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世紀最大的那場戰役叫什麼名字來著
庫里科沃戰役,此戰也叫頓河之戰。
公元1380年9月8日,由莫斯科公國的季米特里率領的羅斯各邦聯軍與由金帳汗國的馬麥汗率領的金帳汗國韃靼軍(包含一定數量的熱那亞傭兵)於頓河畔的庫里科沃原野上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交戰。在這次戰斗中,季米特里率領羅斯一方以少勝多,擊潰了韃靼的大軍。這場戰斗被認為是羅斯走向完全獨立的一次重要標志。羅斯聯盟的司令季米特里在這次會戰之後被加上了「頓斯科伊」的榮譽稱號。是中世紀最大的會戰之一,是俄羅斯人民反抗蒙古壓迫的斗爭的轉折點。
在很多的俄羅斯史書上,都將這場戰役描寫為俄羅斯民族求獨立、求解放的關鍵性一戰。認為這一戰打破了韃靼蒙古人的不敗神話,也使得被奴役上百年的羅斯民族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揚眉吐氣。
更有一些俄羅斯史學家和其他國家的史學家將這場會戰的歷史意義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認為這一戰既是基督教的文明世界對韃靼野蠻人的一次完勝,因此體現出了基督教文明的優越性;俄羅斯帝國時代的一些歷史學家也籍此將俄羅斯描述為基督教世界的守護者和燈塔的形象,如俄國史官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便將沙隆戰役、圖爾戰役和庫里科沃戰役並稱為歐洲基督教史上的「三大戰役」。
也有一些較理性的史學家認為這一場戰爭對於俄羅斯民族確實有重大意義,但是被大幅度誇大了。
② 是誰打破了蒙古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經過在庫里科沃的對戰,俄羅斯人送給底米特里大公一個美名,稱他為「頓河英雄」。從此,打破了蒙古兵不可戰勝的神話,看到了獨立的曙光。
③ 俄羅斯帝國的前身是如何擺脫蒙古人統治的呢
十月革命的硝煙散盡已有百年,所有人在緬懷那段歷史之時都會憧憬那個在群眾面前激情澎湃的思想家,那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革命者——列寧。但是我們很少關注的是,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鬥士居然擁有一半韃靼人(俄羅斯對蒙古人的稱呼)的血統。因為上百年的蒙古統治,俄羅斯的民族與文化中滲透著濃重的蒙古氣息,他們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擺脫了這種狀態,重新走上獨立的道路呢?
圖/庫里科沃之戰
1480年冬天,金帳汗國的末代可汗阿合馬再次席捲而來,而這時的金帳汗國早已經四分五裂,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卻躊躇滿志。俄羅斯人和蒙古人再次相遇在烏格拉河的冰面上,在這場戰斗中,俄羅斯人徹底擊垮了蒙古人的鬥志,將阿合馬趕回了伏爾加河下游(阿合馬最後死在了諾蓋叛亂者的手中),贏得了光榮的獨立。
俄羅斯人的獨立不僅是莫斯科大公國的抗爭成果,更是全體羅斯人的戰斗功勞。人數稀少的蒙古人勢必不能長時間統治這樣一個擁有獨立宗教信仰的民族,而俄羅斯人也因為與蒙古人的不斷斗爭,而在其後來的發展中不斷彰顯著蒙古式文化基因。
④ 血戰頓河畔帶來了什麼後果
莫斯科建於1147年,1156年築起城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兒子丹尼爾統治時期,莫斯科的地位開始提高。以莫斯科為中心的莫斯科大公國,地處俄羅斯民族各部落居住地的中心,商業地理位置優越。1380年的庫利科沃(庫里科沃)戰役,俄羅斯人大勝蒙古軍隊(金帳汗國),加速了全俄羅斯的統一進程。
