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 <白痴>的影評
我一向覺得韓國片像核桃,要細心,耐心,才有收獲。今天的兩個小時還算值,《傻瓜》還算一部不錯的影片。車太賢的演技進步不少,就只有跑步的姿勢提醒了我,他就是《野蠻女友》中憨小子牽牛。但這些對河智苑卻絲毫不起作用,每當亭亭玉立的芝浩(河智苑飾)看到渾身臟兮兮的承龍(車太賢飾),總送出難以抗拒的秋波,不像在看一個傻子,倒像蜘蛛精盯著唐三藏。莫非真的情人眼裡出現帥哥。
韓國人用他們慣用的手法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成人的童話世界之中。一個天真善良的傻子,一首世界民謠《小星星》,一段至純摯朴的柏拉圖式愛情徹底打破我們設置的層層防禦,喚起我們對童年的無限回味與懷念。
為什麼在國外留學多年的前途有為的鋼琴家芝浩,遠近聞名,不務正業的混混相洙(朴熙舜飾),還有很多人可以與承龍說知心話,成為好朋友?我想大概是他們擁有相同的經歷,而後二者與其又有不少難以忘懷的童年插曲吧,但更深層次的是承龍只是一個傻子,是最「原生態」的,沒有被社會所污染,在承龍身上,他們能找到自己簡單的快樂,重溫那份彌足珍貴的兒時記憶,給身心疲憊的心靈找到臨時的慰藉之地。但承龍的妹妹智仁卻沒有珍惜哥哥的愛護,反而覺傻里傻氣樣子寒酸的哥哥有失面子,於是即使在他面前經過也假裝不認識他。也難怪,少不更事的學生哪能體會這份情懷?很多東西,自己沒有經歷過,光靠間接經驗是遠遠不夠的。
影片的前部分比較吸引人,因為都是在講童話故事,弄得人津津樂道。有一份單相思十年的等待,承龍說:「承龍那也不去。」有秀色可餐的鋼琴美女河智苑,四眼色狼說:「至少C罩杯」。下了一場雪,雪中的一切都很美,有一種西方過聖誕節的氛圍。但雪過之後,一切又得慢慢回到現實之中,先是混混與陪酒女的棘手愛情,再是承龍小妹危及生命的腎衰竭,到最後承龍也被黑手暴打致死。相洙給他妹捐了一個腎。他替相洙丟了一條命。一個給人快樂的傻子,一個做治療胃口的三明治的傻子,一個在村頭等了10年的傻子,離開了我們。
最後,沒有了承龍,一切還得繼續。相洙接手了承龍的三明治小店。芝浩也會去繼續展示自己的鋼琴才華,似乎一個人的死才會得到如此的結局,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死得其所?生活中我們難道也需要這樣的幫助才能實現自我定位,夢該醒了,兒童童話雖圓滿但救不了我們。
2. 拉斯馮提爾的 白痴 這部電影誰有資源的麻煩發個鏈接或者種子的 謝謝 網上實在找不到
提供本片MiniSD版本RayFile網盤下載鏈接,需要安裝RaySource客戶端才能下載。
fs2you://==
3. 求丹麥電影《白痴》的種子。
《白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OKYvnjLopI_hvtvF73dow
《白痴》是一部由拉斯·馮·提爾執導,波迪爾·約根森、JensAlbinus主演的劇情片,於1998年5月20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丹麥國首府哥本哈根的一幫小青年,對現代社會種種現狀極為不滿,於是利用業余時間假扮作白痴戲弄人間的故事。
4. 求片:拉斯·馮·提爾的《白痴》
手裡只有你說的前三部…我也再找《白痴》,不行就得去淘盜版碟
5. 我想要一部老的法國電影《白痴晚餐》
http://www.verycd.com/topics/29320/
小驢子的
6. 以下圖片出自哪部電影
是電影笨人晚宴。史蒂夫·卡瑞爾,保羅·路德主演的。蒂姆·瓦格納(保羅·路德飾)為了討好上司,從而順利升職,參加了一個被稱為「白痴之宴」的活動,目的就是成功的尋找到一個完美的同伴共赴晚餐,屆時看誰的同伴是白痴中的白痴。蒂姆找來了看上去很傻的國稅局雇員巴里(史蒂夫·卡瑞爾飾)擔當他的同伴,去競選那個「白痴之最」的稱號,以便逗樂老闆。但是,哪裡想到,陰差陽錯的事情發生了,巴里雖然確實白痴,但是卻意外的讓蒂姆的老闆同樣出醜,在這場晚宴製造了不小的風波,蒂姆該如何收場,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白痴極品。
7. 白痴完整版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YigwQRF2Xj0A8-f_frSR_Q
手冢真的影片《白痴》源於日本無賴派(又稱頹廢派)文學作家坂口安吾1946年的同名私小說【注一】《白痴》。他以反諷的手法描繪了人類文明遭受重創,在廢墟中人們的生活。戰後,受美國原子彈襲擊後的日本,國土焦黃,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電影以類似的場景開始,這是日本導演骨子裡的東西,一種叫囂民族(日本)精神的方法,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值得每一個在二戰時期遭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亞洲各國注意!
