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個種子或者下載地址《羅丹的情人》,法國電影。
《羅丹的情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Zr1zn2iQCGIvgQPLW08Cg
《羅丹的情人》是由布魯諾·努坦執導,伊莎貝爾·阿佳妮、傑拉爾·德帕迪約、阿蘭·蓋音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88年12月7日在法國上映。
㈡ 羅丹的情人的影片評價
影片《羅丹的情人》更關注於卡米耶·克洛岱爾的個性和激情,而非其藝術,因此觀眾很難從銀幕上得到的印象進行判斷,卡米耶·克洛岱爾是否是一個真正優秀的雕刻家。
——芝加哥太陽時報
盡管受到將卡米耶·克洛岱爾塑造為早期女權主義者和被男性及藝術等級世界所迫害的犧牲者的誘惑,電影製作者還是選擇將重點集中到年輕女雕刻家堅定的表達自身慾望及同泥土的羅曼史上。
——華盛頓郵報
《羅丹的情人》是屬於阿佳尼的電影。
——綜藝
㈢ 求!法國愛情喜劇電影。。叫什麼情人的
我看過一部法國喜劇片,叫《大鼻子情聖》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這部片子在CCTV6放過,很精彩
大鼻子情聖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國家/地區
法國
導演
讓-保羅·拉佩紐
演員
傑拉爾·德帕迪約
安妮·波諾什
文森特·佩雷斯
雅各布·韋伯
劇情介紹
故事改編自羅斯丹的名劇。
希哈諾是一個活躍的近衛隊軍官,同時他還是一位深情的詩人、哲學家和技藝高超的劍客。雖然暗戀著美麗的表妹羅克珊,但他卻因為自己的不足而不敢追求她。他這唯一的不足就是他那碩大無比、遭人恥笑的大鼻子,他為這個致命的缺陷而自卑,覺得美麗的羅克珊一定會拒絕他。
於是他幫助英俊新兵克里斯蒂安追求羅克珊,克里斯蒂安雖然也喜歡羅克珊,但是卻因為頭腦愚鈍而不知道如何表達,希哈諾的才智終於幫上了忙,他把自己對羅克珊的愛情付諸筆端,給他寫了很多情書,最後卻由克里斯蒂安來簽字。羅克珊愛上了寫情詩的人,並相信那些詩都是克里斯蒂安寫的。
希哈諾詩歌中的綿綿情意和他在黑夜中在羅克珊包廂下對她真誠表白的深情語調,最終把羅克珊和克里斯蒂安綁在了一起,二人決定結婚。但二人剛剛訂婚,克里斯蒂安就接到了部隊到阿拉斯作戰的命令。
盡管連隊人數少、飢寒交迫、隨時面臨死亡的危險,但羅克珊還是每天都能收到簽著克里斯蒂安名字的信,羅克珊無法抵抗信中表達的愛情,竟然驅車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去尋找克里斯蒂安。當克里斯蒂安看到了情書給羅克珊的力量時,他突然意識到羅克珊真正愛的人是希哈諾而不是自己,他讓希哈諾告訴羅克珊真相然後自己離開。但當希哈諾揭開真相之前,克里斯蒂安卻受了致命傷。於是希哈諾悄悄告訴他,羅克珊愛的人還是他,克里斯蒂安便含笑死去。
克里斯蒂安死後,羅克珊住進了修道院。一晃15年,希哈諾每周六下午三點去拜訪她。不管有多少困難,他的快樂精神始終支持著羅克珊。一次,希哈諾被敵人擊中了頭部,但他隱藏了自己的傷口,只要求為羅克珊朗誦克里斯蒂安給她的最後一封信,那是羅克珊隨身攜帶的東西。當希哈諾在黑暗中以充沛的感情、毫無阻礙地背出了信中的內容時,羅克珊終於意識到希哈諾才是她多年來愛戀的人。
幕後製作
這是一部具有喜劇色彩的愛情悲劇,它具有古典悲劇所特有的崇高,因此作為舞台劇改編電影的經典而載入了電影史冊。本片獲1991年度第16屆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等十項大獎,並獲得1991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男主角獎(傑拉爾·德帕迪約)和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
影片根據法國浪漫主義戲劇家埃德蒙·羅斯丹的名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而改編,西哈諾·德·貝熱拉克是一個真實的人物,這個在法國婦孺皆知的人物已是第8次被搬上銀幕。《大鼻子情聖》是一部技法純熟的古裝巨制,兼顧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對白的文學性,浪漫的愛情場面也相當動人。電影音樂製作精良,一些戰爭場面猶如18世紀的油畫,是部耐聽耐看的好片子。本片可貴之處是塑造了電影史上最難忘的女性形象之一,兩大巨星的表演交相輝映,熠熠發亮。