12世紀時,蒙古人的住地不斷擴大,東到呼倫貝爾湖,西到阿爾泰山西麓,北到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南達長城。1206年,鐵木真被尊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大汗國,成吉思汗建立了以部落分支為基礎的嚴格的軍事組織和同游牧生活相結合的騎兵,他們從中國和西域學會了優良的戰術和兵器以後,攻城時使用投石機、撞城器和裝有石油等易燃液體的陶罐,戰鬥力大大加強,在歐亞大陸上所向披靡。
1235年,蒙古決定遠征歐洲,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擔任統帥。1236年,蒙古人越過烏拉爾進入了卡馬河流域,徹底破壞了保加爾人地區。1237年冬,蒙古軍進入梁贊公國,梁贊軍民與拔都軍隊大戰5日,城破民亡。1238年初,蒙古軍到達莫斯科,城市被毀,居民遭到屠殺。
莫斯科的攻陷,打開了通向東北羅斯的道路,拔都率軍長驅直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整個東北羅斯都處在侵略者的鐵蹄之下。1239年,拔都軍隊在波洛韋茨草原經過一段休整和補充後,又開始出征西南羅斯。1240年秋,蒙古人開始圍攻基輔,11月19日,基輔淪陷。之後,拔都又繼續西進,一直攻到亞得里亞海岸東部。
1243年,拔都軍隊定居於伏爾加河下游草原地帶,定都薩萊,建立了蒙古人的國家——金帳汗國(意即投金部落,中國史稱欽察汗國)。俄羅斯各個公國都成了金帳汗國的附庸,須向蒙古人交布貢。金帳汗利用各公國間的斗爭,互相牽制,實現對俄羅斯的統治。金帳汗還頒布「冊封詔令」,在各公國王公中選一個代理人,任命為全俄羅斯大公,使他凌駕於其他王公之上,由他代表蒙古人在俄羅斯各地徵收貢賦。14世紀上半葉,統治莫斯科公國的伊凡·卡利塔(1328~1340年在位)是個謹慎、狡猾、有智謀和有遠見的王公。他千方百計取悅金帳汗,主動幫助蒙古人鎮壓人民起義,用金帛向可汗及其妻妾、近臣行賄,取得了「全俄羅斯大公」的稱號。他巧妙地利用金帳汗對他的信任,為自己謀利,逐漸擴大自己公國的勢力和領土。經過他多年苦心經營,為後來莫斯科公國統一俄羅斯創造了物質基礎,使莫斯科逐漸具備了同蒙古人作斗爭的前提條件。
莫斯科公國的實力在卡利塔之孫季米特里·伊凡諾維奇在位時(1359~1389)更為加強。季米特里即位時年僅10歲,他有雄才大略,從幼年起就過慣了戎馬征戰的生活。他大力加強莫斯科的防衛設施,在城的周圍築起石頭城牆,用來代替原先的木牆。而這時的金帳汗國內部的封建割據卻日益加劇,從1360到1380年間,金帳汗國內訌不斷,先後更換了14個汗。國家四分五裂,力量大為衰落。季米特里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始組織反擊。
1378年,名義上統治金帳汗國的瑪邁汗率兵進擊莫斯科,在沃熱河一帶敗北。1380年,瑪邁汗率15萬大軍卷土重來。為使莫斯科公國兩面受敵,瑪邁汗與立陶宛大公亞蓋洛,奧利蓋爾多維奇結盟,定於9月1日會師,共同迎擊莫斯科。季米特里得到瑪邁汗出動大軍的消息後,向俄羅斯各公國派出急使,號召他們盡可能派出兵力來保衛俄羅斯領土。另一方面,他迅速聯合10萬~15萬人的兵力,集結於通往莫斯科的要道——科洛姆納和謝爾普霍夫城,以防瑪邁汗進攻。
9月8日清晨,季米特里率軍渡過了頓河,到達庫利科沃原野,展開戰斗隊形。這時瑪邁汗軍駐扎在離此8公里遠的地方。季米特里根據蒙古軍慣常使用的合圍戰術的特點和當地的地形條件,把軍隊編組成縱深戰斗隊形:中間是大公的加強團,兩邊是左右翼團隊,兩翼可憑險據守,使蒙古騎兵難以接近。莫斯科軍隊的主力之前再配有前衛團和先遣團。前衛團的任務是接戰,先遣團的任務是對付敵人騎兵首次沖擊並打亂其戰斗隊形。兩團都要削弱敵人主力突擊的力量。加強團之後配有部分騎兵預備隊。
由於庫利科沃原野不大,周圍岡巒起伏,溝壑縱橫,沿河叢林密布,中間又有一片沼澤,這種地形極不利於蒙古騎兵合圍戰術的運用;但卻為俄羅斯軍隊設埋伏准備了良好條件。與季米特里對抗的瑪邁汗,所採用的戰術仍然是老一套,企圖用騎兵包圍俄羅斯軍,然後從正面、翼側和後方發起突擊。
