徹底的破壞。約翰遜機隊對哥倫比亞·阿基拉煉油廠的轟炸,使該廠停產長達11個月之久。約翰遜的第二分隊對代號為「蘭」的克萊蒂特爾·米尼亞煉油廠的轟炸,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反擊,徹底地摧毀了這座工廠。
結束語
美空軍認為,這次對普洛耶什蒂的轟炸戰略上並未成功。如果先頭部隊不發生航線錯誤,或者發生之後再集中力量轟炸,損失會少一些。然而,在這次行動中,成功方面也是不少的。斯馬特提出的超低空轟炸方法就顯著地提高了命中率,戰後的實地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這次轟炸中,出擊的飛機近三分之一,即52 架沒有返航。勉強飛回來的飛機也有很多負了傷,第二天仍可起飛的只有33架。據調查,美軍有310戰死;130人被俘,約占總出擊人數的(1620人)的四分之一。這個損失同摧毀普洛耶什蒂煉油廠40%的生產能力相比,還是劃算的。
在這以後不久的時間里,美軍又對普洛耶什蒂進行了23次轟炸,投下了130709噸炸彈。1944年蘇軍佔領油田地帶時,煉油能力只有原水平的20%。
這次轟炸生還的人中,指揮官凱音和約翰遜獲得議會金質獎章,黑木和13名同伴獲得銀質獎章。黑木是第二代日裔美國人,對他們來說,真是少有的榮譽。
(三):美國對小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轟炸
這可以說是戰爭史上投彈最少的一次了吧,只有兩顆。
但那威力想必你也知道吧,哈哈
(四):二戰英、美空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共出動轟炸機44.4萬架次,戰斗機268萬次,總投彈量270萬余噸
從1940年5月15日英國皇家空軍轟炸萊茵河以東地區開始,到1945年4月16日美國宣告對德國的空中進攻結束為止,英、美空軍對德國本土和佔領區進行了為期5年的戰略轟炸。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中進攻作戰。
英、美空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
1、1940年1月--1942年12月,基本上由英國單獨對德國的石油工業、制鋁工業、飛機發動機工業以及科隆、埃森、柏林等大城市進行轟炸,試圖破壞德國的石油、飛機生產和打擊德國民眾意志。由於當時英國忙於本土防空作戰,轟炸機的數量和投彈量有限,效果甚差。
2、1943年1月--1944年1月,英、美空軍開始聯合作戰。轟炸目標主要是德國的潛艇製造工業、航空工業、軸承工業、大城市及工業區,轟炸規模雖較前一階段大些,但由於英、美空軍在戰略戰術上存在分歧,行動不一致,投入的力量仍然不大,轟炸的效果仍然不明顯。
3、1944年2月至6月,為配合諾曼底登陸進行的戰略轟炸。主要目標是德國的航空工業、飛機場和鐵路運輸系統,奪取戰略制空權。這一時間雖短,但力量集中,目標單純而明確,規模大而效果顯著。
4、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大規模的戰略轟炸階段。轟炸目標主要是德國的石油工業、交通運輸系統、坦克和火炮製造廠。這一階段的投彈量是前三個階段投彈總量的3倍,效果極為顯著。
德國空軍為擊退轟炸進行了激烈地戰斗。其中有必要單獨列敘的事件有:
1942年3月--6月英國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千機大轟炸」。從此,德國加強本土的防空力量,使空軍力量的使用極度分散,顧此失彼。1941年,德國空軍有61%的飛機用於蘇德戰場,而到了1943年,則只剩20%以下的飛機留在蘇德戰場。Bf-110.Ju-88.Do-217這些本不是用於空戰的飛機中隊大批返回德國本土,充作夜間戰斗機使用。這是蘇聯空軍能奪取戰略制空權的另一原因。德國空軍在1942年間的防空作戰是十分有效的,英國空軍的飛機損失數量驚人,被擊落1404架,擊傷2724架。德國的鬥志未減,其生產量比上一年上升50%。