8. 白痴的影片評價
電影《The Idiots》(「白痴」,港譯「越笨越快樂」)就以一種特殊的拍攝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又一種人與社會群體間新鮮的抗爭方式——裝瘋賣傻。這片子說的是丹麥國首府哥本哈根的一幫小青年,對現代社會種種現狀極為不滿,苦悶得不行,於是利用業余時間假扮作白痴戲弄人間。鬧到最後這個游戲進行不下去了,於是這幫人只得回歸現實該幹嘛幹嘛。
其實靠裝瘋賣傻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這么干。但是象影片中這幾位這么過分的似乎還比較少見。通過不遺餘力地模仿智障人士的特徵行為,他們在公共場合不斷地與這個社會開著玩笑,並從中獲得一種短暫的發泄之快感。白痴的形象是這幫人的精神面具,同時也成為了他們種種越矩行為的盾牌,因為人們是不會過分計較白痴所犯的錯誤的。但是,這個游戲終究沒有玩下去。就象無數的無政府主義行為一樣,逃不脫失敗的下場。本來是想以特殊的方式來嘲弄這個社會,到頭來發現被嘲弄的卻好象是自己,因為你仍然無法超越這令你痛苦萬分的尷尬處境。而這個社會卻似乎根本沒有被觸動。
其實,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抗爭更象是一種逃避。妄圖通過達到一種內心痴迷的狀態來擺脫塵世的無聊和紛擾。用這些人的話說,是要追求一種所謂「人內在的痴迷」(Inner Idiot)。這話聽著有點玄虛的味道,不過我大概能理解這種心態,並表示同情。但實際上這種尋求解脫的方式根本就是扯淡,因為它缺乏理性的根基。許多反社會、反傳統、反潮流之舉同樣都有這種缺乏理性的印記,因而始終局限於心性躁動與發泄的范疇,不得超脫。以荒謬來對抗荒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充其量是在客觀上對這個世界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影響而已。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及其諸多的問題,我們最終需要的還是理性的思考。
當然,對於電影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說,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它在這方面做更進一步的探討了。尤其對於人類生存所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探尋的過程是持久的、多樣的,理性的文字形式可能更清晰更有效一些。一部電影能夠揭示一些問題來引發人們思考,已經很不錯了。比如這部片子,看完了你也許就會琢磨:原來我們這個社會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的問題深重,以至於有些人都渴望象白痴那樣地活著才不致痛苦……
9. 黑澤明的主要電影有哪些(可以說些風格)
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黑澤明系列作品》
1、《姿三四郎》1943年
《姿三四郎》,黑澤明第一部導演作品,旋即一鳴驚人。影片通過一名好勇鬥狠的青年如何成長為一名柔道武術家為主線,反映了1880年日本明治時期柔術與柔道之爭。黑澤明是一位地道的男性藝術家,他通過武士藝術來表現日本民族的品格,姿三四郎身上體現的盡職、勇敢、正直、獻身精神、人道主義及粗獷的斗爭正是濃烈的黑氏風格的完美體現。影片不僅以幽默的樂天情緒、區別於舊式日本武片風格的影像,更開創了日本電影史上的新型娛樂時期,其中五場以不同節奏表現柔道比賽的場面,更說明了黑氏畫面處理方面的登峰造極。
2、《踏虎尾》1945年
《踏虎尾》算不算黑澤明時間最短的電影,一個小時的長度濃縮著黑澤明標準的敘事風格,這部拍攝於1945年的電影局限於當時經濟和技術條件所限,並沒有太多電影技法上的突破,太多棚景的使用使影片有了舞台劇的高壓表現手段。在影片開始的字幕中黑氏交替了事件的起因、發展及懸念。正如其中一句話:可惜猜忌之心乃人之本性,正是這樣一個黑氏慣用的研究人類兩面性的主題使《踏虎尾》得以延伸。黑澤明早期作品大都在題材上描寫本民族的現實與歷史,影片大多數採用對稱手法,主題上深刻揭示人性與靈魂的沖突與撞擊。這部《踏虎尾》就是此類代表作品。
