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部二戰科幻片,大家幫幫忙
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 原片名 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 更多中文片名 明日世界 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 轟天戰士決戰明日世紀 空軍上校和未來世界 更多外文片名 The World of Tomorrow .....(USA) (working title)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科幻 / 冒險 / 懸疑 片長 10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英國 義大利 對白語言 英語 德語 藏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Digital EX DTS-ES 評級 Rated PG for sequences of stylized sci-fi violence and brief mild language. 級別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Chile:TE Netherlands:12 Peru:PT UK:PG USA:PG France:U Hong Kong:I Canada:PG Finland:K-11 Norway:11 Germany:12 Brazil:12 Philippines:PG-13 Ireland:PG Czech Republic:U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4 Brooklyn Films II and Filmauro S.R.L. 拍攝日期 2003年3月14日 - 2003年4月8日 演職員表 導演 凱瑞·柯蘭 Kerry Conran 編劇 Kerry Conran .....(written by) 演員 格溫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Polly Perkins 裘德·洛 Jude Law .....Joe "Sky Captain" Sullivan 吉奧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Dex 邁克爾·剛本 Michael Gambon .....Editor Paley 白靈 Ling Bai .....Mysterious Woman (as Bai Ling) 歐米德·吉亞李利 Omid Djalili .....Kaji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Dr. Totenkopf (archive footage) (as Sir Laurence Olivier) 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Franky 製作人 喬恩·阿維奈 Jon Avnet .....procer Brooke Breton .....co-procer Aurelio De Laurentiis .....executive procer Raffaella De Laurentiis .....executive procer Sadie Frost .....procer 製作發行 攝影機 Sony HDW-F900, Fujinon Lenses 洗印廠 DeLuxe 攝制格式 Video (HDTV) 製作處理方法 HDTV (1080p 24)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Brooklyn Films II [美國] Riff Raff Film Proctions [美國] Blue Flower Proctions [英國] Filmauro S.r.l. [義大利] Natural Nylon Entertainment [英國]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DVD) Bioscop [捷克] ..... (2004)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DeA Planeta S.L. [西班牙] ..... (2004) (Spain) (theatrical) Filmauro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 (2005) (Italy) (all media) GAGA Communications [日本] ..... (2004) (Japan) (theatrical) Humax Pictures Inc. [日本] ..... (2004) (Japan) (theatrical) Odeon S.A. [希臘] ..... (2004) (Greece) (theatrical)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5) (Germany) (DVD)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國] ..... (2004) (USA) (theatrical) Pioneer Films [菲律賓] ..... (2004) (Philippines) (theatrical) RCV Entertainment ..... (2004) (Belgium) (theatrical) Shaw Organisation [新加坡] ..... (2004) (Singapore)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德國]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法國] ..... (2005) (France)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英國] ..... (2006) (UK)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巴西] ..... (2004) (Brazil) (theatrical)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 (2005)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CafeFX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Digital Backlot [美國] ..... (additional matte paintings) Gray Matter FX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Hybride Technologies [加拿大]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工業光魔公司 Instrial Light & Magic (ILM)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Luma Pictures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Pacific Title & Art Studio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Pixel Liberation Front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Ring of Fire Inc.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Riot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Rising Sun Pictures [澳大利亞]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SW Digital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Stan Winston Digital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The Orphanage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其它公司 ARRI Media [英國]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Casting Collective [英國] ..... extras casting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國] ..... cranes and dollies EFilm [美國] ..... digital intermediate HD24 Limited [英國]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Kaleidoscope Films Group [美國] ..... titles Sony Classical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Sony Music Soundtrax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4年9月1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4年9月29日 英國 UK 2004年10月1日 台灣 Taiwan 2004年10月2日 俄羅斯 Russia 2004年10月14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4年10月21日 瑞典 Sweden 2004年10月22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4年11月4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11月11日 義大利 Italy 2004年11月12日 德國 Germany 2004年11月18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1月1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4年11月26日 西班牙 Spain 2004年12月22日 印度 India 2004年12月3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5年2月3日 法國 France 2005年3月16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8月18日 劇情介紹 世界又再度陷入危險之中 1939年,曼哈頓,紐約,陰霾的天空彷彿總顯現出不對勁的樣子。報社女記者波莉·帕金斯(格溫妮絲·帕特洛飾)發現世界上的著名科學家突然間都無緣無故失蹤了,她懷疑有邪惡勢力企圖用巨大的飛行器來毀滅世界。 