1943年前,盟軍轟炸機沒有遠程戰斗機護航。1943年中,美國的P-51.P-47遠程戰斗機開始為轟炸機全程護航,德國戰斗機的損失驟然大增。
由於盟軍的空中進攻,迫使德國犧牲前線利益而集中兵力於本土防禦,力量逐漸耗竭。由於急需戰斗機,減少了能打擊盟軍集結地的轟炸機產量。飛機的損失增多,以及熟練飛行員越來越缺,使得德國空軍的訓練質量急劇下降。這些都是德國空軍最終失敗的原因。
1943年10月,德國空軍首次在夜間戰斗機上裝備FUG 202 Lichtenstein BC截擊雷達。1944年3月30日,英國空軍795架轟炸機夜襲紐倫堡,被擊落94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裝備該雷達的夜間戰斗機擊落。
1945年初,德國空軍的Me-262噴氣式戰斗機開始參加防空作戰,空戰結果馬上出現一邊倒的局面。在1945年3月的一次戰斗中,6架Me-262擊落14架B-17轟炸機而自己無損失。德國工廠一共製造1433架Me-262,但由於種種原因只有200架被批准作戰。盟軍在1945年初的大規模空襲中,把噴氣式飛機的基地(基地的跑道長,故很易識別)、噴氣式發動機的燃料廠作為重點目標,所以德國噴氣式飛機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有限。
在持續5年多的戰略轟炸中,參戰的盟軍轟炸機從1942年的500餘架,增加到1945年4月的14000架。共出動轟炸機44.4萬架次,戰斗機268萬次,總投彈量270萬余噸,其中半數以上投到德國境內。德國平民死亡30餘萬人,傷78萬人。盟軍損失飛機約4萬架,飛行人員損失15.8萬人。德國空軍損失飛機57385架。
(五):轟炸英倫
1940年8至10月間,納粹德國空軍對英國倫敦和其它重工業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在此之前,德國空軍的主要轟炸目標是英國的軍事設施和工礦企業;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轟炸擴大到首都倫敦。在這一時期,僅倫敦一地,就有1萬5千名平民被炸死,傷者更不計其數。
其實二戰你要找二戰中那次戰役的轟炸是最大的是很難找到的,只能在浩如煙海的二戰史卷中自己進行查找和對比,但這不是我們可以完成的。
所以就把自己認為最大的幾個戰略和戰役的轟炸發了上來。
㈡ 二戰期間,被稱為德國夜間第一空戰殺手的飛行員究竟是誰
德國空軍的施瑙費爾被稱為夜間第一空戰殺手。
而他最輝煌的戰斗是在1945年2月21日那天晚上,憑借靈活的機動策略,雪納佛輕松地贏得了9次殺戮。當只能依靠雷達和部分視覺觀察時,這簡直是不可想像的。直到戰爭結束,他的個人飛行記錄為121架,其中114架是四引擎重型引擎轟炸機。以當時英國人最常用的哈利法克斯和蘭開斯特為例,當時有7名機組人員,如果將被Schnaufer擊落的轟炸機人員一一重新安排,則可以組成兩個航空營。
㈢ 二戰時飛機哪個最強
看你說的哪個時期,最初期德國和美國的強一些,P51活塞發動機飛機的典範,為英國在不列顛空戰中挫敗德國空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僅在歐洲戰場上,P-51戰斗機就出動13873架次,投彈5668噸,擊落敵機4950架,擊毀地面敵機4131
Bf-109它能在殘酷的戰爭狀態下持續使用十年之久,這足以證明它的設計是非常成功的,作為一款性能卓越的高速戰斗機,它幾乎綜合了二戰初期輕型戰機的全部優點。 噴火式 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單發動機戰斗機,不僅擔負英國維持空權的重大責任,轉戰歐洲、北非與亞洲等戰區,提供其他盟國使用。 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主力戰機,也是蘇聯紅軍最實用的戰斗機之一,它速度快 ,火力強大。 是打擊德國空軍的重要力 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傑出貢獻。 零式 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產生所謂的零戰神話,被視為不可能擊敗的無敵戰機。輝煌戰績令其稱霸太平洋上空長達半年之久,最後因起設計上的致命缺陷,而一敗塗地。
