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部德國二戰電影
關於德國二戰的電影很多都非常好看,喜歡戰爭題材電影的基本都願意看跟德國有關的,下面就推薦20部有關德國的二戰電影。電影如下:《無恥渾蛋》、《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布達佩斯之戀》、《無主之作》、《冒牌上尉》、《氣球》、《鐵皮鼓》、《血戰鋼鋸嶺》、《希特勒的男孩》
以上都是比較經典的,還有一些一般的:《隆美爾元帥》、《白色虎式》、《坦克大決戰》、《狂怒》、《戰略大作戰》、《最長的一天》、《列寧格勒》、《玩具國王》、《最後一艘潛艇》、《玻璃房》。
以上都是關於二戰德國的電影,有好看的,有一般的,不過對於喜歡二戰題材電影的朋友,當然每一步都可以看一看,畢竟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都是精心製作的。
Ⅱ 求推薦二戰題材的電影,關於德國和猶太人的,經典的好看的…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但看過的每一部都非常經典。除了以上這兩種,還有一些片子據網友反映也很不錯,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安妮日記,三大二戰猶太人悲歌代表作。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追問看過了追答恩 德國的電影還是不錯的
Ⅲ 誰知道有什麼電影是描寫二戰德軍的
從海底出擊
劇情介紹:
德國人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們褒揚並不是因為他被好萊塢同化之後的商業作品《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資格受到廣泛尊敬的德國電影《從海底出擊》(Das Boot,1981),這部反映二戰時期潛艇戰的驚險片獲得了82年奧斯卡金獎六項提名,沃爾夫岡·彼得森更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憑著德語電影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人。該片徹底征服了全球觀眾,也為戰爭類型電影建立了一次幾乎不可逾越的典範。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一艘U型潛艇奉命出擊,完成對英國船隊的襲擊任務,當他們完成任務返航途中,卻遭遇上前所未見的危機。《從海底出擊》片長超過三個小時,而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分鍾里,時間幾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國潛艇的封閉空間裡面,滿臉油污、鬍子拉茬的德國海軍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長篇幅之中並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節起伏,潛在的重重危機隨時威脅著艦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這個貌似強大而冷冰冰的龐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以德國人的觀點去審視、反思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並不多見,但幾乎一出現都成為了精品,從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鐵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薩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雖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對戰爭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樣深刻。《從海底出擊》並沒有以上兩部電影那樣尖銳而明顯的批判性,也沒有在影片中為敵對雙方作出道義上的判斷,它僅僅以二戰中一群普通的德國士兵的角度出發,寫實、客觀地描寫這群非常時期的軍人。他們無條件地執行上級的命令,兢兢業業地堅守自己的崗位,甚至災難來臨也毫不退縮,深入研究對「敵人」的作戰方案,拯救即將崩潰的艦艇和日漸失去的勝利果實。然而面對無休止的戰爭,他們漸漸麻木了,朋友或敵人的界限越發模糊,被他們重創後掉下水中生靈的絕望求救都不能觸動他們的神經。而長時間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折磨和壓迫,面對敵人、面對同袍、面對無助的困境,他們逐漸喪失了理性的判斷力,他們苦悶、憂郁難以自拔,行為日漸失控並趨向瘋狂和歇斯底里。在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更象是一堆行屍走肉,原來性格鮮明、思想單純的年輕人已經徹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戰爭機器。他們失去了熱情、失去了思想,沒有現在更沒有未來,在一個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環境中惶恐度日,何時會死去,何時才能結束,沒有人可以給他們答案。時間已經無人關心,空間已經不再重要,一切將會如何了斷……
沃爾夫岡·彼得森通過《從海底出擊》,從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戰爭為全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它通過詳實的資料充分地說明,戰爭不單只為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作為德國、這個戰爭的發動者,它的人民同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是廣大受苦受難民眾中的一員,而直接參與戰爭的士兵,更成為瘋狂野心的陪葬品,他們犧牲的不只是寶貴的生命,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尊嚴,他們的在天之靈將永不瞑目!