《大鼻子情聖》為傑拉爾·德帕迪約贏得43屆戛納影帝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並一躍成為國際級影星。這也是他真正取得國內觀眾認同的代表作。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法國如日中天的德帕迪約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影壇中堅,代表作包括《大鼻子情聖》、《羅丹的情人》、《戀戀山城》、《最後一班地鐵》等等。
㈣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法國傳記片是哪部為什麼
我心目中最好看的法國傳記片是:1、《母親的城堡》
少女卡蜜兒(伊莎貝爾·阿佳妮飾)從小對雕塑感興趣,父親也一直以寬厚的包容心來理解和支持她。卡蜜兒渴望成功,她以已負盛名的羅丹作為自己的偶像。但是有一日機遇從天而降,幻想變成現實,羅丹(傑拉爾·德帕迪約飾)出現了,並且對卡蜜兒的作品感到震驚。他意識到自己面前的這位少女具有極高的才情,將成為他的靈感之源。而卡蜜兒,也為出現在自己面前的羅丹弄得神魂顛倒,並迅速墮入愛河。但是羅丹只是希望更多地利用卡蜜兒的靈感以資己用,他對卡蜜兒並沒有愛,也沒有憐憫。
㈤ 介紹幾部法國電影
朱麗葉·比諾什 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布拉格之戀》(根據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之著名小說: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改編)
朱麗葉·比諾什 奧利維耶主演:《屋頂上的騎兵》(愛情、戰爭與瘟疫)
朱麗葉·比諾什 朱莉·德培 德尼·拉旺主演:《壞血》 (黑色風格電影)
朱麗葉·比諾什 德尼·拉旺主演:《新橋戀人》(法國影史上投資最高之文藝片,講述流浪漢的愛情,關於生活的希望與絕望,對身體的愛惜與自殘,以及自私的愛)
朱莉·德培 伊桑·霍克主演:《愛在日出前》、《愛在日落前》(兩部電影有時也統稱為《愛在日出日落時》。就如同一本配有圖畫的小說,男女主人公不停的對話,如果你愛思考並且喜愛閱讀,那麼可以看看這兩部電影,如果你只愛思考不願閱讀,那麼可以看看本帖中其他電影,如果你都不愛,就都不要看了。)
蘇菲·瑪索(我心中的女神) 樊尚·佩雷主演:《芳芳》(不是「鬱金香方方」)(少女幫助年幼時親眼目睹母親的背叛的少年,走出愛的陰影,打破內心的封閉,用於去愛的浪漫愛情故事。)
蘇菲·瑪索 史蒂芬·狄倫主演:《心火》(愛情、母愛與父愛。典型歐洲文藝片的氣息,全片籠罩在陰冷、清淡、蕭條的背景下,看過之後卻讓人心中暖洋洋。)
蘇菲·瑪索 吉羅姆·卡內 帕斯卡·格里高利主演:《忠貞》(全片中充滿了背叛:神甫對上帝的背叛、公主對家族的背叛、人體器官販賣組織對倫理的背叛,惟獨妻子對丈夫愛的忠誠卻不停的受到誘惑。)
伊莎貝拉·阿佳妮 樊尚·佩雷 帕斯卡·格里高利主演:《瑪戈皇後》(政治、宗教、欺詐、殺戮與愛情揉和在一起)
伊莎貝拉·阿佳妮 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羅丹的情人》(當藝術和女人相遇)
馬麗昂·歌迪亞 吉羅姆·卡內主演:《兩小無猜》(從童年開始的游戲,為了打賭什麼都敢做,就是不敢承認相愛。)
今天先說這些,另外如果你對藝術電影感興趣而不單單是看「大片」,那麼別忘了波蘭大師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四部【不朽】之作:
《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生花) 伊蓮·雅各布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藍》 朱麗葉·比諾什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白》 朱莉·德培主演
藍白紅三色之《紅》 伊蓮·雅各布
㈥ 羅丹的情人的幕後製作
只能被稱之為「羅丹情人」的天才
卡米耶·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1864-1943)時至今日都只是19世紀末期藝術史上的一個腳注,更廣為人知的是作為羅丹的情婦而存在,而當羅丹的作品已登堂入室時,她則被遺留在若干作品後,只能從這些作品中辨認出一些若有若無的影子。