戰斗機與攔截機
Ar 64,戰斗機 (雙翼)
Ar 65,戰斗機/教練機 (雙翼 - Ar 64更換引擎)
Ar 67,戰斗機 (雙翼) (原型機)
Ar 68,戰斗機 (雙翼)
Ar 76,戰斗機 (雙翼) + 教練機
Ar 80,戰斗機 (原型機)
Ar 197,naval 戰斗機 (雙翼 - 衍生自Ar 68)
Ar 240,重型戰斗機 + 攻擊機
Ar 440,重型戰斗機 + 攻擊機
Bv 40,滑翔機攔截機
Bv 155,高空攔截機 (舊編號Me 155)
Ba 349 (毒蛇),攔截機 (火箭引擎)
Do 10,(Do C1) 戰斗機 (原型機),1931
Do 29,原型機 重型戰斗機
Do 335 (箭式),戰斗轟炸機 (前後共置雙引擎配置)
Do 435
Do 635
Fi 98,雙翼戰斗機,1936年出廠
Fw 57,重型戰斗機轟炸機(原型機)
Ta 152,戰斗機 (衍生自Fw 190)
Ta 154 (蚊子),夜間戰斗機
Fw 159,戰斗機 (原型機 only)
Ta 183,噴射引擎戰斗機 (原型機)
Fw 187 Falke (Falcon),重型戰斗機
Fw 190 Würger (butcher-bird),戰斗機
He 37,戰斗機 (雙翼)
He 38,戰斗機 (雙翼)
He 43,戰斗機 (雙翼)
He 49,戰斗機 (雙翼)
He 51,戰斗機 + 密接支援(雙翼)
He 100,戰斗機
He 112,戰斗機
He 113,(alternative propaganda designation for He 100)
He 162 Volksjäger (People's 戰斗機),戰斗機 (噴射引擎)
He 219 Uhu (Eagle-Owl),夜間戰斗機
He 280,戰斗機 (噴射引擎)
Hs 121,戰斗機 + 教練機 (原型機)
Hs 124,重型戰斗轟炸機 (原型機)
Hs 125,戰斗機 + 教練機 (原型機)
Ho 229,戰斗機 (飛翼)
Ju 248,Me 263重新設計之後的編號
Bf 109,戰斗機
Bf 110,重型戰斗機 + 夜間戰斗機
Me 163 (彗星),攔截機 (火箭引擎)
Me 209,戰斗機 + 競速機(原型機)
Me 209-II,戰斗機 (原型機 - 與Me 209無關)
Me 210,重型戰斗機 + 偵察機
Me 262 Schwalbe (Swallow),戰斗機 + 攻擊機 (噴射引擎)
Me 263,攔截機 (火箭引擎)
Me 265,重型戰斗機 原型機
Me 309,戰斗機 (原型機)
Me 328,pulsejet 戰斗機/攻擊機(原型機)
Me 329,重型戰斗機 原型機
Me 410 Hornisse (Hornet),重型戰斗機 + 偵查機
Me 609 重型戰斗轟炸機(僅有計劃)
轟炸機與攻擊機
Ar 66,教練機 + 夜間攻擊機
Ar 234 Blitz ('Lightning'),轟炸機 (噴射引擎)
Ha 140,水上魚雷轟炸機(原型機)
Do 11,(Do F) 中型轟炸機,1931
Do 13,中型轟炸機,1933
Do 17 Fliegender Bleistift (Flying Pencil),轟炸 + 偵查 + 夜間戰斗機
Do 18,轟炸機 + 偵察機 flying-boat,1935
Do 19,四引擎重型轟炸機 (原型機)
Do 22,水上魚雷轟炸機 + 偵察機
Do 23,轟炸機
Do 215,轟炸機 + 夜間戰斗機
Do 217,轟炸機 + 夜間戰斗機
Do 317
Fi 167,艦載魚雷轟炸機 + 偵察機 (雙翼)
Fw 42,原型機 轟炸機
Fw 189 Eule (Owl),偵察機
Fw 191,重型轟炸機 原型機
Ta 400,長程轟炸機
He 45,轟炸機 + 教練機