帝國的毀滅
劇情介紹: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Ⅳ 求德國二戰反思片
推薦你看看德國拍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Ⅳ 求一部二戰以德國士兵角度反思戰爭的電影
德國拍攝的《斯大林格勒》
對人物的刻畫還是很用心的,但場面、氣勢要遜於老毛子的。
那個德軍排的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求生慾望,雖然他們也有責任感和榮譽感,但當他們發現德軍的卑鄙行徑和在失敗中對勝利絕望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再為國家而戰斗,而是為自己而戰,要回家,就必須作戰――這就是現實,象Otto說的:這一切遠沒有結束。
但是,他們最終還是一個接一個地死在了斯大林格勒戰場上。作為一支取得了許多勝利的軍隊,當它的士兵只為求生而掙扎時,給人的震撼要比戰敗的士兵的掙扎強烈得多。這部影片讓人真切地意識到戰爭中人的渺小,而成功和失敗在生命面前是那麼可笑――100多萬人,個個都是這樣精壯的漢子,每個人都在為責任、榮譽,最重要的是為生存而戰斗,最終都死在了斯大林格勒。它從戰爭中的個體角度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映的又是人類最根本的需求:生存。在這部影片里沒多少熱鬧可看,所以對於外行――它確實沒什麼價值。:o
Ⅵ 幾部關於反思二戰的影片
紫日,南京南京,731部隊
Ⅶ 二戰後,德國如何用電影反思歷史
納粹法西斯,對於德國人來說,是個無限敏感的詞語。如今,在人們心目中,納粹法西斯便是罪惡極權制的代名詞。作為法西斯發源地的德國,從將投降日定為解放日那天起,便開始了漫長的反省。
從全民接受反戰、反法西斯教育,到毫不避諱提及希特勒法西斯對猶太以及其他民族的傷害、展開各種各樣的悼念受害者活動、大力宣傳本土反法西斯組織,德國堪稱反醒二戰最徹底、也最深入的國家。其實希特勒法西斯暴政對待德國本土異議人士的迫害,對德國民族的傷害,也不可忽略。
當時大批大批的德國青年被洗腦送上對外擴張的前線,充當法西斯擴張勢力的工具、炮灰,納粹對本土的思想控制、恐怖鎮壓,將本國智障兒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勢群體批量「消滅」的殘暴政策,比之對待其他民族的發指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二戰時的德國本土亦存在一大批熱愛自由、反對法西斯的人,有的秘密成立地下抵抗組織,在大後方屢屢重創納粹,這類秘密抵抗組織從1933年開始逐漸增多。
例如慕尼黑大學生組織的「白玫瑰」便是有名的抵抗組織,2005年,德國導演將這支抵抗組織的事跡搬上銀幕,取名《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更有甚者,在納粹內部亦有識破希特勒暴政本質的軍官發起秘密刺殺行動,據統計,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高達15起之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史陶芬堡發動的「瓦爾基里」行動。去年阿湯哥親自上陣,在銀幕上再度演繹這一傳奇事件。
極權制度曾將德國民族拖入最黑暗的深淵,群體性狂熱曾將德意志民族熱愛自由的精神摧毀殆盡,二戰後新出生的德國人面對父輩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迷惘。正是有著如此特殊的背景,比之其他國家,德國電影對反思二戰題材、反思極權制度題材的偏好顯得尤為突出。
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帝國陷落》Untergang, Der(2004)根據希特勒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和史學著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編而成,影片猶如紀錄片般客觀冷靜地呈現了納粹帝國最後的時刻。
本片最大的優點,便是並未將希特勒與納粹軍官臉譜化,而是費盡心力想要觸及、剖析最深層的問題:全民狂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極權制度是如何將人煽動得泯滅人性的?