卡米耶·克洛岱爾是一個有待被重新發現的天才雕塑藝術家。在有關羅丹的傳記中,她曾經只能以「C小姐」或「某女藝術家」的無名身份被提及。但當她再度進入藝術史的研究視野時,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羅丹時代,或者說,通過發現卡米耶,人們也重新發現了那個藏在《青銅時代》、《巴爾扎克》、《思想者》等劃時代作品背後的另一個奧古斯特·羅丹。
這部電影的名字直譯應該是《卡米耶·克洛岱爾》,但流行的譯法則是《羅丹的情人》。這個暖昧的譯名對於終其一生都想掙脫羅丹影響及其「羅丹的情人」的卡米耶·克洛岱爾而言顯然是太可悲了。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l,1840-1917)與卡米耶·克洛岱爾於1881年相識,羅丹是卡米耶的督導老師。那一年,羅丹40歲,卡米耶17歲。與卡米耶的相識開啟了羅丹創作的巔峰時期,「愛情使那老頭子長了翅膀」。羅丹對卡米耶說:「你被表現在我的所有雕塑中。」但這段長達15年的地下情卻也耗盡了卡米耶的青春和藝術生命。
卡米耶的弟弟、詩人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曾在詩中這樣深情地描繪過姐姐的容貌:「無可比擬的絕代佳人般的漂亮前額,美麗無雙的深藍色眼睛,性感卻又倨傲倔強的大嘴。除了小說封面畫中的人物的眼裡外,你很難再在別處找到那樣的藍色……身披美麗和天才交織成的燦爛光芒,帶著那種經常出現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應該就是卡米耶擁有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愛情吧。也許對男人來說,愛情不是全部,天才的土壤一旦有了愛情的滋潤勢必開出更加美麗絢爛的花朵來,而同樣的愛情和驚人的才華,給女人帶來的卻只是毀滅。和羅丹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幾年,卡米耶透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她的美麗只是凝固在羅丹的雕塑中,而她自己,就在這場其實不屬於自己的愛情之中燃燒成灰,卻沒有浴火重生的幸運。其實從一開始卡米耶就應該知道,她投入的就是一場要付出一生代價的殘酷的愛情游戲。羅丹有他的長久的生活伴侶羅絲和兒子。但是她以為自己可以改變。長達十餘年的愛戀,東躲西藏、或隱或現地受著被旁人察覺的威脅,因此擊垮她的不是羅丹的愛情,而是她對愛情的理解。
不堪承受長期廝守在羅丹的生活圈外的那種孤單與無望,不願意永遠是「羅丹的學生」,卡米耶於1898年離開羅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孤絕獨立的創作時期。離開了羅丹的她依然富有創作力,只是所有富有青春和生命力的美都已一去不復返,她的作品開始了一種對痛苦的宣洩和對死亡的表現,所有的瘋狂、痛苦、憂郁、不得志,都被她糅進了大理石和黏土凝成的時空中,那些美麗的雕塑,默默陪伴她孤寂的艱難歲月。她對著雕塑自語:「羅丹羅丹,我就是那個老婦人,不過不是她的身軀,而那年齡增長中的少女也是我,而那男人,也是我,不是你。我將我所有粗暴的個性賦予了他,他將我的虛空給我作為交換,就這樣,一共有三個我,虛空的三位一體。」貧窮、窘迫、尷尬,還有積攢太多的怨恨--從極端的熱愛到極端的仇視,這個純粹的女人對羅丹的情感以極端的方式宣洩。她想逃離羅丹的控制而重拾藝術家的自信,但這個才華橫溢的女藝術家像世界大多數女人一樣無法逃離愛情的魔力,無以自救。她渴求超越羅丹以期尋回那失去多年的自我,但卻抵抗不了以羅丹為主導的男權社會,更致命的是,十幾年的愛情經驗使她的內心極度驚恐,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力量的內心,打不贏別人,卻毀滅了自己。當她在弟弟保羅為她舉辦的展覽會上以異常的裝束和言語出現時,當她那麼渴望參加雙年展時,企求外界給予她支持卻不能從自我內心獲得肯定時——作為藝術家的卡米耶亦在慢慢走向崩潰。
卡米耶·克洛岱爾於1905年舉行的展覽是不成功的,而同羅丹的關系也徹底斷絕,同其兄弟——詩人和外交官保羅·克洛岱爾也已疏遠。她獨自一人生活,貧困交加,幾近於瘋狂。1913年3月10日,成為卡米耶·克洛岱一生的分界點:她被送進了精神病院。1914年,在精神病院住了一年後,卡米耶被轉往阿維尼翁(Avignon)附近的收容所,在那裡,她一直呆到1943年10月19日去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她都被綁在一件捆綁瘋子的緊身衣中默默無聞地度過。