He 50,偵察機 + 俯沖轟炸機 (雙翼)
He 111,轟炸機
He 177 Greif (Griffon),長程轟炸機
He 274,高空 轟炸機
He 277,高空 轟炸機
He 343,噴射轟炸機/偵察機,僅有紙上設計
Hs 123,攻擊機 (雙翼)
Hs 127,噴射引擎轟炸機 (原型機)
Hs 129,攻擊機
Hs 130,高空偵察機 + 轟炸機 (噴射引擎) (原型機)
Hs 132,俯沖轟炸機 (噴射引擎) (原型機)
Hütter Hü 136,俯沖轟炸機 (原型機)
Ju 86,轟炸機 + 超高空偵察機
Ju 87 Stuka,俯沖轟炸機 + 攻擊機
Ju 88,轟炸機 + 偵察機 + 夜間戰斗機
Ju 89,重型轟炸機 (原型機)
Ju 90,轟炸機 (原型機)
Ju 187,俯沖轟炸機 (原型機_
Ju 188,Rächer (Avenger),轟炸機 + 偵查機
Ju 287,重型轟炸機 (噴射引擎) (原型機)
Ju 288,轟炸機 (原型機)
Ju 290,長程轟炸機 + 偵查機
Ju 390,長程轟炸機 (原型機)
Ju 488,重型轟炸機
EF 132,重型轟炸機
Bf 162,轟炸機 (原型機)
Me 264 (美國轟炸機),長程轟炸機 (原型機)
美國戰斗機
寇蒂斯Model 67
柯蒂斯 F11C 蒼鷹
P-39戰斗機
P-40戰鷹戰斗機
P-47戰斗機
P-51戰斗機
P-59戰斗機
P-61戰斗機
P-35戰斗機
P-36戰斗機
P-38閃電式戰斗機
F2A戰斗機
F4F戰斗機
F4U海盜式戰斗機
F6F地獄貓戰斗機
F9C戰斗機
B-10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8轟炸機
B-25米切爾型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SBC俯沖轟炸機
SBD無畏式俯沖轟炸機
TBF復仇者式轟炸機
SB2C俯沖轟炸機
A-1攻擊機
C-47運輸機
C-119運輸機
FF Fifi雙翼式戰斗機
F2F:雙翼式戰斗機,1936年-1940年。
F3F:雙翼式戰斗機,1938年-1940年。
F2A水牛(Buffalo)式戰斗機:1938年-1941年。
F4F野貓(Wildcat)式戰斗機:1940年-1945年。
F6F地獄貓(Hellcat)式戰斗機:1943年-1954年。
F7F老虎貓(Tigercat)式戰斗機:1944年-1954年。
F8F熊貓(Bearcat)式戰斗機。
英國戰斗機
颶風戰斗機
莽漢戰斗機
無畏戰斗機
大鵬戰斗機
噴火戰斗機
劍魚式魚雷轟炸機
哈利法克斯轟炸機
巴特爾轟炸機
斯特林轟炸機
曼徹斯特轟炸機
蘭開斯特轟炸機
蚊式轟炸機
賊鷗式戰斗轟炸機
蘇聯戰斗機
I-153戰斗機
La-5戰斗機
蘇-1戰斗機
Yak-1戰斗機
Yak-3戰斗機
Yak-9戰斗機
伊-15戰斗機
伊-16戰斗機
拉格-3戰斗機
伊爾-2攻擊機
伊爾-10攻擊機
Il-28轟炸機
Il-4轟炸機
Pe-2轟炸機
Pe-8轟炸機
波-2
日本戰斗機
一式戰斗機
97式戰斗機
二式戰斗機
三式戰斗機
四式戰斗機
五式戰斗機
十三式雙發陸上戰斗機
零式艦上戰斗機
震電戰斗機
紫電改戰斗機
神龍 (特殊攻擊機)
A7M烈風戰斗機
J2M戰斗機
月光夜間戰斗機
一式陸上攻擊機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
四式重型轟炸機
富岳轟炸機
Ki-70試作司令部偵察機
三式指揮連絡機
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
九二式偵察機
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
九四式偵察機
八八式偵察機
彩雲艦上偵察機
百式司令部偵察機
義大利戰斗機
Ba.88攻擊機
㈣ 英軍從蘇聯雅戈德尼克起飛27架「蘭開斯特」號轟炸機的規模是什麼樣的
