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二戰電影 > 法國干預電影

法國干預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10 14:26:18

⑴ 誰有法國電影-干預,給我個鏈接唄,謝謝

提取碼:j4ur

《干預》是FredGrivois執導的動作片,奧爾本·勒努瓦和歐嘉·柯瑞蘭寇出演。

該片講述了救援小隊必須在30小時內完成救援人質的故事。

⑵ 奧爾本勒努瓦和蘭蔻主演的法國電影《干預》,究竟如何

我覺得還可以吧,和我心中想的也是差不多的,劇情推進也還可以,演員的演技也在線,大家可以花這個時間去看一下。

⑶ 一部有關環法自行車賽的喜劇電影!!

一鳴驚人 Les Cracks

導演: Alex Joffé
主演: Bourvil / Robert Hirsch

語言: 法語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上映日期: 1968-03-01
又名: The Hotshots

1901年,整個巴黎都沉浸在對世紀之賽--巴黎-聖拉莫自行車大賽的狂熱之中。一個名叫於勒·奧古斯特·迪羅克的法國小工匠自己組裝了一種新型的自行車,在比賽中它能節省運動員的體力,然而為了研究新車他耗盡了家中所有,還欠了不少債。當地的司法直達官繆勒要沒收於勒的新車。
於勒奪門而逃,闖入了正在進行中的自行車大賽。他興奮地在自行車選手中推銷他的新型自行車,但是各個車隊的選手都對他不屑一顧。在繆勒的干預下,於勒也成了比賽的選手,第一個分站賽結束時,於勒意外地穿上了黃色領騎衫。繆勒為了鼓勵於勒繼續比賽,和於勒簽訂了免除債務並獲得新車51%股權的合同。於勒只好繼續比賽。雖然在爬坡賽段因各種阻撓因素落後,但他最終獲得了大賽的冠軍。

⑷ 法國電影《特種部隊》的真實故事背景,以及片中狙擊手的身份(從帽徽看國籍啊等等),有知道的么

狙擊手從臂章上看 是來自法國憲兵干預大隊(GIGN)

⑸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⑹ 這部是什麼電影

這是電影干預。幾個狙擊手同時開槍救人質

⑺ 《干預 (2019)》在線免費觀看百度雲資源,求下載

《干預 (2019)》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2hP2mCCRqrtVls23K9rzA

?pwd=r4f7 提取碼: r4f7
《干預 (2019)》
導演: 弗雷德·格里瓦
編劇: 伊萊娜·艾普斯茨塔恩、弗雷德·格里瓦、耶利米·古埃茲
主演: 奧爾本·勒努瓦、歐嘉·柯瑞蘭寇、塞巴斯蒂安·拉蘭內、大衛·穆爾賈、邁克爾·阿比特波、紀堯姆·拉貝、本·庫拉、文森特·佩雷斯、若西安·巴拉斯科、凱文·萊恩、安德烈·皮埃爾、納比爾·阿祖菲
類型: 劇情、動作、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比利時
語言: 法語、英語
上映日期: 2019-01-30(法國)
片長: 98分鍾
又名: 狙擊獵殺:救援行動(台)、十五分鍾的戰爭、15 minutes de guerre、L'intervention、15 Minutes of War
1976年2月,在吉布地,一輛校車在索馬里邊境被劫持為人質。救援小隊必須在30小時內完成救援...

⑻ 歐洲先鋒派電影是什麼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
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⑼ 可不可以推薦類似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這類型的電影看起來讓人開心,又讓人感動

七號房的禮物
電影講述了發生在1997年韓國的一個關於親情與人性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只有六歲智商的智障男子龍久,深愛女兒藝勝的龍久希望能給女兒買一個美少女戰士圖案的書包,卻也因此捲入了警察局局長女兒意外死亡的案件中。在警察局局長的干預下,龍久被污陷涉嫌拐賣以及奸殺幼童而入獄。在「七號房」監獄里等待最終判決結果的日子裡,龍久得到了獄友以及監獄科長的幫助,和女兒藝勝度過了人生中最後的時光。而最終,善良的龍久為了保護女兒在法庭上承認了「罪行」,最終被判處死刑並在女兒生日那天被執行死刑。
推薦理由:影片的核心是親情,包括父親對孩子的照料,孩子對父親的反哺。親情總是淚點,讓你感人不已。雖然存在過度的煽情,但是影片不僅是親情片,通過獄中的親情和友情營造的溫暖,與現實中司法不公媒體跟風權力濫用陰暗面的對比,起到了鮮明的諷刺作用。