帕金斯找到她的前任男友蘇利文(裘德·洛飾)-一位無所畏懼,英氣逼人的現任空軍上校,一起前往各個危險地區著手展開調查,希望在一切尚未晚之前,揪出幕後真凶,救回失蹤的科學家,並挽救地球於危難之中。 他們將對抗的是野心勃勃企圖顛覆世界的邪惡博士,一個無所不知的陰謀家兼科學家。危險是必然的!可天空上校有著老友-飛行指揮官弗蘭基·庫克(安吉麗娜·朱莉飾)和技術天才德克斯(喬萬尼.里比斯飾)的鼎力相助,他們或許是地球的最後一道曙光! 相關評論 Join the Resistance The world will tremble. Who will save us? Without Warning. Without Mercy. The Battle for Tomorrow is About to Begin... A級視覺甜品。 ——CNN 《明日世界》的故事和人物比壯觀的特效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紐約時報》 一部令人驚艷的科幻電影。 ——《紐約郵報》 它是噱頭不是電影。 ——《滾石》 點評:秋季檔的最大賭注,經典之作 雖然通常來說秋季檔會缺少暑期檔那樣人所皆知的超級大片,然而卻總具有暑期檔所不具備的多樣性。而將《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放在這個檔期里,也實在是派拉蒙公司的不得已之舉。原本預定在暑期檔上映的本片,卻不得不面臨《蜘蛛俠2》等強手一絕高下的情景,想想如果放在持續火爆的冬季檔,恐怕又會與「奪奧」高手們產生不良碰撞。 派拉蒙思來想去,乾脆就圖個涼快,把影片放在秋季檔里,一則渲染誰與爭鋒之勢,二則借暑期檔尚存餘波之時。雖然影片投資不能像《哈里·波特》系列般動輒3億,但近億的投入與創意卻很具競爭力,所以影片還未上映,製作方就已有信心開拍續集。要真再次召集原班天王天後級人馬也許不容易,可一旦影片上映後成效非凡,恐怕再聚也並非難事,何況派拉蒙已承諾一定再加預算成本。 當屏幕上初現從源自人類最早思考的「仿生撲翼機」到身形奇特的機器人,那宛如三十年代的氛圍重現,你會不禁想到昔日萬人空巷的《星球大戰》那種栩栩如生的幻想空間。能取代日漸衰微的《星戰前傳》成為科幻迷的又一心頭愛,恐怕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吧! 幕後製作 影片採用全藍幕製作,幾乎是一部卡通科幻動作片。特技工程師出身、29歲的英國導演凱瑞?科蘭的銀幕處女作試圖用這樣的手法重現三十年代的氛圍,來給人以無限的幻想空間。凱瑞?科蘭利用自己的軟體,先繪制完成了一段壯觀的戰爭場面,以此打動了製片人的心,最終募集了7000萬美元,找來了裘德?洛、格溫妮斯?帕特洛、安吉莉娜?朱麗這三個大腕。作為一部商業片,雖然在情節上的漏洞多多,故事老套,但場景卻真的是天馬行空,具有高度視覺沖擊力,融合了大友克洋的《大都會》、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和邁克爾?貝的《珍珠港》。影片色彩刻意處理成黑白與彩色交替出現,以此營造奇異的復古氣氛,擺脫過於現代化的時髦感覺。至於片中人物造型,顯然參考了二戰時期的英軍和納粹軍官服裝。 1991年的科幻小說《差分機》里首次出現了「蒸汽朋克」(Steampunk)一詞,該書由威廉·吉布森和布魯斯·斯德林共同撰寫。小說中曾經把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巴貝奇當成假想對象,說他成功發明了計算機(真正的巴貝奇的計算機研究失敗了),於是一個奇怪的19世紀展現在我們面前,蒸汽驅動的計算機把維多利亞時代帶入了信息時代。如今「蒸汽朋克」被真正定義並廣泛使用,通指科技的進展沒有按真實世界的這個順序所發展成的樣子。《明日世界》里所展現的1939年的紐約,出現了巨大的鋼鐵機器人、飛鳥機器,這就是典型的蒸汽朋克科幻。 本片是導演凱瑞·康倫的電影處女作,他曾畢業於迪斯尼投資興建的加州藝術學院,該校以盛產著名動畫師而聞名於世。1994年,他在位於加州的公寓中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工作室。接著,他用了4年的時間製作了一部名為「明日世界」的6分鍾短片,短片中,用CG技術製作出來的機器人雄赳赳的進入了紐約城,這個短片成為日後電影的雛形。製片人強·艾伍內特恰巧看到了這部短片,並被深深吸引,他開始煽動康倫將其拍攝成劇情長片。從此,6分鍾的短片開始踏上了107分鍾的進化之旅,到了2002年,艾伍內特居然憑借著這部6分鍾短片和劇本說服了諸多大腕欣然加盟。 看點:大牌雲集 創新風格,還有一個死而復生的前輩 雖然這是29歲的英國導演凱瑞·柯蘭的銀幕處女作,但以復古式科幻另闢蹊徑的本片,網羅了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和安吉麗娜·朱莉三位大牌影星,被認為是開啟秋冬季的重磅影片。特技工程師出身的導演凱瑞,將它打造成第一部完全靠電腦製作完成的非動畫片,這部所有背景都用電腦合成的懷舊科幻影片,將充分展現出現代科技在電影中的獨特魅力。 當年《星戰前傳》超過70%的場景使用藍幕拍攝創了影史記錄,如今這個記錄已被《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打破,片中會涉及眾多巨大的場景以及鋼鐵機器人、大型飛艇、摩天大樓、戰斗機群等等。大膽出位的題材、風格與製作方式,顯出了無窮創意和魄力,極有可能像當年的《誰陷害了兔子羅傑》開創新的電影製作形式,那些對科幻電影和日本動漫著迷的觀眾,已經給這個獻給未來的電影起了一個名字—蒸汽朋克式的科幻電影! 而影片中更引人矚目的焦點是在死去15年之後,代表了莎劇表演最高水平的傳奇影星勞倫斯·奧利弗竟然「死而復生」,在片中「扮演」大反派。特技師利用他過去的電影片段以及一些實拍素材在電腦中剪輯製作完成拍攝,實際效果介於《星球大戰》中出現的全息效果圖和《阿甘正傳》中的「無縫對接」技術之間。這位已故的奧斯卡影帝將在銀幕上復活,扮演統治紐約城的「邪惡博士」,不過他的出現只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鍾,要一瞻已故影帝風採的人可不能走神啊! 精彩花絮 ·除了主要演員之外,影片中的一切場景都是由電腦生成的,並通過藍幕技術完成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特效鏡頭超過2000個,同樣,還有三部影片採用了全CG製作方式:《女神陷阱》、《人造人》和《罪惡之城》。 ·格溫妮斯·帕特洛僅看過6分鍾的短片就答應出演,當時她還沒看過劇本。 ·安吉麗娜·朱莉的角色戲僅用3天便拍攝完成,為扮演好角色,她曾向很多英國二戰老兵討教。 ·全片拍攝僅耗時29天,如果不是全部用藍屏技術而是取景拍攝,影片拍攝將耗時1年。 ·沃爾特博士的門牌號為「1138」,出自喬治·盧卡斯在1971年的電影《五百年後》(THX 1138)。 ·電影原名「The World of Tomorrow」,但由於容易和另一部科幻大片《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混淆,最後改成了現在的「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 ·凱斯勒博士的扮演者是裘德·洛的父親皮特·洛。 ·托騰考夫的扮演者是1989年去世的勞倫斯·奧利維爾,是CG技術讓他「起死回生」。 ·為給《蜘蛛俠2》讓路,影片的上映時間被從原來的2004年6月25推遲至9月17日。 ·「天空上校」駕駛的P-40N型戰機為拍攝需要而幾經改裝,甚至連發動機都被更換。 ·影片色彩刻意處理成黑白與彩色交替出現,以此營造奇異的復古氣氛,擺脫過於現代化的時髦感覺。至於片中人物造型,顯然參考了二戰時期的英軍和納粹軍官服裝。 精彩對白 Joe 'Sky Captain' Sullivan:Polly, this may be our last moment together. There's something I need to ask you. 天空上校:波莉,這次也許是我們最後一次在一起,我有些事要問你。 Polly Perkins:Yes, Joe? 波莉:什麼? Joe 'Sky Captain' Sullivan:Did you cut my fuel line? 天空上校:你切斷了我的輸油管嗎? Polly Perkins:Damn it! I didn't sabotage your lousy airplane! 波莉:媽的!我沒破壞你的爛飛機! Joe 'Sky Captain' Sullivan:Fine. 天空上校:好。 Polly Perkins:Our last moments on earth and this is all you have to say to me? 波莉:這就是我們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刻你要和我說的話? Joe 'Sky Captain' Sullivan:Could we just for once die without all this bickering? 天空上校:我們能不能停止爭吵心平氣和一次? 穿幫鏡頭 ·在機器人攻擊之前,報紙上刊登的日期為1939年10月6日,而機器人首次攻擊時顯示的日期是3月15日,隨後波莉卻說是3月2日。 ·「天空上校」的飛機機翼曾被子彈擊中,而在水中的畫面中,機翼上的彈痕卻盪然無存。
Ⅱ 二戰電影
《珍珠港》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夏天挾雷霆萬鈞之勢上映,勾起了人們對二戰電影的又一次狂熱。不過好萊塢在過去五十年拍過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太多,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也有好幾十部,實非這篇短文所能容納。
因此,筆者將介紹重點鎖定兩軍在戰場上交鋒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題材,如戰俘逃亡片《大逃忙》(The Great Escape)、軍人故事片《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大後方生活片《戰雲鵑血》、壓迫或拯救猶太人片《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戰犯審判片《紐倫堡的審判》(Judgement at Nuremberg)等精采之作,均不得不在此割愛。 以下按影片出品先後介紹十部值得一看的經典二戰電影:
《戰場》 (Battleground)1949
導演:威廉·A·韋爾曼 (William·A·Wellman)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 (Bastogne)發生遭遇戰的故事。當時,德軍元帥馮德倫斯特企圖在歐洲的西部戰線進行最後一次大反撲,不料在巴斯涅鎮被美國空降步兵師奮勇阻截下來。德軍包圍小鎮,脅逼美軍投降,但美軍寧死不屈,終於獲得最後勝利。此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來飾演片中要角,編劇刻劃個性鮮明,導演韋爾曼也拍得細膩,因此能生動地重現戰時氣氛。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雲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透過傑出的攝影更加強了戲劇張力。壓軸的戰爭場面處理得十分緊湊刺激,堪稱一流的戰役電影。
《隆美爾傳》(Desert Fox)1951
導演:亨利·哈撒韋(Henry Hathaway)