3、《姿三四郎續集》1945年
因為《姿三四郎》的非凡成就及深遠影響,黑澤明在二年後又拍了此片的續集,這也是黑澤明一生中唯一為一部影片做續。本片繼續上集的故事,將一段尋仇故事表現的別有風味。特別對反派角色的描述刻畫出了有血有肉的另一面。本片依舊是表現武士和男性陽剛美的通道,黑氏早期的風格特色就是強烈的戲劇沖突與人物性格的對撞,而這一切又都包涵在導演略帶詼諧的手段中融化的格外有味道。《姿三四郎》二集雖不能代表黑氏的最高水準,但一鳴驚人的創作手段為日本影壇一掃平庸之氣。
4、《無悔的青春》1946年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黑澤明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影片根據戰時一則真實事件改編,表現出混亂的社會下人類精神家園的萎縮,也表明了黑氏對戰爭及法西斯主義的立場及態度。黑氏暫時拋開他狂熱的武士風格,卻又巧妙地在這出女性電影中注入武士道精神,她受盡世間唾罵和凌辱仍倔強的表示:我對青春無悔的女主角具備了黑氏一貫的陽剛氣質。這類影片相似國產片《江姐》般的勵志類型,但黑澤明以忘我的投入及感同身受的細膩把一個經過戰爭混亂後,終於找到自我,忠於自己意志的新時代女性表現的可歌可泣,擺脫了說教成份,令人看來如鯁在喉。
5、《美好星期天》1947年
這是黑澤明難得的一部寫意之作,它對日本戰後頹廢的現狀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本片以黑氏一貫的流暢與樂天精神;把一對年輕卻充滿憂愁的戀人在星期天怎樣把種種煩惱拋諸腦後的經過刻畫的充滿激情及東方美。男主角向情人求愛一場,表現出黑氏浪漫主義的心態,令人看到心猿意馬,而一對小情人在廢墟中幻想未來經營小餐館的場面,在叫人心往神怡之餘也透露出黑氏寓意深長的希望。另外,此部影片也是日本電影中第一部直接反映出年輕人對性的感受的作品。
6、《羅生門》1950年
五個兇殺的當事人與見證人,說出了五個不同的結局,究竟辯說的對,事情的本來面目又是怎樣?影片描寫了人心深處奇異復雜的陰影,尖銳地剖析了人類最深奧的部分並公之於眾。錯綜復雜的光與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類那種與生俱來的虛偽本質和罪孽圖畫,構示了人難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使到了死的時候,也是不會放棄虛偽和掩飾的。
7、《留芳頌》1952年
這是一部強烈震動心靈的影片,所有有良知及良心泯滅的人都該看看。看看一個人在人生最後的過程中,是怎樣領悟與體會到人生的真義與生存的價值。黑澤明以巧妙的手法,把「人為什麼活著」這個重大主題融進了一個普通的故事中。借著主角發現身患絕症,決心在臨死前為市民建造一座公園的心願,將一個我們掛在嘴邊的片語加以鮮明地、實際地探討。此外,本片對官僚機構的推諉塞責,明爭暗鬥給了嚴厲的諷刺與抨擊。這是一部欲喚起情感回歸卻讓人萬念俱灰的影片,在影片結尾時,黑澤明讓那首《生命如此短暫》重又回響在耳邊,使我們仍能看到穿透世欲和官僚禁錮的曙光。
8、《七武士》1954年
《七武士》是黑氏影壇生涯中最成功與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在這部影片中,黑氏終於開始對好萊塢風格進行再創造式的模仿,可笑的是,《七武士》成功後又被好萊塢重拍,且成為美國西部片的名著。《七武士》是個很簡單的故事,描述七個武士保護農民免受山賊掠奪之經過,但其中卻蘊含著一種堅韌和勇敢的力量,影片中黑氏首次顯示出超人的導演技巧,武士與山賊幾個人的掠殺,卻展現出千軍萬馬的氣勢。群馬沖殺,泥沼惡斗的連場激戰,在快速剪接,連續復數鏡頭的運用下,所有影像凝聚成一體,扣人心弦。這部影片被日本電影旬報稱為史上最佳作品第一位。
9、《活人的記錄》1955年