8日中午12時許,大霧消散,兩軍相遇。瑪邁汗軍隊向前逼進,在離俄羅斯軍一箭之遠的地方停了下來,開始戰斗。按照常規,先由俄羅斯軍的一位勇士向蒙古人的一位勇士挑戰,兩人策馬相交片刻,便同歸於盡。隨後軍號的響聲、戰斗的呼喚、馬蹄聲、武器碰擊聲響成一片。蒙古騎兵先後擊退季米特里的前衛團和先遣團,並用3個小時試圖突破俄羅斯軍隊的核心和右翼。最後發展成肉搏戰,屍體成堆。俄羅斯各團損失慘重,季米特里本人在加強團中負傷,大公的帥旗也被蒙古人砍倒。蒙古人已經突破俄羅斯軍的左翼並出現在主力之後方。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季米特里的伏擊團像離弦之箭,突然從叢林中沖殺出來,向蒙古人的翼側和後方發起猛攻。突然襲擊使蒙古軍陣腳大亂,開始潰退。瑪邁汗此時也落荒而逃。俄羅斯軍隊追擊蒙古軍近50公里方鳴金收兵。
庫利科沃一戰,雙方損失慘重,共傷亡20萬人,俄羅斯軍戰死6萬人。會戰以後,季米特里獲得「頓斯科伊」(即「頓河之王」)的稱號。立陶宛大公亞蓋洛不敢與獲勝的俄羅斯軍交戰,退兵回到立陶宛。
⑤ 庫里科沃戰役的戰爭影響
戰後不久,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被元老會議授予「頓斯科依」的稱號。(就是頓河的主人)
庫里科沃會戰對羅斯和東歐其他民族擺脫蒙古壓迫的斗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這次會戰表明羅斯各公國渴求獨立的願望日益增長,並提高了莫斯科作為各公國聯合中心的作用。庫利科沃會戰雖未結束蒙古統治,但卻使金帳汗國遭到毀滅性打擊,從而加速了金帳汗國的崩潰。庫利科沃會戰顯示了羅斯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依靠為解放而戰的羅斯士兵的高昂鬥志,指揮主動果斷。馬邁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優勢,被脫脫迷失所殺。
兩年後脫脫迷失汗雖然再次攻陷莫斯科,蹂躪俄羅斯國土,但這不過是金帳汗國勢力的迴光返照而已。蒙古人和俄羅斯之間的朝貢關系只再維持了十年,1388年,脫脫迷失和帖木兒之間爆發戰爭,俄羅斯人站在帖木兒一邊,脫脫迷失戰敗後,俄羅斯人於1495年趁機正式廢除朝貢。十五世紀莫斯科持續擴張,兼並眾多城邦,於1478年吞並諾夫哥羅德。阿合馬汗做了最後努力試圖恢復俄羅斯的貢賦,於1472年率軍入侵,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陳大軍於奧卡河畔,阿合馬不敢接戰,只得退兵。1480年阿合馬再率大軍聯合立陶宛夾擊莫斯科,但莫斯科早有防備,蒙古大軍苦等立陶宛軍不致,最後只得退兵。這支大軍在歸途中瓦解,阿合馬被諾蓋人擊殺。
⑥ 紅場 上的三個教堂是什麼
聖母安息大教堂。幾百年來聖母安息大教堂一直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教堂,沙皇登基加冕儀式在這里舉行。該教堂曾經是東正教都主教和宗主教的墓地。在聖母安息大教堂存放著聖像畫收藏庫,它是俄羅斯最大的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聖像畫庫之一。這里保留了伊凡雷帝做祈禱的場所和一些獨具歷史價值的墓室;
阿爾罕格爾斯基大教堂(大天使教堂)。這里存有多名莫斯科大公和沙皇的靈柩。伊凡·卡里塔大公爵、德米特里·頓斯基,伊凡三世、伊凡雷帝、德米特里王子、君主米哈依和阿列克謝·羅曼諾夫等人安息在這里。在教堂內有莫斯科統治者和東正教先輩們的「畫像走廊」,其中最珍貴的是創作於庫里科沃戰役時代的古畫像「阿爾罕格爾(大天使)米哈伊爾和他的偉業」。
瓦西里·勃拉仁內大教堂(聖母帡幪大教堂)
為紀念1555年—1561年伊凡雷帝佔領喀山汗國而建造。伊凡雷帝在聖母帡幪日攻佔了喀山,因此該教堂最初為紀念這個日子而命名為聖母帡幪大教堂。後來這里安葬了莫斯科的一個「瘋修士」,他名叫瓦西里,別名勃拉仁內(勃拉仁內在俄語中是怪誕的意思),因為他能預言未來而被人們敬為先知,死後被東正教教廷封為聖人,因此教堂以他的名字被重新命名。據史冊記載,該教堂的建築師是波斯特尼克和巴爾慕。傳說伊凡雷帝被該教堂的美麗所震撼,為了防止建築師在其他地方再建造出同樣的教堂,而下令刺瞎了他們的眼睛。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瓦西里教堂正式成為博物館。