有「沙漠之狐」稱號的艾爾溫·隆美爾(Rommel)將軍,是軸心國在北非戰場的陸軍元帥,他所率領的北非軍團行兵如有神助,看似不可戰勝,令同盟國備感困擾。在1942年6月的利比亞圖卜魯克(Tobruk)戰役中,德軍以15,000名的弱勢俘虜了33,000名英軍,令隆美爾聲名大噪。英美同意聯合進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率領比德軍多五倍的坦克車於1943年5月在大沙漠進行摧毀性的決戰。此時,隆美爾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氣數已盡,個人無力可回天,乃返回德國,在聯軍保證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殺殉國。詹姆斯.梅森演得出色感人,如今被公認為好萊塢最出色的戰爭英雄傳記片之一。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導演:戴維·里恩 (David Lean)
戴維·里恩執導的反戰電影經典作,堪稱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劇情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上校尼柯遜率領的六百官兵在新加坡被俘,日軍將他們運往緬甸叢林中的戰俘營囚禁,並逼令他們在該營所在的桂河建築一座橋梁,藉以接通曼谷與仰光之間的鐵路運輸。尼柯遜根據日內瓦條約堅拒軍官從事勞動工作,不惜被單獨囚禁暗室亦不屈服。營長齋藤大佐逼於無奈退了一步,讓尼柯遜取回對手下的指揮權,豈料當英兵將橋築好時,從戰俘營逃出生天的美軍少校希斯卻奉命回來突擊炸橋。全片製作嚴謹,劇力逼人而來,跟一般戰俘逃亡電影不同一個層次。此片更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七項大獎。
《最漫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1962
導演:安德魯·馬頓 (Andrew Marton)
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布局和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恍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演員陣容亦屬空前,網羅了多位在六十年代走紅的一線巨星參與盛舉。流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1965
導演:肯·安納金 (Ken Annakin)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間盟軍與德軍的一場坦克大戰,德軍由羅伯特.肖飾演的希斯將軍率領,企圖在聖誕前夕對盟軍作全面反擊,但計劃功敗垂成,被亨利·方達飾演的凱晨將軍發現,因而雙方發生殊死戰。原來的寬銀幕電影頗能表現出這部巨制的戰爭氣勢,在小屏幕上欣賞當然會打點折扣。不過,導演肯·安納金的敘事手法仍算流暢,加上一群老牌演員也演出賣力,使影片維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空軍大戰略》 (Battle Of Britain)1969
導演:Guy Hamilton
這部大型戰爭片由英國影壇精英空群出動拍攝而成,為重現他們祖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段重要歷史而賣力。影片以紀實戲劇的風格描寫德國納粹在1940年空襲英國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使英國損失慘重,但也激起了英國人民同仇敵愾對抗德國,尤其英軍的飛行員更是爭先上陣反攻不甘後人。片中戰機蓋天的空襲場面拍得十分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在眾多熠熠紅星中,邁克爾.凱恩、肯尼思.莫爾占戲較多,飾演龐瑪妻子的蘇珊娜.玉則表現浪漫。此外,勞倫斯·奧立弗飾演戰術高明的爵士令人印象深刻。
《巴頓將軍》(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導演: 富蘭克林·J·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影片一開場,畫面填滿了一面美國星條旗,身穿戎裝的巴頓步上國旗前的講台,正對鏡頭發表一篇《美國軍人最偉大》的演說,一股名將氣魄不言而喻。片中有一段爭議頗大的場面,描述巴頓進傷兵醫院巡視時掌摑懦弱士兵,其創作靈感應來自寇比力克的反戰名片《光榮之路》(Path of Glory)。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個大獎,但最佳男主角喬治·C·斯科特竟然公開拒絕了這項榮耀。他說他不是為了競爭奧斯卡獎而演出的,真是與巴頓個性如出一轍的一條硬漢。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導演:理查德·弗萊舍 (Richard Fleischer)
在二戰結束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昔日的敵對雙方:美國和日本,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用電影共同探討觸發這一場人類浩劫的原因。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日方原想請大師黑澤明負責掌舵,後來日軍部分的戲由深作欣二執導。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故不像其它大型戰爭片那麼富有戲劇性和沖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了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亦拍得逼真可觀,曾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中途島戰役》(Midway)1976
導演:傑克·斯米特 (Jack Smight)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東西方兩大戰場,好萊塢拍了很多以西方戰線為背景的戰爭片,但是發生在東方戰線的影片拍得很少,這部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算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本片的劇情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以傳統戰爭片風格處理的本片不算是很突出之作,編導刻意加入美國將軍之子愛上日本女孩的通俗劇情節也相對比較平庸,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而海戰的場面也實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斯皮爾伯格其實在此之前拍過好幾部戰爭片,包括:《1941》、《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辛德拉的名單》等,似乎他對二戰歷史始終情有獨鍾。此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這一天的進攻中,盟軍總部發放陣亡通知單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家姓賴恩的有三兄弟都陣亡了,只剩小兒子瑞恩仍在歐洲大陸作戰,萬一也死了就會全家絕後。盟軍司令馬歇爾(Marshall)將軍得知此情況,立刻下令派遣湯姆·漢克斯率領的一支小分隊去法國戰場搜救他。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則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卻給予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Ⅲ 如何評價電影《人類之子》
心情不太好的時候,還是千萬不要看這樣的影片了吧。
不管當時的寒冷有多少,我以後是否還會去看這部片子,至少,感覺中片子還不錯吧。以下是從網上下載的影評。早5分鍾,藝術片;晚5分鍾,好萊塢
Quote:
當最後Clive Owen護著母女倆人從激戰的現場走出來,當反政府軍,政府軍都放下手中的槍,敬畏得看著這個18年來第一個誕生的嬰兒,甚至有人跪下來劃十字,我還是有點感動的,當時我想,為了延續我這種感動,最好就是在大家都棄械後,一顆流彈飛來,正擊中這個奇跡嬰兒的腦門,讓她當場死亡,然後影片嘎然而止。讓所有人剛剛看到一絲希望後再毀滅它,讓所有人從此陷入更加無助和茫然的世界中去-------至此為止,《人類之子》就會變成一部構思精妙,攝影風格鮮明,意義深遠的藝術片了。
當最後Clive Owen護著母女倆人從激戰的現場走出來,我早猜到Owen已經中彈,無不擔心得想,千萬別讓結局變成他終於護送母女登上明日號,然後昏過去,生死未卜。當他再一次醒來,大家親切的微笑圍繞著他,Kee正在給奇跡嬰兒餵奶,一片TMD和諧社會景象,遠處,一座島嶼影影綽綽,那就是人類最後的希望,人類計劃組織的所在地。
阿彌陀佛,雖然沒有我想像中最好的結局,但總算也沒有最糟的結局,影片的結尾停留在了遠遠的,明日號在濃霧中駛來,雖然缺乏前5分鍾就嘎然而止地深刻意味,但是好萊塢麽,你總不能太過指望。至少這個結局也留有一些懸念和猜度的餘地了。
最早看到這個片子是在電視某節目里看見預告,畫外音說,「2027年,人類喪失了生育能力---」,我心裡馬上道「哇,這個編劇太牛了!」。對於盲目崇拜《1984》的我來說,此類關於人類未來命運考量的科幻片非常有吸引力。
我給影片的攝影和美工給出高分。我特別喜歡導演和美工設置的倫敦街頭,沒有像一般末世科幻片那樣的頹廢和骯臟,仍維持平常,只微微有些破舊,略為灰調的影像風格,讓整個片子,不象一般的科幻片那樣游離於現實,而像二戰紀實片一樣。當然還有備受推崇的鏡頭,JulianneMoore遇刺時以及最後7分鍾的長鏡頭,有一種紀錄片才有的真實感。
作為好萊塢大片,此片花在對人類命運探討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我想原著可能會更棒一些,但是作為視覺消費來說,絕對算物超所值了。
所有的人物里我最喜歡的是Theo的老爹,我喜歡那種生命力旺盛,無論何種境地都活得非常自在和享受的人。我喜歡他講笑話,做飯,聽搖滾,慫恿別人抽名為「草莓味的咳嗽」的煙草(還是大麻?)
文中有兩處提到中國,一處是在前面播放新聞時候,在提到全球的大約十來個大城市時候,提到了香港和上海(沒有北京),另一處是Theo在難民營躲彈時擠到一群人中,一個人邊推他便用生硬的中國話說「快走快走」。你看看中國的形象,「城市大,難民多」。
早些年我也想過人類會如何毀滅,除了冰河紀被凍死,或是全球變暖被淹死,或是火星撞地球核彈發射被炸死,想過男人最後都不愛女人了,全世界都只剩下同性戀了,政府被迫要規定男女做愛次數以繁衍後代。
或者我們可以參考《人類之子》。話說因為環境污染以及人類生存能力下降,男人們都不行了,精子沒有活力。同性戀遍布全球,再也沒有男女做愛了,因此全球各國都秘密修建了精子庫,動用儲存的精子進行生命繁衍的工作。但是由於恐怖分子猖獗,很多國家的精子庫都被炸毀了。最後只剩下中國了(讓我們也牛比一把)。全球的恐怖分子匯聚一堂,用各種手段查出了中國的秘密精子庫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某個地方(此處可以啟用張藝謀做場景布置,可以放上3萬匹駱駝,2萬個匈奴,1萬把大刀,再在戰斗現場附近布置仙人掌10萬株),我們的英雄和精子庫基地負責人的女兒(她小時候還常在那裡玩地道戰,熟悉地形)堅持抵抗到了最後一分鍾。當恐怖分子沖開精子庫的大門,在一番激戰中把人類的最後一陀精子毀滅了。
影片的最後,可以將鏡頭搖到已經逃出生天的男女主角,在一片水草肥美的景色中(如果當時馮小剛導演也已經拍過不少視覺大片了,就讓他來頂替張吧),他們做了愛。然後打出字幕「人類生存的希望,就在於你我」。
看,多牛哄哄!
Ⅳ 我看過一個電影,講的是二戰時,一個英國人幫助法國參加空戰,並且不顧個人危險返回佔領區救了一個女子...