終戰曲之二的《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則將視角深入納粹軍官學校,聚焦納粹如何將一群少年打造成泯滅人性的種族主義分子。
影片通過兩個少年最後以死解脫的悲劇和另外一個少年理想的幻滅,來控訴納粹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終戰曲之三――《希望與反抗》則直接表現慕尼黑地下組織「白玫瑰」兩位當事人反抗納粹的事跡。影片大部分的場景是直接呈現女主角被捕後,與納粹審判官激烈辯駁的過程。
朱麗婭?耶恩奇(Julia Jentsch)扮演的女主角索菲亞對自由信仰的執著、臨危不懼的勇氣,真真讓人感受到黑暗年代裡自由鬥士的錚錚鐵骨。
面對納粹偏執的種族主義言論,索菲亞冷靜無比,一一進行反駁。納粹種族主義站不住腳的言論在正義與良知面前,顯得蒼白、不堪一擊。最後她在審判席上說出了讓納粹心裡發毛的一句話: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站在我們站的地方。
正像結尾主人公被處決前吶喊的一句「自由萬歲」,這部電影其實是一曲純粹的自由頌歌。
去年那部《刺殺希特勒》Valkyrie(2008)即是照搬那場著名的刺殺事件,商業化的製作班底將一個英雄式的刺殺行動表現的如白開水般無味。
畢竟,納粹並不觸及老美的神經,反思極權與納粹,那是德國人的事。
無論如何,這些正面表現反抗納粹獨裁實例的電影,都表明了,當時並非所有德國人都屈從於納粹,正義與良知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消失過。
去年兩部涉及政治題材的影片――《朗讀者》The Reader(2008)、《浪潮》Die Welle(2008)也是關於德國二戰創傷最典型的例子。
《朗讀者》主要聚焦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直面父輩犯下的罪惡的矛盾心態,剛出生便要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是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的集體命運。
影片通過主人公麥克的視角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所愛的人曾經是殺人不眨眼的納粹?為什麼父輩會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舉動?麥克既想去理解安娜,又同時要譴責她對猶太人犯下的罪過。
但這兩者是互相矛盾的、無法統一的悖論。《浪潮》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一步步還原極權制的興起、發展、走向失控的過程,
以警醒人們,即使在這個人人都以為納粹已成為過去的現代文明社會,極權制依然會隨時隨地借著另外一種面目復活。
二戰中德國法西斯戰敗,領土被同盟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劃分成四個區分別佔領。
美、英、法三國佔領區聯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蘇聯佔領區獨自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自此,戰敗後的德國便一分為二,分界線便是穿越柏林城的一條長達數千公里的人為分割線。
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冷戰氣氛的日趨緊張,東德政府於1961年在東、西德分割線上砌起一堵牆,目的是防止東德技術工逃往西德。
如此一來,柏林兩端的市民便不能自由往來,從而釀成為德意志歷史上難以磨滅的分裂之痛。彼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有一篇頗為著名的演講。
他這樣駁斥柏林牆的不人道:「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民主國家)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受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
一堵柏林牆,將兩邊的至脈血親一朝隔斷,然而嚮往自由的德國人民一天都沒放棄過翻越這堵牆。每年大批東德人冒著被邊境警察擊斃的危險,翻越柏林牆,逃向西德。
如《逃出柏林》The Tunnel(2001)中呈現的那樣,有開著汽車直接撞開柏林牆,逃向自由世界的成功例子;亦有被邊境警察實彈擊中,橫屍柏林牆下的悲劇。
總之,一堵柏林牆演變出多少悲喜劇。後來隨著冷戰的結束,東德並入西德,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柏林牆歷經三十載,成為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創傷之一。如今殘存的柏林牆遺址猶如一道刺目的傷疤,提醒著德國人曾經經歷的苦難。
德國電影對這段歷史多有涉獵,2001年一部《逃出柏林》便是講述了一起發生在柏林牆下的逃亡事件。
影片中一幫東德人費勁九個月的時間挖通柏林牆地下一段通道,幫助親人逃出東德。
電影最大的詬病便是將西德簡化為自由烏托邦,將東德形容成極權牢籠,從而抹殺了影片更深層次探討柏林牆問題的可能性。在這部影片中,一段離奇的逃亡故事在三小時片長被表現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多條線索有條不紊地穿行其間。