⑦ 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八十萬曹軍 ,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⑧ 俄羅斯人怎樣清算蒙古人的統治
1257年金帳汗國別兒哥繼位後開始在俄羅斯推行類似其他征服地區的「八思哈」制度,往每一個城市派駐蒙古人達魯花赤;同時清點戶口,准備派遣蒙古人和突厥人擔任由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和十戶長,以期對俄羅斯人嚴密控制;另外還計劃在重要地點以蒙古人和突厥人進行殖民。
金帳汗國的軍事統帥馬麥汗勃然大怒,發誓要親率大軍討伐俄羅斯人,於莫斯科大公決一死戰。馬麥汗說到:「我要處死那固執而任性的俄羅斯奴隸!金帳汗大軍所到之處,要把俄羅斯的城市,所有的教堂化為灰燼!我們要靠俄羅斯的金子發財。我們要向拔都時代那樣向俄羅斯王公進軍,全力進攻俄羅斯。我們再也看不到----,我們將焚毀上帝的教堂。俄羅斯人將為之流血,他們的法律將被徹底毀滅」。
1380年夏,馬麥汗率領20萬大軍越過伏爾加河,同時派出使節游說俄羅斯的敵人——立陶宛與金帳汗國結盟,聯合出兵。
結果,蒙古兵團傷亡慘重,無法重新進攻,加之剛剛的敗退,致使全線崩潰。羅斯軍隊佔領可汗大本營,追擊了將近50公里(至克拉西瓦亞梅恰河),沿途殲滅馬邁軍隊殘部。雙方損失慘重(死傷約20萬人)。其中,俄羅斯戰死6萬人,金帳汗國戰死7萬人。庫利科沃大決戰結束了。不久,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被元老會議授予「頓斯科依」的稱號(就是頓河的主人)。
蒙古失敗,主要源於內部衰敗
14世紀末,金帳汗國呈現衰敗局面,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金帳汗國同時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的侵襲。到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裂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國,欽察汗國中央直轄的只剩下有限的疆土,被稱為大帳汗國,欽察汗國的正統汗位由大帳汗國繼承,但他的實際地位同於其他汗國。
1472年,阿合馬汗發動了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戰爭以阿合馬的戰敗而告終。1480年,阿合馬再次出兵進攻莫斯科公國,強迫其納貢,由於阿合馬的同盟軍立陶宛大公未能如期出兵援助,致使阿合馬到烏格拉河後撤兵,回到伏爾加河下游時,被諾該帳汗國人殺死,蒙古人對羅斯公國的統治到此結束(統治時間長達238年)。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欽察汗國滅亡。
16世紀初期,卡馬河沿岸和烏拉爾地區被莫斯科公國佔領。16世紀50年代,沙皇伊萬四世統治時期先後佔領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木三個汗國,金帳汗國領土全部並入莫斯科公國領地。
欽察汗國從建立之初就分裂成斡兒答家族、拔都家族、昔班家族、莫斡勒家族、脫花帖木兒家族,只是拔都家族實力最大,一般提到欽察汗國,都是拿拔都家族來代表。
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時,欽察汗國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興起的白帳汗國所取代,而後俄羅斯開始崛起,蒙古人在中、東歐、西、北亞逐漸失去了影響力。
⑨ 俄羅斯從15世紀以來的一項發展史實 急急!!