一戰電影《空戰英豪》
1914年,一戰在歐洲打響。到了1917年,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許多國家都站在了
《空戰英豪》劇照
統一戰線聯合對抗德國,盡管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海外死去,但處於別人的自由與己無關的歪理,美國首先還是選擇了隔山觀虎鬥。
然而,不少熱血沸騰的美國年輕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被逼放棄家族牧場的布雷恩(詹姆斯·弗蘭科)看見了新聞里播放的飛行員,威廉為了家族榮耀發誓讓父親驕傲,富家子弟布里格斯決定開始自己的穿越大西洋旅行,因為種族問題被逐出美國的黑人拳擊手尤金發誓報效收留他的法國...。雖然動機各不相同,但這38位年輕人卻為了共同的飛行夢想加入了海外作戰空軍部隊。
可戰爭遠遠超出這些單純青年的想像,死亡無處不在,危險不可預料,面對戰地空軍平均只有三到六星期的壽命,他們無所適從。然而,在法國將軍賽諾特(讓·雷諾)和美國老兵瑞德·卡西迪(馬丁·亨德森)的領導下,這些年輕人真正學會了為榮譽和和平而戰。面對強大得令人生畏的德國侵略者,親身試驗機械技術尚不完整的新飛機,他們最終成為青史留名的「拉斐特飛行小隊」!
看點:四十年來首上銀幕的一戰空斗 但槍彈橫飛、原子彈出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大多數戰爭片聚焦的寶貝,曾經讓整個世界第一次簌簌發抖的那場大戰早已悄悄被遺忘。也許是因為昔時的裝備不夠眩目,也許是因為它早已遙遠,可第一總是應該有些特別的意義,特別是才剛發明不是太長時間的首批戰斗機空戰。
看中了40年無相應影片的真空段,《愛國者》、《獨立日》的製片人迪恩·德弗林說動世界第九大富翁投資6000餘萬美元,邀來憑《騙中騙》獲得奧斯卡的編劇,聯合了從14歲起就是飛行員的導演托尼 ·比爾(據說也是二戰物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且有《蜘蛛俠》系列裡的二代綠魔詹姆斯·弗蘭科加法國硬漢讓·雷諾坐鎮,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壯烈激昂的冒險故事本就是好萊塢摯愛,而從未涉足過的一戰空戰,則全靠飛行員的技術近身纏斗,所謂炮彈齊飛鮮血四綻,英雄氣概比現今強了不止一倍。雖然為了尊重史實必須用老式雙翼戰斗機纏斗,但絲毫不露痕跡的特技卻讓視覺效果格外不俗。
古典帥哥突破之作?
尤記得80年代,尚是青澀小子的靚湯徒有英俊臉孔,卻無發揮之地,一次飛入高空的《凌雲壯志》成為了開啟他爾後成為好萊塢權勢一族的金鑰匙。如今,相似的年紀,相似的職業位置,相似的關於飛行的題材,更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支持,長得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詹姆斯·迪恩異常相似的帥哥詹姆斯·弗蘭科此次會不會也得到自己的突破角色?相貌古典深邃的弗蘭科不缺實力,也不缺人氣,捅破接近巨星的窗戶紙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飛行、空戰、愛情、戰友、英雄主義、勇氣和忍耐,踏入異域氣息濃烈的法國,雖然不可避免增添點白鴿飛翔綠樹青蔥的場景,卻不至於像若干年前野心爆棚卻誤成戰爭戀愛三角的《珍珠港》一樣俗套。可以說,之前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真實而准確的描述空戰驚險,得到不少飛行員首肯的本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到底是典型的動作為主、煽情為輔的商業戰爭大片,還是邁入了更有潛力成為經典的栩栩如生的刻畫。
影片亮點影片之所以能從頭至尾緊緊抓住觀眾,主要在於有以下三個亮點:
第一,沒有神化拉法葉飛行中隊成員,而是既寫出了他們在戰斗里成長的個性化歷程,又揭示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徵。事實上,聞名世界的拉法葉飛行中隊,起初有38人,最後擴展為265人。這表明一戰時期的美國青年,不乏人道主義和救人危難的豪情義膽。「飛行中隊」發展成了「空軍部隊」。
先說銀行家、大富翁的兒子布里吉斯勞瑞,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奉公命參戰。一開始喬治泰諾分配他與黑人拳手尤金基斯約同住一屋,他對上尉說不行,在家鄉,這等於是主僕住一起。種族歧視和富家傲慢是如此顯著。後來在空戰中,尤金救了他的命,他才真心悔過,把帶來的珍藏百年以上的名酒與尤金起喝,並當面認錯。尤金是個十分直爽、勇敢的人。他之所以在巴黎拳擊比賽已進八前4名後,突然來到拉法葉中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這個國家比我祖國對我還好,我不能不為保衛它而戰。」在對德空戰中,他沉著、機敏,越戰越勇。再說主人公布朗尼羅林斯,他比其餘五個人到的晚,買了飛行服還不會穿。但因為他是牛仔,在空戰過程中提高很快,最後成了頂尖高手。傲慢的飛機上畫有鷹頭的德軍王牌駕駛員在空戰中第次沒有擊落羅林斯,放了他一馬。飛行小隊長,也就是把豪華城堡讓給美國飛行員們住的里德卡薩迪,養了一頭獅子作為吉祥物。當羅林斯和夥伴們八住城堡之初,獅子還把他撲倒在地,讓他吃了一驚。小隊長的戰友全都犧牲了,他心要為戰友們報仇。他對羅林斯講了德國王牌飛行員的情況,在影片快結束時,已經打下七架德機的羅林斯,終於擊落了德軍王牌賀駛員的三翼戰機。
初次空戰,拉法葉飛行隊就犧牲了兩個成員。這足以說明空戰的殘酷性。但是,從這天起,他們也成了空中殺手,被酒吧的英法飛行員們接受。他們飲酒、唱歌,盡管每次空戰都有人犧牲,他們用這豪邁方式悼念戰友,增強鬥志。
《空戰英豪》劇照片中還有個戴眼鏡的篤信宗教的飛行員,初戰前夕,讀《聖經》,十分鎮靜。空戰中,高聲唱歌,十分勇敢。還有一個在美國用玩具槍搶銀行又被疑為間諜的飛行員,他久久未擊落敵機。一次空戰中,他的飛機中彈了,迫降在德法陸軍大戰的戰場,飛機壓住了他的胳膊……是羅林斯冒著生命危險,砍斷了他那拔不出的胳膊,使其保全了性命。後來,他用假肢繼續駕機戰斗,終於擊落了德機。
第二,寫出了空戰的「瞬息萬變」、激烈撼人。當年,飛機誕生不久,機速慢,要近戰,敵我飛機你追我躲、我升你降,雙方飛行員都能清楚地看見對方的面容。即使中了彈,飛機尾巴冒煙了,機翼損傷了,還能飛行一陣。《空戰英豪》充分展示了一戰時雙翼或三翼飛機之間近戰場面,使得觀眾如臨其境,動魄驚心。再加上本片又運用了幾可亂真的動畫效果,更使得觀眾大呼過癮。片中也有不少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像翻滾、翻轉飛行等等,這無疑更強化了這部早期空戰影片的觀賞性。本片導演托尼·比爾也是飛行員出身,14歲時就取得了飛行執照,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特技飛行員。正因為影片是由有飛行經驗的導演來拍攝,所以才拍得精彩動人、引人八勝。
笫三,空戰是主線,愛情是副線,雙線交織,相得益彰。美國幾年前拍的《珍珠港》,愛情偏多,跌入了愛情片的困境。而《空戰英豪》則是以空戰為主,愛情為輔,主次分明。男主人公羅林斯與法國姑娘呂西卡的愛情,寫得清純、真摯,雖不乏浪漫主義色彩,但始終不落俗套,也沒有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戰爭結束了,
電影劇照(21張)
羅林斯應約去了巴黎,但沒有見到呂西卡。最後羅還是回到美國,辦農場。羅與呂的相識,是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忘了加足油,迫降時腿受了傷,而呂幫他包紮傷口。羅曾誤認為她是妓女,當他弄清楚呂不是妓女之後,打聽了她家地址,騎著黑馬去找呂。羅通過交談,了解了呂的哥哥嫂嫂被德軍炸死了,留下三個孩子,由呂照顧。羅施展了牛仔的本領,為她們四人表演騎術,贏得了她們好感。後來,羅曾駕機去看他們,還帶呂坐飛機上了天。當德軍正進八呂的家鄉時,羅未經長官批准,兩次駕機去呂的家鄉,第一次救回了三個孩子,第二次救回了呂,呂還受了傷,而羅又徹夜守候。影片至此,有個充滿人情味的喜劇場景:當上尉按軍法,要對羅林斯進行處置時,他宣讀了上校的處理意見,充分理解了羅勇敢救助呂西卡家的義行,非但沒懲罰,還獎給羅一枚獎章。上尉又提醒羅,此等違紀行為,不能再犯。當德國飛艇「齊柏林」號被羅林斯他們擊毀後,羅林斯向上尉請了假,騎了摩托去蘭斯醫院找呂。幾經周折,羅看到了呂和孩子們,他們正被呂的叔叔轉移到倫敦去。
影片把空戰和愛情穿插起來描寫,突出了美法空戰英雄的豪情與柔情(還包括友情、親情)這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隊長里德·卡薩迪,每次空戰中部盡全力保護這些美國飛行員,又能及時幫助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當他的飛機著火後,他駕機;中向了德國飛艇。他的壯烈獻身,給了羅林斯、尤金等尚存的四名美國飛行員以極大激勵。羅接替了隊長職務,在最後轟炸德軍倉庫的空戰中,羅像里德樣,降落之後,又駕機去攻擊德軍機場,最後擊毀了德軍的三屆王牌駕駛員,為戰友們復了仇。
好久沒有看到像《空戰英豪》這樣格調高昂、人物鮮活、場面精彩、故事動人的外國戰爭片了。贊賞之餘,我們似乎還可潛心思索,尋找一些有益於我們戰爭片創新的東西。我少年時代就景仰的志願軍空軍英雄張積慧,我大學時代就聞名全國的空軍英雄王海,他們和我軍空軍英豪們的大量戰績,不正是我們今後攝制自己的空戰片的極好素材嗎?在迎接我軍建軍80周年時,大家多厶希望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精彩的空戰片啊。
Ⅳ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裡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鞦韆架。那裡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凶宅。那裡,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苟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濃煙么?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么,只是在這里,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你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你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裡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像,德意志,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麼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一個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你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麼,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要麼基於從眾心理,你這樣,我也這樣;要麼,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你」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一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一組織。庫切在《凶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志,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麼,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志。倘若國家意志是每個公民的意志,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志。少數人的意志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說猶太人不好,那麼,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即便它那麼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滿,倘若,你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麼,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志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志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為他人的意志,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你要麼躲避,要麼執行,要麼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志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一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一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一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慾望,有些人終生鬱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你可以不選擇嗎?