英軍從蘇聯雅戈德尼克起飛27架「蘭開斯特」號轟炸機,其中21架各攜1枚5500千克穿甲彈,另6架則攜182千克炸彈,沒有戰斗機護航,以4800米高度取西北航向直取目標。在距目標50千米處,下降到3350米高度,分為4隊,以間距1600米魚貫而入。德軍高炮火力猛烈,並施放大量煙霧。使得英軍投下的炸彈只有1枚5500千克炸彈命中「提爾比茲」號的首部,炸開一條長14.6米、寬9.7米的大洞。還有大量近失彈在軍艦四周爆炸,強烈的震動和沖擊波使艦上許多光學儀器和火控設備損毀。英軍參戰的27架飛機無一損失,安然返航。
由於戰局惡化,德軍於1944年9月23日決定中止修復「提爾比茲」,將其調往挪威特羅姆塞港,作為浮動炮台為守軍提供火力支援。10月15日,4艘拖輪駛入阿爾塔峽灣,將「提爾比茲」拖往新錨地。英軍一架偵察機發現其蹤跡,由於當時盟軍在北極海沒有護航運輸船隊,所以英軍摸不清德軍的意圖,沒有貿然進行攻擊,只是派出飛機嚴密監視。10月18日,「提爾比茲」號駛入新錨地特羅姆塞港林根峽灣。德軍原以為新錨地水深12米,而且淤泥下是岩基,軍艦只要坐底2米就是岩石層,沒有翻沉危險。後來發現錨地水深17米,淤泥下是砂層,一旦進水就有翻沉危險,德軍只得計劃投下2.8萬立方米碎石填底來作為彌補。這一工程還未完成,英軍的空襲就來臨了。英國空軍第617中隊、第9中隊出動32架經過改裝增加航程的蘭開斯特重轟炸機,直接從蘇格蘭沃西默思起飛。林根峽灣不像阿爾塔峽灣兩側有山峰環抱,而且水面開闊,因此德軍施放的煙霧很快被風吹散,無法有效掩護軍艦。只是天氣不作美,海面上空陰雲密布,英軍飛機根本無法進行瞄準,只好胡亂投彈,結果「提爾比茲」號只挨了一枚近失彈,並無大礙。英機在空襲中有一架飛機被擊傷,飛往瑞典緊急迫降。
問;「提爾比茲」號是如何被擊沉的?
1944年11月12日,天空晴朗,英軍第617中隊、第9中隊又從蘇格蘭沃西默斯起飛29架蘭開斯特,前往攻擊。為麻痹德軍,英機沒有編隊,以單機分散飛向目標。直到距目標50千米處才會合集中,然後再分為4隊,直撲「提爾比茲」。早上8時許,德軍雷達就發現一架英機正在飛來,不久,又陸續發現另3架英機,「提爾比茲」號艦長榮格海軍上校接到報告後,要求負責空中掩護的駐巴杜福斯機場的戰斗機起飛攔截,但該機場的指揮官以敵情不明為由拒絕出動戰斗機。8時28分,「提爾比茲」號上的瞭望哨已發現來襲的英機,附近岸上的發煙裝置開始施放煙霧。隨即,德軍高炮和艦上的火炮開始射擊。9時41分,英機飛臨錨地開始轟炸,一連有4枚5500千克重磅炸彈命中目標,「提爾比茲」號左舷被炸開長67米的破口,海水大量湧入,艦體開始左傾。幾分鍾後,左傾達到70°,而且燃起的大火蔓延到C炮塔的彈葯庫,引起大爆炸。不久,左傾135°,終於翻沉在挪威特羅姆塞以西4海里的林根峽灣哈依島南側海域。全艦有902人隨艦沉沒。
㈤ 二戰時期的英國飛機
噴火,颶風-日間戰斗機
台風-對地飛機
流星-噴氣式飛機,可攔截V1飛彈
蚊式-夜間戰斗機,機身由木材構成,故雷達反射很小。
蘭開斯特-主力轟炸機
㈥ 二戰中最強的武器(寫出每類1~5名)
二戰中最完美的坦克T-34
T-34坦克戰斗全重32噸,車長8.15米,車寬3.0米,車高2.72米,裝甲厚度20~90毫米,乘員4人。它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採用傾斜裝甲設計,當穿甲彈擊中時會產生跳彈效應,這樣使同樣厚度的裝甲產生了更好的防護效果,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德軍在入侵波蘭、法國時用得不錯的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遇到T-34簡直就像「敲門磚」一樣成了廢物。T-34的大功率專用柴油機,開創了坦克動力裝置「柴油機化」的先河,使用燃點更高的柴油作為燃料,使T-34更難被炮火摧毀引起殉爆,德國反坦克手曾恐懼地將T-34稱為「不著火的堡壘」。而76毫米大口徑坦克炮,使T-34坦克成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後,又換裝威力更大的85毫米口徑火炮,能在1000米距離外擊穿150毫米厚的德國坦克裝甲板。