⑽ 沉靜如海的影片評價

1、這是一個由「沉默」與「獨白」撞擊出的動人愛情故事,這也是一個被戰爭綁架,繼而被戰爭俘虜的愛情故事。總之,它蘊含的愛,左右著故事裡所有可見、可觸、可感的線索,為人性與愛情在戰爭的黑暗底色中,留下了可存在,可明媚的幻想之色。
2、軍官在彈奏bach的平律時可以看到兩個人對彼此感情上細微的變化,當女孩為了留住軍官救其命彈奏鋼琴時及最後說出adieu的時候,可以看到兩個人復雜的感情。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音樂而起。有頭無尾的愛情這樣的結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當回憶時總會想起那段美妙純凈的樂章。
3、音樂、戰爭、愛情;幾近完美的殘缺,一句「再見」卸掉了所有對持。
4、《沉靜如海》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故事。電影里的女主人公可以代表一個典型的戰爭家庭,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母親隨之早逝,現在和她相依為命的是爺爺,他們清苦而平靜地生活在一幢父母生前遺留的老式別墅里,室內修繕得精美而朴實,從女主人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力圖保持父母生前的家庭氛圍,她去郊外采來一束野花,就是在去父母的墓地之後,故事的開頭場景,是女主人公為母親過生日。所有這一天的快樂,隨著德國軍官的到來,變得愁雲慘霧。女主人公是一個年紀不到20歲的小姑娘,從她的表情中處處透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她將花扔進壁爐,她想母親一定不會責怪她的。這種敵視一直延續到深夜德國軍官的正式來到。影片中小姑娘的話語,到此減少,隨著影片的展開,話語幾乎為零。她不想和一個侵犯她祖國的敵人講話。她的爺爺是她的同盟軍,他們兩個人的家就是陣地,他們堅定地要把這一場沉默為武器的戰爭打下去。經過一番焦躁的等待,德國軍官出現在客廳的門旁。在這之前,鏡頭的處理始終在調動觀眾的好奇心,我們都想知道這個德國軍官長得什麼樣子?鏡頭由遠及近,從打開的車門開始,好奇心就一直隨著鏡頭,進入我們視野的首先是那一隻從車廂里邁出的蹬著軍靴的腳,隨著鏡頭上移,看到寬大的披風,而最後出現的只是夜色里軍官揚起的側臉,似乎並不咄咄逼人。直到鏡頭轉向客廳,我們才看到軍官的正面,他友好地行了軍禮。一場友好的見面,很快在一場無聲的窘境里結束。尷尬的是軍官的房間被強行指定在小姑娘母親的卧室(所以我們在影片開始看到小姑娘怒氣沖沖地將獻給母親的花丟到壁爐),影片里通過舉手投足,表現出小姑娘的憤怒和不情願。其間沒有一句對白,只有軍官的自問自答,這是對彼此耐心考驗的初始,似乎小姑娘佔了上風,她狠狠地關上了門。軍官當然明白自己不受歡迎,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軍官的身份是什麼?很清楚是敵人。而小姑娘和爺爺的身份是什麼?他們是法國反抗德國侵略的縮影。單就這一點,影片完全可以是一部戰爭片。你以為沉默不能產生感情?戰爭里的感情卻是最令人感動的。帶著疑問繼續看,德國軍官試圖保持起初的友好,小姑娘則逐漸讓步,但兩人的界限是時刻存在的,小姑娘不可能逾越。這些都沒有躲過爺爺的觀察,他當然明白,小姑娘喜歡上了德國軍官。很難說這是一種怎樣的愛,甚至對於這種畸形的愛,都很難歸於真正的愛情。因為至始至終,小姑娘沒有吐露過一句情話。她怎麼讓德國軍官知道,這個法國姑娘喜歡他?小姑娘有個表哥,兩人很是般配,但小姑娘在處理兄妹倆間的愛慕上顯得過於青澀和生硬。她冷冷地拒絕了表哥的愛意,在一路顛簸的卡車里,表哥的朋友說她很難對付。聖誕節那天,表哥送來禮物,一隻新鮮的雞,小姑娘表示謝意之後,便上樓去,這中間表哥感到很話不投機,他悻悻然地走了,他覺得表妹最近很奇怪,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下一幕,爺爺出去拜訪老友,小姑娘一個人在家過聖誕節。