當一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你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你需要一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一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一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一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一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一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一個酒鬼,一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里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斗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一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一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一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一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一千餘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鍾情萬分,才會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一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一個一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一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一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准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恆古原則,一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一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麼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一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一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鍾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麼?為什麼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一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一個人都沒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麼要派遣一組戰士去尋找那一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一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一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斗,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一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麼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麼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一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一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鍾。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一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
Ⅵ 關於一個二戰的電影
是這一部:The Key (1958)。
Ⅶ 推薦二戰電影。要好一點的啊
一九四二
評分:
別名:1942
導演:馮小剛
演員:陳道明 張國立 張默 王子文 段奕宏 張國強 林永健
地區:內地
年代:2012
片長:146分鍾
簡介:1942年,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燎原之火,生靈塗炭,天災人禍,哀鴻遍野。當軍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時,幾乎鮮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發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旱災。影片的主角老東家(張國立 飾),狡猾、市儈,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無法對抗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他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面對這群人的苦難,無論是高高在上的蔣委員長(陳道明 飾),還是深入民間報道災難真相的美國記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勞迪 Adrien Brody 飾),以及海內外的每一個人,如何能從這眼前的人間煉獄之景側目。絕望無止的逃生坎土,中華民族多舛命運的苦難一斑。
斯大林格勒
評分:
別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 斯大林格勒大戰
導演: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
演員:托馬斯·克萊舒曼 安德烈·斯莫利亞科夫
地區:俄羅斯
年代:2013
片長:135分鍾
簡介:1942年,斯大林格勒。蘇聯軍隊根據作戰計劃向盤據伏爾加河左岸的德國軍隊展開反攻,然而反攻受阻,只有格羅莫夫大尉(彼得·費奧多羅夫 Pyotr Fyodorov 飾)率領的幾名偵察兵渡過到了對岸,並固守在一棟三層樓的房子里,他們臨危受命要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這棟房子,除了另外幾名奇跡般倖免的蘇軍士兵外,他們遇到了這棟房子的最後一位住戶——19歲的卡嘉(瑪麗亞·斯莫爾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飾)。德國軍官卡恩(托馬斯·克萊舒曼 ThomasKretschmann 飾)奉命要奪回這棟被對手佔領的房子。影片為俄羅斯首部IMAX® 3D版電影,劇本取材於瓦西里·格羅斯曼長篇小說《生活與命運》某些章節。以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戰役為背景,詳盡描述了一段具有戲劇性人性沖突的愛情故事。
天皇
評分:
導演:Peter Webber
演員:湯米·李·瓊斯 馬修·福克斯 初音映莉子
地區:日本
年代:2013
片長:105分鍾
簡介: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馬修·福克斯飾演的美軍軍官菲勒斯面對個人前途的抉擇感到困惑,如果日本天皇因戰爭罪被處死,自己將何去何從?在麥克阿瑟將軍(湯米·李·瓊斯飾演)的開導下,他決定到戰敗的日本去,尋找他學生時代的情人Aya。
英雄連
評分:
別名:英雄連隊
導演:唐·邁克爾·保羅
演員:湯姆·塞茲摩爾 維尼·瓊斯 尼爾·麥克唐納
地區:美國
年代:2013
片長:100分鍾
簡介:在二戰最後一波進攻德軍的戰斗里,一群美國士兵組成的連隊在戰役中迷失在了敵後戰線,不過他們卻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希特勒正在打造一個超級炸彈.隨後他們開始執行押回掌管武器計劃德國科學家的絕密任務,一場緊張刺激的敵後潛入作戰就此進行。
弗蘭肯斯坦兵團
評分:
別名:弗蘭肯斯坦的軍隊
導演:RichardRaaphorst
演員:凱勒·羅登 盧克·紐貝里 JoshuaSasse
地區:荷蘭 / 美國 / 捷克
年代:2013
片長:84分鍾
簡介:戰爭比地獄更可怕,尤其是將面對一支僵屍軍隊時,在荷蘭導演的重口新片《弗蘭肯斯坦的軍隊》中,他就結合了二戰軍事行動與弗蘭肯斯坦的傳說塑造了一支敵手俄羅斯軍隊前所未見的僵屍軍團。
00年代二戰電影
鋼琴家
評分:
別名:戰地琴人 / 鋼琴戰曲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演員:艾德里安·布洛迪 托馬斯·克萊舒曼 艾米麗雅·福克斯 Julia Rayner Jessica Kate Meyer
地區:法國 / 德國 / 波蘭
年代:2002
片長:150分鍾
簡介:史標曼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
帝國的毀滅
評分:
別名:帝國陷落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演員:布魯諾.岡茨 布魯諾·甘茨 茱莉安·柯勒 烏里奇·馬特斯 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科琳娜·哈弗奇 克里斯汀·伯克
地區:德國
年代:2004
片長:145分鍾
簡介:影片講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其中包括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的情景。半個多世紀以來,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個歇斯底里的戰爭狂人,然而,這部影片卻打破了德國關於這個歷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個咆哮的煽動者,而被塑造成了輕聲細語的「做夢人」。
兵臨城下
評分:
導演:讓·雅克·阿諾
演員:裘德·洛 艾德·哈里斯 蕾切爾·薇茲 約瑟夫·費因斯 鮑勃·霍斯金斯 朗·普爾曼
地區:美國
年代:2001
片長:131分鍾
簡介: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 Joseph Fiennes 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諾曼底登陸日
評分:
別名:諾曼底大登陸
導演:理查德·戴爾 Kim Bour
演員:伊安·霍姆
地區:英國
年代:2004
片長:120分鍾
簡介: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被殲滅,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珍珠港
評分:
導演:邁克爾·貝
演員:本·阿弗萊克 喬什·哈奈特 傑米·金 凱特·貝金賽爾 小庫珀·古丁 強·沃特 亞歷克·鮑德溫
地區:美國
年代:2001
片長:183分鍾
簡介:雷夫(本·阿弗萊特)和丹尼(喬什·哈奈特)是一對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兩人對飛行都有很大興趣,曾一起學習過駕駛飛機,二戰初期,兩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國空軍部隊。受訓期間,雷夫與軍中醫院里的女護士伊弗琳(凱特·貝金賽爾)墜入愛河。為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洲大陸,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並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噩耗傳來,雷夫的飛機在空戰中不幸被德軍擊落,生還可能幾乎為零。伊弗琳與丹尼在相互勉勵的傷痛中,萌生愛情。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雷夫並沒死去,當三人重聚首時,尷尬頓生。日軍偷襲珍珠港一事幫他們解了圍,雷夫與丹尼決定不做情敵做戰友。
風語戰士
評分:
別名:獵風行動 / 風語者
導演:吳宇森
演員:尼古拉斯·凱奇 亞當·比奇 彼得·斯特曼 馬克·魯弗洛 諾亞·艾默里奇
地區:美國
年代:2002
片長:134分鍾
簡介:這是一部以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為背景題材的影片。風中的語言,在戰爭中,指的是傳遞著無數秘密的電波。每個風語者都背負著高級軍事機密。本·亞齊(亞當·比奇 Adam Beach 飾)就是這樣一個風語者。海軍陸戰隊員喬·恩德斯(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飾) 奉命去保護本·亞齊和電波中的秘密。在舉足輕重的塞班島戰役中,喬·恩德斯將會如何保護自己的戰友和國家機密?他將面臨怎樣的抉擇?這部影片,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戰爭的思考。
90年代二戰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
評分:
別名:舒特拉的名單 / 辛德勒名單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演員:連姆·尼森 本·金斯利 拉爾夫·費因斯 卡羅琳·古道
地區:美國
年代:1993
片長:195分鍾
簡介: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美麗人生
評分:
別名:一個快樂的傳說
導演:羅伯托·貝尼尼
演員:羅伯托·貝尼尼 尼可萊塔·布拉斯基 喬治·坎塔里尼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瑪麗莎·佩雷德斯 豪斯特·巴奇霍茲
地區:義大利
年代:1997
片長:116分鍾
簡介:猶太青年圭多(羅伯托·貝尼尼)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尼可萊塔·布拉斯基),他彬彬有禮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歷經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後,天遂人願,兩人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長,法西斯政權下,圭多和兒子被強行送往猶太人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毅然同行,與丈夫兒子分開關押在一個集中營里。聰明樂天的圭多哄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獎品就是一輛大坦克,兒子快樂、天真的生活在納粹的陰霾之中。盡管集中營的生活艱苦寂寞,圭多仍然帶給他人很多快樂,他還趁機在納粹的廣播里問候妻子:「早安!公主!」法西斯政權即將傾覆,納粹的集中營很快就要接受最後的清理,圭多編給兒子的游戲該怎麼結束?他們一家能否平安的度過這黑暗的年代呢?