T-34完美地將防護、火力和機動性結合為一體,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使德軍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竟找不到與之抗衡的坦克。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坦克。
二戰中最強的步兵
沒的說肯定是中國工農紅軍
二戰中最強的高射炮
高耳普公司制 8.8cmpak43/41
炮身長:6.61m 重量:4380kg 初速:1000m/秒 射程:15000m
高耳普公司研製的8.8cm高射炮基耳拉徳42反坦克炮的原型、使用pak41的炮身、10.5cm軽型榴彈炮的炮架、15cm重型野戰炮的車輪集結而成的反坦克炮。
由於設計的勿忙和粗造、而顕得太過笨重。在軍中被戱稱為「密屋之門」。
但71口徑8.8cm炮威力十分強大、可軽易撃毀當時蘇軍最強的JS-2重型坦克。在現存的記錄中有一門8.8cmpak43/41在3.500m距離連續撃毀6輛T-34坦克的神奇記錄.
二戰中最強的戰斗機
P-51瑪斯坦
號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強的戰斗機。當初實戰配置只是平凡戰斗機,不過,一安裝上英國羅·羅公司灰背隼( Merlin )發動機,性能就出現了很大改進,完美的速度性能,作為高度性能的高性能機席捲了歐洲的天空。即使是擁有高性能P-51瑪斯坦的機型,也由於數量的苦戰而失敗。
二戰中最強轟炸機
B-29轟炸機是波音公司研製的傑出成果,它比B-17和B-24轟炸機都大得多,炸彈裝載量也多得多。
B-29轟炸機比B-17轟炸機大一倍,炸彈裝載量也多一倍,最大速度高達640km/h,它實現了巨型轟炸機的超高速夢想。
波音公司研製的B-29轟炸機性能優異,當然從現代眼光來看,這種飛機也沒什麼新奇之處,但在當時是一個劃時代的研製成果。為了實現在10,000米高空上飛行,除了炸彈艙之外。B-29的所有座艙都是密封加壓艙室。其機身設計成流線形,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來看,也很佩服機身設計水平接近理想水平。如果想挑出什麼毛病的話,就是座艙有些狹小,前後機艙的中間通道過窄,各機艙內部舒適性較差。究其原因也十分簡單,因為B-29轟炸機攜帶炸彈量十分大,炸彈艙尺寸過大,擠佔了其他機艙的空間尺寸。
可以說,B-29轟炸機的設計思想十分明確,為了提高轟炸機的性能,機身的流線形達最高境界,為了多裝炸彈,不惜犧牲機身設計的其他功能。B-29研製於二戰的最激烈時期,一切為戰爭服務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機身設計凝聚了同時代人的各種優秀方案。為了適宜於高空飛行,B-29各艙室都採用了密封加壓方案,但一旦中彈,將使加壓系統失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機身採用了正圓斷面,這樣能減少機身表面積、降低機身被炮彈擊中的機率。又如,各機關炮都採用了遙控結構,以減少機關炮射手的傷亡。當然機身採用正圓斷面也有缺點,這使機身較細,使前後艙的連接通道過窄,妨礙了機組人員的自由活動。
在要求大炸彈艙,或者要求大座艙兩種意見發生矛盾時,B-29轟炸機傾向選擇了大炸彈艙,但也適當地改善了座艙的舒適性。總之,B-29機身設計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
B-29轟炸機還裝用了4台活塞式發動機,動力充足,速度高,每台發動機承連的炸彈重量是當時的新世界紀錄,並能飛越太平洋,直接轟炸日本本土。無論從哪方面講,B-29設計計劃都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樣板。
二戰中最強的迫擊炮
「卡爾」600自行迫擊炮,不是重型坦克,賽過重型坦克,有人稱它為「超級戰車」、「超級巨炮」。它大吼一聲,大地也要抖三抖!