莫斯科時期(15—17世紀)
莫斯科公國的興起使俄國歷史進入第三時期,准確地說沙皇俄國歷史的起點就是這個莫斯科公國。此前只叫羅斯,還沒有俄羅斯這個詞(一直到1721年時莫斯科大公國才改稱俄羅斯帝國。不過在中國史學界人們把1917年以前的歷史都約定俗成地叫俄國史,沒有羅斯史這一提法)。公元1250年左右,羅斯各地由於蒙古入侵呈現出一片悲慘景象:城市殘垣斷壁,處處廢墟,耕地荒蕪。這時,地處東北羅斯的莫斯科公國興起發展,拯救了衰敗的羅斯。
莫斯科公國的興起使俄羅斯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莫斯科位於涅格林納河與莫斯科河之間的一塊高地上,即現今克里姆林宮西南。此處原為一個貴族庫利奇的一座庄園。後羅斯托夫王尤利曾以武力奪取了這塊土地。公元1147年4月4日,尤利在莫斯科庄園宴請各羅斯王公,這一天就被看成是莫斯科歷史的開端。1156—1158年,尤利在這塊高地上圍築起一道木牆修建城堡,奠定了莫斯科的基礎。到1997年4月4日是莫斯科建立850周年,俄羅斯隆重紀念了這個節日。
公元1237年,拔都率蒙古軍從科洛納姆向莫斯科進攻,莫斯科軍民奮起反擊,守將菲利普·尼揚克戰死,居民被屠殺2.4萬人,莫斯科被占。公元1252年,拔都任命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莫斯科大公,並兼管諾夫哥羅德、弗拉基米爾、科斯特羅馬等重要城鎮。公元1263年,涅夫斯基病死,他的兒子丹尼爾繼位,他就是莫斯科王朝的奠基者。1328年,伊凡·卡利達被封為「全羅斯大公。」
由於莫斯科地理位置優越,其經濟實力不斷加強與發展。它位於東北羅斯中央,四周有縱深的林帶保護,居民生活環境安全。莫斯科又是水運樞紐,莫斯科河、奧卡河從市內流過,與伏爾加河、頓河相連;幾條主要商路都連著莫斯科,這些都促進了莫斯科公國經濟的發展。14世紀時,莫斯科人口有3萬多;到16世紀時已增長到20萬人,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到莫斯科公國第三個王公伊凡·達尼洛維奇(1325—1340)時,它的經濟突飛猛進。這個王公被人稱為「錢袋」,它善於理財,使國庫充實。他取得了代替金帳汗國收稅的特權。他千方百計扣留了部分稅金以充實本國國庫。他內抓生產,外抓貿易,使公國有了一定實力。工商業者已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莫斯科市內已建有400家呢絨工廠及商家。他們已平均擁有2萬~10萬盧布資產。這時,隨著勞動工具的改良及先進耕種技術的採用,羅斯的農業生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封建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羅斯國。因為封建割據成了發展經濟的重大障礙。各公國之間的疆界、邊卡、關稅,嚴重地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封建內訌也影響著城市的發展。經濟上發展要求政治上聯合,而政治上的聯合又是取得國家獨立的前提。莫斯科公國與金帳汗國決戰的時刻到了。
公元1360—1380年間,金帳汗國內訌不斷,20年裡先後更換了14個汗。到1380年,蒙古一個軍事長官馬邁平息了內訌,集結大軍准備與俄決戰,以便消滅羅斯人獨立的念頭。1380年9月8日發生在頓河畔上的「馬邁大戰」,又稱庫里科沃原野大會戰,使金帳汗國大傷元氣。馬邁糾集20萬人馬,並與立陶宛結盟,准備殲滅羅斯軍隊。這時,羅斯各公國都怯戰,不敢出兵,只有莫斯科公國王公德米特里准備與馬邁決一死戰,不惜任何代價保衛羅斯。他組建起10萬(一說15萬)羅斯大軍,迅速佔領頓河河畔庫里科沃原野大會戰戰場,選擇了一個有利地形。這里羅斯軍隊兩側是頓河和涅普勒德瓦河,使韃靼騎兵無法運用他們常用的側麵包抄戰術。羅斯軍隊左側頓河沿岸有一大片茂密叢林,一支幾萬人的羅斯軍隊埋伏在此。開戰後韃靼人猛攻羅斯軍隊陣地,戰斗十分殘酷。羅斯軍人擋住了蒙古馬隊的猛攻,但最後還是馬隊厲害,他們沖開了羅斯人的防線。正在他們慶幸勝利時,幾萬伏兵四面圍來,韃靼人落荒而逃,抱頭鼠竄。這一戰役顯示出羅斯人戰勝蒙古入侵者的決心與能力,它鞏固了羅斯統一的力量,促進了莫斯科公國的發展與影響,為建立統一的羅斯國———中央集權制國家打下了基礎。此戰之後馬邁被殺,而莫斯科公國大公被人稱為「頓河王」。他是羅斯史上一位傑出的統帥,也是一位睿智而有灼見的政治家。