拯救大兵瑞恩
評分:
別名:雷霆救兵 / 拯救大兵雷恩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演員:湯姆·漢克斯 愛德華·伯恩斯 馬特·達蒙 范·迪塞爾 亞當·戈德堡 吉奧瓦尼·瑞比西 保羅·吉亞瑪提
地區:美國
年代:1998
片長:169分鍾
簡介:瑞恩(馬特·達蒙 Matt Damon飾 )是二戰期間的美國傘兵,被困在了敵人後方。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如果他也遇難,家中的老母親將無依無靠。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知道了這個情況,毅然決定組織一個小分隊前往救援,其中包括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 )和翻譯厄本(傑里米.戴維斯 Jererry Davies飾)。然而,敵方危險重重,他們一路上隨時與死亡打交道。他們非常懷疑,到底值不值得冒著八個人的生命危險,去搭救一個人。大家一路輾轉尋找瑞恩,對於這次搭救行動,有人不滿,有人熱忱,有人好奇。大家一次次聞到死神的氣息,瑞恩的獲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斯大林格勒戰役
評分:
別名:決戰斯大林格勒
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
演員:托馬斯·克蘭特曼恩
地區:德國
年代:1993
片長:134分鍾
簡介:克里斯基作為編劇創作的《六英尺之下》大獲成功後,他的老闆沒有任何理由下竟然把他給解僱了……帶著傷痛與不滿,帶著執著與自信,他從洛杉磯飛到拉斯維佳斯,在那裡重新開始劇本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無意中,女導演林達偷聽到克里斯基被炒魷魚後,千方百計找到克里斯基,說明來意……克里斯基聽後非常感動,於是他們在拉斯維佳斯共同相處6個月……
80年代二戰電影
血戰台兒庄
評分:
導演:楊光遠 翟俊傑
演員:江化霖 邵宏來
地區:內地
年代:1986
片長:130分鍾
簡介: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制,榮獲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由楊光遠和翟俊傑聯合導演,是大陸影壇第一部以正面而肯定的態度來拍一場由國民黨軍隊打勝仗的戰役。攝而優則導的楊光遠,他導演的《老柏哥和電妹子》曾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以電影技巧而論,本片算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傳統戰爭片,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能夠將參與這場戰爭的歷史人物逐一網羅,並挑選外貌神態相近的演員來扮演,紀實風格顯得特別逼真可信。像李宗仁、張自忠、池峰城、王銘章、孫連仲、湯恩伯、白崇禧、韓復渠、徐祖貽以及蔣介石等名人,在銀幕上都顯得栩栩如生,部分要角的性格亦塑造得鮮明而有氣魄。
更早年代二戰電影
你逃我也逃
評分:
別名:生存還是毀滅 / 戲諜人生
導演:恩斯特·劉別謙
演員:卡洛·朗白 傑克·本尼 羅伯特·斯塔克 萊昂內爾·阿特威爾
地區:美國
年代:1942
片長:99分鍾
簡介:一部充滿憤怒的喜劇片,美國優秀的喜劇女演員隆巴德扮演了她墜機身亡前的最後一個角色。劉別謙將一個原本令人感到恐懼的素材拍成喜劇,他很好地處理了嚴肅與誇大之間的關系。但影片仍然遭到了評論家們的批評,因為他們不能容忍對波蘭的抵抗運動的諷刺和挖苦。本片獲得1943年(第15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提名、獲1996年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國家影片登記獎!在被德國佔領的華沙,一個中等規模的劇團接到演出禁令,因為他們演出的節目有反希特勒的內容。此後他們就毫不猶豫地投身波蘭的抵抗運動,並且通過他們的演出有力地支持著抵抗運動。劇中被描繪成笨蛋的德國人總是被劇團的成員牽著鼻子走,他們根本無法摧毀這個大肆撻伐賣國賊的抵抗運動組織。
虎口脫險
評分:
別名:橫沖直撞出重圍(港)
導演:傑拉爾·烏里
演員:路易·德·菲耐斯 布爾維爾 Claudio Brook 安德麗·帕里西 瑪麗·杜布瓦
地區:法國
年代:1966
片長:124分鍾
簡介:二戰期間,英國一架飛機在執行轟炸任務中,被德軍擊中,幾名英國士兵被迫跳傘逃生。他們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並用這次行動的代號「鴛鴦茶」作為接頭暗號。他們分別降落在法國巴黎德軍佔領區的不同地點。大鬍子中對長雷金納德被動物園管理員所救。而另外兩名士兵,也分別在油漆匠奧古斯德和樂隊指揮斯塔尼斯拉斯的幫助下掩藏好了。即便德軍展開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揮和中隊長還是在浴室順利的會面,幾經輾轉,英國士兵終於接上了頭。幾個原本並不認識的人,就這樣結成了生死同盟,與敵人展開了鬥智斗勇的生死游戲。同時,也鬧出了不少溫情的笑話。他們用微薄的力量對抗嚴酷德軍,險相迭生,滑稽搞笑,為了逃出虎口,共同戰斗。
北非諜影
評分:
別名:卡薩布蘭卡
導演:邁克爾·柯蒂斯
演員:亨弗萊·鮑嘉 英格麗·褒曼 保羅·亨雷德 克勞德·雷恩斯
地區:美國
年代:1942
片長:102分鍾
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美國人雷克.布萊恩(Rick Blaine)卡薩布蘭卡開了一家非常受歡迎夜總會玩世不恭雷克擁有兩張寶貴通行證納粹少校史特勞塞(Strasser)因追蹤捷克地下陣線領導人維克多.拉塞羅(Victor Laszlo)而來到卡薩布蘭卡當地警察局長雷諾(Renault)竭力取悅納粹少校雷克偶然發現維克多妻子伊麗莎(Ilsa)竟自己昔日摯愛兩人昔日撤離時火車站失散伊麗莎了解到雷克能幫助自己和維克多離開卡薩布蘭卡於請求雷克幫助而此時雷克心情卻極為復雜但後來雷克知道當年伊麗莎沒有到火車站與自己一起走原因後最終決定幫助們。
地道戰
評分:
導演:任旭東
演員:朱龍廣 張勇手 劉秀傑 劉江 王炳彧
地區:內地
年代:1965
片長:95分鍾
簡介:《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桂河大橋
評分:
別名:桂河橋
導演:大衛·里恩
演員:威廉·霍爾登 亞利克·基尼斯 詹姆斯·唐納德 傑克·霍金斯 早川雪洲 唐·亞當斯
地區:美國 / 英國
年代:1957
片長:155分鍾
簡介:一九四三年,戰爭烏雲籠罩太平洋,在日本佔領下的緬甸邊境有一個盟軍戰俘營。日軍出於戰略需要,在緬甸與泰國交界的桂河上為泰、緬鐵路建造大橋,戰俘營營長齋藤大佐下令全體戰浮參加建橋工程,英軍戰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認為這違反日內瓦公約拒不執行。雙方對峙,後來又為戰俘的待遇問題發生糾紛,尼科森被關入禁閉室。已參加建橋的戰俘們開始怠工,加上日方設計上的不足,整個工程陷於停頓。齋藤迫於無奈,只得讓步,尼柯爾遜等人獲釋。這時美軍戰俘希爾茲少校成功地逃出戰俘營,在邊境農村中的英軍突擊部隊里,希爾茲從隊長沃頓少校那兒接受炸毀桂河大橋的任務,兩人由幾個泰國人帶領,潛入大橋工地附近。 尼科森在獲釋後想:在破壞一切的戰爭中何不做點事情。於是率領戰俘日日夜夜地干,架橋工程順利進行著,三個月後,大橋建成了。希爾茲巧妙地把炸葯安放在橋墩上。在通車那天,尼科森將橋的上下作最後檢查,突然發現埋設在沙床里的引爆電線,他跟希爾茲發生了一場爭斗。守衛的日軍慌忙之中開火打中了炸葯,幾聲巨響後,桂河大橋被炸毀,駛來的火車也墜入河裡,尼科森等人壯烈犧牲。
巴頓將軍
評分:
別名:鐵血將軍巴頓
導演:弗蘭克林·斯凡那
演員:喬治·C·斯科特 卡爾·莫爾登 Michael Strong
地區:美國
年代:1970
片長:170分鍾
簡介:1943年3月,巴頓(喬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飾)率美軍在法屬摩洛哥登陸後臨危受命,擔任美軍在北非的第二軍團長,性格強勢、鍾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戰史相信靈魂轉世的巴頓很快用鐵血律令扭轉了北非部隊的散漫風格,連番激戰後與蒙哥馬利統率的英軍合力將「沙漠之狐」隆美爾趕出了北非。隨後升任第7集團軍司令的巴頓籌劃佔領西西里,戰斗中巴頓搶在蒙哥馬利之前連下軍事重鎮,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飽受非議,部下指責他用士兵的生命換取榮耀,在成功佔領西西里後,巴頓因嚴厲訓斥一位士兵遭到媒體的譴責,鐵血將軍只得公開道歉……然而長於戰爭的巴頓又迎來了新的重任……
虎!虎!虎!
評分:
別名:偷襲珍珠港
導演:理查德·弗萊徹 深作欣二 舛田利雄
演員:馬丁·鮑爾薩姆 山村聰 約瑟夫·科頓 三橋達也 E.G. Marshall 田村高廣
地區:美國 / 日本
年代:1970
片長:144分鍾
簡介: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真實展現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歷史。美軍插手太平洋戰場,日軍最高將領山本五十六認為美軍實力強大,應速戰速戰,不宜和美國人打長久戰。於是,由他一手策劃的偷襲珍珠港行動正式啟動了。雖然美軍從此前截獲的日軍密電中得知了日軍可能進行突襲的消息,但多數人都對此不屑一顧,密電的內容也沒進行上報。即使在突襲當天美軍一個士兵發現了雷達上不尋常的飛機群,美軍將領仍然認為那是自己的飛機在執行巡邏任務。最終使得日軍偷襲行動一舉成功,美軍損失慘重。山本五十六也成了美國人最大的眼中釘。