本片是黑澤明反映現實類作品中最受關注與爭議的一部,影片描述三船敏郎飾演的老人喜一聽到美國與蘇聯進行氫彈試驗,輻射塵落到日本的消息,決心建造一座地下住宅,最後被關進精神病院,幻覺自己來到另一個星球,看到地球被燒成灰燼。這部影片絕不是黑氏空想的結果,他以日本獨特的歷史為主線,構築日本人持有視覺觀,他用日常心態與衰老、死亡、戰爭這一流轉主題針鋒相對,得到一個可怕的近乎殘酷的現實。這部影片是黑澤明對戰爭及戰爭帶來的痛苦的自我反省。他說:「我不想聳人聽聞,而只是希望人們聽到一個活人的善良呼叫。」黑氏是一個罕見的人道主義者,他用右手批判現實生活的麻木,左手又尋求完美的明天。
10、《蜘蛛巢城》1957年
本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並被譽為最成功的一部改編傑作。黑澤明把背境改為日本戰國時代,通過一個武士野心勃勃的政治陰謀對武士電影及黑氏道德觀念進行了必要延續。黑氏喜愛把人放在特定環境中。給予一定條件及刺激,以測定人的反應。《蜘蛛巢城》就是典型的試驗人生的作品。他同時也是日本最歐美化的導演,盡管山田五十鈴(武士夫人)吸收了「能劇」的表演方式,而「巢城」也被打扮成古色古香的能劇舞台,展現迷人的民族特色。但他仍用西方的現代電影手法來表現這一切,這使《蜘蛛》成為一部東方文化與西方藝術完美融合的娛樂巨片,同樣是古裝武士片,與豪放的《七武士》相比,本片的內斂多少表明了得心應手的導演功底。
11、《底下層》1957年
黑澤明不僅是一位電影藝術大師,他的喜劇才能從《姿三四郎》中就已經展現。在這部《底下層》中黑氏把目光投向貧民窟,那裡住著妓女、小偷、車夫、戲子……通常我們會把這種悲劇人物與社會的背影聯系起來以達到批判的目的。但相反,黑氏的處理手法卻以滑稽的喜劇手段來表現最底層人物的生活。黑氏的觸覺敏感而好強,影片中最具生活氣息的人群與那種底層的原始生命力、爆發力與戲劇性的苦難與悲哀都是黑氏做為一個人文主義大師的底氣。黑氏博大的胸懷及自強不息的樂觀精神在《底下層》中再一次用笑聲證明。
12、《武士勤王記》1958年
另一譯名為《戰國英豪》。日前市面上已有兩種版本出現。影片描寫戰國時代,秋月家族的雪姬公主,在一個忠心的大將保護下,帶著一批黃金逃出敵人的搜捕,投靠盟國。本片那一片咄咄逼人的黑色天空,一望無際的平原,兩個黑影互相搏鬥的畫面,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武士》是一部純粹的弘揚善性的電影,其理想主義的希望使作品更接近於啟蒙電影。在《武士》中你更加可以感受到一個畫家的眼光,對影像及光的處理是《武士》的一大突破,而黑氏第一次拍攝寬銀幕,效果之佳,使他從此放棄了標准銀幕。此片曾因完美的武士情節而入選日本電影旬報的百佳之列。
13、《惡漢甜夢》1960年
黑澤明批判現實的重要作品。以當時非常頻繁的政治貪污事件為主題。融合復仇、懸念及驚險為一體,無情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在一次政治貪污事件,西幸的父親成了無辜的犧牲者,此後他即不停地追捕殺害其父的元兇,西幸用盡各種方法對政治家們展開復雜的手段,使罪惡的根源亦更為之加深。影片最讓人樂道的還是在構圖方面,通道、樓梯、房間的排列,鏡的擺設,以至瓦礫堆的空間布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計算得驚人地准確,此片也是黑澤明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
14、《用心棒》1961年
如果你喜歡克林伊斯威特的《荒野大鏢客》,布魯斯威利的《終極悍將》,那你將會喜愛《用心棒》,因為他們都改編自黑澤明。的確,黑氏把《用心棒》拍成了動作娛樂片,這是吸取了西部片格式與自身武士風格相融合後產下的新模式。自此,黑氏已如斯皮爾博格等好萊塢大導一樣,消除了東西方文化的差距,拍出了一種人性本質下大同的東西。其淋漓地表現出一種無政府主義哲學,一種自由的超道德觀,令人嘆為觀止,三船敏郎在黑澤明系列武俠電影中創造了一個純日本圖騰的武士形象,在《用心棒》中他的迷人大俠形象再次征服了世界,此片成為黑氏最賣座,最風行的電影。
15、《天國與地獄》1962年
故事通過一個離奇勒索事件為線索,在金錢與人性間搭建一座獨木橋,一頭是天國一頭是地獄。誰可以通過並最終獲得心靈的安息,影片對人性善惡對立面的解剖入木三分,憎恨有錢人的年輕綁匪,提供贖金的正直商人及認真執著的刑警,充滿樂趣的推理分析,黑澤明用富有正義感的鏡頭無言的向希區克科表示敬意,盡管這部以男性斗爭為命題,對丑惡與正義,權貴與赤貧,熱情與陰險之間的對立面做巧妙組合的導演在縱深的涵意上已超出希區克科。但一般人看來這部偉大的懸疑片終究是娛樂勝過理性。