她坐下打毛衣時,軍官進來,依然是彬彬有禮,他說他今晚軍團有盛大的晚會,他是來祝她聖誕快樂的。一個異鄉人跟一個當地人說聖誕祝福,需要多大的肚量,一個德國人跟一個敵國的女孩說聖誕祝福,真是不可思議,這一幕戲是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它令人落淚。兩個人中,誰情願離開誰?誰這個聖誕節更寂寞?只有沉默,打破沉默的只有軍官坐在鋼琴旁彈奏的巴哈的聖母頌,誰能說這不是德國軍官滿含誠意地獻給這個素昧平生的法國小姑娘一件最美麗的愛的禮物?小姑娘始終低著頭坐著,背對著軍官,但她在顫抖,在哭泣,而且非常厲害,她喜歡他,可他是敵人,她絕不能被他迷惑,真正的感情就是這樣被戰爭的存在生生壓制下去。鏡頭里的特寫是德國軍官伸出的手,在干澀的鏡頭里停留,卻沒有放到小姑娘的肩上,他的表情是隱忍的,他也愛她的。電影里,德國軍官伸出手只有兩個特寫鏡頭,一幕是天冷蹲在壁爐邊取暖,另一幕就是試圖觸摸小姑娘的鏡頭。在法國他感到寒冷,聖誕節他感到寂寞,壁爐的火只能叫人忘記身體的寒冷,可是心靈的寒冷,只有小姑娘可以慰藉,可這是萬萬不可心存幻想的。戰爭時期的男女互相渴慕,本是正常不過,但這樣兩個敵對國家之間的男女之間容不得半點切實的浪漫,有就是叛國。還是那個聖誕夜裡,隨著軍官去參加軍團的晚宴,小姑娘哭著走上樓梯,鏡頭似乎捕捉到了她的心跳,直到跟隨這顆跳動的心打開軍官卧室的門。她在門旁站著,環視著房間的一切,試圖去感受軍官的氣息,這是她喜歡的這個男子的卧室,那些個無眠之夜她猜想他在做著什麼?她拿起他的衣服,放到鼻子前,她大口呼吸著衣服里他留下的氣息。她走到他的床前,一切都那麼整潔,透過小姑娘的眼睛,電影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有著嚴格條理的軍人。小姑娘都不知所措了,她擔心弄亂了眼前軍官布置的一切,而這一切彷彿都是早已備好為著她的光臨默默等待的。小姑娘將身體伏在床上,把臉深深地埋在枕頭里,淚水在流著。這一幕,我們放下了所有的猜忌,小姑娘不僅是喜歡德國軍官的,而且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她愛上了這個德國軍官。這個鏡頭里的小姑娘是張開手臂將胸口貼在被單上的,是全身心的接觸,不禁令人想到現實里不可能發生的小姑娘與軍官身體的親和。愛情不總是這么明顯的,影片里大部分鏡頭下,小姑娘始終是拒絕的姿態,她拒絕因腳疼軍官讓她搭車的好意。她一直謹慎掩藏著自己的愛意。戰爭是慘烈的,小姑娘的學生一家是猶太人,被德國納粹抓走了,他們只留下一輛單車。接下來,小姑娘的朋友,法國地下組織的成員一家也被逮捕了。小姑娘滿懷傷痛的收養了這對夫妻年幼的兒子。她不顧爺爺的勸阻,冒著生命危險去為這對勇敢的夫婦申辯,但德國納粹的冷酷讓她希望破滅。她望著車里的德國軍官,露出懇求他在死刑前為他們說情的神情。德國軍官明白她想主持正義的要求,可小姑娘看到的只是軍官透過模糊的車窗隱隱而逝的無能為力。沉默的戰爭不總是沉默的,軍官的幾個戰友被軍車下法國地下組織埋下的炸葯炸死。雙方都受到劇烈的重創。即便是失去摯友,他和她也沒有宣洩過一句痛苦的話語,隱忍與屈辱,一切沉默都按壓著一觸即發的激情。本來就很微妙的愛情會不會就此熄火?我們知道這個法國普通的家庭經受著突如其來的考驗,盡管其本身——爺爺和小姑娘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我想與這位德國軍官本人的性格有關),換成另一個納粹軍官,也許小姑娘和爺爺的命運會是另一回事,沉迷在戰爭里的人是殘忍的,兒女私情不過是他們上槍膛的炮灰。就在失去戰友的瞬間,這名德國軍官得救了,熊熊大火吞噬著眼前慘不忍睹的一切。在小姑娘有意設置的一場鋼琴演奏里,影片里她第一次在一個敵人面前彈一首完整的曲子,這是別有深意的。她知道軍官曾經是一位音樂家,喜歡音樂,更喜歡法國文化。而在軍官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小姑娘只能將自己的愛國之心豁出去一次,用節奏相當起伏緊張的鋼琴曲暫時讓正在車廂內戰友催促下,快步離開房間的德國軍官停下腳步。