中途島之戰
評分:
別名:中途島 / 中途島戰役
導演:傑克·斯米特
演員:查爾登·海斯頓 格倫·福特 三船敏郎
地區:美國
年代:1976
片長:132分鍾
簡介: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本片不算是突出之作,導演傑克.斯米特的處理手法相對比較平庸,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而海戰的場面也實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主演的巨星包括: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米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三船敏郎。當時還是新人的湯姆.塞萊克也露臉演了一個小角色
希望採納
Ⅷ 關於二戰的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因為那個送子彈的又多死了幾個人啊~~~~
中文片名
拯救大兵瑞恩
英文片名
Saving Private Ryan
更多中文片名
搶救雷恩大兵
雷霆救兵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170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捷克語 英語 法語 德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評級
Rated R for intense prolonged realistically graphic sequences of war violence, and for language.
級別
Portugal:M/12 Finland:K-16 Germany:16 Iceland:16 Sweden:15 UK:15 France:U Spain:13 USA:R Canada:PA Canada:13+ Australia:MA Hong Kong:IIB Norway:18 Singapore:NC-16 Chile:14 Canada:14 Australia:R Italy:VM14 Malaysia: Netherlands:16 Singapore:R Argentina:16 Finland:K-14 Ireland:15 Canada:18A Singapore:M18 Denmark:15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Switzerland:16 Mexico:B Brazil:18 New Zealand:R15 Israel:PG
製作成本
$70,000,000 (estimated)
票房成績
美國本土票房$216,119,491
海外票房$224,700,000
全球總票房$479,300,000
拍攝日期
1997年6月27日
演職員表
導演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編劇
羅伯特·羅達特 Robert Rodat .....(written by)
演員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Captain John H. Miller
湯姆·塞茲摩爾 Tom Sizemore .....Sergeant Mike Horvath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Private James Francis Ryan
愛德華·伯恩斯 Edward Burns .....Pvt. Richard Reiben
亞當·戈德堡 Adam Goldberg .....Pvt. Stanley Mellish
范·迪塞爾 Vin Diesel .....Private Adrian Caparzo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Pvt. Daniel Jackson
吉奧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T-4 Medic Irwin Wade
傑瑞米·戴維斯 Jeremy Davies .....Cpl. Timothy P. Upham
保羅·吉亞瑪提 Paul Giamatti .....Sergeant Hill
克里·約翰遜 Corey Johnson .....Radioman
約翰·沙拉恩 John Sharian .....Corporal
哈里遜·楊 Harrison Young .....Ryan as Old Man
特德·丹森 Ted Danson .....Captain Fred Hamill
製作人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procer
Ian Bryce .....procer
Bonnie Curtis .....co-procer
Kevin De La Noy .....associate procer
Mark Gordon .....procer
Mark Huffam .....associate procer
Gary Levinsohn .....procer
Allison Lyon Segan .....co-procer
原創音樂
約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攝影
Janusz Kaminski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Michael Kahn
選角導演
Denise Chamian
藝術指導
Thomas E. Sanders .....(as Tom Sanders)
美術設計
Tom Brown
Ricky Eyres
Chris Seagers
Alan Tomkins
Mark Tanner .....(uncredited)
布景師
Lisa Dean .....(as Lisa Dean Kavanaugh)
服裝設計
Joanna Johnston
視覺特效
斯蒂芬·范米爾 Stefen Fangmeier
副導演/助理導演
Daisy Cummin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reland
Catherine Dunn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reland
Adam Good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Toby Hosking .....assistant director
Martin Krauka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rgio Mimica-Gezza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Barbara Mulcahy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rish unit
Hannah Quin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reland
Karen Richards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ndrew Ward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劇情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海灘時,一小隊由約翰·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飾演)率領的美軍士兵卻深入敵區,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雷恩(麥特·戴蒙飾演)。詹姆斯·雷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幺,他的三名兄長都在這次戰役中相繼陣亡。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為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特別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面對隨時降臨的各種危險,他們逐漸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為什麼這個士兵,就值得讓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雷恩的一條命為何比他們的生命更有價值?但是,盡管他們心存疑惑,他們還是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The mission is a man.
In the Last Great Invasion of the Last Great War,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or Eight Men was Saving... One.
The were only one man left in the family, and the mission was to save him
I'll see you on the beach!