只是,類似於《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式的成功故事與英雄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使得這部旨在反思柏林牆歷史的電影顯得過於通俗平凡。
而逃亡的目的――自由,卻未能得到更刻骨、更深化的剖析。最後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消解了影片的真實性,從而使得這部電影看上去猶如冒險故事般虛空。
同樣著墨於東德極權體制的罪惡以及對自由的嚮往,《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更能打動人心。這得益於影片對於人性的深度開挖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通過表現一個生活在極權體制中、並為之效力的秘密警察的人性蘇醒,以表達極權體制對人性的摧殘,同時寄託人性最終將沖破極權牢籠、走向光明的美好願望。
在一個遍布秘密警察、對國民生活進行嚴密監控的集權社會中,民眾隨時面臨被拘捕、被竊聽的危險。各種醜陋的怪象借著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演:醜陋的文化部長肆意利用手上的權利,霸佔美麗的女演員。
影片中這令人作嘔的一幕,便是借喻集權制度假以各種冠冕的理由,肆意踐踏人性。片中美麗女演員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便是美好人性被暴政摧殘至泯滅的活脫脫的範本。女演員最後逃不開負疚的心理,被急速飛馳的汽車撞死在馬路上,一朵美麗的鮮花就這樣凋零了;
同樣死去的還有與世無爭的導演、知識分子,他選擇了自殺,因為在黑白顛倒的年代裡,「自殺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他們不能忍受那樣活著。
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才是唯一的希望。」導演通過這兩個人物不同的死亡,表達個體對極權暴政最沉痛的控訴。本片雖與柏林牆並無直接的聯系,
但其內在的精神卻與當時的政治勢態休戚相關。
再者,東德嚴肅的政治氣氛是促使柏林牆誕生的因素,更是促使大多數東德人翻越柏林牆、逃亡西德的最直接因素。
依照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講,影片中像維斯勒這樣覺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都未曾有過,真正的歷史,比電影里呈現的要黑暗得多。
如果說《竊聽風暴》有著冰錐刺骨的冷硬質地,那麼《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2003)則顯得更為溫情默默。
這部影片聚焦柏林牆倒塌之後一個東德家庭的喜怒哀樂。對柏林牆的反思發人深省,既有對東德極權體制下思想控制的無情揭露,又不時地流露出對舊時代的懷念,曾經經歷過的美好和殘酷,伴隨著每個個體的記憶,成為時代的注腳;
被高度美化的西德卻也並非盡如人意,兩極不對等的社會一朝融於一體,無盡的矛盾、麻煩便接踵而至。逐日惡化的就業形勢、物慾侵襲、價值觀面臨挑戰等等問題,均是柏林牆帶給德國人民的創傷後遺症。就像那座被直升機吊起的列寧雕像,
在夕陽余輝中緩緩走下歷史舞台,一個時代無可奈何地結束了。有惋惜、有留戀,然而終究要面對新的生活。亞歷山大慶幸母親能在自己親手打造的舊世界中死去,而她的骨灰會隨著她生活的時代隨風而逝。
Ⅷ 跪求哪些關於德國納粹的二戰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哪些關於德國納粹的二戰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大逃亡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Ⅸ 從德國視角拍攝的二戰題材電影都有哪些
有很多二戰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
而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以德國視角拍攝的,這裡面也同樣有很多經典之作。
電影中有著人性的反思,也有戰爭的殘酷。
當然,也不缺乏戰爭片應有的刺激場面。
這里盤點14部值得一看的。
IMDB評分8.3。
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IMDB評分7.1
真實講述刺殺希特勒的一次行動
IMDB評分8.4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艘出沒無蹤的U型深海潛水艇,它從最開始的戰無不勝,到最後的危機重重??
IMDB評分7.6
講述二戰期間,德國狙擊手和蘇聯狙擊手的巔峰對決,非常精彩。
IMDB評分7.7
講述二戰期間,慕尼黑抵抗運動和納粹的對決,影片獲得多項大獎。
IMDB評分7.1
講述一個德國少女,從崇拜納粹到最後覺醒,深刻反思的經歷,好評度較高。
IMDB評分7.6
德國納粹圖謀製造大量假幣,以擾亂同盟國的經濟。薩利的造假才能得到發掘,成了這個秘密偽鈔製造小組的頭目,但良心卻促使他選擇了另一條路??