演員
作為編劇和導演,布魯諾·努坦並不能賦予該片更多的藝術遐想,這部1988年的電影敘述手法以及鏡頭語言遠沒有能擺脫努坦擔任攝影的《戀戀山城》(Jean de Florette,1986)、《甘泉瑪儂》(Manon of the Spring,1986)成功後的陰影。而成功地為該片注入是強悍女性靈魂的則是伊莎貝爾·阿佳妮。
這位有著同樣純凈湛藍的眼睛、嬌艷的紅唇、飄逸的長發的女演員,古典的憂郁中摻雜著一種難以敘說的激情和神經質。阿佳妮的父親是土耳其後裔的阿爾及利亞人,母親是德國人,混血的她稟賦了一種「非法的美」,這使她被全世界的導演視為一個理想的詮釋「歇斯底里、貴族神經質和迷人的錯亂」的演員,她所飾演的阿黛爾·雨果和卡米耶·克洛岱爾,以及還有瑪戈皇後,莫不如是。
飾演片中對雕塑具有狂熱的喜愛和對愛情的完美執著態度的卡米耶讓阿佳妮的演技在這部片子裡面的到了充分的發揮。除了阿佳妮,恐怕沒有人能把為愛痴狂的卡米耶·克洛岱爾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外表沉靜幽雅,內心卻狂熱似火。
年已30的阿佳尼令人信服地演繹了這位女藝術家的一生,並且對其每一生活階段都把握地恰倒好處。這是一種充滿了精神性的英勇表演。她的眼睛裡充滿了狂野的氣息。她對卡米耶這個角色的投入,一如她當年對阿黛爾·雨果這個角色的投入。影片中,在卡米耶的最後一次作品展示會上,她裝飾華麗妖異,滿臉厚厚的脂粉,無助絕望的眼神穿過人群,卻只找到驚愕和茫然,此時此刻,阿佳妮傳神的表演使人們幾乎要錯認她就是卡米耶本人了。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承受了阿佳妮那樣注視的攝影機鏡頭,可能要碎裂了。」
德帕迪厄很好地體現出了羅丹那旺盛的精力,並捕捉到了這個人物逐漸衰退的精神——急需從卡米耶那裡得到促進靈感的火花。
不得不提的還有該片的配樂蓋布瑞·雅德(Gabriel Yared),跌宕與歷史氣息的締結,夾雜著神秘主義傾向的樂章完美襯托著情節的發展。
㈦ 法語,哪部電影
出自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
《燃燒女子的肖像》是由瑟琳·席安瑪執導,阿黛拉·哈內爾、諾米·梅蘭特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18世紀的法國一位不情不願的新娘洛伊斯與委託來畫她肖像的女性藝術家瑪麗發展出一段感情的故事。
㈧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
傑拉爾·德帕爾迪約(Gérard Depardieu)可謂當今法國最具實力的男影星之一。不管是他演的歷史劇還是喜劇,都能吸引來各個階層的觀眾為他拍手叫好。
身高1.80米,出生於1948年12月27日的德帕爾迪約曾經是一個失足少年,整日在大街上遊逛。後來,他參加了一個名為"火車站咖啡館"的劇團的巡迴演出,同帕特瑞克·德瓦爾和一個藝名為"喵喵"的演員合作,從而走上了演藝的道路。
在幾部電影中飾演了一些無足輕重的小角色之後,德帕爾迪約終於憑藉由貝特朗·伯列爾(Bertrand Belier)執導的《華爾茲舞女》一片獲得了滿堂喝彩,從而成為影壇上一顆引人注目的新星。在這部影片中,德帕爾迪約為法國電影開創了一種新的英雄形象,這也使得他在觀眾中的人氣陡增起來。在此之後,德帕爾迪約不斷地探索、嘗試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銀幕形象,由於他對角色有著高度的塑造力,因而成為大家公認的法國80與90年代最受歡迎的男影星。
作為德帕爾迪約在電影上所獲得的成就的肯定,愷撒獎的最佳男演員獎項曾兩次頒發給他,一次是因為他與卡特琳娜·德納芙(Cathrine DENEUVE)(點擊可得此人介紹)合作拍攝的《最後一班地鐵》(1980年),一次是因為電影《貝爾熱拉克》(1990年)。此外,德帕爾迪約還曾因第二部片子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他長期以來塑造的一系列角色也為他帶來了許多國際電影節上頒發的大獎。
1996年, 德帕爾迪約終於作為一名碩果累累的演藝界巨星獲得了由法國政府頒發、代表法國最高榮譽的"騎士勛位勛章"。
傑拉爾·德帕爾迪約的妻子是伊麗莎白·德帕爾迪約,兩人曾在電影《Jean de Florette》中合作。他們擁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紀堯姆·德帕爾迪約也是一名演員。