The movie that inspired to the world to remember
戰爭片中的里程碑。
——《洛杉磯時報》
演員們的表演全都無可挑剔。
——《阿波羅導報》
50多年前的驚天動地
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人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壯觀宏大的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役,整個海灘被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導演著重刻畫了戰爭中人的關系和人性的表現。評論普遍認為此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片。
逼真與寫實
影片在戰爭場面的表現非常逼真,幾乎是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戰場血腥景象。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另一方面,影片探討了戰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8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從這一點一下提高了影片單純作為紀實性電影的品格,從而更深層的挖掘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
總結
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幕後製作
【戰爭+人性】
說到著名編劇羅伯特·羅達特(Robert Rodat)創作本片劇本靈感的來源,與諾曼底登陸戰役50周年紀念和羅達特兒子的降生密不可分。羅達特回憶說:「關於諾曼底登陸的書籍不勝枚舉,兒子降生時,我恰巧正在讀這些書。那時,我住在新罕布希爾州的一個小鎮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抱著剛出生的孩子出去散步。小鎮中心矗立著一座紀念碑,上面鐫刻著自美國獨立戰爭以來為國捐軀的小鎮英雄們的姓名。從中可以看出,幾乎在每次戰爭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灑疆場。在戰爭中失去一個兒子已然非常痛苦,而同時失去幾個兒子的悲慟更是可想而知。」羅達特將自己對影片的構思告訴給製片人馬克·戈登(Mark Gordon),戈登認為這是一個既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可以深刻剖析戰爭中人性弱點的好故事。1994年,羅達特和戈登連同製片人加里·萊文森(Gary Levinsohn)一起將這個構思發展擴充為劇本。隨後他們將劇本分別送給大導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和他們一直認為最適合擔綱主演的湯姆·漢克斯。令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斯皮爾伯格和漢克斯對這個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漢克斯說:「我一直對二戰歷史很著迷,而且一直在尋找能夠從人性或人類情感經歷而不只是從戰略行動上來描繪整個二戰的書籍與材料,而《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斯皮爾伯格與漢克斯交情莫逆,兩人一直希望能夠攜手合作,本片終於讓他們夢想成真。「能和漢克斯合作我很興奮,我對他一直十分敬仰,而這次拍片的經歷使我對漢克斯的為人和演技都更加欽佩。漢克斯經常能夠提出一些重要建議,而當我闡明塑造角色的看法時,他總能虛心聆聽,」斯皮爾伯格說。
【魔鬼訓練】
為了將這些平素養尊處優的演員們造就成訓練有素的軍人,劇組可謂煞費苦心。為此他們找到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戴爾·戴伊,戴伊說:「我相信在為國家而戰斗的軍人們心中都有著一種為國獻身的熱血豪情。演員們必須親身經歷一下軍人們的艱苦生活才能充分理解這種感情。」於是演員們被帶到了昔日金戈鐵馬的戰場,他們每頓飯只吃罐頭食品,在泥水中匍匐前進,甚至睡在冰冷、泥濘的地上,戴伊說:「如果有成效的話,演員們在訓練結束時就應該對保家衛國的戰士們所做出的犧牲有了直接感性的認識。」
從一開始,演員們就進入到影片的環境之中,他們以各自飾演角色的名字相稱,每天學習大量軍旅常識,在為期10天的訓練中,演員們學習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戰本領、單兵戰術和二戰時軍隊的暗語和手語信號,迪塞爾說:「我們對這些作戰技能了如指掌,感到進入了角色。我們還掌握了如何熟練使用武器,甚至可以蒙住雙眼熟練拆裝M-1步槍。」
「從本質上說,我們要以一個士兵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但要真正成為這樣的人的確很難,」吉奧瓦尼·瑞比西感慨道,「我們風餐露宿,負重40磅的裝備急行軍5公里,每天只能睡3小時,而且你根本無法入睡,因為在帳篷里你會冷得發抖。但經歷了這些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湯姆·塞茲摩爾承認他開始並不想參加軍訓,但通過訓練,他終於明白,軍旅中僅靠個人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完成任何任務的,團隊精神是勝利的根本保障。塞茲摩爾說:「如果一名隊友有了麻煩,那麼你就必須停下來幫助他,這使我們在感情上更加接近,所以當我們真正開始拍片時,彼此之間的感情將我們維系成了一個整體。」
漢克斯說:「我們扮演的這些士兵都已心力憔悴,想回家的情感日漸增加。我認為如果沒有戴伊的幫助,我們不可能表現得那麼到位。他向我們一直灌輸一種概念,那就是當你認為不可能做到時,其實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面臨抉擇時,人們一定要果斷做出決定。」
【重現諾曼底戰場】
重現50多年前諾曼底登陸的恢宏場面是斯皮爾伯格和攝制組面臨的最大挑戰。其中最棘手難題就是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奧馬哈海灘--這片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成為受到保護的歷史遺跡,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里己變得面目全非。美工湯姆·桑德斯等人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走訪了法國、英國和愛爾蘭的很多海灘,最終在愛爾蘭發現了一處非常完美的狹長海灘。這片海灘沙質很好,海水的顏色是金黃色,而且還背靠險峻的懸崖,一切都與諾曼底頗為相似。桑德斯和他的人馬將這片愛爾蘭海灘迅速變成了德國人固若金湯的諾曼底海灘。在海灘上,他們設下各種障礙;在海岸上,修建了布滿鐵絲網的防護牆和位置隱蔽火力強大的地堡。
製片人伊安·布萊斯(Ian Bryce)面臨的更困難的任務就是找到二戰時使用的登陸艇。布萊斯說:「坦克和其它武器應有盡有,唯獨登陸艇奇缺。我們在英國和蘇格蘭四處尋找,僅發現了幾艘。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在美國加州的棕櫚灘竟發現了大量這種登陸艇,隨後這些船被運到英國,然後重新粉刷一新,參加登陸的拍攝。」
拍攝大規模的戰爭場面當然需要很多臨時演員,愛爾蘭軍方派出了750名士兵協助拍攝,其中居然有很多人參加過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的拍攝。
服裝設計師喬納·約翰斯頓重新設計製做了3000套以假亂真的軍服,還找到二戰時為美軍製作軍靴的公司,讓他們按當年的樣式重新生產2000雙,然後將所有軍服和軍靴進行特殊處理,以顯得經過無數次戰斗的洗禮。道具師西蒙·阿瑟頓花了3個月的時間收集、訂制了2000件拍攝使用的武器,阿瑟頓每天都對槍支進行安全性能檢查,查看槍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廢棄物卡住,以確保萬無一失。安全間題是劇組最關心的問題,特效總監內爾與斯皮爾伯格密切合作,根據爆炸點的位置來確定演員的移動路線,他們花費了幾個月時間探測爆炸物的安全性,並且和演員們一起演練了多次,力求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真實鏡像】
為了增加真實感,斯皮爾伯格用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片頭25分鍾的登陸場面。他在拍攝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節,而是在大部分時間里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斯皮爾伯格說:「這樣我就像一個跟隨士兵上戰場的戰地記者,可以真實拍攝整個登陸場面。」
斯皮爾伯格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再次合作,斯皮爾伯格稱要將影片拍成1944年6月6日當天實地拍攝的彩色戰地紀錄片。為此卡明斯基從攝影機鏡頭上取下保護鏡,使這台現代攝影機接近於40年代的老式機器。沒有了保護鏡,光線可以直接進入鏡頭並反射開來,比原來更加分散和柔和。同時,這位攝影師還將膠片底片進行特殊處理,淡化色彩,最終形成了影片中的效果。
漢克斯說:「以前,我從沒體驗過那種腎上腺素驟然分泌的感覺,因為一開拍,整個拍攝場地一片混亂。人們不斷倒下,炸彈就在你附近接二連三的爆炸,我可以想像到當年士兵們在槍林彈雨中成批倒下的情景,我們的眼中充滿了恐懼,我們知道這都不是真的,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真正恐懼」。伯恩斯補充說:「我們在整部影片拍攝的開始就拍登陸戰役的鏡頭,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在拍攝以後的戰斗場面時的態度。沒人會預想到登陸的場面有多麼恐怖,你會真正感受到當年士兵們需要勇敢面對的生死考驗。」巴里·佩珀說:「那天坐在登陸艇上遙望愛爾蘭海灘時,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二戰時的士兵,我開始胡思亂想,我能體會到多年前士兵的心中是多麼的恐懼,他們疲憊不堪,渾身濕透,然後跳下登陸艇,但是迎接他們的卻是密集的子彈。他們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夥伴死在身邊,而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爬上海灘。」著名的歷史學家和作家、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權威學者斯坦芬·安布羅思是這部影片的歷史顧問。他評論說:「這部影片真實再現了當年戰役的情況,毫無疑問這是我曾經看到過的最真實、最准確反映戰爭殘酷性的戰爭片,無論是從戰斗部署,還是士兵的表情、語言、相互之間的爭論與埋怨,以及彼此之間的尊敬與愛,無一不與當年的士兵如出一轍。」
Ⅸ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Ⅹ 二戰經典電影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或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或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