16、《椿十三郎》1962年
黑澤明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的任何一部影片無論長短都一氣呵成,行雲流水,高潮迭起。正如他自己形容的:《椿》是一首優雅的圓舞曲,使人感受到那種令人胸襟開闊的春意。本片一般被當做《用心棒》的姐妹篇。黑氏同樣在此片中致力打破各地文化差異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類的基本感情。三船敏郎扮演的武士電影已是黑澤明的道德替身,他不僅把東洋劍俠的偉大之處發揚,更使日本武士精神通過影像獲得四海的認同。《椿十三郎》注重刻畫小人物的內在細膩變化,而且對「人不可貌相」這一主題刻劃非常成功。片末三船敏郎以反手劍殺死件代達夫,鮮血從胸口飛噴而出的片段,已是史上最著名的決斗場面之一。
17、《赤鬍子》1965年
黑澤明60年代最後一部力作,仍由武士精神的代言人三船敏郎主演。影片由一個青春成長的片斷發展而成,一名血氣方剛的年輕醫生畢業後被派往貧民地區工作,在所長赤鬍子的感染下,終於明白做人行醫之道,放棄了虛榮心。這次黑氏給成長故事賦予了新的生命力,那就是人道主義的世界觀。影片製作過程長達二年,黑澤明近乎完美的影像表現得到極高的評價。當我們隨著主人翁一點點拋棄狂野之心,跟著黑氏一步步走入一個善良執著的老人心底,竟發現那裡有著我們早已丟失的淚水,有著讓人敬畏的生命真諦,片中大地震場面使人驚心動魄之餘,小乞丐全家服毒自殺的一場更叫人心酸。
18、《沒有季節的小墟》1970年
70年代是黑澤明創作的黯淡時期,1970年的這部《沒有季節的小墟》(又譯《電車聲》)因影片沒有足夠的感染力,太過於注重形式而使影片流於抽象化等原因而慘遭失敗,這也是黑氏電影生涯中最大的打擊。他曾因此片企圖自殺。顯然,黑澤明是對此片抱有極大信心的,這是他第一部彩色片,描述一個低能兒每天模仿電車司機,玩繞在他小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居住著一群看似安詳但沒有明天的人們,他們其實和低能兒小六一樣,重復自己的每一天。黑氏企圖用超現實的布景來營造一種燈紅酒綠的歌舞昇平,但那種內在的沉重與悲哀壓的人幾乎喘不過氣。
19、《亂》1985年
偉大的殿堂級的史詩傑作。是我長大成人後接觸的第一部黑氏作品。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瀟灑自如的人物調度,信手拈來的精彩瞬間,爐火純青的故事布局,不僅實現了黑澤明對電影的執著理想,也使我對日本影片沉悶狹隘的主觀印象有了180度的改變。影片取材民間寓言故事,加上莎翁名劇《李爾王》的精華,刻畫出一個威風凜凜的老人,在無邊的情感荒漠上以頑強的意志力抵抗黑暗與孤獨的過程,營造出不可思議的感染力。該片獲國際大獎無數,成為日本電影最傑出的代表作。人間的凄涼與武士的背脊,在攝影機的凝視中緩緩走過,仔細精微地透視著歷史烽煙中的世情和人心,這是《亂》的寓言,也是黑氏的寫照。
20、《夢》1990年
電影史上最奇特的一部影片,《夢》由八個片斷組成。他們涵益的寓意廣泛,有些可意會,有些不能言傳。看完《夢》後,晚上也會進入相同景像,進入黑澤明的夜世界,驚醒,竟有了一絲恐懼,到底誰在夢中,是黑氏還是我。《夢》由黑的仰慕者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等人出資,大導演馬丁·西斯塞斯還在梵高一段中出任主角,黑澤明以奇凄與瑰麗的畫筆把童年及沿途的記憶收拾進影像中,結合高科技製作,可用絕妙二字形容。
黑澤明介紹