以下是他曾經參演的影片
《玫瑰人生 Môme, La 》 (2007) ...Louis Leplée
《最後的假日 Last Holiday 》 (2006) ...Chef Didier
《求偶二人組 Je préfère qu'on reste amis 》 (2005) ...Serge
《愛我多深 Combien tu m'aimes? 》 (2005) ...Charly
《36總局/犯罪河岸 36 Quai des Orfèvres 》 (2004) ...Denis Klein
《森林魯賓遜/天啊ㄚㄚ RRRrrrr!!! 》 (2004) ...Le chef des Cheveux Sales
《時光流轉 Temps qui changent, Les 》 (2004) ...Antoine Lavau
《一路順風 Bon voyage 》 (2003) ...Jean-Étienne Beaufort
《請你閉嘴 Tais-toi! 》 (2003) ...Quentin
《魅影危程 City of Ghosts 》 (2002) ...Emile
《埃及艷後的任務 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âtre 》 (2002) ...Obélix
《陌生人之間 Between Strangers 》 (2002) ...Max
《完美女人 CQ 》 (2001) ...Andrezej
《奪面解碼 Vidocq 》 (2001) ...Vidocq
《下崗風波 Placard, Le 》 (2001) ...Félix Santini
《102隻斑點狗 102 Dalmatians 》 (2000) ...Jean-Pierre Le Pelt
《悲慘世界 "Misérables, Les" 》 (2000) ...Jean Valjean
《悲慘世界 "Misérables, Les" 》 (2000) ...procer
《男演員 Acteurs, Les 》 (2000) ...Gérard Depardieu
《慾望巴黎 Vatel 》 (2000) ...François Vatel
《美麗新世界/勇士斗愷撒/阿斯泰里克斯與歐拜力克斯對愷撒 Astérix et Obélix contre César 》 (1999) ...Obélix
《巴爾扎克激情的一生 Balzac 》 (1999) ...Honoré de Balzac
《鐵面王子 Man in the Iron Mask, The 》 (1998) ...Porthos
《戀戀風暴 She's So Lovely 》 (1997) ...executive procer
《哈姆雷特 Hamlet 》 (1996) ...Reynaldo (long version)
《媽咪也瘋狂 Bogus 》 (1996) ...Bogus
《代媾 Unhook the Stars 》 (1996) ...presenter
《代媾 Unhook the Stars 》 (1996) ...Big Tommy
《101夜 Cent et une nuits de Simon Cinéma, Les 》 (1995) ...Gérard Depardieu, en visite
《屋頂上的騎兵 Hussard sur le toit, Le 》 (1995) ...thanks
《天使保鑣 Anges gardiens, Les 》 (1995) ...Antoine Carco (and his 'guardian angels')
《幽國車站 Pura formalità, Una 》 (1994) ...Onoff
《情聖保膘 My Father the Hero 》 (1994) ...Andre
《萌芽 Germinal 》 (1993) ...Toussaint Maheu
《悲哀於我 Hélas pour moi 》 (1993) ...Simon Donnadieu
《哥倫布傳/1492:天堂征服者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 (1992) ...Christopher Columbus
《不速之客 Agantuk 》 (1991) ...executive procer
《感謝你生活 'Merci la vie' 》 (1991) ...Doctor Marc Antoine Worms