二戰中最強的偵察車
這個應該是美國的吉普車最好了
二戰中最強的反坦克炮、反坦克式戰車
二戰中反坦克武器最多的是一些反坦克槍,反坦克榴彈槍
㈦ 二戰中,德國的轟炸機王牌是誰啊
漢斯烏尓里希魯德爾上校,斯圖卡俯沖式轟炸機駕駛員,單機擊毀519輛坦克。
㈧ 英國二戰中的主力轟炸機是什麼
你好 英過在二戰中 的主力轟炸機是 「蘭卡斯特」 轟炸機!!!! 還有一款很著名而且很特別的轟炸機 ---- 英國 「蚊」式轟炸機!!!! 它是由木製結構構成的!!!
㈨ 求一部發生在二戰期間發生在羅馬尼亞的恐怖電影,和宗教有關
驅魔人前傳 Exorcist: The Beginning (2004)大法師:吸魂首部曲 二戰行將結束之際,歐洲大陸已被戰火蹂躪的滿目瘡痍。在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浩劫當中,理智與信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即便是神聖的宗教亦無法教化與拯救扭曲的人性。 年輕的荷蘭籍神父蘭開斯特·梅林(斯特蘭·斯卡加德)不忍目睹戰亂,便帶領一支考古隊遠赴肯亞考古。遼闊古老的非洲大陸充滿了無限神奇,梅林憧憬著在這片原始的土地上徹底凈化他那顆已被戰爭疲敝的心。 梅林等人的任務是發掘並研究古羅馬帝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教堂。不久,這座被歷史的塵埃埋藏了近千年的教堂終於重見天日。然而,在一種無形力量的驅使下,梅林來到教堂下面的一個地窖,接著,更加令梅林始料未及,同時又驚恐萬狀的事情發生了--梅林無意中釋放了一個無比邪惡的魔鬼…… 繼而,當地居民接二連三地慘遭魔鬼的屠害,死亡的陰霾降臨在每個人的頭上。面對一幕幕令人發指的慘劇,梅林似乎越發的無能為力,他無奈的意識到現實的恐怖與曾經的記憶竟是如此的相似,然而,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這一切只不過是無邊噩夢的開始……
㈩ 二戰如果美國一直不參戰。
如果沒有美國,軸心國應該會勝利。
戰爭能不能贏拼的是國力,而工業是國力的基礎,工業實力強勁可以迅速造出各種軍事裝備,因為戰爭開始不久庫存裝備可能就打光了,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這時候就要拼工業(參考美日,日本造一艘船美國可以造十艘,打個雞兒)資源(造槍械坦克飛機需要鋼鋁飛,飛機坦克艦船開動需要石油,車輛需要橡膠,此外還有煤炭等)沒有資源你車船飛機坦克造不出來,造出來也開不動(軸心國都缺油)人力(提供兵源)土地面積(提供戰略空間,另外地盤大也意味著資源多)工業和資源是最重要的,可以對比一下軸心和同盟國實力,從工業(工業的話就德國有那麼一小點優勢,後期美蘇開始爆發也比不上了)資源,戰略空間,人力等等來看,全面對比全面劣勢,所以同盟國必定獲勝,一兩場戰役的輸贏決定不了整個戰爭的走向(比如就算日本贏了中途島海戰最後依然會輸,道理很簡單,美國的損失依靠超強的工業實力馬上就可以恢復,日本不行)
那麼假如沒有美國來看看會怎麼樣。
首先日本全心全意進攻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這邊根本沒日本的對手,英國疲於防備本土力量根本夠不到東亞)而東南亞拿下之後日本可能會染指印度(大東亞共榮圈裡是包括印度的)印度是一塊寶地,號稱大英帝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這個地方源源不斷給英國提供人力和各種資源,英國為什麼強,除了自身工業實力之外,就是能源源不斷從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補充資源,以及強大的海軍,印度如果被日本拿下大英就真的葯丸了,因為二戰的時候,幾個重要殖民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還算忠心,可是幫不上什麼大忙,南非已經不太鳥他的宗主國了,東亞南亞落入日本手裡的話,英國基本要跪。