軍官被小姑娘的舉動震驚了,他停在門口半響沒動,她為什麼一大早要彈琴?為什麼沒有任何拒絕不停地彈著,眼神里飽含愛憐?心理疑惑延緩了死亡的腳步。但對於小姑娘,就算心愛的人要被炸死,她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音樂里堅守沉默的陣地,她多想發出「車下有炸葯,別過去呀」的叫喊。不過,若非僅僅只是導演的苦心安排(為了劇情能發展下去),而非兩人內心有某種情感的溝通,愛情怎麼會戰勝敵國之間那道界限分明的桎梏?怎麼會這么湊巧讓一個德國納粹免於一死?既然沒有任何言語的交流,能夠達到這樣讓人長噓一口氣的結果,那唯一可能的只能是倆人長時間情感交流奠立了無需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基礎,如果軍官不是一直心存靜靜欣賞小姑娘演奏的心願,他完全可以轉身就走,理都不理一個小姑娘早上的癲狂。影片的設置非常巧妙,早已埋下了伏筆。恨與愛在電影里交織,讓人從冷酷的戰爭里稍微體會到一點點溫情。影片里小姑娘與兩個小演員之間的摩擦折射出對戰爭中的人事愛與恨的無處不在。拒絕了搭乘德國軍官便車的小姑娘,托著磨起泡的雙腳來到那戶富有的猶太人家,在教一首新的鋼琴曲時,她無緣無故地沖著女學生發火,責怪她彈得糟糕,這裡面藏著她之前路上被德國軍官撞見腳受傷的復雜心情,愛與恨互相抵觸,一股無名之火投到與事情毫無關系的其他人身上,怒氣很快消失,小姑娘覺得失禮地告別了學生一家,沒想到這竟是影片里第一次永訣。在海邊小姑娘朋友的兒子在石頭上磕破了膝蓋,血流不止,在為這個小男孩清理傷口時,她忍不住問小男孩知不知道早晨把他救起送到他家的德國軍官的名字,小男孩說出了軍官的名字。這名德國軍官對當地人是友好的,這裡面與戰爭並無關系,而更近於人的本能,那個摔倒的小男孩曾靠在德國軍官的懷里,之後又蹲在小姑娘的身邊,他成了一個愛與恨的紐帶,戰爭帶來的深仇大恨在這些畫面里沖淡得似陰天的海邊輕拂的咸風。小姑娘與小男孩的互相關切,好似一對母子,這也預示了影片里第二次永訣。生離死別本是戰爭時期最尋常不過的事。但在那個德國軍官離開的夜晚,仍有一種揪心的力量牽動著人心。德國軍官收到前方的急電,將遠赴俄國前線,這在普通人聽來無非是一道指令,戰爭仍在繼續,甚至更加慘烈的前奏。而在小姑娘聽來卻無疑是一次永訣,意義亦絕非別離可以承負。影片臨到結束,讓人印象很深的不僅僅只是小姑娘在影片中唯一對德國軍官說的那個「再見。」還在於那是德國軍官聽到的唯一一個沒有敵意的聲音,這聲音像落在地上的槍彈,像一聲輕輕的嘆息,沒能沖破戰爭間國與國的尊嚴,卻抵達了心靈。又是一個晴朗的清晨,小姑娘放下單車,來到一戶人家,窗子打開,一盆白色的天竺葵臨窗放著,這是法國地下反戰組織間的信號。至此,在那大朵大朵的白花的襯托下影片結束了。我想起杜拉小說中的一行短句:「恨之所在,就是沉默據以開始的門檻。」1949年Jean-Pierre Melville根據Vercors的小說《海的沉默》拍攝同名電影,黑白影像有著彩色影像無法比擬的洗練。本文討論的是2004年Pierre Boutron重拍的版本,畫面中沒有直接的戰爭場面,有的只是深入人心的沉默,和伴隨沉默至始至終的人物心理的劇烈沖突。優美的法國鄉村風光與恬淡的配樂,給這部確已二戰為題材的影片營造了恍如隔世的浪漫氣氛,它像是一種呼應,不禁使我想到導演這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苦心安排,是否正是為了在沒有這場戰爭的干預下,對德國軍官與小姑娘之間自然會產生的結局的一種遙想。那些陷入劇情而無法擺脫那一絲傷感的觀眾,不妨這樣思索一下。假使沒有戰爭,德國軍官與法國小姑娘是很難相遇的,也就不會發生感情,也許,對於那些喜歡浪漫的人,戰爭只是一種奇妙的酵素,在恨的同時等待著不可能的事情發生,其中最吸引人的不正是愛情嗎?

閱讀全文

與法國干預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