《大鼻子情聖 Cyrano de Bergerac 》 (1990) ...Cyrano De Bergerac
《綠卡 Green Card 》 (1990) ...Georges Faure
《你不配她 Trop belle pour toi 》 (1989) ...Bernard Barthélémy
《羅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 (1988) ...Auguste Rodin
《晚禮服 Tenue de soirée 》 (1986) ...Bob
《戀戀山城 Jean de Florette 》 (1986) ...Jean de Florette
《別說你懂得女人 Une femme ou deux 》 (1985) ...Julien Chayssac
《警察 Police 》 (1985) ...Mangin
《沙崗堡 Fort Saganne 》 (1984) ...Charles Saganne
《明月照溝渠 Lune dans le caniveau, La 》 (1983) ...Gerard
《丹頓 Danton 》 (1983) ...Danton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 (1981) ...Bernard Coudray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 (1980) ...Bernard Granger
《我的美國舅舅 Mon oncle d'Amérique 》 (1980) ...René Ragueneau
《巴菲特.弗依德 Buffet froid 》 (1979) ...Alphonse Tram
《掏出你的手帕 Préparez vos mouchoirs 》 (1978) ...Raoul
《猴子再見 Ciao maschio 》 (1978) ...Gerard Lafayette
《告訴他我愛他 Dites-lui que je l'aime 》 (1977) ...David Martinaud
《巴洛可 Barocco 》 (1976) ...Samson/Samson's Killer
《最後的女人 Dernière femme, La 》 (1976) ...Gerard
《一九零零 1900 》 (1976) ...Olmo Dalco
《七次判處死刑 Sept morts sur ordonnance 》 (1975) ...Doctor Jean-Pierre Berg
《遠行他方 Valseuses, Les 》 (1974) ...Jean-Claude
《史塔維斯基 Stavisky... 》 (1974) ...Le jeune inventeur
《養老金 Viager, Le 》 (1972) ...Le complice de Jo
㈨ 羅丹的情人的劇情簡介
這部電影被譯作《羅丹的情人》,這個譯名對一心要擺脫羅丹陰影的卡蜜兒·克勞黛來說,早已無能為力。
1883年,43歲的羅丹August Rodin第一次見到19歲的卡蜜兒,因為卡蜜兒,羅丹改變了對女人的看法,羅丹發現,卡蜜兒不但是理想的愛人,也是天地之合的工作夥伴。在他倆熱戀的1885至1896年的十多年間,羅丹創造出非常出色的作品,像〈蹲著的女人〉、〈我很美〉、〈上帝的愛撫〉等,許多人認為,羅丹把生命最大的熱情給了卡蜜兒。 蜜兒雖然聰明、漂亮、年輕,但仍不是羅丹之妻的對手,羅丹說妻子玫瑰:「她像只動物一樣地依賴我。
最後,卡蜜兒決定離開羅丹,1898,34歲,但她永遠無法從傷痛中復原, 42歲就瘋了,且一直在瘋狂中活到79歲......(1913年-1943年,49歲到79歲在精神病院)
羅丹雖然最終與終身伴侶玫瑰Rose Beuret成婚,但18天後,玫瑰就過世了,這時也是羅丹生命之旅的最後一年。
羅丹過世後葬於妻子身邊,但他堅持羅丹博物館一定要有一部分展示卡蜜兒的作品。如今該館藏有15件卡蜜兒作品,希望卡蜜兒的才華能為後世所見。
㈩ "傳記片"被視為好萊塢的舶來品,哪部作品被稱為掀開了歷史新篇
一部美式風格的法國傳記片《玫瑰人生》大獲成功,掀開了歷史新篇
"傳記片"被視為好萊塢的舶來品。2007年,一部美式風格的法國傳記片《玫瑰人生》大獲成功,掀開了歷史新篇章。一個工人街區出生的小女孩在戰後成為法國最偉大的歌唱家的故事,既斬獲了票房也使法國女演員瑪利亞·歌麗昂榮膺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以致原為英語的"傳記片"一詞開始成為法語詞典上的常規詞彙。