IMDB評分7.5
講述兩個納粹的後代,一個熱衷於成為納粹,一個卻熱愛文學,兩人在二戰期間,都參加了納粹的訓練,而最後的命運截然不同。
IMDB評分6.2
一個研究安樂死的教授和納粹之間的糾葛。
IMDB評分8.5,此片豆瓣評分9.6
講述五個德國青年男女,在二戰前夕享受著青春快樂,後來在納粹宣傳下,紛紛投身「祖國偉大事業」,他們的命運從此無法操控。
IMDB評分7.8,此片豆瓣評分8.9,名列第107位
講述一個納粹軍官的兒子和一個猶太人的兒子之間的友情。
IMDB評分7.8
講述二戰後,一群德國少年被迫去雷區排除150萬顆地雷的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IMDB評分6.4
一對德國夫婦,因為兒子參迦納粹軍隊死亡,開始反抗納粹的統治,就在柏林,他們和法西斯開始了斗爭。
IMDB評分7.8
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軍參戰令希特勒一統世界的狂夢破碎。1942年1月20日一場秘密會議,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就此改變。這場會議中的一份文件,隱藏了多少秘密,猶太人是生是死,答案只有秘密對話里的發言者知道。
Ⅹ 有沒有描寫德國士兵角度看待二戰的影片
01.《從海底出擊》(西德)
02.《帝國的毀滅(加長版)》(德國)
03.《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
04.《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05.《鐵十字勛章》(西德、英國、南斯拉夫)
06.《浪潮》(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07.《歐洲特快車》(德國、丹麥、法國)
08.《過客》(德國)
09.《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10.《最後的橋》(西德)
11.《莉莉·瑪蓮》(西德)
12.《歐洲!歐洲!》(德國、法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玫瑰圍牆》(德國、荷蘭)
14.《極地重生》(德國)
15.《希望與反抗》(德國)
16.《悲情火絨草》(德國)
17.《何處是我家》(德國)
18.《靡菲斯特》(西德、匈牙利、奧地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我十九歲》(東德)
20.《善意的謊言》(東德)
21.《大遷徙》(德國)
22.《鐵皮鼓》(西德、法國、波蘭、南斯拉夫)
23.《亂世啟示錄》(德國、法國、英國)
24.《納粹軍校》(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5.《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西德)
26.《六重唱》(德國、奧地利)
27.《死亡終點站》(德國、捷克)
28.《兇手就在我們中間》(東德)
29.《第九日》(德國、盧森堡)
30.《無情的戰線》(東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1.《裸露在狼群》(東德)
32.《猶太失樂園》(德國、立陶宛)
33.《母親的勇氣》(德國、英國、奧地利)
34.《史陶芬伯格》(德國)
35.《拜見希特勒》(德國)
[由德國以外國家拍攝的以德國人為主角的影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6.《辛德勒名單》(美國):黑白電影,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不用多說了,公認的經典,在中國大陸本片甚至要遠比《拯救大兵瑞恩》來得受歡迎。
37.《沙漠之狐》(美國):黑白電影,又名《隆美爾傳》。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並沒有正面表現隆美爾的驕人戰績,而是把重點放在隆美爾後期與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現了隆美爾參與刺殺希特勒的過程,以及他最後悲壯的結局。
38.《大獨裁者》(美國):黑白電影,卓別林的作品,拍攝於二戰期間,影片中的德國稱作「托國」,希特勒則叫「希克」。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39.《德意志零年》(義大利):影片拍攝於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以德國普通家庭的畸形心理折射整個大時代的悲劇。
40.《坦克大決戰》(美國):劇情從德軍、盟軍兩個視角,再現令盟軍一潰千里的阿登戰役。(另外一部美國影片《哥特防線》也是從多個視角去講述戰爭)
41.《紐倫堡大審判》(美國):從德國戰犯、盟國法官兩個視角去看待這段歷史,對戰敗國和戰勝國雙方都進行了反思。本片並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劇情發生在更早之前,拍攝於1961年的《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在劇情上是續著本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2.《柏林迷宮》(美國):黑白電影,又名《德國好人》、《善良的德國人》。很具有諷刺性的一部片子,美國和蘇聯為了爭奪納粹科學家為自己所用,不分黑白地為他們洗刷罪名,稱他們為「好人」,使其逃過法律的制裁。實際上日軍731部隊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逃脫了審判的,我們中國真應該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43.《弗朗茲和波連娜》(俄羅斯):又名《青年近衛軍》(譯名有誤,應為「青年黨衛軍」,這個譯名與1948年的一部蘇聯電影重名),講述一個黨衛軍青年與一個俄國女孩的愛情故事。
44.《刺殺希特勒》(美國):湯姆·克魯斯主演,同時他也是製片人。2009年上映。本片的英文名為《Valkyrie》,與德國拍的版本不同。
45.《希特勒:惡魔的崛起》(美國、加拿大):又名《希特勒:惡魔的復活》。不少人批評本片對希特勒的塑造過於臉譜化,指責本片是好題材卻被幾個蹩腳的編導搞砸了。(俄羅斯和德國曾合拍過一部《狂魔希特勒》講述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的「假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