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父親曾經擔任陸軍軍官,後轉任中學理事,母親的娘家在大阪經商,黑澤明是8個兄弟的老末。1928年初中畢業後曾熱中於繪畫。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 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黑澤明導演了他的處女作《姿三四郎》 ,獲得極大成功。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他於1950年導演的《羅生》在次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榮獲大獎。黑澤明一生共導演了30部電影 ,其中有幾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戰後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劇作家久板榮二郎編劇、反對軍國主義的《無愧於我的青春》。 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 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漿。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身高1.81米的黑澤明,擁有當時日本人少有的高大體格,據說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著嗓子大吼的聲音經常把工作人員嚇得渾身打顫。在拍攝《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國與地獄》時,他發現有一棟民宅的二樓阻擋了他拍攝演員從新干線丟出現金的鏡頭,硬是把該民宅的二樓給拆了。 就因為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執著而強橫的態度,他被台前幕後的合作者稱為片場上的「天皇」。
總體說來,黑澤明的特點有以下幾個:
1.會講故事。別小看這一個,導演其實就是個講故事的,現在許多導演連故事都講不好,就出來拍些不知所雲的電影,其實是很失敗的。講故事其實是電影中最難的,把一個很平常很簡單的東西,講出來讓人津津有味,並且發人深思,這是需要功底的。
2.場面調度。前面說了,黑澤明拍了很多關於日本古代武士和戰爭的電影,你可以去看看在當時電影條件簡陋的情況下,大師是怎麼用鏡頭的布置和剪切,達到扣人心弦的效果。
3.大寫意。何為大寫意,我的簡單理解就是相當於中國國畫,聊聊幾筆揮灑潑墨,很酷,但一切盡在此中。黑澤明就是這樣的,在彩色片時代,他的色彩運用非常濃烈,明顯可以看出張藝謀受他的影響很深,但張藝謀現在卻是艷俗了。
4.人性。黑澤明的電影,從紅鬍子開始,其實一直都在探討人性,但是我覺得,他並不是像某些導演那樣,一位控訴人性的黑暗等等。他是處於一種非常客觀的角度,解構人性的善惡,尤其是歌頌勇敢,並看到了人類的渺小與自大,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在裡面。
說了這么多,希望對你看黑澤明的電影有個幫助,也能激勵你去看大師的電影,輕松點去看,能夠讓自己有些收獲和開心就行!
他一生中所獲獎項不計其數,他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畢生致力打破各國民族文化差異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類的基本感情。黑澤明被1999年12月的《亞洲周刊》譽為20世紀對亞洲進步貢獻最大的一位文化藝術人士。在半個多世紀的電影生涯中,黑澤明製作的電影曾創造過持續二十年的票房奇跡,但傲慢、失敗和自殺的空虛也時常伴隨著他,影響著他的事業。1998年他去世時留給後人31部電影無不揭示了黑澤明電影的一個共性——對形式和內容的融匯貫通。正因如此,使他成為自1895年電影產生以來最出類拔萃的導演之一。黑澤明最大的成就在於亞洲幾代電影人都受到他的影響,正如著名導演張藝謀在美國《時代》雜志上評價的那樣,「黑澤明使我明白,當走向外面世界時,要保持中國人自己的性格和風格」,「這是他給亞洲電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課。」
10. 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電影版
蘇聯版是。但日本導演黑澤明拍攝的那一版包括的內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