羅斯人在抗擊蒙古入侵的同時,還同來自西北方向上的瑞典人和來自西邊的日耳曼人做過艱苦的斗爭。公元1240年瑞典軍隊在涅瓦河登陸,年僅19歲的諾夫哥羅德大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夫率俄軍猛攻尚未站穩的瑞典人,瑞軍大敗,為此該大公榮獲「涅瓦王」的美稱。與此同時,日耳曼騎士團(也稱條頓騎士團)佔領了羅斯的普斯科夫,涅瓦王又率俄軍大敗日耳曼騎士團於楚德河上,這就是著名的「冰湖大戰」。這些英勇斗爭使羅斯人民免遭北方列強的奴役和剝削。
在抗擊外來入侵的斗爭取得勝利的同時,莫斯科公國王公伊凡三世先後兼並了雅羅斯拉夫爾公國(1463年)、羅斯托夫公國(1463年)、諾夫哥羅德公國(1471—1478年)、特維爾公國(1483年),梁贊公國(1484年)。到公元1485年,莫斯科公國大公正式出任全羅斯大公,統一國家形成。它的疆界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到烏拉爾山脈,其面積從1462年的43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533年的280萬平方公里,人口共有500多萬。這樣,到15世紀初,羅斯國(還不能叫俄羅斯)已變成歐洲一個幅員最大的國家。
15—16世紀俄羅斯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取得巨大成就而又不斷出現悲劇的時代,是一個氣勢磅礴而又充滿矛盾的時代。這個時期西方資本主義開始形成,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使西方進入了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很可悲,俄羅斯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的變革步伐,被歐洲變革時代拋棄了。當然,這里邊的因素很多,而蒙古入侵及佔領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伊凡三世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做了貢獻。伊凡三世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莫斯科公國也被人稱為第三羅馬帝國。然而俄羅斯帝國的最終形成是由伊凡四世完成的。伊凡四世聰明過人,從小接受良好教育。他生性殘暴,17歲時殺死握有實權的攝政王,自立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殺所有反對他的政敵,鎮壓叛亂、絞死主教,最終失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從歷史角度看,他在統一和治理國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勛。這個政權是建立在恐怖基礎上的,所以世稱他為「伊凡雷帝」即「 恐怖的伊凡」。
1547年,年僅17歲伊凡四世當上莫斯科大公,並被大主教馬卡里正式加冕為俄國第一個沙皇。馬卡里在致詞中宣布:莫斯科沙皇權力來自上帝,他的權威至高無上。這就大大地鞏固了地主階級的政權,對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地位也有作用。
伊凡四世使俄羅斯擺脫了動盪及危難,也開始了長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伊凡四世於1613年7月11日正式加冕,羅曼諾夫王朝於1917年2月壽終正寢)。但真正實現了俄羅斯人民強國宏願的是米哈伊爾三世的皇孫、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個沙皇彼得大帝,他也是俄國史上第一個稱帝的人。
⑩ 烏克蘭曾經是俄羅斯領土嗎
是的,在歷史上有一段時間,烏克蘭是屬於俄羅斯帝國的。
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東烏克蘭,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並,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後來,東西烏克蘭多次被俄國和波蘭以及奧匈帝國、德國分割又合並。發展到了現在,烏克蘭東西部分歧矛盾已經相當嚴重。烏克蘭的官方語言是烏克蘭語,但東部和東南部更多的是使用俄語,而西部則幾乎全部使用烏克蘭語,甚至以說俄語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