蘇聯。蘇聯和日本在邊境是有兵力部署的,後來蘇聯將遠東部隊撤回很多來補充西線,就是因為知道日本不會北上,但是美國不參戰的話蘇聯敢不敢撤走部隊?要知道在日本的規劃中(小日本野心真tm大)整個蘇聯遠東和中西伯利亞地區都劃在了大東亞共榮圈中的。剛才說過,兩國戰爭要拼工業,工業國和農業國是不一樣的,工業國你拿下他的工業區基本就會投了(法國)因為工業區都丟了他無法補充軍備,沒得打了,農業國不一樣,本身沒什麼工業區,損失的只是地盤,進攻方拿下的地盤還要去分軍力去守備(中國)看看蘇聯的工業區在哪裡,整個蘇聯的精華全在歐洲地區,尤其是像烏克蘭這種地方,又有工業又有資源,而蘇德戰爭爆發後,整個西線全都淪陷了,工業區資源區都落入德國手中,德國三個方面軍分別抵近列寧格勒,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可以找地圖看一下這三個城市位置)蘇聯精華部分基本都沒了(雖然有轉移工業到烏拉爾)剛才說了工業區丟了就很難繼續打,因為裝備損失你無法再得到補充,打到後面就是缺槍少炮,然而蘇聯挺過來了,怎麼挺過來的?沒錯就是美國(英國也給了蘇聯援助,蘇聯本身不產橡膠,橡膠全在東南亞和南洋群島),美國二戰中給蘇聯運輸了大量物資,飛機坦克都是上萬,卡車幾十萬,鋼材食品等其他物資不計其數,這點其實美國是沒控制好的,美國希望歐洲打殘廢,蘇聯也打殘廢,但是蘇聯經過幾次重要戰役進入戰略反攻逐漸收復失地後戰鬥力和工業開始狂飆越打越強
所以沒有美國,蘇聯和英國真的很難挺過來
另外說句題外話,美國不參戰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個人不太喜歡丘吉爾,大英帝國就是斷送在他手上,戰前大英帝國雖然搖搖欲墜但依然是世界第一強國,戰後直接淪為二流國家,美國的跟班。實際上我覺得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對大英是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子上很難看,堂堂大英處處讓步德國)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講,對英國直接威脅最大的不是德國,而是已經崛起的美國,以及完成了工業化的,在遠東虎視眈眈的日本,英國最大的財富就是海外殖民地,日本對東亞有最直接的威脅,英法保護波蘭是一步臭棋(當然我們這是站在結果看過去)東歐對英國來說利益真的很小,對德國做出讓步,承認德國對東歐地區的主導權,換取大英帝國的穩定以防備美國日本也許才是一個好的方式(大英帝國會繼續衰落,但是是一個平穩的過程,而不是二戰打的細碎直接淪為二流國家)而德國西邊有法國牽制,東邊則是不共戴天的共產主義蘇聯,英國仍然可以保證歐洲平衡的策略。
所以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發動戰爭其實是下下策,就像我們中國,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以中國的體量而言,慢慢發育只會越來越強,你在打仗,多少人在旁邊偷著樂,賣物資軍火賺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