在《玫瑰人生》之後,法國傳記片空前繁盛:如講述江洋大盜的《沒有武器、仇恨和暴力》(2008)、講述強盜傳奇的《頭號公敵》(2009)、講述世界頭號恐怖分子的《胡狼卡洛斯》(2010)、描寫薩科齊通往權力之路的《征服》(2011)、描寫法國音樂巨星克洛德·弗朗索瓦的《克羅克羅》(2012)等。
如同政治驚悚片是一種跨國類型、但歐洲電影在其發展中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樣,遺產電影(Heritage Cinema)也是一種跨國類型,但是誕生於20世紀末的歐洲危機背景之下。因此,關於法國傳記片的觀點也存在分歧:一種認為它是在法國語境下產生的新類型,另一種認為它是一種進口類型(來自好萊塢)。
如同政治驚悚片容易被歸類為更廣泛的驚悚片或政治電影,傳記片也容易被歸類為歷史片、古裝片,如法國媒體幾乎從未將"傳記片"的標簽貼在《羅丹的情人》上。美國學者拉斐爾·蒙萬不認為當代法國傳記片是好萊塢模式的翻版,而是將其歸於21世紀法國遺產電影的衰微以及法國社會的文化轉型。
比如他以《狼族盟約》(2001)和《奪面解碼》(2001)為例,認為這兩部電影"從好萊塢借來了商業運作和美學元素,並成功與之抗衡。同時通過致敬法國電影遺產和流行文化,保留了法國電影的特點。"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2012),展現了海明威與第三任妻子的情感糾葛,重點不在大作家而在他背後的女人;《第一夫人》(2016),首次披露了1963年肯尼迪遇刺後傑奎琳悲痛而復雜的心路歷程。
如今,法國在美國影響下進入了明星時代,開始投資在一些具有廣泛國際知名度的法國名人身上,挖掘在一個全球化時代能夠輸出自身文化優勢的名人資源:如一系列關於時尚傳奇香奈兒的影片《時尚先鋒香奈兒》(2009)與《香奈兒秘密情史》(2009)等。
以及《伊夫聖羅蘭傳》(2015);關於哲學家薩特與波伏娃的《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2006);關於作家的《莫里哀情史》(2007)、《薩岡》(2008);關於強盜與黑幫傳奇的《頭號公敵》(2009)、《預言者》(2011);此外,還有關於伊夫·蒙當、羅密·施耐德、格蕾絲·凱利等巨星的傳記片計劃。
在《究竟是誰的人生:作為當代電影類型的傳記片》(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10)一書中,丹尼斯·賓厄姆對男性/女性傳記片進行了對等研究,發現:較之"關於那些偉大的男人的電影",女性傳記片常常強調"一個成功女性的沖突與悲劇"。
無論她的職業是什麼,一個受害者的主題要多過一個倖存者的主題(有著持久職業生涯或非創傷性個人生活),強調伴隨著女性職業成就的是對那些假定優先順序(家庭,婚姻,母親身份)的失去,同時著名女性總是被更有魅力更年輕的女演員扮演。
這一模式能夠在當代法國傳記片中找到,即以戲劇性的好萊塢模式刻畫追求獨立的現代女性,但是她們追求理想的過程伴隨著種種苦難,為了實現夢想,優秀的女人比男人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精神和身體上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如《玫瑰人生》中,琵雅芙由於酗酒和吸毒而過早衰老是一條敘事主線,影片在她的現場演唱和人生悲劇之間不斷切換:嬰兒時被父母拋棄,少女時期懷孕流產;當她得知戀人死訊時,踉踉蹌蹌穿過公寓走廊,背景音樂響起《愛的贊歌》,她在門口站定,忽然穿過幕布上舞台,站在劇院觀眾前唱起《愛的贊歌》。
在《時尚先鋒香奈兒》中,在戀人博伊意外身亡後,可可才成為香奈兒,為了忘卻痛苦而瘋狂地投入時裝行業,終成一代傳奇。這種新的"戲劇化模式"重新發揚了傳統上關於藝術創作的雙重標准——男人創作的動力是出於個人天賦,女人是出於經歷了愛與死的洗禮。
《頭號公敵》的定位則是美式黑幫片,片中多次致敬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帕爾瑪的《鐵面無私》(1987)、《雌雄大盜》(1967),還有馬丁·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1980)和《好傢伙》(1990)。
同時影片融合了美式動作戲與法式對白,對白偏向1950年代法國黑色電影。梅林不斷重復他的黑幫信條:"我選的人絕不會反水。"被警方逮捕時,布魯薩爾對梅林說:"警察從不多慮,說做就做。"梅林回答:"下一次不會有女人和香檳了,只有你和我。"